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夕詩詞1
古詩原文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淚濕 :一作:滿)
譯文翻譯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明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仍同去年一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了衣裳。
注釋解釋
元夜:元宵之夜。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自唐朝起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北宋時從十四到十六三天,開宵禁,游燈街花市,通宵歌舞,盛況空前,也是年輕人蜜約幽會,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花市:民俗每年春時舉行的賣花、賞花的集市。
燈如晝:燈火像白天一樣。
月上:一作“月到”。
見:看見。
淚濕:一作“淚滿”。
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輕時的自己。
創作背景
此詞寫約會。或被認為是景祐三年(1036)詞人懷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楊氏夫人所作。
詩文賞析
明代徐士俊認為,元曲中“稱絕”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來,可見其對這首《生查子》的贊譽之高。此詞言語淺近,情調哀婉,用“去年元夜”與“今年元夜”兩幅元夜圖景,展現相同節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視中的蒙太奇效果,將不同時空的場景貫穿起來,寫出一位女子悲戚的愛情故事。
上閿描繪“去年元夜時”女主人公與情郎同逛燈市的歡樂情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起首兩句寫去年元宵夜的盛況美景,大街上熱鬧非凡,夜晚的花燈通明,仿佛白晝般明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女主人公追憶與情郎月下約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間互訴衷情的溫馨幸福溢于紙上。從如晝燈市到月上柳梢,光線從明變暗,兩人約定的時間又是“黃昏”這一落日西斜、素來惹人愁思的時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會朝著悲劇發展。
下闋寫“今年元夜時”女主人公孤獨一人面對圓月花燈的情景。“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一年過去,眼前的景象與去年沒有兩樣,圓月仍然高掛夜空,花燈仍然明亮如晝,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時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無限相思之苦。之所以傷感,是因為“不見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戀人拋諸腦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頭。令人肝腸寸斷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淚、浸濕衣衫。“淚滿春衫袖”一句是點題句,將女主人公的情緒完全宣泄出來,飽含辛酸蘊藏無奈,更有無邊無際的苦痛。
此詞的藝術構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全詞在字句上講求勻稱一致,有意錯綜穿插,它用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上四句與下四句分別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強烈的對比。上下闋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時”與“今年元夜時”,第二句“花市燈如晝”與“月與燈依舊”,兩兩相對,把“元夜”“燈”作了強調;而“人約黃昏后”與“不見去年人”,則是上闋第四句與下闋第三句交叉相對,雖是重疊了“人”字,卻從參差錯落中顯示了“人”的有無、去留的天差地別及感情上由歡愉轉入憂傷的大起大落,從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內心的起伏變化。
詞作通過主人公對去年今日的往事回憶,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詞的語言通俗,構思巧妙,上片寫去年,下片寫今日,重疊對應,回旋詠嘆,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風味。結尾“淚滿春衫袖”一句,則通過描寫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十分充分。全詞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今昔對比、撫今追昔的手法,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語言平淡,意味雋永,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和苦痛體驗,體現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一。語短情長,形象生動,又適于記誦,因此流傳限廣。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闋寫“今年元夜”的情景。“月與燈依舊”,雖然只舉月與燈,實際應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說鬧市佳節良宵與去年一樣,景物依舊。