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尋隱者不遇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尋隱者不遇古詩1
一、教學目的:
1、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并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2、訓練學生把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思維變成生動畫面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點: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三、教學難點:如何把話變成畫。(即:如何使抽象思維變成形象思維。)。
四、教學準備: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兩張、錄有古曲的音樂磁帶一盤。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法。
1、指名請學生背誦課內、課外學過的`古詩。
2、根據學生的背誦情況相機小結,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入勝的景色,進而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把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從而正確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讀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ù虺鐾队埃鍪緩秃险趽醯奈淖滞队捌,師生一起對照投影片審題、解題,搞清楚話和畫的含義。)。
。ǘ┲笇W法。
1.抓字眼、明詩意。
逐字逐詞逐句弄懂詩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師作適當的點播。)。
2.提問題、想詩境。
以松下問童子這一句為例。
(1)逐詞就詩句提出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松樹下面?誰問童子?怎么問?問什么?童子什么樣?
。2)就問題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幫助學生形成畫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合理想象,結合生活實際和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圖書等進行想象。)。
。3)學生借助投影片,根據想象描述畫面。
3、悟詩情、詠詩句。
。1)根據你所描述的畫面,體會詩人當時是怎樣的感情。
。2)把體會到的感情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總結學法。
。ㄔ俅纬鍪緩秃险趽醯奈淖滞队捌瑤熒黄鹂偨Y歸納學法。)。
(四)遷移鞏固學法。
在老師適當的點播下,運用學法學習古詩后三句。
1、抓字眼、明詩意。
2、提問題、想詩境。
。ǔ鍪镜诙䦶垐D畫場景投影片,學生填充內容、描述畫面。)。
3、悟詩情、詠詩句。
(播放古曲,配樂詠詩,引學生進入到廣闊而幽深的山中境界,從而體會詩人對隱者這種與世隔絕,甘與大自然為伍,自得其樂的采藥生活羨慕和神往之情。)。
。ㄎ澹┆毩⑦\用學法學習古詩。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六)布置作業。
用把話變成畫的方法學習古詩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七)板書設計。
松下問童子,(興奮)。
言師采藥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羨慕)。
云深不知處。(向往)。
(彌漫,繚繞)。
悟詩情詠詩句。
提問題想詩境。
抓字眼明詩意。
尋隱者不遇古詩2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鑒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常常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第一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此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云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暗诖松街,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尋隱者不遇古詩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隱者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爸弧笔嵌嘁糇,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并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訴他師父采藥,接著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里,不過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童子詩人。
()松下問童子, 。ǎ┭詭煵伤幦ァ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2.完成課后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網易娛樂新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學前,我使用多媒體制作出以前所學過的一些古詩的畫面,讓學生觀圖吟頌其詩句,誰背得多,誰最棒。精美的圖畫一下子就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適時啟發學生“你是怎樣學會這些古詩的?”讓學生回憶,總結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進入下一階段。
二、讀寫結合,擴展思維。
讀寫結合是本課重點環節,我做了如下安排:
讀:范讀、初讀、細讀、賞讀、誦讀。
寫:寫字詞意、畫簡筆畫、默寫古詩。
(一)范讀:我出示古詩插圖,配著優揚的輕音樂范讀古詩。
(二)初讀: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由讀,畫出難點字,要求讀準字音,再由我簡介詩人及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把難點字詞寫一寫。
(三)細讀:學生讀通每行詩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詞在詩句中的真正含義,配合畫面展開想象,串說句意。
(四)賞讀:學生讀通整首古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串說詩意。
(五)誦讀:在優揚的輕音樂聲中,學生閉上眼睛背誦整首古詩,接著想象其詩景,結合詩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簡筆畫板書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著輕音樂默寫古詩。
三、劇本表演,感悟詩意。
到此環節,學生已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內容,但是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繼續學習,主動發展的能力,在學生吟頌、板畫、默寫的基礎上,又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將整首詩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上臺表演,這樣發揮他們相互合作、協作的`精神。在討論、表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詩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在各小組匯報表演后注意從學生的評價中引導全班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人當時起伏的心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單一的知識注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聯想與想象,分析與綜合思維等活動的積極性,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設計好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牢固,得到全面發展。
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想象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培養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和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誦詩愛詩。
1、挖掘積累:小朋友,周老師每次走過你們的教室的時候,總發現你們的黑板上寫著一首古詩,是不是一直在進行著古詩的背誦活動,那我們肯定會背許多適攏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br評價:背的不錯,誰愿意比他的聲音更響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對,咱們背詩還要記住詩的名字。
瞧,搖頭晃腦背得真投入。
2、對話導入: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朗朗的背詩聲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進這座寶庫,去學習一首新的古詩。
二、整體感受:勾勒牧童輪廓。
1、老師板書課題:所見。誰愿意把詩的題目讀給大家聽聽。
這個生字的音讀得真準,是平舌音,請你帶大家讀讀。有誰能為所找個朋友?
