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1
昨天是清明節的第二天,也是一個掃塵的日子,我、弟弟、爸爸和媽媽一起去了鄉下奶奶家,準備一起去登山掃塵。
“清明時節雨紛紛。”不錯,昨天天上是下著小雨,我們也無話可說,也只有踩著泥膩的山間土地一步一步的奮力的向上攀登。
終于到了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的合墓前,我們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是那么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我們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著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爺爺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轉身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花籃,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的合墓前,花籃里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籃上還有幾根白色的帶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籃上。在幾片綠葉的襯托下,更加顯得莊重,而又肅穆了。
我們拜完了之后,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燒在陰間的鈔票,爸爸知道他們很會玩麻將,就多燒了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人人都有不要搶。”我一聽還好玩,他們有這么多錢一年也花不完,還用搶什么呢?
太公、太婆和小爺爺你們“走”的那么的早,我都沒有好好的孝敬孝敬你們老人家,你們就離開了我的身邊,在那,陪伴你們的只有孤獨和寂寞,不……不……不……還有那“無情”的春、夏、秋、冬和綠樹繁茂的山林。要是你們還在我一定會好好孝敬你們的。
在走的時候,我們又再次向他們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清明2
又到了4月份,清明節又悄悄地走來了,又是一個踏青的日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好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夠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然而今年清明節的天氣卻非常的好。
星期天,我們家去了旗峰公園,說說笑笑地爬上了旗峰山,在古廟里為我的外公,外婆和爺爺燒紙錢,求平安。也許爸爸媽媽每次過清明節都會很傷心吧!因為爸爸媽媽還沒有我現在這么大的時候,他么就已經走了。我很想見見他們,但……而且現在我連外公,外婆的墳都沒有見過,我只掃過爺爺的墓。
清明,你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節日啊。
清明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祭拜咱們老祖先的節日。自然,4月4日這天挨家挨戶都要上山給自己去世的親人上香、燒紙錢。我也不列外。
早晨,下一陣雨,我跟隨姑姑他們一塊兒去看看“住在”酉水河對面的.爺爺,(去世的爺爺。)到坡底,我滿懷悲痛,心里頓時沒有雜念,也沒有之前的喜悅。我們一步步地輕腳輕手的走上去,生怕吵醒正在熟睡的老人。到爺爺“家門口”,我真想親昵地叫一聲爺爺,可是又張不開嘴,只好默叫一聲爺爺。我們先給爺爺盛一飯,倒三杯酒,還有一些水果,點上一對蠟燭。(就像在己家一樣一點兒也沒有客氣)。接著我給爺爺折紙錢,好讓他在另一個世界里生活的快樂,不像以前那么日子苦一天都只寫文稿。姑姑燒著紙錢嘴里還念叨:“嗯,是呀,你們爺爺辛苦一輩子,今年收獲這么多錢,一定要去打牌的。我心里覺得姑姑說得笑話好冷,爺爺怎么可能一有錢就像小姑一樣去打牌呢!爺爺應該會去買書,寫資料生活在他的文學界里。不久。紙錢燒完,我點香,跪在地上給爺爺磕三個頭,那時心里什么也沒想,只想著爺爺。一會兒,爸爸點起炮竹,那就說明我們該走,可是,我對爺爺是依依不舍的,真想留下陪伴爺爺。
爺爺,你沒有走,你在我的心中,在一個我看不見你的地方,對不對?如果你走遠,一定要帶上我們一家人啊。
清明4
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就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就是24節氣之一,就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向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5
