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古詩意思全解,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品味語言,逐詞解讀
古代詩詞的語言十分凝練,可以說,每一個字詞都是不可或缺。我們在解讀詩詞時,不能遺漏字詞,要逐字逐詞,準確地去品味、解讀詩句。
品味語言,首先要能翻譯詩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詩詞的表層意思,明確詩中所寫的時間、人物、事件等。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翻譯時就要注意詞語的倒裝,可譯為“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江邊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萋萋,碧綠而茂盛”。由于聲律的要求,押韻、平仄和對仗的工穩,此句中“歷歷”“鸚鵡洲”就運用了倒裝的方法,在翻譯時就要調整位置。要進行準確的翻譯,就要讓學生先知道古詩的語言特點,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尤其要注意詞語的倒裝與省略部分。
品味語言,其次要能進行充分聯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詩中,常講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就如音樂求弦外之音,又如繪畫求象外之趣。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時不能夠完全表達人們心中所想,所以古詩語言含蓄、豐富。聯想與想象的過程,其實就是豐富詩意,對詩意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單獨去看每一個詞,似乎沒什么特別的意味,而聯系起來看,其構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種十分濃重的凄涼悲苦的意味,表達出詩人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詞語本身與所在語境、相關鑒賞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其在描寫形象、運用技巧、表達情感等方面的表達效果。
品味語言,有時還要考慮其在詩歌結構、表達情感方面的意義。很多古詩,詩中都會有一個最能表現其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詞或句,即所謂的“詩眼”“詞眼”。如王安石《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在這首詩中,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圍繞“亂”字展開敘寫: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因此,“亂”可謂此詩之“詩眼”,是理解全詩情感的關鍵。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詩歌是文學的,它除了講究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情達意之外,還大量借助生動的形象來展示意境并傳達情感。因此,深入細致地辨明詩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讀古詩的重要步驟。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為意象,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詩中,一些意象由于被眾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來表現某種相似的情緒,從而有了特定的內涵,成為了具有相對固定意味的傳統意象。這里,一般分以下三類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兩類。辨析這類形象時,主要依據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及詩中的景物描寫來把握。如張口《竹軒詩興》:“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全詩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自得;通過“倦臥”“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態度;通過“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詩塑造了閑適、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處指“詠物詩”中用以表現詩人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這一類形象,要注意從物、人一體的角度思考,提煉事物特征,挖掘內在品質、精神。如楊萬里《三花斛三首右蘭花》:“雪徑偷開淺碧花,冰根亂吐小紅芽。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干家。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與騷人定等差。”詩中的右蘭花在冰天雪地里競相綻放,雖然鮮為人知,卻充滿了勃勃生機,表現出不畏嚴寒、高雅圣潔的品性。右蘭花因為江蘺、圃蕙任憑文人騷客評價定而不屑與之為伍,詩人以此含蓄地表達追求高潔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寫景抒情詩或雜詩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語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現,“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個一個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個形象組成的畫面、意境等。如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中“余既滋蘭九畹,以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句,蘭、蕙、菊引自屈原《離騷》,都是花草,在詞中都用來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操。當然,對于詩中出現的意象,我們必須認真辨析,因為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詩中傳達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柳”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別的深情,與送別有關,但有時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此詩表達的是對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沒的感慨,通過描寫春柳的風姿可愛和無人可屬,盡顯凄涼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此詩則表現詩人對歷史變遷、自然變化和人世滄桑的感慨,詩人以牽馬臨風立于老柳樹之旁的凄清圖景表達了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為了刻畫形象,表達情感,詩歌需要運用多種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個寬泛的概念,可以說,為了達到詩人的寫作目的,詩人所運用的所有手段都可歸入表達技巧的范疇。一般而言,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章法結構等方面的技巧。能否準確辨析詩中運用的表達技巧,是評價考生能否深入解讀一首古詩的重要標準。
表現手法,古詩中常見的有襯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如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在這首詠梅詩中,作者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來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具體而言,有描寫方法,如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如張炎《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詞的上闋,作者借樓上笛蘆、迷蒙山水、千里燕子、兩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對偶的手法委婉地表達了愁苦的思鄉之情。從抒情方式說,是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通感)、擬人、夸張、借代等。如韋應物《秋齋獨宿》中的“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第一句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蠟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亮的皎潔。而招兵問《和韋蘇州(秋齋獨宿)》中的“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第一句寫冷冷的月光,侵入將要燃盡的蠟燭,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環境的凄冷。
章法結構,指詩歌的結構技巧,如曲筆人題、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等。如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詩中的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讀,辨析古詩的表達技巧,不僅要能夠準確地指出運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達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驟。
四、體悟情感,綜合揣摩
大多數古詩,其寫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謂“詩言志”,“不平則鳴”。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是閱讀詩歌的終極目的。因為,情感是詩歌的生命,把握詩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探尋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思想內涵。把握情感內涵,是解讀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古代詩歌蘊含豐厚的情感內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類別而言,常見的大致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等。
【清明古詩意思全解】相關文章:
詠柳古詩的意思全解03-29
清明的古詩08-29
詠柳古詩的意思08-15
古詩《清明》教案07-11
形容清明古詩07-08
關于清明的古詩04-25
有關清明的古詩01-29
憶清明的古詩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