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所觀法,皆空皆寂,無有堅固,是觀亦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佛語的語錄89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1、開心是一種覺悟的境界,是一種寬容、安詳的心態:人能夠活得無憂無愁,沒有煩惱,心無掛礙,你就會感悟到世間上最美麗的表情就是開心微笑,因此人要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2、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3、西方哲人也說:存在即是合理。很顯然,"合理"不是一個道德判斷,而是一個科學結論,一切現存的事物,都是自然規律作用的結果,無論人們喜歡它們還是討厭它們,都會以此種狀況呈現。
4、他必須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種人生新境界,變得很熟悉(生處使熟),過去前塵幻影所覆蓋的陰暗面,必須反省、發露、徹底懺除(熟處變生)。
5、真正的法喜,是做了之后的歡喜。
6、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7、處順境用"無常觀",處逆境用"因緣觀"。
8、佛家說: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
9、現實生活中天堂和地獄并不存在,我們沒有理由去相信。但是天堂般的生活我們曾憧憬過;地獄般的感受我們曾經歷過。我們為什么沒有用心去體會它們的存在呢?
10、貪欲心沒完沒了,想超過所有的一切,于是就不斷地產生貪欲。這個 欲望心就是我們的妄想,就是我們的迷。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人 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 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 事物乎!"的確,"一念清明"才能讓人安心自在。
11、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12、人性本明,為物欲情塵知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日:性相近,習相遠也。——《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13、古德云:佛是眾生藥。有眾生病即用,無眾生病用藥,即藥返為病,甚于有病者。
14、擁有勢力與地位,擁有健康與親屬,生活富裕,身強力壯,年輕貌美,才華淵博,科技發達,醫學高明。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可以不面臨死亡的理由。人生本來就這么短暫,生命又極其脆弱,再加上全球各地災難重重,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那為什么還沉迷在此生此世的名利之l|l,并做一些千百年后的計劃呢?
15、說好話如口吐蓮花;說壞話如口吐毒蛇。
16、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間不停地占有,貪欲膨脹、負荷超載,又會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貪有慕空,只是這顆生死心的作用,眾生不悟此心,于 紛擾跌宕之世間載沉載浮。佛法之教義之修證,使世人悟得無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間心無纖塵地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國家社會的福祉。
17、持戒恒端嚴,破戒常丑陋。《天請問經》
18、唯有能舍下、放下,才能真得到、提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放下自己,還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對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對任何事物沒有絲毫的牽掛或不舍,能如此,才談得上是自在,是解脫。
19、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20、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
21、認識自己,要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優點。
22、能合情、合事、合理,才是真理。
23、無論我們做什么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禪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禪定而有了覺性時,內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24、得惜緣的人,能與人結好緣;懂得惜福懂的人,能積極再造福。
25、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于患者而言,良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寶是缺一不可的。
26、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
27、怒氣猶如藏在人體中的一桶烈性炸藥,隨時都可能釀成大禍。炸掉的 既可能是自己的身體,也可能是自己的事業,甚至是自己最高貴的生命。
28、愛要有所克制,毀滅他人、毀滅自己、毀滅生命的愛,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愛,而是充滿痛苦的愛。在自己感覺幸福的時刻,就要認真享受它,這樣才能在情愛適度的狀態下平靜生活,不起煩惱。
29、任何事都有一定的收獲。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怎么收獲,必先怎么播種,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即使中獎了,發財夢實現了,自己太得意了,沒有福氣消受也不行,樂極能生悲!
