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善孝為先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善孝為先作文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小父母教導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已成為我們的家風。
我小的時候,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廣告:一個小男孩兒看到她的媽媽為姥姥洗腳,也自發的為媽媽打洗腳水,那個小男孩兒的媽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當時我很不理解這位母親的做法,她為什么要流下眼淚呢?這則公益廣告在中國頓時引起了社會上的孝心熱潮。但我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太孝順,因為他們總是有各種理由不去看望老人們。有時候只是光打一個電話敷衍了事。每當這時我就生氣地大聲喊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令我感到我的父母不太孝順。直到有一件事改變了我對父母的態度,也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
那天是星期六,我來到了姥姥家。姥姥見到我十分高興,又是摟又是親,給我做完午飯后讓我給媽媽打電話,讓她和爸爸一起回家吃飯。一個電話打過去,一句熟悉的話又響了起來:“您的撥打用戶已關機,請稍后再撥。”我的臉一下又拉得老長“怎么又不接電話!”姥姥聽見了,對我說“爸爸媽媽忙,咱們和姥爺先吃吧。”“忙也不至于連看您一眼的時間都沒有了吧?小時候還教育我要學會孝順父母!”我一臉氣憤的大聲嚷道。就這樣,我悶悶不樂的吃過了午飯。
下午,天氣挺好的,姥姥就帶我去“小片荒”打理西紅柿。正值汛期,天氣變得像臉譜一樣快,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姥姥和我迅速往外面跑。此時大雨傾盆,能見度不足五米,我和姥姥摸索著前進,但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我們期待著姥爺來拯救我們,可這么大的雨姥爺出來也是白搭。忽然聽到一陣電動車的鳴笛聲,向后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來了,他們披著雨披,走近了一看,他們的車把上還掛著大大小小的禮品,我發自內心的激動的喊了一聲:“爸媽,你們來啦!”姥姥也說了一聲:“芳芳,你們來啦!”爸爸下車,把雨披披在姥姥身上。我清楚地看見姥姥眼睛里有一絲淚光。隨后,爸爸又說了一聲:“我們來了,媽,咱避一避雨。”媽媽抱起了我,把我藏在雨披下我抱住媽媽使勁的親了一下,之后我們就在雨中等待著天晴。媽媽爸爸和姥姥聊著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況,我則看著每一個該發言的人,覺得他們都很親切這也許就是家的味道。十來分鐘后,雨停了,我們回到了樓下。姥爺正在樓下張望,看到我們回來就急著幫我們提東西。進了家,我們的'衣服都濕透了。但我們很開心。在姥姥家洗完澡吃過晚飯后我和爸媽一起回到了家里,走的時候,姥姥和姥爺依依不舍的目送我們漸行漸遠,我也看著他們的身影逐漸消失。
那晚,我心里有許多話想對爸爸和媽媽說,但有說不出口。這的確是我錯了,禮物和雨披已經能證明了很多事。爸爸媽媽那么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給姥姥姥爺好一點的物質生活,也是為了讓二老不用為我們的生活而操心。這讓我也明白了為什么廣告里的母親會哭,那是因為她的兒子的孝心感動了她。同樣,姥姥也是被爸爸媽媽的孝心感動了。
我的爸媽傳遞著這個社會的一份正能量,要知道如果想要和諧的大家,那么,就請從小家做起,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作文2
孝,乃百行之本,是眾善之初,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孝,乃不分老少,富貴貧賤,是人人可做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日文化的國家,是擁有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但對于所蘊含的“孝”之一義的了解卻越來越少,他們所熟知并熱衷的'是“洋節目”、“洋風俗”,而像清明節、端午節……這些具有博大精深的民俗,卻被人們日漸淡薄,不愿再花費一點時間在這樣的節日里常回家來陪陪長輩,更注重那些新興的事物以獲得刺激,發揚著一種快餐式的“節日”,不注重傳統節日的內涵、本質及歷史的傳承,不在乎家人的感受,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采取否定的態度,不去在乎家人在節日殷殷期盼的目光,那么終有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人行人欲斷魂”這樣對先人直白的哀惋會成為不可觸摸的暗傷,屈原會被人遺忘,《離騷》會離我們遠去,那“所謂”的浪漫主義也將不復存在,難道非要等到那節日因那“洋節日”消失了,才知追悔己遲嗎?如今有花堪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所以在那些節日里常家看看吧!
