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們國家有許多佳節,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每一個節日都有不一樣的風俗。今天我就拿春節包粽子來說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媽媽就背著一個籃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干嘛呢?原來是去采摘新鮮柊葉去了。又大又厚的柊葉最好最合用了。回到家里,媽媽把摘回來的柊葉放進盆里,讓柊葉在水龍頭下認真的清洗干凈。接著,我就把柊葉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后把一片片葉子擺放整齊。可你們別以為這就完成了,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剛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加入適量的`五香粉、糖、鹽腌制一下;再把綠豆、糯米淘洗干凈晾干水,加入合適的油和鹽入味。這樣所有的準備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見媽媽先拿一個敞口碗,放上幾張柊葉,再用勺子往柊葉里加上一層米、一層豆、兩塊肉,再一層豆、一層米,接著按順時針的方向把葉子一層一層的疊好,最后把碗倒放過來,一個中間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為了防止露餡,媽媽還用一條長長的竹繩子把粽子結實“捆綁”起來。經過兩個小時的奮斗,二三十個粽子終于被我們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開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動的等啊等!十幾小時后,粽子熟了。可以出鍋了!剛蒸好的粽子帶著談談的清香,剝開外面的柊葉,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從嘴了沖進了鼻子,那味道別提有多好了。
大年初二開始,人們就提著那香噴噴的粽子走訪親朋好友,熱鬧極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這可喜可賀的節日里,我們辭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氣象呀!
俗話說:“春節包餃子,不吃掉耳朵。”這可是有來頭的。古時候,民間相傳餃子的`習俗是:女媧是用摶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耳朵容易凍掉,為了使它不掉,女媧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細線拴住,另一端讓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會掉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女媧,就每到春節時就包有餡餃子吃,也是為了圖個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戶戶包餃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餃子前,準備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餡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蔥、姜、蒜,和醬料攪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餃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條狀,然后切塊、壓皮,然后用搟面杖搟成圓形。這可是大人們口中的“軍事重地”,因為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媽媽來代勞了。
接下來,包餃子我可要大顯身手了。媽媽先給我示范了一下,只見她拿著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餡,然后把餃子對折,捏中間,然后自兩邊向中間捏褶,向變魔術似的就包成了一個像元寶似樣的餃子。其動作熟練至極,一氣呵成,讓我欽佩不已。接下來,輪到我了,我拿著皮,放了一大勺餡,目測很好。然后,我也中間對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餃子就是不聽話,左右合不上口,我很著急。媽媽見了給我出了一招沾點水,我一試,還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癟的,難看極了,怎么也立不起來。于是,媽媽邊鼓勵邊手把手地教我,最終,通過我不斷地嘗試,終于有了進步。
開鍋煮餃子了,聞著餃子香,吃著香甜的餡,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慶又團圓。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們的祖國幅員廣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在福建周寧,在那個地方,我留下了很多的回憶,我最喜愛的就是正月十五。
這里的正月十五不一般,這兒過得分外熱鬧。你聽說過“搬鐵枝”嗎?這可是我的家鄉獨特的風俗呢!
先來介紹一下吧。搬鐵枝又稱臺閣,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至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搬鐵枝是將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并固定于車轅上,每架鐵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納5至7人表演。演員多為少兒,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簡單情節和動作。鐵枝車可推行,樂隊隨后伴奏。
正月初七左右,各社居就忙起來了,制做鐵架挑選服裝找演員排練隊形,整個社居都為正月十五做出了充足的打算,就盼著這天趕緊到來,好讓整個周寧都活躍起來。
到了正月十五,全縣人民早早就吃過晚飯,打算觀看游行表演,整個街上的霓虹燈都亮了,也點燃了全縣人民的心。
游行表演開始了,警車在前方開道,鐵枝的兩邊有兩條五米長的繩子,不讓觀眾往前擠。臺上的演員舞動著身軀,精巧的妝容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分外迷人。鐵枝花樣很多,有“八仙過海” “鯉魚仙子” “鄭和下西洋”……這次搬鐵枝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非鯉魚仙子莫屬啦!花苞徐徐上升,花瓣徐徐綻開,可以說這個荷花座是此次搬鐵枝中最高科技的部分了。大家能看到“仙氣十足”的童子可不單單是靠升降機,荷花座下也是玄機巧藏,設有煙霧和彩燈,這才使得荷花上升時光彩耀人云煙氤氳。
搬鐵枝讓人民感受到了熱情,也使正月十五過得更加熱鬧。我也很想參加這樣熱鬧的活動,但年年開學都在正月十五前,只能看奶奶發來的圖片羨慕別人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4
今天的老家似乎分外熱鬧,村口的老樹上掛起了紅燈籠,拉起了橫幅,遠處還有鞭炮的陣響,桐廬南鄉邊的時節到了!