下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表情極明顯,一個“濕”字,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與唐朝詩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追憶去年元夜歡會的往事。“花市燈如晝”極寫元宵之夜的燈火輝煌,那次約會,兩情相悅。周圍的環境,花市,彩燈,明麗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愛的見證。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重臨故地,想念伊人的傷感。“今年元夜時”寫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嘆。“月與燈依舊”作了明確的對比,今天所見,依然如故,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卻已物是人非的思緒。
此詞既寫出了情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時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構,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這首元夜戀舊的《生查子·元夕》其實是朱淑真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詞的上片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未來幸福的圖景。情與景聯系在一起,展現了美的意境。
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快成為記憶。詞的下片,筆鋒一轉,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到了“今年元夜時”,把主人公的情思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月與燈依舊”極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環境。“依舊”兩字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上片的描寫之中,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環境依舊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體。詞人于人潮涌動中無處尋覓佳人芳蹤,心情沮喪,辛酸無奈之淚打濕了自己的衣襟。舊時天氣舊時衣,佳人不見淚黯滴,怎能不傷感遺憾?上句“不見去年人”已有無限傷感隱含其中,末句再把這種傷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凄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彌漫于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過是凄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滿衣袖。
世事難料,情難如愿。牽動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纏綿而又刻骨銘心的相思。誰不曾渴慕,誰不曾誠意追索,可無奈造化捉弄,陰差陽錯,幸福的身影總是擦肩而過。舊時歡愉仍駐留心中,而癡心等候的那個人,今生卻不再來。無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識的燕子呢?那曾有的愛情真是無比難測嗎?如果真的這樣,那些兩情相悅、纏綿悱惻的美麗韶華難道是在歲月中流走的嗎?誰也不曾料到呵,錯過了一季竟錯過了一生。山盟雖在,佳人無音,這是怎樣的傷感遺憾,怎樣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間總有太多的傷感和遺憾。世事在變,滄海桑田。回眸尋望,昔人都已不見,此地空余斷腸人。滾滾紅塵,茫茫人海,佳人無處尋覓,便縱有柔情萬種,更與何人說?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歐陽修的詩詞甚多,而我獨愛《生查子·元夕》。反復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元夕詩詞2
古詩原文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譯文翻譯
中山來的戲子服飾鮮麗,鄭燕來的的女姬則各有高超的技藝。
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汴京來.都唱著周憲王編著的劇本。她們唱著唱著,從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來,銀光傾瀉,似在金梁橋的大地上鋪了一層自霜。人間的燈火與天上的明月交相輝映,盛況空前。
注釋解釋
汴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五代的梁、晉、漢、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故稱汴京。
元夕: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夜。
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區的青年。中山,古國名,在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后被趙武靈王所滅。見《史記.趙世家》。
鄭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鄭。皆春秋戰國時國名。燕的轄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鄭的轄境在今河南省鄭州一帶。
擅場:壓倒全場,指技藝高超出眾。
