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蕭瑟秋風今又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蕭瑟秋風今又是”出自毛澤東的詩詞《北戴河》。
全詩如下:
《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解讀】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就是說,此刻依然有“秋風”“蕭瑟”的自然現象,但是,此刻的神州大地,與三國時相比,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勞動人民正在創造著驚天動地的新業績——即“換”一個“新”的“人間”,新的社會。
創作背景
一次,毛主席在海里暢游了一個多小時,然后就在沙灘上散步,邊走邊吟起了曹操的《觀滄海》。毛主席身邊陪同的保健醫生徐濤問:這是誰的詩?毛主席告訴他是曹操的。徐濤很驚訝,說曹操只是個白臉奸臣,會做出那么好的詩?毛主席就耐心地解釋: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了北方,為建立魏國打下了基礎,同時大膽改革,革除東漢弊政,使當時受到很大破壞的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并將曹操的“秋風蕭瑟”升華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還有一次,毛主席下海游出很遠,跟隨的人累得輪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之后,到了快望不到岸邊的海域,遇上一位駕船捕蟹的老漁民,工作人員再次請毛主席上船,毛主席立刻痛快地上了漁船,不待擦干身體,就和老漁民聊起天來。他當時只穿著泳褲,老漁民一下子沒有認出來,兩人就從吃喝穿戴、魚鱉蝦蟹、鍋臺灶頭、老婆孩子、新舊社會,直聊到互助組鬧不團結等等。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毛主席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漁民交談的完美回憶,也寄托著領袖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有一天,時逢北戴河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與風浪搏斗。上岸后意猶未盡,又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翻譯】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在起伏的波濤里都已經看不見,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經有千年,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秋風瑟瑟到了今日,人間卻換了新顏。
【注釋】
1、北戴河:秦皇島市西南公里處的渤海海濱,因北戴河流經其境而得名。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
2、幽燕:指今日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叫幽燕。幽指幽州,燕指燕國。在今河北,北京一帶。
3、浪淘沙:詞牌名。
4、往事:過去的事,那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5、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6、魏武:即曹操(公元前~年)。曹操去世后,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
7、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8、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那里指騎馬出征。
9、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公里,與北戴河毗鄰,面積平方公里,構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游勝地。
10、越:越過。
11、誰邊:何處,哪里。
12、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颯颯聲音(或指風的陰冷狂暴)。
13、人間:人世間,那里指時代社會世界。
14、注釋修改
15、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16、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17、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相關閱讀】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1954年夏季于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一首詞。《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賞析】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時任大將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后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八月大破烏桓于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后凱旋回師,途經渤海口附近道德媽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愿和自強不息、叱吒風云的豪情。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一日時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涌,他頓起擊水之興,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于風浪搏斗。上岸后意猶未盡,有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上片前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后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于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于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辯、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領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東漢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戰”(曹操《葛里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于掃蕩了分割的世族軍閥與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舉一反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應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揮鞭”是一個典型的蘊藉豐饒的動態意象,作為片段過程,它概括了人物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作為瞬間動作,它顯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贏武的性格特征。“遺篇”指曹操的《觀滄海》詩,“東臨碣石”乃該詩首句,引入詞中,化“我”為“他”。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蕭瑟秋風今又是賞析】相關文章:
裊裊兮秋風賞析03-28
又是一年秋風起文案匯總11-08
古對今教學反思04-22
秋風02-17
秋風的作文02-26
秋風起作文03-03
關于秋風的句子03-17
關于秋風的作文03-01
寫秋風的作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