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作文>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
更新時間:2023-09-21 17:52:04
  • 相關推薦
【薦】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后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游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于唐朝并一直沿襲至今。傳說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于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準備著制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干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準備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著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制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面。兩只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著,仿佛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面團里。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說:“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著鏡子里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著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現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里,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著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咽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里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心里不斷盤算著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終于出籠了,冒著陣陣的白氣,夾雜著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里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著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凈顧著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嘗嘗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或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歷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于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樂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餃子的飄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間煙火中……家鄉的除夕,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卻處處飽含著樸素的靜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謂是這個洛陽小縣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街巷上,老舊得有些落魄的白墻黑瓦被紅紅的對聯所裝飾;超市里、肉鋪那兒,總是排著長隊;細細一聽每家院子里,總是傳來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幾斤重的餃子肉餡放進鐵缸子里,一股腦兒放上許多豆瓣醬,撒上幾把佐料,不僅要放蔥,還要放蒜,嫌味兒還不夠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進去。這可不只是洛陽人的口味重,其實也是他們與眾不同的豪邁,就和流經洛陽的黃河一樣,他們并不清澈見底,混雜著泥土黃沙,但也是這紅塵中的煙火紛亂、魚龍混雜讓他們有了獨一無二的豪爽、包容與開放。

  餡料已做好,廚房里的濃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個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進另一個大鐵缸,放入適量溫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軟軟的、糯糯的面就展現在眼前,隨之而來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團白得像瓷,兩種香味在空氣中相擁相撞,最樸素的食材,在鄉里人手中跟變戲法一樣,用手一揉,就成功詮釋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說什么最有技術含量,那就是包餃子了。因為要做夠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幾個幫手哩!一個小廚房,黑壓壓的擠了五六個人,跟上街趕集似的,每個人邊包餃子,邊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餡料分了家,放到三個大碗里,做成了蘿卜餡的、韭菜餡的、蝦仁餡的;外公在用搟面杖搟餃子皮,每一塊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媽媽、大姨二姨都在包餃子,挑起餡放在餃子皮中間,還不忘撈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動,餡與餃子皮相融合,面皮變得有了顏色,就像一位隱士,落入凡塵,就體會到了人間疾苦,也嘗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異鄉客,來到這個小城鎮,也會沉浸在那紅紅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熱情俘虜了真心,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這煙火人間。經歷了寒風的人,總喜歡這樣的光明熾熱。

  冒著白煙的一盤盤餃子端上了桌,輕輕一吹,一咬,一咽,那種美味,迎合著白煙裊裊,恐怕是分不清夢境與現實,但味蕾感受到的滿足卻是肯定的`答案——這是真實,要相信餃子的美味,人間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壓軸之時。提前來到房頂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萬家燈火為點綴的喧囂人間。最后的一秒,煙花在空中接二連三地綻放,五彩斑斕。即使一片漆黑,也仍會有每家的燈火充數,和煙火照亮這個小城鎮,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舊如此循環,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舊明亮。月亮與落霞親吻,來到人間漫步,得以見證這個小城鎮豪放、熾熱、溫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淪陷于家鄉的除夕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氣息一天天濃了,年前年后的一個多月里的日子里,幾乎濃縮了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第一個節日當是過臘八,每年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床,忙著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干果,備齊各種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臘八粥,等到熱氣騰騰,香味彌漫整個房間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溫暖,是商店里買來的八寶粥是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渾身熱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竄到了眼前,就連行走時的腳步也加快了幾分。接下來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來,臘八過后,接著就是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很傳統的儀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各家各戶點上香燭,擺上貢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時有一種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和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家里的壞事。沿襲了幾千年的風俗,在現代化的今天也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因為每年從這一天開始,在外奔波的親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變成“聚灶”,送灶王上天變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緊接著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廚房里備足雞鴨魚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規矩要吃上七天,這就叫夾年飯,預示著豐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熱鬧非凡、忙亂有序的氣氛中迎接年的到來。一家人邊看電視邊聊天,細數一年中的收獲,分享一年里的快樂,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難得的相聚時刻,等到午夜時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響起時,人們懷著不舍的心情,帶著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歲,按當地的風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會越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守歲到凌晨,一夜無眠。

