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好句>語錄>孔子的語錄
孔子的語錄
更新時間:2024-06-06 17:54:31
  • 相關推薦
【熱】孔子的語錄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并使用語錄吧,語錄具有觀點鮮明,思想內容深刻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語錄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的語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的語錄1

  1)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論語》

  2)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論語》

  3)“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論語》

  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論語》

  5)子曰:君子不浪言。 ——孔丘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孔子

  7)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學而》

  8)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論語》

  9)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孔子

  10)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

  1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1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孔子《論語》

  1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孔子

  1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孔子《論語·子罕第九》

  1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論語》

  17)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論語》

  18)一個人心術要正,行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

  19)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論語》

  20)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2

  1、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4、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5、子曰:"有教無類。"

  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8、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9、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0、子曰:"習相近也,性相遠也。"

  1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3、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4、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5、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9、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20、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3、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26、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8、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31、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32、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3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8、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9、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0、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41、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42、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3、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44、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45、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46、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9、吾不與祭,如不祭。

  50、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5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52、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53、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5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6、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57、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58、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59、子欲養而親不待。

  60、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6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63、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6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5、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66、謙者,德之柄也;讓者,禮之主也。

  67、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68、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6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勤學也已。

  70、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行求,從吾所好。

孔子的語錄3

  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2、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呼?

  5、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8、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孔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1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13、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行求,從吾所好。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1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8、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9、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0、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2、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23、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2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7、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后有聞不得并行也。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士不行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覺得己任,不亦重乎?死爾后己,不亦遠乎?

  30、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31、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3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4、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3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6、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7、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38、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不學禮,無以立。

  40、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2、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44、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4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46、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4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8、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49、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5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5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2、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的語錄4

  1、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論語》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3、EM(拓展即孔子,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4、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

  5、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注釋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孔子

  8、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學上,孟子是一個性善論和唯心主義者,繼承孔子的天命論,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和“后知后覺”,要求人們依“天命”行事,并提出“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唯心史觀。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尊賢使能,俊杰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9、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10、孔子曰道不遠人。蕓蕓眾生中,普通平凡的我們,仿若茫茫浩瀚天地間一顆渺小的塵埃,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有珍惜當下,通過努力,才能體會到詩與遠方的價值。"

  1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1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

  13、鮑鵬山,百家講壇主講人作家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他既守得書桌之寂寞,埋首典籍,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研究。又能面對追隨的目光,侃侃而談,誠摯而專業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14、孔子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孔子《論語.陽貨》

  16、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最偉大的真理最簡單;同樣,最簡單的人也最偉大。——黑爾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丁尼生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孔子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能夠簡單便是偉大。——愛默生往往是復雜的,使復雜的簡單化除了暴力就別無他法。——芥川龍之介簡單是終極的復雜。——達芬奇簡單生活的麻煩在于,它是快樂的,豐富的,有創意的,卻一點也不簡單。——DorisJanzenLongacre簡單地活著,其他人可能只是簡單地生活。——伊麗莎白錫頓華麗常常伴隨著偉大,幸運更經常地來自于簡單。——威沃森當你簡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將更加簡便;孤獨不會孤獨,貧窮不會貧窮,也不虛弱無力。——亨利大衛梭羅(梭羅)大自然總是在蠢人面前露出簡單的特征。——托富勒

  18、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論語述而》

  20、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

  21、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

  22、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4、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2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26、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讀好書就是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歐洲)諺語

  27、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隅反,則不復也。”

  2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9、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3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31、人的一生,最值得贊美的時代,便是老年時代。孔子說他自己至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成熟,在于找回童年時代對待游戲的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

  32、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論語.子路》

  33、誠信為立身之本,要做到誠信,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輕易承諾,這樣才能避免背信棄義。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別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這樣的人就不會獲得他人的信任。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諾千金。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誠信為本。

  34、“仁義禮智”被孟子當作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宣稱“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端也,猶其有體也。”人有體,是人之為人的外在表征,人之有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根據。無此心,不僅不是君子,甚至是不是人都值得討論。所以孟子進一步強調“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漢代之后,“仁義禮智”以外,又加上了“信”。《說文》解釋,“信,誠也。”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一致。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可取得他人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35、什么是愛崗敬業?孔子稱之為執事敬,朱熹解釋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我想,一是指責任。我們要用一種嚴肅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二是要精業,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成為本專業精通業務的行家里手。

