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的作文一做人之道是個從古到今都有人在研究的大道理。自己是個寫文章的人,記得也寫過許多該做什么的文字,但較少寫不該做什么的文字,不習慣。今日與友人聊天,說到文化人不可為的事情。想想有理,文人有文人的樣子,有些事確實不可為,做了就沒有樣子,挨罵難免,當緊的是自己就看不起自己了。我想了想,做了哪些事會自己看不起自己呢?掰著指頭數了數,我對自己說:葉某,你若要做個不罵自己的文人,九不可為也! 錢不可貪。不僅文人不可貪錢,官不能貪,民也不可貪。官貪財丟了烏紗帽。本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千難萬險換來極目天地的得意,得意之時忘乎所以,再邁一步,無限風光瞬間變成萬丈深淵。文人不可貪財,因為文章可以換錢,但人格不可拍賣,凡賣了人格者,其文必臭。 文不可抄。文人抄襲就是行竊。世上凡是行竊者,皆是小偷大盜,因此道而富貴還是顯赫,皆為人所不齒。文人抄襲還是竊取同行的成果,竊同行則更下流,甚至連下九流的黑道都不屑與之為伍。 師不可罵。文人立世做人的本事,都不是從娘胎里自己帶來,也不是官宦世襲,商賈繼承。文人那點本事,都是他人教的,自己學的,沒有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哪能成為文人?因此文人的牌位上,應是“師、天、地、君、親”,師為首尊。也許世事變遷,志向轉移,過去的老師與自己不再同道,甚至成為對手或敵人。縱然如此,師也不可罵,人各有志,但不許忘本。 友不可賣。文壇上的文友,是文人成就事業的支柱,也是文人“高山流水”的知音。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世間常情。賣友求榮之事,賣友求名之事,賣友求利之事,賣友以自保之事,皆不可為。文壇糾葛,當事人多是“當年友人”,風起雨至運動來,風止雨停運動去,“當年友人”變成仇人?讀憶舊文章,常拍案嘆息,天下短視輕義者多是文人! 官不可討。現代社會,官場也是有文憑的人來做,文人做官也是現代社會正常現象。硬要說你是民間,你就是好文人,寫出的就是上上品;硬要說王蒙當過部長,就是官樣文人,寫的就是官樣文章,誰信?自欺欺人耳!但文人不可去求官,不可去討官,不可去要官。官場的官也有人討來做,那是暗箱操作,見不得光;你若是個文人,就是“準公眾人物”,想去討、去要、去求,公眾皆會看在眼里,你于是在丟,在扔,在棄,丟了清流名節,扔了文人品格,棄了公共信任。手莫伸,伸手終后悔! 上不可媚。有求必媚,無欲則剛,留一點風骨當桅,撐起文章做帆,行之必遠。無風骨之人其文如風箏,可一時高揚,但命系一線,斷線時,連聲音都會聽不到。 下不可慢。文人常自命清高,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高到諾貝爾獎或是自認的精英文化=(幾個寫文章的“大師”)+(一兩個寫評論的同志)+(三四個媒體的哥們)。這樣的圈子自己玩玩還行,就像開間KTV包房自己唱自己聽,與讀者無關。從寫文章的開始,我就不敢怠慢讀者。怠慢兩個字,說的是不可無視讀者,更不可炒作讀者,炒作是另一種輕慢。自以為是的出版商炒作圖書時,也把作者放進了油鍋,讓你走紅,讓你發燙,讓你香飄四方,然后變成油渣。 風不可追。說來容易,做起難,盡力吧!草木有根,尚且隨風俯仰;人無根系,只有一雙好動的腿,哪能心靜如止水?只是想到那些樹上的葉子,能守住根本時還郁郁蔥蔥的,守不住便隨風而去,獨有風中舞蹈的快活,其后變枯變黃,被掃帚驅趕,誰為之嘆息? 天不可欺。天行有道,人間有正氣;不可欺天,當養浩然之氣。知道自己不是個完人,更不是圣賢,只是要做個自己看得起自己的文人。說到底,就是要相信天地有正道,人間有正氣,做人也就正自己。
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的作文二在生命旋律中總會有一番曲折,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番磨難。落落余暉總有它西沉的時候,灼灼紅葉總有它凋零的一刻。為什么如此多的必然要發生,還是會有如此多的人和事為一剎那的光輝而拼搏?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換取生命的終結? 燈光是黑暗中前行的零星希望,就是這么模糊的發光,引來無數的飛蛾為之瘋狂。“咝咝”聲不絕于耳。有些人會說:“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代價——付出生命!”佛印說過,心中想什么,說出來的就是什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可笑的觀點,盲目的人心中總是只有一個光點。可曾想,那‘咝咝“的燒灼聲是生命豐富多彩的樂章,人生酸甜苦樂的歌唱。飛蛾用渺小的身體,換來希望的燃燒與升華,燒灼的不是它們的肉體,而不滅的信念在那一時刻點點閃光。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價值的證明。 