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中秋古詩詞鑒賞
中秋古詩詞鑒賞
更新時間:2024-09-18 18:07:04
  • 相關推薦
中秋古詩詞鑒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古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古詩詞鑒賞1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詞至蘇軾(1037-1101)有了更大的變化和發展。胡寅《酒邊詞序》云:"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這意味著,蘇軾打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偏見,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從而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并極大地豐富了詞的藝術表現能力。蘇軾這首《水調歌頭·中秋》,便足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此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1076)。那年,蘇軾四十一歲,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中秋節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寫了這首詞,既以遣懷,又用來表示他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因為他兄弟倆已多年不見面了。

  一開頭,詞人就端起酒杯向著青天發出了一個離奇的問題:"明月幾時有?"這顯然是屈原《天問》傳統的繼承和延續。這樣就把讀者登時帶入遙遠的邃古年代和無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想象,并表現出詞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詩人張若虛曾問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問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如果說,張若虛在詩中用精致流利的語言創造出一個澄瑩生動的境界,蘊涵著無比誘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詩中則表現得更超脫、更豪邁。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著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蘇軾此詞雖然它語氣更迫切,而胸襟卻更顯豁達了。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突兀的設問,表明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苦悶,因而神思飛越,一下子闖進月宮里去了。月宮里也許很美好吧?"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人設想自己原是謫居世間的天上神仙(像賀知章稱呼李白那樣),因此打算乘風歸回月宮里去;但他又耽心廣寒宮里的凄涼將使人無法消受。

  據楊湜《古今詞話》說:"神宗讀'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乃嘆曰:'蘇軾終是愛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話欠真實。因為蘇軾移汝州在謫黃州之后,而此詞作于謫黃州之前幾年。但我以為,神宗讀此詞有可能在蘇軾謫黃州后。若謂此時神宗察覺到蘇軾忠心耿耿后將他改官汝州,也是說得通的。顯然有此詞中,蘇軾是把"瓊樓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時候,蘇軾因與朝廷政見不合,遂自請離京外任。現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來了。這固然流露出他對趙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從"不勝寒"一語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認識到在朝廷里的風險。因而一轉念,他便接著寫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意謂寧可在地方上做個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擔驚受怕要強一些。

  下片換頭處三句,寫月亮從朱紅色的樓閣上面轉過去,低低地照著雕花的窗戶,照著情思滿懷、睡不著覺的詞人自己。胡仔的父親胡寅曾主張將"低綺戶"改為"窺綺戶",認為如此改后"其詞愈佳"。我以為不然。殊不知"低"在這里兼表時空。詞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時間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詞人又睡不著覺,才引起以下的一連串思想活動:"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跟人們該沒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揀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這樣便轉到懷念弟弟蘇轍的主題上來。為此,詞人又自寬自解,詞意也就隨著愈轉愈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月有陰晴圓缺這一客觀事物的規律,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也是難以避免的憾事。因此詞人發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只祝愿親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從這里,詞人清楚地吐露出對兄弟的濃摯感情。此詞雖是通篇詠月,但深藏著詞人政治上失意情緒和對兄弟的殷切懷念。其中涵蘊著不少人生的哲理。詞人將寫景、抒情和說理緊密結合在一起,處處顯示出他駕御創作的嫻熟技巧和熱愛人生的積極精神。他以豁達的襟懷表現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頭腦(酒醉心明)進行著深邃思考。從藝術方面說,他想象瑰奇,寫作手法又饒有變化,因此能在百字內概括地抒寫出其政治上的苦悶和淋漓地表達出其感情上的矛盾。正如張炎所說:蘇軾詞"清麗、舒徐,高出人表。"(《詞源》)這首詞便堪稱為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中秋古詩詞鑒賞2

  《中秋對月》

  唐代:曹松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譯文

  中秋節這天天空澄碧、萬里無云,人們仰望著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賞析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從月色皎皎轉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擴展閱讀:人物經歷

  曹松詩作,風格似賈島,工于鑄字煉句。因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故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憎惡戰爭。他在《己亥歲二首》詩中寫道:“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論者謂此詩精煉雋永,超過了前人同題材詩作。