  36、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

  3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8、可是在孔子看來這些也不是孝!孔子認為,要稱得上孝,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愉悅的表情對父母有意見,可以提出來。但是提意見的方式要輕微婉轉,如不被采納,依然要保持恭敬,不得觸犯父母。雖然難免會有意見,但不怨恨。

  39、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孔子

  40、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就是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這次競選成功,我一定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好好學習,用旺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來做好班干部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主動幫助困難同學,做老師的好幫手,做同學們心目中的好榜樣!

  4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孔子

  4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4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44、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5、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孔子)

  4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4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

  48、大德必得其壽。(孔子)

  49、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孔子

  5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5

  1、至誠如神。——《禮記·中庸》

  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史記》

  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6、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7、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左傳》

  8、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恒:恒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13、儒家的禮樂思想是指:主張以“禮”確定人的社會身份與規范人的行為;以“樂”陶冶人的心性與溝通人的感情。

  14、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明薛瑄《讀書錄》

  1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忠誠是人生的本色。——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17、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18、順不妄喜;逆不遑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司馬遷《史記》

  1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20、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2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2、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國戾,一國作亂。《大學》

  2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4、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中長久地離不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只不過短時間能做到這點罷了。

  25、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唐韓愈《原道》

  26、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2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29、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30、這章經文講了顏回的仁德修養情況。

  3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3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3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35、一軌九洲,同風天下。《春秋》

  36、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37、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4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41、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4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4、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

  4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6、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47、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9、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

  50、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51、世間治愈的是,愿意自渡的人。

  5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53、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

  5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

  57、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5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59、真誠的最高境界有如神靈。

  60、忠誠應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61、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62、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3、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詩經》

  6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5、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司馬遷《史記》

  66、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67、“當你生氣、慌亂的時候,千萬不要做決定。”

  68、史記《孔子世家》經典名句

  69、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70、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71、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72、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孟子》

  7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7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

  7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76、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司馬遷《史記》

  77、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78、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79、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8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82、情緒一旦失控,你不是你,而是被“心魔”控制的傀儡。

  8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84、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8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6、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論語》

  87、孔子說:“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說苑·政理》)意謂當官為政沒有比公平更好的美德,面對財貨沒有比廉潔更好的節操。一個人如果擁有廉潔公平的操守,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88、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89、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90、在這章經文中,孔子再一次贊揚了顏回的道德修養境界。在孔子看來,多數人在言行上可能只會偶爾地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的保持,但顏回不同,能長時間的保持仁的境界,他的這種堅持是很難得的。

  91、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的語錄6

  1、孔子及弟子的語錄被后人收錄共39句

  2、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與法家矛盾。

  3、聽其言而觀其行。

  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孔子《論語》

  6、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論語》

  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1、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看貝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共似的毛病。

  12、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論語》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論語》

  15、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1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論語》

  1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9、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孔子

  20、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21、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2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23、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24、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6、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27、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2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30、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論語》

  3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3、巧言令色,鮮矣仁。

  3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論語》

  3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36、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論語·子路》

  37、這這章經文講述的就是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經文。

  38、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3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40、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第一句是勸子路,不要參和進去,有生命危險。

  41、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2、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3、民無信不立。 ——孔丘

  44、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4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46、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47、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8、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4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孔子《論語》

  5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5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5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孔子《論語》

  5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5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5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60、禮之用,和為貴。

  61、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6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6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論語》

  6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8、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6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7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論語》

  71、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丘

  72、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7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7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7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76、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77、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丘《論語》

  7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79、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8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論語》

  8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論語》

  8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83、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丘《論語》

  8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8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論語》

  86、子曰: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連短信都不發,還怎么在江湖上混呢?給你發去我的.一條短信,是為了證明我還在江湖混著。

  8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88、孔子曰: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89、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90、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論語》

  9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論語·里仁》

  92、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93、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94、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子

  95、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丘《論語》

  9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97、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9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99、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7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 知道一件事情不如喜愛它,喜愛它不如熱愛它。

  意義: 知識,興趣,熱情,樂趣相輔相成。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解釋: 學習一件事情應該經常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意義: 持續地學習和實踐可以幫助我們不斷進步,并感到愉悅。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 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別人做的事情。

  意義: 尊重他人并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和行為。

  4.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 有來自遠方的朋友,非常快樂吧!