春蠶雖然死去了,但留下了美麗的衣裳;黃鶯雖然飛走了,但留下了動聽的歌唱;燭火雖然燃盡了,但留下了一室的明亮。一個物體的消逝總會產生新的事物來彌補,世間是不斷變化但又無消無長的,如回環的流水,盈缺的明月。布魯諾用它信仰的思想之焰來警醒民眾的覺知,是的,生活是無知的,但總要有一份劈波斬浪的勇氣去挑戰未來。所以,歷史上總有一批又一批的有識之士投身于這場苦痛的戰爭,然后升華。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為了挑戰,又蹣跚又固執地走向未來。 試想,明知沒有結果,卻依然執著,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態?不是睹氣,不是作秀,更不是小兒女情感糾結下的惺惺作態。當所愛所敬生生消失于眼前,當民眾民生死死掙扎于當下,一代圣人早已穿越了自身,放眼于世界。在隱者自隱的亂世,回避不失為明哲保身之道,誰又能苛求呢?唯獨孔夫子,拖身疲憊的身軀,不顧病痛地周游列國。也沒有苛求,只有自身對自身道德的追問,那是仁者愛人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一份帶淚的宣言與責任。 知其不可而為之,不計得失與結果,不為自己,只為蒼生,仁者之大愛也。 落落余暉,也給了世間一縷溫暖,一份溫馨;灼灼紅葉,也給了人們一些安慰,一點留戀。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是走向終點,而是開創新的起點。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必然正演繹著不為人知的苦與樂——那精神——回腸蕩氣!
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的作文三還記得《論語》中“晨門”對孔子的評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在人生中奉行。有人認為這是迂腐、頑固。其實,我倒認為是對人生的信念的不懈追求。 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收錄了諸葛亮的《后出師表》。真偽姑且不論。雖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但全文傳遞的思想卻是曹魏強大,北伐固然難以成功,但不能偏安一隅。所以,諸葛亮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這就是對道義的畢生追求。學者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諸葛亮都知道“漢室不可興”,但出于義也好、利也罷,他們都為理想畢生奮斗,知道失敗的結果卻仍不放棄,可以說是“勇”了。 諸葛亮和孔子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追求。 學者酈波曾經著書《萬歷首輔張居正》。書中提到的張居正,也是一位“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年輕時,他沒有趨炎附勢,而是與首輔嚴嵩針鋒相對,因而被外放。老師徐階也受牽連而調離次輔的職務。在他成為首輔后,他明知“祖宗之法不可變”而變法,實現富國強民,卻觸犯了地主階級的核心利益。漸漸地,張居正的同僚、學生、同鄉都反對他,連萬歷皇帝也不支持他,只有秉筆太監和皇太后兩個人支持,他依然堅持。無疑,張居正也與孔子一樣,為了信念而追求一生,哪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 回過頭來看,孔丘、諸葛亮、張居正都是少有大志,理想遠大。他們都敢于為了追求目標而奉獻畢生。在中國歷史上,正史往往掩蓋不住他們的光輝,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 敢于從事情的開始就直面失敗的人,真可謂勇者。如所謂的“亮劍精神”:明知是死,也要敢于亮劍。幾千年來,是他們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河匯百流,九曲不回”的精神。可以說這“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才是堅定追求信念的勇者,一個大寫的人。
【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的作文】相關文章:
以綠葉為作文04-02
以書為的作文04-18
以提醒為作文02-13
以讓為題的作文07-25
以青春為題的作文02-22
以奉獻為話題的作文02-22
以關愛為題的作文02-22
以美為話題的作文02-21
以心為話題作文04-12
為我喝彩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