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兩首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兩首教案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提高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從而提高自己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難點 :想象并寫出《村晚》景象。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古詩兩首》之一《村晚》
教學目標 :
1、學會古詩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3、能想象古詩意境,并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錄音掛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絢麗多彩的春天已離我們而去,讓人向往的夏日風情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宋代的`詩人雷震帶來的古詩《村晚》。
2、板書課題——村晚
3、看了課題,想象一下,古詩會告訴我們什么呢?
二、欣賞古詩
1、共定學習目標。
2、按學習目標自學古詩
3、交流學習的收獲。
(1)古詩中的生字:陂 銜 漪
(2)交流讀后的感受。
(3)結合插圖談談對詩句的感悟,體會古詩意境。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對詩句的感悟用你的聲音來表達嗎?
5、你不想把這么美的夏日風情留在記憶中嗎?(背誦指導)
三、布置作業 有興趣的同學回去多搜集一些關于夏日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力。
教學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
一、創設課堂情境。
1、背誦古詩《村晚》,說說這首詩給我們帶來了感悟與體驗。
2、出示課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欣賞古詩。
1、出示古詩。(配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自讀古詩,并交流初步感受。
3、欣賞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過渡:詩人為何發出這樣的感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想象畫面,低聲吟誦。出示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感受。發自內心的贊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配樂誦讀古詩。
5、同桌交流。
三、詩人體驗大行動。
過渡:詩人因對景色有獨到的感受,就用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學們,想不想過把詩人隱?播放荷花圖片。
小組討論,現場作詩。
全班交流。
四、作業 。
交流課前搜集的夏日古詩和描寫花的古詩。
古詩兩首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江南春》。
2、學會生字'旗"、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培養同學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讀懂詩句、感受江南的美景。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怎樣抓住特點、從不同角度描寫江南的美景、抒發感情的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復習:還記得一年級時學的那首叫《江南》的古詩嗎引導背誦:
2、交流認識:江南是哪個地方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指導用優美的語言描述。
3、簡介詩人:還記得三年級時學的《山行》這首詩嗎引導背誦。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是什么人
4、江南的春天給杜牧留下了哪些難以磨滅的印象呢這節課俺們來學習他最著名的詩《江南春》。
5、讀課題、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讀詩句:
1、指名讀詩句、糾正字音、強調"旗"的字形。
2、看課件、聽朗讀。
3、和課件比朗讀。
三、理解詩句
1、預習交流:
(1)通過預習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
(2)通過預習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
2、逐行理解:
根據每個詞語的意思、想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用自身的話說說每行詩句的意思。
千里鶯啼綠映紅: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風。村莊傍著水、城郭考著山、一面面酒旗正迎風招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以來建造了許多寺院、
多少樓臺煙雨中。多少雄偉壯觀的亭臺樓閣都被籠罩在迷迷蒙蒙的輕煙細雨之中了。
重點理解"鶯啼"、"綠映紅"、"酒旗風"的意思。
3、完整理解
想象詩句描寫的江南春天的景色、用你具體生動的語言說一說詩的意思。
四、體會感悟:
1、交流: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后、你是否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看到了那時候江南的春天你對杜牧所描寫的江南的春天有哪些感受
2、引導理解:
(1)詩句抓住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有景物進行了描寫這些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你能用一句話將景物的特點說得更具體形象生動嗎
(2)這首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美
(3)找出描寫江南晴天和雨天的句子讀一讀、想象:晴天的江南是什么樣的雨天的江南又是什么樣的概括、給人的感受有何不同、分別有什么特點
教師補充背景資料: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修建了許多寺廟、京城建康(南京)最多。
3、體會情感:你感受到杜牧在寫這首詩時時什么樣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總結延伸
本節課精典習題設計
1、填空:
"大李杜"指的是xx和xx、"小李杜"指的是xx和xx、《江南春》的作者是xx。
2、根據詩意在詩中的這些景物前填上適當的詞語。
xx黃鶯xx的花xx的樹xx的村莊xx的城郭xx的酒旗xx的亭臺
3、寫寫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
明媚春光
寫今懷古
4、古詩兩首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春日偶成》。
2、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培養同學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游春的快樂。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難點]:
