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古詩《雪》節選了4句,作者尤袤抓住子夜雪的兩個特點,將夜雪景色描寫得生動逼真,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江雪》是一首五言絕句,這首古詩塑造了一個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釣的老漁翁的形象,表現了詩人清高、孤傲、凜然不可侵犯的心志,流露出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設計理念:
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圖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誦讀詩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是第1學段古詩教學的重點。因此,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說出詩的大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兩首古詩。
3、認識7個生字和兩個多音字;會寫11個生字,學會雨字頭、穴字頭。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書寫11個生字。
3、通過誦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每當冬季來臨,我們就會經常看到雪花那輕盈的身影,夜里漫天飛舞的雪花,有月光的映照下,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南宋詩人尤袤是怎樣贊頌這雪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實處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指導朗讀,感知詩意。
1、請同學們輕聲自由讀詩,可以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準確。
2、同桌互相讀,聽一聽,他讀得是否正確、流利。
3、指名讀。
4、這首詩,怎樣讀才能把它讀得更美呢?想不想聽老師讀一讀啊?(師范讀,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重音。)
5、請你像老師這樣讀,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自由練讀,讀中體會。)
6、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三、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1、這么美的詩句,你知道每句詩的意思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互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2、指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的意思,整體感知全詩內容。對學生理解困難的詞語重點指導。
3、由文入畫,提升理解。
學生觀察插圖,理解全詩,圖文結合,同桌合作交流,理解全詩內容。
四、感悟詩境。
1、作者尤袤就是用這樣樸實的語言,自然真實地將一幅夜雪圖展現在我們眼前。看到此景,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2、配樂反復吟誦,體會詩境。
五、識字與寫字。
1、課件出示生字,檢查字詞讀音是否準確。
2、合作交流識記方法,重點指導“雪、窗、照”3個字。
3、學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上節課,我們欣賞了南宋詩人尤袤筆下的夜中雪景,然而,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里釣魚的情景嗎?唐代詩人柳宗元主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第2首《江雪》。
二、初讀感知,想象畫面。
1、聽老師配樂朗讀,結合插圖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輕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指名朗讀。
4、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進入情境,自主學習。
1、對于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2、學生交流。
(1)說。
①配樂,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詩句描繪的.景象: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著,接著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只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里,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②誰還有什么補充的?(指導對“蓑笠翁”的理解。他身上穿著的是——蓑;頭上戴著的是——笠;整個詞的意思就是——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③與第1首《雪》對比,此時兩位作者的心情感受相同嗎?說說你的理解。
④帶著你的體會再讀一讀(自由練習、指名、齊讀)。
(2)畫。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簡筆畫。
②用詩句來描繪自己的畫。
③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3)讀。
①指名讀。
②集體評議。
師指導朗讀停頓、節奏、韻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③練讀。
想同學所描述的情景,邊想邊讀。
聽音樂感受詩的意境,邊聽邊讀。
④背誦。
四、識字與寫字。
1、課件出示生字,檢查字詞讀音是否準確。
2、合作交流識記方法,重點指導“驚、獨、釣”3個字,特點:左窄右寬。
3、學生按照田字格練習書寫漢字。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要求:
1、會認“澗”“滁”2個生字,正確讀寫“澗邊、花重、卷地”等詞語。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并能默寫。
能力培養: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
重點: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難點: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讀中感悟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三首有關描寫自然美景的.古詩。
板書課題。
二、讀中學
學習《滁州西澗》
1、學生自由讀古詩
要求:會認“澗”“滁”2個生字。
2、小組內讀古詩
討論:正確認讀、理解“獨、深樹、春潮”等詞語含義。
班級交流匯報。
3、小組比賽讀古詩
要求:讀出斷句,能讓聽眾聽出韻律感。
評出讀得好的小組給予表揚,讓同學說說讀的好在哪里。
4、再讀古詩
要求讀出韻律
5、解義
小組合作:根據注釋和聯系上下文的理解說說詩意。
6、思考:這首古詩寫的是哪一種美景?(野外)
你還讀過描寫美景的古詩嗎?說給大家聽。
7、擴展:你還知道王維的哪些古詩。
根據以上方法學習《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三、開展賽詩會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五、練習默寫
六、課外擴展:
找出描寫美景的古詩,讀讀、背背。
板書設計
古詩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澗 想象情景—— 一靜一動 一聲一色 一急一緩
春夜喜雨 想象 曉看 花重
望湖樓醉書 寫景:瞬間之事
教學總結
成功之處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初步會解釋大意。
不足之處默寫古詩時出現同音字混淆現象。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了解三首古詩的大概意思,初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朗讀并背誦三首古詩。
3.認識雙線格內的個字,會寫田字格里的12個字。
難、重點:
1.讀懂詩的意思,能背誦這三首古詩。
2.頌讀古詩,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和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這三首詩的資料。
2.掛圖或課件。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介紹作者
A、板書并揭題,說說你知道的王昌齡、杜甫的詩歌有幾首?你了解他們嗎?你知道戚繼光嗎?
