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先須專求己過,無責人非,見賢思齊,見惡內省,法法消歸自心,時時警策自心,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經可,坐禪可,營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篤,則看經必墮口耳活計,坐禪必墮暗證深坑,營福必成魔加伴侶。縱福慧雙修,教觀并進,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熾,其為修羅眷屬無疑。(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佛語的語錄55條,歡迎大家閱讀。
1、要活得舒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就要學會知足,學會隨遇而安。快樂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樂,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很多時候,我們不缺方法,缺的是一往無前的決心和魄力。不要在事情開始的時候畏首畏尾,不要在事情進行的時候瞻前顧后,唯有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
2、讓別人舒服,你就是經營者;別人讓你舒服,你就是消費者;想要優秀,你要接受挑戰;想要盡快優秀,就要尋找挑戰;敢聽真話,需要勇氣;敢說真話,需要魄力;與其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物,不如磨練自己做一個努力的人。
3、人心如水,緣來是船,若不能相隨一生,何不靜享歲月。人生如流云,世事同飛鳥,鳥來同歡樂,鳥盡歸自然。懷隨緣之心,自在安穩;守隨緣之態,靜謐優雅。心若無求,萬物皆美,歲月沉香,只愿如水……
4、忍耐是治療沖動的法寶,忍耐讓人認清是非。星云法師言:"認清了 世間的是非善惡喜樂,更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好壞、冷熱、飽餓、老 病、榮寵怨恨、有理無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尋求 解決之道,善因好緣就會隨之而來。佛教將我們居住的世界稱為‘娑婆’, 也就是‘堪忍’ ‘能忍’的意思。可見得,人要活著,必須要以忍處世, 不但要忍窮、忍苦、忍難、忍饑、忍冷、忍熱、忍氣,也要忍富、忍樂、 忍利、忍譽。以忍為慧力,以忍為氣力,以忍為動力,更要發揮忍的生 命力。"
5、人生就像接力賽,生命就是你手中的接力棒。接力棒在你手中,責任就在你手中,你的人生質量直接影響接棒者,直接決定整個團隊的成績。你的人生質量越高,生命延續得越久遠,也越有價值。
6、西方哲人也說:存在即是合理。很顯然,"合理"不是一個道德判斷,而是一個科學結論,一切現存的事物,都是自然規律作用的結果,無論人們喜歡它們還是討厭它們,都會以此種狀況呈現。
7、前塵往事,未來后世,都太過遙遠,而真真正正屬于自己的只有當下。
8、無數人隨著起伏不定的命運和變幻莫測的生活時而升至頂峰,時而墜入深淵,但這都是生活的必經階段。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古往今來大凡成功者,都曾經歷苦難命運的嚴苛歷練。
9、幸福是什么?是擁有大量金錢,是擁有完美的愛情,還是擁有高位?都不是。倘若心底沒有對生活的熱愛,沒有知足感恩的心,那么過多的金錢只會使人苦惱,甚至帶來災禍。愛情的確很美,但愛情帶給人的痛苦也可能很多,社會上很多悲劇都是源于"情關"難過。高位的確榮耀,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有的人名位高了,就把握不住自己,反而失去了人心,甚至失去了自己。
10、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于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11、天道的變化總是禍福相依,失意與得意總是交相而來,有福時要居安 思危,有禍時要會擺脫厄運。
12、佛說:"肚量如同藏金庫,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萬象天寬大,地藏 萬物地無疆。"
13、佛教的悟是"覺"的意思,有三個層次:小乘的自覺,大乘的菩薩或者覺他,佛的自覺、覺他、覺滿。小乘的自覺指個人破除了諸種煩惱,而不再在生死輪回之中接受苦報,從開悟修到徹悟;大乘的覺他指菩薩不僅自斷煩惱,而且廣度眾生;佛的悟指斷了煩惱、度了眾生,自利利他圓滿究竟。
14、真實義者,微妙寂靜,足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
15、佛在心中,而不在臉上。佛是有生命有人性的,既然連鳥兒部有佛性,那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可以多一些寬容和博愛呢?
16、做事并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17、當你住著寬敞舒適的房子,開著豪華昂貴的轎車,身著華麗時髦的美農時,你是否想到過偏遠山村的孩子們沒有錢讀書,路邊可憐的乞丐還不能享有足夠的溫飽,很多窮人看病、買藥都很困難……我們的確不該自私、貪婪,也不該過度地享有奢侈、浪費,而應該懷著愛心和利他之心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感恩您!