青春子矜,悠悠我心。
孔子認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不贊成父母健在時,兒女離家還游,如果因此非遠游不可,必須要先有明確的方向,在孔子這些秦年代便已懂得老人在家沒有子女的陪伴會悲傷,他們“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在那樣鳥兒回巢,人卻沒有歸家,老人們該有著怎樣“孤帆還影碧空尺,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感傷與惆悵。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尊祖敬宗是他所習慣的家族本位,想有“四世同堂”、“三世同堂”這樣天倫和諧的歡娛,可現在的人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時光會等,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遲早會讓父母感到無限的榮耀與驕傲,或許是的,他們會為你感到榮耀與驕傲,可這并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不需要你高官厚祿,只要你平安守在他們身邊便好。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有著多少的空巢老人似姑娘般在等待情郎一樣等待著你常回家看看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字東野,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其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有僻,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靠母親含辛茹苦撫養成人,他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對相依為命的母親有著魂牽夢縈的思念,他仕途艱辛,50歲時才得到溧陽縣尉這個小官,稍一安定,便迫不及待地恭迎母親來到溧陽,以報養育之恩,作出了感人肺腑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然而對于陽光般似的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又怎報答得了呢?所以請似孟郊般與父母同住,讓常回家看看不再成為難事。
有歌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是身為子女所做得到也能做得最成功的孝,每個人都需用心去解讀,用心去做用心銘記,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這里傳承發揚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3
什么是孝道?我不能給出一個完整的詮釋,只知道傳統意義上的贍養父母、善悌兄妹。還能怎么詮釋,我想仁者見仁。
今早五點多,夢見我奶奶,十幾年來少有的幾次夢見她。還是奶奶終老前的樣子,還是她終老前的性格。那書香門第的大家風范,還是生前印入我心靈的和藹。
爸爸說,奶奶的前四十年是在動蕩和漂泊中度過,好不容易在南京居住,偏偏碰上南京會戰;好不容易蕩平日寇,又碰上內戰和親人間的生離死別;好不容易盼上爸爸的人生順途,偏偏碰上上半生的遺留的胃疾;天天盼著我們兄妹四人成長,偏偏是垂垂暮年的天命難違……
爸爸說,奶奶生前把治病的錢全部留作我們讀書的'費用,不忍門第的斷續。那時我在高中,校長轉達了噩耗,我不敢相信她硬朗的身體竟日漸式微。直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我哥,才知道那是不爭的事實。
爸爸五歲的時候不知道哭了什么,而四十年后的那天卻暈倒好幾次。相依為命四十年,卻在有能力讓奶奶享福的日子,把時間鋪在工作上,只能遷怒老天不全忠孝。
同樣是今天,辦公室的一位老同志中午給媽媽打了一個電話,下午卻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唏噓不已。他想起成長的歷程,歷歷在目,感恩父母的哺育卻不足贍孝父母的年邁。-
五月份,公司召開陜西片區項目質量與市場的會議,晚餐宴畢,一位四十多歲的王姓科級干部急于告別。他說,中學以后就基本遠離父母,工作長年遠駐西藏,不容易在回遷內地之后,父母從東北過來探親,得認真安排父母的旅行,侍奉父母得以安心。
他說我們年紀小,不懂得親情與贍孝的分量,每每在電話中問候父母,他們總說工作要緊;每每說到節假要回家探望,他們總說勞心傷財;每每電話中問及身體,他們總說康寧。他們付出了畢生心血卻從來不索回報,明明年老體邁卻常說硬朗,常常思念兒女卻獨攬寂寥……
我們才多大?同齡的最多初為父母,很多人還孑然一身。我們還不懂什么是父母,我們可能也不知道為人父母的滋味,甚至我們常常厭倦父母的念叨,常常駁斥父母的守舊,可我們卻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們的父母也曾和我們一樣,意氣風發過、風華正茂過,也曾想過得風流倜儻、無憂無慮,可是有了我們之后,歲月在他們的額頭上鐫刻著他們為生活、為哺育我們而努力奮斗的痕跡,卻從來不在他們寂寞的時候、病疾的時候想牽累我們,從來不在我們快樂的時候驚擾我們,還常常在我們無助的時候毫不保留地鼓勵、幫助我們……
我們常常能在網上搜索到《二十四孝圖》,也常想學習那些孝感天地的范例去反哺為我們勞累一生的父母,卻常常疏于現實,甚至連一個問候的電話也忘記了。而父母心里,不在乎我們能為家做多大貢獻,能為家分多少憂愁,只希望和我們見面聊敘時能笑語盈盈,只希望能了解我們路途坦順,只希望我們能身體健壯。這就是他們一生的追求和企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可能只能遠遠地牽念自己的父母,也許只能默默地期許父母福壽康寧,其實我們可以適閑聊家常,我們可以順從慰操持,我們可以分擔表贍孝,只需要我們從點滴做起,就可以譜寫心與靈的善舉、承接血與魂的壯歌。
百善孝為先作文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臟,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小時候,爸爸媽媽工作忙,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我拉扯大,他們對我疼愛有加。早晨,我會坐上外公的自行車,出去轉悠;白天,外婆會給我做各種各樣好吃的,晚上她還給我織毛衣、做棉鞋。有一回在家,我突然發高燒并且嘔吐,爺爺奶奶急得顧不上吃飯,抱著我直奔醫院,等我掛好水,奶奶卻被我折騰得病了……在他們的細心呵護下,我這棵小樹苗健康快樂的成長,我長大了,他們卻老了。每次看見他們額頭深深的皺紋,看到他們的鬢角又多出幾縷白發,我的心里就酸溜溜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們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孝順你們的。”
盛夏的一天,我和媽媽回外婆家。那天,天很熱,我穿著短袖都汗流浹背的,可外婆卻穿著長袖。我很奇怪,問道:“外婆,你怎么穿長袖,生病了嗎?”外婆支支吾吾的,我覺得事有蹊蹺,忙叫媽媽去問究竟,在我們的仔細“盤問”下,外婆才道出了實情,原來是她在工廠做工的時候,不小心被開水爐燙了手臂。我卷起外婆的袖子一看,觸目驚心的.,皮膚嚴重被燙傷了,里面紅紅的。外婆怕我們責怪,忙解釋:“沒事的,我已經上了藥,就快好了。”我急得都要哭了:“不是的,這哪里是要好的樣子,這么紅,怕是要感染了,外婆,你真該早點跟我們說,走,咱們去醫院讓醫生給你上點藥吧。”外婆死活不肯去,說沒事的,其實她是不想給我們添麻煩。我更急了,威脅她說:“外婆,你不肯去,那我下次就不來了。”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外婆終于沒有拗得過我,被我和媽媽拉到醫院。幸虧去了醫院,醫生說外婆的傷口很深,需要消毒上藥,不然會感染。看著外婆一邊忍著疼給醫生上藥,一邊嘴上還說著:“沒事,沒事,不疼。”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外婆啊,外婆,以后,我要每天給你打個電話,問問你們的好。”
從那天開始,我就養成習慣,每天晚上去爺爺奶奶家吃飯,跟他們聊聊天,講講學校的趣事;晚上睡覺前,給外公外婆打個電話,問問他們好,每個周末都要過去看看他們,和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冬天來了,我無意間看到爺爺的手上粘著幾塊小膠布,這才知道,爺爺每天給我們做飯做菜,每次天一冷,手就開裂。晚上到家,我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去超市買了一瓶護手霜。第二天我把護手霜塞進爺爺的手心里,爺爺的眼睛里滿滿的都是感動,夸我真懂事!