B、介紹王昌齡、杜甫、戚繼光,說說這些了解是從從哪里得到的?
二、自學詩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學提綱,按提綱要求自學三首古詩歌。
三、合作討論,解決疑難。
A、小組內朗讀這三首詩歌,組長匯總組內讀不明白的地方,組內討論。
B、小組學習匯報:學習組長先報告討論的`是什么問題,通過討論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學補充。
四、指導精讀,啟發想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積累內化。
(1)背誦三首古詩。
(2)“自選佳句”由學生自由選擇,不做統一規定。
二、遷移練習。
(1)仿照戚繼光的《馬上作》,替北洋海軍名將鄧世昌也寫一首《艦上作》,表達他的愛國情懷。如學生有困難,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據情景填寫適當的古詩。
20xx年的春天,當一位中國記者踏上伊拉克的領土,面對蔥蔥的綠樹和彈痕累累的墻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兩句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導寫字。
三、實踐活動。
課后找王昌齡、杜甫的其他詩作讀一讀,背一背,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教學反思:通過三首古詩的學習,使學生對愛國詩有所感悟,對愛國詩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古詩三首》是圍繞本單元主題“交友”安排的一篇主體課文。《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別董大》這三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送別詩,詩中敘事、寫景與抒情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將對古詩的讀、誦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在誦讀中感悟,在學習中有所發現,在表達中加深體會,在情景中完成對詩意的理解,在理解和體會中去背誦。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間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3.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以誦讀課文為重點,在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深厚情感。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詩人的生平資料,準備多媒體課件或配樂磁帶、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設情境,巧導入
播放樂曲《送別》,老師深情講述:千百年來,故園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多少人的心!“離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國古代詩歌中的重要內容。人們既然會把離別同生死放在一處,可見別離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們學過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大家背誦這首詩。
現在我們再學習三首送別詩。(板書課題:古詩三首)這節課學習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書)。
(通過播放《送別》的樂曲,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學生誦讀送別的詩句,創設一種濃郁的人文氛圍,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很自然地走進詩的意境。)
二、解詩題,知作者
1.依照注釋,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維為他送行。)
2.指導讀題:送元二使安西。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王維,教師做適當補充。
王維(701—761),字摩詰,薄州(今山西永濟市)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9歲就負有才名,19歲赴鄉試中解元(即第一名舉子),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時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亂平息后,他以諂賊官而獲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處分。后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的一些贈送親友和描寫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詩,如《送別》《臨高臺送黎拾遺》《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雜詩》等,千百年來為人傳誦;《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當時即被譜為樂曲,廣為傳唱。這些小詩都是五言或七言絕句,感情真摯,語言明朗自然、淳樸深厚,不用雕飾,可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絕句的最高成就。
(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明白詩中寫了什么事,為下面理解詩意打好基礎。)
三、重讀悟,明詩意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古詩,師生互動評價。
3.自主讀詩,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及字典理解詞義。可以用筆在旁邊作批注,寫下解釋或感受。教師巡視指導。
4.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對詩句的理解和讀詩的感受。
5.全班學生匯報交流。
通過學習交流,使學生明確前兩句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體會后兩句抒發的詩人與好朋友依依惜別之情。
6.在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進行指導。
(通過引導學生讀詩、批注、思考、交流等實踐活動,理解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真正讀懂詩意。)
四、多想象,悟詩情
1.蘇軾曾說,讀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讀了這首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王維得知元二要去安西,專程從長安趕來相送。(播放音樂)他們舉起酒杯,……你閉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2.想象旅程。出示地圖,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地理位置。這一路上,將是怎樣的情景呢?看地圖,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誦全詩。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節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讀中開啟學生的想象之門,通過想象再現詩歌描繪的送別情景,走入詩的意境,體會詩句中蘊涵的深情,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第2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課件,師誦讀《贈汪倫》。
2.板書:贈汪倫。
(上課伊始,生動的畫面、深情的.誦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師生交流,資源共享
1.這首詩是李白寫的,你對李白有哪些了解?
