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的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10-08 13:44:17
  • 相關推薦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

  用了三個課時,和孩子們共同閱讀理解了《山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用古箏曲磁帶和掛圖,作為激發學生,創設情境的手段了。學生都喜歡讀古詩,腦子里也記了不少古詩。當我問記得哪些古詩,愿意誦讀給大家聽嗎?學生非常踴躍,課內外的古詩朗讀了不少。但是針對三年級的年段特征,我必須涉及到詩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著痕跡,使學生感悟詩意?我費盡了心思,范讀,看圖,激發各種形式的讀……可是快到下課,除了查了課外書的學生,其余學生幾乎不會開口,我只有將詩意逐句講給他們聽,不一會,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會了。唉!不知道這是我的悲哀,還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兩節課使學生理解了詩意,多種形式的朗讀古詩后,我決定加上第三課時,這節課我重點在兩首詩的比較。相同在什么地方?學生說,相同都是詩人看見眼前的景寫的詩,都是寫秋天的詩,都寫了火紅的楓葉。那有什么不同?學生說,不同在觀景的地方不同。時間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在學生了解詩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著力加強了朗讀對比,請兩個學生,請一個讀出高興的語氣,一個讀出憂愁的語氣來分讀這兩首古詩。

  讀后點評,說說哪讀得好。學生在評價中獲得了朗讀的技巧,喜的情緒要讀得“節奏快點,聲音向上點”。憂愁的情緒,要讀得“節奏慢點,聲音低沉。”學生最后再讀這兩首詩時,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2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牛郎織女》,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誦悟情,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為了提高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在教學中,我對讀的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邊讀邊想象。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每首詩都有某種情調的表達!镀蚯伞愤@首詩就表達一種喜悅的情緒,所以,問題“牛郎織女日盼夜盼,終于盼到了相會團聚的時刻,你覺得他們此時的心情會如何?”的提出會使學生自主的去讀,讀出心情,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樣也勢必會提高學生閱讀古詩的效果和能力。

  2、借畫面補充,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要想提高閱讀古詩的實效,就得讓學生理解古詩的背景。教學時,我首先由以前積累的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引入新課,為了達到補充資料、豐富閱讀信息、了解古詩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學生喜愛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動畫片,讓學生走進與乞巧相關的一個家喻戶曉神話傳說,領悟“牽?椗珊訕颉钡膩碛桑w會它千古傳頌的魅力,繼而出示織女的資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們的`內心,感受七夕節又叫乞巧節的原因及盛況,品味對幸福的向往之情。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詩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線穿九孔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場景,所以,為了更好的閱讀古詩,理解古詩,我補充了吟誦古詩《乞巧》的朗讀視頻,在視頻中有朗誦的示范,有對月穿針的場景,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品讀層層遞進,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借畫面補充,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滲透古詩學法,詩畫互為補充,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吟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3

  1、古詩教學的思路要簡約。

  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力求簡約。從整體而言,整堂課的教學循著“讀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的教學思路進行,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從局部而言,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沒有過多的繁瑣設問、條分縷析,在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如在對詩意的解讀中,我摒棄了傳統古詩教學中字字求解、句句設問、逐句串講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點、整體感悟的教學方式,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詩意的解讀不支離破碎。

  2、古詩教學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詠物詩,教者把這兩首詩編排在一起,正是從它們相似的主題角度來安排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的教學設計中就凸顯了“整合”理念!白x詩”、“解詩”、“品詩”、“辨詩”、“延讀”,均是從兩首詩的整體角度予以設計。這樣的教學整合,使得教學節奏得到最有效的.調控,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高效的組合,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率。如在“辨詩”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處,了解這兩首詩“詠物抒懷”的寫法,并進而把物與人結合起來,由物及人地解讀詩中的深層次情感。