時節里最忙的地方莫過于家家戶戶的廚房了。這地方打自一上午就炊煙不斷,煎炒蒸炸,涼拌果盤,全在為中午那隆重的宴席做準備。農家土灶上多屜蒸籠里熱氣蒸騰;砂鍋里筍干鴨煲 “咕嚕咕嚕”地冒著泡;鍋子里各種小炒在廚師手里上下翻飛。這邊水池里嘩嘩嘩的洗菜聲,那邊擋板上咚咚咚的切菜聲,還有灶孔里柴火燃燒的嗶嗶啵啵聲,簡直就是一首炊廚合歡曲!
臨近中午,客人們陸續來了。這些客人有的是親戚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認識的盡管來,不認識的來了再介紹,多添幾個人桌邊擠擠,都沒關系。過時節就是圖熱鬧,誰家熱鬧誰家就人緣好,旁人看著也高興。
爸爸出去迎客,媽媽沏茶切水果,我一會兒敬茶,一會兒取東西,反正是打醬油。爸爸招呼客人們入席: “來來來,吃點水果,嗑點瓜子”說話間,茶果端上來了。
客人們也到的差不多了,便上菜了。第一道菜是悶燒大閘蟹,紅彤彤的外形與鮮香的'醬汁,令人津從口生。接著什么紅燒豬蹄、清蒸魚、燉牛肉、油燜筍等等都陸續端上。爸爸客氣道:“來來來,別客氣,隨便吃。”大家在你呼我讓中入座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這時候也都聊上了。男人們抿幾口小酒,臉色微微泛紅,開始說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什么生意難做啦,投資謹慎啦;女人們吃了幾口菜,也紛紛聊起自家孩子的學習,家常里短的。整一桌上說談聲不絕,笑聲不斷。主人敬酒,客人回敬,大家舉杯同敬,在“砰砰”的碰杯聲里祝福彼此,也為時節畫上一個幸福的句號。
飯后,人全散了,但鬧尚存;宴雖完了,但喜還在;親雖別了,但情留存心間。時節不就是用來團聚的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清明節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
雖然我今日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可是我明白外婆必須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日我們很多親人都異常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很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著我慢慢長大,明白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里是個很平常的人。她對我異常的好,有什么吃的總是留著,等我周末從枝江趕到那里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說應當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異常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著誰我當時很迷茫,我說我想跟著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終沒有如愿,可是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著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以往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么
家鄉的風俗作文6
說到“龍”,我便會想起家鄉的那條“首飾龍”。
每逢元宵,“巨龍”就會駕著五彩祥云出現,通體燈光點綴,金碧輝煌。各村的年輕小伙爭先恐后地抬著“首飾龍”開始巡游,“嘿喲嘿喲”地喊著號子。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慢速度,兩旁的人們圍著“巨龍”歡呼著,叫喊著,祈禱著。平時寂靜的小山村,這個時候是最熱鬧的,仿佛沉睡了整整一年的人們,只有在此時才醒過來。
據說這條“龍”已經有400多歲了,好奇的你肯定想知道這條“龍”是怎么來的吧?我已經替你走訪了村里幾位年長的老爺爺了,不過他們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有的說是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災害缺乏科學的認識,幻想龍就是神,想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有的說在我們樂清,地處東南海濱,古代漁民靠海捕魚,他們對漁船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制作出這種身體呈漁船形狀的龍燈來祈求國泰民安。這也就是為什么“首飾龍”在我們家鄉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龍船”。
