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善孝為先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善孝為先作文1
百善孝為先,孝才算是人世間愛的真諦。
――題記
一直以來,我以為父母不容易老去,我以為她們會陪我過一輩子,我習慣對她們的行為默沒動聲,我以為它是理所應當,我不斷壓榨著她們的血汗錢,但是,在爸爸艱辛地彎彎腰時,在母親埋怨著兩鬢斑白時,歲月跟我說,她們年紀大了。
她們不容易再像過去那般將我抱住,僅僅為了更好地要我沉沉入睡;她們不容易再像過去那般守候我,僅僅為了更好地讓不可怕孤獨;她們不容易再像過去那般牽住我手,僅僅為了更好地我可以安安全全地待在她們身旁……她們能做的僅僅一如既往地說愛我,用全部的氣力說愛我。但是,我呢。慢慢長大,我卻有心生疏父母,把父母的關注置之度外,把密秘深深地藏在心中,從來不向父母提到……慢慢地,與父母的芥蒂愈來愈深,不明白愛父母,不學會感恩父母。
自小家看大伙兒,如今的社會,又有幾個真真正正地盡到孝心。當“回家看看”變為一紙法律規定,法律法規身后,大量的是滿滿的辛酸凄涼,和父母立在大門口無止盡地等候。
孝順父母,是大家責無旁貸的義務。
從古到今,在我國孝的故事莫不打動著大家,二十四孝的故事一直廣為流傳迄今,在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懷橘遺親。小主角陸績六歲時,隨爸爸見袁術,袁術取出橘子接待,陸績把橘子輕放到懷中,臨走前,橘子沒了出去,袁術取笑道:“陸郎來我們家拜訪,懷中還偷藏著橘子啊”陸績回應:“我母親喜歡吃橘子,我覺得拿走給母親嘗一嘗。”袁術聽了倍加稱贊。
陸績年紀輕輕就明白孝順父母,就算是小小一個橘子,也是濃濃的一片孝心,當他的母親見到孩子嬌嫩的人體捧著橘子到她眼前時,她的內心是該多打動,每吃一口橘子,就算是酸的,也會感覺甜似糖。由于,滿滿的是小孩給的愛。
而如今的社會,紙幣眾寵的社會發展,有幾個把一大把的紙幣往父母手上塞時,給不上的,是孝心。父母不用你多頗具,她們要的只是是這份愛。行孝要盡早,別讓孝心變成始終的悔。
錢鍾書自小就被送出,母親吃盡了一輩子的苦,在大門口不斷地盼著“早知送去了就回不去,我死都不容易把他送去”。而母親死時,錢鍾書連母親的最后一面也沒看到,當他從北京市狂奔回家,卻只有乏力地癱在母親的棺木旁痛哭流涕。母親帶上對孩子想念深深沉寂著,孩子帶上永久性地內疚和無窮地想念活著,那樣的懊悔是一生的.!它是永久的悔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欲養而親不待。趁父母還在世,好好愛她們吧!
愛父母,只是是陪著父母,了解父母,當父母托著疲倦的人體回家了時,就算泡一杯茶,就能讓她們充足的溫暖;當父母太累了時,就算是陪她們聊聊天替她們捶捶肩,就能讓她們再次擁有魅力……愛總在一舉一動間。父母逐漸衰老,擁有歲月的印痕,大家應當好好愛她們。大家用充足多的時間去愛她們,如同她們充足多地如此愛我們。
使我們滿懷孝心去看待漸漸地變老的父母吧!用孝心去心懷感恩,去構建一個充斥著愛的路上!
孝,真愛的反映;孝,真愛的持續持續;孝,是人世間愛的真諦。
百善孝為先作文2
四十多年前,我兒時剝花生的夜晚,媽媽的故事又開始了,每晚準時八點,這次媽媽講的是一個有關孝道的故事。其實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古國,以孝道為先,贏得世界!
媽媽的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所依的老頭,他有三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在他風燭殘年,感覺自己日子為數不多的時候,他決定去三個女兒家找口吃的,首先他來到了他大女兒的家,大女兒嫁的是一個財主家,日子比較寬裕,但是每天忙于生意,無暇照顧老父親,就對老父親說,你去我二妹家吧,我們家太忙了,忙的連中午飯還沒有做呢,哪有吃的給你呢?說罷連些銀兩都不曾施舍老父親,就把他趕出了大門外。
饑腸轆轆的老父親,只好挪著無力的步子走向二女兒家,二女兒家也算得上是富人,但一看老父親被財主大姐趕出來,來她家麻煩,她就氣不打一處來,沒好氣地說,我們還沒有吃的呢,你去三妹家看看吧!
老人緩緩的轉過身,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吃力,凄涼的北風吹過他骨瘦如柴的身子,他無助的眼神望著腳下的路,他步履蹣跚的向三女兒的'家走去,他佝僂著腰,緊咬著那干裂的嘴唇,到達三女兒的家門口的時候,他已經是氣喘吁吁,奄奄一息的樣子。他隔著貧窮的三女兒家的籬笆墻,無力地呼喚了一聲“女兒,我來了!”就順著籬笆墻傾倒在地,三女兒聽到父親的呼喚聲,迅速地的從屋中跑出來,趕緊把父親扶到屋里,給父親喝上熱水,然后從缸底挖出僅有的一碗米,給父親熬上熱粥,讓父親吃好飯,父親精神才好了起來,次日,父親決定離開日子窘困的三女兒家,不再拖累她,可是孝順的三女兒,怎么也不忍心讓自己的父親這樣走,她告訴父親她家有吃的,叫他在家等,其實是在父親看不見的時候,三女兒跑到隔壁屋子,用剪刀剪下了自己的頭發,出去賣掉,給父親買了可以多吃多些日子的米!
