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秋的古詩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立秋的古詩詞1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現已被改編成歌曲,由著名搖滾歌手高旗譜曲,再由音樂詩人李健演唱,他用遼闊與空靈的嗓音演唱出來,讓聽者身不能至,心早已歸。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詞從一開始就勾勒出一幅秋色的景象,美麗又哀傷的畫面,秋天是思念的季節,故這首詞表達是旅者對家鄉的愁思之情。
而下句“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又是將場景轉向深夜,月光灑下,有心事的人卻夜不能寐,只有將苦酒灌入愁腸,化成相思的眼淚。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易安居士,千古第一才女,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
年少時讀李清照,總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佳句,她一生周折坎坷,一生尋覓,一路顛簸。
長大后,愛過恨過終究是意難平,才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無可奈何,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傷心人。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幼安)與李清照(易安居士)并稱濟南二安,所以在大明湖畔,并不是只有夏雨荷哈。
辛棄疾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右手柔情,左手仗劍。
這首詞表達人在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何為擬古決絕詞?
《決絕詞》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啊,兩個人初次遇見的時候,是多么的美好啊,一切都十分美好,就連時光,也都是愉悅的。
可是人心易變,又怎能每次真如初見,初見的美好終究會被時光抹去,比翼連枝也只是當日許下的美好愿望。
立秋的古詩詞2
1、立秋
一枝落地悄且輕,萬木崢嶸尚夢中。
收夏云天今又是,梧桐夜半報秋聲。
2、征候
涼來暑去漸清風,雨后山川霧氣生。
柳上池邊秋月白,寒蟬力弱似哀鳴。
3、稼穡
節至立秋年過半,晚苗尚在潤月尖。
稻香飄溢三場雨,又得金黃九畹田。
4、迎秋
圍場狩獵挽弓雕,覲廟聲喧樂舞簫。
少昊宗祠香火旺,迎秋列陣到西郊。
5、習俗
石楠紫片剪花艷,靚女云簪兩鬢邊。
楸葉千姿人競戴,勘肥驗瘦秤高懸。
6、曬秋
秋來曬物稱篁嶺,蔬果檐田麗景生。
一卷丹青游客醉,半軸俏色解風情。
7、歸寧
秋社歸寧千里遠,紅燭待曉畫脂胭。
眉腮淡釅憑夫婿,耐待春回紫燕還。
8、啃秋
立秋遍地漸金黃,籽粒沉沉待儲倉。
弱冠堆薪燒野火,東田霧繞北田香。
9、悟境
拈花尊祖示彌沙,悟法蓮臺月半斜。
一葉悉知秋氣至,何須透徹問方家?
10、余韻
春惹情思秋惹愁,古今墨客賦風流。
憑欄寂望中天月,幾縷銀輝照白頭。
立秋的古詩詞3
1、《山居雜詩九十首·今歲立秋早》
宋朝·曹勛
今歲立秋早,便覺驅探湯。
雖有正午熱,已覺中夜涼。
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場。
吾心喜可知,紀實藏詩章。
2、《立秋日·舊谷催新谷》
宋朝·史肅
舊谷催新谷,今秋似去秋。
年衰猶健飯,官達也窮愁。
樹鳥依依宿,檐螢細細流。
個中詩句在,倚杖得冥搜。
3、《立秋后題》
唐朝·杜甫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4、《山中立秋日偶書》
明朝·王守仁
風吹蟬聲亂,林臥驚新秋。
山池靜澄碧,暑氣亦已收。
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瓊樓。
袒裼坐溪石,對之心悠悠。
倏忽無定態,變化不可求。
浩然發長嘯,忽起雙白鷗。
5、《立秋日登漢陽朝宗樓懷鄉中諸友》
明朝·李德
湖山興不淺,而我亦淹留。
得罪緣微祿,懷君屬早秋。
淡云鄉樹遠,孤月旅情幽。
借問衡陽雁,何時到廣州。
立秋的古詩詞4
1、《立秋日》
唐朝·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風似雨馀。
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2、《立秋日二首·其一》
明朝·郭之奇
炎光未息夏,悲籟已鳴秋。
何須問梧葉,客緒自悠悠。
3、《立秋夜》
明朝·朱樸
云斂晴峰翠黛乾,露擎荷葉水晶團。
病翁自喜得秋早,游子欲悲行路難。
月白關山砧杵動,天高河漢斗牛寒。
明朝自有涼風至,且向梧桐井上看。
4、《丁未立秋》
明朝·李孫宸
夏來常抱病,炎暑太相欺。
復此涼飆至,絺衣林外披。
荷衰如怯露,蟬冷乍驚枝。
物色皆秋意,寧關一葉知。
5、《七月五日立秋》
宋朝·晁說之
故廬歸客不勝愁,可是人間晚立秋。
收潦水清如可待,無窮蛭螾看沈浮。
立秋的古詩詞5
1、《立秋日晚坐》
元朝·周權
山云漠漠樹蒼蒼,風薦池荷滿意香。
獨據繩床眠未得,一檐風雨夜初涼。
2、《和邵蕊宮立秋雨窗即事原韻兼寓感懷·其二》
清朝·汪新
少住為佳客館停,憑將情話伴孤醒。
蕭條舊宅梁間燕,零落諸昆雨后螢。
愧我鬢髭潛換黑,喜君云霧撥來青。
長歌自是牢愁甚,和向秋窗淅瀝聽。
3、《立秋》
漢朝·劉雄
雨如嘆氣時時落,雷似吞聲隱隱聽。
人事自隨寒暑換,丹砂未就只勞形。
4、《都門立秋·其二》
明朝·李孫宸
客久偏憐節,天涯又見秋。
宦情仍鹵莽,歲月袛優游。
露下蟬吟苦,風前燕語愁。
西山朝氣爽,應許馬曹收。
5、《立秋日寄粹夫》
明朝·何景明
一葉悲天地,秋風淚萬行。
江河無日夜,邊塞有煙霜。
雁鵠思高起,龍蛇愿久藏。
蓬瀛何處涉,頭白恨無梁。
立秋的古詩詞6
1.《立秋》
作者:吳藕汀
檐果欄花落葉驚,瑤池仙種正滋榮。
立秋欲試鳴蟲候,硯北先聽蟈蟈聲。
2.《立秋》
作者: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3.《立秋前一日覽鏡》
作者: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4.《早秋客舍》
作者:杜牧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閑長自由。
5.《立秋日》
作者: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若校去年時。
6.《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作者: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7.《岳州看黃葉》