  迎春納百福,過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熱鬧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結伴團拜,小輩要給長輩行拜年禮,長輩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一片寒喧聲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戶紅燭搖曳,大街小巷彩燈高掛,興奮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甜的夢想,講究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預示著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親戚訪朋友馬不停蹄,直至紅紅火火鬧完元宵,隨著年的腳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覺越走越遠,越來越淡了…

  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希望各位來我的家鄉旅游,體驗民間風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于人們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后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愿。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閑著無事。全家人忙著洗衣服,換床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歷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里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于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著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干著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為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余的象征。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后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為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愿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于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著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初一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床,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閑逛。街上的商鋪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里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初一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并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里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閑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為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著小孩提著明瓦的燈籠逛游,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么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嘆!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富裕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們靈臺也不例外,比如說我們靈臺的一些人或物:靈臺宮燈、靈臺香包、靈臺剪紙、靈臺根雕、靈臺泥塑、靈臺刺繡、靈臺碑林、靈臺民間社火等等,現在就讓我為您講講吧!

  先說說我們的靈臺宮燈吧,靈臺宮燈起源于明代,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宮燈起初流傳在富貴人家,通常在美好而歡樂的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將宮燈掛在房檐角上點燃。明清后,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隨著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木材到竹子再到鐵絲為主要制作材料,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還有些民間藝人突發奇想,用宮燈代表各種小動物,樣式繁多,造型美觀,新穎別致,又栩栩如生的動物燈,有富有時代氣息的廣告燈,有色彩鮮艷的孔雀燈。因此,靈臺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我們的靈臺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是祝福老人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小孩戴上可以保佑平安,父母還在香囊里面放入中藥,為小孩來年不生病。在端午節的前幾天你會看到,耗子們的脖子上,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車上,在偏遠的小鄉村到處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鮮艷美麗,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風韻活躍的人們的生活中。他不僅表達了思想、敬仰、也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

  再要說的就是我們靈臺的著名人物皇甫謐。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后徒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一王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東漢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后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提起皇甫謐人們就會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其實他還改過各種醫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特別有名的醫學家。

  最后要說的就是我們靈臺的民間社火了,社火是一種大型的民間文化活動,是家鄉人慶祝春節的活動之一,更是一種傳承已久的家鄉風俗。若要說春節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給春節增添了一抹濃重的古韻和紅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間舉行。當大街小巷想起鑼鼓銅鈸聲,人們就知道社火來了,他們臉上畫著各種不同的臉譜,和京劇的臉譜十分相似,身著華麗的戲服,手拿棍劍刀叉等道具,踏著戲文的誦唱節奏,圍著場地走圈。他們腳踩兩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蹺),如履平地,真是讓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細聆聽戲文,就會發現戲文和他們的服裝道具是相配的。

  在中國,數不勝數的特色風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的結晶,呵護這個溫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靈臺。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包餃子了!包餃子了!”正呼呼大睡的我被媽媽的河東獅吼震醒了,我晃晃頭把被子一推,穿上外套,屁顛屁顛跟了過去。春節包餃子是我家雷打不動的習俗呢!

  為什么春節要包餃子呢?我在網上一搜,原來女媧摶土造成人時,正值春節,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女媧左思右想用細線把耳朵拴住,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著,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豐功偉績,就用面捏成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用嘴咬吃,哦,原來與女媧造人有關呀。

  我像發了狂的野馬闖入餐廳,定睛一看,大家都包了好幾十個了!我心急火燎,連忙坐在一把椅子上,順手扯下一片餃子皮兒,用手捧住,又用另一只手抓起勺子,挖了一點點餡兒,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兒上,對折著卷后,捏緊餃子的邊緣。哼,我包的餃子一定能比過西施!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我仔細一看,差點頭暈眼花跌倒在地,這哪是個餃子呀,如此瘦弱,叫小白魚還差不多,我怎會甘愿服輸?開始包第二個餃子,我又拿起一張皮兒,吃一塹長一智,上一次的錯誤我絕不會犯了!我挖了滿滿一大勺餃子餡兒,倒在皮的'中心,如法炮制,我開始端詳第二個戰利品,又眼冒金星,這個餃子倒不瘦,可又太胖了,它得上了肥胖癥,像個豬八戒趴在桌子上,我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但我并非西楚霸王,只好厚著臉皮去包第三個餃子,這次我吸取教訓,挖了半勺餃子餡,一絲不茍地包了起來。佛祖保佑啊,可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這次千萬要成功呀,老天爺終于開恩了,我仔細一看,它不胖不瘦,帶著漂亮的花紋,像一位穿著長裙的少女。可我的意忘形,一不留神,金星就如一道流星一般飛奔而來,縱身一躍,說時遲那是快,它叼著餃子在空中做了一個完美的180度轉身,拔腿就跑,等我反應過來時,它已與餃子一起無影無蹤,我火冒三丈,卻又無可奈何。嗚嗚嗚,寶寶好倒霉。