父親在三女兒家住了些時日,在孝順的三女兒的精心照料下,身子一天天強壯起來,但是老人畢竟年事已高,在他感覺自己為日不多的時候,有一天他告訴三女兒,回老家去拿他的老屋子炕底的一個無價之寶,他這次出來就是考驗三個女兒,看看誰最孝順就把傳家寶交給誰,結果是三女兒經住了考驗,于是他最后決定,把這個無價之寶交給三女兒,然后放心的閉上了眼睛。大女兒和二女兒在聽說了此事之后,后悔的腸子都青了!
媽媽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它卻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思考!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播撒了孝順的種子,其實在所有的人性品德當中,孝心是第一位,因為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沒有我們的一切,“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要擁有孝心,擁有孝心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百善孝為先作文3
為家庭的主人,我們不能只享受家庭賦予的溫暖,更有職責營造溫馨、快樂的家庭。《帶著養母上大學》的主人公孟佩杰用行動詮釋了家庭的好處,靠著自我頑強的毅力帶著養母生存著。
《帶著養母上大學》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孟佩杰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重病。她是由養母劉英芳照顧的,3年后養母因病癱瘓,孟佩杰8歲時就承擔起侍奉養母的職責,20xx年,孟佩杰被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錄取,她竟然“帶著養母上大學”。12年,4000多個日子,孟佩杰不僅僅僅在生活上照顧養母,她的存在還讓劉芳英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職責。孟佩杰在20xx年獲感動中國人物,她卻說:“百善孝為先,我不覺得自我有什么個性的,每個女孩都會這樣做。”
比起孟佩杰,我們這些溫室里的花朵比她幸福多了,但是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小草的一種品質: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這些“花朵”存在的缺陷會讓我們后悔一輩子。
記得有一次,媽媽患了重感冒,她本來想讓我煮泡面吃,但思考到我的飲食健康,還是早早地去買菜了。那天天氣不好,下雨,再加上媽媽患了重感冒,她一回來就打哆嗦,“吳鑫雨,來幫媽媽提下菜。”我看電視看得正起勁呢,說:“沒空,你又不是沒手!”無奈之下,媽媽只好自我把菜提到廚房,就去睡覺了。臨近十一點時,我見媽媽還沒起來燒飯,跑到她床邊大叫:“起來了,大懶蟲,快燒飯,我肚子餓的都咕咕叫了!”媽媽一齊來,便打了幾個噴嚏,病怏怏的樣貌,讓我感覺自我做的不對,這時我想起了趙靜波的一句話:“一個會愛父母的人,將來才會更好地愛別人,愛生活,愛這個世界。”快12點了,媽媽才把飯燒好,她叮囑我先吃,自我又回房間了,我吃完了,走到媽媽房間,發現她在睡覺,便想叫她起來吃,無意間,我摸到她的額頭“怎樣那么燙?”我驚叫起來。“沒事,休息一下就好了。”媽媽無力地對我說。“那怎樣行呢?小病不治會成大病的',我去找感冒藥。”一時手忙腳亂的我,開始翻箱倒柜,最后找到一瓶感冒藥丸,我留意翼翼地把媽媽扶正,去倒了一杯溫開水,讓媽媽吃一顆藥丸。半小時了,還沒有見效,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媽媽見我那心急樣兒,哭了。“你怎樣哭了呀?”我很不解。“沒事,我高
興,女兒最后長大了,懂得照顧媽媽了。”想起那時我對媽媽無禮的態度,我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但是,哭最終不能解決問題的,我靈機一動,想起了媽媽以前照顧我的方法,把毛巾用熱水打濕,敷在額頭上,這樣能很有效的退燒,十分鐘就換一次水,兩小時過去了,媽媽的燒最后退了,我興奮地一蹦三尺高。我跑到媽媽跟前,對媽媽說:“您肯定餓了吧,我去煮粥給您吃吧。”媽媽見我一本正經的樣貌,笑了,說:“你以后別再挑剔我,別再撒嬌,我就已經知足了。”我們倆都爽朗地笑起來。
是呀,家庭是親情與愛的標志,誰都離不開它,正如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讓我們為自我的家帶來一屋子燦爛的陽光,讓愛住進我們的家!
百善孝為先作文4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梅李是“孝愛之鄉”,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三孝發生在這里。黃香溫席、孟宗哭竹、丁蘭刻木——“孝”,已深深印在他們的心中。古代的孝子故事仍在耳畔回響,現代的孝子也已開始抒寫燦爛篇章。
為了照顧患病的母親,他毅然放棄高考,26年如一日細心照料癱瘓母親。誰說久病無孝子?殷健叔叔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梅李,唱響了一曲孝子之歌!
令我熱血沸騰的,是你——馥華姐姐,雖然你命運殘酷,但你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你對待養父如親生父親一般。小時候,當我們還在父母身邊撒嬌時,你卻當起了家中的“小大人”。做飯、騎三輪車、照顧患病父親……在你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了做家務的重任。現在你長大了,仍不忘照顧奇瘦的父親。“全國十大好人之一”的稱號,你當之無愧!
孝,讓我們陷入沉思,年少的我們該做些什么?我想說,也許,我們做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
如今退休在家的爺爺奶奶,放棄了享清福的美好時光,依然日夜操勞,提供給我最新鮮的蔬菜,支持著爸爸媽媽的.工作和我的學業。
自從我和爸爸媽媽入住梅李新家后,除了雙休日能回鄉下來吃個晚飯,住上一夜,其他時間就一直在梅李鎮上住著。
爺爺奶奶在鄉下辛苦勞作,時時刻刻盼望著我們能回一次家。這一點,我又何嘗不知道?
