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果你的心能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保持單純,這才是素樸。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歲月中得到或變成什么時,你才能達到這種境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8條,歡迎閱讀。
1、一顆不被扭曲的心是真正修道的心,它不是到寺廟燒香拜佛的心,不是捧著佛經或其他經書高聲吟誦的心,不是不斷地重復著禮拜儀式的心,而是真正的靜心。
2、在冥想狀態中的感知就是覺察每種念頭和每個感受,絕不加以是非判斷,而只是觀察。從這份覺察中我們會認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動,這樣,寂靜就會在這份覺察中出現。只有思想者了解自己念頭的生起和本質,了解為何所有的思想都是陳舊的,才能產生真正的冥想。
3、冥想是在專注的狀態下進行的一種運動。我們無法獲得專注,是因為它不為個人所有。如果我們覺察到思想的活動,專注會自然出現。
4、我們一旦進入全觀的覺知狀態,自我感就不見了。由此可知,冥想匯集的能量不是由沖突的思想制造出來的,而是在;沖突徹底停止之后產生的。也就是說,真正處于冥想運動的心是精進不懈的,它充滿關懷、警覺性而又富有觀察力,而且在那份觀察力之中還蘊涵著熱情與慈悲。如果只知道專注于選擇、執著和排斥,那么我們是不可能有這份覺察的。
5、盡管冥想看起來很玄妙,但它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學著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走路的姿態、吃東西的方式、談話的內容、如何閑聊等,如果我們能覺察所有的一切而不加選擇,那么我們就在冥想了。
6、要擺脫矛盾,我們必須無選擇地覺知現在。重要的是一刻接一刻地覺知,而且不積累任何覺知帶來的經驗,因為在積累的那一刻,我們只是在依據那個積累、那個模式、那個經驗在覺知。這樣,我們的覺知就會為我們的積累所制約,于是就不再有觀察而只有解釋。有解釋的地方就有選擇,有選擇就會產生沖突,而在沖突中就不可能有了解。
7、在物質層面上,過去的經驗可能對我們在技術領域的發展有所幫助,但在生活領域,過去的經驗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現在,如果不看現在,那么我們就會背負著過去、背負著傳統。思想是過去經驗、知識、記憶的積累,是歷史的、已經死了的東西,因此,它只能使我們的心靈陷入悔恨和眷戀當中,從而讓我們不可能看到新鮮的、活躍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如果我們試圖用過去的東西即思想來了解當下的行為,那么我們根本就不會明白它。于是,分裂出現了,生活也變成了沖突。
8、幸福既然無處不在,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去尋找幸福,而覺知不到幸福呢?可以尋找的東西定然不是永恒的東西,而肯定是短暫的、易逝的。我們的頭腦也絕不可能找到幸福。幸福不是感覺,它也不像感覺一樣,是可以追求和尋找的東西。感覺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但是幸福無法被找到。而且無論過去我們多么幸福,它永遠也不能保證我們現在的幸福。
9、我們并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出生的,生命的意義只能在出生以后去尋找。要搞清楚生活的意義,就必須了解死亡的意義,因為生死相依,它們并不是兩回事。
10、生命總是向我們發起挑戰,對我們提出要求。如果應付不夠,那么我們就可能遭受挫折。因此,各種逃避方法對多數人而言才那么重要。
11、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過一篇寓意深遠的文章——《生命的五種恩賜》。文章大意是,在生命的黎明時分,一位仁慈的仙女帶著她的籃子跑來,對一位少年說:"這些都是禮物,你挑一樣吧,而且只能帶走一樣,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擇,因為這些禮物當中只有一樣是寶貴的。"
12、世間沒有一種永恒的東西存在,青春不能永駐,唯有衰老才是真實。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說:"我們肯定會衰老,歲月會在生活的過程中顯現,會在我們的臉上刻下印痕,不管我們是否過得快活如仙、隨心所欲。"
13、死亡本來什么也不是,而只是一個事實。對于我們,它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還沒有來;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因此,死與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所以我們也就沒有理由去恐懼死亡了。
14、你害怕接納自己,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是你為何順應社會、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從接納自己開始。
15、失去這個人之后所感受到的寂寞、蒼涼、痛苦,在你還沒戀愛以前就存在了。你所謂的愛只是一種刺激,暫時掩蓋你的空虛。你通過另一個人來逃避寂寞,利用這個人掩蓋寂寞。你的問題不在于這段關系,而是你自己的空虛。逃避很危險的,因為它就像某種藥,把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這是因為你心中沒有愛,所以不斷從外在尋找愛來填補自己。這種缺乏愛的表現導致你寂寞,等你看清楚這個事實,你就不會再靠外來的人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16、你們知道,庸俗的心永遠不會叛變。
