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作文>端午節的作文
端午節的作文
更新時間:2024-08-26 14:39:52
  • 相關推薦
端午節的作文【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作文1

  四月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題記

  每年的端午都是這個題記,只因覺得它就是端午的味道,花雖然不多了,但粽子還是熱騰騰地從蒸籠里源源不斷地端出。

  時事變遷,今年的端午下了一場很大的雨,浩浩蕩蕩的仿佛在為端午蓄勢,綿綿不絕時則似乎在渲染這片江南的萬家燈火。雨成了它又一個別致的景象,多了幾份蕭瑟,猶如古人的遺風在啟迪人的心靈。

  還是想到了屈原的長袖,猶如這雨幕,將整個天空卷起,你的眉宇間是你的不羈,再美的日月同輝也不能引起你對塵世的絲毫的眷戀。濤濤的'江水在你身邊洶涌,翻騰,你閉眼縱身躍去,留給后人無限的追憶,深思。你的長袖化作了浪花,不知道那翻涌的波濤將你帶去了哪里。

  這樣的感情基調,讓端午更多了一點傳統和記憶,再后來,故事以“村民為了不讓魚兒啄食屈原的身體,將米飯包在棕葉里,然后投擲到江中,許下自己的期望,屈原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樣結尾了,于早便有了粽子,大人們會將這段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自已的孩子聽,孩子也大多會問:“為什么屈原要跳河呢?”媽媽笑笑摸摸孩子的腦袋,爸爸則意味深長地說,是因為屈原看到了楚國的滅亡,和自己雖忠于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聽信饞言而被流放,他看到人民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最終投汩羅江而死啊!媽媽說:“以后你也會像屈原這樣憂國憂發,以天下為已任,對吧?”

  “恩,我會的。”

  而老者呢,眼中不再會那樣清澈的眼眸,但心中卻還是如同明鏡一般明亮,他們包著粽子,屈原的故事他們很容易就能想起,感動那些古仁人的情懷,眼角總是泛起那樣的光。粽葉變成歷史的長卷,在他們手中翻折,再折翻。

  我拆開上面的封印,每一層都是一個變化的畫面,古人在上面走著,呼吸著,歷史從我的指縫中流過,變成一條銀白的長河,匯入窗外的雨際。有春秋爭霸,戰國七雄;有霸王別姬的悲壯,有贏政統一六國的英雄的豪邁,有唐代盛世的繁榮,有宋代詩詞的瑰麗,有元朝疆域的空前遼闊……它們流淌著,最后消失在時光的消逝之中。

  這便是端午的味道,在粽香中的思緒不常想起卻總也不曾忘記。

  屈原的長袖將這歷史的長卷收起,銀白色的光黯淡了下來。“與他們明年此時再見吧。”

  我看向窗外,這雨勢似乎愈發地大了……

端午節的作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著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此時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為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獲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么大,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可是在當時,此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之后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此時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此時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端午節的作文3

  端午節,也稱為正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一個古老習俗。這一天,會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字平,戰國楚人。他生于夏歷正月初七,或楚威王吳,或二十七年生于楚宣王,九年死于楚王祥。

  端午節的第二個含義是伍子胥的忌辰。楚國人伍子胥的一個著名成員,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后來,子胥棄暗投明,沖向吳國,幫助吳國伐楚。經過五次戰爭,他進入楚國杜英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王武何璐死后,其子伏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在越南大敗。越王勾踐邀請他講和,伏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摧毀越國。伏差不肯聽,吳被屠戮,受岳賄賂。讒言誣陷子虛。伏差信了,給了子虛一劍,子虛死了。死忠敬死的子胥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后把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看越南軍隊入城滅吳。’他上吊死了。伏差聽到消息大怒,于是在5月5日把子胥的皮衣尸體放入河中。所以,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端午節的第三個意義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她救了父親,死在了河里。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父親淹死在河里,但她好幾天沒看到她的尸體了。那時,她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十七天之后,他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盡,五天后取出父親的尸體。傳為,后傳與縣令,杜仍立碑,弟子韓丹春致悼詞以示慶賀。孝女曹娥的墓今天在浙江紹興。后來,曹娥的紀念碑是金代王毅寫的。為了紀念曹娥的'孝道節日,在曹娥投河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更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命名為曹娥河。

