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語錄了吧,語錄是指一個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那什么樣的語錄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姥姥語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姥姥語錄》讀后感1
發現這本書是在看《朗讀者》的時候,倪萍阿姨朗讀時帶笑的淚花讓我想要去讀這本書,去讀一讀她的姥姥,去讀一讀一個很普通的老人一生所說過的老話兒。
很驚喜的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本白的封皮,紅色燙金的書名,水墨渲出幾朵小花,三四行手寫的字,再沒有其他的了,簡單但是卻顯得很鄭重。我將書拿在手中許久才開始打開第一頁,心里是很忐忑的,一字一句的讀的過程我現在想起來神經都是緊張的,以前也讀過很多書,像這本書讓我看到書名就很敬畏這還是第一次。因為這本書她寫得是姥姥。
她的姥姥是個很普通的老太太,典型的家庭婦女,沒有什么文化,但是很多人卻都說她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點我也是非常贊同的。姥姥說過的話都是大白話,姥姥做的事也都是很平凡的事,但這平凡中透著人生的大道理,透著人生的智慧。姥姥是一個善良的人,她說:“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肚子,這叫幫人;一鍋米自己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姥姥一直在教育兒孫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只要自己還站著就也要拉著別人一把。姥姥的小兒子犧牲之時,姥姥讓孩子們學到的是堅強,她擦干眼淚說,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這句話倪萍阿姨受用到現在,在比較艱難的時候,在以為就要過不去的砍兒面前,姥姥無聲陪伴,姥姥說過的話卻一直在耳邊,孩子,別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
堅強,善良,姥姥教會給我們的太多太多。姥姥說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過來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慣換個個兒就看慣了,這是在說要與人寬和;姥姥還說快樂你別嫌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老想著一天有一百個快樂,一輩子能碰上幾個這樣的日子。姥姥是知足常樂的,她懂得怎么把日子過得就有味了,她說過的話令人開懷大笑,想想可不就是這么個理兒嘛。姥姥一輩子沒讀過書,卻很重視孩子的讀書,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二十幾塊錢買個啥,買個吃的一會兒就吃完了,買本書吃一輩子,好的書下一輩兒又接著吃,上算”。我們的姥姥在算賬上著實精明。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讀著姥姥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感慨一個99歲的老人,自己本身就是一本厚書。怎樣做人,怎么生活,一個吃過大苦又享過大福的老人,樸實無華的語言里飽含著世間比較透徹的智慧。
整個下午,看看,停停,想想,眼眶經常是潮濕的,想到我的姥姥,那些情景那些話語我又是多么的熟悉。和倪萍阿姨一樣,我也是由姥姥帶大的,姥姥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比較先認識的人,也是我認識的人中比較可親的。姥姥的性格是頂好的,在我記憶中她從來沒跟別人拌過嘴,也從來沒有說過什么傷害人的話,她總是給我們講好的`東西,講事物善良的一面,姥姥說你對人家好人家才能反過來對你好,做人不能沒有良心,后來等我學到了與人為善與己為善這句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姥姥,姥姥的覺悟和古代文學家一樣高呢。
《姥姥語錄》這本書講了姥姥的人生智慧,還有倪萍阿姨對姥姥的孝順疼愛,尤其令人動容。愛一個人,不是純粹的為他做所有事,不是把好的東西都買給他,而是要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別人的負擔,不要因為你的愛幫他做了所有的事而讓她的生活沒有意義沒有了盼頭。為了讓97歲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倪萍阿姨便“雇傭”姥姥當起了自己的員工:單位出口歐洲瓜子仁,要求必須是手剝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的,15元一斤。姥姥很是開心,活了一輩子忽然能自己掙著錢了,很是滿足,剝瓜子剝的非常有干勁。還時不時分著自己的“工資”給孩子們花,眉眼里盡是藏不了的高興。倪萍阿姨按瓜子重量給姥姥發工資,并動員全家將“出口歐洲”的瓜子仁吃掉,甚至有朋友來也要讓朋友帶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掙了錢。可見倪萍阿姨是費盡心思讓姥姥在世的日子里快快樂樂。