  曹松不滿現實但又熱衷功名,多次參加科舉應試,直到昭宗天復元年(901)才以71歲高齡中進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皆年逾古稀,故時稱“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書郎,后任秘書省正字。終因風燭殘年,不久謝世。遺作有《曹夢征詩集》3卷。《全唐詩》錄其詩140首。

  一個騎著毛驢的、瘦削的、臉上寫著憂患和疲憊的、身著破舊青布藍衫的唐朝秀才(有點類似呂洞賓),總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巔簸跋涉著,從青年、壯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驢背上永遠馱著一對書箱。因為他雖然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讀書考試并吟詩作賦。

  他夢想著一朝中試,為官做宦,報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著,為戰亂中不幸的百姓,無辜的平民。他憎恨著,那些操戈作禍,裂地封侯的.亂臣賊子。憤怒出詩人,他的《己亥歲二首》就是明證,其中的“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成名萬骨枯。”更是千古絕句。

  他也終于考中了進士,那已是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說當時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頭發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們是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因之成為佳話,號曰“五老榜”。

  據說唐朝進士名額很少;據說唐朝的考卷不彌封,也就是說考生姓名籍貫是公開的;據說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時候考場風氣很腐敗(考卷不彌封無疑給腐敗創造了條件)。因了這些據說,許多真正的才學之士往往名落孫山。曹夢征終于能夠考中進士,雖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賀的。于是他被授任校書郎,后任秘書省正字。可惜的是風燭殘年,只做得兩年官,便與世長辭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沒看到904年的朱溫殺昭帝,也沒看到907年的朱溫叛唐稱帝和隨之而來的十王亂天下。

  雖是個白頭進士,但曹松畢竟還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來,又在多少人考白了頭發,卻最終帶著一聲嘆息走進墳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運不濟,到底還有些文運,他的詩歌得到認可,評者認為“風格似賈島,工于煉字,意境深幽”。他遺有《曹夢征詩集》3卷,《全唐詩》收入其詩140首。

中秋古詩詞鑒賞3

  文學賞析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中,作者抬頭仰望,中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日月輪回不斷,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不知哪里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的空氣,如同冰一樣寒冷。此句是,卻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記當時,垂絲,花枝,滿庭。”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實,現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盡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作者在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闕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游玩,雖然并未著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嘶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深處。只是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名家點評

  施議對

  上片于布景過程,由天上到人間,不斷提出問題。下片說情于往昔的思憶中,逐一揭示造成悲咽的原因。

中秋古詩詞鑒賞4

  譯文

  西風拂來,仿若勸說云彩放行一般,云層逐漸退去。遠望東方,金鏡似的月亮將在這晴朗無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樹映入河水中,水月與明月交相輝映,更添幾分風致。夜已深,古驛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獨自徘徊,孤枕難眠。

  身在故鄉的朋友,在遠方看著這天邊明月,或許也會想起在外的自己。現在還鄉只是夢想,只能用書信把思念傳回故鄉。心事重重,憂慮不安,烏鵲在風中依著殘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發出悲鳴。獨自在月下飲酒,九重天上的月宮一片凄冷。

  注釋

  ⑴齊天樂:詞牌名。又名《臺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集》并入“正宮”(即“黃鐘宮”)。此詞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五仄韻。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領格,例用去聲。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⑵涼云:秋云。謝眺《七夕賦》:“朱光既斂,涼云始浮。”