憲王:指周憲王朱有燉(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長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精通音律,號誠齋,自稱全陽子、老狂生、錦窩老人,所作雜劇《曲江池》、《義勇辭金》等三十一種.今俱存。又有《誠齋樂府》行世。是著名的戲曲家,見《明史·諸王傳》。
金梁橋:汴梁橋名。
創作背景
詩人李夢陽原籍甘肅慶陽,其父李正曾擔任開封周王府教授,于是詩人全家遷徙到開封,開封就成了詩人的第二故鄉。后來詩人在慶陽時回憶汴中的繁華景況,寫下了這首詩。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汴京觀看元宵佳節的盛況時所作。以形象精彩之筆,描寫月夜歌唱的場面,十分生動而又韻味悠然,全詩沒有一句正面描寫歌聲,但又句句關涉歌聲,在委婉的措辭中,把歌聲表現得十分動人。
這首詩開始兩句,先從來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場寫起。先寫北方的男性青年——“中山孺子”,這些挑選出來參加歌唱的男青年本來就已經標致,再穿上入時的新裝,打扮起來,變得更加帥氣。再寫北方女子——“鄭女燕姬”,這些參加演唱的女子當然也是挑選出來的美女,她們勝過眾人,壓倒全場。中山少男、鄭燕少女都善演戲曲,說明當時雜劇傳布的盛況。開始這兩句雖然旨在點明演唱的人員,但又并非是純乎客觀的介紹,詩中“倚新妝”、“獨擅場”應是互文見義,“倚新妝”的“倚”字,“獨擅場”的“獨”字,都暗含著一種互相比賽,爭妍斗艷之意,男女的情態得到了生動的表現,那種熱烈、歡樂而又興奮的場面,也凸現出來。這時雖然還沒有寫到他們的歌唱,但人們可以想見,這些英俊的男子、漂亮的女子的歌聲,應該十分美妙。而少年男女爭扮周憲王劇中人物,也使讀者對當時劇界的風氣頗有所領會。從側面反映了汴京作為古時都會,在歷受金元劫難之后,經明初的休養生息而恢復生機,重現繁華,其民俗風情,也通過這兩句表露出來。
第三句是前兩句的拓展,“齊唱憲王春樂府”作為全詩的中心,終于寫到了歌唱,主要表現男女聲齊唱時的情形。不過詩句中也并沒有寫到歌聲如何,只點明歌唱的形式是“齊唱”,歌唱的內容是“憲王”的“春樂府”。據《明史·諸王傳》,憲王即朱有墩,世稱周憲王。他能詩善畫,諳曉音律,是明初影響較大的散曲、雜劇作家,劇作達三十一種,總名《誠齋樂府》,這里演唱的是他的.樂府中的一種。地位這樣顯赫、成就又很高的人物的樂府,自然是十分美妙的了。用男女聲“齊唱”的形式來演唱,不僅聲音宏大,而且剛柔相濟,雄渾中有清脆。“齊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歡慶,萬民同樂的情景,給人的感覺是舞臺上伶人的演唱與舞臺下觀眾的和唱一起進行,場面肯定是熱鬧之極。這里仍然只是暗示,沒有正面去寫歌聲,但卻使人有如聞其聲的感覺。
直到最后一句,不僅沒有寫到歌聲,反而宕開筆端,寫起了戲曲表演場地旁金梁橋外的夜景和天上的月色。“金梁橋”在汴京,從橋上望過去,那一輪明月正遙掛天際,灑下如霜的清光,給整個汴京城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全城變得朦朧、幽邃,更加顯示出動人的韻致。“月如霜”之清冷幽靜,與前面所描繪的歡慶熱鬧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這一句實際上卻是詩人的神來之筆,以淡墨襯濃彩,余韻宛轉,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詞之妙。此時,那男女齊唱“春樂府”的歌聲,不僅響徹全城,而且在月光中也更加清亮,仿佛從地上直飄向月宮。這一句,作者是以景襯聲,在訴諸視覺的月色中,暗暗包含了訴諸聽覺的歌聲,這樣一襯,歌聲似乎顯得“形象化”了,好像看得見,摸得著,更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詩歌最后更加耐人含咀,神味雋永,情韻不匱。
《汴京元夕》寥寥四句,再現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戲曲時演員擅場,眾人齊唱的歡樂場面。流暢自然,清麗可喜,頗有唐竹枝民歌風味,為其集中七絕之佳作。
元夕詩詞3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整體賞析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并無什么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
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
“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
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
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
到末幅煞拍,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遙應,可見詞人筆墨之細,文心之苦。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此義正可參看。
元夕詩詞4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詞的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濕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作品原文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作品注釋
1、元夜:元宵之夜。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自唐朝起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北宋時從十四到十六三
天,開宵禁,游燈街花市,通宵歌舞,盛況空前,也是年輕人蜜約幽會,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2、花市:民俗每年春時舉行的賣花、賞花的集市。
3、燈如晝:燈火像白天一樣。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載:“正月十五日元宵,……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由此可見當時元宵節的繁華景象。