作者:張說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
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
8.《霜葉飛》
作者: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煙重,燕鴻初度江表。
露荷風柳向人疏,臺榭還清悄。
恨脈脈.離情怨曉,相思魂夢銀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塵埃,玉鏡羞照。
無限靜陌幽坊,追歡尋賞,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轉頭空,況老來懷抱。
盡綠葉紅英過了,離聲慵整當時調。
問麗質,從憔悴,消減腰圍,似郎多少。
9.《落葉》
作者: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10.《和杜錄事題紅葉》
作者: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
11.《一葉落》
作者: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里。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12.《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13.《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瑟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14.《立秋后自京歸家》
[唐]李郢
籬落秋歸見豆花,竹門當水岸橫槎。
松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燈對絳紗。
盡日抱愁跧似鼠,移時不動懶于蛇。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6.《立秋日懷方員外》
[明]楊基
幾日西清晝掩屏,綠塵幽蘚遍閑廳。
病中事少翻嫌健,醉里愁多只愿醒。
誤響閤鈴飛夜鵲,偶攤書卷落秋螢。
萍蹤已辦東南別,風雨長更各自聽。
17.《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盧綸
嵩高云日明,潘岳賦初成。籬槿花無色,階桐葉有聲。
絳紗垂簟凈,白羽拂衣輕。鴻雁悲天遠,龜魚覺水清。
別弦添楚思,牧馬動邊情。田雨農官問,林風苑吏驚。
松篁終茂盛,蓬艾自衰榮。遙仰憑軒夕,惟應喜宋生。
18.《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19.《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0.《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21.《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22.《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3.《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24.《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25.《立秋日與陸華原于縣界南館送鄒十八》
(唐)武元衡
風入昭陽池館秋,片云孤鶴兩難留。
明朝獨向青山郭,唯有蟬聲催白頭。
26.《次韻張慵庵立秋有懷》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西風一葉未為稠,積雨寒添客思秋。
試以物情觀燕壘。可無心事寄菟裘。
硯何堪辦三錢水,竹豈能逾十稔樓。
真是先生有歸興,不應如我雪盈頭。
27.《六月二十三日立秋喜聞賊平鎮將凱回歸府官俱》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亂起杏花落,賊平梧葉飛。
頓忘三伏暑,竟解萬山圍。
大將傷流矢,諸軍曳血衣。
先登不如此,焉得凱歌歸。
28.《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29.《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飚起,閑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里,云外長洲城。
30.《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31.《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司空曙
秋宜何處看,試問白云官。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
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九陌浮埃減,千峰爽氣攢。
換衣防竹暮,沈果訝泉寒。宮響傳花杵,天清出露盤。
高禽當側弁,游鮪對憑欄。一奏招商曲,空令繼唱難。
32.《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
33.《立秋后自京歸家》
(唐)李郢
籬落秋歸見豆花,竹門當水岸橫槎。
松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燈對絳紗。
盡日抱愁跧似鼠,移時不動懶于蛇。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34.《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35.《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的古詩詞7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唐代〕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譯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仕途生涯都反映在這鏡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兩鬢,明天又是一個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命運也不過如此。
注釋
身外:自身之外。
兩鬢:兩邊臉旁靠近耳朵的頭發。