我們一直在勸爺爺奶奶不要那么辛苦了,在家里養養花、種種草,再養幾只小貓小狗解解悶。可他們就是舍不得這一塊塊曾揮灑汗水的土地。
從20xx年12月我們搬到梅李鎮上開始,我每天會給爺爺奶奶打電話,直到現在幾乎沒有間斷過。習慣成自然嘛!每當我吃完晚飯,就會主動拿起電話,撥下那串我已滾瓜爛熟的號碼。
爺爺奶奶總是對我說,要好好學習,要認真聽講,每天早一點兒睡覺……他們也會關注著每天的天氣預報,對我噓寒問暖:告訴我多穿件衣服,別凍著;叮囑我及時穿衣,小心感冒;對我說明天要下多大的雨,要帶好雨傘……每當聽到我們周末要回家時,他們的言語里總是有種掩飾不住的激動與欣喜。
這些在電話中的對話,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著,也讓爺爺奶奶滿心歡喜地甜蜜著……
那一聲聲充滿激勵與溫暖的話語,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那普普通通的電話啊,傳遞著我們之間祖孫之間濃濃的愛。
也許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也許只是一聲親切的問好,也許只是一時歡快的笑聲……
或許只有聽到我的聲音,爺爺奶奶那顆日思夜盼的心才能稍稍平靜一些;或許只有聽到我的聲音,爺爺奶奶那平淡無味的生活才能稍稍充實一些……
那電話里的溫暖,讓爺爺奶奶笑口常開。如果這也是一種“孝”,我愿永遠做爺爺奶奶的“開心果”!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把“孝”字銘記在心,爭做新時代的江夏黃香!愿我們“孝愛之鄉”——梅李,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活力!
百善孝為先作文5
孝,是回到家,給父母洗上一次腳,給他們捶捶背,順便的一聲問候;孝,是在學習上的努力進步,聊聊這星期發生的事;孝,是不在父母面前頂嘴,對于一切嘮叨都要耐心接受,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許有許多人覺得遙不可及或是一個冠冕堂皇的代名詞。不,它只是一個極其平凡而普通的名詞,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心中發芽、滋長。
“不,還是住在我家吧。”“不,我家人多熱鬧,咱媽不是喜歡熱鬧嗎?”“……”哎,醫院里傳來一聲聲爭論的聲音,是我的媽媽、舅舅們。這不,外婆生病了,需要有人照顧,外婆有三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媽媽,大舅舅和小舅舅。他們都希望自己能親自照顧外婆,盡盡孝心,在醫院里吵得不可開交。我趁他們吵得熱火朝天是躡手躡腳地走進病房,看到了在病床上的躺著的外婆,歲月在她飽經風霜的臉上無情的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訴說著她十幾年帶大三個孩子的艱辛,花白的頭發像落了一層細細的霜雪,傾訴著歲月的無情。望著三個大人爭吵的一幕,她的`眼眶中卻亮晶晶的,有什么東西液體在閃爍著,嘴角微微上揚著。猛的一下,我似乎懂了些什么……
晚上,媽媽回來了,臉上像灌了鉛似的,顯得無比沉重,掛著濃濃的黑眼圈,沉重地邁開了不在然后癱在了沙發上。不一會兒發出了響亮的鼾聲。我看到了這一幕,心里感到一絲慚愧:媽媽照顧外婆了一天,可我什么忙也沒幫上。突然突發奇想,從洗手間端出一盆熱水,想要以此舒緩媽媽一天的疲勞。我把媽媽的腳輕輕放入盆中,“啊,你干什么?”媽媽睜開了睡眼朦朧的雙眼,“我看你太累了哇,幫你洗洗這‘臭腳’。”我帶著一絲調侃。“女兒長大了,長大了。”媽媽揚了揚嘴角,發出一聲感嘆。我繼續埋頭,把手伸進盆中,折起媽媽的褲管,用手仔細搓著腳的每一個部位,媽媽的指甲顯然很多天沒剪了,但我記得她以前很在意這些。我用雙手捧起水,想要把腳踝弄濕,耐心的搓著腳上的污垢,聽著媽媽欣慰地講著我小時候幼稚可笑的故事。我盡量聽著,也盡量忍著,因為有一股刺鼻的氣味。但想想,我深呼吸了一口,傻傻地笑了一下,因為想起小時候媽媽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大。我看了看媽媽,她享受地睡著了。我依舊用心地洗著,媽媽的腳皺巴巴的,還有厚厚的老繭,我用手摸了摸,硬硬的。想著媽媽一生操勞,連一天好日子都沒有,只為了我的前途而奔波,想著想著,也許是眼前的水汽氤氳了眼眶,眼前的雙腳既模糊又清晰……
腳洗好了,我用毛巾擦干,輕輕把腳放回到沙發上。從臥室報來被子,輕輕為她蓋上,我看到媽媽那被生活壓抑了許久的久違的笑容,那么燦爛。頓時,我懂了許多,這就是幸福。父母不奢求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而是能夠學習進步,他們努力掙錢為了什么?為的是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長大。
百善孝為先,孝是民族歷史的佳話。雖然我們不能將它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我們要努力地詮釋它,從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敬父母:端上一杯熱茶,對父母噓寒問暖,洗洗腳,捶捶背,報上一句平安,學習上的進步。
朋友們,珍惜僅有的時光,孝敬父母,銘記這中華民族永遠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作文6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題記
什么是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根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將“孝”字拆開并不難發現,是由“老”和“子”組成的,并且“老”在上,“子”在下。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子,是在父母老去時,對父母侍奉和贍養,更是在父母老去時,對父母尊重和陪伴。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從未中斷。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從未中斷。古有“香九齡,能溫席”的黃香;臥冰取鯉的王祥;賣身葬父的董永。今有攝影師焦波三十年用鏡頭為父母記錄下點點滴滴;石家莊獨腿小伙攜母親游全國;90后女孩陳楠楠照顧漸凍人母親十年。
從古自今,有許多關于孝的感人故事,其中臥冰取鯉的王祥就令人感動至極。
王祥的母親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后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
誠然,自古以來,以孝論德,但如今,有多少人還能堅持孝道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現在的我們,還會像小時候一樣,為辛勞的父母捶捶背,倒杯水嗎?父母對我們的關心,卻遭到我們的白眼與冷漠;父母對我們的叮囑,卻遭到我們不耐煩的訓斥。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我們的愛只增不減,而我們的孝心卻在成長中慢慢丟失。反觀當下,有些“啃老族”認為父母撫養他們是件天經地義的事,甚至還對父母破口大罵,言行粗魯。有個孩子24歲時仍在家里讓母親照顧,每天不是打游戲就是睡覺,有一次母親因為提醒他早點睡竟被他勒令在地上跪了半個小時。怒不可遏的父親最后喪失了理智,抽出了菜刀砍死了兒子。原本一個幸福的家,就因為一個不孝之子碎成了片片瓦礫。
你可曾知道,當你流連于城市的各個美味餐館時,他們在家中做了一桌你最愛的飯菜等你回家;你可曾看見,當你沖他們吼叫時,他們的眼底的心酸與難過;你可曾聽見,當你遇到困難時,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嘆氣聲。
田埂上,有人看著遠飛的大雁深深地思念,深夜里,有人看著你的照片泛起了濃濃笑意,當你離家時,是否看到身后那無奈又擔憂的`眼神?
