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創新科技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科技作文1
清晨,手機的鬧鈴喚醒夢里的人兒,睡眼惺忪間先打開微信,打開微博,查看著熱搜,透過小小的屏幕便能關心著世界的每個小角落。刷牙洗臉,手機也叮咚叮咚的響著,提醒著人們一天的行程安排;再打開手機預定上一輛共享單車,投入新一天的生活……
科技創新說起來遙遠,實際科技何不就在我們身邊。
就像火車,輪船,飛機,他們都不是憑空產生,是科學家們通過無數次的試驗才創造出的;就算電,即使它是一直客觀存在著,可也因為人類的研究,而使得我們可以利用它在黑暗中指引光明。如今我們還能做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一切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
我想,這一切的變革,都是因為人類的“懶惰”。這才使得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才成就了社會的文明……也許你會訝異,請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的祖先惰于四肢行走而學會了站立;因為惰于毛筆書寫,于是發明了印刷術;當我們進入工業化時代,我們的前人因為惰于手工生產,于是發明了機器;因為惰于走路,于是發明了車輛……
如此看來似乎是因為惰性,而催發人類的智慧!
著名企業家馬云在給員工的會議上提出“懶惰使社會進步”;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曾說過,我會選擇用一個懶惰的人為我工作,因為這些人總能找到最簡單的方法來達成目的。……
看似懶惰至極,實則無比勤奮!
就是如此的懶惰,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因為這些“懶惰”之人極盡一生,去探尋未知,才使得在雜草叢生的荒地上能千樹花開,我們才會享受一個全新的世界!我想,真正的覺醒就是牢記蒙昧,由點及面,見微知著。在蒙昧的土地上催生理想,革新發展……
人類因為懶惰而創造了科技,而科技又為創新提供條件,使得我們的認知一直站在時代的最前沿,生生不息……
不可否認,隨著時間的流逝,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成為歷史。當然也只有不斷出現的新事物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被淘汰。我們要享受,所以必須學會創新,學會懷疑。我這里所指的創新,是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面對不同的先進技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所選擇,融入我們獨有的東西。這才能稱之為創新!
創新創新,說來容易,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存在了千年之久的規則會羈絆我們創新的腳步,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過程中,前人的研究需要被不斷驗證,可因為尊敬,就把所謂的“真理”用來傳播,影響世世代代的,這絕不是科學家的使命!
所以首先我們要質疑的勇氣!曾經沒有人懷疑“天圓地方”,祖輩教誨的條規卻被一次環球旅行徹底擊垮;曾經沒有人置疑亞里士多德的箴言,“真理”的傳播卻被一次比薩斜塔的實驗無情阻斷;曾經沒有人猜疑那誘人的紅色果實是有毒的,西紅柿的美味終被多少年后一位勇敢者品嘗……多少個“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真理”,在今天只是我們閑暇時的笑談。“設規而知圓”,然死守于“圓圈”中無力開拓,終會被時代淘汰。
可喜的是,我們的祖國母親致力于創新,培養出了大批敢于挑戰規則的人們。因為他們的創造,我們繼續享受著便利生活。
前段日子“國產飛機”的試飛成功,讓所有的國人倍感振奮,這意味著,我們又突破了一道難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影響力又會提升一個檔次!“忽如一夜春風來”各種顏色型號的共享單車遍布大街小巷,綠色出行,十分環保,同時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深受人們的愛戴!人類面對未知的世界而好奇,于是造就了一次次的載人航天飛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一次次的努力,解決了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
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才。學校科技節上邀請了上海某高校的工學部來進行無人機演示。表演十分精彩,這讓我們意識到無人機的.使用讓現代拍攝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更加安全,在許多危險的拍攝環境下不用人們親自跋山涉水,歷經重重困難卻能達到能好的效果。而學校里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代替傳統板書,既減少了粉塵,也讓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于是學生們的課堂效率提高了,成績也自然上去了。家庭影院讓忙碌的人們在家就能感受到影院里看大片的快感,不必再為沒時間娛樂一下而煩惱。掃地寶的應用也能在人們忙碌之余,享受干凈的環境。
在科技與創新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五百年而求索”。這是我們21世紀不可忽視的話題,科技的發展會帶動不斷地創新,創新會帶來更多的便捷,受益的將是我們全人類。超越本性之惰,與科技創新同行,我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永遠不讓思維的車輪停轉,不讓創造的熱情降溫,不放下追求更好的行囊……
創新科技作文2
“工匠精神”一個重要的特征是,不僅僅為了創造而創造,工匠創造活動應當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可以是經世致用的,也可以是審美的。