鑒賞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于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里。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該怎么辦。他覺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次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覽鏡”,取喻鏡鑒,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立秋的古詩詞8
1.《立秋》-白居易
秋夜涼風吹夜色,螞蟻莊園寂靜無聲。
露珠凝結葉片上,晨光微照泛金屏。
2.《立秋》-王之渙
螞蟻紛紛覓食去,秋風吹拂莊園路。
露珠滴落花葉上,田園景色趨沉寂。
3.《立秋》-王之渙
立秋將至燥熱收,黃昏時節螞蟻往。
微風拂過搖曳葉,蟻園安靜似入秋。
4.《立秋》-孟浩然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螞蟻忙碌尋食去,立秋時節轉面新。
5.《立秋》-曹操
立秋已到草木凋,螞蟻莊園秋意濃。
金風送爽葉紛飛,豐收希望涌心中。
立秋的古詩詞9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杜甫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蟬》賀知章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秋思》杜牧
洛陽城東陌上行,長楊破瓦殘陽。
吳姬壓酒喜相逢,一杯一曲請相忘。
回頭燭影入華堂,淚滴沾裳拭不盡。
誰言巴山夜雨涼,向秋更是一襟涼。
《臨江仙·滟滟隨波千萬里》李之儀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嬌笑怒罵顏如玉,袖珍空名誰可訴?
《鹿柴》王之渙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立秋的古詩詞10
1、《戊午立秋》
明朝·蘇升
夏雨過新秋,凄清到枕頭。
柳條仍帶喜,荷葉莫須愁。
世事應無定,吾生自百憂。
葛巾亦無恙,空負酒人游。
2、《六月十八日立秋,送客夜歸雨作》
宋朝·楊萬里
青天赤日更黃埃,迎送紛紛正往來。
一夜炎蒸無計奈,三更風雨領秋回。
人生作麼禁寒暑,世事何如付酒杯。
遮莫髯間點霜雪,何曾筆下減瓊瑰。
3、《立秋》
南北朝·周弘讓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4、《皖城逢立秋》
明朝·鄧云霄
鄉程迢遞杳難期,又見江亭一葉飛。
日月不饒孤客鬢,煙霞長護釣魚磯。
杜蘅遠望愁堪結,鴻雁南還喜并歸。
欲挽銀河洗殘暑,夜來涼露濕征衣。
5、《六月二十八日立秋》
元朝·方回
平生為客太匆匆,已上西江又復東。
只信一朝飛舴艋,何知五度落梧桐。
絕憐牛女常遭謗,粗足莼鱸不嘆窮。
世外世間異天壤,政須深谷臥秋風。
立秋的古詩詞11
1、《都門立秋·其一》
明朝·李孫宸
入秋隨一日,應候到秋風。
日月雙飛鳥,乾坤一轉蓬。
涼飔彫蕙草,清露落梧桐。
惆悵鄉園夢,迢迢隔楚楓。
2、《立秋后自京歸家》
唐朝·李郢
籬落秋歸見豆花,竹門當水岸橫槎。
松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燈對絳紗。
盡日抱愁跧似鼠,移時不動懶于蛇。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3、《立秋》
宋朝·釋道璨
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
槿花籬下占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4、《立秋后便涼詩示秬等》
宋朝·張耒
暑別齊紈知有日,秋生蘄竹果如期。
月明半夜似相覓,角怨五更知為誰。
風露滿天河轉后,江山千里雁來時。
短檠莫倦親燈火,又見槐花黃滿枝。
5、《立秋日留陽墅庵》
元朝·貢奎
林陰攲枕午雞啼,薄夢驚回盡已迷。
漠漠蒼煙杉一徑,粼粼碧浪稻千畦。
龍湫剩救年來旱,虎跡新行雨后蹄。
自表瀧岡何日事?傷心淚灑夕陽西。
立秋的古詩詞12
唐代: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作者簡介: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家。漢族,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 (791)登進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謚曰文。
立秋的古詩詞13
1、舟中立秋
清代施閏章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云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饑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2、《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立秋后自京歸家》
[唐]李郢
籬落秋歸見豆花,竹門當水岸橫槎。
松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燈對絳紗。
盡日抱愁跧似鼠,移時不動懶于蛇。
西江近有鱸魚否,張翰扁舟始到家。
4、《立秋日懷方員外》
[明]楊基
幾日西清晝掩屏,綠塵幽蘚遍閑廳。
病中事少翻嫌健,醉里愁多只愿醒。
誤響閤鈴飛夜鵲,偶攤書卷落秋螢。
萍蹤已辦東南別,風雨長更各自聽。
5、《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盧綸
嵩高云日明,潘岳賦初成。籬槿花無色,階桐葉有聲。
絳紗垂簟凈,白羽拂衣輕。鴻雁悲天遠,龜魚覺水清。
別弦添楚思,牧馬動邊情。田雨農官問,林風苑吏驚。
松篁終茂盛,蓬艾自衰榮。遙仰憑軒夕,惟應喜宋生。
6、灊心石壁
明代:丁鉞
一石巉巖出水波,飛云傍月影婆娑。
濯纓含笑清流遠,壁立秋風掛紫蘿。
7、鄰家竹園
清代:宋至
立秋六十天,暑氣時作惡。
祠南美修篁,連日出行藥。
竹根蔓草纏,蕪穢侵茫屩。
呼童加剪除,耳目得一廓。
譬如嬰塵坌,忽被清泉瀹。
徘徊日欲昏,嘲哳羅歸雀。
廣陌起秋風,乾葉蕭蕭落。
8、《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9、《立秋日與陸華原于縣界南館送鄒十八》
(唐)武元衡
風入昭陽池館秋,片云孤鶴兩難留。
明朝獨向青山郭,唯有蟬聲催白頭。
10、《立秋》
作者:吳藕汀
檐果欄花落葉驚,瑤池仙種正滋榮。
立秋欲試鳴蟲候,硯北先聽蟈蟈聲。
11、《立秋前一日覽鏡》
作者: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12、《立秋日》