為了夢想,我們急于向前趕路,但請別讓蹣跚的步履追不上我們成長的腳步,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不管你是在外求學,還是在外追夢,都請別忘了遠方那個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有時間就常回家看看!百善孝為先,請用你的孝心,讓被時光染上風霜的他們感受到最真的那份愛。
百善孝為先作文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從小受母親熏陶的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這么一個字,一個將伴隨自己一生的字——“孝”。
媽媽告訴我:“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媽媽還叫我背誦“弟子規,圣人訓”“人之初,性本善……”那時的我一直是處于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不知道其中深刻的含義,只知道“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長輩以及先人的意愿。
那年,我們家的老祖宗——太太,來我們家看我這個小家伙。到了晚上,我以為像往常一樣,媽媽會給外婆放電視連續劇,可媽媽說:“太太喜歡看越劇,給太太看。”雖說之前我也看到只要有外公,外婆的日子,媽媽都是搶先給外婆放各種電視連續劇,基本上沒我的份。我哭也哭過了,鬧也鬧夠了,但最后還是讓“投降”成了我的習慣。看來我們家里還有更重量級的人物哦!
當那長長的拖音從電視中洪亮地傳出時,我就想捂著耳朵逃,心里想,外婆怎么不罵媽媽呢?平常都是要求我把電視的聲音開小點,怕吵到外婆,而且總是要我小點再小點。今時今日這是怎么了?要多大開多大了。把房子都快震倒了。我偷偷瞄眼望向外婆,卻發現外婆滿臉的笑容,猶如秋天盛開的菊花,沒有一點怪罪的意思。再看看太太,她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全身心地沉浸在屬于她的越劇天地里了。還搖頭又晃腦的,一臉的幸福和滿足。我還是有點不得其解。但至少外婆和太太的那份開心,媽媽臉上的那份笑容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
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太太在,我就大聲地對太太說話,媽媽也不會罵我沒禮貌。我也會在太太坐下的第一時間立馬去拿遙控器給太太放越劇,惹得太太逢人就說“最喜歡呆在可可家里了,最喜歡和我這個小不點呆在一起了。”嘿一嘿一嘿!每每聽到太太的表揚,我就在邊上暗自偷笑,我可不是學了媽媽的樣而已……
隨著年齡的長大,漸漸地我也懂事了,而且發現家里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似乎隨處可見。比如吃飯上桌,第一個肯定是太太,當然還有太太的酒也是緊隨其上的,爸爸會幫外婆把這個工作做好。而后是外公,外婆,最后是爸爸,媽媽。輪到我是捧好飯碗最后一個端坐在小凳子上享用我的正餐。
外出旅游,有太太隨行的,全家就如臨大敵,爸爸媽媽在前面開道,外公外婆陪伴在太太兩側,家里最小的我則是跟在媽媽身邊拉著衣袖往前走。我們一家人有條不紊,分工明確,等到坐上位置了,就我和太太坐中間,兩邊都是家人跟隨,突然間就滿滿的幸福感爆棚。嗨!做老人真幸福,做小孩也快樂得蹦上天。
如今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了,我深刻意識到:我們所做的一切皆因為我們有愛,皆因為我們“孝”字當頭。媽媽說過:“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這句話將永遠伴隨著我長大,在未來的日子,我對我的父母,我對我的孩子,我都將一直傳承下去。我想這也是父母親對我最大的希望吧!我可以不聰明,我可以不能干,但我會永遠有一顆金子般孝順的心靈……
百善孝為先作文8
孝道可以說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人們常將它擺至與仁、義、禮、信相同的高度,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百行德為首。
可見,中國人非常重視孝心,《孝經》中把孝分為二十四種,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須做到孝這一點,否則會為人所不齒,甚至滄落為十惡不赦之一。
那么,孝道為什么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父母恩賜;我們的成長,都是由父母陪伴;我們的進步,都是由父母栽培。滴水之恩尚且當涌泉相報,何況恩重如山的父母親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么大的恩情,我們無以回報,只有孝,才算是對父母微不足道的安慰。
孝并不是單指人的情感,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比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獸猶如此,人何以堪?