  3、教師教學的站位要下移。

  這是第九冊的第3課,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剛剛開學,這篇課文學生已經讀了許多遍;這兩首古詩的詩意較淺顯,且每首詩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圖助讀;學生們的手邊有不少學習資料,關于這兩首詩詩人簡介、詩意注解很多。上述種種因素,構成了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潛在教學資源。教師若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教學位置。首先,教師需要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讀自悟、交流討論、反復誦讀;其次,教師需要耐心地傾聽每一位學生對字詞、詩句、詩意、問題所發表的意見,把學生發言中的每一個閃光的見解給予放大,并加以重復,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再次,教師需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或在討論之初暗示思維的途徑,或在討論之中點撥思維的深度,或在討論之后即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的平等參與絕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越俎代皰,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塊兒探討研究這兩首古詩,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知道的東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學中,教師的低站位,可以和學生平等相視,從而平等對話;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詩歌的欲望,從而激發起學生超越教師的信心;教師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課堂上師生彼此間的隔膜,使學生更容易親近教師,走近教師,從而坦然地走進詩歌的天地間。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為古詩教學,主要任務為朗讀、識字和背誦。識字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回憶上單元新學的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與換偏旁法。然后提出學習要求,讓小組長組織組員學習,相互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記住了哪些字,強調合作與互助。匯報時的方法多種多樣,通過齊讀、男女生賽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讀生字、組詞,及讀詞語的方法反饋學習情況。在學寫生字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描紅,初步體會生字的間架結構。老師再進行范寫,引導學生掌握生字書寫結構。閱讀與背誦環節中,教師以第一行詩句的'學習為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引導學生質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學生講授:古詩中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把詞語的理解,用通順的話說出來,就可以理解詩意了。在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之后,嘗試背誦。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有實效,且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松。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后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5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后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寫字教學環節,讓學生自主寫字,注重提高學的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本節課的背誦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6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后,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我想這種差異是很難消除的,只要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學習也參照了上面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質疑、解疑,理解了詩意。然后重點抓住一二兩行詩句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色,書面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比較靈活,學生也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7

  翻開23課,靜靜看著,發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著許多內在的聯系: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艷陽下的西湖,濃彩艷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于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

  在釋題之后,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了差異,了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贊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于是,“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8

  今天完成了教研課《古詩兩首》,松了口氣,好似解脫一般,但靜下心來,還是該好好反思一下。

  這次的課先不說上得怎樣,光說教學設計,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設計往往有不少內容是參照別人的教例,而這次課,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課的設計靈感來自04年在柳州聽過的王自文老師的古詩兩首。王老師的教學是把兩首寫作背景一樣的古詩整合在一塊上,因為寫作背景一樣,所以從不同的景物中產生了同樣的情感,這樣的課新穎又高效。再一看這兩首詩——《尋隱者不遇》、《所見》不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嗎?它們同樣寫發生于野外的事,詩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從孩子下手,先教完詩的內容再拓展到我們曾經學過的有小孩在內的古詩。整體的思路就這樣很順利地定下來了。

  可是,古詩的教學是本課重點,怎樣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網查找資料,發現“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不錯,于是我便把它運用于我的設計中。大方向定好,我就開始設計整個過程。

  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有以下優點:1、開課復習古詩。這個復習有別于干巴巴地讀、背,我從圖著手,讓學生猜猜圖上的內容反應的是哪首古詩,再由圖上的'古詩聯想到另一首相關的古詩。這個復習考查的面廣,達到復習的目的。2、運用“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詠詩句”的教學方法。從課題著手,再到了解詩意的整個過程我都讓學生運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點在《尋隱者不遇》中我創設了深山云霧圖(即詩人去尋訪隱者),并配樂讓學生不自覺的跟著我的節奏吟誦古詩。3、抓住同寫孩子的共同點。我先小結本課的古詩都是寫孩子,再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寫孩子的詩,及找出詩中對孩子的稱呼和孩子的特點。最后告訴學生祖國語言文字的的豐富,同時也是對寫作的指導。

  每堂課都是不完美的,盡管經過2次試教,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修改了:入課時的拓展古詩由拓展內容到詩人寫的其它詩、在詠詩句時配上云霧圖片及音樂、刪除把詩轉化成現代詩、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對課堂生成的問題、對本課兩首古詩的挖掘等都不到位。聽了老師們下午的評課,或許再講講賈島是如何推敲出《尋隱者不遇》的,會更好。明天聽聽沈校的意見,再作近一步的改動。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9