釋題:“見”什么意思?“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2、告訴學生:這首詩是清代大詩人袁枚寫的,詩里寫的內容都是詩人袁枚親眼所看見的。(出示袁枚及詩)。
3、自由讀讀詩,看看袁枚都看見了什么?圈出沒學過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爭取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自由讀)。
誰會讀?(請兩個)正音。--請你讀給同桌聽一聽,讀錯的字幫忙糾正一下,讀的好的,請你送上你的掌聲鼓勵一下。--都會讀了,那我們一起讀。
(隨機進行正音和生字的認讀。蟬、振、聲、意、欲這幾個字稍難讀,注意這些字的發音。蟬:是什么?什么季節會叫個不停?閉:誰能為他找個朋友?立:說反義詞,做動作。)。
4、離開了古詩,生字寶寶你還認識嗎?(出示生字認讀--做小老師讀)。
有誰愿意為其中的一個生字寶寶找個朋友呀?(生字組詞)。
怎么樣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見了,誰還會讀?(指名讀--齊讀)。
6、大家讀的真好。學習古詩呀,朗讀是一個好辦法,那我們就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好不好?請四個小組每組推薦一個小朋友,我們來比一比,誰讀得好。其他同學請豎起你的神耳朵,評評誰最棒。ɡ首x評價)。
7、現在我們再換一種方式,男女生比著讀。(老師來評價,豎大拇指)。
8、看到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們幫助我一起讀。(齊讀)。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蟬意趣。
1、情景導入: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具體說生動。(評價:你的話說的真完整。你說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詩人。你可真會觀察。)。
2、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學生跟著做律動操)他的歌聲怎么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3、袁枚看到這么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么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誰來讀讀這兩行詩?(2個)。
4、我們不僅要會讀詩,還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誰明白了,來說一說。(學生交流,補充)。
6、誰能快樂地讀讀這兩句詩?(指名--齊讀)。
7、我們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讀讀,這兩句中還有不懂的地方嗎?看誰最能會問題。提出來,請大家幫忙。
重點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周圍的樹怎么樣?(林樾就是茂密的樹林)。
振:聽,牧童的聲音怎么樣?這么響亮的聲音傳遍了樹林,林子里的鳥都聽得到他的聲音。(回蕩)。
8、多么快樂、活潑的小牧童呀!我們再來讀一讀。
9、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于是,他就……(想象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ń處熆梢龑W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如果你是可愛的牧童你會怎么做呢?請一個小朋友來表演(老師配音:小牧童正唱著歌,忽然聽到知了的叫聲,他馬上閉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樹下,屏住呼吸,踮起腳尖,輕一點,撲上去,抓住了嗎?)。
10、袁枚看到這個情景,馬上又吟出了后兩行詩--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正音,齊讀。
11、同桌讀讀這兩行詩,說說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呀?
12、匯報交流。隨機朗讀指導。
13、還有不懂的嗎?,大膽地問。重點理解“意欲”!伴]口立”用動作演示。
閉口立:誰愿意幫助他?能不能用動作來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蟬,他的動作、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該怎么讀好這兩句詩?
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加動作讀--齊讀。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馬上拿出紙和筆,寫下了這首所見。--齊讀。
四、表演朗讀,探尋誦背樂趣。
1、小朋友,我的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喜歡這首詩嗎?你最喜歡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個有心人,把自己看見的寫下來就是一首好詩。我們也日記也要像他一樣,把自己看見的,聽見的寫下來就行了)。
2、你們真能干,又會學習,又會提問。想不想聽聽,老師是怎么讀的?(詩配音朗讀)。
3、聽著我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那就請你也做一回大詩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讀,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讀來把你的所見表達出來吧。
5、學生展示--齊背。
(指名讀--交流所見--齊讀)。
五、復習生字,寫字指導。
1、你們學得真好,雖然只上了一節課,但老師已經喜歡上你們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給你們,看誰能接住。出示帶蘋果的生字,學生認讀。
2、別著急,我這兒還有許多,只要你能把兩個生字寶寶寫漂亮,看他們停在田字格里,誰認識他們?要想把這兩個字寫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細觀察,誰愿意給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師范寫。學生寫字。互評。
六、課后作業。
1、背誦《所見》。
把《所見》編成一個故事演給家長看,爭取得一個小演員的稱號。
尋隱者不遇古詩4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了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采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里,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他是怎么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采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詩里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后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尋隱者不遇古詩5
《尋隱者不遇》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古詩賞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尋隱者不遇古詩6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1】
在松樹下,我詢問童子,他說師父采藥去了。只知道他就在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譯文2】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譯文3】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樹下,我向隱者的小弟子詢問他師父的去向。他回答說師父采藥材去了。隱者師父其實就在這座曠遠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霧迷蒙,那個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師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詩意1】
一唱三嘆,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詩具有了無窮的韻味。詩中有一「問」三答,將三番問答精簡為二十字。既寫出了詩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對友人的關切,又表現出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
【詩意2】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一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詩意3】
是一種灑脫、醉情于自然的隱逸生活。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意4】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一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賞析】
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尋隱者不遇古詩7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表現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羨慕。詩中松樹代表了高潔的精神,白云代表了潔身自愛的情懷。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飄渺的云霧,沒有一個字寫到隱士,但是每一個字都是在寫隱士,也在寫詩人對隱士生活的憧憬和羨慕。全詩色調清新自然,色彩鮮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寫很好地襯托出了隱士的特征。但是詩人卻沒有尋訪到這位隱士,讓我們也為他感到惋惜。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于服藥能養生,更在于為采藥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于是,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云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云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把詭煵伤幦ァ薄獰o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八上隆笨梢娝蓸涞母叽,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人物軼事
早年出家