30、佛家認為,學佛是"大丈夫的事業",對別人的惡毒打罵,不僅能忍,還像喝蜜糖水一樣甘甜,這樣的境界,大概是忍的最高境界了,到此境界的人,豈止是大丈夫,已經是佛了。
31、許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許多人遇到要后悔,錯過了更后悔;許多話說出來后悔,說不出來也會后悔……人的遺憾與后悔心理仿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過去的事已經過去,無法挽回,昨日的陽光再美,也無法移入今日的畫冊中。
32、慈悲仁愛之心是一個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雖然現在是經濟社會,更多的人需要通過賺取財富證明自己的價值,但財富跟著愛心來。即便是生意人在經營的過程中,做些善事,也有助于經營。擁有救人救世的心胸才是世間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33、大多數人的人生平淡無奇,渴望創造人生傳奇的也是大多數。這既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
34、以若得前所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
35、所謂凡夫心,即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別心。
36、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經得到的東西好好地運用。人生跟寶劍一樣,劍刃越薄越好,重量越輕越好。如果帶著過多的包袱上路,注定舉步維艱,只有卸下身上的包袱才可能走得更快。我們總是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負荷,這個舍不得丟掉,那個舍不得丟掉,最終被壓彎腰的是我們自己。
37、善緣、惡緣,都在語默動靜中;好話讓人心開意解,壞話讓人心起煩惱。
38、假如幸福與你擦肩而過,這不是幸福的責任,責任在你自己。
39、眾生萬機不等,個人怎樣表現都可以,也多少會契應一定的人群;但弘法則不同,必擇普機普緣之教,不取一機一緣之法。
40、應其等心,于一切眾生亦等心與語,無有偏黨。……于一切眾生中下意,亦以下意與語。于一切眾生中應生愛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兒子,如親族,如知識,亦以愛敬心與語。
41、不講粗惡的話,不傷所有的眾生。
42、人生最善良的行為是奉獻 佛說:"奉獻越多,生命就會得到越多。""給予越多,人生就越豐富; 奉獻越多,生命才更有意義。"
43、我們需要學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是適時、適度的幫助更是我們需要學的。
44、人生路上,我們都在奔跑,我們總在趕超一些人,總在被一些人超越。人生的要義,一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二是抵達遙遠的終點;人生的秘訣,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進而不堪重荷,莫因遲緩而空耗生命;人生的快樂,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如果生命可以無悔,如果生命沒有遺憾,人生也不會如此傷感。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曇花一現,或許是最美麗的時刻,
45、喝一杯茶,理禪尋意。讀一首詩,紅塵翻滾。問佛,佛曰:"不可說,不可說。"知茶的人,人在深山不覺靜,生在鬧市何須煩。禪心茶味,細心軟語,一股股都在心底,那么香,那么淡,那么沉斂……禪茶一味,詩意人生,心有花開,歲月靜好。
46、天涯倦旅,一顆心總是陪著歲月蹉跎,智慧的人,總是會理解生活的幽默,豁達的人,擅長處理生活的坎坷。恪守心地的平和與寬宥,等有一天積淀足夠的考驗后,相信你定能夠,風雨淡然,來去從容。
47、看懂,看透,看破。世態人情,需看懂;名利浮沉,得看透;生老病死,要看破。世界不大不小,看遍了,也就看淡了。我們一生,都是租來的光陰,為生命打這一份工,認真、但不能太較真兒。很多事情簡單不起來,只是因為太在乎。
48、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靈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
49、妄念無生,乃名真心不動。
50、珍惜這個詞,透著幾許滄桑,必然有所得失,人就這么一生,不要去過份地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所以讓我們從快樂開始!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做錯了,不必后悔,不要埋怨,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來重新來過。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相信下次會走得更穩。
51、生活仿佛是由心情著色的。好的心情總能讓生活充滿亮色,讓不順心的事情變得微不足道,讓繁忙的工作也不那么讓人煩擾,所以別再讓壞心情影響我們了,換個好心情去迎接每天新的生活。
52、快樂要有一顆知足的心,只有知足才能去享受生活,才能放松自己的思緒。知足并不與夢想相矛盾,知足只是對現狀的滿足,只是一個人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我們會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人要活在當下,享受眼下的生活。放棄一些煩惱,放棄一些利益,減輕生命的包袱,便能輕裝上陣,就會與快樂結緣。
53、快樂要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人往往很多時候是拿得起,放不下。放得下是一種灑脫,懂得放下才會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累的。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干,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豪放,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學會放棄之后,常常會收獲意外的快樂。
54、我們苦苦地追逐財富,卻不知道善良才是這個世間最為珍貴的寶物,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也只有善良才是我們心靈真正的歸宿。善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即便是罪孽深重者,穿過靈魂的縫隙,也總能尋到一絲善的光芒。當我們自以為失敗,甚至一無所有時,至少還有時間和未來;當我們自以為貧窮,甚至一文不值時,至少還有微笑和善良。善良是廣闊無垠、包容一切的胸懷;善良是沒有得失的計較、沒有對錯的分辨、沒有好壞的執著的一種大氣;善良,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美麗;善良是一種至尊的、高貴的氣質。生命會因為善良而閃爍瑰麗的光芒。
55、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6、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57、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58、當面吳娘夸善舞,可憐總被腰枝誤。——王國維《蝶戀花》
