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路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路作文1
我的家鄉是一個邊遠的鄉村,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剛剛開始上小學,學校在一里之外的鄰村,每天早晨與傍晚,我和幾個同伴沿著彎彎曲曲的田間小路上學,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了三四年。路上也有不少的快樂,但路上行人少時,在莊稼叢中的我也時不時地感到害怕。不知不覺中,彎曲的小路上行人少了,小路也逐漸不見了,人都走到那里去了?看遠處較寬的大路,來來回回的不僅是原來的行人,而的則是騎自行車的人們,他們已經很少走在這些又窄又彎的小路了。但作為孩子,騎車只是一種奢望,看著大人們騎著自行車,不知心里有多羨慕。
五年之后,我到了需要到更遠的初中上學。道路遠了,但沒有辦法,我們仍然需要步行。初二時,我家里的境況好轉,也由于父親會組裝自行車,我有了一輛組裝的自行車。騎上自行車腳程快了,看著其它人仍然走在后面,甭提心里有多美了。但這種優越感持續不了多久,越來越多的.學生騎上了自行車,同學之間在路上比賽騎車快慢,比賽車技,自有了另一種樂趣。當然在上學的路上我們也會偶爾遇到四個輪子的汽車,跟在后面瘋跑一陣,累一身汗,沾一身土,充滿了牛氣,但還是被汽車遠遠地落在了后面。這時候心里就不服氣地想:等我長大了,我也要開汽車,比你還神氣!
上高中了,自然還是騎著自行車,但路上的車輛不知不覺中翻了幾翻,汽車已經比較多見,走在路上有時還真有點害怕。原先狹窄的公路已經不能容下越來越多的車流,于是道路也只好不停地加寬。但是走在路上,有車經過時的塵土,往往使衣服變了顏色。路邊的樹木、莊稼也都變了土黃色。這時家里生活逐漸富實,父親買了一輛二輪摩托,要上什么地方都比原先方便快捷了不少。
難熬的三年高中生活結束,我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剛剛離開農村的我,面對嶄新的城市,感到眼花繚亂:這里不僅僅有一座座的高樓,還有一家家的商店超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平坦寬廣的柏油路,走在上面不用再擔心鄉村公路上的塵土,更不用擔心腳下的磕磕絆絆。在那時我就感慨地想:家鄉的道路也這樣該有多好啊!
不知不覺中,大學的生活很快過去了,我被分配到了家鄉工作。一年后,家里給我買了一輛摩托車,惹來了不少同事的羨慕,剛騎上摩托車的我也感到風光了不少。可是冬天來了,騎在摩托車上少了的灑脫,多了忍受寒冬的折磨;下雨了,路上滿是泥濘,走不多久就鉆到了車輪擋板下,與車輪不停的糾纏,使我不能前行。更何況平日里還要遭受沙土的肆虐。心里這時熱盼的還是家鄉能快點通上柏油路。盼啊盼啊,盼來了1996年,鎮上修起了柏油路,有事到鎮上或到城里,走在上面,心里就想:快修啊,快點把柏油路修到我們村吧!在這熱切期盼中20xx年到了,水泥路通到了不僅修到了村里,而且修到了我的家門口,全村老少甭提有多高興了。而且村后還有了想也不敢想的高速公路,在路邊看著一輛輛車在上面飛馳,我感覺到自己也好像飛了起來。于是心里有了一個新的期盼:快點買上自己的汽車,這樣就不必再怕風吹雨打了。
改革開放30年,當然不僅僅體現在道路和交通工具上。它的變化體現在了方方面面。家鄉人的生活已經完全告別了瓜干餅子的年代,吃上了白白的小麥面粉,飯桌上雞鴨魚肉成了家常菜,鄉里人也不僅僅只講吃得飽,而且也在講究吃得好,吃得健康。原先的小草房也早已不見,到處可見的是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有的甚至是樓房,家里電器也是一應俱全。現在和村里人聊起來,人人都充滿了希望,希望,希望地里的莊稼有個好收成;希望自己的買賣能賺到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理想的學校。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改革開放的大道前進,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家鄉的路作文2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蒲松齡的詩句膾炙人口,你知道嗎,他描寫的就是我美麗的家鄉嶗山。嶗山秀美壯麗,是我國東部海岸線上拔海而起的一座名山。站在山上看滄海,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氣象萬千,不愧“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
如果想去美麗的嶗山看美景,路的重要性就格外凸顯了。雖然它不及李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般“危乎高哉”,但據說以前亦有一段“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坎坷艱辛。
聽媽媽說她上初中時嶗山的路還是黃土路,坑坑洼洼,車子走過黃土漫天飛揚,行人都得捂著嘴巴避讓,遇上下雨天就更泥濘不堪了。一次周日返校遇上下雨天,自行車陷進泥坑進退不得,她只好索性下車推著車子走,那些黃土漿都漫過了小腿肚。結果不但鞋子衣服沾滿泥漿,還滿手滿臉沾上了泥巴,只得回家換洗。自此以后,下雨天便成了媽媽的修羅場!