講孝道,踐孝行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
說起孝敬父母,我們不得不提春秋時的一位隱士,他叫老萊,年逾古稀,還特意穿著五彩斑斕的衣裳,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讓父母開懷大笑。
是啊!父母在,不言老。這是一份體諒父母的心。
若說老萊代表庶民的孝,那漢文帝就代表天子的孝。文帝母親薄姬生病,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帶,連湯藥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這難免有夸大其詞,可他的孝心孝行,卻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作為一名天子,他日理萬機,還要侍奉母親,更何況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呢?
就連李逵這樣的魯莽大漢,也很重孝道。他遇到劫匪假李逵,也就是李鬼,不由得怒發沖冠,但聽聞他家中年邁老母無人贍養,便心慈手軟放走了他。李逵不顧官府的通緝,也執意長途跋涉親自去背家中老母親到水泊梁山享清福,他的孝心可見一斑。
再看看現代社會中的.有些人,以工作忙為由,就可以不回家關心老人。殊不知老人需要的并不是物質上的補償,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央視有一則公益廣告,讓人幾欲流淚:一位老父親患上老年癡呆,丟三落四,會認錯人。有一次在宴席上甚至將一個餃子塞進了口袋。當兒子不滿、眾人震驚之時,這位白發蒼蒼的老父親顫顫巍巍地說:這是我兒子愛吃的。
這則廣告的結語是:他忘記了很多,但他不會忘記愛你。
我們每一個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們可能不再年輕,可能記憶越來越差,可能頭發開始泛白,可能性格比以前更偏執,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愛我們啊!(優久初中范文網:www.u953.com)
理解父母,感謝父母,尊重父母,報答父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懂事的時候,也難免會與父母鬧矛盾,我們始終要明白我們是一家人,應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二十四孝中的許多故事,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看來,已經有些不太現實了。但重孝道,踐孝行。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將瞻養老人、關心老人作為一項制度鄭重其事編入法律,我們還能說些什么呢?
我們什么也說不了。我們只能用行動詮釋:孝行天下!
百善孝為先作文9
孝是什么?孝是陪長輩吃一頓團圓飯;孝是陪老人們去旅游;孝是讓父母的生活無憂無慮。孝可大可小,大到你無法承擔,小到一句溫心的話。
我以前覺得爸爸媽媽給我提供吃喝玩樂,照顧我是應該的。因為他們生了我,就要對我負責。
而自從聽了王老師舉辦的“感恩活動”,我的看法就這樣悄無聲無息的變了。
在那一次感恩活動時,我很榮幸的被選為主持人,當報了最后一個節目,下了臺時,王老師上臺了,這時就像天使從頭頂飛過,全場頓時鴉雀無聲。王老師開始了鏗鏘有力的講話:“同學們,你們知道你這一生最要感謝的人是誰嗎?”全場頓時炸開了鍋,大家都議論紛紛,有的理直氣壯的說是老師,有的吞吞吐吐的說是朋友,還有的笑著說是老師……這時王老師莊重的說:“孩子們,你們這一生最要感謝的人是你們的父母啊!”
接著王老師問了我們幾個問題:“你們都過生日吧!”“誰給父母過過生日”“誰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每年給你們過生日嗎?”我恍然大悟:“對啊,老師說的有道理啊!父母每年給我們過生日,而我們卻沒給父母過過生日。”想著,我便熱淚盈眶,如果我不只是主持人話,我也許早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我滿淚盈眶的心想:我不能哭,我是主持人,可不能變成小花臉。老師又開始講自己的身世,她說,她以前不懂事恨父母,總覺得父母是愛弟弟不愛她的,后來才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聽到這里,我豁然開朗:“對啊,我為什么要嫉妒我的妹妹呢?以前父母也同樣這樣抱著我關心我。”
這時老師鼓勵每個孩子上臺對自己的父母說一說自己心里的'話。我猶豫不決,我的心繃的緊緊的,我……,已經有十幾個小朋友都上臺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有的低著頭、有的淚流滿面、還有的小朋友嗚嗚哭著……
王老師問還有沒有人想說,我終于鼓起勇氣走上了臺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你們辛苦了。”第一次在臺上跟自己的父母說這些話難免有點緊張,但是說完之后我注意到了臺下淚水欲流的爸爸,爸爸的眼睛紅了。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爸爸額頭上的皺紋越深了,白頭發也更多了。我走下了臺,情不自禁的哭了!這幾滴眼淚讓爸爸紅紅的眼圈更紅了。眼淚從我的臉頰像坐滑滑梯一樣往下掉。眼淚掉在了地上,以前的不懂事也流在了地上。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這時我想起了一首“每次總是裝作很輕松的樣子,微笑著說,回去吧,卻淚濕了眼底。”這首歌,難道不是在寫我的爸爸嗎?我慢慢的走到了爸爸的面前,傷心欲絕。爸爸伸出那雙為了生活變的粗糙的手,溫柔的把我抱在了他結實的懷里。緊緊的抱著我,一會摸摸我的頭,一會拍著我的背,許久才松開。
從那以后,我開始好好學習了,也學著幫著爸爸媽媽做家務了,每天不再要零花錢了。
啊!爸爸,媽媽,我不會再頂嘴了,不會再大手大腳的花錢了,不會再嫌棄你們了!我長大了,知道什么叫做“百善孝為先”了。我想對你們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百善孝為先作文10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小父母教導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已成為我們的家風。
我小的時候,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廣告:一個小男孩兒看到她的媽媽為姥姥洗腳,也自發的為媽媽打洗腳水,那個小男孩兒的媽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當時我很不理解這位母親的做法,她為什么要流下眼淚呢?這則公益廣告在中國頓時引起了社會上的孝心熱潮。但我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太孝順,因為他們總是有各種理由不去看望老人們。有時候只是光打一個電話敷衍了事。每當這時我就生氣地大聲喊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令我感到我的父母不太孝順。直到有一件事改變了我對父母的態度,也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
