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譯與賞析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譯與賞析
更新時間:2023-06-13 16:24:07
  • 相關推薦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譯與賞析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于《孟子·告子》下第十五則。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譯與賞析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參考翻譯

  (版本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在田間被任用,傅說在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在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里被選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必須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使他做事不順利。經過這樣的方式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內心被困擾,思慮被堵塞,然后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此刻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之后才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發展,而在安逸享樂中則會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版本二)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必須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之苦,使他備受窮困之苦,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力相當的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滅亡。由此能夠明白,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

  (版本三)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職責給這樣的人,必須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后才能奮起[或有所作為];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會滅亡,所以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版本四)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經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僅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夠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版本五)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人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集奴隸市場被贖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職責在這個人身上,必須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而體膚消瘦,使他缺乏錢財、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后能夠明白,憂慮患害使人發展,安逸享樂使人滅亡。

  注釋

  1、必:必須。

  2、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3、士:獄官。

  4、是:代詞,這,這些。

  5、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6、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7、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齊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于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

  8、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9、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10、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驗,意為面容憔悴。征,征驗,征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11、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12、而后喻: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明白。

  13、過:過錯,過失。

  14、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5、所為:所行。

  16、海:海濱。

  17、所以:用來(經過那樣的途徑來……)。

  18、市:市井。

  19、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0、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1、生于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22、發于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23、恒:常常,總是。

  24、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25、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26、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7、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8、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9、發:起,指任用。

  30、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31、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32、故:所以。

  33、恒:常常。

  34、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35、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6、舉:選拔。

  37、能:才干。

  38、任:職責,擔子。

  39、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40、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41、亡:滅亡。

  42、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3、心志:意志。

  44、體膚:肌膚。

  45、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46、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4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48、曾益:增加。曾,通“增”。

  49、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50、傅說(fù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筑于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等。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可是不被當時各國所理解,退隱與弟子一齊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齊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向是科舉必考資料。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一般為后人所理解的解釋為,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然后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終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憤圖強的濃厚杯具意識。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鑒賞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這樣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必須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僅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本事,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貴福澤能夠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理解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忙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期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忙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我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我,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景下,發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奮作出的業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我,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

  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異常重要的意義;僅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于……舉于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以往過一番艱苦磨煉。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

  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恒過……而后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

  第2層(入則無……國恒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煉的必要性。

  第3層(然后知……安樂也):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圣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這個推理過程屬于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后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經過后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頭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之后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確定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到達“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僅體現了人的愿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本事。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我的思維,激發了自我的創造力。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此刻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忙。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本事,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論文,然二者仍須合一。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這種主張,實在起于孟子的影響。孟子在提出“生于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之后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此刻政治道德上。異常是“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構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于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構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這種句式,一齊首連舉六位圣賢的成功事跡,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于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之后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歷述圣賢應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復拖沓之虞。其后的漢大賦,由于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憤抒情”的結果。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翻譯與賞析】相關文章: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14

泛舟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2-15

所見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6-06

登快閣原文、翻譯及賞析05-27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春日朱熹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1-22

[必備]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9-15

古詩無衣意思原文、翻譯、賞析02-19

長歌行原文翻譯賞析古詩大全12-2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一级a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免费视频77 | 先锋影音少妇资源 |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