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作文1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此時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再把米放進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么?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并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端午節作文2
是端午節,我過得別提有多高興了。一大早,媽媽就讓我和她一起在大門口掛上艾草,說是可以驅蚊,還能保佑家人吉祥安康。這可以算是我的第一個端午節節目吧。學完鋼琴后回到家,發現外公已經燒好一大桌菜,有黃、黃牛肉、黃莧菜、黃瓜和大蒜紅燒肉。一開始,我只知道外公今天燒的紅燒肉特別好吃,吃起來感覺像牛肉,味道好極了,我破例吃了七八塊。慢慢地,外公告訴我,今天是端午節,要吃五黃。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外公一大早就去菜場買了土豬肉、黃魚、黃瓜、咸鴨蛋,還從地里摘來新鮮嫩綠的紅莧菜,可以代替黃鱔。謝謝外公!吃過飯后,就帶著我觀看了《辛巴達歷險記2》。回到家,發現也從回來了,我興奮地問外婆有沒有帶來粽葉。其實,外婆已經在老家包好了粽子帶到杭州給我們吃了。
但我還是非常想親手動手包粽子,記得去年在老家我也粽子的。晚飯過后,外婆調好糯米和餡,是我最愛吃的香菇豌豆肉餡。我包出了三角棕、四角棕和圓筒棕,太了。快睡覺時,媽媽還拿出一個香袋送給我,這是我嚷嚷了一天的'東西,謝謝媽媽!們,你們的端午節過得有趣嗎,一起來分享吧!
端午節作文3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想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于是我就上網查。網上有好幾種說法,最被人們認可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一位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不幸遭奸臣陷害,被流放。期間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好詩,有《離騷》、《九歌》等。五月初五那天,秦軍攻占楚國,屈原不忍目睹國家滅亡,憤然跳入汨羅江。百姓悲痛萬分,紛紛劃舟追趕搭救屈原,之后就有了每年五月五賽龍舟的習俗。還有的'人往江中扔飯團,想讓魚蝦吃飽了不去吃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用葦葉包成粽子在五月五這天投入江中來紀念屈原。從此人們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我對端午節和大詩人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又有收獲了!
端午節作文4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五點起床,按照習俗上山去露水。一路上,我用雙手拿起閃閃發光的露水,擦在眼睛上。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我的眼睛看起來明亮多了。直到我坐在教室里看書,我仍然覺得我的眼睛非常明亮,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單詞。放學后,我跑回家。我一到門口,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我一進門,就看見父親正在為我做一桌好菜,讓我在家里吃。我洗了手,走到桌邊。首先,我給父母解了一個粽子,然后在上面撒了白糖。然后我為自己解了一個漂亮的.三角形粽子,撒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著。在餐桌上,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聊。房間里充滿了端午節的歡樂氣氛,充滿了粽子和濃烈的艾草的味道。吃了之后,媽媽把黃酒放在我的耳朵上,在我的嘴唇上沾了唇膏,在我的手腕上放了一條紅線,給我穿上了餃子,這樣我就可以去上學了。
我喜歡吃粽子,喜歡端午節,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端午節作文5
今天,我們漢學社的小朋友參加了在臨湖舉辦的臨海漢文化端午祭祀活動。我們一大早就來到臨湖,今天這里會有很多端午有關的活動有斗百草、包粽子、做蓮花燈、投壺游戲、猜謎語還有賽龍舟呢。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我們換上發來的漢服,地濕濕的,我在裙子濕了怎么辦?媽媽讓我把裙子提起來走路就不會濕了。一起去化好妝,去臺上彩排。開場后,我們都很想馬上就能上臺就拿著自己的道具等在舞臺邊上,看了祭祀儀式、漢舞、太極劍的`表演。等了好久,總算到了第四個、第五個,輪到我們第六個節目了。我在演出的時候,發現那些愛玩的小朋友都不玩了,都認認真真地做著自己的動作表演了。表演結束,我們小孩子就跑去玩各種活動游戲,跑得我滿頭大汗妝都花了呢!
最后,大家一起拍了集體照,接受了電視臺叔叔的采訪,我們喊出了“華夏文化,走向世界”的口號。
今天,雖然很累,但是我學到了端午的習俗和漢文化,這么有意義的活動我就想著要告訴大家,希望大家有空都來參加吧!
端午節作文6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陽節的那天,我一大清早就起床了,穿起衣服,快速地刷完牙,來到大廳,就乖乖地吃起飯來。早餐有粽子,那粽子的味道各式各樣。有紅豆餡的,綠豆餡的,牛肉餡的,豬肉餡的。非常好吃。
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去看外公外婆。我一進門,就說:“外公外婆過節快樂!”外公外婆聽了,樂壞了,急忙端出粽子。我看了說:“我早上吃了好多粽子,能不能換一種口味啊?”