作者: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若校去年時。
13、《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作者: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14、《酬李常侍立秋日奉詔祭岳見寄》
(唐)周墀
秋祠靈岳奉尊罍,風過深林古柏開。
蓮掌月高珪幣列,金天雨露鬼神陪。
質明三獻雖終禮,祈壽千年別上杯。
豈是瑣才能祀事,洪農太守主張來。
15、《念奴嬌(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
(宋)京鏜
捫參歷井,恰匆匆三見,西州七夕。
怪得驕陽回避晚,猶去新秋兩日。
天上良宵,人間佳節,初不分今昔。夜來急雨,洗成風露清絕。
因為萬里飄零,君平何在,誰識乘槎客。
插竹剖瓜休妄想,巧處那容人乞。
院宇初涼,樓臺不夜,漫說經年隔。引杯長嘯,醉看天地空闊。
16、立秋日聞蟬
宋·楊萬里
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17、城中晚夏思山
唐·齊己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
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閑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游子暮何之。
18、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風似雨馀。
卷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19、立秋
明代:夏云英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閑自理空侯。
20、浪淘沙·燈火雨中船
宋代:吳文英
燈火雨中船。客思綿綿。離亭春草又秋煙。似與輕鷗盟未了,來去年年。
往事一潸然。莫過西園。凌波香斷綠苔錢。燕子不知春事改,時立秋千。
21、新秋
唐代: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露彩朝還冷,云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謾起悲。
22、立秋二絕
宋代: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23、生日和辛江陵即席韻
宋代:魏了翁
笑語聲中別有天,巫云楚岫玉明舡。
冷風入坐酒無力,斜日媚空花欲然。
獵獵旗風猶夏五,搖搖帆影立秋千。
他時輦路追今夢,儻許陪公發未宣。
24、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代:楊萬里
也不多時便立秋,寄聲殘暑速拘收。
瘦蟬有得許多氣,吟落斜陽未肯休。
25、城中晚夏思山
唐代:齊己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閑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游子暮何之。
26、秋日后
唐代:王建
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z4曝舊芳茵。
立秋日后無多熱,漸覺生衣不著身。
27、玉泉山中懷李景山田師孟二公
明代:張羽
雁落蒼煙外,蟬吟夕照中。
與誰論古道,獨自立秋風。
遠岫青無數,晴波碧四空。
故人成久別,不見寄詩筒。
28、芙蓉五絕呈景仁
宋代:韓維
不辭晨起立秋風,為愛濃芳露滿叢。
若比洛陽花盛品,萬枝開遍瑞云紅。
29、六月十三日立秋
宋代:楊萬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旋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30、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
唐代:柳宗元
早歲京華聽越吟,聞君江海分逾深。
他時若寫蘭亭會,莫畫高僧支道林。
頻把瓊書出袖中,獨吟遺句立秋風。
桂江日夜流千里,揮淚何時到甬東。
31、秋思
唐代:白居易
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思。寂寞馀雨晴,蕭條早寒至。
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二。
32、品令(新秋)
宋代:卓田
立秋十日,早露出新涼面。斜風急雨,戰退炎光一半。月上紗窗,疑是廣寒宮殿。
無端宋玉,撩亂生悲怨。一年好處,都被秋光占斷。你且思量,今夜怎生消遣。
33、戲書誠師秋景小屏
宋代:釋道潛
黃蘆敗葦兩三叢,彷佛江湖在眼中。雁鴨驚呼緣底事,一時昂首立秋風。
34、寺居
宋代:林逋
浩然巾杖立秋鐘,院舍門門細徑通。
柏子有芽生塔地,鶴毛無響墮廊風。
閑棲已合稱高士,清論除非對遠公。
不厭浮塵擬何了,片心難舍此緣中。
35、步沖默道人來韻
明代:王天性
憶昔曾登君子堂,字看題壁步回廊。對花不省衰容丑,把酒寧知寒漏長。
檻畔蘭苕鳴翡翠,階前梧竹集鸞凰。別來獨立秋江上,一樹芙蓉空自香。
36、已亥大旱官催秋苗甚急
宋代:薛嵎
立秋才一日,期會到林泉。
已悟征苗意,曾吟喜雨篇。
饑鋤山草盡暘汲井泥堅。聞道鄰州牧,憂民夜不眠。
37、過淮值雨偶成呈王樞密
宋代:曹勛
明日立秋秋色至,向晚雨隨大風起。
翻盆如麻不足喻,倒海傾江差可擬。
高林老木亞復折,簾幕頹垣紛若委。
須臾霽色上南山,落日燒云照淮水。
38、舟中小酌
宋代:戴復古
獨立秋風里,悵然思故鄉。
渚頭沽美酒,船上作重陽。
籬菊一枝瘦,溪魚三寸長。
客中聊爾耳,亦可慰凄涼。
39、立秋日作
清代:乾隆
已識山中早晚涼,今朝況復立秋當。
如何午熱為孤注,疑是金官讓末光。
桐葉庭邊想影落,草蟲砌下覺聲楊。
農占晴雨紛如訟,歷驗原來亦鮮償。
40、龜堂自詠
宋代:陸游
龜堂一老翁,短褐立秋風。
時過同蘺菊,身衰似井桐。
新霜萬瓦白,朝日數欞紅。
且復尋書卷,悠然度歲窮。
41、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
唐代:李涉
故人墳樹立秋風,伯道無兒跡便空。
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42、寄興國池鶴上劉相公
唐代:張眾甫
馴狎經時久,褵褷短翮存。不隨淮海變,空愧稻粱恩。
獨立秋天靜,單棲夕露繁。欲飛還斂翼,詎敢望乘軒。
43、七月五日立秋
宋代:晁說之
故廬歸客不勝愁,可是人間晚立秋。
收潦水清如可待,無窮蛭螾看沈浮。
44、訪山叟留題
唐代:李中
策杖尋幽客,相攜入竹扃。野云生晚砌,病鶴立秋庭。
茶美睡心爽,琴清塵慮醒。輪蹄應少到,門巷草青青。
45、望永阜陵
宋代:陸游
龍飛回首尚如新,忽閱人間四十春。
圣主已嚴天上駕,孤臣歸作道傍民。
傾河尚恨難供淚,衛社何由得致身?獨立秋風吹白發,感恩肝膽漫輪囷。
46、扇圖
明代:徐渭
渺渺平沙四望通,天涯雙樹立秋風。
