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著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本的閱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畫面之后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系,前者為點,后者為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詠柳》從剪、裁入手,學習完后自然剪出《春日》,過渡自然。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并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誦讀了這兩首古詩。
在教學時,由于有課件的演示和學生對春天已有的認知,因此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發言積極,對古詩的學習也有濃厚的興趣,氣氛很好。但基礎較差的一部分學生,他們幾乎不思考,不想像,不發問,好像看戲的旁觀者,讓我覺得有點掃興,還有就是要學生自己說詩意的時候,學生牽強附會,毫無章法而言,優美的古詩到了他們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話語,還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沒有引申,只是總結的時候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是否理解,總之,在講解春日的詩意時,不是很盡人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朵z禾》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糧食的來之不易!稇戅r》寫了農民雖然辛勤勞作,但仍免不了餓死的悲慘遭遇。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這兩首詩,孩子們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課堂上,我在朗讀方面主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出感情在,如何讀出節奏來。因此,我先讓學生了解五言詩的特點,然后劃分停頓,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練習朗讀。學生讀得都挺有感覺,而且一些學生搖頭晃腦的,挺像小詩人的。
關于古詩的'意思,我沒有進行繁瑣的講解,主要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來理解。由于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經常會看到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辛勤勞作的身影,因此,更能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學完《鋤禾》,我適時地創設情境:吃午飯時,小弟弟看見賣羊肉串的來了,就要把米飯倒掉,買羊肉串吃。爺爺勸阻他說:“你沒學過‘xx’這句詩嗎?可不能浪費啊!”學習《憫農》這首古詩,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么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于是,我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講了剝削者的殘酷與丑陋,講了苛捐雜稅以及人吃人的不平等現象。孩子們聽了都很同情那時的農民,痛恨那些地主惡霸、貪污的官吏。課末,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讓學生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也更加會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后要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下節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了解作者以及創作作背景,引發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以后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一。在課堂上應盡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容根據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課只為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搜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于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設氛圍,等以后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今后,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已經悠遠。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教學
《村居》時我這樣設計: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在教授“處處聞啼鳥”一句時,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里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的意思。在有了朗讀基調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詩最講究誦讀,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多年以后回想起來又是一番味道。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古詩兩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七言絕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我們知道,詩作講究意境與情感,而詩人所作詩篇的時代背景又與詩作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我們暫且撇開詩作內容本身來看詩人作詩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這兩位詩人都有著同樣的抱負,即革故鼎新。這兩位大詩人都是當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職,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祖國繁榮昌盛,于是都極力主張改革,推行一些新的舉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國君對新事物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國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與改革,于是,王安石除舊布新,一切都非常順當,于是王安石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舉措卻遭到了反對,甚至朋友也被殺,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個司馬,在這兒過了十年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期間,朝廷的一些小人還要陷害他,朋友也杳無音訊,此時,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兩相對比不難看出詩人心境之差異,這正所謂“詩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說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則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這一點再讓學生走進詩文,將兩首詩對比著學,使這兩首原本看起來不相關的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生無論是對詩作的內容本身還是對詩人的情感的理解與把握都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走近詩人,才能走進詩文。我覺得作為教者,必須引領學生穿越是時空的界限走近詩人,感知古詩創作的背景,體悟詩人的情感,這樣才能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民族的精髓,使學生親近古典詩文,感受古典詩文給我們帶來的無窮意韻。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在古詩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先讓學生讀,那么應該讀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讀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才行。那要怎樣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呢?這就是古詩教學中重點討論的問題了。我們應該先讓學生了解古詩的背景和古詩所寫的意思以及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此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和想說的話及當時的思想。
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讓學生了解了古詩的題目,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古詩中字詞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詩的意思。并想象古詩中所描繪的依依分別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訴學生這一首古詩的大體背景:李白與孟浩然在這里談古論今已經好長時間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談得很投機,彼此作為好朋友真是難舍難分?墒敲虾迫粎s必須有事要離開這里到揚州去,于是兩個人不得不分開,那么,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學生說:應該用難舍難分的語氣、用依依不舍的語氣、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讓他走而嘆氣的'語氣……學生們就能夠把思維拓展出去了。
這樣讓學生再去讀學生就能夠有一定的語氣了,于是再加上課件的范讀和渲染,學生再跟著朗誦。就這樣多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古詩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了解古詩的意思 再體會感情再范領讀的方式,讓課堂達到了最高潮,也使學生能夠忘我的表演朗讀,從而引出他們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學生就暢所欲言,很有的說了。
總之,我們就想盡辦法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去學,學生能夠***的學習,才能夠***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本節教研課按照學校要求進行了組內集體備課、教案再設計以及課堂實踐。在整個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不足,為更好的探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基本模式,現對優缺點進行細致的剖析:
一、 指導識字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節課也不例外,教學目標中,要求本節課認識“詩、首、煙、童、散、早、忙、紙”八個字,會寫“村、春、童、學、早、東、放、紙、”八個字。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識字,然后抽卡片測試學生識字情況。指名讀和小組讀想結合,并且在識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區別平翹舌音和整體認讀音節。記字形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詩內容分析中進行,一方面覺得這樣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與篇結合起來,并不孤立。使整個課堂結構渾然一體。
二、 指導朗讀
一首好的古詩就是一幅鮮明的圖畫,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我們反復吟詠,深刻體味詩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漢語的簡約美。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變換了多種朗讀方式:默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等。不但要讀,還要帶著目的讀,每一次讀都要實現不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讀出韻味讀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導朗讀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請學生聽老師有感情的范讀,然后問學生:老師讀的怎么樣?評價一下。知道老師為什么讀得這么好嗎?對,讀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然后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停頓和重音。在這個環節中,重音的指導不夠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的并不理想,這是我今后再進行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