那天是星期六,我來到了姥姥家。姥姥見到我十分高興,又是摟又是親,給我做完午飯后讓我給媽媽打電話,讓她和爸爸一起回家吃飯。一個電話打過去,一句熟悉的話又響了起來:“您的撥打用戶已關機,請稍后再撥。”我的臉一下又拉得老長“怎么又不接電話!”姥姥聽見了,對我說“爸爸媽媽忙,咱們和姥爺先吃吧。”“忙也不至于連看您一眼的時間都沒有了吧?小時候還教育我要學會孝順父母!”我一臉氣憤的大聲嚷道。就這樣,我悶悶不樂的吃過了午飯。
下午,天氣挺好的,姥姥就帶我去“小片荒”打理西紅柿。正值汛期,天氣變得像臉譜一樣快,不一會兒就下起雨來。姥姥和我迅速往外面跑。此時大雨傾盆,能見度不足五米,我和姥姥摸索著前進,但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我們期待著姥爺來拯救我們,可這么大的雨姥爺出來也是白搭。忽然聽到一陣電動車的鳴笛聲,向后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來了,他們披著雨披,走近了一看,他們的車把上還掛著大大小小的.禮品,我發自內心的激動的喊了一聲:“爸媽,你們來啦!”姥姥也說了一聲:“芳芳,你們來啦!”爸爸下車,把雨披披在姥姥身上。我清楚地看見姥姥眼睛里有一絲淚光。隨后,爸爸又說了一聲:“我們來了,媽,咱避一避雨。”媽媽抱起了我,把我藏在雨披下我抱住媽媽使勁的親了一下,之后我們就在雨中等待著天晴。媽媽爸爸和姥姥聊著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況,我則看著每一個該發言的人,覺得他們都很親切這也許就是家的味道。十來分鐘后,雨停了,我們回到了樓下。姥爺正在樓下張望,看到我們回來就急著幫我們提東西。進了家,我們的衣服都濕透了。但我們很開心。在姥姥家洗完澡吃過晚飯后我和爸媽一起回到了家里,走的時候,姥姥和姥爺依依不舍的目送我們漸行漸遠,我也看著他們的身影逐漸消失。
那晚,我心里有許多話想對爸爸和媽媽說,但有說不出口。這的確是我錯了,禮物和雨披已經能證明了很多事。爸爸媽媽那么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給姥姥姥爺好一點的物質生活,也是為了讓二老不用為我們的生活而操心。這讓我也明白了為什么廣告里的母親會哭,那是因為她的兒子的孝心感動了她。同樣,姥姥也是被爸爸媽媽的孝心感動了。
我的爸媽傳遞著這個社會的一份正能量,要知道如果想要和諧的大家,那么,就請從小家做起,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作文11
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中華民族有著千千萬萬的優良傳統,而其中有一個是最為重要的,‘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簡簡單單的詩句就反映出了這個優良傳統——孝順。
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張名片。‘百善孝為先’這句不知流傳了多久的諺語,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頌道。正如孟子所說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性。可在如今的社會有的人卻連禽獸也不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王五玉老人的身上,老人此刻已經九十多歲了,本應當膝下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時候,可現實卻讓人震驚,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不知什么時候建造的毛?y屋里,四周漏風漏雨,屋頂還有一個大洞,在屋里唯一的桌子上放著唯一的一把破暖水瓶,可里面早已沒了熱氣。我曾看過老人的照片,那蒼白的頭發,憔悴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軀讓人可憐,而她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搖搖欲墜的屋里,躺在一張木板床上,蓋著一床烏黑潮濕的被子,枕著一個用編織袋里面塞上一些破布制成的枕頭更讓人震驚。也許你會問他的兒女呢?怎樣沒有管的?那我告訴你,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他的二兒子就在離老人幾百米遠的老人親手蓋的磚瓦屋里,但他不贍養老人的.原因竟是老婆有病怕影響老婆。他的大兒子在縣城有兩座房子,可死活不贍養老人。女兒們遠嫁它方,都沒有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的錢財也全被兩個兒子瓜分了,此刻僅有老人的侄子有時來照顧一下老人。老人平常的食物就是一碗清水煮面條。那里的鄉長也曾親自做過調節,可最終無果而終,甚至兒女們再走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去看望老人,有這樣的兒女真讓人寒心啊。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北京的柴玉吉老人,養有五個兒女,但最終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還有江蘇的林蘭珠老人,待在大兒子的門口六天六夜,而大兒子卻一向不開門,直到第七天風雨交加的日子,老人被餓死在大兒子家門口。出現這樣的事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是現代教育做的不全面還是其他原因,為什么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這些人所丟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也是河南的,名叫謝延信謝延信是一名普通礦工,原名叫劉延信,在妻子死后為照顧呆傻的岳父母以及弟弟改名叫謝延信。他照顧呆傻岳父十七年,照顧呆傻岳母弟弟三十二年,做到了一個做兒子的職責。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大家看看這個‘孝’子,上頭是‘老’子去了‘匕’而加上一個‘子’這說明是當人老了之后由兒子背著。這就是‘孝’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孝道。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那里繼續流傳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12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于先。每個中華兒女知道的第一個美德就是孝道。