  端午節的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6月5日去世。后人慶祝他的詩歌,哀悼他的勇敢行為,這與詩人節同時舉行。詩人節也被指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秋瑾,浙江紹興人,字銳,號熊,建胡人。她小時候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和擊劍。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策劃起義,在會上被清兵逮捕,放棄。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就義。

  昨天是端午節。我的叔叔阿姨們都來參加了告別儀式,帶來了很多美味的食物,讓我的胃發癢。我的堂兄弟。一切都來了,我突然變得非常活潑。

端午節的作文4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農歷五月初五,在紅艷艷的石榴花掛滿枝頭的時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如期而至。調皮的風兒從窗戶縫里鉆進來,帶來了若有若無石榴花的香氣,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這樣美好的晨光中,媽媽帶著我一起包粽子。

  媽媽拿出了早已洗干凈的粽葉和泡了一夜的糯米,又細又長的.粽葉碧綠碧綠的,閃著水潤潤的光澤。媽媽先是取出兩片粽葉平鋪在手心,小心翼翼地卷成圓而尖的漏斗狀;接著用勺子放入一些雪白的糯米,加入一顆紫紅的蜜棗;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抖一抖讓粽子更緊實;然后用兩手的拇指把兩邊的粽葉向內壓平,剩下的粽葉按順時針方向來回裹上三層,把米裹得嚴嚴實實,一粒不漏;最后再用粽繩捆綁結實,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看著媽媽手里精致的粽子,一個疑問涌上了我的心頭,“媽媽,為什么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呢?”我睜大了眼睛望著媽媽。

  媽媽抬起頭看著我,眼睛亮亮的:“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農歷五月五日,悲憤地抱石自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這就是最早的筒粽。后來,粽子的樣式發生了變化,但端午食粽的習俗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恍然大悟。

  看著媽媽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粽子,好像也不太難呀,我也想動手試試。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兩片粽葉就開始包,可總也包不好,不是粽葉卷不起來,就是米灑了一身。我氣惱地把粽葉握成一團,使勁兒往旁邊一扔。媽媽哈哈大笑,嗔怪地說:“孩子,你要耐心啊!”說著,媽媽拿起粽葉,抓住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我的手隨著媽媽一卷,一抖,一按,一捆,很快就包好了一個可愛的粽子。這下我高興了,眼睛都笑瞇了縫……

  媽媽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里加水煮三十分鐘,粽子熟了。一揭開鍋蓋,那清香味就浸滿了整個屋子,我不禁深吸了一口氣,啊,真香!媽媽剝開一個粽子遞給我,微笑著說:“慢點吃,別燙著。”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啊,真甜!”熱氣里映著我和媽媽的笑臉,那甜蜜的味道一直流進了我的心里……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共,慶端陽。”端午節是吃粽子的日子,是紀念屈原的日子,也是我們享受溫暖和快樂的日子。讓我們在對幸福安康的憧憬中度過這美好的一天吧!

端午節的作文5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其中,紀念屈原說為這個節日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是后起的;三代夏至節說是與我國的歷法緊密相關的,應該是較早的,云塵子主張采用此說;惡月惡日驅避說與我國的歷法和術數觀念有關,與第二說并不矛盾。過端午莫過于要包粽子,一想到粽子我的口水就嘩嘩的往下流;可是,粽子到底是怎樣做的呢?那就要問我的奶奶啦!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杰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么地方啊?”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么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

  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端午節的作文6

  想起端午節的粽子真的讓我流口水。因為太好吃了!不,又要端午了。我真的很想吃粽子。不禁回憶起去年的端午節。

  依稀記得每天都有點黑,一個很棒的假期被天氣給毀了,真的很遺憾。

  一大早,我媽在客廳“獅吼”。早飯還沒吃完,我媽就拉著我去市場買了些粽子葉,糯米,豬肉,臘肉……等我們準備好了,終于開始做粽子了!