畫工不解寒鴉意,寫入隋堤綠柳中。
47、贈胡明府
宋代:林逋
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天君得趣長。
謁廟有時封縣版,坐衙終日著公裳。
為收牌印教村仆,偶檢圖書見古方。
微足稅糧人更靜,卻搘吟策立秋廊。
48、北邙山
宋代:汪元量
芒芒北邙山,高墳盡無主。
惟有石麒麟,相向立秋雨。
49、宮詞四首
宋代:劉克莊
出海新蟾玉半鉤,風翻荷蕩起棲鷗。
女郎定有穿針約,偷看明河記立秋。
50、送徹公
唐代:楊衡
白首年空度,幽居俗豈知。敗蕉依晚日,孤鶴立秋墀。
久客何由造,禪門不可窺。會同塵外友,齋沐奉威儀。
51、寓居有招客者戲成
宋代:曾幾
蓬蒿小院立秋天,禿鬢凄風雨颯然。丈室何人問摩詰,后堂無地著彭宣。
床頭白酒新浮甕,案上黃詩屢絕編。不厭寒家淡生活,書窗期與子周旋。
52、風入松·文殊院飯后,住院中
清代:陳家慶
登臨忽失四圍山。景向霧中看。相攜小住文殊院,聽松聲、如瀉狂瀾。
坐待黃昏雨過,憑軒時怯衣單。
老僧笑語勸加餐。蔬筍正堆盤。香廚別有仙風味,羨壺天、日月偏安。
經歲竟無夏令,立秋猶帶春寒。
53、山居雜詩九十首
宋代:曹勛
今歲立秋早,便覺驅探湯。
雖有正午熱,已覺中夜涼。
麻豆率房角,早禾亦上場。
吾心喜可知,紀實藏詩章。
54、秋夜長
元代:胡奎
秋夜長,秋月光,月色照見羅衣裳。美人盈盈立秋霜,瓊樓玉宇遙相望。
明河迢迢鵲無梁,天高海闊思茫茫。思茫茫,秋夜長。
55、雙鶴吟寄友人
元代:馬臻
依依兩白鶴,歲久住青田。一鶴垂兩翅,飲啄沙汀煙。
一鶴展長翮,冥冥自沖天。思之不可見,獨立秋風前。
有時月夜群動息,孤唳一聲山水碧。凝眸側頸復徘徊,影落空林風露濕。
故人獨抱經濟才,淵珠炯炯光難埋。江南地暖梅花開,折花待君君不來。
梅花歲歲開又落,空向梅邊詠雙鶴。
56、虹橋
宋代:楊蟠
雨岸履聲云外合,三州帆影月邊歸。
欄干獨立秋風早,豈待鱸魚始拂衣。
57、簡斯遠兼懷成父
宋代:趙蕃
聞道籃輿出行田,歸來藥裹手親煎。旱而不雨熱尤劇,節且立秋涼未便。
我亦南山成臥疾,弟猶北闕未回船。江南已自傷流落,何況湖南路渺然。
58、登逍遙樓和方孚若韻
宋代:李曾伯
堯山舉目見於墻,群玉森森拱巨梁。
一幅畫屏羅偉觀,兩詩銀筆冠當場。
沙平鷺立秋無盡,月冷烏啼夜未央。
有客憑闌共清話,逍遙何異白云鄉。
59、東原晚望答李鴻漸
明代:高叔嗣
東原晚望草煙齊,久臥無心出路迷。
閑立秋風看木落,獨行斜日聽烏啼。
一官已謝於陵后,百畝才開莘野西。
此地故人應念我,逢人昨有數行題。
60、中夜起
宋代:釋惠崇
初月不到曉,夜色何冥冥。
獨立秋江上,風波卷寒星。
61、秋懷
宋代:張嵲
忽忽經年事,悠悠滯客心。
晚花生廢圃,老樹立秋陰。
豈有清樽醉,寧辭白發侵。
樓高見膏發,老大怯登臨。
62、次沈陶庵題石田有竹莊韻
明代:劉英
愛汝東莊多種竹,旁人錯認是湘川。
敲門僧立秋陰里,避雨猿啼屋角邊。
最喜談詩揮白拂,間因憩樹濯清泉。
相過定與髯張約,同棹輕舟破暝煙。
63、寶劍謠
元代:宋無
鐵精蒼玉龍,景潛萬丈虹。
孤電走白日,老冰立秋空。
提出天地愁,八極來清風。
未逢龍準帝,古匣塵土蒙。
大蛇當道兮若斷秋蓬。鳴呼寶劍兮亦將遇乎英雄。
64、連夜書
元代:方回
獨倚西樓夜漸深,下弦月欲近觜參。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65、和北城友人
宋代:丘葵
桐邊一葉地,相望立秋風。
昔別已三載,今來成兩翁。
醒初無異醉,窮亦豈殊通。
卻笑甲辰一,雌雄自不同。
66、詠芭蕉
明代:張綖
長葉翩翻綠玉叢,植來況是近梧桐。
美人閑立秋風里,羈客孤眠夜雨中。
情逐舞鸞偏易感,事隨夢鹿渺難窮。
太湖石畔新涼院,何處吹簫月滿空。
67、偈頌一百零九首
宋代:釋可湘
平明始立秋,冷已到山頭。
談風說露兮蜩蟬嘒急,詠砌吟墻兮蟋蟀聲浮。
不作佛法商量,不作時景話會。
觀世音菩薩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生鐵一塊。
68、揚州
宋代:羅公升
瓊姬羽化歸天去,花后香銷掃地空。
要覓揚州舊風物,夕陽禪智立秋風。
69、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開西園
宋代:田況
春山寒食節,夜雨書晴天。
日氣薰花色,韻光遍錦川。
臨流飛鑿落,倚榭立秋千。
檻外游人滿,林間飲帳鮮。
眾音方雜沓,馀景列留連。
座客無辭醉,芳菲又一年。
70、秋日書懷
宋代:薛嵎
萬事榮枯一聚塵,塵中誰是獨醒人。
壯無學力吟將退,老入賢關路轉貧。
昨夜立秋涼到曉,空齋對月靜如賓。
首陽千載蕨薇綠,唯有夷齊紀逸民。
71、宿牛首市陸叟所居二首
元代:宋褧
窗戶斜臨雁汊洲,墨云金電晚風颼。西城不用隨車雨,醞釀新涼學立秋。
72、虹橋
宋代:楊蟠
兩岸履聲云外合,三州帆影月邊歸。
欄干獨立秋風早,豈待鱸魚始拂衣。
73、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其二
唐代:柳宗元
頻把瓊書出袖中,獨吟遺句立秋風。
桂江日夜流千里,揮淚何時到甬東。
74、詩三百三首其六十七
唐代:寒山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
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煙。
草生芒種后,葉落立秋前。
此有沈迷客,窺窺不見天。
75、野塘秋鷺
宋代:史彌寧
玉立秋塘一振衣,竦肩莫是為尋詩。
近來絕少元和樣,島瘦郊寒渠得之。
76、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其一
宋代:李虛己
聚族逢修偃,垂紳偶會昌。
里閭師重厚,門閥誡輕揚。
木壟堆云秀,書帷積雪光。
清名傳異域,麗句出中堂。
玉蘊山還潤,蘭生谷更香。
友朋敦布素,童稚味膏粱。
鑄劍歸農器,休牛見服箱。
齋心常拱極,端簡立秋霜。
77、偈頌八十五首其七十二
宋代:釋妙倫
德山低頭,夾山點頭。
俱胝豎起手指頭,玄沙破腳指頭,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
一葉落,天下秋(六月半立秋)。
78、菩薩蠻
明代:施紹莘
春深加倍心情惡,慵歌懶笑梳妝薄。
獨自掩窗紗,鶯啼訴落花。
夢回剛拭淚,偷立秋千背。
風起亂紅飛,不知雙淚垂。
79、迎春樂其一
宋代:陳允平
垂楊影下黃金屋。
東風漸、粉香熟。
恨當年、有約驂鸞速。
誤一枕、紅云宿。
帶眼寬移腰似束。
怪何事、褪紅銷綠。
背面立秋千,羞人問、連環玉。
80、偈頌七十六首其七十三
宋代:釋子益
識得一,萬事畢。
佛法飏在它方,世法拈靠一壁。
有問奇特因緣,立秋已過五日。
81、聞蟬
清代:王贈芳
驛騎人行倦,吟懷托野蟬。
密林新雨后,古戍夕陽天。
沆瀣辭塵濁,蜎蠉得氣先。
立秋才昨日,便爾換商弦。
82、菩薩蠻
清末近現代初:王國維
回廊小立秋將半,婆娑樹影當階亂。
高樹是東家,月華籠露華。
碧闌干十二,都作回腸字。
獨有倚闌人,斷腸君不知。
83、寓意(邸園留題)
清代:龍燮
長門夜坐倚薰籠,不惜揮金買賦工。
老去婕妤誰記憶,祇攜紈扇立秋風。
84、越王城
清代:楊瑯樹
寂寂越王城,日落荒云起。
城中貯暮寒,人立秋聲里。
衰草封頹基,殘煙連斷垝。
石門漢時出,珠江越國水。
山水而有靈,亦憶越王否?
