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教案
古詩教案
更新時間:2025-02-26 10:35:11
  • 相關推薦
古詩兩首教案15篇【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兩首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兩首教案1

  教學目標:

  1、會認“客、何、贈、汪、舟、欲、踏、潭”8個生字,重點讀準“贈”的后鼻音及平舌音,會寫“舟、乘、音、客、何、汪”6個生字。重點指導“舟、乘、客”的寫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先學要求:

  1、自學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如查字典、問大人、聯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2、正確流利朗讀古詩,不明白的地方多讀幾遍或做上記號。

  3、查找有關詩人和古詩的文字資料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咱們來玩個對古詩的游戲,背誦《詠柳》。(老師背上句,學生接下句。)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老爺爺,他的名字叫賀知章,這位老爺爺啊活了85歲,相傳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了家鄉去求學,離開家鄉后,和父親兩人生活十分艱苦,有的時候吃不上一口飯,有的時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賀知章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因此他的書讀得非常好。他和愛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詩,相處得十分融洽。八十三歲那年,賀知章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了家鄉。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們時的情景會是怎樣的?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解釋題目:

  通過預習,知道題目的'意思嗎?(指導理解“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二、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2、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評價、正音。

  3、檢查生字:生字寶寶從古詩中走出來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

  開火車讀,齊讀生字新詞。

  交流怎樣記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訴大家什么。

  三、學習古詩

  1、生字寶寶夸大家學得好,想請大家再來讀讀古詩,該怎樣讀?

  2、指名讀詩――范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男女生交換讀(女生讀,男生評,然后交換)――

  分組比賽讀詩――齊讀古詩

  3、交流

  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出每句詩的大意。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

  “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問嗎?

  小朋友們,賀知章在回到家鄉時頭發都白了,可見模樣發生了改變,可是什么沒有改變呢?(鄉音)

  引導理解鄉音:

 、傩∨笥眩蹅儼嘤泻先、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講的話一樣嗎?

 、诶蠋熃o大家一句話,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點衣服。請你們用自己家鄉的話來說說。理解“鄉音“一詞。

  詩句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時,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但是頭發白了,模樣變老了。

  有感情的朗讀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還是衣錦還鄉,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四句:

  賀知章牽著馬兒回到家鄉來到村口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誰來說說后面兩句的意思?

  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于是笑著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是呀,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

 。ò鍟荷傩 ⒗洗罂停亢蝸?想家鄉。

  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4、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5、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

  四、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生朗讀,師講大意。

  五、示范指導,培養習慣

  1、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舟”的筆順;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開,“乘”的筆順,“客”的寶蓋頭兒不要寫得太寬。

  “音”的第二橫應當寫長一些。

  “何”字右邊的“可”字是,橫要長些,豎鉤的起筆處不要寫在橫的末端。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后互檢。

  六、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少小老大

  客?

  何來?

  想家鄉!

  《古詩兩首》之《贈汪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根據注釋自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3、通過預習,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誰送給誰?指導書寫“汪”

  4、介紹:

  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游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這是一首送別詩。

  二、學習古詩

  1、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句,體會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指名讀,分組讀,全班讀。

  3、自由讀,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倫踏歌的歌詞會是些什么。

  ③從“忽聞”體會到了什么?

 、苷l能有感情地把這兩行詩讀出來,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兩人感情深厚?

 。ㄉ钋С、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體會的?

 。ā吧钋С摺保赫f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倫送“我”的情深作比較,讓我們感覺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誰能用“即使……也”這個關聯詞把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交流。

 、鄹星槔首x。

  ④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萏げ阶x詩或唱詩。

  4、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朗讀古詩:

  1、課件以下兩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渭城朝雨浥輕塵,

  煙花三月下揚州?蜕崆嗲嗔。

  孤帆遠影碧空盡,勸君更盡一杯酒,

  惟見長江天際流。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無論以什么送別,心底流淌著的卻是同樣一份美好的情感,這些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五、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深情厚誼汪倫

  踏歌聲

  以歌聲

  酒送別

  心

古詩兩首教案2

  第二課時

  一、我們就用上一節課的方法來學習第二首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游園不值》。

  二、學習《游園不值》

  1、了解作者。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作為南宋江湖詩派的一員,寫下了許多描寫田園風光及生活的詩作。

  2、釋詩題。

 。1)齊讀詩題。

  (2)從詩題上你知道些什么?讀懂了什么?(釋“園”、“不值”:詩人前去游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

  3、抓字眼,明詩意。

  (1)出示插圖。春季的一天,詩人望著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興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園子里暢游一番,欣賞園中春景,于是便乘興前往。到了朋友的住處,在園子門外看到了什么?(請生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2)學生匯報。

 。3)詩人是怎樣寫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4)哪些詩句描寫了詩人所看到的景象?(請生讀詩句。)

  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及詩歌的.內容。

  (5)小組討論交流,學生質疑。

  應:原意“應該”,這里指“大概”、“可能”。憐:愛惜。

 。6)匯報小結。大概是園主人愛惜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矗恢Ψ奂t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4、讀詩句,悟詩情。

 。1)教師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詩人雖然未能進園觀賞,但春天的勃勃生機依然到處可見,一枝露出墻頭的紅杏。

  詩人聯想到滿園繁花似錦的春色。(觀察書上插圖)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是怎樣呢?(愉快、高興、陶醉、贊美)

 。3)指導感情朗讀。你們能讀出這種感情嗎?請生讀――齊讀

 。4)指導背誦課文。你們也仿照詩人來到園子門外,看到這美麗的春景時,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詠出這首詩歌的。(走到黑板掛圖前,加入動作)

  三、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們觀賞到這美景時心情怎樣?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表達你們的心情。(可吟詩、畫畫、習作等)

  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游園不值

  久不開(掃興)

  一枝紅杏(驚喜)

古詩兩首教案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教學目的要求:

  1、理解詩句含義,體會古今部分詞義的不同。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全詩。

  3、分工合作,自學自悟。

  4、進入情境,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

  時代久遠,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具準備:幻燈、錄音、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師:同學們,一千兩百年以前,一位偉大詩人,因為高興到了極點而流下了眼淚,他叫杜甫,認識嗎?

  2、請生介紹查找的有關杜甫的資料。

  3、師:同學們,查找資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師將給大家帶來一個驚喜,想知道是什么驚喜嗎?

  今天,我把杜甫給請來了!

  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請他的到來。ㄉ恼疲。

  4、出示杜甫肖像

 、賻煟耗抗馍铄溆倪h,胡須濃密有致,飽受生活的艱辛和磨難。忽然,傳來喜迅,朝廷的軍隊收復了薊北,如春雷炸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詩人郁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②板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讀

  ④師:同學們,讓我們把勝利的消息告訴前來聽課的所有的老師吧。▽W大聲齊讀)

  二、分工合作,自學古詩

  1、導語: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詩中!

  2、出示小黑板(詩全文),請一生讀。

  3、詢問學生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組自學古詩,每組安排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

  5、學生匯報。

  6、師幫助重點理解以下詞:

  涕淚妻子青春放歌縱酒漫卷

  并體會加橫線詞,古今含義的不同。

  7、知識講解:

  巴峽、巫峽在四川,襄陽在湖南、洛陽在河南,跨越了三個省,詩人卻覺得非常輕松地回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看出?(引生說杜甫心情很高興。)李白的一句詩和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哪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生讀詩,并把意思連貫說一說。

  9、用一個詞表示杜甫當時的心情。教師送詞并板書:喜極而泣。

  三、悟境讀書

  1、導語:杜甫不是愛哭的人,但在寫這首詩之前,他也曾流過淚,你看!