古代的先人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例如:漢朝的黃香,他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那時還很小,卻十分懂禮數,完全按照規矩為母親守孝。幻想家里是很貧困的,母親去世后,黃香一邊勤奮讀書,一邊做家務,侍后父親。夏天天氣炎熱,黃香就用扇子去煽涼父親睡的枕席,讓父親炎熱時能涼快些;冬天天氣寒冷,黃香舍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父親的被褥,讓父親睡覺時不那么冷。父親生病時黃香更是格外小心地照料。后來當地知府知道了這件事,上奏給了朝廷,皇帝知道后,十分信任黃香,讓他在身邊負責接納奏章。這正應了《三字經》的一句話: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藥王孫思邈也是有著孝,他從小就知道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孫思邈的家鄉水土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當然他的家人也不例外:父親得了夜盲癥,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東西,母親得了大脖子病,經常吃藥。一天,父親問他:思邈,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小思邈毫不猶豫地說道:我長大以后,要當一名郎中,給母親治好怪病,給父親只好夜盲癥。父親聽了很是欣慰。后來,孫思邈果真精心鉆研醫學,如愿以償的當上醫生,在十八歲的時候就可以獨立行醫了。孫思邈勵志要醫治好父母。他打聽到了太白山上有位陳元的人,會醫治夜盲癥與大脖子病,于是就上山請教。經過長途跋涉,終于登上了人煙稀少的太白山。陳元被他的行為所感動,便把自己的祖傳秘方傳授給他。有了先人孝道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我們現代人又會有讓人感到的事例,例如: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則公益廣告:講的是一位年輕母親在給自己的.兒子講小鴨子的故事,講完后,母親去給孩子的奶奶端洗腳水洗腳,那個年幼的孩子見了,便跑到衛生間……當媽媽給孩子的奶奶洗完腳,回到自己的房間里時,發現兒子不見了,回頭一看,只見她的兒子正吃力地端著滿滿的一盆水,蹣跚地走過來童聲童氣地說:媽媽洗腳。媽媽臉上歲月的洗禮似乎舒展開了,多的是幾分欣慰的笑……還有:四十六歲的劉懿連續多日高燒不退,經醫生診斷,最終為毛細胞白血病,這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做異基因的干細胞移植。然而,劉懿的四個姐姐經過檢測,組織配型都不合格,只有劉懿的女兒配型成功。但是,劉懿并不愿意讓女兒提供干細胞手術,并說:我已年老,千萬不要讓孩子遭這個罪啊!但女兒為了父親的健康,愿意承受。在女兒的堅持下,父女倆同時躺在了手術臺上。然而,醫生發現女兒的血管太細,采血針頭根本無法扎入,必須在女兒鎖骨處的靜脈血管或者直接切開小腿處的靜脈血管,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會帶來傷害。但是,女兒為了爸爸,做了這個手術。就這樣,女兒為爸爸迎來了生命的第二個春天。這就是生死婦女骨肉情。比湖泊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們的心!因為心里裝著親情。親情溫柔如流水,溫暖如春風。我們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一日一時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給我們留下了最珍貴的回憶。是時候孝順父母了!不要讓愛成為癡癡地等待……
百善孝為先作文1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臟,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小時候,爸爸媽媽工作忙,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把我拉扯大,他們對我疼愛有加。早晨,我會坐上外公的自行車,出去轉悠;白天,外婆會給我做各種各樣好吃的,晚上她還給我織毛衣、做棉鞋。有一回在家,我突然發高燒并且嘔吐,爺爺奶奶急得顧不上吃飯,抱著我直奔醫院,等我掛好水,奶奶卻被我折騰得病了……在他們的細心呵護下,我這棵小樹苗健康快樂的成長,我長大了,他們卻老了。每次看見他們額頭深深的皺紋,看到他們的鬢角又多出幾縷白發,我的心里就酸溜溜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們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孝順你們的。”
盛夏的一天,我和媽媽回外婆家。那天,天很熱,我穿著短袖都汗流浹背的,可外婆卻穿著長袖。我很奇怪,問道:“外婆,你怎么穿長袖,生病了嗎?”外婆支支吾吾的,我覺得事有蹊蹺,忙叫媽媽去問究竟,在我們的仔細“盤問”下,外婆才道出了實情,原來是她在工廠做工的時候,不小心被開水爐燙了手臂。我卷起外婆的袖子一看,觸目驚心的,皮膚嚴重被燙傷了,里面紅紅的。外婆怕我們責怪,忙解釋:“沒事的,我已經上了藥,就快好了。”我急得都要哭了:“不是的,這哪里是要好的樣子,這么紅,怕是要感染了,外婆,你真該早點跟我們說,走,咱們去醫院讓醫生給你上點藥吧。”外婆死活不肯去,說沒事的,其實她是不想給我們添麻煩。我更急了,威脅她說:“外婆,你不肯去,那我下次就不來了。”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外婆終于沒有拗得過我,被我和媽媽拉到醫院。幸虧去了醫院,醫生說外婆的傷口很深,需要消毒上藥,不然會感染。看著外婆一邊忍著疼給醫生上藥,一邊嘴上還說著:“沒事,沒事,不疼。”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外婆啊,外婆,以后,我要每天給你打個電話,問問你們的好。”
從那天開始,我就養成習慣,每天晚上去爺爺奶奶家吃飯,跟他們聊聊天,講講學校的趣事;晚上睡覺前,給外公外婆打個電話,問問他們好,每個周末都要過去看看他們,和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冬天來了,我無意間看到爺爺的手上粘著幾塊小膠布,這才知道,爺爺每天給我們做飯做菜,每次天一冷,手就開裂。晚上到家,我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去超市買了一瓶護手霜。第二天我把護手霜塞進爺爺的手心里,爺爺的眼睛里滿滿的都是感動,夸我真懂事!
這么簡簡單單的幾件小事,在我看來,微不足道,可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逢人就夸獎我這個孫女懂事孝順。看來只要我們花一點小心思,就能讓長輩們感受到我的愛,這難道不好嗎?“百善孝為先”,讓我們的孝心綻放出最美的花,結出最甜的果吧!