4、月上:一作“月到”。
5、見:看見。
6、淚濕:一作“淚滿”。
7、春衫:年少時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輕時的自己。
作品譯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創作背景
此詞寫約會。或被認為是景祐三年(1036)詞人懷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楊氏夫人所作。
作品鑒賞
明代徐士俊認為,元曲中“稱絕”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來,可見其對這首《生查子》的贊譽之高。此詞言語淺近,情調哀婉,用“去年元夜”與“今年元夜”兩幅元夜圖景,展現相同節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視中的.蒙太奇效果,將不同時空的場景貫穿起來,寫出一位女子悲戚的愛情故事。
上閿描繪“去年元夜時”女主人公與情郎同逛燈市的歡樂情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起首兩句寫去年元宵夜的盛況美景,大街上熱鬧非凡,夜晚的花燈通明,仿佛白晝般明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女主人公追憶與情郎月下約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間互訴衷情的溫馨幸福溢于紙上。從如晝燈市到月上柳梢,光線從明變暗,兩人約定的時間又是“黃昏”這一落日西斜、素來惹人愁思的時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會朝著悲劇發展。
下闋寫“今年元夜時”女主人公孤獨一人面對圓月花燈的情景。“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一年過去,眼前的景象與去年沒有兩樣,圓月仍然高掛夜空,花燈仍然明亮如晝,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時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無限相思之苦。之所以傷感,是因為“不見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戀人拋諸腦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頭。令人肝腸寸斷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淚、浸濕衣衫。“淚滿春衫袖”一句是點題句,將女主人公的情緒完全宣泄出來,飽含辛酸蘊藏無奈,更有無邊無際的苦痛。
此詞的藝術構思近似于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卻較崔詩更見語言的回環錯綜之美,也更具民歌風味。全詞在字句上講求勻稱一致,有意錯綜穿插,它用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上四句與下四句分別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強烈的對比。上下闋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時”與“今年元夜時”,第二句“花市燈如晝”與“月與燈依舊”,兩兩相對,把“元夜”“燈”作了強調;而“人約黃昏后”與“不見去年人”,則是上闋第四句與下闋第三句交叉相對,雖是重疊了“人”字,卻從參差錯落中顯示了“人”的有無、去留的天差地別及感情上由歡愉轉入憂傷的大起大落,從而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內心的起伏變化。
詞作通過主人公對去年今日的往事回憶,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詞的語言通俗,構思巧妙,上片寫去年,下片寫今日,重疊對應,回旋詠嘆,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風味。結尾“淚滿春衫袖”一句,則通過描寫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十分充分。全詞以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今昔對比、撫今追昔的手法,從而巧妙地抒寫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語言平淡,意味雋永,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和苦痛體驗,體現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一。語短情長,形象生動,又適于記誦,因此流傳限廣。
詞牌簡介
生查子,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名。調見《尊前集》。雙調,四十字,仄韻格,前后闋格式相同,各四句兩仄韻,上去通押。各家平仄頗多出入。上下闋各與作仄韻五言絕句相仿。單數句不是韻位,但末一字限用平聲,在雙數句用韻。始見韋應物詞。多抒發怨抑之情。“查”讀zhā。又名《楚云深》《相和柳》《晴色入青山》《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風月》《綠羅裙》等。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出生于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涪城區內),祖籍:江西永豐,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柳,歐,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蘇軾)。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蘇轍二兄弟、蘇洵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歐陽修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代表作有《醉翁亭記》。