  2、出示掛圖(戰馬、鐵蹄、國破山河),播放音樂加以配合入境。師: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敵人的鐵蹄之下?

  3、導語:此時此刻,深入正在抒發著自己關心國家國心民生的壯闊胸懷!

  4、幻燈出示杜甫《春望》,請生配樂朗讀。

  5、師渲染氣氛:本是百花盛開的春天,杜甫卻對著花兒流淚,聽到鳥的鳴叫也感到揪心,你們說,他流的是什么樣的淚?(悲傷、憤怒)

  6、師:現在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了,你們開心嗎?你會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淚、寫詩……)

  7、請生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再請生評價。

  8、全班配樂讀詩(一人一句);教師參與其中示范朗讀;生齊讀。

  9、杜甫的家鄉在哪?(洛陽)

  師介紹洛陽并幻燈出示司馬光《洛陽看花》,讓學生感受洛陽之美。

  10、導語:洛陽美嗎?想不想到洛陽走一趟?請生讀最后一句,請小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巫峽),請大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襄陽),請全班讀最后一句(評:洛陽到了!)

  11、導語:同學們,洛陽真美,你們看見了嗎?

  12、讓學生做動作(踮起腳看),并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13、請一生上講臺說看見了什么,并作指導。

  14、請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陽美景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15、學生讀自己描寫洛陽美景的句子。

  16、導語:杜甫曾寫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鄉啊!更何況,洛陽如此之美,也難怪杜甫聽到勝利的消息會高興的流下淚來。

  17、再次齊讀全詩。

  四、延伸發散

  1、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人高興得流淚的事?(提示:奧運健兒領獎時,臺灣同胞大陸同胞團圓時)

  2、引導說出共同點。

  3、導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冉冉升起的時候,運動員所有的辛勞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淚了。

  臺灣同胞和大陸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幾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終于歡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淚水。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圓滿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這里,杜甫也高興得流淚了,在朝廷軍隊收復失地之前,杜甫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呢?

  4、生:討論回答。

  5、導語:同學們,現在杜甫再也不要過這種滇沛流離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了,他能不高興嗎?他能不流淚嗎?

  6、讓學生帶著充分的情感背誦這首詩。

  7、再看一眼杜甫,想對他說些什么?

  8、生說話訓練。

  9、小結:

  對于每個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好歷史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國的人來說,杜甫應該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偶像!

  五、作業: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示 兒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ǘ┠芰τ柧汓c: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體會兩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美育滲透點: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二、學法引導。

 。ㄒ唬┙處熃谭ǎ

  談話法,朗讀法。

 。ǘ⿲W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是什么。

  2.體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ǘ╇y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并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2.在指導學生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適當調換詞語的順序。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ㄈ┙鉀Q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ㄒ唬┙處熁顒釉O計:

  1.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的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解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按預習提示初讀《示兒》這首詩。

  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自學古詩,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五、教學步驟。

 。ㄒ唬┘とふ勗挘瑢胄抡n。

  1、老師渲染氛圍: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都說:胸有詩書氣志華。讀詩可以使人靈秀,讀詩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以前同學們學過不少好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燴炙人口的好詩。(揭示詩:示兒)

  2、師配樂誦讀《示兒》;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3、同學們,你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陸游)

  說說你對陸游的了解吧。請你把收集到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拿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4、簡介作者:(課件展示)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妒緝骸愤@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F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么意思嗎?《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壓卷之作”嗎?

  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

 。ǘ┳杂勺x這首詩

  1、 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

  2、 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ㄈ⿲W習這首古詩

  我們知道,學習古詩只把詩句的`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是不夠的,還應該怎樣學?

  1、回憶學法。

  說說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揭示學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誦詩句、背詩文。)

  2、自讀古詩。

  請你借助書后的注釋或你自己的工具書,自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詩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學習。

  (生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有好些同學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書上批注,在圈劃,在思考。咱們古人就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F在經過你剛才的自學,你一定有很多收獲,或許也有一些疑問吧。沒關系,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

  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與同學共享你的學習收獲;也可以懇請同學幫助你解決剛才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4、匯報交流。

  告訴大家你讀懂了那些內容。(結合課后的注釋,說說自己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诮Y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4、剛才好多同學都能抓住關鍵的字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F在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5、現在你了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祖國何時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6、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賹W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師給學生配樂朗讀。

  ②生練習背誦詩句,師配樂。

 。ㄋ模、課外延伸。

 。1)一位懷著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著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一的愿望實現了嗎?(生討論)

  老師這里查到了相關資料,看到了《示兒》“續篇”:宋末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一詩的后幾句: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課件展示)從詩中你能看出南宋統一了嗎?

 。ㄔ娨猓骸愕淖訉O雖然見到了統一的國家,但是這國家是由元兵統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時候告訴你呢?)

 。2)為什么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請看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

  課件出示: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

 。ㄎ澹┩卣箍偨Y:

  1、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誦讀他的壓卷之作——《示兒》吧。(師再次給學生配樂朗讀。)

  2、陸游還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今天老師給你們推薦兩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課件展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讀。

 。┳鳂I: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完成補充習題上的作業。

  課前思考1:

  1.要學好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必須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所以學生的課前資料的搜集、預習是必不可少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困難。課前預習可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均表達詩人的愛國之情,但一喜一悲表現的形式不同。在教《示兒》時可前后聯系,體會陸游的心境(如遷移肖邦亡國的悲憤,至死要求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懇切)。

  課前思考2:

  初讀后課文對整首詩的整體把握,落腳點在一個“喜”字上。在這情感為主線引領學生去讀、悟。因何而喜?“喜”的釋放?扣住文中的動詞:忽傳,初聞,卻看,漫卷,放歌,縱酒,穿,向,下來感受他們的喜悅。

  課前思考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所寫的一首詩。此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盡情抒發了失地被收復后作者的喜悅心情,表達了作者對國對民深沉熾熱的愛。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人晚年的遭遇。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痹谶@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著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忽然,傳來了喜訊,“忽傳收薊北”,如春雷炸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詩人郁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因此,在學習此詩之前,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復習《春望》,以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課前思考4:

  學習《示兒》,除了要了解當時腐朽的南宋統治集團的奴顏婢膝、屈節求和,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南宋詩人的兩首愛國詩,以加深理解:

  林升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這首詩采用情景相生的寫作方法,上句寫景,下句寫情,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深沉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整首詩揭露深刻,鞭撻有力,字句字句之間吐露出了人民的心聲。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盡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一、二兩句從屈原《國殤》“子魂魄兮為鬼雄”化出,表達出硬骨頭精神,成為千古名句。三 四句用了項羽不肯回江東忍辱偷生的典故,以“至今思”寫出作者從宋朝難渡以來,始終沒有泯滅的對項羽硬骨頭精神的崇敬心情,表達了她對南宋朝廷放棄大片國土,忍辱南逃,不肯北伐的可恥行為的強烈不滿。

  授后小記1:

  課前經典誦讀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所寫,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直至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得以平復。當時杜甫正攜著妻兒流落有四川,聽到這一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以一氣貫注、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由此導入新課,更能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更好地進行學習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授后小記2:回眸

  教完整個單元,5篇文章都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情。對于學生來講不僅是要對文本內容理解,能感受作者或主人公的愛國熱情,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是語文能力鍛煉和提升的過程。當然每一篇文章的訓練點、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

  1.《我們愛你啊,中國》是首現代詩,訓練的點是學習作者的獨特視角,選材、選詞的精當。結合課后的練習,仿寫第二、第三節,指導時就有意在選材和用詞上精益求精,以達到訓練的效果,給學生樹立一個寫作求“典型”的意識。

