- 相關推薦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作文1
《論語》故事------《范式守信》講的是:東漢時的一對朋友張劭和范式畢業后要分別,張劭很傷心,范式就安慰他說兩年后去看他。兩年后,范式真的從千里之外去看張劭了。
讀著這個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風塵仆仆、滿身疲倦的.樣子,我也仿佛看到張劭見到好朋友滿臉喜悅的樣子……我覺得范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對自己的承諾記得那么清楚,而且他還克服困難去實現它。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媽媽要帶她去伯伯家,宋慶齡突然想起她的同學小珍要到她家學疊花籃,于是她說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還有一次,宋慶齡奶奶與一所學校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下起來大雨,同學們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但宋慶齡奶奶依然冒雨趕到了學校。這些誠實守信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與他人交往,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講信用,別人才會相信自己,自己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講信用,會讓朋友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我們從小就要向這些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像愛護自己的榮譽一樣遵守諾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讀論語作文2
大家應該聽說過論語吧!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
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讀論語作文3
我和張潤澤又約了每周的星期六下午六點到七點去新蕾公園讀論語。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媽媽去奶奶家接完妹妹后,又去超市買了點東西,因為我想吃火鍋了,所以媽媽帶我們去超市買食材。由于天氣熱我們家好久沒吃過火鍋了,這次終于可以吃到我心愛的火鍋了,我特別的開心。
結完賬后,我看了看手表,快到六點了,我很著急因為約定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我正想著怎么提醒媽媽呢,突然媽媽想起來了讀論語約定的`時間了,趕緊讓我們拿東西上車,車子啟動后媽媽就打電話問張潤澤媽媽,因為我們是四個小朋友約定一起的,結果另外兩個小朋友因為有事情耽誤不能赴約了,再加上天氣不好感覺要下雨,所以媽媽決定也不去讀論語了,但我和妹妹特別想去,我就跟媽媽說,“媽媽,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你經常對我和妹妹說的,既然已經約定好了,為啥你又不去了呢?”媽媽聽了我的話,最終還是同意去公園讀論語了。于是就又和張潤澤媽媽打電話問清楚具體地址,我們先把食材放回家里的冰箱里,然后去找張潤澤他們匯合,到了公園,把車停在停車場,我就迫不及待的拿著書下車了,飛快的向約定的地點跑去,不一會兒就看見了張潤澤和他的媽媽,我更加快了腳步跑過去,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我剛坐在座位上就下起了毛毛雨,我心想:雨這么小肯定一會兒就停了,可誰成想,沒多大功夫雨越下越大,我們只好放棄了這次讀書機會,趕緊跑回車里去。
今天雖然因為天氣原因沒讀成論語,但我內心很高興。因為我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讀論語作文4
這個寒假,我拿出了媽媽給我買的“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其中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六本書,每一本書都使我受益匪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這本《論語》也根據當中的典故和內容。選配了相應的故事、解釋。使我更好地弄通《論語》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舉止、學習態度要怎樣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說:古人不輕易開口許諾,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言語不相符合是可恥的。又舉了趙括“紙上談兵”這個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總是制定了計劃而不切實實行,當我讀了這句論語后,我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做事也勤快起來了。還有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懂得:不能死讀書,也不能不讀書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讀書,就會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學從不讀書,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看了這句話,我讀書時都會邊思考邊讀,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
《論語》這本書還給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讀論語作文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記得這是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接觸《論語》,而現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些竟然是從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妹妹口中講出,一邊背誦一邊抱怨古人寫字總喜歡寫“錯別字”,同樣的字體,竟有多種讀音,我不禁為這種獨特的感慨開懷大笑,原來儒家經典,現在已經開始伴著小朋友成長。人常道“鉆孔鉆孔”,先鉆后有孔,自然而然,伴著情景喜劇的推出,孔子的老師卻被認為鉆子,然而,撇開一系列的喜劇笑話,以真誠的態度去讀《論語》,卻別有一番體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想這是我們所接觸的內容中最簡單的一句吧。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語,卻是我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態度,不恥下問,人人會說,當真正要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卻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為自己怕被別人笑話,不曾嘗試拋開面子,虛心請教。反之,你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成功與進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每一位學生來說,也不失為對學習的一種勸勉,誠誠懇懇的學習態度是至觀學習的'重要因素,只學習不思考,對于總結出的規律死記硬背,無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實踐才成為人們所景仰的學者,而對于孔子,教育學生要有勤學好問,溫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學生中涌現出一批大學問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響至今。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孔子靜心總結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會發人深省,受益匪淺,每個人都想擁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卻也是做到勤奮、多問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讀《論語》的同時,我們才能體會到一個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艱辛,這無疑是我們求學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
讀論語作文6
在七年級的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論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論語》中所講述的學習之道,現在我給大家講講我的體會:我認為:真正的成功學習之道=勤奮+虛心求教+理解發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句至理名言,他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這句話中的道理的深刻……人們在贊美其寫作手法時,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們的心中了。
這句話形象、直觀地寫出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便會受騙上當;而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便會越想越糊涂!
那是多么可怕的兩種結果!我們再來想想,一味讀死書,卻不對讀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理解,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那結果只相當于翻過幾張白紙罷了!由此說明,書中的“黃金屋”是要通過“發掘”才會顯現出來的!