  ⑶天東:東方的天空。李賀《溪晚涼》:“玉煙青濕白如幢,銀灣曉轉流天東。”金鏡:月亮。

  ⑷霜凝:月光撒滿大地,像鋪了一層凍霜一樣白。

  ⑸桂濕:月亮入水。傳說月中有桂樹,故云。

  ⑹冰壺:皎潔之月光。

  ⑺分破:指宋與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猶各自領一半秋光。

  ⑻悲鏡:李白詩《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此指的歲月易老之謂也。

  ⑼客:客子,自指。

  ⑽許:何許,何處。

  ⑾刀頭:刀環,戰罷還家之意。

  ⑿蠆(chài)尾:女子卷發;此指書法峭勁。

  ⒀定:助語詞,猶“了”也,“著”也。

  ⒁蛩(qióng):蟋蟀。

  ⒂斟酌(zhēn zhuó):往杯盞里倒酒供飲用。

  ⒃九秋:九月深秋。

  賞析/鑒賞

  此詞上闋先從“中秋”寫起。頭兩句即是佳句:“西風來勸涼云去,天東放開金鏡”。其中共有四個意象:西風、涼云、天東、金鏡,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妙圖畫。其奧妙之處尤在于“來勸”、“放開”這兩組動詞的運用,它們就把這幅靜態的“圖象”變換成了動態的“電影鏡頭”。原來,入夜時分,天氣并不十分晴朗。此時,一陣清風吹來,拂開和驅散了殘存的涼云——作者在此用了一個“來勸”,就使這個風吹殘云的動作賦有了“人情味”:時值佳節,就讓普天下團圓和不團圓的人都能看到這一年一度圓亮如金鏡的中秋明月吧。果然有眼,它終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輪金光澄亮的圓月馬上就在東邊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所以這兩個句子既寫出了景,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為下文的繼續寫景和含情埋下了伏筆。“照野霜凝,入河桂濕,——冰壺相映”三句,就承接上文,寫出了月光普灑大地、慘白一片的夜色,以及大河中的月影與天上的圓月兩相輝映的清景,于中流露了自己的鄉思客愁。李白詩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蘇軾詞云:“明月如霜”(《永遇樂》),史詞的“照野霜凝”即由此演化而來,并體現了自己的思鄉愁緒。“殊方路永”一句,語似突然而起,實是從題中“真定驛”生出。臨安出發,過淮河,入金境,便是殊方異國,故云“殊方”;到了真定,已走過一段漫長的路程,但再到目的地燕京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故云“路永”。這個四字押韻句自成一意,起了轉折和開啟下文的作用:上面交待了中秋月色,至此就轉入抒情。“殊方路永”四字讀來,已感到傷感之情的深切,而令人難堪的更在此夜偏又是中秋節!故而“獨在異鄉為異客”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重悲緒就交織在一起,終于凝成了下面這兩句詞語:“更分破秋光,盡成悲境”。中秋為秋季之中,故曰“分破秋光”,而“分破”的字面又分明寓有分離之意,因此在已成“殊方”的故土,見中秋月色,便再無一點歡意,“盡成悲境”而已矣!下兩句即順著此意把自己與“真定驛”與“中秋”合在一起寫:“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月于“影”字見出。驛站古庭的悲寂氣氛,與中秋冷月的凄寒色調,就使作者中夜不眠、躊躇徘徊的形象襯托得更加孤單憂郁,也使他此時此地的心情顯得更其凄涼悲切。王國維《人間詞話》十分強調詞要寫“真景物”和“真感情”,謂之“有境界”。此情此景,就使此詞出現了景真情深的“境界”,也使它具有了“憂從中來”的強烈藝術效果。

  不過,在上闋中,詞人還僅言其“悲”而未具體交待其所“悲”為何,雖然在“殊方路永”四字中已經隱約透露其為思鄉客愁。讀者只知道,詞人猶豫,詞人徘徊,詞人在月下形影相吊,然而尚未直探其內心世界的奧妙。這個任務,便在下闋中漸次完成。它共分兩層:一層寫其對于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這是明說的;另一層則抒其對于北宋故國的亡國之悲,這又是“暗說”的。先看第一層:“江南朋舊在許,也能憐天際,詩思誰領?”起句與上闋末句暗有“勾連”,因上闋的“孤影”就自然引出下闋的“朋舊”,換頭有自然之妙。“在許”者,在何許也,不在身邊也。

