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詩詞鑒賞通用1
對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詩詞鑒賞依然是其語文學習中令人頭痛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對古代漢語的不適應,對古代漢語學習的缺乏方法。很多學生為了提高鑒賞能力,甚至大費時間搞題海戰術,這是極不可取的。通過平時在古詩詞鑒賞方面的實踐教學,筆者總結出一些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技巧,希望既能為同為語文教師的同仁們提供一些參考,也能為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技巧一:聯系背景緊循本意鑒賞
任意給出一首古詩或古詞來進行鑒賞,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詩詞的寫作背景。這里的寫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處時代,作品創作時的環境、作者的人生際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語文課內學習范圍來看,學生應該熟知生平的詩詞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陸游,陶淵明,杜牧,李商隱,劉禹錫,李煜,王昌齡,王勃等。對于其他的作者,屬于課內已學習過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課外的,在試題中一般會給出注釋及寫作背景。當然,在課外增加對古詩詞閱讀量和對更多的詩詞作者進行了解也能減少詩詞鑒賞的陌生感。值得強調的是,對于那些耳熟能詳、無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時有時還要對其一生的經歷進行分析才能得出鑒賞出詩詞的真實意義。例如:同為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輕時期所作,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卻是安史之亂后詩人過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對現實,表現憂國憂民,對百姓充滿同情的作品。經過對杜甫本人的人生經歷可知,這兩首詩分別是詩人于人生的不同時期寫出,其背景,經歷,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見,聯系背景、綜合分析是鑒賞古詩詞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尋主旨、作者寫作目的的重要步驟。不僅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時同一個作者本身的作品風格也會發生變化。只有聯系背景鑒賞的詩詞,才不至于偏離主題,脫離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釋綜合整體分析
初中古詩詞鑒賞的考察,一般對部分字詞、典故、句子會有一定的'注釋,除此外詩詞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詞題和序文。這亦對作品創作緣由與表達情懷有所說明。然而很多同學對這些詩詞鑒賞的“引路石”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對詩詞中的字詞句意只是進行主觀臆斷,盲目分析,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試題考察了宋人高觀國的《菩薩蠻》:“何須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開金餅。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很多學生對“高寒滟滟開金餅”一句極為不解,而注釋中卻已說明滟滟意為月光搖動的樣子,金餅喻為圓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釋和詩詞整體進行分析,則第一小問“此詞的上下片各寫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問“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則可綜合整體分析,由注釋中“圓月、月光搖動”可知作者開始時的心情是歡快、開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霧冷、西風、客醉”可知作者后來的心情是憂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詞意了然。又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按照綜合層次之法分析可發現,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點明了創作時間,“兼懷子由”則點明了全詞主旨,這樣詞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確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兩例所體現的借注釋綜合層次分析之法,簡捷快速,即使是詩詞鑒賞能力偏差的同學亦能不費吹灰之力而習得,如此鑒賞,孰能不樂。
技巧三:解析典故探尋中心主旨
用典是詩詞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詩詞作者由于不同原因或迫于時局,不宜明說。或為增強詩詞的文采,借用歷史上的人、事、詞句,來表達觀點與意愿,此即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通常與作者本身處境相似或相反,對于作者可比知己或異己,且典故用的好,能使作品典雅涵蓄,余韻盎然。所以古代詩詞作者大都對用典情有獨鐘。因此在對古詩詞進行鑒賞時,如果能對其中所用典故有所了解,并將之與作者際遇進行對比,一般而言,詩詞的中心主旨便將浮出水面。有時作者所用典故很少見,也會在注釋中進行必要的說明,這時,聯系全文與背景并結合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用典的實例,在初中語文課內最典型的有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其中,“親射虎,看孫郎”出自《三國志吳志孫權傳》的典故孫權射虎,表現了作者出獵時的豪興勃發,表達了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出自《史記馮唐列傳》,作者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也能派遣像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反映了作者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下的欲酬壯志之心;“射天狼”出自《楚辭九歌東君》,作者以“天狼”喻指遼和西夏,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倘若鑒賞時了解這三個典故的大意,并將之與背景聯系,便很快可得出此詞的主旨是表達詞人心懷壯志,渴望得到重用的強烈愿望。由此可觀,解析用典對探尋詩詞主旨是十分便捷的。
總之,初中古詩詞鑒賞的技巧的關鍵在于鑒賞者平時的積累、觀察、分析與歸納,決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強行臆斷。要把握多種技巧的本質并綜合靈活的運用到今后的詩詞鑒賞中,不斷探索、不斷觀察、因人而異地改變鑒賞方法與技巧應用。誠如此,則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之提升指日可待矣!