  包完餃子,我與爸爸一起煮餃子,不一會兒水就燒開了,我們把餃子一煮,一股濃香撲鼻而來,我的神思都恍惚了,剛剛的倒霉,窗外的鞭炮聲,客廳的談笑聲都遠去了,只有這濃濃的香氣……開飯了,我連忙坐好,夾起一個餃子,輕輕咬了一口,頓時目瞪口呆,肉汁的鮮香與面食的順滑進入我的味蕾,讓我好像身處仙境,渾身上下舒服極了。咽下去,我感到身體里好像多了一個小太陽,一股暖意四處流淌,讓我感到暖和和的,我也顧不著燙了,三口兩口把餃子吃了個精光,真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呀!

  餃子,新鮮美味;餃子,滋補祛寒。在熱鬧喜慶的春節里,它讓百姓們齊聲贊嘆:“好吃不過餃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春節在全國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金都人也不例外,金都又有什么過年的習俗呢?

  臘八,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大雪經常來搗蛋,但人們的心是熾熱的總會感覺不到臘八的冷。一年中的農業展覽會也是在這個天寒地凍的臘八里。展覽會上各形各色,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臘八粥,臘八蒜都是傳統人物了。臘八粥是用八種食材糊糊涂涂煮在鍋中的,臘八這天幾乎沒有一家不喝粥。臘八蒜也是必須要泡的,讓蒜瓣在有糖的醋中遨游幾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冷天,到年底,它們會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中出生。它們不再單薄,脫下白色的外衣,換上翠綠的新襖,并且能讓骨扎更具有濃濃的年的味道。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其實就有一筆濃厚的年味了。當太陽步入西山下,炮杖早已響的忘情了、沒命了。小孩子的嘴在這一天就會收許許多多的美味的糖果,因為今天的習俗本來就要吃糖的。年糕也必不可少。那片金黃燦爛,又軟又糯,入口Q彈,香氣撲鼻的年糕,代表著年年升糕。這位傳統人物可以媲美臘八粥和臘八蒜了。

  大年三十,街上的車輛少了,但空寂的街道絲毫解讀不出冷清的氣息,大紅燈籠映照得是一片一片的熱鬧,這便是大年三十該有這樣的味兒。晚上就更不必說了,如果你從天上看,你還會看到一片形形色色得紅,好似在寂靜的原野里燃起了點點紅彤彤得篝火,金都就這樣被包裹在一片火紅中,熱烈的火紅。過年的日子,燈火晝夜不斷,炮杖點燃了了舊日的悲傷,悲傷像煙一樣蒸融了,歡樂在煙中越來越清晰,一點點沉淀下來。

  守歲是跨年夜的重要的儀式,在午夜十二點前是不準睡覺的,我很喜歡守歲,因為那時可以吃第二頓飯,而且也可以看春晚,春晚上有很多好看的節目,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一些地方在晚上穿新襖去拜年。

  正月十五,春節的第二個高潮接踵而至,人們的心又歡喜了起來。元宵是一個很好的食物。秧歌也必須要看,偶爾雪也會來湊湊熱鬧,大雪紛飛,四周白茫茫一片,但大雪早被人們熱切的心融化了,有一些人的`手都凍紅了,也不當回事,一直在津津有味的看著秧歌。看秧歌隊中的爺爺奶奶們一扭,一折,一回,一躍,一轉,古稀老者,須發皆白,也在這秧歌中煥發了青春的活力。那一輛輛花車是多么的巨大那隆隆聲時遠時近使人難以分辨出車的遠近。