這首詩同學不熟悉、理解上有難度。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看課文插圖:你感受到什么描述。
2、圖上的這位古人是誰交流簡介。
稱顥看到這美麗的春天、和你們發生了同樣的感受、并且情不自禁地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春日偶成》
3、讀詩題、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偶成"。
4、提出學習目標:詩人在他的詩中寫了春天的什么呢讀完詩句、讀懂意思、俺們就明白了。
二、初讀詩句
1、指名逐句讀、相機正音。
2、指名讀全詩、競賽評議。
三、理解詩句:
1、預習交流: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
(1)第一行:
詩人看到了哪些景物"云"是什么樣的風呢這時正是什么時候
你也看到了中午時候天空的景象了嗎、是什么樣的
根據詞語的意思、展開想象、用優美的詞句來說說這行詩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讀。
(2)第二行:
這時的詩人又身處于哪些景物之中來到了什么地方
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你想象到怎樣的景象
根據詞語的意思、展開想象、用優美的詞句來說說這行詩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讀。
(3)第三、四行:
看到春天里這美好的景象、詩人的心情如何
對于俺的這份快樂、人們是怎么看的'
根據詩句想象:假如你是當時其中的一個人、看到程顥在這兒悠閑自在地游玩、你想說什么
根據詞語的意思、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在有感情地朗讀。
(4)用自身的話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情感:
1、讀完詩句、你對春天又有了哪些認識詩人留給你怎樣的印象
自由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你從詩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2、詩人為什么很快樂、你能想象他快樂的樣子嗎
3、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誦、背誦古詩。
五、總結延伸:
1、詩句的兩句話分別主要寫了什么
2、春天的景色是風和日麗、春日的郊游是悠閑快樂、這樣的寫景和抒情密切相依、融為一體。
3、想象、詩人還會看到哪些景物
4、除了這兩首詩、還有哪些是也是描寫春天的
六、練習
本節課精典習題設計
1、填空
(1)這首詩的作者是xx代的xx、詩中第一句xx、描寫了xx、第三四句xx抒發了
2、請根據詩句的意思、在詩中的這些景物前填上適當的詞語。
xx的云xx的風xx的花xx的柳樹xx的小河
3、想象、編寫詩句背后的故事。
板書:
明媚春光
愉快心情
古詩兩首教案3
這一課共編排了兩首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這是詩人寫的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里的第六首,全組詩共七首,記錄了詩人在四川成都錦江邊獨自散步尋花的全過程。詩的題目是“尋花”,全詩圍繞著花景來寫。前兩句寫花,從滿蹊(分布)、干朵萬朵(數量)、壓枝低(繁茂)這不同角度寫,使人印象深刻,不覺得重復。后兩句寫花間的景象,由寫靜態轉為寫動態,細致刻畫了蝴蝶和黃鶯。全詩描寫動靜相應,有聲有色,意境十分優美,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菊花》一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這是一首詠菊詩。“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新詞。
2.能看注釋,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請學生給大家背誦學過的古詩。
2.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人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還不夠,還要把詩中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深入到詩境中去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請學生根據注釋解題。(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自幼好學,很有政治抱負。漫游各地,與李白相識。安史之亂前住在長安,生活貧困。
安史之亂后,棄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邊筑草堂。晚年離開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詩歌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三、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字眼)。
(“黃四娘”是誰?“自在”什么意思?“嬌鶯”什么意思等?)
2.分組互助學習,可。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黃四娘”,杜甫的鄰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嬌鶯”是指黃鶯嬌柔的歌喉。)
3.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兩句的意思是: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得枝條低垂下來。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兩句的意思是:戲鬧的蝴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放開嬌柔的歌喉不斷地啼唱。
四、提問題,悟詩情。
1.“話”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詩中的意思變成頭腦中的畫面呢?我們不妨針對詩中詞語來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給前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鼓勵學生提問題,教師可做示范。
(“什么樣的小路上,開滿了什么樣的花?這些花壓得枝條都怎么樣了?”)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當時的情境怎么樣呢?也就是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3)出示一張場景圖畫投影片,啟發學生思維。
(黃四娘家門前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小路旁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成千上萬朵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地彎下了腰。)
3.給后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題。
(什么樣的蝴蝶怎么飛舞?黃鶯的叫聲怎么樣?它好像在說什么?)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留連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上下追逐著、戲鬧著。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宛轉動人,好像在說:這里多美呀!)