“不行!”外公外婆霸道地說。我只好繼續吃粽子了。
晚上,爸爸買了一箱煙花。吃完粽子,我們開始放煙花。一個個煙花筒像一個個大炮筒。噴出不同顏色的煙火,一到天上就爆炸。有的煙花像獅子張牙舞爪。有的像盛開的'玫瑰美麗無比,還有的像向日葵綻放在天空中。絢麗多彩,好看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非常快樂,期待明年的端午節早點到來。
端午節作文7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的美政理想沒有實現,所以投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他的尸首,包了粽子投進江里。
在慈溪,端午節也叫“冬紅節”,在這天幾乎家家要包粽子、吃粽子、掛艾草和菖蒲。
每當端午前一天,奶奶就會和隔壁奶奶一起裹粽子。奶奶用老筍殼包,隔壁奶奶用新鮮竹葉包。奶奶包豆粽,隔壁奶奶包肉粽。奶奶包成長方體的粽子,隔壁奶奶包成三角錐形的粽子。原來,奶奶包的是象山粽,隔壁奶奶包的是慈溪粽。每當這個時候,我也會加入其中,包成我想包的樣子。包好粽子,我們再把象山粽和慈溪粽放在大鍋里燉。當鍋里飄出陣陣香味,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吃。奶奶總是讓我先把粽子分給樓下的鄰居品嘗,之后,才能開動。
端午節真是一個熱鬧、友愛,又有意義的節日啊!
端午節作文8
我們的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如清明節、春節、中秋節……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因為在那一天可以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節,我便會早早的起床吃早飯。中午,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我會和媽媽一起包粽子,媽媽一般都是做后勤工作的,比如準備粽葉、紅棗等,而我呢,主要負責包粽子。但是這個包粽子是要加引號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包粽子的時候,媽媽會在旁邊提醒,“你紅棗加得少一點,切得粽葉也要小”,我想這應該就是感恩節要孝敬父母的原因了吧?好了,我不能再偏題了。當我在包粽子的時候,我的腦子里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我做出來的粽子好吃嗎?”,“爸媽會不會喜歡我的粽子?”因此,媽媽說我會得抑郁癥的,我覺得這應該是媽媽逗我玩兒呢吧,于是沒太在乎,沒過多久,我自認為不太漂亮的粽子就出來了。
媽媽大概是覺得我做的很好,還不停的鼓勵著,可是我卻很傷心,因為我要的不是很好而是更好。
端午節作文9
又是一年端午節。歲歲端午,今又端午”,端午節再次來臨,讓我想起小學時的端午節舉辦的端午詩會。
小學時,端午詩會并不注重朗誦古詩詞而是齊唱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那時,端午詩會的活潑氣氛濃厚至極。歡樂的音調,全程的舞蹈,展現出我們難以打破的童真。
到了中學,依然舉辦端午詩會。但和小學時的端午詩會有很大不同:長長的汗服,古代的頭冠,沉重的書簡……穿戴上這些,整個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仿佛置身于先秦,像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才子、才女。一小段的舞蹈,是為了引出吟誦的沉重與嚴肅。不再提倡歌曲,而是經典。于是,《橘頌》《離騷》等古經典或是愛國詩詞,上了端午詩會選擇古詩的'榜單。整個節目下來,所體現的不是童真,不是舞蹈的創意、優美,而是班級的經典魅力的展現。
這樣巨大的變化,是為了讓大家誦讀中國詩詞,感受中國經典的魅力,也為了紀念屈原。端午詩會,是我們學生紀念屈原,共讀經典話佳節的一個活動。在端午佳節之際,在這隆重的節日氣氛之中,賞詩詞,賀佳節。
端午節作文10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要數端午節了。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其中最重要就是包粽子了。剛進農歷五月初,家人就忙著去買糯米,挑選寬大鮮嫩的蘆葦葉。端午當天,那翡翠綠的.葉、珍珠白的米、暗紅色的赤豆被依次擺在桌上,等待著我們賦予它嶄新的面貌。奶奶包的粽子最好,她先把竹葉卷成漏斗的形狀,再往里面放上糯米和棗,最后用葉子蓋住握緊,從中間一纏,一系,一個個可愛的小粽子就做好了。煮熟的粽子香香甜甜,像一個小三角一樣,非常好吃,這也代表了奶奶對我的愛。
為什么要包粽子呢?答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古時候,屈原因國家被侵,投汨羅江自殺,人們急忙打撈他的尸體,但是打撈不上來,只好惋惜地走了。后來,有人做了一個夢,夢中屈原說:“你們要是想紀念我,就把糯米和肉包在竹葉里,投入江中,免得江里的魚蝦吃掉我。”那個人醒來趕緊照做,于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
另外,端午還有掛艾葉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喝雄黃酒、登高、掛香包等等也都是端午的習俗。怎么樣?端午節很有趣吧!