  春節在大笑中走來,又在大笑中走去。當你喜歡上它時,有些人或許正在抓走它讓世人再也見不到它。也許,在春節的最后一天晚上,它陪伴著時光一起悄無聲息的溜走了,溜走的不止時光,還有那份春節的快樂。月光流,時光流,快樂流,春節也在流。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每當農歷五月初五,外婆家門前,原本賣松糕的小攤上就擺滿了粽子,來光顧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別好。那時,外婆家門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爭著搶著買賣粽子和茶葉,孩子們也紛紛跑到文具店,精挑細選,挑選自己喜愛的風箏,再約上幾個好伙伴,一邊嬉笑,一邊頭也不回地朝綠草地奔去。孩子們臉上掛著笑,像極了一面面小太陽。

  每當到了端午節,從貪玩的孩子,到拄著拐仗的老人,誰不是一想到那軟軟的糯米,香香的餡兒,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粽子,就像是披著綠衣裳的娃娃,腰間還系著“細腰帶”,十分可愛。讓人感到回味無窮的,還有那個煮熟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粽子,實在誘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像個跟屁蟲那樣跟著外婆,總是喜歡拉著扯著外婆的圍裙,嘟囔著嘴巴跟外婆撒嬌:“外婆,外婆,我想吃粽子了,快要好了嗎?”外婆總是回答:“別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嗎?嗯……這樣可能會快一些。”我懇求到。外婆笑了,說:“別急呀,你現在還太小啦,等長大以后,外婆一定教你做。”我聽了,只好眼巴巴看著外婆包起一個接一個小三角,心中默默記下,盼望快快長大。

  感覺白天好漫長。過了好一會兒,中午到了,我們一家子坐在圓桌旁,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總是邊津津有味地吃著粽子,邊把腦袋湊在一塊兒講悄悄話。我輕輕剝開粽子外邊的粽葉,大口咬下軟軟的糯米,一瞬間粽子的溫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貪婪地享受著粽子的美味。

  現在因為繁忙,在端午節假期間,我們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過節了。不過雖然不在家鄉,但是端午節的快樂與溫暖是無處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粽子已經“端坐”在客廳里了。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拆開了快遞,取出一串串粽子,急忙遞給媽媽,說:“媽媽,您看外婆的'粽子又來了,快點兒,快把它煮了,我們一起吃吧。” 媽媽接過粽子,慈愛地說:“好,好,別急,粽子又不會長腳跑了。” 過了許久,我和妹妹的肚兒再次不爭氣地叫了,粽子那濃濃的香味便早已透過了廚房的門,混合著板栗的味兒,在客廳亂竄。那可好,讓我的口水不停在嘴里打著轉。

  “來嘍,來嘍!久等啦!” 媽媽端著一盤又大又香的粽子來到客廳。我見了,急不可耐地說了一聲“謝謝媽媽”,就毫不客氣地抓起一只,剝下綠綠的粽葉,迫不及待地咬了來,放在嘴中細細地,慢慢地咀嚼。我望著大個兒大個兒的粽子,突然明白過來,這粽子,不僅因糯米,肉,栗子而飽滿,而且包含了家鄉的親情,外婆的愛。不僅是紀念屈原,更是家人歡聚一堂的快樂,這就是端午節。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熱乎的粽子,也會想到親情的溫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兒時的回憶,再次浮現在眼前,端午節的溫暖,也再次圍繞在我們的身旁。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炊馀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里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后來,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喂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為,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粽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粽葉碧綠如洗,飄在水里的粽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粽葉,回家后,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粽葉。糯米放入水中后,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后,接下來就是包粽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粽葉,卷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里塞糯米,糯米塞滿后,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粽子捆一周,最后再扎一個結,一個粽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粽葉,試著卷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粽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于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里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后,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后,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粽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粽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后的粽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粽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兌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里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熏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里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為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粽子,并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粽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你聽說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里,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里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為什么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戶戶都在說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么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說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歷正月廿九又稱后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后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為,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里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兇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么有情義的傳說,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說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為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說,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征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蘊含著母親的希望:愿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才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復雜,但我還是硬著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于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后,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才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后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才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籠里,用小火蒸10分鐘后起鍋,加上適量的水,并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里全部溶解后,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著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后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通俗。”春節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同地區的過法也會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話把過年叫做“做年”,這個叫法就可以看出過年時人們的忙碌了。大人們忙著“筅堂”,干干凈凈迎新春;忙著采購年貨,高高興興迎新春;忙著貼上春聯,紅紅火火迎新春。除夕一到,就為年夜飯忙碌開了。