古代詩詞鑒賞通用2
一、古詩詞鑒賞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鑒賞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關注的對象。我校從七年級開始就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在每節課前5分鐘安排演講活動,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動是“古詩苑漫步”。幾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在“古詩苑漫步”活動中,只停留在對詩歌字面意思的解釋上,而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情感涉及較少。因此在平時的單元測試及歷年中考中,古詩詞鑒賞仍然是多數學生的一個主要失分點。
筆者對自己的兩個教學班共100個學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內容是:古詩詞鑒賞你認為哪方面最難?
A.分析詩歌語言(包括遣詞造句、語句含義、語體色彩等)。
B.分析詩歌意境(即詩人所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氛圍和境界)。
C.分析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風格(包括修辭方法、表現手法等)。
D.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調查結果如下:
從中可以發現,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最難把握,答題時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詩詞鑒賞問題產生的原因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不強的原因有多種。
一是學生的學識水平有限。古詩詞中有很多知識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等領域,而對于一個初中生來說,有很多知識還未學到,學識水平較低,對完全解決問題還有一定難度。
二是學生的古詩詞積累有限。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建議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初中生必背古詩詞50首。這些詩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經典之作,大多比較容易理解。但這120首古詩詞僅是滄海一粟,還需要學生不斷向課外擴展,學習和積累古詩詞知識。
三是學生的理解水平與表達能力有限。筆者認真分析了學生在歷次考試中的答題情況,發現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都不很理想,這直接影響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達不清晰、不完善是導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不到位,方法單一。大多數教師思想意識上雖然對古詩詞的學習重視了,但是在指導上又覺得難度頗大。主要途徑莫過于兩方面:平時詩詞教學中注重方法的指導;在復習迎考時的強化訓練及指導解題。但根據筆者幾年教學的經驗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的策略
古詩詞鑒賞的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可在七年級起始階段,就制定學生三年的古詩詞積累計劃,并為學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詩詞讓他們誦、讀、背,而且堅持每天定時定量,力求讓學生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歸納。
解讀關鍵信息,初步了解詩歌。一看標題。無論哪一類詩歌,標題都很重要,它常常為我們讀詩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有的點明寫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有的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如曹操的《觀滄海》;有的點明詩歌意象,如劉禹錫的《秋詞》就點明了描寫的對象。因此,仔細讀標題可以讓我們知曉多方面的信息,為接下去的鑒賞作好鋪墊。
二看作者。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說明與作者人品相對應的文品。因此,鑒賞詩歌、體會思想內容,必須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風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時期,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詩就顯得沉郁頓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畫面。
三理頭緒。古代詩詞,頭緒紛繁,類別較多。我們只要分清門類,就能對癥下藥,很好地鑒賞詩歌。如古代詩歌在抒發感情方面有詠懷古跡詩、傷春惜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
搜尋關鍵字句,明晰作者意圖。古代詩詞是高度濃縮的文學作品。鑒賞時如果能從關鍵詞句人手,我們就很容易領略到詩歌的藝術內涵。所謂關鍵詞句,就是指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理解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脈絡層次的詞句。就詩詞而言,可以從幾個方面人手尋找關鍵詞。
第一,搜尋帶有冷暖色彩的詞語。暖色給人溫暖的感覺,所表達的情感一般是歡樂愉快的;冷色給人冰涼的感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涼、悲哀的。如宋祁《玉樓春》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兩句,寫出了紅杏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的“青”、“白”兩字卻給人凄清的感覺,最適合表達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尋議論抒情的語句。“詩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漢樂府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顯表露,表達了作者不想光陰虛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詩眼,找到突破口。詩眼往往就是詩人著力錘煉的那個字。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綠”字,把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江南,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綠江南、萬象一新的情景。
準確把握詩歌藝術特色。第一,注意體會詩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如人們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詩中有畫”便是對其詩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描繪了一幅粗獷的畫面,表現的就是堅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動靜結合的手法。詩人在寫詩時很注意運用“以動襯靜”或“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創設意境。王維詩《鳥鳴澗》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就是以動襯靜的名句,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這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顯然是無比幽靜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點。古人寫詩都是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純寫景詩歌。馬致遠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中,把許多形象串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營造出蕭瑟的氛圍,為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調動知識儲備,把握語言特點。第一,注意比喻、夸張、借代、對偶等修辭格的運用。古代詩人作詩時很注意運用修辭來表情達意。如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的詩句就運用比喻表達自己深深的惜別之情。