元夕詩詞5
【關鍵詞】
詩詞名句,寫景,節日,元宵
【名句】
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
【出處】
宋蔣捷《女冠子 元夕》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
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但夢里隱隱,鈿車羅帕。
吳箋銀粉砑。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閑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西下。
【譯注】
而今隨隨便便掛上幾盞小燈,再沒有了昔日“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的盛況了。
【說明】
《女冠子 元夕》是南宋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南宋亡國后,蔣捷許多詞作,都表現出作者懷念故國的心情,抒發了喪失山河之慟。這首詞上片前半寫往日元夕之盛況,后半寫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悶。下片寫往昔之繁華不再的無奈,表達了他對故國的深切緬懷。更多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賞析】
“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這幾句寫今日元宵情景。“而今”二字是過渡,上寫昔日情景,下寫當日元夕景況。“燈漫掛”,指草草地掛著幾盞燈,好像只是為了應付,完全沒了過元宵的.心情。這句與“琉璃光射”形成鮮明的對照。“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這兩句既寫此夕的蕭索,又帶出昔日的繁華。那時的元宵之夜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是“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是何等的熱鬧,何等的繁華,如今只剩“燈漫掛”。這幾句通過往日繁華與今日蕭索的對比,突出今非昔比的心酸與無奈,表達了詞人對故國深切的懷念。
元夕詩詞6
傳言玉女 錢塘元夕
[宋] 汪元量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作品賞析
【注釋】:
在南宋詞人的詞中,臨安元宵節是常寫的題材之一。但因詞人的出發點不同,所表達的'意象也不盡一樣。或粉飾太平。或無病呻吟。但汪元量此詞從元宵節的今昔對比,從中寄托了對國家興亡的傷感之情。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眼前依然一派繁華景象,但跟誰一起分享呢 ?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壓境,人心惶惶 ,苦中作樂,苦何以堪 ?。“月臺”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叢中,臺館依舊林立,但已彌漫敵騎的漫漫的塵埃。“豪華”二句,謂昔日繁華盡逝,只有青山如舊。唐朝許渾《金陵懷古》有詩“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豪華”指元宵節的繁華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個太平景象已蕩然無存。“ 錢塘”兩句,謂錢塘江潮漲潮落仍象從前,似怨江潮無情,不解人間興衰,與杜牧詩:“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異曲同工。其后汪元量南歸,被俘同難的宮嬪們賦詩相贈,其中林順德《送水云歸吳》詩云:“歸舟夜泊西興渡,坐看潮來又潮去。”借汪詞送汪,別有一番深意。
“萬點燈光”,幾句 ,筆鋒一轉,由室外之景轉寫室內。分別從燈光、玉梅、昭君三層落筆。元宵節又稱燈節,往日火樹銀花 ,燈光錦簇。“羞”字用得好,謂“燈光”也以神州陸沉而權貴們仍沉溺歌舞為羞 。“燈光”反襯亡國人的視角和心境 。感覺“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為觀照者的詞人自己。珠光寶氣與萬點燈火交相輝映,愈麗愈“羞”,良辰美景,風光不在 。“玉梅”兩句,梅花凋殘,春光不久。東皇 ,指春神。蘇軾《 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 》中講:“月地云階漫一樽,玉奴終不負東昏。”《南史·王茂傳》記載,王茂助梁武帝攻占建康 ,“時東昏(齊明帝,被梁廢為東昏侯)妃潘玉兒有國色,帝乃出之。軍主田安啟求為婦,玉兒泣曰:‘昔者見遇時主,今豈下匹非類 。死而后已,義不受辱。’及見縊,潔美如玉 。”蘇軾在詩中即以玉兒類比梅花,極言其潔白、堅貞。汪詞“玉梅”句,用來暗寓宋朝后妃當此國運將終之時,命運坎坷,怨恨至極。
“昭君”兩句,應當系喻指宮嬪。汪元量當時所作《北師駐皋亭山》曾有句講 :“若議和親休練卒,嬋娟剩遣嫁呼韓 。”汪元量后作詩《幽州秋日聽王昭儀琴 》,也有“雪深沙磧王嬙怨 ,月滿關山蔡琰悲”之句 ,比喻被俘的王昭儀 ;共同赴難的宮嬪鄭惠真《送水云歸吳》詩,亦以“琵琶撥盡昭君泣,蘆葉吹殘蔡琰啼 ”自喻。弦索,指樂器上的弦 ,泛指弦樂器,這里即指琵琶。從后妃(玉梅)到宮嬪(昭君),都有末日將至之感。
“離愁卿寄,畫樓哀角”則總括后妃、宮嬪,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滿腔離宮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樓傳來的號角聲中以“畫”修飾戍樓,用華辭反襯;以“哀”形容角聲,相反相成。幽咽角聲,恰如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元宵佳節而以“哀角”作結,是傷心人的心聲。1235 年,蒙古南侵 。1275 年,元軍三路逼近臨安。次年二月,宋朝投降 。帝后被北遷元都。汪元量時值為宮廷樂師,也同時隨行。這首詞作為元兵臨于城下之時,在其詞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大廈將傾前夕的危機感。