五;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看到、聽到后的反應。
(感嘆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2.指導朗讀。
(采取學生練讀、評讀的形式,要求讀出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悅心情。)
六、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1.學生自畫。
2.集體交流。七、作業
: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菊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詩與白居易齊名,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元氏長慶集》。
二、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舍
斜
盡
2.再讀古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
(“繞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組互助學習,可,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繞舍”是指環繞著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環繞著房屋開放,好像是到了隱士陶淵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覺得太陽已漸漸西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對菊花情有獨鐘,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可觀賞的花。
同桌互相說一說詩意,指名說。
三、提問題,悟情境。
1.學生分組針對詩中詞語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
(1)秋天的菊花叢開得怎么樣?
(2)誰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樣觀賞菊花?
(3)菊花開過后花壇什么樣?
3.針對這些問題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怎么樣?
(開得正艷的菊花這一叢、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圍競相開放。我繞著籬笆看看這叢,又看看那簇,有時還蹲下來認真觀賞。菊花開過后,這房屋的周圍也就再沒有可觀賞的花了。)
四、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2.詠詩句、指導讀出贊美的語氣。
采取分組練讀,評讀的形式。
3.試背這首詩。。
五、選做作業
: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筆,第四筆是——。
2.“陶”共——筆,第九筆是——。
3.“此’’共——筆,第五筆是——。
(三)、多音字組詞。
卸
別
叫
更
(四)、解釋下面字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江畔獨步尋花》:
江畔:
蹊:
留連:
自在:
恰恰:
獨步尋花:
《菊花》:
秋叢:
繞舍:
籬:
盡:
更:
(五)、無把詩句補充完整,再解釋詩句的意思。
1.——自在嬌鶯恰恰啼。
2.——似陶家,遍繞籬邊。
(六)、知識積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詩人還有
2.你還知道杜甫寫的什么詩?能寫下來嗎?
古詩兩首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字詞。
空山
但人語返景深林復照
朝辭白帝輕舟萬重山
2.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里的景色?這里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
3.作者在《早發白帝城》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感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古詩兩首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兩首教案6
微課題研究小組
抓住關鍵詞培養閱讀思維能力的研究
教學內容
4.秋天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點,品味秋景的美麗,感受豐收的喜悅。
2.鍛煉學生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點,品味秋景的美麗,感受豐收的喜悅。
教學難點
鍛煉學生收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
“十六字教學法”
教學過程
“十六字教學法”
教學過程
“十六字教學法”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策略/方法
第一課時
一、目標導學,導入新課
1.激趣:同學們,一年四季,季節更替,轉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碩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節,讓我們跟著詩人王宜振的腳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麗的秋天吧!(板書課題)
2.(多媒體課件展示秋景)教師范讀全詩。
3.學生自由談:看了秋景,聽了寫秋的詩,你對秋天有什么問題嗎?(此處可讓學生質疑)
二、精講點撥,初讀詩歌,理清詩歌的脈絡。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對照生字表,讀準字音,讀準課文,不錯、不添、不漏。同時,邊讀邊標出詩歌的小節來。
2.指名讀全詩,相機正音。
3.出示生詞卡片,指名領讀齊讀:
明麗 釀造 煩惱 羊腸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韌 井井有條
4.提問: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寫錯的地方?我們怎樣記住它們?
5.嘗試聽寫,并交流反饋。
6.齊讀。
7.再讀全詩,將自己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秋天?
8.小結: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
三、有效反饋,布置作業:
1.小結:讀了這一首詩,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2.布置作業:
①熟讀詩歌,背誦全詩。
②聽寫生字詞,描紅習字。
③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小節,根據內容畫一幅秋天的畫。
④課后收集寫秋天的詩,古詩,現代詩都可以。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課后詞語,并反饋。
2.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讀來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好嗎?