賈島的家鄉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后,這里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于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計,只好棲身釋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于榮利,喜怒鮮形于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辟Z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推敲由來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尋隱者不遇古詩8
這首詩主要寫了賈島去山中尋找隱者,結果沒有找到的一件事。
讓學生感受隱者的形象是古詩的'難點。教學時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中所寫的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能比較容易的說出“山”的“高大”、“云”的“純潔”,“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著學生思考:這些景物與隱者有什么聯系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說不出來,于是我引導學生:隱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這些是為了什么?隱者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竟然令詩人如此的仰慕?指導學生把隱者與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點相結合,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隱者的正直、高大、純潔、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尋隱者不遇古詩9
尋隱者不遇古詩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說。
5.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尋隱者不遇古詩10
我在《尋隱者不遇》古詩教學中,努力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走進生活,感同身受
學生的思維是以感性經驗為基礎的,自己經歷過的、感受過的事情在他們的心中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將此作為自己了解其他類似事物的基礎。所以我在上課伊始,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自己有沒有懷著無比向往的心情興沖沖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沒能找到朋友的經歷,當時心情怎樣?”這一話題,學生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像這樣調動學生的類似于詩人賈島尋訪隱者而不遇的生活經歷,會很快引起他們與詩人思想上的共鳴,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學習陣地,學生主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課堂的主動權應該交給學生,他們才應該是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
所以,在理解詩句意思時,我并沒有將字、詞、句的意思一股腦地全灌輸給學生,改死記硬背為引導他們調動小組的力量,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獨立探究,合作完成。通過主動地學習與探究,哪怕只學會了一個詞語,只理解了一句話,那也是他們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那種成功后的喜悅,樹立起來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靈活,激發創新
本首詩的體裁很特殊,屬于問答體詩,有問有答或有答無問,問題隱去。有些學生缺乏想象、聯想的能力,使其對詩的理解一知半解,對詩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沒下句,前言不搭后語。如果能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豐富古詩內容,展現尋訪的經過,不僅使那一部分學生明白詩意了,體會詩境了,也使那些活躍的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謂一舉多得。果不其然,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學生實現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愿望,表演讓那些對詩意一知半解,如墜云霧的學生豁然開朗,興奮不已,表演讓那些對詩意已有些許理解的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慨嘆: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學中,對于新理念的解讀還有一定的偏差,理解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斷地學習與探究,農村學生的課堂同樣也能大放光彩。
尋隱者不遇古詩11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解】: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
3·言:回答說。
4·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的行蹤。
【評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保赜兴鶈枺@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名句賞析】——“云深不知處!
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罚谩度圃姟匪召Z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尋隱者不遇古詩12
ún yǐn zhě bù yù
尋 隱 者 不 遇
jiǎ dǎo táng
詩人:賈 島 (唐)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 下 問 童 子,yán shī caǐ yào qù
言 師 采 藥 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 此 山 中,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仆樱簺]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茄裕夯卮,說。
、仍粕睿褐干缴系脑旗F。處:行蹤,所在。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全詩二十個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并且寓問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半[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采藥去!睆倪@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采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詩人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的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詩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尋隱者不遇古詩13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作者】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尋隱者不遇》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創作一首五言絕句,遣詞通俗清麗,是一篇難得簡練詩作。
【注釋】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年少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寓問于答手法,把尋訪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高潔,以蒼松喻隱者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賈島采用以答句包賅問句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
然而,這首詩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浮想。從造型遞變,色調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
尋隱者不遇古詩14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的詩意。
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
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
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導語:苦吟詩人的這首小詩大家都拜讀了嗎?那先考考大家的預習情況,來,拿出本子,和老師一起來默寫。實在不行,看老師黑板。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來,理解了詩意,我們來談談讀后感,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自由討論,好的覺得好在哪里?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據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的問題,那往后推呢?想想看,當詩人聽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ǔ鍪驹囶},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詩人()
2、同桌練說,指名分角色練說。
3、 總結:表揚好的同學,你看,這一段練習中有語言描寫,有景物描寫,還有心理活動的描寫,如果我們把剛才同學們說的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錯的作文啊。這么具體的一件事,詩人描述的時候用了多少字?(20)這看似平淡的20個字背后,詩人留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想象空間啊,來,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這首詩。
4、讀詩,讀出情感的起伏。
五、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
1、這首詩現在就學完了,接下來我再帶大家學另外一首。
2、出示《尋隱者有遇》,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花間問童子,
言師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馬上就回來。
3、感受并比較一下,你覺得這首詩和賈島的詩比起來如何?