  所 見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于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在簡單講解孩子們明白詩的大意和完成識字教學之后,就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體會那種歌聲想徹樹林的感覺,要想逮住知了,必須輕輕的,小心意義,多讀幾遍之后我感覺孩子們的興趣有增無減,一次比一次讀的要好.一節課上下來心理舒暢啊!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有的孩子們早已經背的滾掛爛熟了..這首詩本著孩子們自己在讀中體會的原則開始了教學.突然我想請孩子們閉上眼睛有我來范讀,讓孩子體會詩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種欣喜,仿佛真的.身臨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們互換角色,讓孩子們讀給我聽,真的好感動,因為他們的那種努力,他們也想把我帶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0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將兩首詩比較異同:

  不同之處: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亂”,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經歷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詩人內心的情感,就必須要有時代背景作鋪墊。所以,在課前,我就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詩人生活年代的情況——“安史之亂”和“金兵南侵”的相關資料,為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奠定基礎。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被人譽為“詩圣”,而他的詩又記錄了相關的史實,被人稱為“詩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而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一生作詩九千余首,可謂“多產詩人”!妒緝骸肥撬摹敖^筆詩”,相當于遺囑。

  3、抓住插圖,一是“意氣風發”,一是“抱憾終老”。在教學中,我覺得書上的插圖也應發揮作用,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纺欠鶊D中,詩人一家內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詩書”的場面也表現得十分直觀。而《示兒》一圖則顯得哀傷而凄涼。彌留之際的陸游,在孤燈殘燭的映照下顯奄奄一息。在布滿皺紋、飽經滄桑的臉上,揮之不去的是遺憾之愁云。在這樣的畫面映襯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來催人淚下。

  4、抓住“詩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為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

  5、抓住文體,一是律詩,一是絕句。教學中,可相機讓學生認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饭灿邪司,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律詩;而《示兒》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

  相同之處:

  雖然兩首詩有著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一喜一悲,難以掩飾的是杜甫和陸游拳拳愛國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效果一般,學生感興趣的倒是“安史之亂”和“金兵侵宋”的史實。在詩意的理解上,由于學習基礎的緣故,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嘗試這樣的方式,所以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很多時候是自己在唱“獨角戲”。我想:以后再上這一課的時候,第一課時的準備工作要做得更為充分些。如果有條件,可適當運用一些媒體資源來輔助教學。另外,在詩句的朗讀上,我覺得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自己的范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1

  中國人歷來是喜歡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跡。本單元的課文可謂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詩兩首》中也安排了這兩首關于春天的詩,展現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致而寫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發現。

  在指導學生讀通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朗讀詩歌,通過看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讀透詩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點寫出了春日的`美麗。再品讀詩歌的三、四兩句寫了什么內容?看看詩人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描寫的,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詩眼“樂”,也就能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了,也就能夠有感情地背誦了。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2

  1.課前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柳樹及其生長情況,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情景。如果因季節觀察不到,可以讓學生回憶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看一看。教師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或圖片。

  2.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4個,會寫的字有7個?梢宰寣W生根據生字的字形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比如,可以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或向老師、同學請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要加強對字形的指導,比如,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梢赃@樣導入:春天是什么樣的?春天的柳樹是怎樣的?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是什么樣的?你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在學生回憶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這樣再讀課文,使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4.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范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不必專門死摳其中的詞義,在粗通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內容。最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下來。

  5.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梢越Y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6.根據詩句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詩的內容,突破難點。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句,可體會到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可把自己當作一個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邊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當時的景致是怎樣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想象在春風的吹拂下,萬紫千紅的景象,從而體會詩句內容。

  7.關于課后思考練習題。第1題是背誦課文?梢越Y合課文學習時進行,在熟讀成誦中,讓學生背誦,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賽的方式記背。第2題,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是理解詩句內容的練習。理解不要拘泥課文內容的直譯,只要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說清楚即可。如,因為有了東風,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花開的景象以后。春風徐徐吹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這幾種表達都可以。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3