二、進入新課
1.精讀感悟,體會秋天各樣的美。
①過渡:跟著詩人我們走進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歡秋天的什么風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嗎?(此處可讓學生質疑)讀讀課文,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畫畫談談自己的理解。
讀完課文后學生自由談,教師相機板書: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可以打亂順序)
②指導學生重點品讀:其中,你喜歡什么呢?把描寫這一景物的語句勾畫下來圈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批注上你的體會。
組織交流,相機指導: A、秋風:
(1)、你為什么喜歡秋風?指名學生答。(秋風像個淘氣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韌的梳子。)
(2)、“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個省略號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風在一點一點擦拭腳印,掩蓋夏的痕跡。)
(3)、能把你的喜歡用讀表達出來嗎?(感情朗讀這一小結,師生共同評價。)
B、秋實:
(1)秋天里,有哪些果實成熟了?都是什么樣子的?(稻穗、向日葵、蘋果、葡萄)
(2)自讀第三到五小節,感受豐收的喜悅。
(3)匯報朗讀,教師指導。
(4)全班賽讀,看誰先背下來。
(5)在看到累累秋實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顏色呢?(紅、黃、紫。學生可以想象補充課文中沒有的顏色。)
2.回歸整體,感受詩的韻律美。組織討論: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呢?(寫得美讀起來上口)
(2)你覺得這首詩還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自由談,只要有道理就給予肯定。(重點指導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
(3)教師小結:這首小詩運用擬人的手法,用流暢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美。
3、再讀全詩,試著背誦全詩。
三、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
1、談話“同學們,金秋是美麗的,在每一個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禮贊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組合,分組活動,出示分組活動內容:
(1)彩筆繪秋色,畫出心中的秋。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小組合作編排詩朗誦《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即課后練習4,將詩句改成一段話。)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總結。
1-1揭題,生齊讀課題。
1-3生自由談
2-1生自讀全詩
2-4教學易錯字
2-7生思考
3-1創設情境,學生發言。
3-2引導學生在圖畫中、從身邊景物、人物、事物的變化中找秋天,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現秋天的特點。
1-2學生質疑
2-1讓學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間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進行品析,產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2-2組織學生討論。
古詩兩首教案7
教材簡析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法學法:
識字、寫字教學中抓住難字,重點指導,在朗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熟練,在此基礎上,想象和描繪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再美讀升華,可輔以音樂。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一)釋題
1、讀題
2、簡介詩人“杜牧”
(二)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三)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四)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2、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六)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教學后記: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但第一首詩中的句子有點拗口,少數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讀準。教學時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在課后練習補充古詩中,有些同學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寫錯。我指導他們根據意思確定該是哪個字,今后還要加強鞏固。
古詩兩首教案8
【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學重點】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春曉》
【課時目標】
1、認識前面6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春曉》,背誦《春曉》。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知識。誰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2、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齊讀。
學習“古、詩、首”3個字。
二、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1、讀通:
⑴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
(齊讀詩題)
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⑵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⑶ 指名背誦。
⑷ 認記漢字:
(指名讀準詞──交流識記加橫線字的方法──組詞,猜字義)
春眠、春曉、處處、聞啼鳥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⑵ 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討論學習:
① 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鳥、風雨、花)
② 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
(理解“處處”“聞”“啼”)
播放一段鳥兒鳴叫的錄音。耳聽鳴叫聲,想象鳥兒飛翔的.畫面,讀好第二句。
(體會春天所帶給人的美好、愉悅)
③ 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
(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吟誦:
①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②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古詩兩首教案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美麗的春景,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資源朗讀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曉景》這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4、詩的最后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繁殖的季節。)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解題: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
二、介紹作者(用投影片將作者情況演示出來。
三、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聽錄音,聽示范朗讀。
2、隨錄音磁帶播放小聲朗讀,體會讀音的準確性。
3、指名讀,其他同學想句子的意思,勾畫出不懂的詞語。
四、用投影儀演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應:原意"應該",這里當"大概"、"可能"講。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當"可憐"講。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
小扣:輕輕地敲。柴扉:柴門。久:很長時間。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是:大概主人愛惜園中的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著柴門,好久地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墻頭來。
五、有感情地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1、老師范讀,指導有節奏,讀出重音。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出示插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啟發想象:
①詩人并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園中早已是滿園春色呢?