4、請自由討論,感受賈詩遣詞的妙處。
花間VS松間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長青,花矮,松高,用松更顯高潔,堅韌,有力松間,顯窄,體會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
采藥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采藥,飄逸,神秘,符合隱者的身份。
尋藥干什么?濟蒼生,可做官,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尋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藥。
在他們眼里,再險惡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難得的風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體,童子不會知道的如此確切。
云深VS云淺
真隱者隱得深,不會這么快回來。為何要到云深處?因為仙藥在云深處嘛。
感受,從上面的這些字詞中,你能感受到,這是一位怎么樣的隱者?(逸,超脫,與世無爭,清高,若即若離,時隱時現。)
相機完成板書(松下山中云深處藥仙)
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5、遇到了沒有?
賈賈島此番去,雖然沒有見到隱者,但是有收獲嗎?(感受到了隱者的境界逸,超脫,與世無爭。)與隱者比起來,詩人仿佛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一個世俗的世界。(板書,俗,逸)
6、回到題目,詩人到底在尋什么?
尋找一個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尋不到。追求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但是無法擺脫俗世的干擾與誘惑。
結合詩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誘惑,哪些誘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賈島的內心世界,矛盾,痛苦,遺憾,無奈,向往隱者超脫的境界,又受世俗羈絆,為無法再做一個純粹的隱者而遺憾。(結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屢試不弟的挫折,進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紅塵,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難怪會“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啊”!
六、師結語。
1、系統總結,完成板書
我們再來完整地看一下,又能體會到更多的意味。
隱者在松下尋隱者,而隱者在山中采仙藥。只有誰最無欲無求,童子嘛,(不隨師父采藥,求仙得道,也不招待遠來的客人,博得對方的常識,是真隱者,何需尋隱者,是真灑脫,何需采仙藥?)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賈島的對面嘛。這就叫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你看,賈島要追求的這種真正超脫的,無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遠,實則很近,看似很近,實則又很遠,永遠不可“遇”。賈島將這種不遇的感慨凝聚在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課堂上,與我們相遇了。
2、這首詩,初看平淡實則深遠,其實對于一首詩也好,其它體裁的文學作品也一樣,有時你以為理解了,不過如此,其實,你只是來到了“松下”,再往里邊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為真懂了,也許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還在“云深處”呢!那就讓我們把自己的感受,送到這松下,送到這山中,送到這云深處,來,閉上眼睛,做一回真隱者,吟誦這首詩,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覺。(配樂)
六、布置作業
把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板書設計
俗逸仙
賈島尋隱者采藥
松下山中云深處
尋隱者不遇古詩15
詩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唐代:賈島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的云霧。
處:行蹤,所在。
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小詩的后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里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尋隱者不遇古詩16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艑ぃ簩ぴL。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仆樱簺]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茄裕夯卮,說。
、仍粕睿褐干缴系脑旗F。處:行蹤,所在。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尋隱者不遇古詩17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著重體會: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然后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然后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然后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然后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八上隆笨梢娝蓸涞母叽螅[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尋隱者不遇古詩18
作品簡介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作品原文
尋隱者不遇
[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作品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仆樱簺]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茄裕夯卮穑f。
、仍粕睿褐干缴系脑旗F。處:行蹤,所在。
作品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作品鑒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并且寓問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拔摇眮淼健八上隆眴枴巴印保姷谩八上隆笔恰半[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皩る[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半[者”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采藥去!睆倪@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拔摇睂3虂怼皩る[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采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作品點評
明代高棅《正聲》:吳逸一評:自是妙音,所謂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俞仲蔚曰:意味閑雅,膾炙人口。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狀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蕪》等篇,止以一筆入圣證。自潘岳以凌雜之心作蕪亂之調,而后元聲幾熄。唐以后間有能此者,多得之絕句耳!庵械∫痪洌八上聠柾印笔且。如“怪來妝閣閉”,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說唐詩》:夫尋隱者不遇,則不遇而已矣,卻把一童子來作波折,妙極!有心尋隱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尋隱者之弟子,則隱者可以遇矣。問之,“言師采藥去”,則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見甚近,“只在”見不往別處,則又可以遇矣。島方喜形于色,童子卻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在,卻往何處去尋?”是隱者終不可遇矣。此詩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作多少層折!今人每每趁筆直下。古人有云:“筆掃千軍,詞流三峽”,誤盡后賢,此唐已后所以無詩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語意真率,無復人間煙火氣。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下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設為童子之言,以答尋問之意,不必實有此事。不露題字,而意已見。
近代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此詩一問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詩人。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落拓出家為僧,名無本。后來韓愈讀了他的詩,勸他還了俗。曾屢舉進士不第。到唐文宗時才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他的一生始終在窮困中度過,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寒苦之辭頗多。以五律見長,寫作態度嚴謹,注重詞句錘煉,講求對仗,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詩句“僧敲月下門”而來。但賈島的詩過于注重雕琢字句,好詩不多,成就并不突出。只有一些好的詩句,耐人尋味,所謂“孤絕之句,記在人口”。像“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劍客》這樣的好詩,在賈島的詩集中是很少見的。有《長江集》。
尋隱者不遇古詩19
賈島聽到童子的這一番話后,搖搖頭說:“如果我現在回去了,豈不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隨即他又想:這附近荒無人煙的,要是有個野獸出沒,豈不是沒命了?關鍵是這深山還起了霧。賈島經歷了一系列的心理斗爭后,還是決定先回家。
在下山的路上,賈島突然被一塊石頭給絆倒了,頭摔在了旁邊的大石塊,暈了過去。在他失去意識之際,他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一個略微蒼老的聲音:“年輕人,醒醒!年輕人......”