  一、學習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準備有關天門山、西湖的文字、圖片資料。如果有條件,制作反映課文內容的有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2.識字。本課要求認的字不多,只有2個?梢宰寣W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字。如,讓學生在古詩的朗讀中識字;或者畫出不認識的或容易讀錯的字,重點識記;也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識字!皧y”是翹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讓學生識記,“女——妝”!耙唷闭w認讀音節,要注意讀準。

  3.寫字指導。“斷”“孤”“帆”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要注意結構的`勻稱與緊密!肮隆弊值挠疫吺恰肮稀,不是“爪”,要提醒學生注意,“楚”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的“林”要寫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較復雜,建議邊示范邊指導學生一筆一筆地寫。

  4.這兩首古詩千古傳唱,家喻戶曉。詩文意境美、形象美,學生讀起來會有濃厚的興趣。教學要以學生的誦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自悟詞與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誰誦讀得好。對詩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學生逐句講解。

  5.古詩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配畫、配樂、多媒體課件或幻燈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么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此外,詩中還有許多用詞巧妙生動、意境優美的地方,像“楚江開”“至此回”“日邊來”“晴方好”“雨亦奇”,老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細心體會。

  6.課文中的兩首古詩,也許有不少學生都會背誦了。教師指導朗讀時,重點要放在怎樣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韻?梢越Y合看圖,邊讀邊想象,感悟詩句的含義。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誦讀,必須注意把握好停頓,把握好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律。例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要突出“開”“回”“出”“來”等詞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總”等詞語。

  7.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對詩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可結合課后第二題,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第一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钡诙M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币龑W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文字描繪的畫面。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想象的畫面,既可以是畫詩的局部(某一句詩),也可以是畫詩的整體,只要能大體符合詩意即可。

  選做題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梢哉垖W生當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可以先分小組讓同學們在組內交流,再請同學在全班交流。要鼓勵學生課后多積累古詩。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4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第七冊中安排的《古詩兩首》,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作者分別是劉禹錫和李白,兩首詩皆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古詩,還是和原先一樣,先預習,再以學生自學、交流自學成果為主。

  一、提前預習——盡量自己完成。

  根據原先的預習單,我要求孩子們盡量自己自學,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詩預習以理解字詞和詩句為主,可參考各種資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個記號,待全部預習完,可回過頭來再思考。我想有些孩子,特別是比較懶散的、平時比較依賴父母的孩子碰到問題時,總懶得自己動腦筋,總希望父母為他解決。提出“盡量自己解決”這樣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們養成自己思考、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試想一下,有了這樣的習慣,以后面對問題的時候,這些孩子就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冷靜、多了一份義務、多了一份自信。

  二、我的.課堂——合作學習

  “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課堂中應該有孩子們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這兩課時,我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孩子們,首先交流預習情況:字詞意思、詩句意思、生字筆順、生字組詞。有不明白的我進行引導、解釋。最后給孩子們騰出一些時間,讓他們對字詞意思和串聯起來的詩句意思進行消化。

  預習很重要,課堂很重要,延伸很重要!老師的引導很重要,孩子的自主學習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孩子們一天天進步,一天天學習得輕松快樂!我在不斷學習著。

  古詩兩首的教學反思15

  在教學《池上》這首詩中,我引導學生圖文對照、聽老師范讀等形式,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么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導學生聯系“蓮葉何田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蓮的原因、采蓮的過程等,通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小兒垂釣》一詩,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 “蓬頭”就是“頭發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發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發蓬松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后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發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古詩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的教學反思07-18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1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課后教學反思03-24

【精品】古詩的教學反思07-18

《古詩詞》教學反思12-23

古詩詞教學反思05-16

(精選)古詩的教學反思15篇07-18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04-0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va一区动漫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图片欧美 | 色婷婷六月亚洲6月中文字幕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 日韩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之中文日本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