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友人》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送友人》古詩詞鑒賞 1
【原文】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
詞句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別:告別。
⑷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征:遠行。
⑸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⑹茲:聲音詞。此。⑺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白話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后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并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賢皓疑為于玄宗天寶六載(747年)于金陵所作。 一說地點在安徽宣城市區別士橋。“別士橋”原名“鎮寧橋”,因為這首詩而被改稱為別士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獨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年即顯露才華,博學廣覽。青年離川,長期在各地漫游。天寶初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后,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送友人》古詩詞鑒賞 2
送友人
唐·杜牧
十載名兼利,人皆與命爭。
青春留不住,白發自然生。
夜雨滴鄉思,秋風從別情。
都門五十里,馳馬逐雞聲。
賞析
人生思考與無奈之感(前兩聯)
詩的開篇“十載名兼利,人皆與命爭”,詩人用一種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一幅人們為名利苦苦爭斗的畫卷。“十載”體現了時間之長,顯示出人們在名利場上的執著與深陷。“與命爭”三個字,蘊含著無盡的無奈,仿佛人們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使,不得不為名利而拼搏,然而結果卻難以預料,只能與命運相抗衡。
“青春留不住,白發自然生”,這兩句從對社會現象的描述轉向對個體生命流逝的感慨。青春易逝是人類共同的悲哀,詩人以直白的語言道出這一殘酷的事實。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時光悄然流逝,人們無法掌控自己的青春,白發漸生象征著衰老和生命的不可逆轉,這種無奈與前兩句的名利之嘆相呼應,構成了一種深沉的人生悲嘆。
情景交融的離別情緒(頸聯)
“夜雨滴鄉思,秋風從別情”,詩人在此處巧妙地運用了景物描寫來烘托離別的愁緒。夜雨綿綿,本是自然景象,但在詩人筆下,雨滴如同落下的鄉思,一滴一滴,打在心頭,引發無盡的思念。秋風蕭瑟,它“從別情”,仿佛能夠理解離人的悲傷,隨著離別的情緒而吹拂。這種將自然景物與人物情感緊密結合的寫法,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讓讀者能夠深切地體會到離別的哀傷。
畫面感十足的送別場景(尾聯)
“都門五十里,馳馬逐雞聲”,尾聯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送別畫面。在離京城五十里的地方,友人騎馬疾馳而去,“馳馬”一詞展現出友人離去的速度之快,也暗示了離別的匆匆。“逐雞聲”則為這幅畫面增添了豐富的聽覺元素,馬蹄聲與雞鳴聲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喧鬧而又帶著幾分寂寥的氛圍。在這一片嘈雜聲中,友人逐漸遠去,只留下詩人在原地,望著友人的背影,心中滿是不舍與牽掛。整個尾聯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將送別之情推向了高潮。
注釋
十載:載,年。十載即十年。
名兼利:名,名聲;利,利益。兼,表示同時涉及。
從別情:從,順從、伴隨。這里是說秋風仿佛伴隨著離別的情緒。
都門:京城的城門,常指代京城。
馳馬:驅馬快跑。
逐雞聲:逐,追逐、伴隨著。雞聲,雞鳴的聲音。形容馬蹄聲與雞鳴聲交織。
翻譯
十年的時間都在追逐名聲和利益,人人都和命運相互較量。
青春的時光是留不住的,白發會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
夜里的雨滴落下,引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秋風也像是在附和離別的情緒。
在離京城門五十里的地方,友人騎馬奔馳,馬蹄聲混著雞鳴聲漸行漸遠。
作者簡介
杜牧(803 - 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生活在晚唐時期,目睹了唐朝國勢的`衰落。他的詩歌風格多樣,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涵蓋了詠史、抒情、寫景等諸多方面。
杜牧的詠史詩,常常借古諷今,表達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見解,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通過對赤壁之戰的假設性思考,暗諷晚唐統治者的昏庸。在抒情詩方面,他善于表達細膩的情感,如《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描繪了宮女哀怨與孤寂的生活。杜牧的寫景詩則清新自然,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展現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山林秋景圖。他的作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送友人》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送友人入蜀》古詩詞鑒賞03-25
《送友人》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11-29
古詩詞鑒賞11-15
古詩詞鑒賞01-23
《詠柳》古詩詞鑒賞03-29
優美古詩詞鑒賞11-21
《登高》古詩詞鑒賞10-05
古詩詞鑒賞《除夜》11-08
《小至》古詩詞鑒賞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