過了幾個時辰,賈島醒來后發現自己躺在一塊大石頭上,身上的傷口已處理好了,而在他身邊有一位老者正在安靜地小憩。賈島輕輕地喚了喚老者:“老先生,老先生!”老者緩緩睜開眼睛,坐直了身子說:“年輕人,你醒了!我發現你的時候,你躺在那一動不動,可嚇了我一跳。”賈島摸摸頭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不小心磕到頭,就暈了過去,這荒山野嶺的,幸虧遇到了您,謝謝!”賈島不知道如何感謝老者,想了下又說:“老先生,不如我做東,請您一起吃個飯?”老者擺擺手,站了起來,說:“不要了,我還要去找一種七色藥草呢!辟Z島看著眼前這位年過半百,臉色紅潤的老者,他雖然滿頭銀發,胡子斑白,卻顯得精神抖擻,微風吹過他的衣袖,衣袂飄飄,仿佛是仙人下凡。
賈島一時竟恍惚了起來,半晌才回過神道:“咦!巧了,我家后花園種了許多藥草,好像就有七色藥草,您可以移步隨我去看看那是不是您要找的。”聽完賈島的這一番話,老者喜出望外地說:“好啊!那我就不客氣了。”
過了一會兒,他們兩人來到了賈島家的'后花園,老者看到了這么多的藥草,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老者委婉地問賈島:“我可以采摘一些回去做藥引子嗎?”賈島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您隨意,反正我種著玩兒的!崩险卟烧晁幉,便和賈島一起喝茶對弈。
突然,他們聽到有人大聲地呼喊:“救命啊!救命!”賈島和老者循著聲音趕了過去,只見一個孩子躺在地上,滿頭是血,一個女人跪在孩子身旁哭天搶地,大喊救命。
老者看到后,了解了一下情況,就用藥草給孩子治病,直到孩子無大礙才起身。
過了一會兒,附近的人已把這里圍得滴水不通,其中一位圍觀者看到老者大聲地說:“這不是山中隱士范老先生嗎?”賈島聽到這番話后,頗為驚訝,剛想詢問老者,就不見老者的身影,原來老者用他那武功飛走了。
尋隱者不遇古詩20
改寫是變換另一種寫法,意思不變;根據原著進行改編;改變了以前的狀態,使得未來從此在修改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唐代詩人賈島很喜歡交朋友。
他聽說山里隱居著一位高人,便想去拜訪那位高人。他準備了一天的干糧,背上包袱,興致勃勃地上路了。
他來到山上,聽見了嘩嘩的流水聲,嘰嘰的鳥叫聲,他也不覺得累了,心想:這真是一個好地方!到了中午,賈島吃了點干糧就又繼續趕路。眼看太陽慢慢偏西了,他心里不禁著急起來,過了幾個彎,他看見遠處隱隱約約露出房屋的輪廓,便快步走去,發現了一個茅草屋,外面一個院子,(新年禮物)房屋上有幾根南瓜藤,藤上掛著幾個大南瓜。賈島看見松樹下有一位童子在掃地,便問道:請問這里可有一位高人隱居在這里呀?施主說的可是我師傅?我師傅就隱居在這里。童子回答道。哦,請問高人在哪兒?您找他啊,真不巧,師傅去采藥了。高人在哪里采藥呢?諾,童子往山那邊指了指,我只知道師傅在那座山里采藥,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兒。那高人什么時候回來呢?少則三四天,多則七八天。
賈島聽后失落地走了,邊走邊吟誦: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昨夜的一場蒙蒙春雨,給大山洗了一個澡。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清麗脫俗。綠油油的麥苗、金黃色的油菜花、粉紅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翠綠的柳葉……點綴在綠色的山林中。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整座大山,好像給整個森林披上了白茫茫的紗巾,就像傳說中的靈山一樣云霧纏繞。一個個筍芽兒破土而出,好奇地張望著四周。他——賈島,邁著輕松地步伐,踏著石頭鋪成的山間小道,興致勃勃地去拜訪它那位隱居在山林里,多年不見的至交。
快到中午的時候,賈島終于看見了至交的家——一間茅草屋,草屋四周有一圈長長的竹籬笆,旁邊還有一棵挺拔高大的松樹,在松樹下面有一個童子,他正在清掃院落。賈島看見了激動地走到松樹下面,拱著手,彬彬有禮地問:“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在家嗎?”童子好奇的'打量了賈島一番以后才回答,“您來得真不巧,我的師傅不在!辟Z島著急地問:“那你的師傅到那里去了呢?”“我的師傅到山上采藥去了。”童子回答說。賈島緊追著問:“你知道在山上的哪個地方嗎?”童子指著那座山說到:“巍峨的大山,云霧纏繞,我也不知道我的師傅在哪里!辟Z島聽了唉聲嘆氣,遺憾地說到:“我們兩人好朋友已經有十多年不見了,這次,我千里迢迢地趕過來,特地來看望他老人家,可是他偏偏上山采藥去了。小師傅,那你的師傅要什么時候回來呢?”“先生,我的師傅起碼晚上天黑了才回來。”賈島聽了以后跟童子說:“晚上我等不了了,那先我走了,等你師傅回來時請你代我向他老人家問好,就說賈島來看望過他了,再見了小師傅。”
賈島遠道而來沒遇到至交,滿懷遺憾地離開了草屋下了山。只有草屋旁的那棵蒼天大樹——松樹目送了賈島,好像在替他的主人送別賈島……
這一天我寫了一首詩,突然想起了一個隱居在山林里的老朋友,于是準備去拜訪他。
那天我正好沒有什么事做,就來到了他隱居的山里,我環視了一下四周,只見一棵棵松樹蒼翠挺拔,一叢叢鮮花爭奇斗艷,一道道瀑布蔚為壯觀,一朵朵白云環繞群山。令我深深陶醉,我感覺我來到了人間仙境。我走在曲徑通幽的山路上,發現竟然有幾只野兔在吃草,遠處隱隱約約有一只小鹿在吃樹葉,不時的到處看看,我不禁羨慕起好友住在這詩情畫意的地方。
到了好友的家門口,發現有一位5—6歲童子在和一只小花狗玩游戲,我慢慢走過去,怕驚擾了他,輕輕的問:“小朋友,你師傅在家嗎?”男童抬起頭,停頓了一下告訴我師傅不在家,進山采藥去了。這時他旁邊的小狗“汪汪汪”的叫了起來,好像在怪我打擾了它平靜地生活。我接著問童子知道師傅去哪里采藥嗎?童子說:“師傅就在這座山里采藥,但是山里云霧彌漫,而且山路曲折,我也不知道他具體在什么位置!蔽抑荒茉谀抢锏却攘撕芫门笥讯紱]有回來,我只好回家了。
回來之后我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詩《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古詩21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罚谩度圃姟匪召Z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注釋]
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說,告訴。
云深:云霧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霧,故云。
處:行蹤,所在。
[譯詩、詩意]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樹下,我向隱者的小弟子詢問他師父的去向。他回答說師父采藥材去了。隱者師父其實就在這座曠遠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霧迷蒙,那個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師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賞析]
這是一首名作,評者甚眾。蔣一葵《唐詩選匯解》:“首句問,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崩铋A《詩法易簡錄》:“一句問,三句答,寫出隱者高致!蓖跷腻Α短圃娫u注讀本》:“此詩一答,四句開合變化,令人莫測。”
