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是山城五蓮。我們五蓮雖然小,但是節日的風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風俗,令我印象頗深。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皇帝爺使金牛,正宮娘娘把飯送。”也就是說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間和農民們在一起耕種。在這一天,天剛蒙蒙亮,人們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來,放在簸箕里,用這些灰在院子里畫一個大大的圓圈,在這個圓圈的中心放上五谷雜糧,這就是農民貯存糧食的囤,它寓意著農民開始忙春耕了,人們也盼著今年是個豐收年,谷豐登,糧滿倉!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來呀,炒糖豆也是有著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開花的大小,也會預示著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說,豆子開花開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會越好。所以,人們的`心里都期盼著自己炒出來的豆子開得大大的。二月二是萬物復蘇之際,也是害蟲蘇醒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說:“金豆開花,五谷豐登。”所以,家家戶戶便會用炒豆子的方式來祈求驅除蟲害。另外,人們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莊家也能夠得到豐收。所以,二月初二的這一天,人們便都會炒豆子,長期下來也就形成了習慣,直到現在,就成為了糖豆。
傳說二月二這天也是土地爺爺的生日,在這一天,我的家鄉的人們都忙著包水餃供奉土地爺爺,讓土地爺爺保得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這一天我的家鄉的各個理發店,不論大小,統統爆滿,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理發店理發,可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來理發呢?原來,這一天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這一天去理發,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是寓意著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我的家鄉五蓮的風俗還有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罷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的祖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民族眾多、幅員遼闊,“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下面就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家鄉的風俗“春節”。
過年是每個國家都有的節日,可是在這一天晚上,雖說大家都在過年,但是大家庭的風俗習慣獨一無二。
在過年的前七天,我們這里差不多都在辦年貨,向老人們比較講究,他們就干這干那的忙活個不停,年輕人嘛,就買些零食……小孩子們,一提到過年個個眉開眼笑,那緊挨著就是腦袋里全被煙花給裝滿了。
爸爸媽媽就準備過年用的、吃的、喝的、玩的……
等到二十四我們就開始掃房,掃房意味著把家里擦一擦、掃一掃、拖一拖……
在大年三十兒晚上,我們的任務可多了,先把準備的東西擺上桌,然后把找好的石頭放在火爐里燒紅,把石頭放在碗中的醋里,這就叫“打醋炭”,意味著驅邪,男女老少還要穿上新衣服,然后去給燒票子,最后就是給長輩拜年,拜年時要磕三個頭,然后俏皮的.說一聲“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初一,男人們去轉親戚家,女人們在家伺候來的客人,孩子們有的放鞭炮、有的幫助家人干活、有的玩游戲。
我喜歡春節,春節是熱鬧的,也是令人開心的。“年”雖然只是一個傳說,卻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濃濃的年味、其樂融融。聽了我的一番介紹,是不是覺得我家鄉的風俗很有趣呢?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家鄉的風俗作文3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中國老話都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可以透過當地的特色美食,知微見著,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風俗的獨到之處。有一道獨特的美食,是每一個老文昌人味蕾上不可磨滅的記憶。
無論是宴會的酒席上,還是一家人的團圓飯內;無論是過年佳節,還是親朋好友登門拜訪,文昌人家的案桌上都一定會有文昌雞的身影。尤其是在我們文昌人“做公”的時候,絕對不能少了雞肉。每到“做公”這一天,我常常瞧見家里的大人們,早早起來將處理干凈的雞放入沸水中熬煮。然后,在雞嘴巴上夾著一撮紅紙,再將其和豬肉、茄子等其他一些祭品一起擺放到供桌上,進行祭祖儀式。