三、 指導理解古詩內容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本著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交流,不過深挖掘詩句意思的原則進行。通過圖文結合,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感受春天之美,課外活動的快樂。對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例如:“拂”引導學生觀察字形并結合上下文內容來理解,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學生人人能敘述古詩的大概內容,而是強調個人感受,達到人人可以背誦就可以了。課堂最后,教師進行拓展訓練: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寫春天的詩歌,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總之,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課堂的調控,語言的組織及教師機智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注釋里面的詞語。于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節,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么?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里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絳”是指綠色的柳枝,這里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注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語境理解。
4、發揮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這首詩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學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而且這首詩配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插圖,插圖集中描繪了一位農民一手握著鋤頭,一手拿著著毛巾拭汗,抬頭望那當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學生理解這首詩比較容易。但是有些兒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隨便丟掉,不知愛惜。
教學時,我提出以下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想象: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說什么?農民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辛勤勞動才換來糧食。通過暢談討論,引導學生擺出浪費糧食的現象,看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做一個尊重農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第二首《憫農》的學習就沒這么順了。首先孩子們對詩中的一些詞語不理解,比如說猶字,孩子對它的理解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學生對當時的背景不了解,對地主、官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他們就覺得很疑惑:為什么農民中那么多糧食還會餓死。因此我補充了一些小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地主階層的惡行,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們覺得那時的農民十分可憐。然后我又補充了《陶者》給他們朗讀,也能讀懂了。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課 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同學們背誦的這些古詩,有的描寫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等,而今天我們學的這兩首古詩卻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
3.板書課題,理解乞巧。
a.認讀乞,組詞:乞求、乞丐等。
b.聯系課后資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讀正確、讀流利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認讀、組詞,與宵區別。(留給學生自己發現,為《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留下伏筆)
4.嘗試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再讀感悟,品味詩意
1.學生自讀自悟。
2.小組合作,根據課后資料袋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吟誦詩句。
練說促背,趣味識記
1.教師激趣: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個比賽,一組看掛圖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組配樂背誦古詩,看誰故事講得好,古詩背得棒。□教學設計
2.小組練習。
3.進行比賽。
識字寫字
1.自主識字,仔細觀察怎樣寫好字。
2.教師范寫乞、霄,學生練寫。
拓展閱讀
閱讀《寒食》《元日》《清明》等以節日為題的古詩。
第 二 課 時
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同步閱讀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a.生練讀。
b.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象情景邊朗讀。
背詩比賽
1.練習背誦。
2.組內比賽。
3.各組隨機抽查比賽。
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拓展練習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矗胺昼妼W習下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覺得對古詩教學有這樣設想:
一、打破,F,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同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保守做法。課堂上,從同學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布置自學時間,使同學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沛自學的基礎上,讓同學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一起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同學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布置了質疑環節,啟發同學一起研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同學自由發表意見的研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同學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同學,使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沛。布置足夠的時間讓同學自學,同學能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同學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同學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同學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學入情入境,充沛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時提高讀的要求,讓同學邊讀邊考慮,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同學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同學“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同學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同學的差別,培養了同學的語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后,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后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嘆,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嘆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游!”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松松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范圍;仡^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么”“畫成什么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于《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的理解過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只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沖破晨霧,飛過蘇堤向著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復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托,再遠也有回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說,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豆旁妰墒住分械膬墒坠旁娛呛芫哂写硇缘,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著力于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說會品,這是由于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爸卦娸p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于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于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了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后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獲,一些遣憾,在閱讀教學之后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布置預習作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于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么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云深不知處”“言師采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聯系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征。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么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皩る[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后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這次學的古詩《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其中《草》學生已經都會背誦了,我把古詩的教學重點放在《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
上課開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床,推開家門,就看見一只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著蝴蝶落在一朵鮮艷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墒窃僭趺摧p手輕腳,那只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著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里,哪里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他一定很生氣。”有的說:“他氣壞了!庇械恼f:“他大哭起來,因為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著了!蔽夜室鈹[出一副神秘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說:“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學生開始認真讀古詩,看插圖。才不過幾分鐘,一只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著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對這首詩有了很大的樂趣,于是我讓他們進行古詩改文,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說得挺不錯,最后讓他們寫寫,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對于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的教學反思07-18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19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4-05
《古詩》課后教學反思03-24
【精品】古詩的教學反思07-18
《古詩詞》教學反思12-23
古詩詞教學反思05-16
(精選)古詩的教學反思15篇07-18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