媽媽說她上大學那會兒要去青島市里上學,坐公交車要經過劈石口盤山路,那里層巒疊嶂,山路十八彎,危機四伏,一段路不是轉彎就是急轉彎,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每次下車媽媽都有一種劫后余生的.感覺,她現在已經可以苦中作樂地回憶那段往事了!
記得大約在20xx年,在我們家鄉修了一條濱海大道。這條路橫貫東西,綿亙萬里,中間有個穿山隧道,政府投資5.32億元,全長4580米,它剛修建的時候,每天叮叮當當,讓我不勝其擾。可幾個月后,當一條嶄新的公路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所有的怨言一掃而光,我震撼于這樣的速度與科技,媽媽以一種不敢置信的眼光目睹著這一切,那段走盤山公路的歲月只能永久淹沒在歷史中了。
我問媽媽她此時的感受,媽媽沒有言語,但我看出她眼里心里分明涌動著奔騰的情緒,于是我也緘默了。蘇軾說“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何其渺小,但又何其偉大。人與自然的關系幾千來一直被爭論不休,究竟是人定勝天還是天意難違,以前我懵懵懂懂一直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但現在我明白了,人與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人類文明自誕生伊始,便開啟了進步的歷程,雖然其間幾多波折,但我相信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明白,自然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可以利用它,開發它,與它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近十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青島市的經濟也是快速騰飛。嶗山人打開山門,拉近了與青島市里的距離,旅游業發展起來了,很多人都來嶗山游玩,欣賞海上仙山的美麗風景。據統計,我市GDP總量已經超過了8000億元。在這個日新月異、萬象更新的時代,我們青島也開通了地鐵。沒想到的是,有一條地鐵直通我的家鄉,它就是青島地鐵11號線。它是青島市建成運營的第三條地鐵線路,于20xx年開通運營。11號線是位于東岸城區東部的一條南北向軌道交通快線,線路起點為青島市嶗山區苗嶺路,終點為鰲山灣站,全長58.35Km,串聯起藍色硅谷、嶗山風景旅游區、世園會等區域,被網友譽為“最美地鐵”。
現在我們去市里只需要30分鐘,我們可以吃完晚飯后,乘地鐵去五四廣場散步了。在徐徐海風的浸潤下,望著那熱烈鮮艷的五月之風標志,爺爺奶奶唏噓感慨道: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以前去趟市里,要拿出一天的時間來回,現在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目的地,祖國發展了,老百姓方便啊!爺爺奶奶都是樸實的勞動人民,他們不會說什么長篇大論,也不懂什么哲學玄思,他們只有最直觀的感受,而這最令我動容。
家鄉的路,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家鄉的路,記錄了歷史的變遷;家鄉的路,折射著國家的日益強盛;家鄉的路,是一座通向財富的橋梁;家鄉的路,是一條指引人們走向富強、文明、和諧、幸福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路在變,家鄉在變,祖國也在變,我相信天道酬勤,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
家鄉的路作文3
同學們,你們是否注意觀察過我們可愛的家鄉?你是否注意到我們可愛的家鄉那么,正在靜悄悄的發生著改變,變得那么美麗,那么動人;變得讓人充滿著生活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自己的“家”---新坍。總聽老家的人夸,家鄉這幾年的變化可大啦!比如說,那成片成片低矮破舊的平房已經被一棟棟漂亮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現代的高科技的家用電器。當人們回首過去條件時,總是不由的發出這樣的感嘆---過去住的房十分狹小,住在里面比住在監獄還不舒服.現在住的房十分寬敞、舒適,住在里面可舒服了。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總是對記憶中的家鄉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我渴望回到我的家鄉。