這么簡簡單單的幾件小事,在我看來,微不足道,可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逢人就夸獎我這個孫女懂事孝順。看來只要我們花一點小心思,就能讓長輩們感受到我的愛,這難道不好嗎?“百善孝為先”,讓我們的孝心綻放出最美的花,結出最甜的果吧!
百善孝為先作文5
我們中國人在忠孝廉恥禮儀中最講究的是孝道。古有孝感動天、蘆衣順母、臥冰求鯉的孝道故事,常常在我們的課本、課外閱讀書籍中出現。
今天重新又捧起手邊的《與美同行》的課外閱讀書。書中講述了一個個美麗、感人的故事:有誠實守信篇,感恩向善篇,愛學美篇,踏實能干篇。一則則小故事有發生在偉人身上的,有發生在我們小朋友身邊的。我津津有味的讀著,思緒隨著窗外的白云飄到了丁誠華同學的窗口,他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會彈琴,正在彈給添添聽呢。日行一善的小天使丁誠華同學總是樂于幫助別人。他有一顆溫暖的心,當志愿者、去義演、接待殘疾小朋友,他是當之無愧的“學雷鋒小標兵”。小瑩同學的“中國夢”稿子印好了嗎?暑假里我也在寫中國夢,我也是媽媽幫我出去打印的。小瑩同學信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千方百計地去完成。說話算數,我們也要做到。我喜歡游泳,我喜歡孫楊,看到孫楊的故事,我好想見見他啊。21歲的孫楊是奧運會的雙金王,他的成績來自于他的不懈努力,老師告訴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努力我相信就能取得好成績。
賣魚佬—馬福建。我深深感受到他是多么孝敬長輩,有可能他的親生父母已經不在人間了,但他對長輩的孝心依然在。他創建起老人樂園,為所有老人找一個家,馬福建照顧500多位老人,每天粗茶淡飯,但老人的'飯菜好上百倍。他從不與老人吵架,他想讓老人渡過最后的歡樂時光。我心想他的心腸真好。
我的太婆八十歲多了,身子很弱了,腿腳眼睛都不靈活了。外婆五十多歲了,她每天都要照顧著太婆的日常生活。我每每放學回家在家門口的的小公園里都可以看見外婆拉著太婆在散步,陪她說話。有一次太婆排泄困難,外婆居然用手幫助她解大便,我站在門外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我覺得外婆好偉大,她人真好,她對太婆的孝心是真正的孝順。還有一次,外婆皮膚過敏了,臉腫得鼓鼓的,像柿子一樣紅。外婆去醫院看病,一去就是老半天,回來的時候天色很晚了,她剛一進家門,就問太婆吃了嗎?吃得好嗎?看得出外婆一天在外面,心都掛在家里了。她的惦記就是最平凡的孝順,最真摯的孝心。我好想問外婆:“外婆,你吃飯了嗎?”
爸爸、媽媽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是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他們常常把我們的快樂成長當成他們的付出目標。
“媽媽,快給我拿襪子。”
“爸爸,我的鉛筆盒呢?”
“外婆,我要吃雞翅膀。”
這些常常掛在我嘴邊的話,我想把它們收起來。是不是換成這樣子會好一點呢:
“媽媽,辛苦了,來,兒子給你敲個背。”
“老爸,要不要陪你一起下本電影看看囁?”
“外婆,你的小心肝給你剝個桔子吃吧!”
我好像感到,我有種瞬間長大的感覺,呵呵!徐老師常常教我們《弟子規》,它不是拿來背的,它是拿來做的。我決定做一做試試。
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馬福建和我外婆給我做了最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長大后也會學習他們的孝心。因為我知道“家是父親的,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溫馨的家需要每一位成員去共營造,父母呵護孩子是天性,兒女孝敬長輩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責任!
