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下面是小編搜索整理的中華,語錄36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
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劉禹錫《陋室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 范仲淹《岳陽樓記》
5、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6、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正蒙》
7、景行維賢,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千字文》
8、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9、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易經·系辭上傳》
10、蒙以養正,圣功也。《易經·蒙卦》
11、《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12、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墨子《修身》
13、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墨子《親士》
14、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盡心上》
1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7、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8、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1、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22、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
2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
25、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2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
27、"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論語·學而》
28、"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29、"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榮辱》
30、"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論語·子路》
31、"仁則榮,不仁則辱。" 《孟子·公孫丑上》
32、"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
33、"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
3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則不懼。" 《論語·子罕》
35、"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36、"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
【中華,語錄】相關文章:
中華,語錄錦集36條08-27
2023年中華,語錄39條07-19
2023年中華,語錄35句09-09
2023年中華,語錄摘錄38條07-03
2023年中華,語錄集錦36句10-09
傳承中華作文02-28
錦繡中華作文03-19
中華孝道作文01-16
愛我中華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