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古詩詞鑒賞1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濉K蔞Т又雷棖矣搖K縈未又鷦謁b。
賞析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于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優秀古詩詞鑒賞2
春懷故園
唐-柳宗元
九扈鳴已晚,楚鄉農事春。
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園人。
春懷舊游
唐-雍陶
吟想舊經過,花時奈遠何。
別來長似見,春夢入關多。
春懷
唐-杜牧
年光何太急,倏忽又青春。
明月誰為主,江山暗換人。
鶯花潛運老,榮樂漸成塵。
遙憶朱門柳,別離應更頻。
春懷
宋-葛天民
向晚一鳩鳴,道人春睡足。
無處寫幽懷,巡檐數脩竹。
春懷
宋-黃庭堅
風光琰琰動春華,回首煙波萬里賒。
山似翠屏西子國,溪如罨畫越王家。
春懷
宋-范成大
柳顰梅笑各相惱,詩債棋讎俱見尋。
莫道幽居無一事,春來風物總關心。
春懷
宋-葛紹體
春衫曾著淚痕斑,才到年時怕倚欄。
何處飛來雙燕子,傍人還欲訴春寒。
江行春懷
宋-汪莘
塞空春意總分明,桃李無言卻混成。
剛被幽禽知此意,風前拈出兩三聲。
春懷
宋-葛起耕
過了花朝日漸遲,相將又是禁煙時。
寒留柳葉凄迷處,春在梨花寂寞枝。
牛角橫書孤壯志,鹿門采藥誤幽期。
自憐白發成何事,說與啼鶯未必知。
春懷
清-裘璉
墻外落花紅,流鶯啼樹中。
客心原斷絕,不敢怨春風。
春懷
清-華之望
樹底茅檐下,棲遲只一龕。
白沙迷塞北,紅雨夢江南。
殘局收應易,余杯興自酣。
只談風月好,藤杖一肩擔。
滿江紅-春懷
清-熊璉
雨雨風風,直把個、韶光看賤。
勐尋思、舊夢無憑,新愁難剪。
多病久疏青鏡照,斷炊時解春衣典。
甚殘紅、銜過短墻來,雙飛燕。
書生蠹,硯生蘚。小窗靜,柴門掩。
想綠陰肥了,牡丹開遍。
幾處尊前喧鼓吹,誰家月下開清宴。
是何人、占斷好風光,花臺殿。
優秀古詩詞鑒賞3
登高
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郁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涌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詩中如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合,寓靜于動中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于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托于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凄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如是說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里悲秋”更是讓人凄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里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里悲秋”時常常客居他鄉,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
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郁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于白了頭發,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優秀古詩詞鑒賞4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云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優秀古詩詞鑒賞5
鹿鳴
佚名〔先秦〕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f,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賞析
《小雅·鹿鳴》是《詩經》的“四始”詩之一,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朱熹這一推測該是符合事實的,直到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愿望,說明千余年后此詩還有一定的影響。
此詩主題,歷來有爭論,大致有美詩和刺詩兩種意見。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系,馬上就會寬松下來。故《詩集傳》云:“蓋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然一于嚴敬,則情或不通,而無以盡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而制為燕饗之禮,以通上下之情;而其樂歌,又以鹿鳴起興。”也就是說君臣之間限于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聽到群臣的心里話。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此詩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它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音樂伴奏聲中。《詩集傳》云:“瑟笙,燕禮所用之樂也。”按照當時的禮儀,整個宴會上必須奏樂。《禮記·鄉飲酒義》云:“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據陳蛔ⅲ止ど茫案琛堵姑貳ⅰ端哪怠貳ⅰ痘駛收呋罰懇黃恢鍘H眨蛑魅俗靡韻墜ぱ傘!庇紗絲芍鲅緇嶸鮮歉璩隕先資璩堵姑肥庇忠澤俠窒嗯洌適啤骯納刁稀薄@制姿湓繅咽Т郵撓镅鑰矗聳氯腔犢斕慕謐啵馱玫男桑懿佟抖談櫳小廢啾齲蓯酚小叭松嘍獺敝荊蠖斡小壩譴又欣矗豢啥暇敝ㄓ兄屑淥奧姑彼木湎緣沒獨質娉杉妒返淖髡叨勻松牧煳蚧姑揮脅懿倌敲瓷羈獺R殘硪蛭饈且皇籽琪現鄭蝗菪碓右砸壞惆б舭傘/p>
詩之首章寫熱烈歡快的音樂聲中有人“承筐是將”,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獻禮的人,在鄉間宴會上是主人自己,說見上文所引《禮記》;在朝廷宴會上則為宰夫,《禮記·燕義》云:“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足可為證。酒宴上獻禮饋贈的古風,即使到了今天,在大賓館的宴會上仍可見到。然后主人又向嘉賓致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諸位光臨,示我以大道”一類的客氣話。主人若是君王的話,那這兩句的意思則是表示愿意聽取群臣的忠告。
詩之二章,則由主人(主要是君王)進一步表示祝辭,其大意則如《詩集傳》所云:“言嘉賓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當則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與首章重復,唯最后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為君王的統治服務。
【優秀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優秀經典古詩詞鑒賞06-20
古詩詞鑒賞01-23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鑒賞方法08-20
古詩詞鴛鴦鑒賞11-23
全文古詩詞鑒賞10-24
《晚春》古詩詞鑒賞10-24
《江南》古詩詞鑒賞07-05
古詩詞鑒賞(集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