  除夕夜,在城里的人都會回到老家,家里的長輩則會準備一大桌年夜飯。一家子人圍坐在一起,有時候啊,椅子都不夠坐的,就讓給老人和小孩子,像我這樣比較大的孩子也會跟大人一樣站著吃飯。這頓年夜飯也是有講究的,桌上必有一道菜――魚。一整條大大的魚裝在盤子里,用筷子劃破魚皮,鮮嫩可口的魚肉映入眼簾,夾一塊魚肉蘸上鮮美的魚汁,一并吞進肚子里,這何不是一種享受呢!之所以一定會有魚,是因為魚預示著“年年有余”。

  吃飯時,長輩們的態度與平時截然不同,這時吃剩下的,家長不但不會用“粒粒皆辛苦”來教育你了,還會特別提醒你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一些,這叫“年年有余!”

  吃完飯后就要洗碗了,“當――”一聲刺耳的響聲刺進我的耳朵,我往廚房探了探頭,呀!奶奶怎么把盤子打碎了呢?太不小心了吧!我還以為這是小孩才犯的錯。怎么……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另一只手指著碎盤子對我說道:“知道嗎,這叫‘碎碎’平安!”我豁然開朗,“碎”同音“歲”,原來打碎盤子還蘊含著好彩頭啊!

  除夕又有守歲的習俗,這天大人小孩都不睡就在那兒,守到十二點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零點,此時就會“嘭”的一聲,五彩的煙花響徹云霄,鞭炮著就會“噼里啪啦”響成一片,熱鬧極了!

  過了除夕,就是令小孩子最為期待的大年初一了。初一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的紅包!早上,大人會領著小孩去拜年,人們則會包上紅包送給小孩子。我每次一拜年就會特意起得很早,早早地穿好新衣服,早早地吃完早飯,跟隨爸爸一同拜年,摸著包里鼓鼓囊囊的紅包,心里很滿足。

  除了紅包,我最喜歡的.活動便是初一晚上放的“起漆花”(一種可以拿在手上燃放的煙花)。大人們放他們的鞭炮,我們放我們的“起漆花”。點燃一支“起漆花”,棒尖上一下子會跳出火花,似一支小型煙花。它好似一支神奇的畫筆,隨手揮舞,半空中便會出現它走過的痕跡,熒光閃閃很是好看。

  放完“起漆花”就是欣賞煙花的環節了。五彩的煙花射向天空,在空中呈現出五顏六色的圖案,炸出一朵花似的圖案,然后慢慢消失,接著又有另一朵大花,五彩的花在黑夜的幕布上綻放,無數的人仰望煙花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健康平安。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于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于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尸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粽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粽子。粽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腳粽,顧名思義,小腳粽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粽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粽葉對著雛形一裹,最后用繩子包扎。外婆嫻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粽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著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粽葉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著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盡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訴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于如愿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粽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粽子就這么誕生在我的手里,盡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著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里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粽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粽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松散了吧?被粽葉包裹著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沖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里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粽子。粽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粽葉里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粽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廚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粽葉清香環繞著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于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著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里的女人帶著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制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著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制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著各種果仁的面團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將月餅一個個整齊的擱置在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上,幾個人合力把它平放進巨大的、用紅磚壘成的爐子里,下面燒著旺旺的木柴。月餅慢慢烤熟的香味兒會漂的很遠很遠,烤制月餅的時候周圍總會圍著像我這樣的一群小孩,一邊好奇的盯著師傅在根據月餅的色澤掌控火候,一邊急切的等候著自家的月餅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時間拿幾個在小伙伴們一起嘗嘗,那時的月餅總是擱置了幾個小時,還是留著火爐里帶著花生油香味的余熱。

  中秋節快要到了的時候,各家都是要要走親戚的。我有一個叔叔一個姑姑,六個小姨還有一個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媽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們都漸漸各自成家,所以闔家團圓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熱鬧非凡。