接姥姥到北京去住,帶姥姥吃遍了北京比較豪華的飯店,就像姥姥當年帶著自己坐在高級飯店門口啃饅頭一樣,飯店充斥著祖孫倆的笑語;海參從幾十塊一斤漲到幾千塊一斤,倪萍一直給姥姥買從未斷過;蠶絲被,新疆棉花被,姥姥的被子多的已經蓋不了了,倪萍阿姨一直在盡自己所能深愛著姥姥。可是終有一天,姥姥還是走了。
還記得書的扉頁寫得幾句話:“小時候是姥姥拉著我的手往前走,長大了我拉著姥姥的手往前走。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我們倆是要分手的,而且是姥姥先松的手……”大紅色的扉頁,寫著這些黑色的小字,讀來令人壓抑。
有些事能使使勁,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勁了,天黑了,誰也擋不住了。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個人坐在圖書館的座位上想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許在想自己什么時候有能力去拉著姥姥的手往前走,心里很沉重,但也很幸福,這本書讓人有想落淚的感覺。
《姥姥語錄》讀后感2
“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
姥姥說:“用心看著人,用心和人說話。別覺著自己比人家高,也別怕自己比人家矮。”
姥姥說:“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了,你這輩子都不用后悔了。”(18去的第一個城市--廣州,大城市的繁華的確不一樣,在感慨自己過去所堅持的那一點點,對于這繁華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還是不夠自律和努力。如果真的想要扎根大城市,英語,演講,PPT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新的一年,繼續加油)
姥姥說:“有好事想著別人,別人就老想著你。你有了好事不想著別人,只顧著自己,最后你就剩一個人了,一個人就沒有來往了。一個人一輩子的好事是有限的,使完就完了,人多好事就多。”(為人處世,不用太過勉強自己做到世俗所要求的,只要有一點點溫暖,慢慢成長‘就夠了)
姥姥說:“孩子,管多么富裕都沒有年輕富裕啊。年輕的富裕就是胳膊是胳膊,腿兒是腿兒,年齡大了富裕管個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渾身都窮了。錢有的是,可身子窮了。(所以,年輕時做的一些事情和等有了資本以后再做同樣的事,心境是不一樣的。覺得自己也是蠻折騰的,爬過岳麓山和白云山。沒什么負擔的感覺很好)
孩子,你記著,好事來了它預先還打個招呼,不好的事咣當一下就砸你頭上了,從來不會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結實,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
(所以,要多積累。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處理,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淺嘗輒止,要扎根往下。這樣,當風雨來臨是,你才有力量撐過那風雨!)
姥姥說:“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腳往前走,你看誰能幫你搬著你的腿走路?你爹你媽也不能。大道走,小道也得走,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彎,拐個彎也不是什么壞事,彎道兒走多了,再上直道兒就走快了。走累了就歇會兒,只要你知道上哪兒去,去干嗎,道兒就不白走。人活一輩子就是往前走,你不走就死在半道兒上,你為么不好好走、好好過呢?”
(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有了這1%的幸運,我看到了一些同齡人沒看到過的,沒經歷過的,無論你現在是怎樣的,身處何方,都請你相信,你也擁有這1%的幸運,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經歷。因為這世上只有唯一的一個你我。)
姥姥常說:“東西不在多少,話有時候多一句少一句可得掂量掂量。沒有人會為多點東西、少點東西記住一輩子,可有時一句話能把人一輩子撂倒,一句話也能把人一輩子抬起來。”
(所以,不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說傷人的話,因為,傷害造成了就是造成了,況且,你能傷害的也只有那些在乎你的人,如果,你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傷害,那么,你于他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
姥姥說:“房子沒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沒人幫著,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呀!”(所以,盡量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攢人品)
姥姥說:“做好事不該讓人知道,讓人知道,好事就變味了。做好事都是應該的,就像一個人不偷東西,你還表揚他?”
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每個人心里舒服的那根筋都不在一條線上,何必用常規去擰巴呢?