  說也奇怪,我媽包的粽子又快又好,粽子好像有靈性;母親似乎有魔力;一分鐘不到包一個;就像在媽媽手里跳舞;至于我,我已經很久沒有打包行李了。而且我的包包都是散扁的,就像不吃東西,就像泄了氣,有的還在漏。連我都覺得已經夠糟了。不,它又丑又壞!氣死我了!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粽子香味彌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里的懶蟲立刻被鉤住了。不一會兒,垃圾桶里又多了五片粽子葉。嘻嘻——

  品嘗了美味的粽子后,激動人心的龍舟比賽正在電視上直播。加油,鑼鼓喧天,一個接一個。有的實力和我家很熱鬧很幸福。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也叫端午、端陽。迄今為止,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紀念屈原的學說。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把一塊大石頭扔進了汨羅江。為了防止魚蝦損傷他的身體,人們用竹筒把米放進河里。后來,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每天都把米放在竹筒里,扔到河里祭奠。

  端午節的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代楚國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劃著船去追救。他們沖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后每年5月5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里的魚,免得吃了屈原的尸體。

  佩戴香囊意味著驅除瘟疫。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然后用五色絲線將香囊串成串,做成各種形狀和串,精致可愛。

  正如民間諺語所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艾和菖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艾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效果。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掃庭,在門眉插上菖蒲、艾條,掛在堂上驅痢疾。

  端午節也是一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健康節”。這一天,人們打掃庭院,掛艾枝,掛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刺激渾濁,去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聽老師氣憤地說,韓國要申請端午節了。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我坐不住了。從我開始!今年的端午節,讓它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待,直到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作文7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咱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咱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咱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咱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咱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咱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咱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咱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咱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咱們走來,《咱們的節日》一書,為咱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咱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咱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咱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作文8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五節,它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端午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我們應當了解和重視它。

  對于端午節的由來,最常見的是由戰國時期的屈原而來。屈原是楚國的愛國人士,年輕時受到楚懷王重用。但因為自身剛正,受到小人的妒忌。之后他被小人陷害,從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城郢都。屈原因面對祖國的滅亡傷痛不已,他深感絕望,最終自投汨羅江而死。

  除此之外對于端午節的由來還有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等

  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是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方法為用粽葉把糯米、蜜棗、花生、豆沙等餡料包成菱角狀、牛角狀,或用竹筒裝起來蒸熟。

  在端午節還會一些地區還會喝雄黃酒,相傳可以驅蟲解毒。小孩子還會把酒涂到額頭、手心,用來避邪。

  賽龍舟在我國南方較為流行。南方水利發達,便于進行。相傳人們是為了用龍舟驅趕江中的魚蝦,以避免傷害屈原的身體。賽龍舟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賽—龍舟大賽,男女老少后為了喜慶報名踴躍。隨著中國文化的'流行,賽龍舟活動在外國得到認可,無數外國人在五月初五的當天來中國慶祝。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一些新的慶祝方式也接踵而至。如在端午節發祝福語。“淡淡粽葉香,濃濃朋友情,根根絲連線,切切情意牽,好心情伴隨著粽子的香氣傳給好朋友,祝你笑口常開,好運相伴,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祝福語表達了人們之間的相互祝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或朋友與朋友之間增進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

  但隨著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一些西方的節日在中國大地上盛行。如情人節當天的情侶歡聚程度不亞于我國的七夕節。圣誕節不僅出現在我國的教徒中,一些普通人也盲目追風,過得是風風火火。相比之下就算是春節過了越來越簡單而且人數也存在下滑趨勢。對于端午節更是如此,向某人問起端午節,有人連屈原的跳江時間和背景,甚至連屈原的出生年代都不知。對于一些年輕人連端午節的月份都不敢確定。這些真是可笑至極。為什么我國的部分人民對外國文化如此執著而對我過得傳統節日置之不理?我們應該重視端午節,重視傳統文化。在端午節當天多和家人團聚,多說幾句祝福語。這就是重視端午節的具體表現。

  了解端午節,重視端午節。讓我們在粽子和家人的陪同下,載著龍舟,喝著雄黃酒,來歡度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9

  家鄉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消息后,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后,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尸首方法表達對他懷念,此日正是農歷五月初五,以后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粽子表達緬懷之情,隨時間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為“端午節”,過節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粽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里看到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粽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我們孩子焦點在于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里捧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搓起花繩來。回到家里,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收獲,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微笑……

  興奮我就是睡不,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為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才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戴荷包啰……以最快、最簡單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幫助下認真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手腕、腳腕花花綠綠花繩,是弄胸前各式各樣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小公主。帶無比幸福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粽子。