  中秋節那天天將黑未黑的時候,爸爸就會幫我拎著好多好多酒還有月餅,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開大奶奶家還有三奶奶家的門,給她們送去這份禮物。這個時候的她們總是很開心,挽留我留下來吃飯。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還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會來。一家人將吃飯的飯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飯的時候,爺爺總是拿出每年都會給分給我們的超大石榴,我們一家人圍著飯桌,吃幾塊月餅,聽爺爺給我們講叔叔爸爸們小時候的事,講小時候爸爸帶著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從樹上摔下來,講叔叔有一天離家出走只是因為看了李連杰的電影想出家當和尚,講曾爺爺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還未被找到的幾桿槍,講以前村子里被挖出來的一罐銀元,講爺爺自己年輕的時候用幾把斧頭成功敲擊發射的一顆子彈。

  過去的時間即是傳統,這樣傳統的中秋永遠在記憶中鮮活,筆記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現在在學校,也已是有幾年不曾動口吃一口月餅,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鄉的親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餅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燦爛時,老街上的小店紛紛張燈結彩,緊鑼密鼓地為元宵節的到來作最后的打算,該擺的擺好,該掛的掛好,迎著喧雜聲歡笑聲,走進老街,撲面而來的是久違的馬橋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鋪內井然有序地掛著盞盞燈籠,形色各異,紙糊的布藝的玻璃的,赤紅的金橙的墨綠的,兔子燈荷花燈宮廷燈,應有盡有;往前走幾步,湯圓店的濃煙便會熱情迎接你,混著湯圓的香甜店內的喧嚷聲一起飄在街上,升騰上天;一時間,人潮漸漸涌動起來了……

  這時,不遠處傳來“嘿―吼―嘿―吼”的歡呼聲,在人群的'掩映下,隱約看見像是一班人馬正在舞獅哩!各種明艷的顏色快速交織著,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我過去。走近了,只見圍著欣賞的人群里一層外一層,便只能踮起腳伸長了脖子,抬著頭不斷地張望著,看清了――是家鄉的特色“手獅舞”。

  仔細觀察那隊人馬,表演隊員們腳下踩著一致的步伐,兩腿有力地踢抬,身體隨動作前后扭轉,極為輕盈;雙手緊握舞棍,用力甩動著獅身,將獅身上的布墜甩得搖搖作擺,珠寶裝飾物叮咚作響。據我所知,這些獅舞的表演風格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今天出演的是文獅,這類表演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自然靈便,毛發顫抖飄拂,活脫的姿態像是在為觀眾祝福與人們嬉戲。“文獅”頂適合行街表演,而“武獅”就有所不同了,它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以翻騰跌滾撲動作為主,適宜廣場表演。“看獅”又稱太獅,表演時獅身內燃燭光,夜里表演時小獅圍著大獅魚貫穿梭,云飄獅躍,人隨燈轉,游覽嬉戲。

  近處,手獅舞悄無聲息地到了尾聲,卻帶動起了整個老街,整個馬橋的元宵節奏;遠處,各個小鋪都擠滿了人,湯圓店更?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aihao/qiaopai/' target='_blank'>橋牌鵒艘惶醭ち?2碌潑鍘⒐業屏?⒊蘊澇病⒖詞ㄎ瑁?凳敲β擔?梢膊環δ諦牡南蒼謾U?怯辛蘇廡┮淮??舜?邢呂吹姆縊?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news/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才讓人們把節日過得開心充實,讓節日變得更有意義了。所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接好這個文化傳承的擔子,在保護文化的同時爭取發揚與支持文化的發展,留住傳統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元宵夜的燈籠亮起來了,元宵節的氣溫升騰起來了,連塵土都是別樣的味道,一切都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作文07-27

家鄉的風俗作文07-27

家鄉風俗作文02-25

家鄉的風俗的作文02-27

家鄉的風俗12-25

家鄉的風俗02-25

家鄉的風俗作文(熱門)09-17

(集合)家鄉的風俗作文09-14

家鄉的風俗作文[實用]07-31

[熱門]家鄉的風俗作文07-3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精品共 | 亚洲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日本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