經過烹調的雞肉香味四溢,再配上自制醬料,簡直好吃的沒話說。雞肉的.做法多種多樣,翻炒后的雞肉外酥里嫩,清蒸后的雞肉美味可口。雞肉制成的菜品也是五花八門,如可樂雞、三杯雞、椰子雞等等。無論是哪種做法,無論是哪種菜品,都別具一番風味,使人垂涎欲滴,難怪文昌雞被列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不僅味道鮮美,更有著美好的寓意。“雞”通“吉”和“祭”字,過年吃雞,就是為了圖個大吉大利。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雞爪,寓意新年抓財;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哦,對了,新年過節,可別忘了喝雞湯,它寓意著清泰平安。雞肉,不僅讓人大飽口福,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漸漸的,人們借助過年佳節吃雞的方式,將這種獨特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
如果你有機會來文昌,一定要嘗一嘗我們文昌鮮美可口的雞肉,品一品文昌的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大中華地區幅員遼闊,有成千上萬的習俗,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這是一個讓家人團聚的好節日。這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繼承的一個好節日。
春節期間,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開開心心貼春聯,放鞭炮,開開心心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個妖怪叫年,會從山上下來吃村里的牲畜。不僅如此,就連人也不會放過。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與年戰斗,但他們永遠離開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發出很大的聲音,驚動了外面的一年。人們看到后,紛紛點起竹子,終于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后來發現年獸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被過年攻擊過。這一天,人們聚在一起,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中國新年和春節。
除夕,春節的前一天,成年人貼春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的門口。婦女們在家打掃衛生,掃除一年的'灰塵。在孩子們幫助成年人的那天,每個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媽媽回來了,在外讀書的孩子回來了,還有一些一年沒見面的親戚回來了,就為了這一天吃頓團圓飯,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節目。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時而笑,時而動。
星星跟著月亮,終于迎來了我們最期待的一天。春節的早上,孩子們給大人拜年,說了一些吉利的話。大人們給了孩子們壓歲錢,孩子們欣喜若狂。這一天,鞭炮聲不斷,非常熱鬧。中午,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吃飯,談笑風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獲。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這一年只是一個傳說,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望和無限的夢想
家鄉的風俗作文5
“過新年,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熱熱鬧鬧過大年吧,每家每戶過新年時都有很多習俗吧,我們家過年也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你想知道嗎?讓我來說給你們聽聽吧。
貼春聯
我奶奶家原來在鄉下,貼春聯可不像城里人家只貼在一個門上,那可是個大工程。年三十中午前,家里的男人們都要發動起來,把所有的院門、房門、倉庫門都貼上,連雞舍和牛棚都不放過。貼好春聯后,還要在大院的門口放一根桃樹枝,表示全家人都到齊了,外人就不能來串門啦。
守歲
大年三十晚上,我可最高興了。吃完年夜飯,我就和哥哥放鞭炮,到村口看扭秧歌,然后就和全家人看電視,等著迎接新年的到來。終于,聽到了鐘聲響起,鞭炮齊鳴,我就趕緊去給長輩拜年收紅包啦。當然,除夕的餃子也是我盼望的,因為我們家的餃子里面有錢呢,為了吃到餃子里的硬幣,每次我都要把肚子吃的圓鼓鼓的,生怕吃不到錢啊。
拜年
年初一早上,我還睡的迷迷糊糊的,就陸續有人到家里來拜年了,我只好起床穿好新衣服,趕緊也和大人們去別人家里拜年,拜年要規規矩矩的'問好,不能亂跑亂跳的。在城市里,人們都已經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了,可是在鄉下,還保留了到家里拜年的習俗。
圖吉利
從小到大,我也過了好多個新年了,關于過年的吉祥話我也知道一些了。比如,吃餃子的時候,餃子如果破了不能說“破”,得說“掙”了;還比如,年夜飯要吃桃子罐頭和杏罐頭,寓意逃離災難,幸福永遠;還有諸如年三十一整晚都不能關燈啊,初一不能掃塵啊等等,都是很多人家過年的習俗。
哦,對了,現在我奶奶家已經搬到了嶄新的大樓上,比原來的平房條件好多了,但是過年的習俗幾乎都沒變,一樣沒變的還有我們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溫情,一想到一家人圍著爺爺奶奶高興地說啊笑啊,我就迫不及待地要過年了,新年快來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黑色小精靈,身上穿紅衣。門前驅小鬼,伶伶又俐俐。”這是我自己編的一個謎語。謎底是什么呢?當然是——春聯!