百善孝為先作文6
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中華民族有著千千萬萬的優良傳統,而其中有一個是最為重要的,‘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簡簡單單的詩句就反映出了這個優良傳統――孝順。
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張名片。‘百善孝為先’這句不知流傳了多久的諺語,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頌道。正如孟子所說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性。可在如今的社會有的人卻連禽獸也不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王五玉老人的身上,老人此刻已經九十多歲了,本就應膝下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時候,可現實卻讓人震驚,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不知什么時候建造的毛y屋里,四周漏風漏雨,屋頂還有一個大洞,在屋里唯一的桌子上放著唯一的一把破暖水瓶,可里面早已沒了熱氣。我曾看過老人的照片,那蒼白的頭發,憔悴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軀讓人可憐,而她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搖搖欲墜的.屋里,躺在一張木板床上,蓋著一床烏黑潮濕的被子,枕著一個用編織袋里面塞上一些破布制成的枕頭更讓人震驚。也許你會問他的兒女呢?怎樣沒有管的?那我告訴你,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他的二兒子就在離老人幾百米遠的老人親手蓋的磚瓦屋里,但他不贍養老人的原因竟是老婆有病怕影響老婆。他的大兒子在縣城有兩座房子,可死活不贍養老人。女兒們遠嫁它方,都沒有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的錢財也全被兩個兒子瓜分了,此刻只有老人的侄子有時來照顧一下老人。老人平常的食物就是一碗清水煮面條。那里的鄉長也曾親自做過調節,可最后無果而終,甚至兒女們再走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去看望老人,有這樣的兒女真讓人寒心啊。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北京的柴玉吉老人,養有五個兒女,但最后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還有江蘇的林蘭珠老人,待在大兒子的門口六天六夜,而大兒子卻一向不開門,直到第七天風雨交加的日子,老人被餓死在大兒子家門口。出現這樣的事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是現代教育做的不全面還是其他原因,為什么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這些人所丟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也是河南的,名叫謝延信謝延信是一名普通礦工,原名叫劉延信,在妻子死后為照顧呆傻的岳父母以及弟弟改名叫謝延信。他照顧呆傻岳父十七年,照顧呆傻岳母弟弟三十二年,做到了一個做兒子的職責。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大家看看這個‘孝’子,上方是‘老’子去了‘匕’而加上一個‘子’這說明是當人老了之后由兒子背著。這就是‘孝’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就應繼承和發揚孝道。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那里繼續流傳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從小受母親熏陶的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這么一個字,一個將伴隨自己一生的字——“孝”。
媽媽告訴我:“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媽媽還叫我背誦“弟子規,圣人訓”“人之初,性本善……”那時的我一直是處于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不知道其中深刻的含義,只知道“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長輩以及先人的意愿。
那年,我們家的老祖宗——太太,來我們家看我這個小家伙。到了晚上,我以為像往常一樣,媽媽會給外婆放電視連續劇,可媽媽說:“太太喜歡看越劇,給太太看。”雖說之前我也看到只要有外公,外婆的日子,媽媽都是搶先給外婆放各種電視連續劇,基本上沒我的份。我哭也哭過了,鬧也鬧夠了,但最后還是讓“投降”成了我的習慣。看來我們家里還有更重量級的人物哦!
當那長長的拖音從電視中洪亮地傳出時,我就想捂著耳朵逃,心里想,外婆怎么不罵媽媽呢?平常都是要求我把電視的'聲音開小點,怕吵到外婆,而且總是要我小點再小點。今時今日這是怎么了?要多大開多大了。把房子都快震倒了。我偷偷瞄眼望向外婆,卻發現外婆滿臉的笑容,猶如秋天盛開的菊花,沒有一點怪罪的意思。再看看太太,她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全身心地沉浸在屬于她的越劇天地里了。還搖頭又晃腦的,一臉的幸福和滿足。我還是有點不得其解。但至少外婆和太太的那份開心,媽媽臉上的那份笑容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
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太太在,我就大聲地對太太說話,媽媽也不會罵我沒禮貌。我也會在太太坐下的第一時間立馬去拿遙控器給太太放越劇,惹得太太逢人就說“最喜歡呆在可可家里了,最喜歡和我這個小不點呆在一起了。”嘿一嘿一嘿!每每聽到太太的表揚,我就在邊上暗自偷笑,我可不是學了媽媽的樣而已……
隨著年齡的長大,漸漸地我也懂事了,而且發現家里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似乎隨處可見。比如吃飯上桌,第一個肯定是太太,當然還有太太的酒也是緊隨其上的,爸爸會幫外婆把這個工作做好。而后是外公,外婆,最后是爸爸,媽媽。輪到我是捧好飯碗最后一個端坐在小凳子上享用我的正餐。
外出旅游,有太太隨行的,全家就如臨大敵,爸爸媽媽在前面開道,外公外婆陪伴在太太兩側,家里最小的我則是跟在媽媽身邊拉著衣袖往前走。我們一家人有條不紊,分工明確,等到坐上位置了,就我和太太坐中間,兩邊都是家人跟隨,突然間就滿滿的幸福感爆棚。嗨!做老人真幸福,做小孩也快樂得蹦上天。
如今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了,我深刻意識到:我們所做的一切皆因為我們有愛,皆因為我們“孝”字當頭。媽媽說過:“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這句話將永遠伴隨著我長大,在未來的日子,我對我的父母,我對我的孩子,我都將一直傳承下去。我想這也是父母親對我最大的希望吧!我可以不聰明,我可以不能干,但我會永遠有一顆金子般孝順的心靈……
百善孝為先作文8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年幼的時候曾看過《二十四孝的故事》的插畫書,當時的我僅僅覺得上面的圖畫好看,完全不能看懂上面的內容。現在再翻看這套書,有了不同的感受,也稍有一點點的感觸。
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這就是著名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的善舉讓我感動,面對繼母尚能如此,面對每天為我們含辛茹苦的親生父母,難道我們就不可以為父母做點什么嗎?