無論家鄉怎么變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我家門口的那條小路,我夢中的小路,我的童年。今年暑假,我隨媽媽回家鄉探親。去找尋那夢中的小路,去找尋我記憶中的童年,去找尋那生命中的記憶點滴。
然而,這次回到家鄉,家鄉的土,家鄉的地,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變化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家鄉變了,變不出她的模樣,變得讓我有些手足無措。
一進村口,就看見那筆直而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村中心。原來那條崎嶇不平,坑坑洼洼的小路,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那條筆直而平坦的水泥路。這讓我太吃驚,然而,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人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的確新坍以前的路又窄又臟,不少巷子里的路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走在路上都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摔倒,更別提騎著自行車的感覺,那好像是騎在一頭倔強的小毛驢上,顛的骨頭都要散架了。什么寬敞了、平坦了,那就是做夢的事了。以前的路大多數都是用土堆起來的,上面撒上些磚頭瓦塊,一下雨,土就變成了泥,磚頭瓦塊全上來了,走在上面,結果可想而知,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以前的馬路給人們帶來的是極大的不方便。
家門口的這條小路一直是村里人心頭的“痛”,是我上小學讀書時必走的一條小路,它是一條地地道道的泥路。這條小路沿著小河邊延伸而去,在稻田間穿行而過;晴天風起沙土飛揚;下雨天腳踩泥漿四處飛濺,農民送糧,買肥料的木車子,常常兩個輪子陷進去,進退兩難,推車的人盡管滿頭大汗也是無計可施的,而我們小孩子在上學或放學來回的時候走過這條小路,大多數會成為“小泥人”,滿身的泥巴惹人發笑。唉!真是一條“倒霉的路”啊!
在上中學的時候,人們把這昔日的泥路鋪上了石沙子路面,我們這些讀書郎不再成為“泥人”了,我們走在路上高高興興地盡情地嬉戲玩耍,農民伯伯的'車子不再會陷進泥潭中走不動了,但依然如此“倔強”。此后,每當我背起書包迎著朝陽,行走在這條寬闊的路面上,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上大學的時候,人們又把石沙子的路面拓寬改建為水泥公路。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8年新坍鎮ZF,派出了公路建設工程隊再次把公路拓寬擴展,修建了笫一條農村三級公路——射新三級公路。射新公路從筋竹鎮的腹地通過,2010年通過射陽縣交通局的驗收成為全縣文明樣板路。當人們走上這條全縣文明樣板路時就會感受到更加的愜意,小朋友們那歡樂的歌聲,自行車那清脆的鈴聲,摩托車、汽車的喇叭聲和著農民那爽朗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組成一曲令人振奮的交響樂。我們生活在這希望的田野上,為她耕種,為她忙。
靠黨的好政策,好領導,靠著人們的勤勞,我的家鄉近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到村口,放眼遠眺,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嶄新的磚瓦房舍,使人爽心悅目,特別是那一條剛剛新建的水泥公路,穿村而過。總有著無限的感慨。家鄉人民的生活真是富裕了。
今天,我們漫步在家鄉的路上,已經尋覓不到當年彎彎曲曲的泥路了。不管家鄉的路變化如何,我將永遠想著它,記著它。因為在路的變化中,我們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家鄉光輝燦爛的未來。
家鄉的路作文4
在區域版圖上,家鄉黎水的地理位置沒變,但卻感覺與外界更近了,是因為家鄉與外界連接的路發生了變化。