59、不管多夸張和悖理的事,總會有哲學家認為它是真理。
60、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時間久了,也就淡了。也許是棱角平了,或許是成熟穩重了,腳步越來越踏實,日子越來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種境界——淡然。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種成長。
61、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拜佛絕非迷信。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62、當你有愛與恨的感覺時,你必須看著它們。它們正在教導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極端的方式。沖動有可能引你陷入放縱或壓抑兩種極端的模式,即經典中所說的縱欲與自虐兩端。佛陀剛悟道時,就是教導弟子不要陷入這兩端。它不只在佛陀的時代有效,即使到了現代依然有效。
63、要經常鞭策自己,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 記生命的短暫與無常,這樣就會把修行的動力保持下去。
64、除夕的晨鐘暮鼓,距離新年是最近的。熬年熬去最后的一抹黑暗,去除內心的煩惱,我們將迎接新年——新的一天的到來,要迎接新年的第一縷曙光……
65、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地問問自己,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66、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67、有的時候,潔凈的心,需要一些清醒的自閉和與世隔絕,隔絕繁華似錦,隔絕熱鬧,隔絕綢緞的華麗,人間的修行,潔凈大概最難。所以,低頭前行,步步為營,潔凈與恩慈,是一種難得意境。
68、此時,天正微茫。那心里的豪情與奔烈之心早就收斂得一干二凈了。讀唐詩宋詞,臨摹魏碑漢帖,身邊有那可思可想的卿卿……再有這笛聲里的杏花春雨。你說,什么是天荒?什么是地老?什么是料峭春風,也無風雨也無晴?哪有什么魏晉,哪有什么今夕何夕。
69、我們真正的敵人,是那些心靈的毒素:無知、怨恨、欲望、妒忌和驕傲。只有這些能夠摧毀我們的快樂。尤其是憤怒或怨恨,世界上大部分的不幸,從家庭紛爭一直到最大規模的沖突,都是由它們所引起的,它們會讓任何愉快的情況變得令人難以忍受。沒有一個宗教會鼓吹它們的價值,大家強調的都是愛和慈悲。我們只要去看各種對天堂的描述,就知道里頭講的都是和平、美、奇花異草和美麗的花園,從來沒有人——就我所知——會說天堂里有什么戰爭和沖突。由此可見,生氣真的一點好處也沒有。
70、學習需要時間。雖然我們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過變得比較不那么無知是好的。同樣的道理,要從此以后都不再生氣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如果可以做到某種程度,還是值得一試。當然,你也可以回答我說這是你的事,跟我沒有關系!(大笑)
71、我的意思不是說不用再去從事貿易或發展規模,經濟上的成功是一件好事,它尤其可以讓那些失業的人有工作可以做,這樣對自己、對別人、對整個社會都好。如果全部的人都過著出家人的生活,靠施舍度日,經濟就會崩塌,我們所有的人都要餓死了!(笑)我知道到時候佛陀一定會怎么說,他一定會對比丘們說:"現在,大家都出去干活!"(笑)
72、妄身臨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73、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74、前罪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75、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金剛經》
76、學佛的人是講因果的,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人,權力再大,實力再雄厚,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聰明也欺騙不了它,再厲害也對付不了它,都在我們阿賴耶識當中記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報,時候沒到。"所有的這些,到時候一定會現前,一定會報應的。
77、我希望:他,和我一樣,胸中有血,心頭有傷。不要什么花好月圓,不要什么笛短蕭長。
78、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性命,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詩寫嬋娟,詞譜秋蓮。喜榕樹,書香氤然。香梅品盡,兩處情牽。謝詩為證,曲為媒,詞為緣。隱隱青竹,脈脈紅蓮。深深院,綺韻盈然。花前攜手,秋波相牽。道眼中情,情中語,語中緣。
79、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80、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他人的大恩。
81、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82、禪詩·《好鳥關關知我意》:午窗定起書沉沉,觸目虛擬一片心。好鳥關關知我意,盡情啼破綠楊陰。——大歇仲謙
83、舍心的特質是促使自己對眾生一視同仁,作用是能看見眾生的平等素質,摒除厭惡與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引發對無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敗。
84、人生的一切,積于內心世界,投射到外部,成為"現實"。雖然外界的種種人與事,有時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真正主宰生活的,是我們的心。
85、惡業實由自己作,從自己生而自起。(惡業)摧壞于愚者,猶如金剛破寶石。破戒如蔓蘿,纏覆裟羅樹。彼自如此作,徒快敵者意。
86、從外在的掠取獲得,永遠不能滿足內在的貪欲,它只會得到短暫的快樂,接著又會引發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冀求更好,得到的又怕失去。
87、六祖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88、"修行不是為了讓一切變得更好,而是允許事情變得更壞。"接納事物的正反兩面,發現好的可能,也容忍壞的存在,真正的修行是一個擴大心量、如實生活的過程。修行之人慢慢地能夠看到并堪破真相,在他那兒,無所謂好壞,事情來了,就接受它,事情走了,也不眷念。所謂隨緣散化。
89、以這種方式邀請也是醉了 為人處世到這種地步 唉 替別人悲哀一下 自己心態放寬一些。
【佛語的語錄】相關文章:
有關佛語的語錄12-18
經典佛語的語錄40句09-22
經典佛語的語錄30條07-03
佛語的語錄38句06-27
精選佛語的語錄38條11-12
佛語的語錄97條12-19
【必備】佛語的語錄30句12-29
【熱門】佛語的語錄77句01-10
佛語經典語錄370句04-13
【精華】佛語的語錄30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