印著龍鳳呈祥的紅紙上,一個個龍飛鳳舞的字傲立在上面。噓,可別小看了這春聯。相傳古時有兩個神仙專門負責捉拿小鬼,后來人們便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桃木上,將其掛在門上驅鬼,許多許多年后,就演變為現在的春聯。
小時候,我踮起腳尖看那些搞送春聯活動的人寫春聯,看他們神氣的隨手幾筆,馬上就有人恭恭敬敬地拿走,臨走前還連連道謝。年幼的我,看著他們瀟灑的模樣,好生羨慕。
呀,今年我也可以寫春聯啦!學校舉辦了在鼓山公園送春聯的活動。望著那一沓沓厚厚的、朱紅色的春聯,我仿佛覺得它們也在笑呢,也在興奮,也在緊張并激動,也在分享著我的歡喜。“別急。”我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老朋友,既是對它說,也是對自己說。
終于開始了,我沉著地在鮮艷的紅紙上,一筆一劃地寫上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福。我沒注意手指上不小心染上的墨漬,也沒注意到雪白的衣已被紅紙染得不成樣子。要知道,這些可是即將掛在一戶戶人家前的祝福啊,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排著隊的人一個個心滿意足地捧著對聯走了。可不知怎的,隊伍并沒有變短,反而越來越長了。我那提著毛筆的手臂早已僵硬,可是看著那長長的隊伍,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讓他們在熱辣辣的陽光下繼續等待,而自己去陰涼處喝水休息。厚厚的一沓紙越來越薄,我趕緊跑過去又拿了一沓。不知道是不是看出我的'疲憊,有的等待的人還特意買來了一些橘子。我一邊吃著清涼甘甜的橘子,一邊繼續拼命地寫,仿佛太陽也沒有那么毒了。
寫著,寫著,眼前的紅紙是逐漸幻化出一個個黑色的小精靈,穿著喜慶的紅衣裳,挨家挨戶地敲門,并送去一聲聲紅色的問候:“新年快樂!”
家鄉的風俗作文7
照家鄉的規矩,從臘月初一就開始新年的預熱了。臘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這天熬臘八粥,里面的食材豐富極了,讓人聞到就覺得心里暖和。
在過年時,孩子們都喜歡先準備自我過年時的東西。第一種是大家都喜歡買的花炮或鞭炮等,尤其是男孩子,一買一大包。第二種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紅的棗,只要大人一買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最終到了小年二十三,在這一天,鞭炮聲接連不斷,年味濃濃。街上賣東西的也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們也開心多了,到處是歡聲笑語。
雖然別的地方一般是除夕當天才貼春聯,但在我的家鄉,臘月二十八便開始了,人們喜氣洋洋地一邊貼著春聯,一邊哈哈大笑,顯示出了萬象更新的氣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最終到來了。這天晚上,鞭炮聲比以前多了許多,每分每秒都在響,人們穿著新衣,做著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萬不得已,必定會回家吃個團圓飯。這天晚上吃完飯,人們便忙了起來,燒香、磕頭、拜天、拜地,一刻也不停。一切活動結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歲,聽說這么做能夠延年益壽。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一樣,人們都要去拜年,互相表達新年的.完美祝愿。
正月初六,多數商店都已經開張。這天也是我最不愿過的一天,因為家里每一個干活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又一個重要的日子。這天晚上,人們去城里看燈會,有“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們看完燈會便匆匆趕回來,因為大家都要點蠟燭、鬧花燈,整個村子火紅一片,真是一片燈的海洋。
就這樣,過完元宵節,春節也就結束了。人們各忙各的,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去上學,大人去上班,一切就又恢復了平靜。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我的家鄉就用隆重的儀式迎接著這個端午節的到來。家鄉的風俗有不少,不過在家鄉的這些風俗之中,家鄉的端午節是最為隆重,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
端午節,清晨河面上的水霧還在蕩漾著,不過隨著人群的集中,這些水霧悄然的散去。等到一陣陣的鼓聲響起,家鄉的那一條河流上已經停放了不少的龍舟,河兩岸也都擠滿了前來觀看劃龍舟比賽的人群。
在鼓聲中,換龍舟比賽的所有準備全都齊全,所有的劃龍舟的選手也都上了船。等到時辰一到,三聲鼓聲響起,隨后一聲尖銳的槍聲響起,河道里所有的龍舟一時間全都爭先恐后的向前追逐起來。家鄉熱鬧的端午節,隨著劃龍舟比賽開始漸漸進入到高潮階段。
在整個劃龍舟比賽的過程中,在場的所有人都顯得無比的激動,口號聲,歡呼聲,驚叫聲在同一時間響起。讓整個場面都熱鬧至極,所有人的臉上都充滿著興奮與激動,大家都在等待著劃龍舟比賽結束,然后看到今年劃龍舟比賽的冠軍。
每一年家鄉的端午節都會為劃龍舟比賽的冠軍送給上一份大禮,這份大禮可是不少人都想爭奪的。