2.讀詩題后,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談談對汪倫的了解?
3.老師講述李白和汪倫成為好朋友的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此詩作于詩人在安徽涇縣一帶漫游途中。在涇縣的桃花潭,李白結識了一位叫汪倫的村民。汪倫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了這首離別之作,表達了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適當地開發和利用課外搜集的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通過師生交流、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為下一步學習古詩作好鋪墊。)
三、自由朗讀,初步感悟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把詩句讀順暢。
2.指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及字典理解詞義,同時把不懂之處標注出來。
3.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自己的積累,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下面深入讀悟古詩打下基礎。)
四、讀讀議議,領悟詩意
1.指名朗讀古詩。
2.讀議結合,理解詩句。重點理解“深千尺”“踏歌聲”。
深千尺:夸張手法,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
3.討論問題。
(1)見過這樣送別的方式嗎?李白要走了,汪倫用踏歌這種特殊的方式給他送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詩。
(2)“桃花潭水深”與“汪倫送我情”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感悟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情意。
(對課文的感悟要緊扣著讀書進行。為了讓學生領悟詩意詩情,教師緊扣重點詞句,針對難點問題,引導學生去讀書、去思考、去交流,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享受審美樂趣,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五、熟讀成誦,入情入境
1.(出示課件)學生配樂誦讀。
2.背誦古詩。指名背,齊背。
(誦讀的過程是對詩整體欣賞、品味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之后,通過誦讀進一步體味作品的意境,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六、讀讀演演,拓展延伸
誦讀表演:將古詩編成小情景劇,當堂排、練、演。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加深對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
第3課時
一、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
2.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重讀悟,明詩意;
(3)多想象,悟詩情。
3.引入新課,板書:別董大。
(背誦學過的古詩,復習學習古詩的步驟與方法,順勢導入新詩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詩興”,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二、遷移學法,探究新知
1.解詩題,知作者。
(1)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樣解釋?
(2)這首詩是誰送誰?學生交流詩中兩個人物的有關知識。(課件出示:高適與董大的生平資料。)
本詩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在漫游時期寫的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曰:“七條音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難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宮),始終憐得董庭蘭。”高適寫這首詩時正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但本詩作為臨別贈言卻以豪邁的語調抒發了開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重讀悟,明詩意。
(1)根據學習古詩的第2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互相交換讀一讀,在詩的旁邊作作批注。)
(2)匯報交流,互議釋疑,整體把握詩意。
(3)帶著感受,配樂誦讀。
3.多想象,悟詩情。
(1)你最欣賞詩中的哪句,為什么?想象當時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詩人與董大會說些什么?