聽媽媽說,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與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蘇,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
早上,當我揉開惺忪的睡眼,爬起來后,站在院子里。凝望著未來的日子,一點一滴成為現在。院子里的杏樹,已經伸出了院墻,一朵又一朵,一片一片包裹著嫩粉的內心。空氣中,彌漫著芬芳。天空萬里無云,純凈的藍色洗刷了一切。中午時分,太陽早已氣喘吁吁地爬上天空。天空也好似被鍍了金。
我隨家人去拜奶奶與外祖母,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她們,如今只有在清明時分才能相遇。走在路上,到處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到處是鮮花。很多人跪在公路邊,高樓前,公園里,廣場上……默默地,或是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種。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我的心頭仿佛布滿了鉛重的陰云。風起了,吹走了那灰燼,紛紛揚揚;雨開始下了,淅淅瀝瀝,澆滅了那火焰,青煙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斷,魂。
清明6
又是清明,和往年一樣全家去給世去的祖輩們掃墓。
每次掃墓都讓我心情激動。由其是站在外公的墓碑前,我總是淚流滿面。人在時不懂得珍惜,走了才發現原來他是那樣的愛我,而在我心中,他是那樣重要。
我的外公,個子高高的,人很瘦,但很有精神,由其是他那雙眼睛,炯炯有神,因為他是蒙古族,所以具有蒙古人的'性格,豪爽但很固質。
我外公有四個孫女和我這一個外孫女,在姐妹五個中,他很偏袒我,而我生在福中不知福,其中有一件事到現在我都感到慚愧。記得是我上初中時,一天下雨,我沒帶傘,我外公拿著雨傘來到我學校,站在我教室門口等我,當時同學們都朝教室外看,議論紛紛,老師當時也感慨的說:看看,讓這么一位70多歲的老人來送傘,你們過意得去嗎?嬌生慣養。當時我聽了這話心里難受極了,頭都不敢抬。回到家,就和外公鬧,讓他以后不要去我學校送什么傘,讓我在學校被同學取笑,我又不是小孩子。外公什么話也沒說。只是看這我。可后來,只要下雨我沒帶傘,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到學校來,不過,他都是把傘放在傳達室,讓別人轉教給我。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我的內心總是很痛,我要對你說:外公,謝謝你,我愛你。我要對別人說:我很驕傲,因為我有一位愛我,疼我的好外公。
可人已不在,站在他的墓碑前,我送上一束他喜愛的菊花,外公,你安心吧!我會好好的生活,會以感激之心對待我身邊每一個人。
珍惜現在,不要辜負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人生短暫,不要留下遺撼。
清明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眨眼得時間,就到了清明節,我們一家人決定去給烈士掃墓。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得起了床,立馬到烈士陵墓那兒去。一路上,金黃色得油菜花撒在黑黑得土地上;桃花像一個個害羞得小姑娘,臉蛋紅紅得,更加惹人喜愛。梨花也開滿了樹梢,花瓣隨風飄落,花蕊卻是紅色得,真是一片春機盎然得景致啊!
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烈士陵墓門口,臺階一級一級得,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便是一片屬于烈士們得寶地。這里可真壯美啊!圖案上,有雄鷹在展翅飛翔,有猛虎在林間咆哮,還有白鯨在海中穿梭。這些王中王,不正是這些烈士們得化身嗎?都說現在得人最喜歡破壞公物,可我卻沒有看到人為得跡象,這不正說明我們熱愛祖國,崇敬烈士嗎?如果沒有這些烈士們得犧牲,哪能得到今天這安穩得日子?哪能守衛得住我們得國土?在這兒,我看到了不少老人在這兒凝視,拔草擦去眼中得淚花。是啊,他們畢竟是經歷過流浪不平得日子,畢竟對烈士,對祖國得感情,絲毫不亞于在溫室里長大得我們……
六十多年過去了,祖國早已走向安定、繁榮,中國已驚人得速度走向富強。
我在心中對每一位烈士吶喊:“安息吧,國家到現在很好,不再是‘東亞病夫’不會再受到其他國家得劫掠了。”
清明8
朱自清在《匆匆》中寫道:“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就是人死了卻無法再回來,親愛的姑姑,在這冰冷的墓里,您一個人長眠在這太久太久……
有時我感覺我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如此遙遠,我的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侄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姑姑的清明節就連天都灰蒙蒙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疼愛侄女的姑姑為什么就再也不回來了?