  意義: 友誼是無價的,不管距離有多遠,朋友之間應該互相欣賞和關愛。

  5.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解釋: 祭拜不是祭拜他人的亡靈,這是獻媚。

  意義: 處事要有原則,不能為了迎合別人而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6.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釋: 說話要守信,行動要有結果。

  意義: 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動結果是良好品格和成功的關鍵。

  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 君子坦蕩蕩,為人正直;小人長戚戚,心懷不軌。

  意義: 君子忠誠正直,質樸淳樸;小人陰險狡猾,虛偽做作。

  8. 有教無類。

  解釋: 教育應該平等。

  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教育和機會,以實現自己的潛力。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 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別人做的'事情。

  意義: 以恰當和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并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求。

  1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 如果沒有足夠的預見性,就一定會面臨困境。

  意義: 注重規劃和準備,可以避免未來的麻煩和挫敗感。

孔子的語錄8

  1、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4、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

  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0、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5、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18、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2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5、不學禮,無以立。

  2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7、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8、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9、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1、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3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3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3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5、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36、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7、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38、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39、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40、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1、子曰: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42、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3、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44、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5、孔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6、孔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47、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8、父母,唯其疾之憂。

  49、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5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5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3、不學禮,無以立。

  54、放于利而行,多怨。

  5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6、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7、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8、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59、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62、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64、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65、謙者,德之柄也;讓者,禮之主也。

  6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67、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68、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69、不學禮,無以立。

  70、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孔子的語錄9

  1、不恥下問;學海無涯苦作舟;堅持容易變通難。

  2、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一個人能不能守住信譽一定跟他的道德觀相關。

  5、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6、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7、非愛行為——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

  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不可無傲骨、不可有傲氣;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10、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2、人生用來銘刻仇恨就會遺忘所有的幸福,用來銘刻幸福心里就會充滿感恩。

  13、判斷導致信念、信念導致情緒、情緒導致困擾。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5、“恕”——善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17、以誠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8、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9、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20、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之謂之“暴”、慢令至期謂之“賊”。

  22、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3、恕道有時候僅僅就是一個真誠的溝通。

  24、百善孝為先,孝為行、敬為心。

孔子的語錄10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小不忍則亂大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養自己,并且使天下趨于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象兄弟一樣。如果只說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語錄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孔子名句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不學禮,無以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名句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有教無類。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圣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虧也

  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於宰我之晝寢

  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後有聞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可妻也,雖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赤之?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的語錄11

  1、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3、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它表達了誠信的重要性。無誠則無德,無信事難成。下面,我給大家講兩個關于誠信的故事。

  4、人的一生,最值得贊美的時代,便是老年時代。孔子說他自己至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成熟,在于找回童年時代對待游戲的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

  5、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6、其實你我都一樣,人人都在裝,關鍵是要裝像了,裝圓了,有一個門檻,裝成了就邁進去,成為傳說中的性情中人,沒裝好,就卡在那里了。就是卡門。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孔子說得對!

  7、注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9、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10、誠信為立身之本,要做到誠信,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輕易承諾,這樣才能避免背信棄義。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別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這樣的人就不會獲得他人的信任。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諾千金。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誠信為本。

  11、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于事實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12、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13、自尊心越強的人,其實就越脆弱。越是愛面子的人,就越容易受打擊。所以死不要臉的個個過的很好,要強的人卻都慘兮兮的。但死不要臉其實是一種美德。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都講的一個道理,人不要臉卻幫人,是善。人不要臉卻害人,是惡。善惡之分,確實沒那么明顯。——陸琪

  14、誠信為立身之本,要做到誠信,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輕易承諾,這樣才能避免背信棄義。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別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這樣的人就不會獲得他人的信任。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要一諾千金。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的言行要以誠信為本。