  說起包粽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粽子。我便一個指揮官架勢喊來爸爸,指揮他與媽媽抱起粽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糯米、大棗、葡萄干、枸杞放入盆中掏干凈,然后再加進去一定量白糖、蜂蜜與均勻,接拿來竹葉卷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餡子后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后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扎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后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后就是開灶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自己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豐盛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自己親手做好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被這欣欣向榮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的作文10

  我的思念是圓的。 咀嚼著這句樸實卻如月餅一般唇齒生香的詩句, ” 即便是在落雪的深 冬,心中那輪皎潔的中秋皓月也會悄然升起,帶來幾縷清幽,幾縷溫馨……

  月啊,中秋佳節的守望者,幾千年來你不是一直都在夜空閃耀,寄托著人們的仰望與祝 愿嗎?“月兒圓,人團圓” ,在彌漫著茶香、果香和鄉土香氣的一個個中秋之夜,你不是早 已成為了親情、團圓的代名詞了嗎?

  因此,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傳承千年的濃濃親情的守望者啊! 月啊,不僅是中秋,在千年以來那些可銘記的日子里,你不是一樣也在人們的心中散發 著柔光嗎?你不僅曾照耀過“千里共嬋娟”的子由、子瞻,不是也撫慰過佳節之夜“獨在異 鄉為異客” 的王維嗎?汨羅江不息的波浪中, 你不是也曾為詩人的命運而哭泣嗎?清明細雨 彌漫的暮色中,你不是還在云靄的背后為早已離去的斷腸行人傷神嘆息嗎? 因此啊,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古老的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啊! 微笑的你, 如同古老中華文明的守護神。 親情, 文化, 如幽靜的月光脈脈地流淌過歷史, 1聯結起人心。夜色澄澈如許…… 只是,曾幾何時……

  緊張的現代生活,讓人不覺淡忘了那一縷最美好的感情;少了團圓,少了掛念,更多的 是忙碌工作后自我表現麻痹放松的寶馬雕車,燈紅酒綠;世界的浪潮沖擊著,外文 HIP-HAP 歌詞倒背如流的年輕人卻不會吟詠中秋的文章; 月光被沒心沒肺的不夜燈火所黯淡, 圣誕節 的狂歡,情人節的.軟語,占據了本已缺少詩意的心靈,文化的月光照不進來;相形之下倒是 韓國,竟把我們的傳統的端午節申了他們的遺產…… 你哭了,月啊,燈火闌珊處你將自己遮擋在霧霾之中。你不愿看到那一抹屬于中華文明、 屬于詩意、屬于親情、屬于文化的月光,消失在今天的繁華中…… 但是,幸好還有人仍然記得你啊,也還有人正逐漸記起。

  月光并沒有消融啊,春節不一 直還是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嗎?清明、端午、中秋不也剛剛成為法定假日嗎?月啊,微笑 吧,佳節的回歸,不也正是詩意、親情、文化的開始回歸,是人們對那一縷千年中華魂的重 新重視的開始嗎? 只是,重返的佳節之月,會不會又被商品社會的娛樂風氣,物質享受所玷染,失去那一 份詩意的清新、親情的樸實和文化的純凈呢?…… 你不語,我只得自己尋找答案。月啊,我看到人們對傳統佳節設為法定假日的決定大表 贊同;看到古老的佳節習俗又開始風靡;聽到文化的聲音又在人們的心中回響;聽到人們又 在吟唱佳節之月的詩篇…… 你仍不語,微笑中充滿了希望。我看到你的清輝又開始在大地流淌,一如當時曾照子由 子瞻的千里嬋娟……

端午節的作文11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這剛一打聽到,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跟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跟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這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這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跟《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跟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跟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這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端午節的作文12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那以后,人們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粽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鮮肉粽子、八寶粽子、紅棗粽子、豆沙粽子、棗泥粽子、咸蛋黃粽子、臘肉粽子、雪菜肉粽子、魚頭肉粽子、宮保雞丁粽子、魚香肉絲粽子、鮑魚粽子、榨菜粽子、五香肉粽子。這么多的粽子中,我最喜歡五香肉粽子。因為它吃起來軟軟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粽子,還要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賽手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年輕力壯的叔叔,有對賽龍舟很有興趣的'小孩,。比賽開始了,參賽的人都做在了龍舟上,只聽見”嘭”的一聲槍響,龍舟上的人都迅速劃了起來。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劃,惟恐落后。據說這也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人們還要掛艾草,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我聽媽媽說,端午節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之說。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么美好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作文13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逢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在端午節殉國的屈原。

