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
更新時間:2024-10-30 14:49:58
  • 相關推薦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4篇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1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境域。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⑺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2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3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4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1、荊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境域。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廣闊無垠的原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7、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8、仍:頻頻。

  9、萬里:喻行程之遠。

  詩意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

  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

  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

  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時年25歲。這次出蜀,可謂壯游:經巴蜀,出三峽,直沖荊門山以外,飛駛至楚漢之間。詩人親歷巴山蜀水之險惡,有“群山萬壑赴荊門”的驚詫,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歡欣。詩人敘事抒情:“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充滿新奇、驚喜。那連日來跟在詩人身邊的兩岸群山逐漸消退殆盡,開闊的江面撲入視野,奔騰咆哮的江水向遠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連的荒漠遼遠的原野,何其壯美。夜半時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白晝晴空,遠眺天邊,云蒸霞蔚,變幻無窮,又似海市蜃樓一般奇妙。江山多嬌,思緒萬千,忽而生發思鄉之幽情,乃悟“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之玄。讀到這里,方知詩人所指的送別者竟然是故鄉之水!正是這故鄉水,不辭萬里把詩人送上生活道路的遠大前程。“故鄉水”這個藝術形象多么感人。全詩以啟程遠游起筆,以途中所見景色為干,最后以惜別作結。結構嚴謹,過渡自然,氣勢磅礴,情思綿長。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雄偉奇麗的畫面并不是簡單的組合和隨意的拼湊。荊門外的所有景色都與長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長江兩岸的群山,平野是長江流經的平野,月影是長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長江上空的行云,“萬里送行舟”的故鄉水也是長江之水。它們以長江為中心,共同和諧地構制成一幅雄偉奇麗的江景圖,這個背景對于表現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可謂相得益彰。“情樂則景樂”,“景語亦情語”。毫無疑問,《渡荊門送別》所寫的景物全染上了詩人內心的感情色彩,進入詩人眼中而又形諸詩人筆下的荊門外雄壯奇偉的自然景色,與這位青年詩人初離故土,投身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業的廣闊胸懷和奔放熱情的情調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說,李白初次離開從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國游歷為壯游的話,那么,與“故鄉水”的離別乃是壯別。

  全詩意境高遠,想象瑰麗,形象奇偉,語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及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等描摹同樣膾炙人口。“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一聯,何其瑰麗,“下”與“飛”之配搭,“生”與“結”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變化過程及海市蜃樓的奇特幻象寫活了,令人嘆為觀止。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4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后,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于盛唐,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詩詞鑒賞12-10

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01-25

《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01-21

《秋下荊門》_李白的詩詞01-07

詩詞鑒賞05-27

思鄉的詩詞及鑒賞08-03

冬至詩詞鑒賞01-20

《天門》詩詞鑒賞02-22

《對酒》詩詞鑒賞08-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乱理伦中文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香蕉本道久久精品 | 日本午夜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