寒假里,我翹首期盼的新春佳節終于加快了腳步,在我漫長的等待中日益臨近了。
巧手的奶奶又開始包團子了,我和媽媽也自告奮勇要求幫忙。上午,姨婆還有小區里的婆婆、阿姨們都來幫忙,片刻不停,包好了一個又一個散發著清香的團子,白的、綠的;媽媽將它們一籠一籠地裝上,一圈一圈,勻稱疏朗;爺爺一聲“上籠”,將它們在電飯鍋上蒸熟,15分鐘后,又是一聲“出籠”,掀開蓋子,一片熱氣騰騰,我趕緊扇扇子,團子一個一個閃耀起光澤,引誘得我趕緊拈起一個,邊吹邊吃起來;引得撿團子的媽媽空出一只手打過來,大家都歡快地笑起來了。
過來。”媽媽看不過我在糟蹋阿姨們花力氣揉出來的面團,叫我過去包餛飩。一張張餛飩皮在媽媽手里,像聽話的孩子:一口吃一個飽,卷起一層半,兩角一上一下各沾上水,從下粘上,翹起裙邊。一排下來,整整齊齊,如列隊的士兵。可到了我手里,它要么吃得太飽,要么卷得不平,要么繞不過去,粘不牢固:有的像條晃著大尾巴的金魚,有的像個挺著大肚子的'將軍,和媽媽的似元寶、像簸箕的餛飩比較,確實丑了一點。但它們可是我自己用汗水包出來的勞動成果。每逢煮團子下餛飩,我都要挑自己包的,雖然有的由于餡多皮都擠得快要爆炸了,但我還是吃得很香很香。
傍晚時分,爺爺、爸爸和我帶著兩袋團子餛飩,帶著滿嘴角的甜香,伴著鄉村特有小橋流水,愜意地送到太爺爺和臥病在床的太奶奶家去。因為太奶奶跌倒骨折,生活不能自理,看顧的保姆休息回家了,我們祖孫三人就動手為太奶奶下餛飩。我先打開鍋蓋,倒進一瓢水,蓋上鍋蓋,打開電磁爐,開始燒水。不久,我便聽到了冒氣泡的聲響,“咕嘟咕嘟……”鍋蓋上也蒙上了一層白白的水汽。我立馬打開鍋蓋,將餛飩小心翼翼地放入鍋中,用湯勺的背面輕輕地將它們推動,拌到鍋的四周,一股香味撲鼻而來。為抵制誘惑,我急忙蓋緊鍋蓋,撳好按鈕,使之進入保溫狀態。一旁的太爺爺從頭到尾一直樂呵呵的合不攏嘴,含糊地說著一些表揚我的話。
廚房里熱氣彌漫,充滿了溫馨的氣氛。
心懷孝道,讓長輩們的晚年生活美好,沐浴愛的陽光。
百善孝為先作文9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梅李是“孝愛之鄉”,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三孝發生在這里。黃香溫席、孟宗哭竹、丁蘭刻木——“孝”,已深深印在他們的心中。古代的孝子故事仍在耳畔回響,現代的孝子也已開始抒寫燦爛篇章。
為了照顧患病的母親,他毅然放棄高考,26年如一日細心照料癱瘓母親。誰說久病無孝子?殷健叔叔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梅李,唱響了一曲孝子之歌!
令我熱血沸騰的,是你——馥華姐姐,雖然你命運殘酷,但你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你對待養父如親生父親一般。小時候,當我們還在父母身邊撒嬌時,你卻當起了家中的“小大人”。做飯、騎三輪車、照顧患病父親……在你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了做家務的重任。現在你長大了,仍不忘照顧奇瘦的父親。“全國十大好人之一”的稱號,你當之無愧!
孝,讓我們陷入沉思,年少的我們該做些什么?我想說,也許,我們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
如今退休在家的爺爺奶奶,放棄了享清福的美好時光,依然日夜操勞,提供給我最新鮮的蔬菜,支持著爸爸媽媽的工作和我的學業。
自從我和爸爸媽媽入住梅李新家后,除了雙休日能回鄉下來吃個晚飯,住上一夜,其他時間就一直在梅李鎮上住著。
爺爺奶奶在鄉下辛苦勞作,時時刻刻盼望著我們能回一次家。這一點,我又何嘗不知道?
我們一直在勸爺爺奶奶不要那么辛苦了,在家里養養花、種種草,再養幾只小貓小狗解解悶。可他們就是舍不得這一塊塊曾揮灑汗水的土地。
從20xx年12月我們搬到梅李鎮上開始,我每天會給爺爺奶奶打電話,直到現在幾乎沒有間斷過。習慣成自然嘛!每當我吃完晚飯,就會主動拿起電話,撥下那串我已滾瓜爛熟的號碼。
爺爺奶奶總是對我說,要好好學習,要認真聽講,每天早一點兒睡覺……他們也會關注著每天的天氣預報,對我噓寒問暖:告訴我多穿件衣服,別凍著;叮囑我及時穿衣,小心感冒;對我說明天要下多大的雨,要帶好雨傘……每當聽到我們周末要回家時,他們的言語里總是有種掩飾不住的激動與欣喜。
這些在電話中的對話,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著,也讓爺爺奶奶滿心歡喜地甜蜜著……
那一聲聲充滿激勵與溫暖的話語,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那普普通通的電話啊,傳遞著我們之間祖孫之間濃濃的愛。
也許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也許只是一聲親切的問好,也許只是一時歡快的笑聲……
或許只有聽到我的聲音,爺爺奶奶那顆日思夜盼的心才能稍稍平靜一些;或許只有聽到我的聲音,爺爺奶奶那平淡無味的生活才能稍稍充實一些……
那電話里的溫暖,讓爺爺奶奶笑口常開。如果這也是一種“孝”,我愿永遠做爺爺奶奶的“開心果”!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把“孝”字銘記在心,爭做新時代的江夏黃香!愿我們“孝愛之鄉”——梅李,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活力!