在以前,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邊陪我。您就陪在孤獨的我身邊。我的童年因您而美麗、快樂。
透過那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么嫩綠,油菜花盛開了,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姑姑您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蔚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那個緊隨其后的慈祥婦人不正是姑姑嗎,她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婦女那嘮嘮叨叨的`話語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沒有看出姑姑眼中的憂傷,老婦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長小女孩的快樂。最后就無奈地離開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姑姑您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卻是那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似乎就注定要下雨,很少很少有著明媚的太陽。也許是老天爺故意的吧,畢竟清明是一個悲傷的日子。而“清明節快樂”這種句子,是萬萬不可出現的。
在意料之內,今年的清明仍舊是個雨天,那似淚的雨如一座小山,壓在肩頭,那是悲痛化成的。人們的心,都變重了,很重很重……而我,卻并沒有什么悲傷。我所在乎的人,都還與我在同一片天地下。
我們踏起了掃墓的步伐,爬山。我們路過了那些陌生人的墓,到了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墓。他們是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的,我不認識他們,但卻感覺到了親近:我們是一家人。可是,他們不在了,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明明不認識,明明很陌生,我卻有些笑不出來的.壓抑,這就是血脈的神奇吧。我想。
在清明節,我們要掃墓,緬懷那些逝去的先靈,那是我們寄托哀思的方式。告訴自己,我還能為他們做些事情,我還能跟他說話,他能知道我過得怎么樣。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為那些人多點幫助,少點擔憂。
我走在回家路上,雨仍舊在下。清明節,是紀念先祖的日子,無論認識與否,悲傷與否,都要尊敬那些不屬于這個世界的人們。但也不能悲傷過度,因為沒有人能永遠陪人走下去,旁人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而你的生活還是得繼續。有人說:每個人的離開,都是你的一次成長,只有經歷成長,你才能明白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悲傷的日子,煙雨清明。
清明10
今年的清明時節,或許對我于來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清明節,第一個在姥姥離開后的清明節,在這個雨紛紛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有那種欲斷魂的感覺,因為,我的姥姥與世長辭了……
窗外的天空飄著白云,有呼呼的北風吹過耳際,帶來絲絲寒意。此刻,我眼前又映出姥姥那張慈祥的布滿皺紋的臉,耳邊又響起姥姥最常說的那句話,要好好學習啊!可是,為什么,為什么在六個月后的今天,我卻再也聽不到這句話了呢?為什么呢?
時光總是來匆匆,去匆匆。一眨眼,六個月過去了,所有的一切恢復了平靜。但是誰又知道,就在六個月前,姥姥還在病床上笑著對我說:不要哭了,人只有堅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未來的路不好走,但只要你微笑面對,就不再有什么困難了,懂嗎?當說完這句話時,姥姥閉上了眼睛,微笑著離開了。
我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姥姥時的那種感覺。一瞬間,你的至親至愛悄悄地從身邊離開,離開這個世界。那種心痛,不知該用什么語言形容。我本能地哭了。第一次,第一次這樣撕心裂肺的哭,我是多么想回到三年前那種幸福的時光,但天總不隨人愿。
姥姥走后六個月,也是清明節。今天,我又回到姥姥家前的田野。當我望著那片遼闊的田野,眼前又浮現出姥姥拿著那根竹條在田野上追打著不懂事的我的`情景……姥姥,我是多么希望您能再次拿起那久違的竹條,追著我滿田野的跑啊!姥姥,為什么,為什么您卻再也不肯拿起竹條來追我了呢?為什么……
今年的清明,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真真正正的清明!