  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見媽媽正在廚房包粽子。看著那嫻熟的手法,聞著那粽葉的清香,想象那粽子里糯米的綿軟柔滑,我也禁不住躍躍欲試起來。媽媽瞧見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她,便笑著給我一張粽葉,說:“你也試試吧。”我興奮不已,連忙接過粽葉,學著媽媽一步一步地慢慢包了起來。這時,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古人是怎么想到用箬葉包住米,能夠做出這么美味的粽子呢?媽媽回答道:“粽子的發明一開始并不是為了食用,而是投在江里,引魚蝦來吃,這樣魚蝦就不會蠶食投江殉國的`屈原,以此表達人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和愛戴。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將粽子作為一種食品,讓自己的后代也牢記屈原的愛國精神。”

  話語間,粽子已全部出爐,熱騰騰、香噴噴的粽子讓我食欲沸騰食指大動,抓過一個就是一陣狼吞虎咽。爸爸這時也洗漱完,坐到了我的身邊,看到我這副吃相,便笑著說:“慢點吃,吃完了帶你去看賽龍舟。”我一聽,也沒顧到嘴里還吃著東西,大聲歡呼起來。“咳咳”,我一不小心嗆著了,劇烈的咳嗽聲一陣接著一陣。爸爸拍了拍我的背,憐愛又無奈地笑了笑,說:“叫你慢點吃……”

  吃完早飯,爸爸駕車帶我來到了龍舟賽場,將車停放妥當,我們就走進了觀賽區。前來觀賽的人數不勝數,我和爸爸費勁地擠到了前面,這時只聽一聲槍響,所有的龍舟都像離弦的箭一般沖了出去。坐在龍頭的鼓手一邊打鼓一邊喊口令,“一!一!一二一!……”受到鼓舞的劃手們更加賣力起來。一會兒紅隊超過了藍隊,一會兒藍隊又落后于綠隊……擊鼓聲,吶喊聲,劃水聲,不絕于耳。看到這么一幅壯觀的景象,我不禁深受選手們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動。于是,又一個疑問冒出:為什么古人要將船做成龍的樣子,并且還在用它在水中比賽?這次是爸爸回答了我:“古時候,龍是一種神圣的象征。古人自屈原投江后,為了驅趕魚蝦,便將龍船在水中劃來劃去,魚蝦果然都被嚇跑了。后來,劃龍舟就慢慢演變成了端午節的習俗。”

  “咣!”鑼聲敲響,比賽結束。

  吃過粽子,看完龍舟比賽,端午節的習俗和意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一個人名字也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他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作文14

  五月的天氣總是有些熱,媽媽泡米拌餡,煮粽子葉,爸爸也是忙前忙后,里里外外的幫忙,悶熱的空氣讓他們汗流浹背。睜大眼睛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小時候的我總是期待著端午的聚餐早點到來,因為伴著濃濃的粽香和著全家美美的祝福就可以過我的端午生日了!

  童年時期的自己,每次過生日,其實懷揣著款款的期盼,滿滿的喜悅卻外加一絲的失落與不滿,因為別人的生日和節日不在一塊,可以分開過兩次,而我只能是一起過一次了,心里總覺得有點虧。或許這就是孩提時期最美的童真吧!

  不知不覺中,今年的端午已然悄悄的來臨,不在故鄉的我,感覺里少了一份節日的氣氛,多了一種孤單味道。盡管如此,但依然可以閉眼從記憶里翻出那些曾經的畫面,體味那種爸爸媽媽為節日忙碌的身影攜著粽香纏繞身圍的`情景,那畫面同樣為我帶來縷縷溫暖。

  今年的端午里,沒有粽子,忍不住的開始懷念每次煮粽子,我那特別喜歡的煮粽子時那粽葉散發出的淡淡清香, 白白的蒸氣帶著粽子香味彌漫廚房以至全屋。若剛從別處歸來,未曾入門,然那些溢出的香氣卻已撲鼻而來,不覺讓人欲醉。這時,你即會發現粽香原來是可以如此誘人的。