百善孝為先作文10
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中華民族有著千千萬萬的優良傳統,而其中有一個是最為重要的,‘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簡簡單單的詩句就反映出了這個優良傳統——孝順。
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張名片。‘百善孝為先’這句不知流傳了多久的諺語,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頌道。正如孟子所說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性。可在如今的社會有的人卻連禽獸也不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王五玉老人的身上,老人此刻已經九十多歲了,本應當膝下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時候,可現實卻讓人震驚,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不知什么時候建造的毛?y屋里,四周漏風漏雨,屋頂還有一個大洞,在屋里唯一的桌子上放著唯一的一把破暖水瓶,可里面早已沒了熱氣。我曾看過老人的照片,那蒼白的頭發,憔悴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軀讓人可憐,而她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搖搖欲墜的屋里,躺在一張木板床上,蓋著一床烏黑潮濕的被子,枕著一個用編織袋里面塞上一些破布制成的枕頭更讓人震驚。也許你會問他的兒女呢?怎樣沒有管的?那我告訴你,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他的二兒子就在離老人幾百米遠的老人親手蓋的磚瓦屋里,但他不贍養老人的原因竟是老婆有病怕影響老婆。他的'大兒子在縣城有兩座房子,可死活不贍養老人。女兒們遠嫁它方,都沒有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的錢財也全被兩個兒子瓜分了,此刻僅有老人的侄子有時來照顧一下老人。老人平常的食物就是一碗清水煮面條。那里的鄉長也曾親自做過調節,可最終無果而終,甚至兒女們再走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去看望老人,有這樣的兒女真讓人寒心啊。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北京的柴玉吉老人,養有五個兒女,但最終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還有江蘇的林蘭珠老人,待在大兒子的門口六天六夜,而大兒子卻一向不開門,直到第七天風雨交加的日子,老人被餓死在大兒子家門口。出現這樣的事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是現代教育做的不全面還是其他原因,為什么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這些人所丟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也是河南的,名叫謝延信謝延信是一名普通礦工,原名叫劉延信,在妻子死后為照顧呆傻的岳父母以及弟弟改名叫謝延信。他照顧呆傻岳父十七年,照顧呆傻岳母弟弟三十二年,做到了一個做兒子的職責。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大家看看這個‘孝’子,上頭是‘老’子去了‘匕’而加上一個‘子’這說明是當人老了之后由兒子背著。這就是‘孝’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孝道。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那里繼續流傳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11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后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愿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可以說家風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后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我家的家風以“孝”為標準,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首先要有孝的義務意識:孝順要發自于心,從內心深處真正體現對父母的愛與敬。其次要有孝的`自覺意識:老年人操勞了一生,對家庭奉獻了一生,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子女應在經濟上、生活上、精神上、情感上自覺地對父母進行照顧。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廣告片:說好了星期天兒女們都回家團聚,媽媽一大早就起來高興地忙碌著,為孩子們做了一大桌豐盛的飯菜,可是,到了吃飯時,卻接到了女兒、兒子及孫子分別打來的電話:女兒朋友聚餐不回去了,兒子公司加班不回去了,孫子要和老師去游樂園也不去了,他們都囑咐老人自己吃,每次電話鈴聲響起,老人總是樂呵呵地去接,而等放下電話,老人的臉上充滿了失望……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屋子里靜悄悄的,只聽得見墻上鐘表的滴答聲,這位老媽媽呆呆地看著沒有畫面的電視毫無胃口,她的身影看起來分外孤單……
由此我想到了我國歷史上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親嘗湯藥》這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漢文帝劉恒,他是一國之君,但并沒有因此而忘記關心自己的母親,他對母親極為孝順。一次母親生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劉恒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他親自為母親煎藥,煎好后他必然親自嘗嘗藥湯苦不苦,燙不燙,嘗好后才一口一口地親自喂給母親喝。他有時實在困了,就趁母親睡著后在母親床邊稍微睡一會兒。就這樣,他盡心盡力地照顧了母親三年,最后,是孝心感動了上蒼,他的母親終于康復了。
劉恒作為皇帝,平時日理萬機,卻還能夠堅持每天下朝后盡心盡力地照顧母親,為母親親自嘗湯藥。正因如此,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是劉恒卻能堅持三年如一日,而我們現在的人呢,能像劉恒這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嗎?答案是:不一定能。為什么做不到,理由是:忙。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百善孝為先作文12
孝道可以說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人們常將它擺至與仁、義、禮、信相同的高度,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百行德為首。
可見,中國人非常重視孝心,《孝經》中把孝分為二十四種,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須做到孝這一點,否則會為人所不齒,甚至滄落為十惡不赦之一。
那么,孝道為什么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父母恩賜;我們的成長,都是由父母陪伴;我們的進步,都是由父母栽培。滴水之恩尚且當涌泉相報,何況恩重如山的父母親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么大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只有孝,才算是對父母微不足道的安慰。
孝并不是單指人的情感,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比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獸猶如此,人何以堪?