百善孝為先作文14
我相信每個人都明白中華民族有著千千萬萬的優良傳統,而其中有一個是最為重要的,‘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簡簡單單的詩句就反映出了這個優良傳統――孝順。
孝順是什么?孝順是太陽,給人帶來溫暖;孝順是大山,給人帶來依靠;孝順是寶石,是一筆財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一張名片。‘百善孝為先’這句不知流傳了多久的諺語,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頌道。正如孟子所說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充分說明了孝順的重要性。可在如今的社會有的人卻連禽獸也不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河南洛陽。一個叫王五玉老人的身上,老人此刻已經九十多歲了,本就應膝下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時候,可現實卻讓人震驚,老人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不知什么時候建造的毛y屋里,四周漏風漏雨,屋頂還有一個大洞,在屋里唯一的桌子上放著唯一的一把破暖水瓶,可里面早已沒了熱氣。我曾看過老人的照片,那蒼白的頭發,憔悴的臉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軀讓人可憐,而她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搖搖欲墜的屋里,躺在一張木板床上,蓋著一床烏黑潮濕的被子,枕著一個用編織袋里面塞上一些破布制成的枕頭更讓人震驚。也許你會問他的兒女呢?怎樣沒有管的?那我告訴你,老人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而他的二兒子就在離老人幾百米遠的老人親手蓋的磚瓦屋里,但他不贍養老人的原因竟是老婆有病怕影響老婆。他的大兒子在縣城有兩座房子,可死活不贍養老人。女兒們遠嫁它方,都沒有一個人照顧老人,老人的錢財也全被兩個兒子瓜分了,此刻只有老人的侄子有時來照顧一下老人。老人平常的.食物就是一碗清水煮面條。那里的鄉長也曾親自做過調節,可最后無果而終,甚至兒女們再走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去看望老人,有這樣的兒女真讓人寒心啊。
這樣的事還有許多。北京的柴玉吉老人,養有五個兒女,但最后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還有江蘇的林蘭珠老人,待在大兒子的門口六天六夜,而大兒子卻一向不開門,直到第七天風雨交加的日子,老人被餓死在大兒子家門口。出現這樣的事不得不讓我們去深思,是現代教育做的不全面還是其他原因,為什么中華民族的美德被這些人所丟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也是河南的,名叫謝延信謝延信是一名普通礦工,原名叫劉延信,在妻子死后為照顧呆傻的岳父母以及弟弟改名叫謝延信。他照顧呆傻岳父十七年,照顧呆傻岳母弟弟三十二年,做到了一個做兒子的職責。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大家看看這個‘孝’子,上方是‘老’子去了‘匕’而加上一個‘子’這說明是當人老了之后由兒子背著。這就是‘孝’字作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就應繼承和發揚孝道。讓‘百善孝為先’從我們那里繼續流傳下去。
百善孝為先作文15
今天是中秋,中秋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平時忙碌的家人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回到家中和父母、兄弟、姊妹團聚,一起吃飯、聊天、吃月餅,晚上賞月。
我們一家人也準備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八十多歲了,去年生病,現在不能下床了,爸爸媽媽平時經常帶我去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去市場里買了爺爺最愛吃的螃蟹,“九月團臍,十月尖”,爸爸挑著買了兩斤母螃蟹。到了爺爺奶奶家,大爺、大娘,二大爺,二大娘都已經到了,都帶來了爺爺奶奶愛吃的東西,大爺買了雞、大蝦,二大爺則是親自去釣了新鮮的鯉魚。
大家齊動手,飯很快就做好了。爸爸買的現在的螃蟹真肥啊,打開螃蟹蓋,里面滿滿的蟹膏蟹黃,我吃了一大口,真香啊!爸爸打開一只螃蟹,自己沒有吃,夾著最香的蟹膏蟹黃,送到爺爺的`嘴里。大爺,二大爺,大娘也把雞肉、大蝦,夾著放到爺爺、奶奶的碗里。中秋的團圓飯,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整個屋子里充滿了和諧的溫暖。
回家的路上,爸爸跟我說:“以后不管忙不忙都要抽時間來看看爺爺奶奶,而不光是給他們拿點養老費,咱們要實實在在的孝順老人。”我答應著點了點頭,似乎重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順。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如今的社會已經被網絡所覆蓋,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與人溝通,甚至可以國外的人們交友,一起聊天,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孝順”這兩個字的內涵,每當他們下班回家的路上和回家坐在沙發上基本都離不開手機。父母在自己家里的時候,父母問他們一些事,關心他們的時候,他們最常用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嗯”,“啊”或不理父母,這完全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有一些可惡的人,他們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沖父母發脾氣,拿最親的人當出氣筒。此時的我只想對那些人說:“如果把你們換成父親、母親,你們的兒女也用這種態度對你們,那你們有什么感受?”
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我的作文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母親輾轉3000公里來到兒子工作的地方——石家莊,來到了兒子的工作單位,卻不料兒子狂罵母親來這里,打擾了他的工作,要求她立即返回老家——四川。我們本以為這件事就已經到此為止了,但是兒子的一個舉動讓我們大吃一驚,這個憤怒的兒子竟打了母親一個耳光!生他,養他,含辛茹苦供他上學,不遠千里來看他,這位母親是多么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因為自己的不如意就惡語相向還毆打母親,是多么的無恥、過分,簡直禽獸不如,讓人不齒。孝是人之善,也是人之德。與人相處,大家都希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品德肯定有問題,那他還能真心幫助別人,對別人好嗎?肯定不能,這樣品德不好的人就不會有真正的朋友,別人也不愿意去幫助他,他一定會失去好多機會!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我除了送給那個不懂事的年輕人,還要送給全世界的人們,一定要做到贍養父母,讓父母快快樂樂,安度一生。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跟父母斤斤計較,不要給父母留下遺憾。珍惜父母和我們共處的美好時光,記住,千萬不要讓父母失望,一定要做到“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