  回顧教學,在仿寫時,我們依然把目光停留在“大中國”上,尋找文本內容的替代品,現在覺得實在不妥,學生把“龍井”改成了“碧螺春”、“陶瓷”改成了“剪紙”、“杭州西湖”改成了“洞庭湖、太湖”……細想有哪一樣比課本上的更具代表性,更有中國特色,更具世界影響力?這樣的仿寫不是違背了我們訓練的初衷了嗎?收攏目光,寫一寫家鄉特色不是很好嗎,愛國得先愛家,這且不談,就學生而言也有話可說,有物可寫!拔覀儛勰恪,青團子的香糯,大閘蟹的肥美,奧灶面的……”,“我們愛你——水鄉周莊的古色古香,巴城陽澄湖的水光瀲滟,……”我想學生會寫得比我好。

  2.《鄭成功》,除了書上要求的對戰斗場面的寫作指導外,還有兩個訓練點。一,聯系上下文推想詞語的意思,“慷慨激昂”和“負隅頑抗”特別是前者,要聯系上文的人物對話和文中對臺灣人民生活的描寫及后來鄭成功的話語,學生會理解什么是“慷慨激昂”。二,訓練學生的默讀概括能力,這個練習安排在“鄭成功建設臺灣”的相關內容上,因為這部分內容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揣摩作者“同心圓”的寫作方法。

  4.《古詩兩首》該是收集、交流資料的能力培養。掌握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

  關于古詩教學的心得是(就這兩首),善于用古詩理解古詩,也就如先讀杜甫的《春望》了解了時代的背景,人民的生活,再對“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的狂喜才會有所理解,再如讀懂了“商女不知亡國恨,……”才會對陸游的悲憤有所感悟。

  反思:

  劉老師的回眸帶著我們再次深入本文,更好地掌握了單元重點,以便在復習教學中抓住要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回眸,我們受益匪淺,以后請阿劉多多回眸哦。

  授后小記3:

  古詩的教學,自己認為一直是自己最最沒有把握的題材。對于這兩首古詩,也覺得無從下手。于是向同組的老師請教,劉老師向我傳授的是從統領全文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緊緊抓住一個“喜”字,體會詩人在外過了顛沛流離的五年生活后,獲知官軍收復薊北,即收復了“安史之亂”叛軍的老窩。那就預示祖國的統一。更是可以回到久違的家鄉。于是遐想回到魂牽夢縈的家鄉。詩人此刻,恨不得能夠長上翅膀,飛回故鄉。詩的尾聯和李白的“兩岸猿聲蹄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授后小記4:

  學習了劉的回顧,深受啟發。湊巧,我在教學完這一單元時,也給學生簡單回顧了整個單元,總結了這單元的文章特點和寫作特色。于是,讓學生圍繞這幾篇文章的內容,寫一篇讀后感。

古詩兩首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理解作業4中帶點詞語和詩句的意思,說說《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領會詩句內容,感悟古詩選詞煉局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與背誦。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游園不值》。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與背誦《游園不值》。

  教學準備:

  圖片.掛圖及有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占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誰能背誦有關春的古詩?

  即使是同樣的風.同樣的雨.同樣的花,在不同的詩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兩首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春的詩,讓我們來欣賞。

  二.初讀指導

  1.自讀兩首古詩,要求瀆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問語。

  3.檢查自瀆情況:

  (1)指名讀占詩,相機正音。

  “篷”、“杖”后鼻音,“憐”前鼻音。

  (2)指名畫出停頓。

  游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應憐/屐齒//印蒼苔,籬落/疏疏//一徑深,小扣/柴扉//久不開。樹頭/花落//未成陰,春色/滿園//關不住,兒童/急走//追黃蝶,一枝/紅杏//出墻來。飛入/茶花//無處尋。

  三.復習學占詩的方法

  還記得我們學占詩的“四步法”嗎?

  第一步:釋詩題;

  第二步:知詩人;

  第三步:明詩意;

  第四步:悟詩情,四.用“四步法”學習《游園不值》

  課堂交流。

  1.釋詩題: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園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詩人:

  作者是宋代葉紹翁(簡介葉紹翁)。

  3.明詩意:

  (1)交流難理解的詞。

  憐,愛惜。小扣,輕輕地敲門;

  柴扉,柴門。屐齒.鞋印,腳印。屐,木頭鞋。

  (2)朗讀詩句。

 、佟伴_火車”朗讀。

 、谂鸀^,男生想象詩意。

 、埤R瀆。

 、苤鹦欣首x,逐行理解。

 、葜该囌f詩意:

  真是舍不得讓屐齒踩在青苔上,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開。春色滿園是關也關不住的,一枝紅杏悄悄地探出墻來。

  4.悟詩情:

  (1)作者喜愛春天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作者看到那枝紅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創設情境(看圖畫,聽音樂)

  現在,你就是葉紹翁,你來到友人家敲門,門久久不開,抬頭正看見一枝紅杏探出墻來。你來朗誦這自詩,讓別人來體會這種情感。

  指名朗誦,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背誦濤句。

  指名表演背誦。

  (3)再次試說詩意。

  現在,你已想象出詩人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到了詩人的感受,請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內容。

  5.體會寫法。

  作者如果不寫那枝出墻的紅杏,而去描寫滿園的春景,你認為哪種寫法更好?為什么?

  詩人正是采用丁以少勝多的寫法,使后兩句充滿廠理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五.配樂齊誦全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詩句

  2.通過《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喜悅的心情

  3.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

  4.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景的古詩?《詠柳》.《絕句》.《春曉》,這些古詩都從不同側面.角度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和美麗。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學習古詩理解詩句時常用哪些方法?(釋、調、連、補、留)

  3.今天也用這“五字法”理解這首詩。范讀。同時大屏幕打出背景圖。配樂范讀、齊讀

  4.介紹詩人: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奸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平易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5.下面光看題目意思:

  宿:過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板書:籬笆一徑

  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未:沒有。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同桌對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多媒體出示后兩句畫面(齊讀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黃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尋:尋找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動畫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芭堋ぁ边@叫動態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板書:喜愛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呢?(多媒體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這些情景來說明是----------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心情。2.詩中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想象練說]

 。◣讉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配樂)

  五.繪幅彩畫,深化理解。

  1.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動,情意盎然,充滿童趣。如果我們把這首詩畫下來,要畫哪些景物?(籬落一徑枝頭兒童黃蝶菜花)

  2.在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顏色?

  板書:黃(綠)(黃)

  補充板書,完成板書。

  3.自由動手繪畫。(配樂)

 。ㄎ覀儗W了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真是詩中有情,詩中有畫!想畫下來嗎?)

  4.評析學生作品(實物投影打出)

  三.課外延伸,引導練筆

  按這首詩的三、四句的意思進行改寫,描寫捕蝶這一場面,寫時要注意動態描寫,扣住“急走.追.尋”等詞語去進行想象發揮。題目為《捕蝶》。

  板書:

  詩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愛

  畫:籬落.一徑.枝頭(靜)

  追入

  兒童黃蝶菜花(動)

  意色:黃(綠)(黃)

  作業設計

  4.古詩兩首

  一.比一比,再組詞。

  值()園()屐()滿()

  植()圓()技()瞞()

  墻()扉()苔()憐()

  薔()非()抬()玲()

  二.解釋帶點的詞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艖獞z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應憐___________________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拼荷珴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關______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古詩,填空。

 、拧队螆@不值》是___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的作品,“不值”是___________的意思,詩的前兩句寫詩人春游訪友不遇,表明詩人的心情,后兩句寫詩人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聯想到滿園春色,心情一下子又___________起來。

 、齐m然詩人“游園不值”,久扣“_________”而“_________”,但是詩人從探出墻頭的“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無法阻擋的“_______________”。全詩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題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詩的前兩句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一派田園風光;后兩句寫了______,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可愛,前兩句是______,后兩句是_____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趣盎然。

古詩兩首教案5

  教學預設目標: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第一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邱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八姟笔鞘裁匆馑?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二課時

  學習古詩《小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ㄈ郏喝砍龅哪莻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4、簡單講述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

  2.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3.教師語言描述,激發學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只蜻蜓,有一只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呢?