講孝道,踐孝行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
說起孝敬父母,我們不得不提春秋時的.一位隱士,他叫老萊,年逾古稀,還特意穿著五彩斑斕的衣裳,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讓父母開懷大笑。
是啊!父母在,不言老。這是一份體諒父母的心。
若說老萊代表庶民的孝,那漢文帝就代表天子的孝。文帝母親薄姬生病,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帶,連湯藥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這難免有夸大其詞,可他的孝心孝行,卻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作為一名天子,他日理萬機,還要侍奉母親,更何況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呢?
就連李逵這樣的魯莽大漢,也很重孝道。他遇到劫匪假李逵,也就是李鬼,不由得怒發沖冠,但聽聞他家中年邁老母無人贍養,便心慈手軟放走了他。李逵不顧官府的通緝,也執意長途跋涉親自去背家中老母親到水泊梁山享清福,他的孝心可見一斑。
再看看現代社會中的有些人,以工作忙為由,就可以不回家關心老人。殊不知老人需要的并不是物質上的補償,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央視有一則公益廣告,讓人幾欲流淚:一位老父親患上老年癡呆,丟三落四,會認錯人。有一次在宴席上甚至將一個餃子塞進了口袋。當兒子不滿、眾人震驚之時,這位白發蒼蒼的老父親顫顫巍巍地說:這是我兒子愛吃的。
這則廣告的結語是:他忘記了很多,但他不會忘記愛你。
我們每一個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們可能不再年輕,可能記憶越來越差,可能頭發開始泛白,可能性格比以前更偏執,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愛我們啊!(優久初中范文網:www.u953.com)
理解父母,感謝父母,尊重父母,報答父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懂事的時候,也難免會與父母鬧矛盾,我們始終要明白我們是一家人,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二十四孝中的許多故事,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看來,已經有些不太現實了。但重孝道,踐孝行。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將瞻養老人、關心老人作為一項制度鄭重其事編入法律,我們還能說些什么呢?
我們什么也說不了。我們只能用行動詮釋:孝行天下!
百善孝為先作文13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許多優秀的美德。一直傳承到現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應該是——孝”。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的一句古話。意思是孝敬父母應居一切美德之首。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他就會樂于助人。相反,如果他不知道該如何孝敬父母,那又如何去尊重他人,熱愛祖國呢?
“孝“是一種美德,是人真善美的結晶。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用實例來告訴我們應當如何行孝。
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子路吧,。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十分孝順。但子路小時候家里十分貧窮,常年吃粗糧,甚至有時靠挖野菜度日。有一次,他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顆米也沒有,怎么辦呢?于是,年幼的子路走到幾十里外的親戚家借回了一小袋米。此后,子路便四處幫工賺錢,之后就到百里之外的集市里買米回家孝敬父母,直到父母相繼離世。
“香九齡,能溫席。”三字經里的這句婦孺皆知的話講的就是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一天,天氣特別冷,黃香就想:這么冷,父親一定睡不好。于是,他便悄悄的溜進父親的房間,給他鋪好被子。然后鉆進父親的被子里,用自己的'體溫把冰冷的被子捂暖和以后,再招呼父親睡下。
王祥,生母在自己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繼母也是一個心腸歹毒的人。繼母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是他失去了父愛,但他絲毫不計較,依然恭恭敬敬的侍奉雙親。一個冬天,繼母想吃鯉魚,恰值天寒地凍,河面都結了厚厚的冰。于是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捂化冰塊,帶冰塊融化以后,便抓起兩條大魚,回家后燉好送到繼母手中。
子路、黃香、王祥,他們都是大孝子,這些行為都是可貴的,是無人能比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我,但一想到如今的我們,我卻只感到了深深的慚愧。
如今的青少年仿佛已經遺忘了“孝”這個字,凡事只為自己著想,從來不為他人考慮,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這樣子的我們怎么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因此,作為青少年成員之一的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用實際行動來繼承孝、實踐孝、發揚孝。不求有多驚天動地,只求能溫暖父母心。我想父母最希望看到我們的便是我們學習優異,那么我們就可以在學習方面來向父母行行孝。實際上有很多方面是我們能做到的。第一是我們可以抓緊時間努力學習,不讓父母失望;第二是在家多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說洗碗、洗衣、來客人了泡杯茶、為勞累一天的父母親揉揉肩、捶捶腿等等;至于這最重要的一點也是當今青少年的一個通病,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跟父母大吵大鬧,朝他們瞎嚷嚷。更加不要看到別人家里多有錢,而嫌棄自己的父母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百善孝為先,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孝的基礎上。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我們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要等父母都離我們而去了,再去慚愧忻悔,我們要像古人一樣把孝演繹得至情至深。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風采,將孝這種美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讓孝裝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去吧,因為我們孝了,父母便笑了。
百善孝為先作文14
我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千千萬萬的優良傳統,而其中有一個是最為重要的,‘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簡簡單單的詩句就反映出了這個優良傳統——孝順。