85、長風其一
清代:錢澧
長風動湖水,黃鵠起飄飄。
立秋已昨日,歲序逝莫要。
我有百廿指,難終賴漁樵。
計更出門去,痛久筋骸凋。
默臥念京師,長路漫迢遙。
尚欣人不忌,所志非金貂。
86、賦贈梁星海鼎芬
清代:許景澄
如錦花開滿洛陽,獨回松格傲繁霜。
茂陵壁立秋無恙,玉宇高寒夢未忘。
渡海題詩珊樹麗,登樓汎酒荔支香。
名山青鬢誠難得,坐看浮云起滅忙。
87、晚眺
清代:章有湘
嶺峻隱青猿,松高飛白鶴。
山云掛樹梢,風卷殘英落。
新蒲已抽芽,細草媚嵓壑。
景物最傷心,桃李還如昨。
誰家少女郎,背立秋千索。
貌態衣不勝,歡笑風前樂。
春來無所為,斗草爭花萼。
何事深閨人,終朝常寂寞。
88、孟秋毗陵之什其三偕白鷺紉霞游蠡湖高子水居次景逸先生韻
當代:陳忠平
夢里水居今我來,五湖煙瑣舊池臺。
乍涼桐雨蕭蕭下,兀立秋荷落落開。
曲檻久望蒼鷺影,幽芬一酹白云杯。
滄波仍故鱖鱸絕,直士棄臣何往哉。
89、秋日登鼓山寺塔
當代:潘樂樂
倚檻天寥闊,孤塔萬松頂。
我來巖壑間,獨立秋山靜。
煙蘿帶鐘疏,木杪出湖影。
遙望群樓翳,中遮萬喧競。
我身久托此,朝夕泛萍梗。
偶逃非非想,心物兩寂定。
鳥歸霜葉落,僧踏夕陽冷。
此間看不足,歌與暮云聽。
90、六月十四日濟瀆廟即事
元代:楊弘道
霖雨方能救旱田,廉纖不稱立秋前。
南風颯颯披蒼竹,四海浮浮起白煙。
云漢數章因盡廢,神靈諸說定虛傳。
瓶罌一勺清源水,慚愧他家望有年。
91、菩薩蠻其一
清代:鄭文焯
宮花不見人憔悴。朝朝洗面燕支淚。
樓閣易斜暉。綠塵箏雁飛。
空階銷玉冷。燕立秋千影。
隔院騎聲來。臥屏紅扇開。
92、蝶戀花立秋日雨
清末近現代初:樊增祥
未立秋前秋已到。
到立秋時,秋比春寒峭。
天若多情天亦老。
一年祇覺晴天少。
雨滴梧桐枝上鳥。
一葉一聲,葉落無人掃。
池上紅蓮如筆小。
鴛鴦慣打相思稿。
93、生查子其二
明代:楊慎
兩朵活蓮花,一對相思卦。
裙底耍鴛鴦,巧筆難描畫。
春困步蒼苔,背立秋千下。
心事倩誰傳,花落西廂夜。
94、丹華篇
元末明初:張昱
修莖冒丹華,碧葉相掩映。
晨露發其枝,舉世莫與并。
微風波上來,綽約有馀韻。
相看咫尺地,人遠河漢近。
綠房多苦心,佇立秋塘暝。
95、九日對菊憶姜霍二使君其二
元代:魏初
高樹圍前射箭時,小書樓上共題詩。
揚州燈火京城夜,獨立秋風有所思。
96、壽李廉使
元代:鄭元祐
立秋三日是生申,督饟功高海若馴。
金節已懸巖下電,繡衣仍應日邊春。
久從隸古森波磔,復向心源揖圣神。
野老愿留吳下住,一新漕政答鴻鈞。
97、過高郵射陽湖雜詠其三
元代:薩都剌
野鶴如人長,迎風理毛羽。
獨立秋雨涼,人來忽飛去。
98、熱
清代:弘歷
夏德在暑熱其宜,炎威卓午朱明披。
金行明日立秋節,縱復郁熇知幾時。
99、登北固樓
元代:陳孚
北固閒回首,荒城夕照中。
煙光浮海闊,天影入樓空。
星斗占吳分,江河見禹功。
誰家兩翁仲,無語立秋風。
100、呼鷹臺
元代:陳宜甫
當日呼鷹意氣雄,高臺揮羽立秋風。
自從一飽飛揚去,空有鴉啼夕照紅。
101、《次韻張慵庵立秋有懷》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西風一葉未為稠,積雨寒添客思秋。
試以物情觀燕壘。可無心事寄菟裘。
硯何堪辦三錢水,竹豈能逾十稔樓。
真是先生有歸興,不應如我雪盈頭。
102、《秋夜雨(和韻劉制幾立秋夜觀月,喜雨)》
(宋)吳潛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來正是雙絕。
雷公驅電母,盡收卷、十分袢熱。
三更又報初秋了,少待他、西風凄冽。
靈司話頭莫說。且唱飲、劉郎一闋。
103、《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觀國
不肯樓邊著畫船。載將詩酒入風煙。
浪花濺白疑飛鷺,荷芰藏紅似小蓮。
醒醉夢,喚吟仙。先秋一葉莫驚蟬。
白云鄉里溫柔遠,結得清涼世界緣。
104、《漁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觀
七夕湖頭閑眺望。風煙做出秋模樣。
不見云屏月帳。天滉漾。龍軿暗渡銀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況。玄蟾烏鵲高樓上。
回首西風猶未忘。追得喪。人間萬事成惆悵。
105、 《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
(唐)李紳
深夜星漢靜,秋風初報涼。階篁淅瀝響,露葉參差光。
冰兔半升魄,銅壺微滴長。薄帷乍飄卷,襟帶輕搖飏。
此際昏夢清,斜月滿軒房。屣履步前楹,劍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號鼓互相望。獨坐有所思,夫君鸞鳳章。
天津落星河,一葦安可航。龍泉白玉首,魚服黃金裝。
報國未知效,惟鵜徒在梁。裴回顧戎旃,顥氣生東方。
衰葉滿欄草,斑毛盈鏡霜。羸牛未脫轅,老馬強騰驤。
吟君白雪唱,慚愧巴人腸。
106、《六月二十三日立秋喜聞賊平鎮將凱回歸府官俱》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亂起杏花落,賊平梧葉飛。
頓忘三伏暑,竟解萬山圍。
大將傷流矢,諸軍曳血衣。
先登不如此,焉得凱歌歸。
107、《重疊金(壬寅立秋)》
(宋)黃升
西風半夜驚羅扇。蛩聲入夢傳幽怨。
碧藕試初涼。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許雙鴛宿。
又是五更鐘。鴉啼金井桐。
108、立秋日六韻
清代:弘歷
秋月立秋日,秋光滿意添。
披襟風有力,卻蓋日無炎。
頓覺蟬聲亮,不嫌蟲韻纖。
花容搖錦綺,云影散帷。
荷葉擎銀汞,梧梢露玉蟾。
晚來微雨霽,恰好應農占。
109、村館新秋
清代:安念祖
頻年攜篋寓長洲,忽忽今朝又立秋。
曲徑新涼風乍到,半簾殘暑雨初收。
由來曲志希伸蠖,無數流光寄野鷗。
幸有幽人共還往,一觴一詠解離愁。
110、潘時用秋試病不終卷諗之以詩
明代:李東陽
一日長楊賦未成,歸來臥病使人驚。
王嬙只隔君王面,李廣偏違塞上兵。
惱我不堪勞夢寐,惜君非是愛科名。
羽毛獨立秋風外,不盡云霄萬里情。
111、《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
(唐)孫逖
樓觀倚長霄,登攀及霽朝。高如石門頂,勝擬赤城標。
天路云虹近,人寰氣象遙。山圍伯禹廟,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涼風是日飄。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覽古嗟夷漫,凌空愛泬寥。更聞金剎下,鐘梵晚蕭蕭。
112、《寄華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詔祭岳詩》
(唐)李景讓
關河豁靜曉云開,承詔秋祠太守來。
山霽蓮花添翠黛,路陰桐葉少塵埃。
朱轓入廟威儀肅,玉佩升壇步武回。
往歲今朝幾時事,謝君非重我非才。
113、《立秋后題》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114、《玉樓春·立秋》明朝·葉紈紈
微云日暮庭花紫。一葉飄輕淡羅綺。
扇驚長信泣佳人,山冷蒼梧悲帝子。
樓前莫問相思字。深院螢飛照砧杵。
西風燕去幾時歸,秋夢芙蓉江上水。
115、《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唐朝·元稹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116、《立秋后一日與朱舍人同直》唐朝·徐鉉