(2)想象詩中情境,體會作者感情,品讀古詩。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或借助注釋或相互啟發,在弄懂詞句的基礎上,讀懂全詩。出示課件為古詩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體會當時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詩人豁達、豪邁、開朗的人生態度和對待朋友的真心實意。)
三、對比探究,深化體驗
1.學生講述自己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歷,回憶當時的情景。
2.重溫經典,看看《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詩有著怎樣的異同。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試著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
(本環節設計了兩組對比:學生的親身經歷與課上學到的進行對比,三首古詩之間的對比,使學生深化了情感體驗,真切地體會到人間貴在有真情在。)
四、遷移練習,積累內化
1.認讀生字,指導書寫本課要求會寫的字。
2.把詩句補充完整,進一步體會詩人用字的妙處。
(1)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聲。
(3)千里黃云白日(),北風()雁雪紛紛。
3.把三首古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抄寫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在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的教學是根基;遷移練習、積累內化,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抓住了這些教學環節,語文課才能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送別的詩篇。你還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學生說詩句,隨機投影出示古詩,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指導朗誦。
3.播放《送別》,感受友情的溫暖和力量。
4.選取本課學過的一首古詩,根據詩意畫一幅畫。
5.課外自己再找幾首送別詩,用讀古詩的方法,品讀背誦這些送別詩。
(古詩教學不應局限在教材范圍之內。將課堂上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可以讓學生擴大知識范圍,體味我國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和能力。)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5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熱情,克服教學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古詩教學中,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語文課中獲得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并背誦三首古詩。
2、認識“徑”、“斜”、“楓”等10個生字。會寫“斜”、“楓”等13個字。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錄像,引出新課。
1、播放《山行》的畫面,讓學生自由說說觀看后的感受。
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有關詩人的資料,教師揭示課題。
二、欣賞詩歌,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配樂朗讀詩文)學生一邊聽,一邊瀏覽全詩,初步感受這著詩的韻律美。
2、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3、指生朗讀古詩,師生評議。
三、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1、指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及字典理解詞義。
2、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注出來。
3、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四、師生共議,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全詩,討論根據詞義給多音字注音。
2、理解詩文
(1)通過注釋和工具書,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2)通過聯系上下文你讀懂了哪些詩句?
(3)還有哪些詩句不懂?師生、生生互動討論。
(4)師生歸納整首詩文。
五、圖文結合,欣賞意境。
1、引導學生看圖(課件出示圖片)
思考:(1)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
(2)作者描寫它的什么特點。
2、學生自由分組討論,討論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播放配樂朗誦帶,讓學生想象畫面。
4、小組合作,把想象的畫面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六、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1、啟發:詩人對秋天的贊美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指導學生在體會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首詩。
七、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八、總結延伸,拓展升華。
1、整體回顧課文。
2、秋天,是詩人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觸景生情,寫了許多優美的.詩章,你能為大家誦讀一首嗎?
第二課時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同學們,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卻令眾多文人為之傾倒,為它寫下了優美的詩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關贊美荷花的語句吧,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來學習楊萬里的一首有關荷花的詩。(出示課題)
二、實施鼓勵,自主習詩。
1、“諸葛獻策”。通過以往學習古詩的經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詩、理解古詩?
2、“爭分奪秒”。用我們總結的這些方法,看看誰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收獲?(學生自主學習)
3、“初顯身手”。
(屏顯本課生字)(1)“我會認”。學生認讀并組詞。(檢查并鞏固字詞)
(屏顯整首詩文)(2)“我會讀”。先請兩名學生試讀,根據讀的情況,師生點評,指導學生有節奏地讀詩。
三、深入探究,交流詩意。
1、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先讀一讀詩句,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2、匯報交流。(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并傾聽、思考,為同學的精彩發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見,補充交流。)
3、教師點撥。
(1)引讀詩的前兩句,想想詩人在什么情況下發出如此大氣的感嘆?(感受詩人當時的心情)
(2)引讀詩的后兩句,抓住“碧”、“紅”、“無窮”、“別樣”等詞語,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蓮葉之無窮,荷花之美艷,天地之寬廣的壯觀景象。
(3)你能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
四、引導發現,感受詩情。
1、有感情地讀一讀詩句,再讀一讀課題,你發現了什么?(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道別詩,而詩句卻贊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沒有提及送別之事,二者似乎毫無聯系。)
2、體會詩人通過對西湖荷花的極度贊美,婉轉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之情。
五、落實生字,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認的字,學生認讀。