  自成家之后,有時自己也會動手做些粽子。在年少時不曾學過,但看著媽媽包粽子的次數多了,那動作過程卻是熟記在心。所以當第一次包粽子時,雖然心懷忐忑,是屏著氣完成的,卻順利過關包得粽子,還得到了朋友的贊賞,感覺挺好,懷揣著這贊賞高興了一陣子。

  我喜愛粽香,粽子也吃,卻不屬于很喜歡吃的那種。每次動手做粽子,更多的是為身邊的親戚朋友們服務,因為他們喜歡,也算是為大家的飲食稍獻綿薄之力吧。

  現在家鄉的人們已不像從前那樣自己做粽子了,由于家里人少,都是買幾個了事。隨俗間,老爸和老媽也沒有了從前忙碌碌,汗涔涔的樣子,現在的他們多了一份簡單閑散,不免少了一起熱鬧溫馨。如今,或許在家鄉人們的生活里,原先的各家煮粽子聚端午的場景,已成為了一種奢侈。

  如今,家鄉的房子,家鄉的人們,家鄉的道路都已不是小時候記憶中的樣子。房子變高了,熟悉的面容蒼老了,道路變寬了,但那溫暖的鄉情,熟悉的氣息,粽子飄香的五月,卻是這些萬變中的不變,不停的延續著我們的古老端午節日,讓粽子香味永久飄揚。

  在粽子飄香的端午季節里,悠悠的迎來了我的又一個生日,禁不住的感嘆幾十年的時光其實只在一瞬間。過往的生日已成過去,也已經把它們描繪成一幅幅的水彩畫,掛在了記憶的墻上,每年的生日更是另增一幅,并成為只為自己而開的畫展,獨自慢慢的閉目欣賞。

  小小的粽子豐富著節日,也為我的生日抹上了一縷粽香,讓這一天透著別樣的節日氣息。 所以總是會念著那粽子是怎樣的香了五月,節日怎樣潤了我的生日!

端午節的作文15

  “粽”享歡樂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伴隨著這首兒歌,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午飯后,我和爸爸媽媽前往聶耳書城參加活動,過一個與眾不同的端午節。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我突然發現今天大街上人很多,而且他們都買了許多粽子。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么大家都買了好多粽子?”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這是端午節的習俗,待會兒活動中讓老師來解開你心中的疑問吧。”

  活動開始了,和藹的楊楊老師向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講述了端午節的來歷、習俗以及一些小常識。在活動中我還知道了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歷史故事,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里尋找,可沒有任何人能夠找到,后來百姓發明了粽子投放到汨羅江里給江水里的動物食用,希望這些小動物不要打擾屈原。就這樣,每年這一天人們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楊楊老師那動聽的聲音時而高、時而低,就像汨羅江里那洶涌澎湃的江水波瀾壯闊,每一個有趣的提問,就好像正在江中舉行著一場場激烈無比的賽龍舟讓人難以忘懷,牽腸掛肚。

  在楊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到下一個有趣的活動環節——包粽子。老師們把制作粽子的'材料一一放到我們面前,并向我們講解了如何包粽子。我們用兩片新鮮的粽葉拼在一起折成三角形,接著往里面放上花生和糯米,再把剩下的粽葉蓋好,并用線綁成一個三角形,就這樣新鮮美味的粽子就制作好了。在這個活動環節中,我知道了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人吃了可以早中狀元。在古時候,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希望今年能夠金榜題名。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活動也接近了尾聲,我興奮地拿著我剛做好的粽子和老師們一起拍照留念,記錄下這一精彩的時刻……

  伴隨著夕陽的余暉,我和爸爸媽媽踏上了回家的路,嘴里吃著香噴噴的勞動果實,心里美滋滋的。今年的端午節真是“粽”享歡樂呀!

  點評:文能怡情。小作者以積極的心態、細膩的筆觸記錄下自己參加端午節活動的過程,文章語言流暢,詳略得當。對端午節來歷、習俗以及一些小常識的講述,還有包粽子環節的描繪,都讓人既感興趣又長知識。

【端午節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端午節的由來02-02

端午節作文(精選)07-09

(精選)端午節作文07-09

端午節作文(精選)07-10

端午節的作文08-28

端午節作文12-11

端午節的作文(經典)11-15

端午節的作文【經典】12-09

【精選】端午節作文07-09

端午節作文【精選】07-1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品精品在线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 宅男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在线观看午夜看片免费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