清明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一首詩。雖然今年的清明節沒有下雨,但是,路上行人的心情依然十分沉重,特別是那些痛失親人的人們,更是沉浸在緬懷親人、追思以往的難過之中。
今天,我們全家人一早就坐車趕到老家商丘,一起為老爺、老奶奶掃墓。他們是爺爺的爸爸、媽媽,我出生的時候他們已經過世了,只在家里的照片上見過他們慈祥的樣子。來到墓地,旁邊的樹已經長出了嫩綠的小芽,家人們一起擺放供品,爺爺面含悲傷口中小聲地念叨著什么,我與姐姐手牽著手,因為害怕我的手心里都是汗,我小聲問姐姐怕不怕,姐姐說:“沒什么好怕的,墳墓里的都是我們至親的人,他們曾經也與我們一樣活著,因為年紀大了,或者生病了才離開了人間,他們只會希望我們生活的'更好。再說,每個人都是要經歷生死的,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珍惜我們身邊的友誼,珍惜那些愛著我們給我們幸福的人們。”我接著說:“姐姐,是不是還要珍惜、愛護環境呢?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呢?”姐姐笑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我們全家人按照輩分順序排隊站好,爺爺奶奶口中念念有詞:“爹媽,我們帶著全家人來看您老了,現在生活好了,吃呀,穿呀,住呀都挺好的,孩子們也都很孝順,你們可以安心了……”我們一起給祖爺爺、祖奶奶磕了頭。離開的路上,我發現爺爺奶奶依然眼含熱淚,我與姐姐拉著他們的手給他們說一些我們近來學習上取得的進步,還有學校的一些趣事,通過這些事情來減少爺爺奶奶思念親人的悲傷,后來,爺爺奶奶了。
祖先已離我們遠去,我們活著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健康、快樂與幸福。
清明12
4月5日這一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于這個節日,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晉文公感恩于介子推的“割肉奉君”,想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每次都拒絕了。最后,竟然為此自愿燒死在山中。他留下血書提醒晉文公要做一位賢明的國君。晉文公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現在,“清明節”已經漸漸演變成為了人們緬懷去世的祖先的一個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家鄉的人們不論工作的地方有多遠,都要趕回村里,扶老攜幼,一起去上墳。我也和爸爸做好了準備,跟著他們出發了。首先去祖墳。祖墳離著我家的墳地有好遠,我們在老人們的指點下先后祭拜了后土神,開山老祖,以及我們這一支的老祖宗。然后轉道到另一座山去祭拜我的老祖和爺爺、奶奶。祭拜的時候,先將扁豆、豆腐、扣肉、米飯、茶、酒、水果供在墓碑前,點燃三柱清香,燒點紙錢,然后三叩九拜,祈求去世的祖輩們保佑他的子子孫孫們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這一天,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不但能見到出門在外的叔叔嬸嬸,還能見到可愛的表弟表妹。一路上,大人們有說有笑;而我們則一路拈花惹草,追逐打鬧。清明節變成了親人碰面,小伴聚首的'佳節。我想:去世的先人們最樂意見到的,也正是這種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情景吧?
這就是我的家鄉“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13
今天,是清明節。我要去郊外春游,一大清早我就起了床,天還蒙蒙亮,而我就早已起床開始準備出行了。一出門外邊刮著微風,太陽也剛從地平線上升起,路上的人很少,顯得十分的安靜。
今天我要去春游,難得有這樣的時間,可以離開喧鬧的城市,騎著車去郊外走走,看看美麗的風景。大清早,路上幾乎見不到什么人,車也很少,路也比較好走。但由是頂著風往前騎,所以比較費勁。兩旁的街道上種植著柳樹。柳條已經變綠了,而且抽出了許多新的枝條,給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小草也從睡夢中醒來。穿過一個又一個的街道,我來到了一個工業區,從煙囪里冒出了滾滾濃煙,向著市區飄去了。到處都能聞見刺鼻的化工原料的'味道。一輛又一輛的汽車極速穿過工業區,向前駛去。這沒想到那里的空氣質量也太差了。
穿過工業區,把它遠遠地甩在后面,向的一片又一片的麥田駛去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農民們在農田里辛勤的勞作著,希望今年的收成比上次還要好。麥苗已經從土壤中鉆了出來,茁壯成長著。微風刮過,麥苗們隨風起舞,像綠色的波浪,起伏著。有的麥田里還有一座座的塑料大棚,走近一看才發現,里面種的都是草莓,有的還是青色的有的是紅色的,個頭都不是很大,都接在圓圓的葉子底下,顯得十分的可愛。我才發現原來草莓也可以在大棚里生長。從小到大這還是我第一次見草莓原來生長在大棚里。一路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美麗的景象。
這一路騎下來可真是不容易啊!從家騎到那都有四十多分鐘了。不過收獲還是不小的。一路上的風景真好看,如果在城市里也能見到這樣的景色該有多好啊!