“首飾龍”一般長4。5米,高3米,寬2米,前有龍頭,后有龍尾,龍身至少由四層樓閣組成,每層樓閣上插著各色小旗,內壁貼著透光白紙,外壁貼著五顏六色的細紋刻紙圖案。仔細看,里面大有乾坤,“住”著好幾百號形態各異的人形玩偶。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在色彩繽紛的船型龍燈上手舞足蹈,上演一幕幕古裝大戲,妙趣橫生。正所謂:一個人物就是一段歷史,兩個人物就有一段故事。
如果你來到樂清,剛好是元宵節,我一定要帶你去見識那件寶貝——“首飾龍”!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在每年的3月3日,平時安靜我街道上,頓時傳來一陣排山倒海的歡笑,到處無不熱鬧,廟會在這時候就開始了。
簡單點說,廟會也就是比集市大的買賣市場,也可以說是百貨市場,其次就是宗教文化背景。廟會上,同時亦舉行相關的文藝演出,如舞蹈、戲曲、花會等。那一次,我還是中午去的,剛去的時候,那里安靜的有點讓人感到奇怪。難道是廟會都舉辦完了,我抱著懷疑的態度,來到了這里。
只見這里人山人海,不走近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到處都是熱鬧的歡笑,簡直成了人的海洋。在遠處,還有戲曲表演。我先是跟著奶奶來到了一個廟前。祭拜了一下,隨后就迫不及待地跟上了爸爸媽媽的步伐,我們走到一處,最前面的爸爸突然停住了,這時我不解地問道:“為什么不走了呀?”
我看向爸爸手指的地方,一個一米多高的冰雕,正立在我的眼前。這可把我嚇了一跳,“這是什么玩意?”我說道,但回過神來,我才知道了。這又不是個真的,我又有什么好怕的。不過,制作這個的人,一定是個高手,竟然能把臉刻的如此細致,而我卻連橡皮泥都沒他捏得好。
我們的新鮮感過了,也就走了。在這里,我還看到了我最喜歡的吐霧冰淇淋。一陣清新的香草味,頓使人食欲大開。剛入口時,嘴里仙氣飄飄,仿佛來到了仙境一般。
我在前方聽到一段音樂,讓我很感興趣,走近一看,原來是唱戲的。只見臺上的'人都穿著漢服,有著很濃的古曲氣息,使人有了一種新鮮感,再借一步講,就是增加古代知識,我還看到其他的各種吃的,但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逛廟會。
家鄉的風俗作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在陣陣劈里啪啦中大笑著向我們迎面走來。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節日中,不得不提到福州的風俗——舞龍。
提起舞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漢族傳統民俗文化。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因為龍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不過要想更確切地了解一種風俗,親身體驗和經歷必不可少。
清晨,穿過爆竹的喧鬧聲,我與媽媽來到了廣場上,前天晚上一聽說今天這里有舞龍表演,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想來親眼目睹這一場盛大的表演。到場后,場地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熱鬧!人們都期待著欣賞這福州的.風俗。
表演開始了,一條“龍”在廣場正中央舞動起來。表演的人員上下舞動著“龍”身,使“龍”看上去更具活力和靈性,活靈活現的長龍在云霧之間自由地來回穿梭。表演進入高潮,四周觀看的群眾歡呼著,吶喊著,瘋狂地表達著對家鄉傳統風俗的喜愛與贊美。突然“龍”首的一位大漢舞動時動作稍慢了半拍,后面的人隨即亂了陣腳,“龍”身搖搖欲墜,如同將傾的大廈。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中間有三位臨危不亂的大漢,調整姿勢,站穩馬步,用盡平生之力將“龍”身擺正,最終力挽狂瀾。在一旁觀看的觀眾們驚出一身冷汗,短暫的平靜之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為這三個人叫好。
“咚咚鏘,咚咚鏘。”舞龍在鑼鼓的歡送聲中下了場。望著它那上下翻騰的樣子,人們似乎意猶未盡。
家鄉的風俗是豐富多彩的,也許別處的民俗特色比我家鄉的更為精彩,我們都應該去傳承它,保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因為它是一種會讓你魂牽夢縈的思念。
家鄉的風俗作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靖江,人人最期待的是春節,是大年三十夜晚的守歲。