第二,注意“正話反說”等曲筆的運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詩人有時在寫詩時采用曲筆表達情感。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表面上看像是在譴責不知亡國恨的歌女唱歌賣笑,實則不然,詩人批判的矛頭指的是正在酒樓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因為“商女”所唱,正是達官貴人既點。
古代詩詞鑒賞通用3
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語文教材共收錄課內外古詩詞百余首,它在語文中招考試的地位舉足輕重(古詩詞默寫8分,詩詞賞析4分,約占基礎知識與閱讀總分的17%)。因此,大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古詩詞誦讀與賞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應考復習中更是對學生進行了“大運動量”的訓練,然而效果卻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大家進行一些探討。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予以批評指導。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疏于學習,文學素養不足。
應試的壓力使得初中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能潛心研讀古詩詞,領會其精髓,平時對詩詞的閱讀積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實的詩詞藝術功底和駕馭詩詞的理論厚度。一些教師疏于學習,特別是對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不夠,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創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參,熱衷于搞標準答案,使得古代詩詞教學效率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講代讀,煩瑣講解。
由于“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不少教師往往在古詩詞教學上,不是引領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感悟,去整體把握,而是用煩瑣的分析替代了閱讀,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進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韻味十足、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的詩詞分析成索然無味的一堆文字符號。重標簽式的分析和結論,而忽視詩詞本身的審美和情感的共鳴,忽視學生個性的情感體味。老師過多地分析,學生少了誦讀,少了欣賞,沒了感悟,詩歌成了抽象的說教,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詩歌的興趣。
(三)以練代讀,本末倒置。
古詩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本末倒置,以練代讀”的做法。為了應付考試,許多教師不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尤其是忽視對課外古詩詞的指導,舍棄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廣泛閱讀與積累感悟,在詩詞教學中除了講析外就是操練。讓學生做大量的機械性默寫和賞析練習題,背大量的老師總結出來的鑒賞知識。繁重的訓練使學生疲于應付,其結果是剝奪了學生學習古詩詞應有的趣味與快樂,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急功近利,隨意增刪。
眼睛緊盯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詩詞鑒賞方面,目標相對單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詩詞,直接針對中考的幾個普遍考點進行教學(如重點字句的賞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計。不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古詩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要求進行教學,隨意增刪教學內容和課時,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學生們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重鑒賞技巧的灌輸,輕自主感悟、審美愉悅情感的培養。
在中考這支指揮棒的指引下,初中語文詩詞鑒賞長期以技術性訓練為主導,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實用性,而忽視了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視了對學生自主感悟、審美愉悅情感的培養,文學教育的任務并沒有很好得到落實。尤其在初三階段,老師們更加注重鑒賞技巧的灌輸,各種詩詞鑒賞的秘訣如潮水般涌向學生,忽視了詩詞鑒賞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違背了詩詞鑒賞的規律,錯誤地認為只要“狂轟濫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對策探討
(一)教師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
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詩詞鑒賞素養。由于時代、教材的局限,教師曾經的詩詞知識儲備畢竟有限,教師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清純的新鮮水。所以在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加倍地彌補,要圍繞教材大量閱讀詩詞,不僅要積累古典詩詞,而且要關注現當代詩詞,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詩詞鑒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作為鑒賞主體。
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中,用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的閱讀體驗和生活體驗,從心靈自由感受詩詞,去想象去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見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養學生詩詞鑒賞的能力和審美愉悅的情感。