  4.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朗讀反饋。

  6.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認讀。

  3.小組合作,創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古詩兩首教案6

  【教學目標】

  1、認識“樓、依”12個生字,會寫“樓、依”10個生字,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產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了解詩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重點)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重點)

  4、通過學習這首詩,對詩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1、你認識上面的建筑物?(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鸛雀樓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介紹鸛雀樓

  鸛雀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化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

  二、介紹作者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主要作品:《登鸛雀樓》《涼州詞》。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僮⒁庾x準整體認讀音節“欲”,后鼻音“窮”等。

  ②識記

  形聲字結構特點識記:“樓、依”。

  組詞擴展識記:“欲”可以組詞為“欲望、食欲”。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欲望食欲貧窮窮人

 。2)學習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這個問題請你更正一下。

  在這里,“更”讀“gēng”,意思是“改變、改換、;舊計時單位”,還有一個讀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組詞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谧x一讀:

  只要你堅持練習書寫,你寫的字會更(gèng)美觀。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蘋果就被摘下。)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學習字詞,為閱讀掃清障礙,提高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四、學習“會寫字”

  樓依盡黃層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1)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樓、依”,“木、亻”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組詞擴展法識記:“盡力盡量黃沙黃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云”加“尸”是“層”。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ā氨M”上窄下寬,“樓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黃”上中下結構,“層”半包圍結構。)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樓、依”,學生練寫。

  “樓”左窄右寬,“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米”的橫筆與“木”的橫筆大致持平,撇筆伸向“木”側,捺收筆于橫中線;“女”的撇點的折點在橫中線,撇短點長,末筆長橫比“米”略寬。

  “依”左窄右寬,“亻”兩筆在橫中線上側相接;“衣”的首筆點在豎中線右側,長撇從橫筆中部起筆,撇至“亻”側,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末筆從豎中線起筆。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多元認字,是部編版教材強調的重點,書寫的指導,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愛寫字、會寫字!

  五、品讀釋疑

  1、出示課文題目《登鸛雀樓》,題目應該怎樣斷句停頓?

  示例:登/鸛雀樓

  “登”在這里指?(登上)

  2、學習第一、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黃河、海)

  “白日”在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陽。

  依:靠著。入海流:指黃河最終流入大海。

  盡:完。這里指太陽靠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滾滾流向大海。

  3、學習第三、四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上兩行詩寫了景物,這兩行詩寫了什么?(登樓的人)

  “欲”:想要;“窮”:盡

  千里目: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更”指再。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我們看到了有一個人站在鸛雀樓上,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4、詩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白日、山、黃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陽在山的盡頭、黃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ò鍟旱菢撬姡禾柭渖近S河入海)

  5、作者在樓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遠,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ò鍟旱菢撬迹河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品讀詞語和詩句,結合圖片,想象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4、教師小結:學習了這首詩,我們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七、課堂拓展

  1、推薦閱讀《題西林壁》

  聽讀《題西林壁》,借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背誦這首詩。

  2、你能寫出王之渙的其他詩句嗎?

  示例: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寫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表現出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這首詩寫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向上,做生活的強者!

  板書設計

  太陽落山(實景)

  登樓所見黃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鸛雀樓 寓理于事

  欲窮千里目(博大胸懷)

  登樓所思更上一層樓(包含哲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重點)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你認識上面的景物嗎?(瀑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瀑布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板書: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將進酒》等。

  【設計意圖:簡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績,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僮⒁庾x準:“瀑、布”的韻母都是“u”,以“p”和“b”為聲母的兩個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翹舌音,“煙”是前鼻音。

  ②識記:

 、僮衷醋R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谛温曌謽嬜痔攸c識記:“遙、煙”,“辶、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凼熳窒嗉拥姆椒ㄗR記:“瀑、煙”。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瀑布飛瀑棉布遙看遙遠

 。2)學習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只有努力學習才會進步,否則就會落后。

  在這里,“落”讀“luò”,意思是“掉下來,往下降”,另一個讀音是“là”,意思是“丟下,遺漏”,還有一個讀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語詞”。組詞如下:

  luò(落后)(落葉)

  落là(丟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讀一讀:

  小明經常丟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帶課本了。

  今天,我睡覺睡落(lào)枕了。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就放飛一個氣球。)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照廬煙掛川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①字源識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谛温曌謽嬜痔攸c識記:“煙”,“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廬、掛、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照”上下結構,“煙掛”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皬]”半包圍結構。)

  (3)老師范寫,重點指導“照、掛”,學生練寫。

  “照”上下結構,“昭”窄、大,“灬”寬、扁,“昭”日窄“召”寬,“刀”在右上格,“口”上寬下窄,豎筆在豎中線右側,頂部在橫中線;“灬”上合下開。

  “掛”左窄右寬,提手旁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圭”,兩“土”分寫橫中線上下,豎筆垂直對齊,上“土”的底部在橫中線。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品讀釋疑

  1、揭題:指課題,齊讀。

  誰知道詩題的意思?

 、偈裁词瞧俨迹空l看見過?

  瀑布是沖陡峭的高山上傾瀉下來的水流,遠看象一塊白布垂掛在山前!捌佟弊质鞘裁唇Y構?齊讀:“瀑布”。

  ②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的瀑布更是舉世聞名。現在就請小朋友們

  跟著老師隨著詩仙李白一起去廬山游覽一番吧!

  2、學習第一、二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太陽香爐峰)

  “紫煙”在這里指的是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

  遙看:從遠處看。

  掛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川:河流。

 。ò鍟哼b看:掛前川生紫煙)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云霧。遠遠望去,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掛在山前。

  3、學習第三、四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飛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飛一樣。

  “九天”:天空的最高處。

  “三千尺”,虛數,形容廬山之高,瀑布之長。

 。ò鍟郝撓肴С呗渚盘欤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

  4、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描寫了壯觀的廬山瀑布。

  5、作者站在廬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景物?

  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采用了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聯想、想象的方法來寫瀑布的磅礴氣勢。

  6、認識夸張

  概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進行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

  效果:增強感染力,烘托氣氛。

  運用:畫出詩中的夸張句!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計意圖:借助圖片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廬山瀑布壯觀景象的贊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七、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望天門山》

  聽讀《望天門山》,借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背誦這首詩。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望廬山瀑布》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描寫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詩人李白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讓我們開闊了視野,了解祖國山河的壯麗。

  十、當堂檢測

  十一、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生紫煙

  遙看

  望廬山掛前川

  瀑布雄偉壯麗

  三千尺

  聯想落九天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讀詩看圖,感受詩意。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描寫的景物。

  2、畫一畫詩,解讀詩意。

  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著山很近的,一點一點落下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盡”。

  3、讀一讀詩,理解作者的詩情。

  在抓重點詞理解這句古詩,感悟這句詩的非凡意境后,再讓學生從“疑”字著重體會詩人的如癡如醉,更能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還是這個“疑”字,讓學生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不足之處:詩歌的朗讀范讀得還不夠,最好能配樂朗讀。

古詩兩首教案7

  單元主題:觀察與發現

  單元內容:本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其中《古詩兩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是精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略讀課文,《語文園地二》是綜合性訓練。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選擇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寫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容易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生動地講述了科學家從生活中的無意發現到不斷尋求證據直至創立學說的故事,頗具吸引力。

  教學設計:

  5.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認識“臘、渾、豚”三個生字,會寫“莫、臘、渾、疑”四個生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嶺壁》。

  3.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4.積累詩人的其他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理解詩句意思。

  2.體會詩人的心境,能與他人交流讀詩的感受。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及作品。

  2.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題西林壁》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

  1.猜謎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請大家猜一條謎語,謎底是一位詩人的名字,看誰最先猜出來。聽好了: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不但詩寫得好,他的書法作品、他的畫、他的.在中國歷史上都極負盛名,他和他的父親、弟弟合稱“三蘇”,他是誰?(蘇軾)。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可以知道這首詩有關的哪些信息?