由此,讓我想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但他們只會思考嗎?不,他們還會用語言和自己的雙手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得到人們的贊賞與肯定,而只思考卻不做出行動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這想那,卻不付出行動,那又有什么意義呢?總而言之,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思想與行動相結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成為以上的幾種人,否則將給我們帶來非常可怕,不堪設想的后果,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與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不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煩的感覺。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通透人生的經典吧!
讀論語作文7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面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后,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作文8
子曰:“學而識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不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答對了,就是出自《論語》這本書中外名著。
《論語》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寫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里的每一句話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要復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能當老師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在平時應該牢牢記住,多多應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這句話告訴我們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說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們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鄰居。要求整個社會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么簡陋的地方也就應得不簡陋。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讓我們社會是一個充滿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
這本書里不但孔子說的話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故事。它主要講了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它的水果什么時候都像剛摘下來的一樣,有一個人買了它一個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樣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那些只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的事物。
《論語》這本書給我們的道理很多,有機會你一定要細細品讀。
讀論語作文9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熏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后,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溫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溫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為我知道這樣又便于我復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溫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著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論語作文10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大意為,孔子說:“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態要舒展自如,神色要何樂喜悅。”
從字面上來講,很簡單,孔子教人閑居時要保持安享快樂。與曾國藩所說的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修為的一部分。
做為圣人,孔子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用殫精竭慮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就是這樣,孔子閑居時卻儀態舒展,神色喜悅,過著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心系天下,卻抱著平淡豁達的態度,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只此博大精深之胸懷、氣定神閑之氣度,就是常人難望其項背的。
通過讀此段文章,有兩點體會:一是閑居要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活的簡單一點;二是真誠地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簡單生活加上愛心,是快樂生活的真諦。
現代人為了名利、財富、金錢而疲于奔命,有時候甚至置親情、個人健康于不顧,最終丟失了親情、透支了身體。生怕失去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嘆生活很累。所累者,不外乎累財累名累地位累名分,累一己之得失,其結果累掉了“燕居”的時間,哪來的“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應該多學學圣人,甩開名利,順乎自然,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態,平平淡淡、輕輕松松、快快樂樂過一生。
讀論語作文11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讀過《論語》,那時只是作為消遣而已。
現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細細品讀,把自己的`心貼進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學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為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宏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學習的權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為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進行教育。孔子也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曾經想要為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說并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么作為,只能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后,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讀論語作文12
我一直以為,《論語》是大人看的,像我這種小屁孩,根本看不懂,里面一沒圖片,二沒情節,想想就頭疼,更別說看了。所以,在我的藏書里,我一度冷落了這本書。
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我認認真真地讀了一次《論語》。
那是爸爸媽媽帶我去張家界游玩的路上,長久坐車,閑得發慌,看看書吧。咦,出門時順手抓的一本《爆笑校園》怎么成了《論語》?無奈,翻翻也是消遣嘛,只得無精打采地翻開《論語》看起來。
看完其中的一段論語后,我居然震驚了。孔子太偉大了,隨便一句話都是講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我歪著腦袋想了想,好像懂了那么一點點,用我的話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可能不是這么解釋的,管他呢,我這么理解又不犯法。大體意思想必相去不是很遠。看來,不懂裝懂的人,孔子是不喜歡的。這又讓我想起了《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兩個小孩爭論:到底是什么時候的太陽最大。有說早晨的.最大,有說中午的最大,各有充分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正好孔子路過,一個小孩問孔子:“我們到底誰說的對?”孔子回答:“我也不知道。”你看,我們的孔子是多么誠實啊!不知道,他就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這叫什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唄!
“陽陽,到張家界了。你在干什么呀?喊你半天了。”
我從沉思中醒過來,傻傻地笑了,也不解釋,如果回答“我在讀《論語》”,爸爸他信嗎?
讀論語作文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什么聲音?是誰?在干什么?哈哈!這是我在背《論語》。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與他和弟子們的對話。它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生,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它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家就得孝敬父母,出門對待朋友,就像對待自已的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后,若還有余力,就再學文獻知識。這句話說明了孔子把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放在首位。不管是誰,在父母面前,都要盡孝。拿漢文帝來說,他可是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務不記其數,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母親問候請安。他母親生病了三年,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甚至母親喝的藥,他都要先嘗一嘗。難道我們不該向漢文帝學習嗎?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怎么能走呢?春秋時期,季札出使晉國,路經徐國,徐君想要季札之劍,可又不便說,季札看出來了,在心里把劍送給了徐君。季札出使完晉國回來時徐君已死,他把劍送給了徐君的兒子,他兒子不敢接受,季札便把劍掛在徐君之墓上。如果我是季札,我就做不到這些,我認為徐君死了,我的約定就沒了。像季札這么講誠信之人真是太少見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講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你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就不會有朋友,最終被淘汰。
《論語》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都來讀,受教育,有所得。
讀論語作文14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呼出。蔣勛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么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于: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后,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于壽。
對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里,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閑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讀論語作文15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風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了解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學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梁,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壓垮。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作文】相關文章:
我讀論語作文03-15
跟著名師讀《論語》07-31
論語的作文03-19
最新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2-11
論語的作文600字06-29
論語的名言09-15
論語的格言07-26
讀《論語》有感12-23
讀論語有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