2、課件出示本節課要寫的字。
(1)先讀,再交流識記的方法。
(2)指導書寫,由學生帶寫,師生評議。
(3)學生練寫。
六、情景再現,領會詩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錄像帶,學生一邊欣賞荷花,一邊配樂吟誦詩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圖,寫幾句優美的荷花贊,唱一首動聽的荷花曲……
3、欣賞學生佳作。
4、熟讀成誦。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學們,你們看到過大草原嗎?(生答,并指名介紹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確,大草原寬廣遼闊,使人心情舒暢,又能讓你忘記所有的憂愁與煩惱,你們想不想親自看一看這美麗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師播放多體課件(草原美景),學生欣賞。
3、指名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4、有許多人都曾經用自己的筆墨來描繪美麗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這樣一首詩也描寫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賽讀,品味詩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們平時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要做到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
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多讀幾遍。)
2、通過剛才的讀文,你們覺得這首古詩好讀嗎?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學就在小組內練讀,并互相檢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確、流利。
4、教師針對讀的情況進行小結。
三、合作理解,領會詩意
1、剛才你們己經很好地朗讀了這首詩,那誰來給大家講講“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進行講解)
2、看來大家很會學習,自己能找到這么豐富的資料,你們真棒!那這首詩的意思你們知道嗎?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注釋、及剛才看到的課件畫面,運用自己學習古詩的經驗和方法,在小組內與同學猜一猜、想一想古詩的意思。(學生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巡視指導)
3、哪個小組可以能給大家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呢?(指小組成員進行匯報。)師生共同補充并重點引導。
4、你們真聰明,現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學習,可以嗎?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我說詩句的現代意思,你們要以最快的速度說出相應的詩句,準備好了嗎?(師生共同對話,加深理解)
5、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意境呢?(遼闊壯美)那這首古詩應該怎樣去讀才能讀出味道呢?(重點要讀好停頓)對,請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帶有停頓符號的古詩)。
(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誰想來試著讀一讀?其他同學給他評一評。(師放音樂,指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
師小結:看來大家真的學會了這首古詩,說明你們用心去學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學習中有更大的進步。
四、反復誦讀,讀中想像
1、古詩的意思我們既然理解了,那就請大家選擇喜歡的方式,去盡情地朗讀,你可以低吟慢誦,也可以高聲吟唱,還可以默讀靜想,看誰讀得最投入,讀得最動聽。(學生再次自由練讀)
2、指名朗讀,并談朗讀古詩時,頭腦中出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來古詩同學們讀起來己經朗朗上口了,那誰能試著背下來呢?(指2名同學試背、全班齊背)
五、指導寫字,引導運用。
(1)出示“籠”“蒼”“茫”三個字,指名分析三個字的異同點。
(2)師重點指導“茫”的寫法,要注意三點水在草字頭的下面。其它字學生自己練習書寫,并在小組內展示學習。
(3)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
六、回顧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閱讀一遍課文,體會三首詩中情感。
2、描寫風景的古詩還有很多,誰能再給大家背誦幾首嗎?(指名背誦,師適時表揚)
3、閱讀《課外閱讀同步》
注:這一課還可以把三首古詩做為一個整體來把握,重要的是要適合教師當地的教學實際。教學是要因地制宜的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從題目可知許的內容為詩人在鄉村的所見所感,是一首風箏詩,描寫了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快樂的放風箏的情景,詩歌就像一幅畫美麗的通俗畫。
教學理念:
以讀為主,以評價促發展,在讀與評價相結合中感悟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生字組成詞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朗讀、感悟中想像
詩中描繪的情景。
情感目標:
借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篇的語言美,情景美,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初識意境。
師: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同時觀賞老師為你們作的畫,好嗎?
(師放古箏樂,按詩句描繪的景物順序展現畫面)
1、整幅詩課文插圖
2、草長鶯飛
3、拂堤楊柳
4、水澤散發的'霧氣
5、兒童歡樂放風箏
6、回歸整幅詩文插圖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見了翠綠的草地。
生:我看見了黃鶯在飛舞。
生:我看見柳條在隨風飛舞(擺動)
生:我看煙霧,不是水霧。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風箏。
生:……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我國清朝詩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內看到此情此景,僅用了四句話就寫下了這千古傳頌的《村居》課件演示古詩內容,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感知意境。
1、釋題:在鄉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由讀,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師:怎樣記住這些生字寶寶。
生:舊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變成鄉村的村。
生:順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導書寫,生描紅、臨寫。
6、指導朗讀、正音。
三、細讀詩文,感受意境。
1、師:請同學邊讀邊觀看畫面,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在組內提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蒸發的霧氣,拂堤:柳枝很長,下垂著,像撫摸著堤岸。
紙鶯:風箏。
3、師:根據你對詩文的理解,能說一說詩文的大意嗎?
生:敘述詩意(大概詩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長,黃鶯飛舞的時候,拂堤岸的楊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樣,孩子們放學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趕忙趁著春風放起風箏來)
四、吟誦詩文,品評意境。
師:請同學們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桌間互讀詩文。
生:練讀,相互糾正。
師: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讀給大家聽。
生:吟誦詩文。
師:誰能再評一評,通過他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議嗎?
