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要得到內在美,你必須要放下一切,具有一種不被捆綁,沒有限制,防備或抵抗的感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語錄38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去幫助孩子尋求自由,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中解脫,而不是借由孩子使自己的野心獲得實現。
2、一顆不被扭曲的心是真正修道的心,它不是到寺廟燒香拜佛的心,不是捧著佛經或其他經書高聲吟誦的心,不是不斷地重復著禮拜儀式的心,而是真正的靜心。
3、外在的種種權威和傷害扭曲了心靈,而且年紀越大,這些扭曲會變得越厲害。一個年輕人還沒有對家庭、工作、所有活動和苦難許下承諾,這時候,胸懷大志的他就可以播下會開一輩子花的種子,而不是每天迷失在所有無意義且荒謬的追求中。一個人不只應該覺察外在的事物,也應該覺察內心深處的欲望、追求、動機、恐懼、焦慮。只有在沖突被完全終止時,不被扭曲的心靈才會出現。
4、心能不能徹底安靜下來?我們的心永遠都在喋喋不休,永遠都在轉動不已。我們的思想也時刻都在回顧、記憶、累積知識,它總是不斷在改變,使自己積累越來越多的概念和名詞。我們的感知基于思想的記憶和經驗,如果我們說"我不知道",那就意味著盡管我們已經搜羅了頭腦中儲存的所有知識,但我們還是沒有感知到。
5、祈禱不是禪定,作為排斥的專心也不是禪定。禪定是自我了解,沒有自我了解,就沒有禪定。自知是禪定的開始。
6、我們從小就接觸各種娛樂形式,早就學會了借助娛樂、宗教或其他什么來逃避自己。很多心理學家說我們應該表達自己的感受,因為任何形式的隱瞞或壓抑都是有害的,它們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神經過敏。于是,我們更自然而然地陷入體育、娛樂、歌舞、交際的世界中,以逃避我們內心的空虛、寂寞、孤獨和恐懼。然而,奇怪的是,人們從未意識到,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逃避自己,有意或無意,沖突、快樂、痛苦、恐懼等依然存在。也就是說,無論多么聲情并茂的娛樂形式和內容,都只能暫時麻醉我們的神經,而不能讓我們從孤獨、寂寞和不安全中真正解脫。
7、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很警覺,能覺知一言一行以及所有發生的事,能察覺思想的活動,能覺知到自己如何說話、如何走路、如何反應、如何擺姿勢等,那么所有深埋的東西就會很容易地暴露出來。這不需要花什么時間,因為我們已經不再抗拒什么,也不再刻意挖掘什么,我們只是一直在觀察與聆聽。處在覺知的狀態里,所有東西都會暴露出來。
8、尋找是一個動作,是一個對頭腦制造的想法的否定或肯定過程。被尋找的東西只是我們自己的欲望的反映罷了。如果我們要尋找上帝、快樂、安靜或者其他東西,那么我們就已經在腦海里構想過它們了。所謂的尋找總是尋找已知的東西,因為尋找的頭腦在等待、期盼、妄想時,找到的東西總是可以識別的。
9、尋找是局限在思想領域中的,所有的尋找和發現都只存在于頭腦的界限之中,它不會發現它自身之外的東西。但是,尋找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它和尋找完全不一樣,它是尋找的反面。尋找的狀態無法被描述,但是,如果我們的頭腦足夠清醒,那么我們就能夠了解尋找是什么,就有可能處于尋找的狀態中。
10、概念即語言、觀念、理論。現實不是概念,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一堆語言里打轉,不愿去面對生活中的事實。
11、生活和概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日常生活是我們每天單調地去辦公室上班,不斷地被孤獨、痛苦、恐懼等折磨。那些事,是實實在在發生著的過程,是我們生活中每天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痛苦,如果我們沒有東西吃,如果我們的親人死了,如果我們聾啞癡呆,那么這些痛苦、饑餓、死亡、生病和概念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12、在物質層面上,過去的經驗可能對我們在技術領域的發展有所幫助,但在生活領域,過去的經驗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現在,如果不看現在,那么我們就會背負著過去、背負著傳統。思想是過去經驗、知識、記憶的積累,是歷史的、已經死了的東西,因此,它只能使我們的心靈陷入悔恨和眷戀當中,從而讓我們不可能看到新鮮的、活躍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如果我們試圖用過去的東西即思想來了解當下的行為,那么我們根本就不會明白它。于是,分裂出現了,生活也變成了沖突。
13、幸福既然無處不在,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去尋找幸福,而覺知不到幸福呢?可以尋找的東西定然不是永恒的東西,而肯定是短暫的、易逝的。我們的頭腦也絕不可能找到幸福。幸福不是感覺,它也不像感覺一樣,是可以追求和尋找的東西。感覺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但是幸福無法被找到。而且無論過去我們多么幸福,它永遠也不能保證我們現在的幸福。
14、我們并不是因為有意義才出生的,生命的意義只能在出生以后去尋找。要搞清楚生活的意義,就必須了解死亡的意義,因為生死相依,它們并不是兩回事。
15、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過一篇寓意深遠的文章——《生命的五種恩賜》。文章大意是,在生命的黎明時分,一位仁慈的仙女帶著她的籃子跑來,對一位少年說:"這些都是禮物,你挑一樣吧,而且只能帶走一樣,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擇,因為這些禮物當中只有一樣是寶貴的。"