家鄉的路稱得上四通八達。溝的這面與那面、山的這邊與那邊,隔溝隔嶺、隔村隔鄉甚至隔縣隔省,均有路連通。只是以前多為山路、小路,鄉民們走個親戚、稱點油鹽或賣個雞蛋,無論到周邊哪個集鎮,全都要步行十多二十公里以上;而現在則為公路、大路,不僅奔跑著摩托車、三輪車,也不乏小轎車、客運班車。由主干道伸展到院落、村組,以至別的鄉鎮的支路縱橫交錯,那些翻山越嶺、崎嶇曲折的山路就少有人走了,野草瘋長、野獸出沒。
家鄉與外界特別是與縣城連接的路是幾經波折的。其變化也有跡可循:由小變大,由遠變近,由窄變寬。解放前,家鄉是渝鄂邊境的物資集散地、進出長江水道的北部大通道。自然,也有一條經渝鄂之邊的道路連通縣城。清代知縣張九章“壬辰冬令,竊盜未靖,予下鄉點團”,即經現中塘、大路壩、蛇盤溪抵達黎水,再沿新花、黃溪、白石返回,并“途次口占”多首詩。后來,縣城到黃溪公路修通,鄉民多數時候選擇走路到黃溪后再坐車進城。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黃溪經新花到黎水的公路始貫通。“要想富,先修路”。上個世紀90年代引種烤煙、蠶桑后,家鄉開始大修村道路、入組路。但很長一段時間,路途遙遠、彎多車少,家鄉仍然沒能甩掉全縣最偏遠鄉鎮的帽子,鄉民們依然為路所苦、望路興嘆。直到進入新世紀后的幾年前,通往湖北咸豐蛇盤溪的出境公路連通,與數年前熱鬧的步行線路大體吻合,再逐步水泥硬化、安裝防護欄,進而開通縣城經小南海到黎水的客車,才奠定了黎水直通縣城的捷徑,比原來的路線縮短三四十公里,有的地方甚至達五十多公里。這條路有如七彩飄帶,吸引著一批批人來路邊建房、經商、辦產業園,“黎蛇路通后,醉美入云霞”,成了帶動一方經濟騰飛的要害。
但路與橋不可分割。大路需要大橋,小路需要小橋。橋就是架設在河流、溪溝上面特殊段落的路。沒有橋的銜接,路就不可能越溪過河,就成了斷頭路。“我過的橋都比你走的路多”,說這話的未免有倚老賣老、夸大其詞之嫌。試想,橋不就是路么?橋再多也不及路長,橋再寬也只是路的一段。
家鄉的溪河多,橋也就多。除了木頭橋、吊索橋、石拱橋、風雨橋,乃至石步、木筧在必要時皆可扮演橋的角色。連通渝鄂邊區的`五里峽大橋,因其雄跨滔滔郁江之上,把分屬于不同省(市)的懸崖峭壁串聯成平坦通途,更成了一道壯觀而又亮麗的風景。家鄉往些年留下來的石拱橋,大多由當地富戶、開明紳士出資修建,或大家集資建造,石料考究、經久耐用,造型別致、遠近有名。后來修公路時,好幾個地方的橋就是在原先的石拱橋基礎上鋪墊起來的,橋的價值得到了更大體現。想想那時的人是多么有先見之明,把橋修得既寬大、又結實,還具有美感。“前人修橋,今人享福”,不僅造福當時,也惠及后世。
說起來,家鄉是有修路修橋傳統的。在徒步走山路的年代,村里雷鋒式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每天早出晚歸,到附近山上義務修路,把不好走的地方擴寬挖平,把掛衣衫、刷眼睛的荊棘砍掉。憑著一己或眾人之力,修出了鄉,修過了省,砍壞了數把鐮刀,砍去了幾百活路。這樣的人會被鄉民長時間念叨、感激。遇到哪里橋爛了,或需要添一座新橋,他們會自動自發地從自家的山林里砍幾根樹子擱置于溪溝之上,再挑些泥土墊平夯實,修成一座簡易的人行橋。“修橋補路,必有官做”。一直以來,鄉民們就以這句話作為對修橋筑路善行美好的祝愿。
時至今日,家鄉的路還在不斷向外拓展、延伸,或者硬化、擴寬。高架橋梁,是空中的路;穿山隧道,是近捷的路。路與橋的轉換,將會越來越普遍、多元。我真切地希望,家鄉的道路越來越直而寬,家鄉的出路越來越多而廣。
家鄉的路作文5
我的家鄉地處浙東的一個離縣城還有五十多公里的山溝,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山腳下,有著三條不同的道路通向山頂的村子里。這三條道路,記錄了三個不同的年代,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生活面貌。
羊腸小道
聽我父親講,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那山溝,通往外面的不過是行人從草叢中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罷了。小道在山坡上蜿蜒曲折,極難行走。
行路難,上學更難。年幼的父親和同村的小伙伴要到幾十里外的一所小學,到學校的小路荊棘叢生,路徑時有時無,沿路還有許多亂墳崗,上學要家長陪一段,放學要老師送一程,途中還要受突然竄出的蛇蝎和野獸的驚嚇,同學們在慌亂中跑,經常摔得鼻青臉腫。尤其是在下雨天、下雪天,道路的蜿蜒、狹窄、泥濘,讓家長和孩子都苦不堪言。每每說起這些往事,父親仍唏噓不已:因為這羊腸小道,有多少年幼的孩子為此提早輟了學啊!