在大年三十晚上,親戚朋友們都會來到我家。吃了飯后,大人們都把守歲要用的東西和食物……都準備好。一到九點,大人小孩們一起喝一杯,這就意味著我們就要開啟一夜的守歲之旅了。慶祝完,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都打著八分滿的精神,男人們會在一起打牌,女人則是一起喝茶、織布、聊一聊家常……,而我們大點的孩子就聚在一起做手工或是在網上看電影,那些小孩子就在房間里做游戲,看動畫片。當然,雖然每年都要守歲的,但每年都有不同的樂趣。我們大孩子在做手工時常常會出現材料不夠或不會做的現象,這一次我們不僅買了充足的材料還找了一位姐姐來教我們。做累了,就看會電影,選電影時總會有不同想法,因此我們選電影就要很久。因為這個房間是我們大孩子的主場,想來這看電影的`小孩子,只能何事都聽我們的安排,在這里,我們就是他們的老大,他們就是我們的小弟,不管我們怎么說他們都只能照做。
到了凌晨三點多,幾個人會煮些夜宵給大家吃。每一次都是普通的面條而已,可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抖音吃的不亦樂乎。孩子們吃著就會搶起來,每一次大人都會說:“孩子就是孩子,搶起來都是香的。”
一直到天亮,一個圓滿的守歲才算結束。守歲,在我的腦海中,是整個春節中最熱鬧的,最有趣的,也是大家最喜愛的一種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春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祝這歡樂而又漂亮的春節呢?
臘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認的掃房日,掃房日就是打掃我們的房間,這一天人們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間。
臘月三十一日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節的前一天,人們都在貼春聯、掛燈籠。到了夜里,小孩子們在外面放鞭炮,而大人們有的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節晚會。大家還要吃團圓飯,團圓飯里有餃子,餃子里面包著硬幣,吃到硬幣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氣,不會出事。
到了正月初一,人們都去拜年,小孩子們只要叫一聲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會有人給他們發紅包。到了下午,就沒事干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對了,拜年還要送餃子,雖然我們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餃子有什么含義。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戶戶都開始營業了。很少有大人在家里,而小孩子們大部分會聚在一起玩游戲。
到了元旦那天,人們都跑到街上去看龍燈,街上非常熱鬧。街上有耍龍燈的、有敲鼓的、還有打鑼的。不管干什么的都有,而在買東西的人家,都會在店門口放上一掛鞭炮,讓耍龍燈的去他們家門口耍,還給他們買糖、買煙,為的就是讓生意更紅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干什么的干什么;小孩子們都去上學,慢慢就恢復到原來寧靜的樣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每逢端陽,家鄉那條裕溪河總是會和往常不一樣,五顏六色的龍舟在各自著裝統一的劃手們的驅動下,在河面上風馳電掣般地游著,紅的、白的、藍的……猶如一條條彩龍,很好看。平時冷冷清清的河堤上變得人山人海,那是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自己村的龍舟隊加油喝彩。這就是我的家鄉蕪湖市二壩鎮的端午習俗——裕溪河賽龍舟的情形。
小時候,我就聽村里的老大爺們說,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投江后,許多人劃船打撈他,為防止魚兒啃食,投下粽子喂魚。后來,端午節劃龍舟就成了一項習俗,流傳了下來。
別看龍舟普通,可制作起來卻很講究。首先要制作下龍(底梁),要用直徑約40厘米的老杉木加工而成的條木,用巨大榫頭嚴密拼合而成。杉木一定要干燥,以防船身變形。然后將做好的下龍木料放到大凳上,在木料的兩頭各掛五六百斤的石頭,并在靠兩頭的位置用大而硬的木板向上頂,使船頭和船尾形成翹狀。再在龍身兩邊釘上三四厘米厚的光滑的.木板,每隔15厘米左右就要打個三角形小孔,在木板下方用十幾厘米長的“草釘”固定木板。做完下龍外框架,就要接著做龍舟的座位、船槳、龍舟架、鼓架、鑼架和龍舟舵。最后,由油漆工拋光,上桐油,打蠟,使龍舟表面更加光滑,行駛起來速度更快。