  (這是作者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詩)

  3.檢查預習,指讀正音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題西嶺壁

  橫看 / 成嶺 / 側成峰,

  遠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識 / 廬山 / 真面目,

  只緣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美。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想想以前學過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a、借助注釋理解詩意;b、查字典理解詩意;c、在理解的基礎上畫畫等)

  2.請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ㄉ灾鲗W習,師相機指導。)

  3.交流學習所獲。

 。ɑ蚪庹f詩句意思;或展示繪畫成果)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向遠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廬山景色卻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廬山,為什么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么多種變化呢?

 。ㄒ驗樘K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5.那蘇軾到底從幾個角度看了廬山呢?看到了幾種結果呢?(六個角度,看到了六種不同的結果。)那概括一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

  6.(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廬山之中,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話嗎?“我站在(),看到廬山像()!

  7.“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齊讀“不識 / 廬山 / 真面目,只緣 / 身在 / 此山中。”讀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

 。ㄔ鯓硬拍茏R得廬山真面目呢?站在廬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讀成誦,領悟詩請

  1.這首詩是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寫下的一首哲理詩,詩人不但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咱們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讀出廬山的奇麗景象,更要讀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F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用多種形式朗誦此詩(小組比賽、指名朗誦、全班齊誦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其實不僅觀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樣。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嗎?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教師小結:《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咱們說過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一生寫下了許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們交流交流吧。

  2.學生自己建立“蘇軾小檔案”,鼓勵學生根據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設計各種形式的小檔案,可以配圖畫,可以編作品目錄,可以寫名篇、名句,還可以寫成前言、后記等。

  五、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編寫“蘇軾小檔案”,并把自己喜歡的蘇軾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紹給爸爸、媽媽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游山西村》

  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一首古詩《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寫出了廬山的雄奇景象,更說明了一個哲理,那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還記得這首詩嗎?能把它默寫下來嗎?

  2.(師吟誦):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到鄉村農家去品味一下他們的生活吧。

  3.老師板書課題《游山西村》,生齊讀課題。

  4.檢查預習,指名讀詩。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讀到生字的地方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農家 / 臘酒渾,

  豐年 / 留客 / 足雞豚。

  山重 / 水復 / 疑無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糾正“渾”、“豚”、“疑”的讀音。)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美。

 。4)古詩大家都能讀了,還不行,還有四個生字要求大家會寫。請自己看看這幾個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樣記住它。

 。5)全班交流,識記生字并區別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師:這首詩大家已經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詩句的意思嗎?回憶一下前面一首古詩我們是按照什么樣的步驟來學的?

  (理解詩題→了解作者→理解詩句→熟讀成誦→領悟意境)

  1.理解詩題: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游覽浙江紹興的一個村莊時寫的一首詩。)

  2.了解作者:根據你的了解簡單談談詩人陸游。

  師總結:(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3.理解詩句。

  A.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ㄉ灾鲗W習,師相機指導。)

  B.交流學習所獲。(教師主導,集體交流)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笑話農家的臘的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

  讀完這兩句詩,你能體會到什么?(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

  反復讀這兩句詩,想: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ㄉ健兀凰獜停涣;花——明)

  當作者行走在重重疊疊的山巒中,踏過彎彎繞繞的水道后,心情如何?從哪看出的?

 。ㄐ那榫趩,從“疑無路”看出。)

  當作者面對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時,心情又是怎樣呢?從哪兒看出的?

 。@喜,從“又一村”看出。)

  指導學生打著手勢反復吟誦此句,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感受詩句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4.熟讀成誦: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這首古詩,比比誰的朗誦更優美。

  5.領悟意境。其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生活中無處不在,你能舉個例子嗎?

  三、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繼續讀詩, 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 配畫編故事配樂朗誦。

  2.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詩人陸游的資料,并編寫“陸游小檔案”。

古詩兩首教案8

  學習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有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課前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所、牧”等6個字。會寫“詩、林、童”等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情境導入: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了解他想要捕樹上的蟬。)

  二、自讀識字,檢測預習: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古詩,把圈出的生字多讀幾遍。

  2、出示帶拼音生詞,齊讀,小老師領讀。

  3、出示去拼音生詞,開火車認讀。

  4、交流識字方法。

  詞語識記:所:所以所有派出所

  牧:放牧牧草

  閉:關閉閉路電視

  換一換:收-----牧問-----閉

  加一加:蟲+單=蟬門+才=閉

  5、生字回文,齊讀古詩,注意斷句。

  三、再讀感悟,想象畫面:

  1、自讀每句詩,小組交流討論詩意,師再點撥。

  (1)學習“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問:牧童在干什么?他當時的神態如何?怎么看出來?此時,他的心情怎樣?(高興)從哪個詞體會得到?(振林樾)

  說說“振”“林樾”的意思。

  振——振動“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齊讀第一句,指導讀出牧童的高興。

  (2)學習“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眴枺耗镣凶唛g聽到了什么,(出示“蟬”的圖片,鞏固識記蟬)他想做什么?為什么卻“閉口”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指名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

  帶著理解齊讀第二句詩。

  2、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四、簡述詩意,熟讀成誦:

  1、師生配合,老師說詩意,學生對相應的詩句。

  2.引導學生根據詩意練習背誦。

  五、鞏固延伸:

  1、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配樂詩朗誦,邊展開想象,想象牧童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

  2、談談剛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試試編故事。(同桌試編,全班交流、評議。)

  六、指導寫字:詩、閉、立

  七、完成·練習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池、惜”等6個字。會寫“黃、閉、立”等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幅圖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荷花圖。)

  2、想想荷花開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樣的?(出示課文插圖。)

  3、古人把這么美麗的小池寫成了一首《小池》。齊讀課題,教學“池”。

  4、簡介作者“楊萬里”。

  二、自讀識字:

  1、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圈畫好的生字,請多讀幾遍。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帶拼音生詞,齊讀,小老師領讀。

  (2)出示去拼音生詞,開火車認讀。

  (3)交流識字方法。

  詞語識記:惜:可惜愛惜珍惜

  晴:晴空晴天晴日

  柔:柔和柔軟溫柔

  換一換:地----池借-----惜明——陰清——請——精——晴

  加一加:雨+路=露矛+木=柔

。4)生字回文,齊讀古詩,注意斷句。

  (5)全班齊讀。

  三、品讀領悟:

  (一)品讀一、二行:

  1、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小池的水可能是從哪里來的?課件展示“細小的泉水從泉眼里流出來”

  師:這個池塘的水是從這個泉眼里(課件指著泉眼)流出來的。練讀“泉眼”。

  2、請仔細觀察觀察,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

  (1)同桌討論

  (2)個別匯報

  教師作適當的引導細細聽聽,有聲音嗎?(引出無聲)

  好好看看,泉水流出的樣子?(引出惜細流)

  3、鞏固生字“惜”

  (1)指名讀

  (2)誰能給他找找好朋友

  (3)看看圖,讀讀詩,是誰舍不得誰呀?