隨著劃龍舟比賽結束,人們等來了冠軍,接著河兩邊的人群也就都一一散去。你們可不要以為我家鄉的端午節就此結束了,當然還沒有的.,在家鄉的晚上,街道兩旁都亮著彩燈,不少的商鋪上擺著大大小小的粽子,整個街道上都熱鬧極了。晚上的人們也都從家里出來,都置身在這條熱鬧又繁華的街道,在這一天結束的最后時刻感受著端午的精彩。
今年的端午節又過去了,我的心里立即期待起了明年的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9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習俗形成了五彩斑斕的中國。每一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宛如一縷縷情思牽動著不同地區游子的心,在我美麗的家鄉——羅定,也有著幾種充滿特色的風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詩當中描寫春節。在春節里,家家張燈結彩,處處都彌漫著熱鬧的`氣氛。不知是什么時候,那一個又一個燈籠懸掛在高樓和樹上,它們在微風中調皮地擺動著那福氣滿滿的身軀,還有那些閃著亮光的對聯,也在比拼著誰更有才華。在這一天里,每個人的臉上都揚起了燦爛的笑容。
在除夕這一天,家家都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看著這一桌子上的佳肴,簡直就是一場盛宴。大家看著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隨著爺爺的一聲“開飯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大家都吃得油光滿面!
吃過年夜飯,人們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賞煙花。明月當空,一時間鞭炮聲響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煙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綻放,過后又化作無數顆發光的流星從天而降,劃破夜空,逐漸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壯麗無比……緊接著我們打開電視看春晚,守歲。當12點的鐘聲敲響,全國人民都沸騰了起來,煙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寧靜!
不知不覺,春節已經過去了,但那時的快樂令我久久不能平靜,伴隨著舊年的漸漸遠去,我又憧憬著新的希望!
在中國,數不勝數的特色風俗各有千秋,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團結組成了一個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的結晶,呵護中國這個溫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風俗,每個民族的各種節日也都頗有趣味。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領略一下我的家鄉——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吧!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是為了紀念傣歷的新年。它一般在清明節前后舉辦,通常持續三到七天,其間會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
潑水節,顧名思義,潑水,自然是這一節日眾多活動中最隆重的一環。清晨,廣場上,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各自拿著采集的鮮花和樹葉,沾了些水,就開始互潑。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晶瑩的水花在空中綻開,這朵朵水花,象征著吉祥、幸福與健康,“水花放,傣家旺。
潑濕一身,幸福終生”,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銅缽盛著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當地人,抑或游客,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人們非但不生氣,反而樂呵呵的,欣然接受彼此的祝福。大家翩翩起舞,一邊唱歌一邊互相潑水,到處都是水的洗禮,到處都是水的祝福,到處都是水的歡歌!鑼鼓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一朵朵水花,一串串笑聲,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走在被幸福之水蕩滌過的大街上,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到了晚上,人們把一盞盞自制的孔明燈放飛上天。只見天幕上群星閃耀,光彩奪目,孔明燈一閃一閃地飛向遠方,把漆黑的夜空點綴得特別美麗。在皎潔的月光下,孔明燈帶著家鄉人民的美好祝愿,和那一顆顆善良樸實的心,漸漸地飄向遠方,而人們卻久久不肯離去……
整個潑水節期間,除了潑水和放飛孔明燈這兩大活動之外,還有賽龍舟、浴佛、孔雀舞等許多頗具特色的民族節目,舉族上下一片歡騰!