一宿秋風未覺涼,數聲宮漏日猶長。
林泉無計消殘暑,虛向華池費稻粱。
117、《立秋後一日,雨天欲暮,小立問月亭》宋朝·楊萬里
雨後林中別檨涼,意行幽徑不知長。
風蟬幸自無星事,強為閑人報夕陽。
118、《立秋二首·對酒聊同楚人醉》宋朝·張耒
對酒聊同楚人醉,哦詩惟聽越吟聲。
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風聽曉鶯。
119、《立秋後》宋朝·蘇轍
伏中苦熱焦皮骨,秋後清風渥肺肝。
天地不仁誰念爾,身心無著偶能安。
詩書久為消磨日,毛褐還須準擬寒。
謾許百年知到否,相從一日且盤桓。
120、《立秋后一日池上雜興·小娃猶記喜歸時》宋朝·張镃
小娃猶記喜歸時,故唱前年自賦詞。
但得池邊鷗鷺聽,更須門外野人知。
121、《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飚起,閑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里,云外長洲城。
122、《一葉落》
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里。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123、《立秋日》
(唐)劉言史
商風動葉初,蕭索一貧居。
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疏。
舊醅難重漉,新菜未勝鉏。
才薄無潘興,便便畫偃廬。
124、立秋后漢瞻見過
清代:湯右曾
取次金行熱未休,櫚庭一葉落還不。
誰言積雨能消暑,才到斜陽已入秋。
舉扇似添風瑟瑟,展衾試待夜悠悠。
清樽可是招涼物,更乞先生為小留。
125、立秋日作
清代:弘歷
立秋宜雨又宜晴,農諺何曾有定評。
今日雨佳晴亦快,對時額手祝西成。
126、新秋討源書屋
清代:弘歷
萱戺悉興居,蕓室授進止。
渥雨夜分收,曉晴亦可喜。
珠綴柳帶潤,麝噴荷濯綺。
砌寒響吟蛩,屋老多斗蟻。
宜旸廑農務,對時格物理。
立秋過五日,秋意今朝始。
127、嘗新
清代:張英
早禾初刈立秋前,稏香風滿一川。
白粲河魚新薦廟,乞歸欣得遇豐年。
128、養心殿晚坐
清代:弘歷
園亭多水木,自是氣清涼。
宮禁翡翠瓦,五雉圍紅墻。
夏候所弗宜,暖氣蒸炎陽。
朝儀詎可闕,適已寧云臧。
茲來乃迥別,竟日爽風飏。
立秋遲三日,律先報白藏。
晨從郊外來,多稼云將黃。
既欣望歲稔,且免籌邊章。
九州奏書達,云時若雨旸。
諸凡皆順吉,惟是敬不遑。
129、七月朔日作三首其一
清代:弘歷
立秋已逾旬,秋月乃始朔。
金欣秩序,晶陽恰高暴。
候正物情熙,氣爽人心樂。
琳池漭縠紋,瑤臺朗天幕。
屬詠向泬寥,托懷因以邈。
130、大暑日作
清代:弘歷
火伏朱明溽暑濕,暑猶可當濕毒亟。
冰壺廣廈不延涼,雖有絺绤汗流汁。
郁燠炎膩酷無比,茅屋怨咨固其理。
斡旋灰琯有權衡,此節過當立秋矣。
131、立秋(六月十九日)
清代:弘歷
閏后節常早,秋前報立秋。
金行先十日,火德已西流。
風至頓含爽,云徂不欲留。
晚蕎全種未,愁過冀消愁。
132、采蓮曲其二
明代:范鳳翼
含意亭亭立秋水,不愛蓮花愛蓮蕊。
蓮花欲墮愁殺人,蓮蕊偏如年少子。
133、挽任心泉母太夫人
清代:王德馨
生子為廣文官,苜蓿闌干,養志十年方愛日;
逝世交立秋節,梧桐庭院,驚心一夕忽飄風。
134、立秋
明代:李生寅
刈稻苦深雨,立秋期稍晴。
黃云低在野,白水遠浮城。
魚鱉新登市,江田舊失耕。
兩年仍雨旱,一飯愧香粳。
135、挽汪序昭
近現代:江峰青
享壽耋齡馀,共欽前輩典型,北斗星高崇北望;
清修成佛去,恰是立秋時節,西方風動賦西歸。
136、遣悶
清末近現代初:陳三立
吾生無樂處山中,披誦騷辭托跡同。
群盜更傳掠薇蕨,獨摩老眼立秋風。
137、七夕示內二絕句其一
清代:趙執信
香濃燈暗立秋庭,近月微茫欲辨星。
窺盡風情是烏鵲,人間空自媚丹青。
138、軍中行樂詞十首其五
清代:查慎行
果下名駒愛水西,騎來鬉鬣剪初齊。
戰場多少洮河種,骨立秋風向北嘶。
139、《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司空曙
秋宜何處看,試問白云官。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
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九陌浮埃減,千峰爽氣攢。
換衣防竹暮,沈果訝泉寒。宮響傳花杵,天清出露盤。
高禽當側弁,游鮪對憑欄。一奏招商曲,空令繼唱難。
140、《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
141、《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142、《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瑟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143、恩賜佛手柑恭紀
清代:查慎行
筠籠珍重貢炎方,羅帕玲瓏照玉堂。
縹蒂經時猶帶綠,芳苞映日已全黃。
長隨錦荔迎涼到,遠勝新橙透甲香。
別與傳柑增掌故,立秋時節賜山莊。
144、立秋節舟至安慶
明代:張詡
人過舒城感立秋,金風四起大江流。
廿年東海持孤釣,一旦南都賦遠游。
漸覺薄寒生客袂,直憑清酤解離憂。
衰遲跋涉那能惜,汪濊君恩特此酬。
145、寄吳憲使
明代:邵寶
濂涇草堂清可憐,幽期已在立秋前。
社中詩自無新什,方外書應有別傳。
野曠正堪乘月步,日高猶為避風眠。
伯牙山水鐘期耳,萬古知音不在弦。
146、題海云山人秋鷹圖
明代:歐大任
西風秦樹色蒼蒼,獨立秋鷹正擊霜。
漢主跨胡還此日,何人給札奏長楊。
147、太廟陪祀
明代:郭棐
斗柄方中玉漏催,俄傳嚴蹕出蓬萊。
朱旗盡繞雙龍入,紫氣遙從五鳳來。
三獻禮終霜月澹,九成聲沸錦云開。
從官森列知能賦,獨立秋風愧菲才。
148、立秋后五日作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已是立秋來,涼風尚未催。
臥乾蕉葉簟,吟冷藕花杯。
宿鳥煙初合,流螢雨不開。
窺簾有明月,欲曙尚徘徊。
149、遂平道中
清代:陳毓秀
立秋才七日,習習嫩涼生。
赤日午時淡,青山云外明。
居人雜回漢,土語近蠻荊。
更喜平原闊,風來塵不驚。
150、偶感四首其一
當代:姚佳
獨立秋光何所思?蕭條萬物正傷時。
湖山冷淡應明月,一片深心只自知。
立秋的古詩詞14
1、《立秋日言懷》
元朝·戴良
六龍不可頓,四序忽復移。
氣變感人心,愴然已秋時。
池荷挺素質,園葵曄芳蕤。
豈無一日好,不久還當衰。
覽物惜年邁,撫景傷志違。
日暮坐空堂,此懷當告誰。
2、《立秋日憶陳從訓將至燕都》
明朝·郭第
黃鳥忽飛過,窅然思故人。
不知千里外,若個酒杯頻。
客路燕山曉,河橋御水濱。
焦山凝望處,梧葉下秋旻。
3、《邸舍立秋·其一》
明朝·沈守正
候蟲驚節換,不及客心明。
殘暑猶昨日,夕涼枕簟生。
兩年違故國,終日對高□。
轉恨南飛雁,勞勞逐隊征。
4、《七月初十日立秋》
清朝·乾隆
節令誰云稍遲留,來臨少皞速于郵。
別新牛渚重重憶,波始洞庭渺渺愁。
知己梧桐飄一葉,有人西北倚高樓。
晚來月宇拈吟處,色色聲聲分與投。
5、《再賦立秋有懷仍前韻》
近現代·林士模
廿載折磨風雨收,此身雖在鬢先秋。
休殘寧有揮戈志,病重何堪秉燭游。
世上是非隨曲筆,胸中丘壑共登樓。
君憐鮀水涼猶熱,熱比涼來勝一籌。
立秋的古詩詞15
