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處:論語下文是小編給各位讀者分享的一些論語語錄,歡迎閱讀借鑒。
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8、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9、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0、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11、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秾W而》
14、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5、欲速則不達!墩撜Z·子路》
16、言必信,行必果。
17、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18、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20、學而知不足,思而得遠慮。
21、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2、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所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缎l靈公》
25、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26、割雞焉用牛刀!墩撜Z·陽貨》
27、大德必得其壽。—— 《禮記·中庸》
28、乘肥馬,衣輕裘!墩撜Z·雍也》
29、言忠信,行篤敬。出處:《論語》
30、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出處:論語為政
31、不怨天,不尤人。出處:《論語憲問》
3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處:《論語學而》
33、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4、未知生,焉知死?
35、食不語,寢不言。
36、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8、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處:《論語》
39、孔子語錄: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40、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出處:論語
4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處:論語
4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43、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出處:論語—學而
4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處:論語學而
45、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4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7、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
48、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示例:唐劉禹钖《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元禮首議太真、國忠輩,近乎
4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蘇曼殊《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
5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
5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論語
54、人無笑臉休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 論語
55、講信用要符合于義,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5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7、民無信不立。
58、君子成人之美 。
59、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60、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