18、佛說: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轉",不執著煩惱,自可安然自在!煩惱就像天空上的一片烏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煩惱不會對你有絲毫影響。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19、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人也總有歡樂和憂愁。蔑視困難,勇往直前的人,在黑夜中也會露出笑容;凄苦的人,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險的,即使睡著了,夢中也滴淚。
20、才華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證嚴法師
21、佛門"安心",既是修行的手段,又是修行的目的。用"安心"——心境的安寧平和來應對紛繁的俗世欲求,便能鬧中獲靜,濁中得清,達到無貪欲、無妄想的清靜智慧之境,也即"安心"之境。
22、如諸眾生及草木,一切生長咸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尸羅地。
23、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逆境固然能磨煉人,但順境時也不能放縱。順境也是錘煉和考驗人的時候,所以,不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因為越是功底深厚的人越應誠信篤行,保持低調。
24、貧窮是一時,能啟發出愛心,才是永恒的富有。
25、對于生命而言,其實沒有高下,只是生活方式存在差別。人的精神生活 是不能摻雜挑剔的,更沒有必要為自己尋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 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歸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 無人而不自得。用自然的心去生活,才會得到自在的人生。
26、落紅有情,囈語有聲,你是我的過客,我是你的倩影,不為相守,只為和詩。不為纏綿,只為遇見,不為情事,只為佛語。不為曖昧,只為回味。
27、能力有限不要緊,努力將有限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利益他人、利益社會,生命便有意義,人生也不失精彩。
28、做人做事需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心胸要大,落腳點卻須實在;著眼宜深,行動起來卻要穩當。小事不做,大事難成,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話。
29、每一次轉念都是幸福的好機會,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將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和事,人和事無不輕安。
30、多聞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31、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32、心中有清流,行中有與風。
33、云何忍眾生,罵詈及呵斥,心終不起瞋,倍增生歡喜?我為眾生醫,療治眾病患,若聞惡言已,不起于瞋恚。
34、慈悲是智慧的具體展現,它源于對一切生命互為依存這一事實的認識。慈悲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時甚至要舍己利人。
35、十方佛剎無有量,悉具無量大莊嚴,如是莊嚴不可思,盡以莊嚴一國土。
36、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年老時看淡。看遠:看遠才能攬物于胸,只看眼前美景,難見山外之山。看透: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看淡:看淡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沒有追求,而是平和與寧靜,坦然和安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泊就在其中。
37、恒唯法師:幸福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的意境,或者說是生活的領悟,有悲觀失落,也有黯然神傷,當然更有美好時光,不管生活里邂逅什么酸甜苦辣,學會面對和相逢,好好活下去,泰然去接受,生活里有許多未知,更有許多無奈,這并不是生活的悲哀,可以理解為是生活的另外一種別開生面。
38、不給別人帶來煩惱是一種慈悲。不給自己帶來煩惱是一種智慧!要學會原諒,人難免有錯誤,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努力愛這個世界,不要嗔恨,否則將是一片苦海。寬恕的同時,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安詳、解脫。吉祥如意。
39、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佛相。離生滅而求寂滅。
40、妄息心空,真知自現。
41、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42、身累,是一種充實;心累,是一種空虛。無論是主動地追求,還是生活所迫,勞累都是為目標奮斗的結果。有目標并為之奮斗,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充實。不管是生活的重壓,還是心的迷失,心累都是因為心無所依,這便是一種空虛。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永遠給自己一個目標,無論大小,讓心能展翅飛翔。
43、人生總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總有一些事,需要自己做。無論坎坷,還是平坦,無論順利,還是棘手,一些路,一些事,總得自己去面對。任何人,不論親疏都無法代替,也不能代替,艱難,你自己去承受,歡欣,你自己去感受。人生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靠的主要是你自己,生活就是如此。
44、生活,注定要經歷太多的苦辣酸甜;人生,原本是成熟與歷練。歲月若水,走過,才知深淺;生命如歌,唱響,方品心音。給自己一片天空,無論風雨,勇敢飛翔;給自己一抹微笑,從容自信,灑脫堅定。泊一盞心燈,默默領悟;撫一曲絲弦,靜靜傾聽。蔥蘢歲月,悠然前行。
45、憎恨別人對自己是種很大的損失。
46、就像佛教經典里面寫的,這個世界看起來可以像朋友,也可以像敵人;既充滿缺點,又充滿優點——一切都看我們是怎么想的。一般來說,沒有什么是只有好處或只有壞處的。一切我們所使用的東西——吃的、穿的、住的——以及一切和我們共同生活的人——家人、朋友、上司、下屬、上師和門徒等等——都是同時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事實就是這樣。如果想對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要先去接受它的各種好處和壞處。
47、尸棄佛偈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48、我們關照自己的心,了解引起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由于我們的心起了心識作用,而去行有害于自己和別人的行為,乃至引發了煩惱、痛苦。
49、智者了解真理,因為他遵循真理所指的道跡而行,因此智者可以說是了解真理的兩種用意,一是真理的含義,一是真理的實踐之理。
50、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
51、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
52、從外在的掠取獲得,永遠不能滿足內在的貪欲,它只會得到短暫的快樂,接著又會引發痛苦。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冀求更好,得到的又怕失去。
53、時間贈人閱歷的同時,也一定把更無情的滄桑隨手相贈。
54、風沒有動,葉沒有動,是人自己的心動了。
55、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佛語的語錄55條】相關文章:
佛語的語錄38句06-27
經典佛語的語錄30條07-03
常用佛語的語錄39句06-27
簡短的佛語的語錄匯編96條07-03
簡短的佛語的語錄匯總68句07-01
簡短的佛語的語錄集錦40句07-27
2023年實用的佛語的語錄46條06-29
佛語人生經典句子03-08
簡單的佛語的語錄大集合58句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