說話是不是給別人聽的?哪有自己對自己說的?給別人聽的話就得先替別人想,人家愿不愿意聽,聽了難不難受、高不高興。這一來二去,你的話就變了一半兒了。你看見人家臉上有個黑點,你不用直說。人家自己的臉,不比你更清楚嗎?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說,你就先說自己臉上也有個黑點,人家聽了心里就好受些了。”
(情商,所有的一些得體的行為都是需要去修的。)
姥姥說的能人是勤奮、努力、舍得自己、不怕吃苦的人,是用心做事、執著往前走的人,是敢于超越別人、敢于打倒自己、敢于承認自己的錯、敢于面對別人的成就的人。
它往地里扎,那個力就是生命力。人也是這樣,有本事的人都不是在表面能說會道,開個花幾日就敗了,扎個根兒人才能長久。”(還是覺得自己很幸運,這1%的幸運。想來,自己大學遇到的人和小學,初中,高中遇到的人都不同。還有大學的老師她們,還記得大學第一節專業課,經濟學。超級喜歡講課的老師,覺得氣場很對。還有會計的老師,統計學的老師。潛移默化對自己的影響。所以,自己要更堅定去做一個自己認可的人,這樣才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姥姥語錄》讀后感3
這是近兩年來第一次花整整一個晚修的時間迫不及待地讀完一本書。這種閱讀的清爽和感動吸引著我手不釋卷,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閱讀的魔力。當然收獲最大的還是領會了一種生活的智慧--一位來自中國鄉村老太太的生活智慧。作者倪萍,是我初高中時代在電視經常看到的名人,當時不明白這個名人“為什么總是眼含淚水”,為什么總是講感動的故事,為什么總是一些情感外露的表達,多年以后我知道這叫“煽情”,并且知道她的外號“中國第一煽情手”。但,看了《姥姥語錄》,雖然我再次領略到了寶刀不老的“中國第一煽情手”“煽情”敘事,可還是忍不住為讀到這樣一本書而感到生活的充實、豐滿與幸福。因為她帶給了我一位中國鄉村老人,喚醒給了我所聽到過的生活智慧。
《姥姥語錄》是倪萍通過對姥姥的一點一滴的回憶而形成的一篇又一篇充滿姥姥生活智慧的文章。姥姥是一個九十九歲離去的老人,是一位鄉村老人,一位早年吃過不少苦后來兒孫有出息的中國典型性勞動婦女。正像倪萍所說一樣,“姥姥其實是家家都有的那個老太太”,“姥姥語錄也是家家的老太太都常說的那些理兒”。放在當下的環境來看,這些理兒又是多忙的真切、實用,所以忍不住就會多想一點,把這種理兒概括為:中國鄉村老人的'生活智慧。姥姥的這種生活智慧不同于學者大家的生活智慧,這是一種地道民間、日常、普通、家庭之內的生活智慧,可能和任何體制的生活、正規的知識、學院的教育無關,僅僅是中國大地原野上的一朵小花而已,幽香獨自,但又常常生長于千家萬戶普普通通的墻院里。
姥姥的這一生活智慧最主體的內容就是對生活的樂觀。這也是中國鄉村老人典型的形象畫面--平淡中透出希望,寧靜中散發信心。姥姥以及所有的中國鄉村老人都經歷過不少的人生磨難和社會苦難,也都經歷過具體的貧窮、饑餓和病痛,但是生活的年輪在這些老人身上并沒有留下陰影,而是鑄就了生活的花朵,并散發著智慧的芬芳。所以姥姥會說出“樂就是福”“糖稀越沾越厚,苦菜越洗苦水越少”“有苦也不是壞事,苦多了甜就比出來了。你吃一塊兒桃酥試試,又甜又香,你再吃一斤試試?你那嘴呀就想找塊咸菜往嘴里塞。孩子,別怕苦,苦它兄弟就叫甜哪!”等等語錄。這樣的話,我自小也聽過本村的老人說過,“日子總會好起來的”,“一天咋過不是過”,等類似的話。今天在書中讀到,再加上這些年來對生活的些許體會,頓感醒悟,這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中國鄉村老人對生活的樂觀不是“單向度思維”,總是帶有著深刻的生活辯證法。黑格爾、馬克思、德國哲學在哲學中所反復強調的辯證法,在中國鄉村老人那里早已在生活中運用自如了。老人們總是能看到生活的兩面,總是能從苦難中看到幸福,在困難面前看到樂觀。可能生活的真諦就是--辯證。“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過來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慣換個個兒就看慣了”“吃了一輩子小虧,占了一大輩子便宜”“一輩子沒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個”這些看似自我安慰的話,都是生活的辯證法,都體現著生活的智慧。在這些看似圓滑的話語表達中,深藏著對生活、生命本身的珍惜,與抵抗的姿態、不屈的抗爭、奮力的革命是同樣的難能可貴。這樣的辯證才更智慧更能體現人生的信仰。