元夕詩詞7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淺。障泥南陌潤輕酥,燈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漸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襪塵生,行裙紅濺。
銀燭籠紗,翠屏不照殘梅怨。洗妝清靨濕春風,宜帶啼痕看。楚夢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遠。曉窗移枕,酒困香殘,春陰簾卷。
《燭影搖紅·元夕雨》譯文
雨簾空濛,遠山隱隱地顯現出淡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緒。在這暮雨愁緒的影響下女子淺細的黛眉越發顯得楚楚可憐。因為下雨天,所以路塵板結。游人騎馬從南郊踏青而歸,馬韉上沾滿了軟綿綿的泥團,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候。到了晚上余興未盡,在家中繼續笙歌燕舞,翻動彩旗盡情跳起祈禱多子多福的宜男舞。婦女們平時很少有機會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來郊游,她們就盡情享受這難得的自由,連白襪上罩沾了塵土,行裙上被花汁濺紅也毫不惋惜。
宮燈用錦紗籠罩著銀燭光,但是這宮燈只照耀錦繡屏風,卻不照墻角邊的殘梅,因而引起了殘梅的怨憤。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戲雨地,以雨洗臉,臉雖濕仍是春風滿面,臉上的.雨珠兒不是可以當作啼妝上的淚痕欣賞嗎?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難舍難停,好像巫山神女對楚王的高唐夢之情猶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簾吞沒,難道月宮嫦娥也會因雨云重重而發愁?因為雨云的阻隔,她難以向尚在人間的夫君后羿通達音訊了。天明從醉夢中醒來,卷起窗簾見室外仍是春陰沉沉,殘花滿地,索興移枕再去睡個懶覺吧。
《燭影搖紅·元夕雨》注釋
燭影搖紅:詞牌名。《夢窗詞集》入“大石調”。雙調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韻。
元夕:正月十五日元宵燈節。
歌:一作“欹”。
眉淺:形容遠山如女子之眉,因雨中遠山,故曰淺。
障泥:馬韉,用皮、布制成墊在馬鞍下,垂于馬腹以蔽塵。此處代指騎馬人。
宜男舞遍:《夢粱錄》載:“姑以隊舞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鮑老……不下數十。更有喬宅眷、旱龍船、燈……衣裝鮮麗,細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兒,腰肢纖裊,宛若婦人。”
清:一作“素”。
素娥:嫦娥別稱,或泛指仙女。此代指去姬。
天深信遠:指音信難通。深,一作“長”。
《燭影搖紅·元夕雨》賞析
《燭影搖紅·元夕雨》是宋代詞人吳文英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主要描寫元夕下雨時的景色以及人們在雨中踏青的情景。上片緊扣“元夕雨”,描寫元夕雨中之景;下片寫元夕雨中情,由熱鬧景觀轉筆抒寫憶姬之情。全詞語言典雅,虛實結合,意境清美。
上片寫元夕雨之景。發端“碧澹山姿”一韻,寫雨中山色。言山色雖碧,但在冬雨迷漫、暮色蒼茫之時顯得黯淡、寒冷,好像女子蹙眉而愁。“眉淺”“愁沁”均用擬人法,將遠山比擬成女子的淡眉微蹙。“障泥南陌潤輕酥”一韻,寫雨降到陌上,使騎馬人感到地面濕潤;雨降到庭院中,使人在屋內燈火下也看到細雨迷濛。“人夜笙歌漸暖”二韻,寫元夕之夜,笙歌喧天,彩旗翻轉,各種民間藝術競相表演,使節日夜晚顯得熱鬧非凡。《夢粱錄》載,元夕之夜,民間舞隊眾多,如清音、遏云、掉刀、鮑老、胡女、劉袞、喬三教等不下數十隊。另外還有喬宅眷、旱龍船、踢燈等藝術表演。演員服裝鮮麗,扮花旦的戴著花朵,珠翠頭飾,腰肢纖細裊娜,如女子一般。“宜男舞遍”講跳舞等演員都是男人。“恣游不怕”一韻,言游人們恣意游耍,不怕雨淋鞋襪,衣裙濺泥,十分盡興。“行裙紅濺”更點出女子元夕冒雨游玩的情況。上片緊扣“元夕雨”,描寫元夕雨中之景。在章法上從遠山寫到陌上,再到院落,然后轉筆寫到街市上慶祝元夕節,民間藝人的表演及游玩的人群。由遠而近,由景及人,層次分明,以寫實手法,渲染了雨中元夕的熱鬧景觀。
下片寫元夕雨中之情,由熱鬧景觀轉筆寫到自己,抒寫憶姬之情。過片“銀燭籠紗”一韻,寫元夕室內有銀燭閃爍,但照不到翠屏外的殘梅,她凄冷地立在雨中,不禁生愁。“洗妝清靨濕春風”一韻,繼寫梅花帶雨,如女人洗靨妝,而雨濕之梅花又如人帶淚痕。此二韻用擬人法描寫雨中梅花,同時又以雨中梅暗喻了去姬凄楚可憐的容貌與愁緒。“楚夢留情未散”此韻小結上二韻,言夢醒后,馀情猶在,也就是說不管是夢中還是醒后都在牽念去姬。“楚夢”化用宋玉《神女賦》中巫山神女的行云行雨的典故,暗示所寫乃男女之情。“素娥愁天深信遠”一韻,言去姬雖愁,然音書已斷。以上幾韻,用設想虛擬的手法,從對方寫起,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后“曉窗移枕”一韻,是后路寫法,轉筆寫自己,想象天亮醒后,只覺酒困人懨,卷簾而看,仍是春陰天氣,更覺難以暢懷。下片采用以虛帶實手法,多是想象與擬人,正路后路結合,行文曲折,耐人尋味。
全篇在章法上圍繞“元夕雨”展開筆墨,上片寫“元夕雨”之景的熱鬧、喜慶,下片寫“元夕雨”之情的凄寂、沉郁。以景之喜,襯情之悲,更突出了憶去姬的摯情。正如王夫之所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此外。上片用實筆,下片用虛筆,虛實結合,全詞顯得空靈而不質實。正因如此才有各家揣測之說。
《燭影搖紅·元夕雨》創作背景
這首詞因元夕下雨憶姬而作。吳文英與蘇姬情愛最篤,但吳文英卸幕離職,遷居杭州以后,蘇姬離去,于是他寫下了許多詞作憶念蘇姬,此為其中之一。
元夕詩詞8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①,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②,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③處。