全詩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必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藏問于答,幾問幾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皩る[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半[者”外出而問其“童子”,省掉問話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采藥去。”那么問話必然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我”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采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來的。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因而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處?”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問答:“云深不知處!眴栐捯矝]有明寫,可是如果沒有那樣的.問,又怎能會有這樣的答呢?
詩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話固然見于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活動也見于言外。比方說,你讀到“云深不知處”的時侯,只要設身處地,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我”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云,西邊也是白云;蒼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于茫茫云海。那么,“隱者”究竟何處“采藥”呢?
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個人物及其相互關系,又通過環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隱者”隱于“此山中”,則“尋隱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衷于“爭利于市,爭名于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卻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究竟為了什么?當他佇立“松下”四望滿山白云,無法尋見“隱者”之時,又是什么心情?這一切,都耐人尋味,引人遐想。(摘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精選》)
尋隱者不遇古詩22
古詩原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譯文翻譯
他把家遷徙到了城郭一帶,鄉間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處籬笆邊都種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卻尚未見它開放。
敲門竟連一聲犬吠都沒有,要去向西家鄰居打聽情況。鄰人報說他是到山里去了,回來時總要西山映著斜陽。
注釋解釋
陸鴻漸:名羽,終生不仕,隱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內),以擅長品茶著名,著有《茶經》一書,被后人奉為“茶圣”、“茶神”。
雖:一作“唯”。帶:近。郭:外城,泛指城墻。
籬邊菊:語出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著花:開花。
扣門:敲門。
西家:西鄰。
報道:回答道,報,回報,回答。去:一作“出”。
歸時每日斜:一作“歸來日每斜”。日斜:日將落山,暮時也。
詩文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文學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對此詩的賞析。
陸羽和皎然是好友。這首詩當是陸羽遷居后,皎然過訪不遇所作。
陸羽的新居離城不遠,但已很幽靜,沿著野外小徑,直走到桑麻叢中才能見到。開始兩句,頗有陶淵明“結廬在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士風韻。
陸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后才種上的,雖到了秋天,還未曾開花。這二句,自然平淡,點出詩人造訪的時間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詩人又去敲他的門,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的聲音都沒有。此時的詩人也許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轉去,似有些眷戀不舍,還是問一問西邊的鄰居吧。鄰人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經常要到太陽西下的時候才回來。這二句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恰為同趣!懊咳招薄钡摹懊俊弊,活脫地勾畫出西鄰說話時,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異的神態,這就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這首詩前半寫陸羽隱居之地的景;后半寫不遇的情況,似都不在陸羽身上著筆,而最終還是為了詠人。偏僻的住處,籬邊未開的菊花,無犬吠的門戶,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都刻畫出陸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詩四十字,清空如話,別有雋味。
尋隱者不遇古詩23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古詩,培養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初讀得其韻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尋隱者不遇》。這里的“不遇”就是(沒有遇到。)尋隱者不遇就是(尋訪隱者沒有遇到。)(板書:尋隱者不遇)今天我們就和詩人賈島一起去尋訪隱者。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先讀一讀再說一說。
要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標出停頓、重音符號)注意讀出五言絕句的節奏美,要讀出詩的韻味。(初步體會平仄的音步)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人在尋訪隱者的'過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說——(師傅采藥去了),詩人追問在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霧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這一問一答,很有意思,誰來給大家再讀一讀,讓我們體會體會?