  15、注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17、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18、《中庸》提出“義者宜也”的主張,韓愈的理解是“行而宜之之為義”。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人之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覺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該不該做的標準就是所謂的義。如果說仁的對象是指向他人,那么義的對象則完全指向自身。漢代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仁是對于他人的關愛,而不是愛自己;義是對于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對于他人的要求。

  19、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20、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回首滄桑,不禁感嘆三十未立,四十猶惑,現在還碌碌無為,該順應天命了。人生苦短,歲月無情,命運已定,萬事皆休。應該收心斂性,淡定從容去面對生活,看淡人生。"

  21、要勤學善思,務實求新。一流的學生的一個共性,就是都具有自學鉆研的精神。長期以來,在一批批學子的努力下,我們新安二高已形成了勤學善思,務實求新的學風。勤學善思是求學的基本途徑,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勵志一生htt

  2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23、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這個人缺點不少,但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善于傾聽。即使是一個基層員工給我寫信,如果說的有道理,也能夠改變我的想法,也能夠促使我去反思。善于傾聽,不斷反思,這個優點讓我一路走到現在,在互聯網圈子里幸存下來。

  24、注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6、注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27、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說小時候形成的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認為培養孩子的目的就是養成好習慣。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増強越好。

  28、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孔子說的對!

  29、孔子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天的我們,應謹記他的話,放飛自己的青春,用勤勞的汗水鋪就未來的成功之路。

  30、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注釋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回報恩德。

  31、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3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釋子貢問孔子“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33、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既然只是幾個人同行,就一定有一個榜樣,那么一個班級中,一個年級中,就有多少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啊!我們班就有這么幾個可以學習的對象,下面,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34、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36、人的一生,最值得贊美的時代,便是老年時代。孔子說他自己至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成熟,在于找回童年時代對待游戲的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

  37、子張又說什么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38、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39、孔子說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確,是上帝讓我們團聚在一起,才有了這份真誠的友誼。愿我們珍惜這份友誼,像個勇敢者灑下自己理想的種子,用辛勤的汗水來澆灌它直到開出成功的花朵。

  40、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用自己的人格和做事原則影響著我的學生。

  41、注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孔子的語錄12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言必信,行必果。

  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their friendship helps his virtue.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 How do you know that his future will not be equal to our present?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 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The Kwan Tsu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hurtfully excessive.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

  德不孤,必有鄰。

  Virtue is not left to stand alone. He who practises it will have neighbors.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 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 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 The wise are joyful; 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He did not dislike to have his rice finely cleaned, nor to have his minced meat cut quite small.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listen not to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speak no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make no move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the superior man guards against. In youth, when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not yet settled, he guards against lust. When he is strong and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full of vigor, he guards against quarrelsomeness. When he is old, and the animal powers are decayed, he guards against covetousness.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Of all people, girls and servant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behave to.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m, they lose their humility. If you maintain a reserve towards them, they are discontented.

孔子的語錄13

  1、不有祝笏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學而不思則惘。

  12、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3、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5、敏于事而慎于言。

  16、君子成人之美。

  1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1、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3、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5、聽其言而觀其行。

  2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7、過,則匆憚改。

  28、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3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3、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35、子曰: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3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37、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38、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39、孔因材施教。

  40、放於利而行,多怨。

  4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2、吾不與祭,如不祭。

  4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8、朝聞道,夕死可矣。

  49、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0、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51、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52、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3、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5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5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7、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5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9、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6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罷了矣。

孔子的語錄14

  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道不同,不相為謀。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9、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3、巧言亂德。

  1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15、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17、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1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9、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20、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1、名不正,則言不順。

  2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2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2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2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0、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15

  1、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5、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7、《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1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19、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0、《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21、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2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2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2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3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32、禮之用,和為貴。

  3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7、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3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40、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語錄】相關文章:

孔子的語錄11-30

孔子經典語錄01-16

孔子論語語錄02-21

孔子的語錄31條09-04

孔子正能量語錄01-09

孔子的語錄摘錄51條09-05

孔子語錄匯總80句精選06-30

孔子語錄說說(精選50句)09-04

孔子語錄說說(精選30句)08-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 日韩R级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