注釋:①花千樹:形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②蛾兒、雪柳、黃金縷:婦女的頭飾。③闌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陰歷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從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風俗,也稱_________節。(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節,比春節更隆重,小到英蓮走失,大到元春省親,平民灶火也好,貴族家慶也罷,讓我們品出了這個傳統節日的許多習俗的文化內涵。(2分)
3.元宵節是正月里一個重要節日,當天往往舉行鬧花燈、猜燈謎活動,猜中燈謎,既彰顯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節日的快樂。請你猜猜以下燈謎,把答案寫在橫線上。(3分)
謎題:赤兔馬,走千里。(打一元代劇作家) 謎底:______________
謎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個詞語) 謎底:______________
謎題:十五的月亮懸庭前。(打一北京歷史文化遺跡) 謎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寫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中,描寫元宵節的一項是(3分)
A.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B.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具體描述。(4分)
6.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如何達到第三境界。(5分)
參考答案:
1.賞燈(觀燈、掛燈、放燈、猜燈謎等) 燈
2.曹雪芹 《紅樓夢》
3.馬致遠 公正 圓明園
4.C
5.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里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里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6.①確立學習目標(2分)②持之以恒,執著追求(2分)③達成學習目標(1分)。
元夕詩詞9
原文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注釋
1、豪華:指元宵節的繁華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個太平景象已蕩然無存
2、東皇:指春神。
3、弦索:指樂器上的弦,泛指弦樂器,這里即指琵琶。
「賞析」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眼前依然一派繁華景象,但跟誰一起分享呢?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壓境,人心惶惶,苦中作樂,苦何以堪?“月臺”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叢中,臺館依舊林立,但已彌漫敵騎的.漫漫的塵埃。“豪華”二句,謂昔日繁華盡逝,只有青山如舊。“錢塘”兩句,謂錢塘江潮漲潮落仍象從前,似怨江潮無情,不解人間興衰,
“萬點燈光”,幾句,筆鋒一轉,由室外之景轉寫室內。分別從燈光、玉梅、昭君三層落筆。元宵節又稱燈節,往日火樹銀花,燈光錦簇。“羞”字用得好,謂“燈光”也以神州陸沉而權貴們仍沉溺歌舞為羞。“燈光”反襯亡國人的視角和心境。感覺“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為觀照者的詞人自己。珠光寶氣與萬點燈火交相輝映,愈麗愈“羞”,良辰美景,風光不在。
“玉梅”兩句,梅花凋殘,春光不久。暗寓宋朝后妃當此國運將終之時,命運坎坷,怨恨至極。“昭君”兩句,應當系喻指宮嬪。從后妃(玉梅)到宮嬪(昭君),都有末日將至之感。
“離愁卿寄,畫樓哀角”則總括后妃、宮嬪,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滿腔離宮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樓傳來的號角聲中以“畫”修飾戍樓,用華辭反襯;以“哀”形容角聲,相反相成。幽咽角聲,恰如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元宵佳節而以“哀角”作結,是傷心人的心聲。
元夕詩詞10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釋
元夜:農歷正月十五夜,即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唐代以來有元夜觀燈的風俗。
花市:指元夜花燈照耀的燈市。
譯文
去年元宵夜之時,花市上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與佳人相約在月上柳梢頭之時、黃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時,月光與燈光明亮依舊。可是卻見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淚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賞析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闋寫今年元夜的情景。月與燈依舊,雖然只舉月與燈,實際應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說鬧市佳節良宵與去年一樣,景物依舊。下一句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表情極明顯,一個濕字,將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感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詞與唐朝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后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制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滿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卻已物是人非的思緒。