  4、引導朗讀第一行:你能用上舍不得的語氣讀讀嗎?自由練讀個別讀齊讀。

  過渡:讀得那么好,你瞧,太陽公公都放射出了柔和的陽光表揚你們了。(課件展示柔和的陽光)

  5、出示第二行古詩

  (1)個別讀

  (2)在這里,是誰喜歡晴天里柔和的陽光?

  (3)那你就帶上高興的心情,喜歡的語氣讀讀吧!

  (二)品讀三、四行:

  1、出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自由讀讀這兩句古詩(讀正確)。

  (2)指名讀。

  (3)老師范讀,請小朋友們在頭腦中想象畫圖。

  (4)指名反饋。

  2、組織學生看詩畫圖。(可以獨立完成,也可找幾個小伙伴合作完成)

  3、組織評畫,在評議中隨機教學生字“露”、“立”。

  “露”:(1)誰有好方法記住它?

  (2)你能給它找朋友嗎?

  (3)借圖體會意思“長出來了、冒出來了”

  “立”:(1)小蜻蜓飛過來了,立在了荷葉上,你能給立換個詞嗎?

  (2)指名表演:誰會做做“立”的動作?

  (3)引導書寫:仔細看看,怎樣才能把它寫漂亮?

  范寫描紅自由練習

  四、鞏固延伸:畫畫你心中小池的樣子。

  五、寫字指導:黃、閉、立

  六、完成練習:

  1、拼一拼,寫一寫,讀一讀

  Shlnlìtónghuáng

  ()人樹()站()()年()色

  ()歌森()直()()話()金

  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順的話。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蟬。

  ()歡快的歌聲響遍了整個樹林。

  ()于是,他就閉上了嘴巴,輕輕地站了起來。

  ()一天,牧童騎著黃牛,唱著歌走在樹林里。

古詩兩首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并默寫《望洞庭》。

  3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或課件;可表現古詩意境的音樂。

  學生:收集和詩句描寫有關的風光圖片及有關詩人蘇軾、劉禹錫的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誦讀,把握詩境

  1學生自由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2教師背一首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指名讓學生背以前學過的劉禹錫的《浪淘沙》。

  3師生交流收集的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劉禹錫的基本情況。

  4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聽教師范讀兩首古詩,初步感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5學生初讀兩首古詩,大致了解其異同。

  二、分步解讀,品悟詩境

  (一)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1學生自由練讀全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古詩及題目意思。

  4指名說說詩的大意,在疏通詩意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

  5四人小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僭娙斯P下的西湖有哪兩種不同的美?(在詩人筆下,西湖的美無論在晴天還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處:麗日晴空,水光閃動,是一種明朗美;煙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種朦朧美。)

 、趲熒餐蕾p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西湖“水光瀲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壑笇Ю首x一、二行詩。自由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茉娙藶槭裁窗盐骱茸魑髯樱慷咧g有什么相似之處?

  ⑤教師簡單講述西施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三、四行詩。

 、扌〗Y:西湖就像那風姿萬千的美女西施一樣,都具有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這樣來寫,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體化、形象化了。正因為深得審美經驗的蘇軾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們又稱西湖為西子湖。

 、咧该首x三、四行詩。

  6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①自由組合練習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

  ②展示個性指名讀,可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

 、蹘熒颖痴b讀,通過教師引讀點撥,使學生深入體會詩意。

  (二)學習《望洞庭》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讀詩句,悟詩意;重合作,共解釋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匯報交流,重點理解“和”、“鏡未磨”以及全詩大意。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

  ①“白銀盤里一青螺”中,“白銀盤”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詩向我們呈現了哪兩種美?你能從詩句中體會出來嗎?第一、二行詩描繪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輪秋月高掛天空,湖面靜得像一面沒磨過的銅鏡,寫出了一種獨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詩,詩人巧用一個“遙”字把鏡頭拉開,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銀盤里一青螺”,畫面極其壯美,全詩形成了柔美與壯美相和諧的意境。

  5指導朗讀,背誦。

  三、整體參讀,體察詩韻

  1讀了這兩首山水詩,你有何感受?

  2交替互讀兩首古詩,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3分別以西湖、洞庭湖景色為背景,欣賞描寫西湖、洞庭湖的古詩、對聯,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讀一讀、背一背。

  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1本課我們學習的是山水詩,你還了解其他哪些類別的詩?(送別詩、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

  2布置自選作業:

 、偈占K軾、劉禹錫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谟檬闱榈脑捇蛟姷恼Z言寫一處我們身邊的美景。

  ③閱讀一篇描寫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詩歌。

古詩兩首教案10

  第二課時

  一、復習古詩,談話導入

  1.指名背誦古詩《草》。

  2.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3.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古詩《小池》。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楊萬里描寫暮春時節的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運用各種方法識字。

 。1)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字。

  (2)組詞識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離籬、味未。

  3.指導寫字。

 。1)小組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2)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三、細讀古詩,總結學法

  1.誰能說說我們學習《草》這首詩時是按照怎樣的學習步驟來學習的?

  (1)讀: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2.請同學們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來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學生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

 。2)匯報。(教師適時點撥、幫助)

  四、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1.自由讀: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孩子在捕捉蝴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當黃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3.比賽讀:誰讀的好?好在哪兒?

  4.背誦:同桌互背,指名背,齊背。

  五、鞏固古詩,能力培養

  你能把這首小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嗎?小組交流。

  六、作業

  1.背誦古詩。

  2.把《宿新市徐公店》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身邊的人聽。

  板書設計

  2古詩兩首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笆小路

  黃蝶黃花

古詩兩首教案11

各位領導 、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夜書所見》。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正處于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過渡時期這一實際,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繪的情境。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學情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學情

  由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可能對古詩所表達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們通過畫面,以及多次誦讀,從字里行間去品味。

  五、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再是"教學生會念書",而是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性的學習。同時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因此,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誦讀法: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聯系兒童的現實生活想象畫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結合感受引起愁思,從而引出課題:《夜書所見》。

  2.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為理解全詩打基礎。

 。2)讀懂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多媒體出示古詩:

  初讀古詩,了解作者所看所聽。

 。ㄗx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結合注釋解詞,并教會學生看注釋解釋詞語。理解“促織”時,出示圖片,了解蟋蟀。

  3.學習生字(蕭、梧、促)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生自由講自己的識字方法。)

 。3)把剛才學到的生字書空描紅仿寫這些詞語。

  4.生字能讀好了,現在老師將生字放進古詩里,看看你們能否把古詩讀好。(課件出示全詩)指名讀,自由讀,齊讀。

  三、品讀賞析,感悟詩意。

  1.逐句分析詩意,結合詞語體會詩的意境。

  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思念、鄉愁。

  3. 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學生容易進入古詩的意境,仿佛與詩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風的涼意,感受到了詩人的孤單寂寞和思鄉之情。

  四、游戲練習,加深理解。

  聽詩意,猜詩句。趣味性學習詩歌。

  五、深入朗讀,感悟詩情。

  1.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感情,讀出詩的韻味,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你們認真地聽一聽。師配樂范讀。

  2.你能不能讀出這種“想家”“鄉愁”的味道來?(自由讀)

  3.誰能大膽地讀給大家聽呢?(配樂,指名讀)

  4.你認為他讀得怎樣?生互相評一評。

  5.思鄉的感情越來越濃了,現在讓我們男女賽讀,看看誰讀得好!(男女賽讀)

  詩歌教學堅持“以讀為本”。“三分詩,七分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情感升華。

  六、拓展延伸,質疑問難。

  1.在秋天的夜晚,周圍的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于是就寫下《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你們還讀過哪些關于思鄉的古詩呢?(指名讀或背)

  2.小結:秋天到了,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都會引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

  七、作業布置。

  把握基礎,朗讀感悟,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1.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

  3.把古詩的意思和感情講給爸爸媽媽聽。

  八、板書設計:

  緊扣文章內容和主題設計簡單的板書,利用板書體現課文的思路,突出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夜書所見

  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 思鄉之情

  感:動客情

  【我為什么要這樣上課】

  聯系現實生活,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的世界隔絕開來!备鶕r村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聯系兒童捉蟋蟀的快樂、有趣,再聯系詩人當時漂泊在外的生活實況,促進思鄉情的體會。

  總之,在教學中我以樸實,簡潔,明了的態度,利用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古詩教學的特點,以品詩賞畫的新理念,古詩意境的對照增加了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到了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精彩片段

  《夜書所見》品讀感悟

  師:誰來說說,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喜歡秋天。

 。ㄎ翌D時啞然,這和預設的情況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問:你從哪看出作者喜歡秋天呢?