16、失去這個人之后所感受到的寂寞、蒼涼、痛苦,在你還沒戀愛以前就存在了。你所謂的愛只是一種刺激,暫時掩蓋你的空虛。你通過另一個人來逃避寂寞,利用這個人掩蓋寂寞。你的問題不在于這段關系,而是你自己的空虛。逃避很危險的,因為它就像某種藥,把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這是因為你心中沒有愛,所以不斷從外在尋找愛來填補自己。這種缺乏愛的表現導致你寂寞,等你看清楚這個事實,你就不會再靠外來的人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17、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或與社會消極地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一生的學習》
18、如果你不再隸屬于任何家族、國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會有一種局外人的超脫感。如果一個人能如此徹底獨處,就能產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從悲傷中解脫。《重新認識你自己》
19、如果缺乏對人的尊重,知識只會導致毀滅和不幸。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格,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生的學習》
20、我覺得有件東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沒有任何動機的熱情。
21、越是能把一切聲音都聽進來,你的心就越安靜,而這種安靜的狀態是不會被噪音所破壞的。只有當你抗拒某個東西時,亦即在你和你不想聽的那個東西之間樹立起屏障時,心才會出現掙扎。《生命之書》
22、自由在于起點,它并非是到了終點才能獲取的東西。《一生的學習》
23、遵循一種制度-不論是政治上或教育上的制度-都無法解決我們種種的社會問題。了解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遠比了解問題本身來得重要。《一生的學習》
24、學校應該教育學生一輩子不滿、不輕易滿足。
25、順從,是沒有創造力的流露。
26、所謂的知識分子就是有膚淺的小聰明的人,用各種辭藻和理論來討論人間的是是非非和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人。
27、有一種更深的依賴必須要認識清楚,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你總是依賴別人給你快樂。
28、生活中有一件不平凡的事,就是做個默默無聞的人,既沒有名,也不偉大,不是非常有學問,也不是驚人的改革者或革命家,只是一個無名氏。
29、我們都對別人有意見,我們說,他是好的,他是虛榮的,他是迷信的,我們與別人之間,永遠有意見的屏障,所以我們永遠看不到別人的真相。要永遠以清新的心去結識別人,而不是用你的偏見,你固定的想法和先入為主的觀念。
30、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你適應社會模式,相反,它是要幫助你完全地,深入地,充分地了解所有事物,然后從社會模式中突破,如此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傲慢的人,因為你是真正天真的,所以你具有信心。
31、你不只是順從父母及社會希望你做的事,而是真的想通責任的意義是什么,把真相看的非常清楚,并且在一生中堅持到底。你要明白,如果你護持父母只因為你認定那是你的責任,那么你護持只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而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為其中并沒有愛。
32、社會并不想要那些靈敏、銳利,具有革命性的人,因為這種人不可能適應社會既有的模式,他們會粉碎舊有的一切,這就是為什么社會希望你的思想合乎它的模式,也就是為什么你們所謂的教育總是鼓勵你們去模仿、跟隨與馴服。
33、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心沒有覺察的能力,不能了解內心微妙的活動,這樣的心才是庸懶的,無知的。
34、一個人如果能明白貪得無厭和野心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從其中抽離,這個人就是在不斷地革新,他的心智是博大精深而富有創造力的,因此就能像一粒投入止水中的石頭,造成一波波的浪潮,這些浪潮最后就會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明。
35、一個人必須擁有解答問題的知識,但是他又必須超越于知識之外才能得到解答。
36、除非你的心中有愛,否則永遠不要和僵化的傳統以及社會抗爭,因為缺少了愛,你的抗爭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行為是出于愛,就會帶來不尋常的意義,就會充滿活力和美。
37、我們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規范,而它真的是非常復雜。你知道,社會認為它必須控制或規范它的公民,必須根據某些宗教、社會、道德及經濟的模式來塑造人們的思想。
38、只要你還想得到安全感,也就是那些在婚姻、工作、地位、責任、理念、信仰以及與世界和神的關系中的安全感,你就有所恐懼。只要你心中存有任何形式及任何程度對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需求,你就必定有恐懼。重要的是,你必須對這個過程覺察并且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