行路難,生活更難。上個世紀將近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城市里的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的馬路四通八達。但那股春風卻遲遲“度”不到我們山溝里來,家鄉的人們仍跋涉在泥濘的小道上,守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閉塞、落后、貧窮像蜘蛛網一樣爬滿了山村的角角落落。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家鄉有大量的茶葉。竹筍、板栗等土寶貝,但苦于無路可運,直到……
簡易公路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我出生前后,改革的春風終于吹到了我們的山溝里。那時,鄉里政府響應國家政策,開始組織民工修路,平日里寂寞的山村一下子鬧騰開了,家家戶戶都住滿了民工,鄉親們聽說修路都很高興,都主動騰出最好的房間給民工住,還給他們做飯、送水、洗衣服,修路干得熱火朝天。不到兩年,這條通往山下的鋪了一層石子的簡易公路就修成了。
路通了,昔日封鎖的山門打開了。竹筍、茶葉、香菇、板栗等山貨,一批又一批云出山去,山外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品也一車又一車運進山來。村里甚至辦起了食品廠、磚瓦廠。男人們,女人們除了照顧好家里的田地外,有的還開始了嶄新的“上班族”生活。收入增多了,樓房蓋好了,人們臉上的笑容漾開了,整個山村煥發出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我是從這條土路上走出山溝到十幾里外的鎮里上初中的,這一走就是三年,所以我對這條路特別熟悉:那里轉彎,那里有突起的石頭,那里生長著一棵桃樹,我都一清二楚。有時候運氣好,可以搭乘順路的貨車。汽車在坑坑洼洼、高高低低的路上顛簸,坐在駕駛室里的.我就像“跳舞”一般,有時候屁股從座位上彈得老高,真是又新鮮又刺激;車外塵土飛揚,從車上下來,滿身灰塵,可我心里還是很高興,畢竟又好玩又省力。
令村民沒想到的是:替代這條馬路的水泥路竟來得那么快!
水泥馬路
20xx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示,要求各地把“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位置上。幾年間,全國公路得到飛速發展,建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從省道一直延伸到了我們山溝里,遠遠玩去,如一條玉帶纏繞。于是,雨天,人們不再滿腳泥污;晴天,道路不再漫天揚塵。
每當坐車回家,欣賞著路旁農家新穎別致的幢幢新樓時,看到一群群穿紅著綠的農家青年騎著自行車、摩托車,開著小三輪、駕著小“面的”飛馳而過時,我不由感嘆:我的家鄉變年輕了,我們的小山溝變活潑了。
奇怪的是,每逢周末,總有一幫驅車而來的城里人,卻把車停到山腳下,然后從那條幾乎被人遺忘的羊腸小道上往上爬。原來,厭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囂和擁擠的城市人到大自然休閑健身來了,于是,聰明的家鄉人利用當地資源和獨特的文化搞起了“農家樂”等為主的旅游業,全力打造起生態旅游來。
家鄉的路啊,真是越走越廣了!
祖國的恩情啊,怎能叫人不銘記!
【家鄉的路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路作文02-14
家鄉的路03-03
家鄉的路作文600字三篇02-22
路的故事作文06-11
遠方的路作文05-31
那條路作文05-26
人與路作文06-11
我的路作文02-28
腳下的路作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