端午節作文1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又能吃到我最愛的粽子了。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拿起奶奶包的粽子,聞到了那濃濃的粽子香味,口水直冒,狠狠咬上一口,嚼在嘴里甜甜的、香香的,心情特別愉快。除了這愛吃的粽子,我也從大人們的談話中知道了關于端午節的悠遠的文化和動人的傳說故事。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和古代一位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間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據說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他善于處理國家事務,也因此受到的.別人的妒忌、陷害,而憂憤難過。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盡了。人們聽說了這事,用粽子投入水中,喂飽魚蝦,保護屈原的尸體,并劃船打撈,但沒撈到。從此以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會包粽子吃,在水上舉行龍舟競賽。
從屈原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屈原是一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十分愛國的人,我也為他受人陷害的悲慘生活感到不平和同情。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駕駛著時空飛船,來到了楚國,在江邊找到了屈原,我跑過去勸他不要跳江,并請他吃我最喜歡的粽子……,在媽媽的呼喚聲中,我醒來了,我真希望這不是夢,是現實。于是我在心里不斷默默地希望屈原能和我一樣過著開心的生活。
端午節作文12
端午節就要到了,馬上就要吃上我和同學們都最愛吃的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嗎?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作文13
明天,是端午節,我起了個大早。剛一下樓,就聞到一陣陣粽葉的幽香。我趕緊刷了牙,洗了臉。飯桌上曾經擺好了撒上白糖的粽子、綠豆糕和咸鴨蛋。我刻不容緩地用筷子夾起一個粽子,津津樂道地吃了起來,香香的,甜甜的.,滋味好極了。
我邊吃邊問婆婆:“端午節不是要插艾草來辟邪嗎?”婆婆淺笑著說:“去瞧瞧吧,艾草在門外呢!”我立馬沖了出去,發現艾草正靜靜地靠在墻壁上。
媽媽問:“還記得為啥要吃粽子嗎?”“當然記得”我趕緊答復:“有一個楚國詩人叫屈原,為了喚醒百姓的愛國之心,不惜犧牲生命跳進大江。后來人們就用吃粽子和賽龍舟來留念他。”媽媽點搖頭說:“你說得對,所以有些中央也把端午節叫‘詩人節’呢!”
吃完粽子,我和帥妹妹各自做了張卷子。然后,媽媽帶著我們提著禮物去舅爹爹家送節,以表示對他們的節日祝愿。
半夜,婆婆做了一桌子我愛吃的飯菜,雞、蝦、粉蒸肉……婆婆特別交待,要多吃點大蒜和莧菜,說是可以防止肚子痛。我和帥妹妹一下吃了好多。
端午節真是個不錯的節日,不過,假如能看到真正的賽龍舟,那就更好了。
端午節作文14
一說起端午節,小朋友們就唱起有關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每年粽子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一個傳說。傳說伍子胥是楚國人,父兄均被楚王所殺,后來他逃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后來遭到讒言陷害,吳王賜劍而亡。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伍子胥對獄卒說;“我死后,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讓它看越國的軍隊攻入城中滅掉吳國。”說完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入皮革,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了大江。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都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15
南北方端午習俗也有一些差異,但在這一天吃粽子這個習俗卻是相同的。
盡管都是吃粽子,但從各家粽子的做法還是能感受到地方差異的,有純糯米的,還有混雜大棗、紅豆、火腿、臘肉、板栗、蜜餞等等食材的,有干干的粽子,也有油油的粽子。
所以小時候,對端午的印象就是家里那天會吃粽子,會吃到許多種不同風味的粽子。
粽子來源嘛,有時是爸媽單位發的.,有時是在食堂買的,還有許多時候是鄰居和朋友們親手制作相贈的。
我家原來也不自己做粽子,可每年都只收不出也不是回事啊,所以老媽就請教了身邊朋友開始學著包粽子,可包出來的粽子總是很難看,味道還很怪異,也不好意思送人啊,于是常常在那段時間,天天家里都吃粽子,吃得“老火的很”。
讀小學了,每到端午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一件事是肯定跑不掉的:就是寫一篇和端午有關的作文。那時粽子和屈原愛國的故事都不知寫了多少回,就象那些年月餅和八月十五的月亮必然要聯系到一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