  生語塞。

  師:其他同學來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孤獨。

  師:好,你從哪看出作者很孤獨?(板書:孤獨)

 。ò胩,學生沒有反應。我只好改變策略將問題具體化)

  師:我們說借景抒情,孤獨的情感應該從景物中體現出來,那么詩中寫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風

  生:蕭蕭梧葉

  生:兒童

  師:兒童是秋景??

  生:促織

  師:秋天才有嗎?(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證。捉蟋蟀應該是秋天的活動)

  師:我們先來看“蕭蕭梧葉”,這“蕭蕭”是什么意思?

  生:風聲

  師:在詩中是什么樣的風聲?

  生:吹過梧葉的風聲。

  師:秋風吹過梧桐葉,沙沙作響,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

  師:我們就用第一句里的一個字。

  生:寒。

  師:很好,這樣的秋景不正是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嗎?(板書:寒冷)

  師:還有哪里可以讓人感覺到寒冷?

  生:江上秋風

  師:我們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們站在江邊,那江上的風迎面吹來,想想都讓人瑟瑟發抖,是不是?

  生:是。

  師:好,那么這里僅僅只有秋景冷嗎?還有誰的心也是冷的?

  生:作者

  師:很好,接下來,你們能不能把詩中的這種寒意讀出來呢?

  一生讀得平淡,沒有起伏;一生讀出節奏了,感覺卻不太有;最后一個讀得緩慢低沉,目標達到。

  師:那么作者有沒有一整夜都沉浸在這樣一種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沒有

  師:說沒有的同學起來說說看,從哪看出沒有?

  生:知有兒童挑促織

  師:還有沒有?

  生: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恩,在這樣一個秋風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盞明燈,頓時讓人倍感……?

  生:溫暖

  師:很好。(板書:溫暖)

  師:也由這一盞明燈,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兩個兒童提著燈籠挑促織。

  師:其實,這兩個兒童挑促織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時候常做的事嗎,所以啊,正是這秋夜的一盞明燈引起了作者溫暖的回憶。那么我們大家讀的時候應該……

  生:快一點

  師:恩,這時候作者寒冷的感覺緩解了一點,所以讀得時候要比前兩句讀得稍稍輕快一點,聽老師讀一遍。

 。◣煼蹲x)

  大家自己試著讀讀看,待會徐老師請幾個同學讀給大家聽下。

 。ㄌ魧W生朗讀)

  師:這首詩寫于作者為官在外的時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種孤獨的情緒,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盞明燈,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而感到溫暖。下面誰來朗讀一下整首詩歌,表達出作者的這種變化的心情?

 。ㄌ魧W生朗讀)

古詩兩首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其中的意境。

  學情分析:

  學習本篇課文時正好是深秋,重陽。而這兩首詩又正好是抒寫秋色鄉情的千古絕唱。要引導學生結合秋天的特點來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課件、古箏曲子。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配樂朗誦)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边@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課件播放古箏曲)

  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佟皯洝笔鞘裁匆馑?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墼娙藶槭裁磿綍r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芾首x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僭娙藰O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F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僮杂删氉x

 、谂錁贩蹲x→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劬毩暠痴b。(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節就要到了,就讓我們說一說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課后反思:

  課堂上通過課件播放古箏曲子,使學生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不但領會了詩的意思,而且朗誦得非常有韻味!墩n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有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問題淺顯易懂的不需要浪費時間而合作研究!昂娩撨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現新知識、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的問題,拓寬學習面的自學匯報形式等,課堂上讓學生討論交流。探究同時還要要求小組學習,有明確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發言人,教會學生傾聽意見,此外,要保證合作的時間,教師也可參與。

  課堂上,有時我按捺不住,在學生未充分回答時,急于說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

古詩兩首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了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學流程

  板塊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嗎?能背誦嗎?

  動畫:背誦你學過的古詩。

  2·課件顯示課題:古詩兩首。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課件:兩首詩的題目

  這兩首古詩,一篇是《鋤禾》,一篇是《憫農》。

  3·這兩首詩你熟悉嗎?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講一講吧!

  板塊二:學習《鋤禾》

  1·你能看懂這幅圖嗎?這些農民伯伯正在鋤禾。

  課件:農民鋤禾圖

  鋤禾就是在田地里鋤草。在炎熱的夏天里,農民伯伯在田里鋤草,他們滿身大汗,那些汗水一滴一滴滴到田里去了!他們的勞動多么辛苦。

  2·古代的一位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寫了一首詩。

  課件: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自由朗讀。請小朋友們借助拼音,把詩句讀正確。

  4·學習生字。

  課件:

  說說哪個字的讀音要提醒大家注意讀準的?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粒的聲母是小棍l,要注意讀準。

  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的字,要注意讀準。

  朗讀詩句

  5·現在,再讀讀詩句,你一定會讀得更好。

  課件:我們就得一句話一句話地讀,讀懂詩句中每個字的意思。

  6·學習詩句。

 。1)先看前兩行詩句,讀一讀,你能讀懂什么呢?給大家說一說。

  課件:“當”變紅:“當”是什么意思?“當”是“正是”“正在”的意思。課件:插圖

  農民伯伯鋤禾的時候,正當太陽在他的頭頂上,是正中午的時間,這就是“日當午”,F在你讀懂了這兩行詩句的'意思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理解?

  看到農民伯伯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想一想,說一說。那么,詩人是怎么想的呢?

  (2)后兩行的意思呢?

  讀一讀,詩句中的哪個字的意思你不理解?

  “皆”是“都”的意思,粒粒皆辛苦,就是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的勞動換來的。我們每個人每天吃的飯,都是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用汗水換來的,來得不容易。∵@就是詩人想到的,詩人寫得多好。⌒∨笥褌円彩沁@么想的嗎?

 。3)農民伯伯在炎熱的夏天里,辛辛苦苦的勞動。所以,我們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你還會浪費糧食嗎?

  (4)理解了詩句以后,你能不能把這首詩讀得更有感情呢?

  你能把這首詩背誦出來嗎?

  農民伯伯種田很辛苦,我們應當愛惜糧食,尊重他們的辛苦勞動。這是我們從《鋤禾》這首詩中學到的。下面,請小朋友們看李紳的另一首詩《憫農》。板塊三:學習《憫農》

  (1)課件:圖片。

  看看書上的圖,再讀讀詩句,說說你理解了什么?

  一邊,是農民辛辛苦苦地種莊稼,另一邊,是一位農民伯伯因為饑餓就要死去。為什么會這樣呢?什么原因使他們這樣悲慘?

  課件:憫農

  (2)請小朋友們借助拼音自己讀讀這首詩。告訴大家,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的?

  課件:“粟”的音節變紅。注意讀準它的聲母平舌音su。

  (3)讀一讀,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的?