我們家鄉流傳著一句俗語,“一舵,二鼓,三頭槳”。大家都知道,龍舟的舵手可不是誰都能當的,這可是一門技術活,他控制著整條龍舟的方向;鼓是龍舟的靈魂,鼓手打得越激烈,劃手們劃得頻率就越快,力度就越大;劃頭槳的人就好比羊群中的領頭羊,經驗最豐富。不過,就算“領頭羊”再厲害,如果沒有后面劃手幫持,龍舟也不會有多快的。所以,劃龍舟講究的是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賽龍舟承載的是炎黃子孫的美好品德。我相信,家鄉的賽龍舟精神一定會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慣,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節目來紀念這個日子。我們這邊當然也不例外,舉行活動的節目也是非常多的。當然其實各地的習慣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賽龍舟就是吃粽子,灑雄黃酒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會在門口的地方掛上艾葉和菖蒲這類東西,具體的效果我也沒有細問,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一邊吃粽子一邊看龍舟了。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我們往年的龍舟競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而且誰劃龍舟贏了還會被人表揚,說明我們這個村的村民比較厲害。現在賽龍舟也都帶有一點比賽的性質,幾個村組合到一起,大家進行比拼。
我們每年都是如此,在岸邊上吃著粽子然后看大人們在下面進行比賽。以前我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是一個龍舟的`選手,不過現在已經不是了,劃龍舟還是很需要體力的,我爸爸年紀不小了也就不去賽龍舟了。不過現在可以帶著我在岸邊觀看,端午節日還是快樂的度過了。每年到這個節日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龍舟,我們這也有自己的風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國各地都差不多,但是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的,只有走南闖北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不同。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在我的國家,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在每個傳統節日里都有很多風俗。而每個地方的風俗也大有不同,而我要講一講我們那個地方,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的風俗,而就非屬端午節不可了。
在我們那里的端午節那是非常熱鬧的,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起的很早,為的就是在這一天吃上粽子。所以都要起的'很早開始包粽子,準備好材料后,我們就開始要包粽子了。這一天的早上整個村都熱鬧起來,每家每戶都要把準備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拿好,前往我們村里的一個大院在那里整個村里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到那個大院去包粽子,大人們很高興,小孩們更激動,因為在包粽子的時候,小孩子們可以在一旁一起包粽子。能吃到自己包的粽子想到這一點,小孩子們都能一蹦三尺高了,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院里家長們和一些長輩在哪里忙活著粽子要包的材料,小孩子們則幫忙一起摘弄梧桐樹葉來做包粽子的外皮。我把梧桐葉在清水里仔仔細細地洗了一遍又一遍,等我們把梧桐葉洗好后大人們也把粽子里的米和別的材料都準備好了。我們開始包粽子了,包粽子時大家說說笑笑,氣氛特別熱鬧完全可以跟那些大節日的熱鬧程度有的一比。我們這包粽子里的食材可不光一種,按個人喜好來包。有的是豆沙味;有的是紅棗味;有的是綠豆味……還有好多好多種。每個人都要包上好幾個,供大家一起分享。包好粽子后就是蒸粽子了,蒸粽子的時候我們一村子人都圍在一起,用話語來等粽子。大家說著笑著,時間好像過得很快,還沒聊盡興。粽子就好了,大家吃著粽子臉上都是幸福,滿足的笑容。
這就是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我很喜歡我們村的這個風俗,讓我們都能如此的快樂,滿足充滿幸福感。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當火車飛馳著駛入河南境內時。爸爸告訴我,我們跨過長江了,長江以南是冬天沒有暖氣的世界。沒去過南方的朋友,一定會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或許會覺得痛苦難耐。而我卻覺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別有一番樂趣。