人生需要信仰,生命需要敬畏。中國鄉村老人有著自己的價值理論體系,所以這種生活智慧才會顯得和生活聯系得那么緊密、貼合,沒有一絲的縫隙。這些老人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文化教育,更不是一以貫之的讀書人,他們就是普通通通的鄉村你的人,每天都在為生活勞作為一日三餐而奔波,可是他們的頭腦里卻有著普世的價值與觀念,并且有著“敬天畏地”式的道德信仰。就像倪萍筆下的姥姥一樣,沒有對待惡的手段,唯一的信仰就是“善”:對待鄰里是善,對待弱者是善,對待惡者是善,對待自己的苦難是善,對待自己的命運是善,對待生老病死是善,對待衣食住行是善......這樣的信仰調節著苦難的人生心理,使苦難的人生轉化為美麗的生活,轉化為對日常生活的珍惜與設計,又以此轉化為對命運的感恩,最終上升對人生是善的本體概括。所以會說“好日子得”“人出賣了良心和得了心臟病差不多,心停停跳跳的,憋得慌呀”“心里有氣、有怨說出來就好了,不管真對真錯,別留著,留日子長了,就長在身體你了”“不一定背著抱著就是愛,不一定給口吃的喝的就是愛”等等終極本體是善的生活箴言。
在子女的教育中,中國鄉村老人更是奉行“性本善”的教育觀念。在這一親情關系中,父輩一定是想方設法地給子女一個善的教誨,而且也一定是言傳身教,常常還是身教多于言傳。用行動教育后代時刻恪守善道,與人為善,與物為善,善待一切。在老人們的言語行動中,善與教育是分不開的,而教育與文化又是緊密聯系的,所以中國鄉村老人特別看重文化和教育。在他們看來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行善,學習文化,讀書識字,就是接受教育,就是在學習善,所以姥姥和那些鄉村老人們特別喜歡讀書人,特別希望后代能讀書,一直讀下去,不斷地接受教育,致使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觀。哪怕他們犧牲自己,奉獻所有的物質財富與時間都在所不惜,子孫后代的讀書是他們所有的希望與寄托。他們開始有了一種集體的品格,一種民族的文化品格。
中國鄉村老人的典型性格就是這一集體品格的分子,任勞任怨,身體力行,勤勞善良......這一品質最終成為中國鄉村老師的生活智慧--中國鄉村老人的精神。
《姥姥語錄》讀后感4
《姥姥語錄》是表姐送給自己的書籍,我們同樣深愛外婆,所以關于倪萍的《姥姥語錄》最的感動是外婆帶給自己的觸動,所以都記錄的是關于外婆的記憶和感受。
外婆,她說今夜的月亮特別圓,我說,月亮一直在心底,寄一輪月亮贈送給所有可愛的人兒。
我得深吸一口氣,讓自己的心臟包含在這股氣蘊中,慢慢坐回靠椅,輕聲對您講有關我的故事。
我感到冥冥中一個叫緣分的牽掛,它從無垠遠的深處來,帶著溫度,伸向我。
記憶里的鄉愁,骨子里的敏銳,那來時的路,來時的路……
我說,來是偶然,去是必然。
簡單的生活,單純的人生。
著實喜歡這樣的生活,一個人走走看看,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平靜,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澄明;白天送外婆回家,一路上聊了很多,也看了很多路邊的花花草草,豐富了眼睛,我喜歡和外婆待在一起,老人家們都很有智慧,生活中的語言大師,和他們交流,你細細聽來會發現很多精妙的句子,很多恰如其分的比喻,雖然他們不曾讀書,語言確實那么靈活精致。
和老人家呆在一起,心里很平靜,時間靜悄悄地從談話聲中溜走,聽他們智慧的語言,了解他們的經歷,看著過去的故事,原來,每一個老人都是如此不容易,又是如此豁達,深深地敬愛他們,我想就在家鄉,靜靜地過著生活,記錄著平淡的生活,想拋開城市帶來的壓抑,多年以后我會選擇安靜的生活。