  課件:下面講解的字分別變紅。

  “粟”是指谷子,一就是一顆,表示很少;萬不是正好一萬,而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這兩個詞中,你讀懂了什么?這就是農民伯伯的種田,這是他們收獲的糧食。

  Ppt:圖片

  (1)是的,農民伯伯種田,播下很少的種子,可是秋天卻收獲了很多的糧食。看到農民伯伯的豐收,你的心里一定感到很高興吧!

  (2)農民伯伯種田付出了那么多的勞動,也獲得了很多的收獲?墒牵麄兩畹迷鯓幽?

  課件:

  怎樣讀出農民種田,收獲的糧食很多呢?你知道“無”和“猶”的意思嗎?“無”,是沒有;“猶”是還是的意思。

  “四!薄伴e田”是什么?四海就是指任何地方;閑田就是沒有播種的田地。任何地方的田地都種上了糧食,那要收獲多少的糧食!

  (3)為什么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種田,莊稼豐收了,農民還要被餓死呢?想一想,再說一說,F在,你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了嗎?

  是啊,在當時的社會,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種田,收獲了很多的糧食,可是自己卻要被活活地餓死!這多么不公平啊!詩人對他們深深的同情。你能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嗎?

  ppt

 。4)今天,我們學了兩首古詩。通過朗讀理解,小朋友們知道了什么?在當時的社會,老百姓過著痛苦的生活。他們辛辛苦苦地種地,收獲了很多糧食,可是他們自己卻忍饑挨餓,甚至痛苦地死去。這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同情啊!

  (5)最后,我們一起再次朗讀《憫農》,把它們背誦出來。

 。6)學完了這兩首詩,我們再來想一想,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是的,它們都是4行,每行都有5個字,讀起來很順口,這叫五言絕句。這是兩首詩表面上的共同點。兩首詩的內容都是關于同情農民伯伯辛苦,但生活很苦,表達對農民的同情。人們把這兩首詩又叫作《憫農兩首》。它們的作者是??

  課件:

 。7)在古詩的王國里,還有很多這樣反映老百姓生活貧苦,社會不平等的內容的。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

  課件:

  板塊四:寫字指導與練習

  這些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生字。

  1·課件:禾午辛苦農收萬閑夫。

  請小朋友讀一讀,再給這些字找些朋友。

  2·這是這些字的筆順圖,請小朋友按筆順書空練習寫寫。

  3·指導寫字:辛閑農

  “辛”要注意寫好長橫,“閑”的里面是木,注意寫得小些,不要碰到外面的門字框;“農”的筆順要注意,請小朋友們看仔細。

古詩兩首教案14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二、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素描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三、課時劃分: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n前說說。

  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ǘ⿲W習古詩《鋤禾》。

  1、出示古詩圖文: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里表示動作。禾:禾苗!颁z未’是什么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l)自讀?磮D:圖上畫了什么?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內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ㄈ╈柟淘娨,練習背誦。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4、背誦表演古詩、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么呢?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ㄋ模┲笇懽。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獨體字,與”干”、“牛”相比較、

 。2)“粒”左窄右寬。

 。3)“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而長。

  2、師范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ㄎ澹┙虒W后記:學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學會要愛惜糧食。

  第二課時:

 。ㄒ唬┱n前說說。

  我們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平時要怎么樣做?

 。ǘ┲笇Э磮D。

  問:這幅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ㄈ┲v讀詩句。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這里讀第三聲,也指谷粒。

  2、體會“春——秋”、“種——收”、“一粒粟——萬顆子”的對比,感受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勞和取得豐收的不易、(指導朗讀)

  3、聯系詞句,學會擴展成語,積累成語。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精耕細作、千倉萬箱。

  4、可是面對一片豐收,農民為什么會出像詩句中的悲慘象呢?

  5、學習“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2)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指導朗讀。

  體會“無閑田”與‘猶餓死”的強烈對比,讓學生感受遍地豐收景象與農民怕死荒野這兩幅圖,在心中激起“為什么”的疑問。

  7、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什么?想問什么?

  8、小結:農民在黑暗的社會里受到剝削階級的殘酷剝削,過著悲慘的生活。

 。ㄋ模╈柟淘娨,指導背誦。

  (五)指導寫字。

  1、收:左窄右寬。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與平穩。

 。2)閑:“門字框”要寫得舒展些。

  2、師范寫,生描紅,仿寫。

 。┙虒W后記:

  學生對舊社會的農民的悲慘生活,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愛惜糧食,不吃剩一粒米飯。

古詩兩首教案1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學會“曉、眠、覺”三個字,知道這幾個字在詩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詩意,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曉的字形。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背《春雨》。

  2、默寫:乃、隨、潤。

  二、揭題:

  板書:春曉

  解題:曉:早晨春曉:春天的早晨(老師告訴學生曉這個字的意思是通過查字典再結合詩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勵學生多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在曉的三種答案中找到正確答案。曉:1、天剛亮;2、曉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詩人孟浩然。(告訴學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們將學到李白寫給他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讀古詩,學生字。

  1、指名讀古詩,其余同學畫出生字詞

  2、出示生字詞讓學生自學:春眠不覺曉啼

  3、檢查自學情況。

  四、細讀古詩:

  1、看圖讀古詩,試說古詩的"意思。(請學生看書上插圖,用優美的語句說說圖上畫了誰,她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后老師舉例: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來后拉起竹窗簾,看到了楊柳依依,芭蕉油綠,桃花紅艷,可是卻有花瓣掉下來了,花瓣為什么會掉下來呢?我們學習詩的內容就知道了。)

  2、學習古詩:

  3、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先理解字義、詞義,再理解句義,最后理解全詩的含義)

  4、理解字義:

  眠:睡覺。(同樣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選擇)

  不覺曉:曉指天亮。不知還、不覺天就亮了。

  間:聽到。

  聞啼鳥:聞鳥啼,聽到鳥的叫。(老師講解:古詩為了整齊押韻,便于吟唱,會省略一些詞語,有時還顛倒次序,使意思變得曲折、跳躍。)

  5、理解詩意:

 。1)指名讀第一句。

 。2)討論:聯系單字的意思說說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3)誰能補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春天氣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醒來時只聽到外邊一片清脆的`鳥叫聲)

  師: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齊讀一、二兩行詩。

 。5)指名讀三、四兩行。

 。6)這兩句寫什么時候的事?

  昨天夜里聽到什么?想到什么?

  師:花兒落了,春天即將離去,這春光多么可貴,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師補充:教育學生春光雖然美好,可是卻很容易逝去,所以我們應珍惜美好時光。讀: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7)齊讀這兩句詩。

  6、總結: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雨后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感情。

  四、老師把《春雨》與《春曉》進行比較,進行課外拓展。

 。▽懘禾斓脑娋溆泻芏,老師這兒也找了一些,請學生朗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咸粕景病督^句》。請學生回家再找找看還有哪些描寫春天的詩,找出來讀一讀。

  五、指導朗讀:

  1、指導朗讀節奏、韻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3、老師范讀。

  4、學生自練。

  5、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六、指導背誦。

  1、自由練背。

  2、配音背誦。

  七、作業:

  1、完成《習字冊》第一課生字;

  2、把書上插圖的意思說給家長聽。

【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的教案11-22

《古詩》教案02-18

中班教案古詩教案01-05

小班古詩教案06-12

牧童古詩教案02-21

中班古詩教案03-16

古詩鳥的教案06-02

古詩教案最新11-18

古詩絕句教案02-20

古詩畫教案02-1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20 | 在线亚洲精品字募免费视频 | 自拍亚洲日韩一区 | 日韩精品一级一区 | 色偷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