設計意圖:讀是為了讀得字正腔圓,停頓合理,讀出詩的韻腳,韻味;說是為了理解詩意,這首詩沒有生字,詩意淺顯易懂,通過回答問題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的意思。再讀出自己的理解。
再讀悟其情
師: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苦吟不僅體現在字斟句酌上,還體現在謀篇布局上,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首詩是采用問答的方式來寫的,讀一讀相關詩句,想一想,誰問?誰答?根據人物的問答,誰來把“賈島”“童子”“師傅”這三個詞語填寫到故事前的括號中,指一名學生填寫,寫后讀一讀。
第一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哪里去了?)
第二問,怎么問?(童子,你師傅在哪里采藥?)
第三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具體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藥?)
小結:三問三答應該為六句話,可詩人卻濃縮為四句二十個字,這種句與句之間的省略叫做跳脫,由此可見詩人語言的凝練。
請學生上臺來表演三問三答。(點評)
問“賈島”,當你不辭辛苦地來拜訪隱者,在與童子的問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樣的變化?
。ò鍟合M痪希望——徹底失望)
體會詩人的感情,試試通過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變化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填人物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跳脫這種特殊的句式,一問三答并不是童子饒舌,而是在來人一再詢問之下才應答的,只不過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詩都體現了詩人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潛心涵詠中方能體會。
三讀會其意
師: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隱者,令詩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隱者始終沒有出現,但他的神態、他的氣息、他的品格我們在詩句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過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找一找每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松、藥、山、云)
1.松有什么特點?(郁郁蔥蔥、蒼翠、挺拔)
點評:“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彪[者就像松樹,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點?偉岸、巍峨、險峻
點評:隱者就像大山,有著山一樣的脊梁——偉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環境。
3.隱者采藥干什么呢?
點評:懸壺濟世、救助蒼生,隱含了他行為的超凡脫俗。
4.云有什么特點?潔白、飄飄悠悠
點評:隱者就像白云一樣有高潔的品性,如閑云野鶴,來無影,去無蹤,神秘不可測。
過渡:作者用松、藥、山、云來比喻隱者的品性。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品味隱者的高潔。
。ㄖ笇Ю首x,重點品味松、藥、山、云)
詩人為什么要尋訪隱者呢?只有走近詩人,才能更了解詩的意境。
出示賈島的背景介紹: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后得韓愈賞識,但時運不濟,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甚為失意。賈島作詩在煉字、煉句上苦下功夫,為“苦吟詩人”代表,與孟郊合稱“郊寒島瘦”。師:讀了這個介紹,你對詩人賈島的內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為詩人科場失意,正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雖然隱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閑,倒也樂在其中呀!所以賈島非常仰慕。
這才是賈島的內心所想,讀出這種仰慕。(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記住了每一句詩的意象——松、藥、山、云,就記住了詩;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隱士;讀出了詩人對高風亮節的隱士的仰慕,就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就能理解詩的意。
內化與表達
同學們,山中樹木蔥蘢,野花綻放,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悅耳的清脆鳥鳴,沿著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來到了大山深處。他與童子進行了三番問答,(注意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當尋訪不遇的時候,他面對著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會怎么想,怎么說?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書上的這幅畫,練習改寫。
改寫反饋交流。
設計意圖:讀古詩需要想象力。反過來古詩也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將有畫面感、有情節的古詩改寫成小故事。這樣,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尋隱者不遇古詩24
【設計理念】
本詩淺顯易懂,編排在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課本之中,非為理解詩詞含義,應重在讓學生了解苦吟詩人作者賈島,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生活形式——隱者。故而教學本詩,重點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補充的課外資料,深刻認識古詩所蘊含的語言密碼,了解古典詩歌所深藏的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
資料補充,讀寫結合。
【學習方法】
閱讀感悟,對比體會。
【教學重點】
了解本詩凝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感悟本詩的思想內涵——隱者的精神內涵。
一、借助故事,初識苦吟的作者(3分鐘)
1、出示《推敲》故事,讓學生自由閱讀,說說認識了一個怎樣的人?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計,只好棲身佛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但他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彼约阂矊懺娮杂鳌皟删淙甑,一吟雙淚流”。因此,賈島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有一次,賈島騎驢訪李款幽居,于驢背上得詩句“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又覺得“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能襯托環境的幽靜。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在驢背上邊吟詩邊舉手作推敲之狀,反復品味,結果無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并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師小結:這就是賈島,他不比李白,一揮而就,文思泉涌。他注重斟字酌句,反復推敲。他和韓愈相遇的故事,也成就“推敲”這個詞語的典故。這樣一個“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詩人,他寫出的詩會是怎樣的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
板書課題,及詩人,指導書寫尋,隱,遇。
解題:題目中的尋,什么意思?隱者什么意思?從題目看,你知道詩中寫了什么?尋找隱居的人卻沒有遇到。作者是怎樣將這種尋找隱居的人卻沒有遇到的情境寫出來的呢?讓我們走進詩中,細細品味吧。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文的大意。(5分鐘)
出示自學提示(自主學習):朗讀,劃出節奏,概述詩句意思,試著默寫。
檢查:1、有節奏的朗讀;
2、解釋詩句含義(一人兩句,小組完成,兩組),(兩人一組,對話完成)(一人完整解釋)。
3、嘗試背誦。
三、讀寫結合,感悟語言的凝練(8分鐘)
1、這樣淺顯易懂的語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嗎?(學生發表見解)
2、補充詩句,感悟文體。(老師將這首詩變一下表達形式,期待你們填上你們認為合適的句子。)
課件出示:尋隱者不遇(同桌兩個合作,填寫合適的詩句)
松下問童子,?(汝師在何處?)