②園中的景象是怎樣的?
a、有柳樹,有美麗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濃郁的花香。
六、學生講完后,自己動手設計,畫畫。
1、將滿園的春色展現出來(打在投影儀上)。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來描寫園中的春景。編兒歌或詩:老師示范
春色滿園綠青苔,鳥語花香蝶蜂纏,花紅柳綠笑開懷,紅杏出墻引客來。
七、背誦詩句。
八、小結: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業:背誦、默寫《游園不值》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教案10
★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均傳神地刻畫出天真可愛的鄉村兒童形象,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池上》描繪小娃偷采了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小兒垂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 二、教學要求:
小池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小兒垂釣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3. 背誦課文
★ 三、教學重難點:
1、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
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受詩
人煉字之妙。
★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 池上》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4、學生齊讀題目。
5、簡介作者白居易。
(1)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讀準后鼻音:撐、艇、萍;
②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2)齊讀詩歌。
(2)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小娃偷采白蓮圖起個題目)
③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3、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古詩兩首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于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范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1)根據課文注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后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里?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么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里用什么來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什么?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
③背誦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
二、學習《回鄉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圣元年進士,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范讀,學生思考:這首詩講的是什么事?
4、學生讀熟古詩,借助課文注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并練習背誦。
四、作業
熟讀古詩并背誦。
古詩兩首教案12
課前透視:
本課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杜甫的《絕句》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七言絕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和贊美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詩句情景交融,詩中形象生動逼真,是古詩中寫景名作。兩詩雖然都是寫景,但手法各異。《望廬山瀑布》語言簡潔,用詞精當。全詩采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可以說是一幅氣勢恢弘的寫意山水圖。《絕句》則以樸實自然的語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仿佛一幅生機無限的早春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帶講,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進而受到美和感染,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深切熱愛和贊美。
無論從詩句內容還是在學詩體驗上,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另外結合教材圖文并茂、詩句韻味優美適于誦讀的特點,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放手,營造學詩意境,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鼓勵學生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課件或插圖,適合讀詩配樂的音樂資料。
2、收集曾經讀背過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談話: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由背詩活動,營造學詩的氛圍,實現自然過渡,相機板書課題。)
2、觀察:教師出示準備的課件或是兩詩的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問: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試著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說一說。在學生觀察說話的基礎上,引出課題。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本文兩首詩的特點,教學中應抓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優勢,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把觀察與說話結合起來,感悟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對話平臺
初讀
1、出示古詩《望廬山瀑布》。引導學生初讀詩句,也可以讓課前會讀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指讀。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閱讀、識字經驗,抓住重點字進行正音和識記,如:“紫”應讀“平舌音”、“川”應讀“翹舌音”;“瀑”由“三點水”加熟字“暴”組成、“爐”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們要生火爐取暖。”的方法記憶等,教育要充分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識記字的情況。
4、同伴練讀詩句,爭取背誦。
(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識字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夯實基礎,為研讀詩句,體會感情打下良好的鋪墊。)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字:“爐、煙、流、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字形、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認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導。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教師進行示范書寫。其他的字學生對照課本自行書寫。
3、交流評價。(自評、同桌評、小組評)采取多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正確評價。
(及時鞏固認字成果,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寫字的水平和良好習慣。)
研讀
1、自學詩句。借助工具書和圖畫理解字詞的意思,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2、小組合作。交流自學中已經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3、全班交流。每個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重點解決學習中存在的疑難。
4、邊讀邊想每句詩都寫了怎樣的景色。
(尊重學習的學習主動權。啟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自主閱讀,解決問題的能力。)
悟讀
1、自由讀詩,對照插圖,體會詩人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小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圖描述畫面,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生動,說具體。
3、啟發:如果你是詩人,站在這飛瀑的下面,會有怎樣的心情?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
4、組織學生扮演詩人,借助教師準備的課件或掛圖,進行角色換位,體會詩句的含義和情感。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說發現,說理解,說體驗,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中,感悟詩句,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讀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有趣經歷。)
誦讀