記得小時候,在南方家鄉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內室外一樣的冷。每當入冬時,奶奶就會搬出一個東西——暖腳器。暖腳器插上電便開始發熱,用一個方形桌子罩們它。桌子上蓋一張曬得香噴噴的方形小棉被,這樣能更好的保留住溫度。閑暇時家人們圍坐在一起,將小棉被蓋在腿上,將腳放在暖腳器上,感受著桌子底下暖腳器的熱量慢慢的從腳底傳便全身,不一會兒身上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總是擺著水果、瓜子、花生、堅果、零食,大家說說笑笑特別愜意。
南方農村的取暖方式更為原生態,堂屋中間放一個木質方形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間是圓形大鐵盆,將燒紅的木碳堆在鐵盆里面。不一會兒整個屋子就開始暖和起來。聰慧的人們當然不會就只是用來取暖喲。將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鐵盤中燒盡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還掛著一串串香腸、臘肉,借用木碳燒出的煙將它們熏得焦黃焦黃的顏色。這樣熏過的臘肉能存放一整年呢!人們圍坐在火盆周圍,像每天都有篝火晚會一樣,吃吃喝喝、聊著家常,談笑風聲。時不時會有臘肉滴下來的油掉到火堆中,傳來滋滋拉拉的聲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機與樂趣。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豐富多樣起來,然而農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續著最原生態的樣子。雖然南方沒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們都在利用自己聰明的才智過著自己最有樂趣的冬天。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我們金華人有一種很特別的習俗,那就是金華斗牛。
金華斗牛,曾與金華火腿齊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華斗牛是牛與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與牛斗,被譽為“東方文明斗牛”。斗牛當日,參斗之牛裝以勇士之飾,由其主人護送進入斗牛場,此時鞭炮齊鳴,觀者歡呼雀躍。
我就看過幾場:牛主把牛牽到賽場上。此時,兩牛怒目而視,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奮力斗爭,觀眾則吶喊助威,呼聲響徹云霄。敗者血肉模糊、倉皇而逃;勝者則奮蹄而追,緊隨其后,斗牛即將結束。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里有相當大的體現。敗退之牛將被主人貶成耕牛甚至宰殺;而勝者則身價加倍,威風一時。
金華斗牛不僅僅是現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閱了資料:相傳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魯肅微服出巡東陽郡(今金華市)。孫權為培養當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東陽郡大興斗牛之風。自此,婺城區雅畈鎮銅山白鶴廟開創斗牛節,銅山也成了金華斗牛的創始地。可是現在并沒有了以前的威風:金華斗牛瀕臨絕跡。新中國成立后,金華斗牛習俗一直被廢止。1992年,金華開始重建斗牛場,恢復斗牛節,欲使這一古老民間娛樂活動重振聲威。可好景不長,金華斗牛剛剛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戶卻因為斗牛經驗少、飼養費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紛紛宰牛賣牛。
我們要好好珍惜文化遺產,不讓他們受破壞。讓金華斗牛重新站在現實的舞臺上,不再被人們遺棄。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風俗作文11-17
家鄉風俗作文02-29
家鄉的風俗的作文08-22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10-06
家鄉的風俗作文[經典]12-07
家鄉的風俗作文07-27
家鄉的風俗08-21
【薦】家鄉的風俗作文12-30
【熱門】家鄉的風俗作文01-03
家鄉的風俗作文【推薦】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