言師采藥去,?(采藥與何方?)
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隅?)
云深不知處,!(何日得仙跡,無心其奈何。
指導:加上填入的詩句,意思變了嗎?去掉填進去的'詩句,你能想象出詩中的對話嗎?你覺得這首詩是保留四句詩好還是讓賈島擴充為八句詩好?
大家看,這首詩是否還可以這樣寫:
課件出示:
詩人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采藥去。
師父只在此山中,山間云深不知處。
你們同意這樣寫嗎?為什么?
總結:這就是詩歌的凝練!可以用四句,就絕不用八句;可以用五個字,就絕不用七個字。寫詩,可不能像我們寫作文一樣,可以去湊字數,否則,那就不是詩了。
苦吟詩人的稱號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凝練上,這首詩中的每一個字,都不能小看,否則,怎么算苦吟呢?你能看出那些字具有“一字千金”的價值?
四、品析詞句,認識隱者的高潔
1、改編故事,發現文字密碼。
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老師用課件出示改編后的小詩:
樹下問童子,言師采菜去。只在此田中,菜多不知處。
(待學生笑聲停下后,師說,看來題目也得改改,叫作——尋菜農不遇,這樣才會匹配。)
你發現了什么?
2、品析詞句,解讀文字密碼。(四人小組探究完成)
預設:
(1)松,你會想到什么?“壽比南山不老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歲寒三友”————所以松象征著隱者的——高潔,不屈。(透過文字,我們讀懂了作者的意圖,這就是文字密碼。)
。2)藥,在本詩中,到底指什么呢?(治病之藥,濟世之藥)
古代讀書人崇尚“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一般的讀書人,多少都會一些醫術,有一些世外高人,更是精于醫術。本詩“藥”字一字,可以認為是治病救人的良藥,也可能是濟世救人的良方。
所以,由藥字可見,這是一位身懷醫術的高潔之士。
(3)山,看到這個山字,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
預設:
險峻的峭壁,巍峨的高山,俊秀的山嶺,郁郁蔥蔥的林木,等等,你想到了哪些山的名稱?
引導: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是李白眼中飛流直下的廬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悠然采菊的南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是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西塞山?
到底是哪座山,重要嗎?由這個山字,你又讀懂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隱者?(胸懷寬廣,虛懷若谷,與世無爭,憤世嫉俗)
。4)云,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云?(飄飄悠悠,飄忽不定,來去無蹤)在本詩中,這個“云”字,又代表了隱者的什么特點呢?
3、總結:詩讀至此,你是否發現,賈島筆下的每一句,每一個詞語,都與題目的隱者有關系?每一句,每一個詞語,都是圍繞著隱者的特點來寫的。
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帶著我們現在的理解,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詩吧。示范讀詩,讀出平仄音調。
作者賈島,真是當之無愧的“苦吟詩人”。短短的二十個字,用問答的形式使一位世外高人躍然紙上,也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寫作風格。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背誦一遍《尋隱者不遇》吧!
五、布置作業,深入了解寫作的特點。
課后,希望同學們能夠背誦《題李凝幽居》并收集賈島的其他詩作閱讀。
板書:尋隱者不遇(失望)
(唐)賈島——苦吟詩人
松——高潔
藥——救人
山——寬闊
云——飄忽
以物喻人
(期盼)
【尋隱者不遇古詩】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古詩01-28
《尋隱者不遇》古詩賞析11-22
古詩尋隱者不遇朗誦03-30
尋隱者不遇古詩詩意01-21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02-13
尋隱者不遇古詩[實用]03-27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01-26
尋隱者不遇古詩原文及賞析01-28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