1、帶著自己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組織學生進行多形式感情朗讀。如:評讀、賽讀、加動作讀、看畫面讀等,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朗朗書聲是小學語文課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讀,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促進了語言積累,從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發了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回顧
1、背誦《望廬山瀑布》,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2、回顧上節課學習的方法。
(鞏固積累,引導方法,為《絕句》的學習做準備。)
自讀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出示卡片認讀生字,(鷺、含、嶺、泊、吳)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學生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記。
3、指讀詩句。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如:“翠”讀“平舌音”,“泊”讀“bo不要發成be的音等。
(挖掘學生識字經驗,引導主動識字。加強識字經驗的交流,培養學生多渠道識字的良好習慣。)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吳、含、窗、嶺、鳴、絕、泊、柳”,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找出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書寫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丟掉“囪”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嶺”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嶺”里面的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間的相互評價。
(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教學中應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氣,抓實抓好。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感悟
1、出示詩句(不出現插圖),默讀詩句,利用工具書自學詩句內容。
2、啟發思考:如果讓你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你覺得畫面上應該畫些什么,并說出理由。
3、組內交流。有條件的可采用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動筆畫簡筆畫,并說出這樣畫的理由。交流過程中要注意重點字詞的理解。如:“含”“東吳”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創設情境,變“話”為畫,有機地轉化學習活動,在學生想畫、說畫、賞畫、評畫的過程中,理解了詩句的大意,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但組織過程中要注意“畫畫”不是活動的主體,只是理解詩意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費過長時間,以免喧賓奪主,偏離重點,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誦讀
1、出示插圖或學生的優秀畫作,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圖文對照,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以及詩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濃的特點。
3、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讀背詩句。如:自讀、小組合作讀、配樂讀、指畫面讀等,實現美讀成誦的學習目標。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有條件的可以召開一個小型“詩歌朗誦會”,展示學生課外的古詩積累情況。
古詩兩首教案13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學習《望天門山》〗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2、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⑴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楚孤帆亦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⑵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⑴學生個人讀悟。
⑵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⑷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四、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瀲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
淡妝濃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相宜xiāng yí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4、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1、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2、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4、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2、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古詩兩首教案14
教養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認識乾坤兩個字。能正確講寫:焚燒、千磨萬擊、千錘萬鑿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背誦并默寫課文。
體會作者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了解詩歌的大意,感悟詩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懷。
繼續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繼續發展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重難點
在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
課前準備
投影圖,練習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樂的課文朗誦錄音。
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板書新課并指名讀。
請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說說古詩的特點。
檢查預習。
分別指名讀三首詩,檢查字音是否準確以及讀得是否熟練。
請學生為生字注音,并書寫。
展示預習資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詩。
講讀《墨梅》
聽配樂課文朗讀。
指名讀注釋,理解詩句。
重點討論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樣理解梅花開了,和淡墨痕的關系?
(2)、顏色是指什么的顏色?一般會有什么顏色?
(3)、清氣是什么?
(4)、為什么作者說只留清氣滿乾坤?
指導朗讀
(1)、學生自練。
(2)、教師指導練習。
(3)、當堂背誦。
檢查背誦,練習反饋。
作者用梅花贊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誦《墨梅》。
第二課時:
課前復習。
背誦《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樣的人?
回憶方法。
講讀課文《竹石》、《石灰吟》。
(一)、講讀《竹石》。
聽配音朗誦。
指名讀注釋,理解詩句。
四人小組討論仍然沒弄懂的質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為什么不生長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巖石中呢?
(3)、東西南北風是什么風呢?
重點討論,你覺得詩人寫竹石是不是只為了寫竹石呢?他其實是在寫誰?為什么他不直接寫呢?
指導朗讀,背誦。
(二)、講讀《石灰吟》
聽指名朗讀。
根據注釋,理解詩句。
把仍未理解的詩句在小組中提出,共同解決。
重點討論:
(1)、石灰在成為建筑材料之前經歷了哪些考驗?
(2)、作者寫石灰其實是想寫誰?寫什么品格?
指導朗讀、背誦。
第三課時:
課前復習
1、竹石的特性與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與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誦《竹石》、《石灰吟》
歸納總結。
古詩除了第一節課所提到的特點,還具有哪些特點?
這課書所學的三首古詩,都是明寫什么,暗寫什么?
其共同特點都用物的什么特點贊美人的什么?
運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訓練
自學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詩歌。
分組向同學介紹。
按詩意給《墨梅》配畫。
連線:梅堅忍不拔
竹忠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古詩兩首教案15
一、復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么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范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閑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所以講一講。同桌試講,共同糾正。結合講解板書:春一粒秋萬顆餓死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意。
6、為什么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的教案11-22
中班教案古詩教案01-05
古詩鳥的教案06-02
清明古詩教案06-03
古詩《元日》教案11-23
幼兒古詩教案02-10
古詩春曉的教案02-11
蜂古詩教案02-12
牧童古詩教案02-21
小學古詩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