20xx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宇宙飛船順利升空,20xx年11月3日長征五號大火箭首飛成功,中國航天科技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而在輝煌的背后,飽含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科技創新的系統性特征需要“工匠精神”
現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已然不是前科學時代“作坊式”的個體攻關,而是包括科學家、工程師、工人等共同參與的一項“工程”。美國科學學家普賴斯于1962年6月發表了著名的“小科學、大科學”演講,揭示了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不同的主體參與,具有重要的系統性工程特征。這種“工程式”的大科學研究,從我們熟悉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計劃、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到今天的'航天科技,需要參與主體都把自己當作工程活動中的一個“工匠”,在自己負責的節點上精益求精,對工作疏漏保持“零容忍”。只有這樣,整個“工程”才會經過預研、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一系列環節后取得成功。
在長征五號發射工程中,號稱火箭“心臟”(發動機)焊接人的高鳳林,用一連串數字,完美地呈現了科技創新中的“工匠精神”——38萬公里,是“嫦娥三號”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不光是這些數字體現出來的精確,每一個焊接點的位置、角度、輕重都要經過縝密思考。
科技創新的復雜性特征需要“工匠精神”
在科學學領域,系統性與復雜性緊密聯系。物理學家霍金稱,21世紀將是復雜性科學的世紀。復雜性科學的范式力圖打破從牛頓力學以來一直統治和主宰世界的線性理論,拋棄還原論適用于所有學科的預設,創立新的理論框架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復雜性特征是科技創新的系統性特征發展的必然結果。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帕斯卡指出:“我認為不認識整體就不可能認識各個部分,同樣不特別地認識各個部分也不可能認識整體。”在一個科技創新的系統工程中,每一個技術環節,首先要置于整體的框架下設計、實施和要求,但同時,該技術環節自身的要求也要與整體之間彼此互補。中國先秦時著名的庖丁,在宰殺牛時之所以能“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以致其所用之刀“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經過了從剛開始解牛時的“所見無非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規律,不斷掌握規律,同時利用規律不斷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科技創新的復雜性特征在于,當系統要素不斷累積疊加的時候,就出現了“天大的小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細節決定成敗”,需要每一個參與主體都膽大心細,像庖丁那樣在自己的專業上追求極致,通過部分的極致達成科技創新這個“大工程”整體的成功。
再以長征五號火箭為例,在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焊接技師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近乎頭發絲,而長度幾近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在焊接操作過程中,“動作不對,呼吸太重,焊縫就不均勻”,有時“一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
科技創新的社會性特征需要“工匠精神”
現代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單單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科技創新的工程特征催生了其社會性特征,每一項科技創新活動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政府、企業、投資金融、法律等不同領域的支撐,所以科技創新通常以項目的形式開展,在這一點上,其已經和工程活動的內在邏輯越來越同質化。“工匠精神”的內涵除了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卓越之外,還應該具有協作和配合的內在要求。科技創新更多時候作為一項“大工程”,存在著原材料、工藝、資金、環境、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工藝再好,沒有合格的原材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技術再先進,但是資金未到位或者難以持續,也不是一個好的創新項目。同樣,科技創新活動如果對生態和環境帶來很大的不可逆的破壞,那么也需要相關方面后續予以改進或者暫緩項目推進。“工匠精神”一個重要的特征是,不僅僅為了創造而創造,工匠創造活動應當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可以是經世致用的,也可以是審美的。
眾所周知,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之前,我國現役的主要火箭型號長征二號丙火箭、長征二號F火箭、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以及長征七號火箭的最大直徑均不超過3.35米,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火箭通過火車運抵發射場時,考慮到鐵道軌距、隧道寬度、火車會車等制約,火箭直徑必須小于3.35米。長征五號之所以能夠“腰圍”達到5米,就是中國航天人從創新的“社會性”特征出發,制造了專門的火箭海運船,通過海運模式創新突破了傳統鐵路運輸的尺寸“瓶頸”。
【創新科技作文】相關文章:
科技創新的作文02-25
創新科技作文09-28
科技創新作文06-13
創新科技作文10-07
關于創新科技作文02-21
科技創新大賽活動總結05-25
科技創新大賽活動策劃09-15
科技創新工作總結10-27
科技創新作文(通用47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