立秋之美:古詩詞的魅力與傳承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歷來被文人墨客所喜愛,成為他們筆下的常客。古詩詞中關于立秋的描寫,既有對自然景色的贊美,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本文將深入探討立秋在古詩詞中的表現,以及它如何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秋的意境與情感
立秋時節,大自然呈現出一種轉折之美。夏日的炎熱逐漸退去,秋風開始吹拂,帶來了一絲絲的涼意。這種微妙的變化,為古人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
例如,《立秋》中寫道:“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這里的“乳鴉啼散”形容秋天的早晨,鳥兒的啼叫聲打破了寧靜,而“一枕新涼一扇風”則描繪了夜晚的涼爽,人們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到來。
立秋與人生
立秋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也與人的生活、情感和哲理緊密相連。許多古詩詞中,立秋往往被用作比喻,來表達人們對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立秋日登樂游園》中寫道:“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蕭瑟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這里的“蕭瑟涼風與衰鬢”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的衰老,而“一時秋”則表示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立秋的傳承與創新
古詩詞中關于立秋的描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贊美,它們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詩詞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來,成為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同時,現代的詩人和作家也在不斷地對立秋進行創新和再創作,使其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這種傳承與創新,使立秋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
立秋與文化藝術的融合
立秋不僅在古詩詞中有著深厚的積淀,它還與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緊密相連。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音樂,都可以找到立秋的身影。
例如,在古代的山水畫中,畫家們常常以立秋為背景,描繪出一幅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畫面。而在書法中,立秋的意境也常常被用來展現書法家的高超技藝和深沉的情感。
此外,立秋也常常出現在古代的音樂作品中。古琴、笛子等傳統樂器,都曾用來演奏描述立秋時節的曲目,如《秋風詞》、《秋水長》等,它們都充分展現了立秋的魅力和情感。
立秋的.現代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立秋的意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在現代社會中,立秋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更是一個提醒人們珍惜時光、感受生活的標志。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所困擾,而忽視了自然和季節的變化。而立秋的到來,正好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珍惜與家人和朋友的時光。
立秋與傳統節日的聯系
除了在文化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立秋也與一些傳統節日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古代,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感謝大自然的恩賜,祈求一個豐收的秋季。
例如,有些地方會在立秋時節舉行“嘗新”活動,人們會品嘗新鮮收獲的農產品,如新米、新果等,以此來慶祝秋季的到來。同時,立秋也是農民們忙碌勞作后的一個短暫休息時期,他們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收獲的喜悅。
立秋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
在現代生活中,雖然人們不再像古代那樣對立秋進行各種慶祝活動,但立秋的意義并沒有被遺忘。現代人更多地從生活的細節中體驗立秋的魅力。
例如,許多人會在立秋這一天穿上新衣,或者品嘗應季的食物,如柿子、核桃等。家庭中,長輩會教導晚輩關于立秋的傳統習俗和意義,使這一古老的節氣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
此外,隨著健康生活觀念的普及,許多人開始重視立秋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中醫認為,立秋時節是陰氣漸盛,陽氣漸衰的時期,因此,人們應該注意調整飲食,增加營養,以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
結語
立秋,這一古老的節氣,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積淀。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它都與人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緊密相連。隨著時代的發展,立秋的意義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我們應該珍惜這一特殊的時節,深入體驗和感受它所帶來的美好,同時也要傳承和發揚立秋的文化內涵。
【立秋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立秋古詩詞08-24
立秋的古詩詞01-28
立秋的經典古詩詞07-25
關于立秋古詩詞08-15
立秋最美古詩詞04-30
立秋唯美古詩詞08-26
關于立秋的古詩詞09-11
[優]立秋的古詩詞07-15
(合集)立秋的古詩詞06-21
立秋古詩詞(精選35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