生:評價。
(1) 他晃著頭,我感受到柳樹在風中搖擺很美、
(2) 他的笑得再開心些,就更能體現孩子們放風箏時的興奮心情。
師:那你能來試著讀一讀嗎?
生:有感情的吟誦。
師:誰來給他評一評。
生:他讀的聲音很響亮,要是把醉春煙讀得慢一些會更好。
師: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煙這幾個字讀的聲音再拉長一些(師范讀前兩行話)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從老師的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樹在飛舞,整座山村到處是霧氣……
師:誰愿意來試著再來讀一讀。
生:試讀,同桌比讀、男女賽讀。
五、賞讀詩文,進入意境。
師:放古箏樂曲,吟誦古詩,生閉眼想像畫面。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在你的頭腦中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風箏飛得很高,美極了。
生:我仿佛聽見黃鶯在歌唱。
生:我聽見小朋友在歡笑。
生:……
六、欣賞畫畫,升華意境。
1、回放課件,生齊誦詩文。
2、詩人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
看畫面,練背誦。
七、拓展作業,張揚個性。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2、為古詩配畫。
3、吟唱詩。
以上任選一題
板書:
村居
草鶯飛 醉春煙 兒童學
拂堤楊柳 早春 竟放紙鶯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間友情的美好。
2. 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以誦讀為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山行》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像。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紹(教師)。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再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語。)
3.句子的理解。
(1)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2)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3)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4)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像。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朗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板 書: 7.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云(生處)人家
第二課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 聽音樂(放松,讓學生投入)。
2.學生說說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
師:你們的感覺都沒錯。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音樂可以有喜怒哀樂,畫畫可以抒發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荷花以其高貴、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荷花寫頌歌,或將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說,曹植更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楊萬里也是其中一位愛荷之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一首古詩就是楊萬里所寫的一首詠荷詩。
二、學習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要求把古詩詞讀準指名讀。
2.(小組活動)每人在小組內說一句詩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見可以提出(要求:組長協調,組員認真聽)。
3.(學生匯報)講詩意、讀詩歌,質疑。
4.(放課文錄音)教師指導全班讀。
5.再次交流。
古詩用短短的幾句話就給我們描述了這么一幅美景,喜歡筆墨的人將詩歌描繪的意境畫了下來。你們看看這幅插圖能否表現詩歌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是小畫家,你會怎樣畫或者給這幅畫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見?
6.學生讀詩(全班讀,男女生對讀)。
7.你們都讀得很美,老師也忍不住要讀讀,你們聽聽老師讀得怎么樣,給老師提個意見。引出“映日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讓學生發現并引導討論,學生品讀。
8.師:對,這其實是詩人楊萬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凈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沒有寫離愁別緒,沒有寫出和林子方的友誼,而是通過對西湖景色的極度贊美,婉轉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所以古詩題目就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楊萬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樣將這首詩讀給他聽?
(找好朋友讀,師生對讀)
9.這首詩很美,還帶著一絲離愁,我們能試著把它背下來嗎?(學生試背,指名背)
第三課時《敕勒歌》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圖片。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風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這首詩的寫作時間離現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寫得怎么樣呢?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的質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3、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情感目標: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多讀幾遍,要讀通順,讀流利。
二、對照注釋,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
2、師適當講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出示畫面和節奏提示,讓學生自主品讀,同桌合作讀讀聽聽
2、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幫助詩人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歷代詩人對它的題詩
3、在熟讀讀的基礎上背誦。
四、檢查識字
五、練習
1、評一評
杜甫的'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描寫的春景與本詩描寫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討論)
生:杜甫的詩寫花很多,千朵萬朵來表現春天,這首詩沒寫那么多的花,而寫了燕子。
生:這首詩寫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黃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種的。
2、想一想:烏衣巷繁榮時是怎樣一種景象?
自由說,發揮想象力。
六、作業:背誦古詩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04-04
教科版《古詩》教學設計(8篇)04-04
[精選]古詩教學設計07-01
古詩的教學設計06-04
古詩教學設計04-03
古詩教學設計06-06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總結02-07
早教的古詩07-10
教科版的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