此詞既寫出了情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時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悵惘和憂傷。寫法上,它采用了去年與今年的對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間形成哀樂迥異的鮮明對比,從而有效地表達了詞人所欲吐露的愛情遭遇上的傷感、苦痛體驗。這種文義并列的分片結構,形成回旋詠嘆的重疊,讀來一詠三嘆,令人感慨。
元夕詩詞11
原文
[明] 薛蕙
皇都佳麗地,春日艷陽年。
共愛元宵好,爭歌明月篇。
元宵明月滿蓬萊,春色先從上苑來。
千門宛轉銀屏隔,萬戶參差金鎖開。
千門萬戶連雙闕,彩女新妝踏明月。
映牖窺窗態轉多,含嬌凝睇情無歇。
正逢春日愛芳菲,復值春宵縫舞衣。
燈光斜照珊瑚枕,香氣空薰云母扉。
此時天子盛遨游,離宮別館足風流。
才開鳳島張燈架,更起鰲山結彩樓。
彩樓岧嵽鰲山側,復道交衢對南北。
萬燭翻疑白日光,千燈卻亂春星色。
春星暗靄迷煙霧,仙御分明見天路。
空里翩翩翠蓋飛,云中冉冉鸞輿度。
翠蓋鸞輿千萬騎,伐鼓金動天地。
御仗層層錦繡圍,廣場隊隊魚龍戲。
就中別有王侯客,三三五五長安陌。
夜夜經過許史家,朝朝游戲金張宅。
金張許史斗驕奢,金燈玉帶剪春紗。
鴛鴦比翼玟瑰樹,翡翠雙棲菡萏花。
龍膏鳳炬列千行,蕙火蘭煙百和香。
月華照耀琉璃障,霧影氤氳玳瑁梁。
可憐豪侈誰能似,可憐行樂心無已。
曲罷頻移歌舞筵,醉后重游燈火市。
月市星衢游未遍,東城南陌時相見。
妖童繡勒五花馬,倡女銀車九華扇。
妖童倡女繁華子,雙去雙來帝城里。
粉色偏從月下明,衣香故向風前起。
調笑行歌歡未闌,浮影流光夜遽殘。
朝來試過狹邪路,墮靨飄花那忍看。
元夕詩詞12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案”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
⑵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⑶“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⑸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⑹“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⑺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為指燈。
【譯文】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賞析】
辛棄疾詞的題材范圍較廣。這首《青玉案》,描寫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觀燈的情景。從內容看,大約是作者在南宋都城臨安任職期間所作。
詞的上片寫元夕之夜,臨安城里的燈火和觀看燈火的盛況。開頭兩句說,滿城的燈火,象一陣春風把千樹萬樹的花兒吹開了一樣;又好象是春風吹落了滿天的星斗。“花千樹”、“星如雨”,是指五顏六色的燈火。“寶馬雕車香滿路”,是指貴族人家乘坐馬車,出來觀燈的氣派。“寶馬”,貴族人家的馬,養得驃肥體胖,身上還佩有貴重的裝飾品,故稱“寶馬”。“雕車”,指飾有金邊和花紋的'華麗的馬車。“鳳簫”,是簫(一種樂器)的美稱。“玉壺”,指月亮,是比喻的說法。“魚龍舞”,指玩耍燈火的游戲。“魚龍”,指燈籠。
下片寫了兩層意思,前三句寫婦女們穿著美麗的服裝,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結伴,笑逐顏開,在街上觀看燈火的歡樂場面。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盈盈”,指美好的儀態。“暗香去”,古代婦女身上,帶著裝有香料的物品,她們走了,那散發出來的香氣也沒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寫被尋找的那個人,與眾不同,不在熱鬧的街上觀看燈火,卻獨自一人待在燈火闌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這里,作者顯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潔的品德。“驀然”,即忽然。這幾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構思新巧,富有意境。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清末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他引用晏殊、柳永的幾句詞,原意都是對愛人的思念。晏殊這三句詞說:昨天夜里,秋風緊吹,吹落了許多碧綠的樹葉。“雕”,雕落。柳永這兩句詞說:為了思念她,人已經變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帶,也漸漸地寬了起來。雖然這樣,我也決不會感到后悔。“伊”,指她。王國維在引用辛棄疾的這幾句詞時,字詞稍有變動。王的這段話是要說明這樣一個意思:只有經過千百次的探索,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才能得到成功。后來,辛棄疾的這幾句詞,成了人們經常引用的名句。
【元夕詩詞】相關文章:
女冠子·元夕詩詞賞析03-11
女冠子元夕詩詞賞析06-27
青玉案·元夕古詩詞鑒賞10-30
青玉案·元夕古詩詞鑒賞集錦[3篇]02-22
秋夕的詩詞01-26
七夕的詩詞10-02
七夕的詩詞11-27
秋夕詩詞賞析01-26
有關七夕的詩詞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