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陽總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時間好比一位妙手成春的良醫,心情是一種永恒,它相依相伴,一邊讓我們受傷,一邊讓我們學會堅強;生命,更是一種永恒,它無卑無微,在苦難時綻放美麗,在歷練中彰顯其存在其意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禪意的語錄38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路,不僅是距離,更是一種經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緊握在手里,只會弄痛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煩惱,就是源于我們不能體諒,過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張,傷了彼此的心靈。人生外在的一切最終絲毫也帶不走,晚放下不如早放下。放下無謂的負擔,才能一路自在。
2、心中有愛,也要"行"中有愛。
3、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也不是依樣畫葫蘆可以學的,是完全用己心去接師心的。自古禪僧,你莫以為他舉止怪異,言談奇特,但怪異中有真實,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禪僧,只要一開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沒有。禪悟不是裝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
4、多原諒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5、看教貴精不貴多。一部中精研妙義,徹骨徹髓,自然旁通眾典,勢如破竹。欲徹骨徹髓,必須看時即是觀心,既日觀心,功同參悟。(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6、輕安所持于善所緣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
7、自己給自己套箍最容易,你若不愿意,別人就是想套,也還是要費些周折。我們一邊夢想著自由,一邊卻在不停地給自己套箍,同時對別人套來的箍半推半就,怎么會不沉重,怎么會不累呢?實際上,套再多的箍都無妨,只要不套在心上。
8、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獲。很多禪修者,秉承著這一道理,整日緊張地勞動,過著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誠。
9、做事如同駕車。新手上路,往往手忙腳亂,一刻也不閑著,反而東磕西撞。當然他也會怪罪人家的東西放得不是地方、路不好、路障多等等;但這些"客觀"的事實,在老手那里似乎都不存在。
10、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于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施之處,福勝視病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眾生居品佛言
11、心智成熟的人不拒絕別人的批評,但也絕不盲從。害怕別人 批評,拒絕別人批評,或聽到批評就失去主見的人,顯然心理脆弱。
12、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13、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則通向失敗之 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這是只有人類才被賦予的特權。只有人,才 由其自身產生出面向未來的希望之光,才能創造自己的人生。
14、學佛時間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應該將煩惱、執著、習氣徹底降伏與斷除,同時,愛心與智慧得到無限提升。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馳,煩惱比沒有學佛人更熾盛,內心的執著與習氣比沒有一開始修行時更嚴重。原因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見,于是所學所修的一切,反而成為增長邪知邪見的助緣。
15、"將心比心"的意思是說,用自己的心衡量別人的心,能設身處地地 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就是要主動體諒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 幫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 為善。
16、我在佛教的環境中出生成長,除累積佛教知識與形式上的修行外,內心的貪嗔癡及習氣并沒有減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師后,他老人家對我針對性地引導,竅訣性地指點,在他的慈悲與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師調伏了剛強的我,度化了難化的我,我堅定地相信:上師是佛,上師是法,上師是僧,上師是三寶的根本。
17、最好的心境,是靜心和沉穩。水面靜,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靜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態,心態決定成敗和苦樂;接受良好的能量,是養生的最佳途徑。
18、當你下定決心從事某項事業時,一定要對自己的信仰充滿熱情。這樣才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自豪感,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保持這樣的態度,怎會不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呢?
19、學佛人不應該僅停留在念經、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應該迷信于燒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們應懷著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實際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眾生,一切從家庭生活中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內心做起。
2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在《八大人覺經》里面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遵從佛的教誨,惡人也不舍棄,極惡之人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回頭。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對惡人沒有一絲毫惡意,這是自己得大受用,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
21、能量是不滅的,當你把這股能量引向愛的地方,它就變成了愛的能量,當你不愛的時候,這股愛的能量并沒有消失,它只是變成了恨的能量。
22、人生不要過于追求浮躁的虛渺,不現實的東西往往都像一縷云煙轉瞬即散。生活不要染入太多的戲曲性,我們既沒有隨時更換的輕粉桃裝,也不一定能唱好曼裊的拖腔。生活需要一份面對面的真,一份腳踏實地的純。給自己一份舒暢的心情,給他人一抹陽光的笑意,也是給予生命的尊重。
23、你會不會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對越是陌生的人,越是畢恭畢敬。而對越是親近的人,卻常常滿臉抱怨。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了陌生人。家是避風的港灣,不是壞情緒的垃圾桶,只有最親的人,才能容忍你的一切。所以,請好好愛他們。
24、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們欲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不斷減少的過程,所以要學會放棄與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和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再苦,也要用今天的微笑,吟詠成一段從容的記憶;再累,都要用當下的遺忘,編寫出一份幸福的流年。
25、很多人只喜歡迎接出生,卻拒絕接受死亡,這有點偏激。就像一個人只愛早上醒來,卻不愿晚上睡下一樣,忽略了后者也是自己必須經歷的事。其實,就算你睡下了,第二天照樣還會醒來,生死也是一樣的道理。
26、有容乃大,只要有開放的廣闊心胸,就會過得非常舒服,脾氣也會很好,漸漸就會發現,似乎傷害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并不是傷害你的人少了,而是你的心接納身邊事物的范圍擴大了,能包容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別人已經傷害不了你,因為你根本不再把那些小小的言行舉止,放在心上了。
27、我們不能活得狹隘自私,而是應當利用佛法來開發自己的生命,令生命有光有彩、有意義、有價值。
28、忌妒是很荒謬的,因為一個社會的繁榮,靠的是這個社會上的每一個組成分子。如果有人發達了,社會就能夠從中獲得利益,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也是好的。我們如果看到某人飛黃騰達,不要憤憤不平,而是要去想說,這樣對我們也有好處。
29、聲聞住空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30、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31、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者、獲得也、得者、得道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32、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3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34、因而我深信你將來臨,因而我確信你已來臨。
35、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36、惡業實由自己作,從自己生而自起。(惡業)摧壞于愚者,猶如金剛破寶石。破戒如蔓蘿,纏覆裟羅樹。彼自如此作,徒快敵者意。
37、智慧的修行者們都知道守護自己的感官和知足,因此他的心遠離了痛苦。
38、心老了以后,往往會喜歡一些沉靜下來的東西,比如書法、繪畫,比如戲曲。因為不再有生活的節奏和韻律了,也漸漸失去爭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