17、愛絕不是一種自我的活動,自我根本不認識愛。只要一說出愛這個字,你就會經驗到它,于是真正的愛就不見了,當你真的體認到愛的時候,自我已經消失了。《生命之書》
18、除非一個人覺悟出生活的意義,否則他的能力或天賦便會用來強調自我及其欲望。
19、平靜的心不是一個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過紀律或訓練才變得靜寂。《一生的學習》
20、如果你不再隸屬于任何家族、國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會有一種局外人的超脫感。如果一個人能如此徹底獨處,就能產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從悲傷中解脫。《重新認識你自己》
21、如果缺乏對人的尊重,知識只會導致毀滅和不幸。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格,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生的學習》
22、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時,美麗細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現。《生命之書》
23、我們的心總是在依賴一些信念,修行體系或哲學系統;我們依賴另一個人來指導我們如何行事;我們總想找到一個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快樂的老師。因為我們追求的只是一種安全感罷了。《生命之書》
24、我認為一個人可以默默無聞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沒有名氣、野心和殘酷。如果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當快樂。
25、心理上如果一直想得到確定感,就會助長恐懼。《生命之書》
26、一個真的想了解人生的人,不會渴望擁有信仰。一個有愛的人是沒有信仰的 ——他只是去愛就夠了。《生命之書》
27、越是能把一切聲音都聽進來,你的心就越安靜,而這種安靜的狀態是不會被噪音所破壞的。只有當你抗拒某個東西時,亦即在你和你不想聽的那個東西之間樹立起屏障時,心才會出現掙扎。《生命之書》
28、自我是由許多實體集合而成,每一個實體都和其他實體相抗衡。自我是種種互相沖突的欲望的戰場。《一生的學習》
29、內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難多了。
30、有一種更深的依賴必須要認識清楚,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你總是依賴別人給你快樂。
31、你的老師只能幫你準備參加考試,他們從不和你談生命的問題,而生命的問題卻是最重要的。
32、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見,是唯一真正對美的了悟。在印度,你能更清楚地看見世界的縮影,我們希望被愛,卻不知道愛是什么,我們不快樂,渴求真實的東西,我們轉向圣書,然后在語句中迷失與打轉。
33、幫助你展露一切的才能就是學校的功用,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它根本就算不上是學校。
34、這種被特定的文化或文明所局限及牽引的整個過程,就可以稱為"命運"。
35、一個圓融的人,他的意識是自由的,但一個人圓融無礙時,他是沒有必要守規律的,園融意味著生命各個層面的統合。
36、社會并不想要那些靈敏、銳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為這種人不可能適應社會既有的模式,他們會粉碎舊有的一切,這就是為什么社會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為什么你們所謂的教育總是鼓勵你們去模仿、跟隨與馴服。
37、我們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規范,而它真的是非常復雜。你知道,社會認為它必須控制或規范它的公民,必須根據某些宗教、社會、道德及經濟的模式來塑造人們的思想。
38、當我們掙扎時,起因總是來自真實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間的沖突。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8條】相關文章: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4句07-02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9句08-17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5條10-15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摘錄38句07-30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集錦39句09-27
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匯編37句08-27
2023年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47條09-19
那山那水作文03-14
希拉穆仁草原作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