今天打電話和外婆聊了很多,心里終于踏實下來。
外婆是我最愛的人,善良,博愛,她老人家就是圖書館,雖然沒有受過教育的外婆,可每次都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很多。
從小身邊善良可愛的人很多,不管經歷多少,還是用完美的眼睛去看不完美的世界,每一種成長與蛻變都須自己去認可,接受,從而改變。
家人平安,快樂,就是最大的心安。
人,真是奇怪。
看到一個陌生老人,你會感到分外親切,想起已經離開的親人,想起他鄉的年邁外婆;看到一篇初見文章,你會莫名的感動,鼻子一酸眼淚傾巢而出,那份似曾相識牽掛著自己;隨手翻翻身旁的任何一本書,都是如此喜愛,而自己寫下的點點滴滴隨著時間而丟失。
一半明媚,一半憂傷,能細細感知身邊的人和事,當安靜下來,會吸取很多很多東西在腦袋里,無數次碰撞,無數次矛盾對立,和自己對話是喜悅也是憂傷,寧可被不斷的碰撞,也不想自己空白,因為最后的自己會保持寧靜的心境去接納當下,我認可并反駁,找到合適的.狀態讓內心沉淀。
我始終覺得20出頭的女生更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更深廣的思考,哪怕未來沒有結果,你的本質也在悄然變化;而不是沉迷于外在的追求,外貌、服飾、愛情、金錢。
故鄉在哪里,童年在哪里,過往的記憶在哪里,失落的夢實在太久太久了,我無法再度撿回。
此時,我想起了遠方的親人,于故鄉的石板路上,我踽踽獨行,故人一去,芳蹤難覓。
酸透心的是,村口杏樹上汁液豐滿的果實,老屋前雙臂并用才能環抱的柳樹。
外婆的故事那么悠遠,那熟悉的教誨,漂亮的白發,望穿了思念的眼睛。
遠處玫瑰花開了……
人越老,人世之事則看得越輕,我喜歡和老人家相處,即使他們讀書少,亦或者沒讀過書,可常常一語驚人,細細斟酌才發現雙鬢記錄著歲月,深深皺紋記錄著生活,原來,他們才是生活的智者。
不管是去世的文藝的爺爺,還是老去的博大心懷的外婆,想起他們,心里頓時翻騰不安。
老年,長于避免不幸;青年,樂于容忍不幸。
青年是一個不安的年歲,而年老則是一個休整的時節,一路自己成長,外婆老去,能做的只有珍惜一切,常懷柔軟心去理解生活,在恩典中繼續前行。
有時候好的方法會讓我們變得更高效,這個方法有些像以前三階段培訓100天運用到“黑本子記錄”的模式,那時候每一天晚上九點之前檢查當天是否所有的工作計劃和個人計劃是否完成,并寫下第二天具體的時間做什么事情,看似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都以為做著很容易,其實不然,我那時候培訓角色是“學習總監”,一百天下來,開始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盯著學習組長,讓他們再去盯著下面的隊員,很多都是網點出色的物流經理人,結果就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很難做到,一個月之后情況好轉,100結束前期都能提前把“黑本子計劃”內容發出來。
如果一直把這個習慣用到工作中,必定是高效的工作者。
閱讀和寫作也是如此,日復一日的重復,最終形成習慣才會積極去做這件事情。
對于真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不用提醒也能給自己設定閱讀計劃和目標,或者純粹的閱讀喜悅。
對于不太喜歡閱讀的人,我覺得不用勉強自己,總有你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對插花、唱歌、做飯更有興趣,這樣不也挺好的嗎?
【《姥姥語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姥姥語錄》讀后感01-29
讀《姥姥語錄》有感09-19
我的姥姥02-17
姥姥的作文02-21
關于姥姥作文10-17
我的姥姥作文01-29
姥姥的手作文02-23
我的姥姥作文03-29
姥姥生日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