泱泱中華,孕育了云南傣族,更是孕育了家鄉人民那純潔樸實的心。潑水節,就是傣族人民感恩天地潤澤,勤勞換來幸福的象征啊!我喜愛我的家鄉,喜愛家鄉的民俗文化,更愛家鄉人民善良而樸實的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小的鄉鎮——張家港市合興鎮。但在這個小鎮中,卻流傳著許多風俗。比如新娘離開娘家時,一定要痛哭,意示對娘家的依戀;來迎接新娘的新郎不能直接進入新娘家中,而要在新娘家門口等候多時,表示對新娘的真心。而使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過年時做饅頭與吃饅頭時的情景。
在我的家鄉,每逢過年都要做饅頭。饅頭做得越多越大就說明來年的運氣越好,財氣越旺。一般做饅頭會選在過年前的某一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圍著一張圓桌坐在一起,會包饅頭的包饅頭,會做饅頭餡的做饅頭餡,分工明確,井井有條。只見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年人,一手抓起一個面團,在手心里來回的.一搓一揉,然后兩手一合,就壓成一個扁扁的圓形,把餡放入其中,再把四周的邊一拗一擰,一個饅頭就做成了。那些不熟練的人,就連抓起一團面疙瘩也要一段時間。做完了饅頭,就把饅頭一個一個地放入蒸籠中。大約蒸了一個多小時,饅頭就可以出爐了,一個個饅頭熱氣騰騰,那么豐滿,活像一個個挺著大肚子耀武揚威的將軍。這時,我們就會沖上去,搶饅頭吃,不管饅頭燙手不燙手,搶到以后就一個勁地往嘴里塞,喲,新出爐的饅頭又軟又香,別提有多好吃!有的小孩長得矮小,還沒來得及擠上去搶就被別人搶光了,只能在一旁傷心地哭。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就會拿著一個大饅頭,逗他說:“你不哭,我就把這個大饅頭給你。”那小孩便立即停止哭聲從大人手中搶過饅頭就吃,這時周圍的人看見那小孩狼吞虎咽的樣子,都會忍俊不禁的大笑起來。
可見我們家鄉的風俗是多么富有樂趣呀!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家鄉的風俗——吃七樣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鄉潮汕,有個特別的風俗——吃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媽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沒有人來咱家啊?”臨近傍晚我就開始叫嚷。“吃七樣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媽媽站在灶前,低頭忙著自己的。“嗯?是嗎?那七樣羹是由什么組成的?來歷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著媽咪。“這個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蘭七樣菜組成的。來歷嘛,相傳,宋朝有一個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貶江南,在正月初七這天,他去到了一個偏僻荒野,那時他餓得頭暈眼花,隨手摘了七樣菜,煮了吃掉,后來他復職高升,回憶起這天,便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這七樣菜,也就是七樣羹。還有一首相關歌謠呢,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媽咪洗著菜,笑著說:“哦,那什么時候可以吃?”“一會兒。”
坐在椅子上,看著時鐘,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與此同時,我也在小聲地唱著歌謠……啊,什么時候可以見見它的真面目啊……這時間過得好慢,仿佛過了一個世紀……我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再睜眼,是被那若有若無的香氣“叫”醒的,我望著叫喚的肚子,飛奔去餐廳,一眼就鎖定了桌上那盤七樣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樣羹美如畫,七樣菜周圍的.淡青色湯汁在燈光下閃爍著光芒,如同一塊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著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氣包裹著我,像是要帶我去瑤池仙境……
“嗚——”肚子在叫著,我有些不忍破壞這道菜,但最終還是夾起一塊,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開,這鮮甜的口感刺激著我的舌頭,我忍不住再吃一塊……
吃飽之后,我抬頭,看見父母對著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歡吧?”我才好像發現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我摸著圓圓的肚子,哼著歌謠。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中國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呈獻也有許多種,而楓涇古鎮便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節,便會看見滿街懸掛著的花燈,連空氣中都彌漫著元宵的氣息,聽著充滿喜慶的`鞭炮聲。我最喜歡的習俗便是猜燈謎。
元宵當天,我們一家一起去楓涇古鎮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見的便是那喜慶的顏色——紅色,就連湖面上的河燈都帶著每個人的愿望一起飄向遠方,長廊上掛著一排火紅火紅的燈籠,燈籠下飄著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謎語,我被這熱鬧的場景感染了。
在一個燈籠前我停下腳步,小心地摘下一張燈謎紙,上面寫著:早上不說,晚上不說(打一字)。我開始認真思考起來:句中的兩個“說”字說明應該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靈機一動:對了,一天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說,晚上不說,那不就是中午說嗎?言字旁加上一個“中”,不對,沒有這個字,但可以把“中”換成“午”,不就是“許”字嗎?我興高采烈地拿著彩紙給了志愿者姐姐,并說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見她從麻袋中拿出一個玩偶遞給我,說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獎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個花燈,小心地摘下,上面寫著: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嗎?不是少了一個土嗎?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聲地問道:“請問是“土”嗎?”她搖了揺頭,說道:“不對,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會兒,還是沒能解出來,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訴是“坎”,我反過去再一想:少了一個“土”,而“少”或其他相關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來才組成“坎”,我這才恍然大悟。