清明14
今天是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在晚上的時候到了路邊去給我的爺爺燒紙,在這之前,我已經知道了清明節的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陽歷4月5日是清明節,這是春光明媚,萬物滋生,正是茶葉開始采摘,播種,春蠶孵化的農業季節。清明又是懷念先烈,和祖先的節日。清明節的習俗與寒食有關。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現在,媽媽在店里買了許多金元寶和冥幣,放在路邊,給爺爺燒紙,還拿了一瓶上好的酒,三種水果,給姥爺燒了,安慰他的在天之靈,媽媽嘴里還不停的念叨著:“姥爺,您安息吧!保佑我們吧!”我看見還有許多人也在燒紙,有些人甚至留下了眼淚,人們的祭品多種多樣,我們把紙燒完后就回家了。
據說清明節掃墓是在秦朝就盛行,看來古人也不忘記祖先吶!
清明15
蘭溪鄉下,清明節前七后三這些日子,家家都會去上墳,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在空氣中彌漫開濃重的硝煙,天似乎也照應著,陰沉的有些黯淡,時常也會間歇的來場雨,充刷著這悲哀的場景。
孩子并不被這悲傷的情緒影響,在家圍著媽媽,焦急的等待,鍋中的頭屜清明粿快點出籠。鍋沿已然被水汽氤氳,媽媽終于掀開鍋蓋,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小心的噓開水汽,清明粿一個個齊整整的,圍成一圈圈,圓乎乎,水水潤潤,白的如玉,青的滴翠,黃的敷金。孩子冷不丁從媽媽的胳肢窩下,偷偷的`伸手去鍋里,卻被媽媽果斷的撥開,媽媽手指輕輕的按按,挑出一個,哈著,待它已經溫溫的,遞給孩子。孩子狠狠地一口,便留下大大的一個豁嘴。媽媽笑著叱罵,"這么急,是餓死鬼投胎的",之后又"呸呸"的暗自責備自己。孩子三兩口就消滅掉清明粿,媽媽已經將兩個清明粿疊在碗中,連筷子一塊遞給孩子,孩子卻從碗里撿起一個,一轉身就飛奔著跑出廚房,去找小伙伴了。
這場景已經過去近四十年了,回想起來還是這么真切溫暖。
媽媽現在還會在清明節前,早早的打來電話,問我是否要吃,而我總會說多點青粿,不為著那股子清香,咬著有些粘牙的粿皮時,總會想起父母漸漸斑駁的白發,頭腦里不斷浮現出一個個去世的親人,音容宛在,想著自己卻倥傯盛年,這種惆悵和自責混雜著,隨著淋漓的雨點,不斷敲打著自己的內心,逝者如斯,活著珍重。
街上的清明粿沿街叫賣著,人們三三兩兩的會到攤前買幾個,似乎,就為著嘗個味,當清明粿成為老一輩的記憶,當孩子們不再能想起清明粿制作的細節時,也許清明節更多的東西會被遺忘。
我還是會在清明節時去吃一口清明粿,因為有家的滋味。
【清明】相關文章:
關于清明的作文--清明思緒02-17
清明掃墓02-26
清明的留言03-25
清明的句子02-11
清明踏青02-17
清明的作文10-28
(經典)清明的作文11-24
清明的詩詞05-13
清明的古詩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