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張名片。‘百善孝為先’這句不知流傳了多久的諺語,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頌道。正如孟子所說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性。可在如今的社會有的人卻連禽獸也不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王五玉老人的身上,老人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本應該膝下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時候,可現實卻讓人震驚,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不知什么時候建造的毛?y屋里,四周漏風漏雨,屋頂還有一個大洞,在屋里唯一的桌子上放著唯一的一把破暖水瓶,可里面早已沒了熱氣。我曾看過老人的照片,那蒼白的頭發,憔悴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軀讓人可憐,而她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搖搖欲墜的屋里,躺在一張木板床上,蓋著一床烏黑潮濕的被子,枕著一個用編織袋里面塞上一些破布制成的枕頭更讓人震驚。也許你會問他的兒女呢?怎么沒有管的?那我告訴你,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他的二兒子就在離老人幾百米遠的老人親手蓋的磚瓦屋里,但他不贍養老人的原因竟是老婆有病怕影響老婆。他的大兒子在縣城有兩座房子,可死活不贍養老人。女兒們遠嫁它方,都沒有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的錢財也全被兩個兒子瓜分了,現在只有老人的侄子有時來照顧一下老人。老人平常的食物就是一碗清水煮面條。那里的.鄉長也曾親自做過調節,可最后無果而終,甚至兒女們再走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去看望老人,有這樣的兒女真讓人寒心埃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北京的柴玉吉老人,養有五個兒女,但最后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還有江蘇的林蘭珠老人,待在大兒子的門口六天六夜,而大兒子卻一直不開門,直到第七天風雨交加的日子,老人被餓死在大兒子家門口。出現這樣的事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是現代教育做的不全面還是其他原因,為什么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這些人所丟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也是河南的,名叫謝延信謝延信是一名普通礦工,原名叫劉延信,在妻子死后為照顧呆傻的岳父母以及弟弟改名叫謝延信。他照顧呆傻岳父十七年,照顧呆傻岳母弟弟三十二年,做到了一個做兒子的責任。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大家看看這個‘孝’子,上面是‘老’子去了‘匕’而加上一個‘子’這說明是當人老了之后由兒子背著。這就是‘孝’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孝道。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這里繼續流傳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15
為家庭的主人,我們不能只享受家庭賦予的溫暖,更有職責營造溫馨、快樂的家庭。《帶著養母上大學》的主人公孟佩杰用行動詮釋了家庭的好處,靠著自我頑強的毅力帶著養母生存著。
《帶著養母上大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孟佩杰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重病。她是由養母劉英芳照顧的,3年后養母因病癱瘓,孟佩杰8歲時就承擔起侍奉養母的職責,20xx年,孟佩杰被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錄取,她竟然“帶著養母上大學”。12年,4000多個日子,孟佩杰不僅僅僅在生活上照顧養母,她的存在還讓劉芳英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職責。孟佩杰在20xx年獲感動中國人物,她卻說:“百善孝為先,我不覺得自我有什么個性的,每個女孩都會這樣做。”
比起孟佩杰,我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比她幸福多了,但是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小草的.一種品質: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這些“花朵”存在的缺陷會讓我們后悔一輩子。
記得有一次,媽媽患了重感冒,她本來想讓我煮泡面吃,但思考到我的飲食健康,還是早早地去買菜了。那天天氣不好,下雨,再加上媽媽患了重感冒,她一回來就打哆嗦,“吳鑫雨,來幫媽媽提下菜。”我看電視看得正起勁呢,說:“沒空,你又不是沒手!”無奈之下,媽媽只好自我把菜提到廚房,就去睡覺了。臨近十一點時,我見媽媽還沒起來燒飯,跑到她床邊大叫:“起來了,大懶蟲,快燒飯,我肚子餓的都咕咕叫了!”媽媽一齊來,便打了幾個噴嚏,病怏怏的樣貌,讓我感覺自我做的不對,這時我想起了趙靜波的一句話:“一個會愛父母的人,將來才會更好地愛別人,愛生活,愛這個世界。”快12點了,媽媽才把飯燒好,她叮囑我先吃,自我又回房間了,我吃完了,走到媽媽房間,發現她在睡覺,便想叫她起來吃,無意間,我摸到她的額頭“怎樣那么燙?”我驚叫起來。“沒事,休息一下就好了。”媽媽無力地對我說。“那怎樣行呢?小病不治會成大病的,我去找感冒藥。”一時手忙腳亂的我,開始翻箱倒柜,最后找到一瓶感冒藥丸,我留意翼翼地把媽媽扶正,去倒了一杯溫開水,讓媽媽吃一顆藥丸。半小時了,還沒有見效,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媽媽見我那心急樣兒,哭了。“你怎樣哭了呀?”我很不解。“沒事,我高
興,女兒最后長大了,懂得照顧媽媽了。”想起那時我對媽媽無禮的態度,我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但是,哭最終不能解決問題的,我靈機一動,想起了媽媽以前照顧我的方法,把毛巾用熱水打濕,敷在額頭上,這樣能很有效的退燒,十分鐘就換一次水,兩小時過去了,媽媽的燒最后退了,我興奮地一蹦三尺高。我跑到媽媽跟前,對媽媽說:“您肯定餓了吧,我去煮粥給您吃吧。”媽媽見我一本正經的樣貌,笑了,說:“你以后別再挑剔我,別再撒嬌,我就已經知足了。”我們倆都爽朗地笑起來。
是呀,家庭是親情與愛的標志,誰都離不開它,正如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讓我們為自我的家帶來一屋子燦爛的陽光,讓愛住進我們的家!
【百善孝為先作文】相關文章:
百善孝為先作文01-25
百善孝為先作文02-19
百善孝為先作文[實用]08-20
(實用)百善孝為先作文08-11
(優秀)百善孝為先作文09-08
百善孝為先優秀作文03-06
關于百善孝為先的作文03-18
(熱門)百善孝為先作文07-03
百善孝為先06-03
(經典)百善孝為先作文14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