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真正的普度是發大心、立大愿,普愛一切眾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靜思的語錄78條,歡迎大家分享。
1、身外的環境,要天天整理,心地的風光,要常保清凈。
2、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必須抱持:絕對要任勞、絕對要忍怨、絕對要有愛、絕對心存快樂。這是佛教精神的絕對論,也是與世間法相對論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業臻至完美境界之關鍵。
3、有愿放在心里,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4、一個缺口的杯子,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是圓的。
5、因果感應,如回應聲,如影隨行。
6、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歇即是菩提,悟即自在。
7、我們要做習慣的主人,不要做習慣的仆人。
8、心里裝滿愛的人,它們一樣也會回報給你陽光。只等你開門!幸福隨時都會在門外守候……
9、給生命一個微笑的理由,別讓心承載太多的負重;給自己一個取暖的方式,以風的執念求索,以蓮的姿態恬淡,將歲月打磨成人生枝頭最美的風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10、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11、家庭和諧,即使物質貧乏,仍是富在天倫之樂中;否則再多的錢財,也抵不過家庭失和的苦惱和缺撼。
12、人最難看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張著眼睛向外看,把別人稱斤論兩,把世事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
13、人生如蠟燭,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方能造福。
14、修行并非所謂的長篇大論,也不是高深難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實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15、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16、有愿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17、心靈的和平,須從教育開始;人受了教育才知道愛和福,才懂得發揮人生最寶貴的功能。
18、并非有錢魷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19、聰明不一定具備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征。
20、人應互相勉勵,互相關懷,彼此提醒,那怕舉手投足,開口動念,都要時刻謹慎,勿讓心念偏差,導致行為乖繆。
21、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向自己想。
22、時間可以造就人格,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23、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的心里,佛前的燈不要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24、菩薩有隱惡揚善的美德,凡夫有妒賢嫉能的心理。
25、存于心中自有的光明,就是慧命。
26、無心去往壞處想,則任何話都是好話。
27、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贊美。
28、最敏感的佛在心中,最有利的菩薩是我們的手和腳;付出我們的力量,做利益眾生的事。
29、塵世里最貴重的禮物,是原諒。
30、職業易生比較心,事業易生功利心,而志業是啟發人人本具的愛心、良知,使人無所求的付出。
31、將氣憤的境,轉為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友愛,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32、不要把能說話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上。
33、什么人都可以原諒,唯有不誠實的人不可原諒。
34、應走而不走,非智,難行而能行,是勇,勇者但知「行所當行,為所應為」。
35、人應該走正路。如果正路不走,盡是走歹路,這種人比沒有腳的人還妻慘。
36、滴水成河——將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來,就可形成一條河。
37、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蠟燭,它的光度還是有限;而一支小蠟燭點亮之后,卻可再引燃千萬支蠟燭,這千萬支的燭光就可照亮各個黑暗角落。
38、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納受人間一切的缺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怨恨,做任何事也沒有一個難字。
39、想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開展濟世與引導人群的力量,必須先從調和自己身心做起。
40、鳥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來天倫之樂?
41、身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為物質的組合,壞滅(病死)是正常的現象。然而肉體可能是單薄虛弱的,精神卻可以強壯康健。
42、人若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眾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3、誠是發自內心、自動自發的精神。若有這分自動自發的精神,人生再辛勞都不會覺得苦。
44、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虛度一生,應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薩的精神造福人群。
45、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產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46、不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頭來落得傷身敗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47、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48、想擁有一個清凈的社會并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向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49、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修養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去傷害別人。
50、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51、聽法后,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謂之受法。
52、面對業力不要埋怨,要用寬諒和樂的心來代替埋怨。
53、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54、遭受別人批評時,先問自心是否無愧?無愧則心安。
55、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于自愿。
56、做好事總是要騰出時間,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應盡的義務。
57、生命只有數十年,慧命卻永遠不滅。每個人都有代代傳承的子孫,要留下美的回憶與愛教育給怹們,這就是史蹟的慧命常存。
58、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僅是空口談愿,卻不以實際行動表現,永遠都無法滿愿。
59、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是有知識、有志節,要追求宇宙真諦、深討生命奧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60、正信的佛教徒稱禮敬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61、佛法是救世的良藥——因為世間的眾生,常處于病與貧的狀態中。無論天然災害或人為禍亂,都是因為不調和而引起的病態;既然產生病態,即需治世的良藥,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藥。
62、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發揮良知良能,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薩心。
63、要做菩薩,就要發恒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64、人出生時,是一身赤裸裸地來;在世間忙碌了幾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帶而赤裸裸地走!
65、愛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優點,如何引導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責任。
66、臺灣的離婚率不斷逐年攀升,衍生不少社會問題。希望人人都能先由自身建立正常的家庭倫理,再去影響其他的家庭。
67、找人好處是聚靈,看人缺點是收臟。
68、人若能啟發自我的本性與天職,自然做任何事都會覺得輕鬆而無怨言。
69、為人處世要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70、愿要大、態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71、好言難得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72、如果有人告訴你:‘據說……'’據說‘兩字,就有一半不是事實。
73、天上最美是星星,人聲最美是溫情。
74、與其做詩,不如種田。與共空說,不如行動。
75、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76、人的心地是一畦田,田地沒有播種下好種子,也長不出好果實。
77、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能多我一人。
78、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就會活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