(三)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就詩詞鑒賞教學來說,初中學生處于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初步形成的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設置情境,巧妙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味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廣泛的聯想活動,從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產生共鳴,得到啟迪。及時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積極地研究,敢于質疑,鼓勵學生自主研習,引導他們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來理解詩詞的內涵,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讓他們自行把握、模仿,通過自主研習學會鑒賞詩歌的過程。
(四)引導學生熟悉積累詩詞創作的常見手法,掌握詩詞欣賞的常用技巧。
詩詞表達技巧的獲得不能依靠教師的灌輸,而需要學生結合自身鑒賞實踐進行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一些零星的鑒賞體會總結成規律性的東西。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深入,這樣學生的水平才會慢慢提高。當然,鑒賞經驗的獲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經過多次的反復練習,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詩詞鑒賞的語感。
古代詩詞鑒賞通用4
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且在語文考試中所占比例較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并進而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做好詩詞鑒賞的教學工作,以提高學生進行詩詞鑒賞的能力,從而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的詩詞鑒賞教學進行了探究,希望對廣大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一、做好詩詞背景教學
詩歌的寫作背景是領會詩歌寫作主旨與情感的重要途徑,看似相似的詩歌,因為寫作背景不同,很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情感,因此,做好詩詞背景教學是教師進行詩歌鑒賞的重要前提。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切入鑒賞課程,首先是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此時的寫作背景是唐軍平定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重大的災難,領土紛爭四起,民不聊生,作者也隨之顛沛流離。杜甫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因此盼望早日能評定此亂,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作者難掩心中的喜悅,喜極而泣。學生了解此寫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情感。
教師在教學時也可將其他相似主題的詩歌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如“三吏三別”,可作為學生理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知識背景。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詩歌的寫作要求進行切入,例如詩歌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五古等,詞的詞牌名,如《望江南》、《如夢令》、《念奴嬌》、《菩薩蠻》、《長相思》等等,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寫作規范,豐富詩詞的基礎,強化學生對詩歌寫作規律的印象。以宋詞教學為例,詞的詞牌名往往與某種固定的情感有著很大的聯系,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多表示纏綿哀婉的情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在婉曲哀怨中又帶幾分激切與期待;如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多表現男女相會之事等等。雖然詞牌名不一定完全對應詩歌的情感類型,但是也可作為理解作者情感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可在正式的鑒賞課前完成對基礎知識的教學,從而提高課堂鑒賞教學的效率。
二、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象
意象是中國詩詞特有的審美內涵,也是反映作者創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意象是集客觀與主觀為一體的產物,它既是詩歌所描寫的對象,也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投射,是心靈的再創造產物。中國詩詞具有簡短凝練,含蓄蘊藉的特點,意象成為切入詩詞的一把鑰匙,離開了意象,也就無所謂詩詞了。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全章都是用意象組成,詩意的發現就在于理解詩中意象之間的聯系,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因此詩詞鑒賞離不開意象鑒賞這個重要環節。
在中國古代詩詞教學中詩詞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認識規律,可作為輔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柳”在古代詩詞中多用于送別場合,表示留別、相思、依依不舍之意,因為“柳”與“留”諧音,故有此用。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等詩,分別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即是明證。當然,詩歌的內涵可不止這一點,“柳”還與送別相關,也與古代漢樂府的“折柳曲”相關,除了表示送別也可以表示懷鄉之意。這都是因為不同的詩人創作主體的情感豐富程度,而在不同的時代給予了不同的內涵。再如“冰雪”多表品德高尚,“”代表心性高潔,志向出塵等等。當然,詩歌意象固然是切入詩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完全按照此方法,因為不同的作者由于創作的需要,或者別出心裁的需要,時有違背意象的通用使用的現象。
三、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
由于中國詩學倡導“詩言志”與“詩緣情”,講就含蓄蘊藉的朦朧美感,尤其注意詩意生發的多種可能性,往往一首詩含有多種寫作情感,蘊含多重寫作主旨。詩歌的背景知識和詩歌的意象都是為了表達主旨與情感而存在的,這就需要教師尤其注意詩歌創作主旨與情感的教學工作。有些詩歌的主旨較為明顯,較為容易分析,例如于謙的《石灰吟》是借物寄懷,表達的是詩人高潔的理想和人格追求;有的具有多重的寫作主題,例如杜甫的《望岳》,通過對泰山宏偉壯闊的景象描寫,展現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傲視群雄的壯闊胸襟。另外有一些詩歌存在廣泛的爭論,典型如李商隱的《錦瑟》,既有悼亡妻說,也有自傷說,更有解讀者認為是對唐王朝的衰亡命運的哀嘆與無奈,至今缺乏定論,這都表明詩歌解讀的多重性。俗話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強調的是讀者的再創造能力。
【古代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春天詠柳的古代詩詞鑒賞09-24
中國古代詩詞鑒賞10-01
詠柳的古代經典詩詞鑒賞錦集03-03
古代經典詩詞12-07
經典古代詩詞10-21
古代的詩詞07-02
古代詩詞04-28
詩詞鑒賞05-27
中秋的古代詩詞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