通過今年的元宵節,我似乎明白了,猜燈謎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游戲,而是重于在讓人靈感突至,悟出謎底時的拍案叫絕,而又回味無窮,源于漢字的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讓我們增長知識,獲知識在課堂之外,啟迪智慧于娛樂之中,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揚這種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俗話說“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東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而我的家鄉——河南的一個小縣城里,每年的元宵節都要上演一場十分熱鬧,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節這天,我們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餃子,不僅寓意團團圓圓,還寓意招財進寶。
元宵節這天早上一大早,我們就開始煮元宵,一個個元宵像一個個又白又胖的小精靈,在鍋里游來游去。吃元宵要趁熱吃,不然涼了也就寓意團團圓圓“涼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個元宵節的高潮了,雖然比春節晚上了十五天,但人們的興趣依然不減,毫不遜色于春節。人們早早的來到觀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點,等待著隊伍的來臨。
民俗表演里的隊伍有舞龍的、舞獅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等等。人們邊走邊表演,舞龍的在空中變換著各種姿態,猶如一條真龍在騰云駕霧,更有“雙龍戲珠”等等;舞獅的一會兒翻個跟頭,一會兒逗著兩邊行人,一會兒眨眨眼,儼然一個真獅子,威風凜凜;踩高蹺的腳踩半人多高的高蹺,就像平常人一樣行走自如,還能翻跟頭,踩高蹺的臉上還畫著各色的臉譜,紅色的`是關公,手里拿著一把青龍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里拿一把補刀。
還有花車表演,人們把車裝扮成各種神話故事里的場景,上面站著相對應的神話人物,比如西游記、八仙過海等等。
看表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處人頭攢動,從天上看,到處黑壓壓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小縣城里。
看完了民俗表演,還沒完呢。到了晚上,人們開始賞花燈,雖然比不上大城市里的花燈,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一個一個的小燈纏繞在樹上,好似一顆長滿了小星星的數;一根根管狀燈管懸掛在半空中,就像是流星似的。更有猜燈謎活動,每一個燈上都有一張紙條,讓人們猜。
看完花燈,元宵節才正式結束。怎么樣?經過我的一番介紹,是不是特想感受一下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在我們遼闊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過年家家戶戶吃年糕。
聽奶奶說,年糕最早是為年夜祭神的,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了春節食品。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令人回味無窮的口味,成了家家必備的新年食品。
隨著新年的腳步一天天接近,我這個饞孩子也一天更比一天期盼再次品嘗到奶奶做的年糕,因為那是家的'味道,更是愛的味道。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見奶奶正忙著買蜜棗、桂花,準備蒸年糕呢!我長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從鄉下寄來的美味年糕,但從沒看到奶奶是如何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親自“實踐”一下。
只見奶奶把糯米粉倒進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蜜棗、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來回拌勻。奶奶告訴我:“這樣蒸出來的年糕既有蜜棗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我心想:怪不得奶奶每年寄好多年糕來,但我總覺得吃不夠。我挽起袖子,學奶奶的樣子來回攪拌,好像已經聞到了年糕的陣陣香味。
接著,奶奶在鍋中燒開了一鍋水,又在蒸籠四壁用紗布輕輕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勻的糯米粉,把糯米粉拍結實后,放在鍋上蒸。過了一會兒,糯米粉上冒出幾個泡泡,泡泡破了,蒸氣便冒了出來。奶奶低頭仔細尋找泡泡出氣處,還不停在上面撒糯米粉。奶奶一邊加糯米粉一邊告訴我:“這加糯米粉很有講究,加得不好,年糕有的生有的熟,不好吃。”
很快,一股香氣撲鼻而來,一籠又香又糯的年糕就這樣蒸好了。奶奶樂呵呵地把一碗冒著熱氣的年糕遞給我,嘴里還說:“吃了年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啊!”是啊,這一塊塊年糕不僅帶給我們新年的喜慶,更是寄托了奶奶對全家未來生活的祝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作文07-27
家鄉的風俗作文07-27
家鄉風俗作文02-25
家鄉的風俗的作文02-27
家鄉的風俗12-25
家鄉的風俗02-25
(精華)家鄉的風俗作文07-29
家鄉的風俗作文[實用]07-31
[熱門]家鄉的風俗作文07-31
(實用)家鄉的風俗作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