  “也能憐天際”是說:他們此刻面對中秋圓月,也肯定會思念起遠在“天際”的我。“詩思誰領”則更加進了一步,意謂:盡管他們遙憐故人,但因他們身在故鄉,因而對于我在異鄉絕域思念他們的鄉愁客思缺乏切身體驗和領受,故只好自嘆一聲“詩思誰領”(客愁化為“詩思”)。從這萬般無奈的自言自語的反問句中,讀者深深地感覺到:詞人此時此刻的.愁緒是其他人都無法代為體會、代為領受的。其感情之深濃,于此可知。接下“夢斷刀頭,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就續寫他好夢難成和寫信寄情的舉動,以繼續抒發自己的相思之愁。這里,他使用了兩個典故:“刀頭”和“蠆尾”,其主要用心則放在前一典故上面。《漢書意欲暗地勸說李陵還漢。他見到李后,一面說話,一面屢次手摸自己的刀環。環、還音同,暗示要李歸漢。又刀環在刀頭,后人便以“刀頭”作為“還”的隱語。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古絕句》中“何當大刀頭”一句云:“刀頭有環,問夫何時當還也”,即此意。此處說“夢斷刀頭”即言思鄉之好夢難成,還鄉之暫時無法,所以便開筆作書(“書開蠆尾”),“別有相思隨定”,讓自己的相思之情隨書而傳達到朋舊那里去吧。以上是第一層。第二層則把思鄉之情進而擴展。先點以“憂心耿耿”四字。這耿耿憂心是為何?作者似乎不便明言。以下便接以景語:“對風鵲殘枝,露蛩荒井。”這兩句既是實寫真定驛中的所見所聞,又含蓄地融化了前人的詩意,以這些詞語中所貯蓄的“歷史積淀”來調動讀者對于“國土淪亡”的聯想。曹操詩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史詞的“風鵲殘枝”基本由此而來,不過它又在鵲上加一“風”,在枝上加一“殘”,這就使得原先就很悲涼的意境中更添入了一種凄冷殘破的感情成分。至于“露蛩荒井”的意象,則讀者更可在前人寄寓家國之感的詩詞中常見。比如較史達祖稍前一些的姜夔,他就有一首詠蟋蟀(蛩即蟋蟀之別名)的名篇《齊天樂》,其“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即與史詞意象相似。因而讀著這“風鵲殘枝,露蛩荒井”八字,讀者很快便會浮現出姜詞下文“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的不盡聯想。作者巧以“景語”來抒情的功力既于此可見,而作者暗傷北宋淪亡的情感也于此隱隱欲出。但作者此詞既是寫中秋夜宿真定驛,故而在寫足了驛庭中凄清的景象之后,又當再回到“中秋”上來。于是他又舉頭望明月,舉杯酌姮娥(即與姮娥對飲之意),其時只見月中宮殿正被包圍在一片凄冷的風露之中。這兩句詩從杜甫《月》詩“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中演化開來,既寫出了夜已轉深、寒意漸濃,又進一步暗寫了北宋宮殿正如月中宮殿那樣,早就“冷”不堪言了。前文中暗伏而欲出的亡國之痛,就通過“宮殿”二字既豁然醒目、卻又“王顧左右而言他”(表面僅言月中宮殿)地“飽滿”寫出!全詞以中秋之月而興起,又以中秋之月而結束,通過在驛庭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展現了作者思鄉懷舊、憂思百端的復雜心態,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從詞風來看,此詞也一改作者平素“妥帖輕圓”的作風,而顯出深沉悲慨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了辛派詞人的剛勁蒼涼風格(比如開頭五句的寫景,結尾兩句的寫人月對斟和中秋冷月)。這肯定是與他的“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密不可分的。清人王昶說過:“南宋詞多《黍離》、《麥秀》之悲”(《賭棋山莊詞話》卷一引),從史達祖這首出使金邦而作的《齊天樂》中,就能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

  南宋開禧年間的一個六月,史達祖與南宋使團離開臨安,前赴金國恭賀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達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館驛中,這首詞就是在館驛中寫成。

  這首詞有兩個寫作背景:一是以一個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異國祝壽,二是恰逢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兩個背景注定了這首詞一定帶有十分悲壯的風格。

中秋古詩詞鑒賞5

  《水調歌頭中秋》

  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賞月詞,詞人先撇開月亮寫自己對秋的感受。作者聽到急促的砧聲與蟋蟀的悲鳴聲,而感到秋風颯颯襲來,時令已屆高秋。悲秋是大多數詩人們面對蕭瑟秋景的普遍感受,然而米芾卻說“不學宋玉解悲愁”,表現出他的曠逸豪宕的'襟懷。接著他還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酒后心里反而加倍感到孤獨。

  正在作者“倍覺不勝幽”之時,一輪明月緩緩而升,“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月到中秋分外明,它好像一面明鏡,掛在南樓之上;它把皎潔的光輝灑滿人間,把人間裝點成一個如夢似幻的水晶世界。而此時的作者宛若置身于仙境,他的孤獨壓抑瞬間被一掃而空,自有一種灑脫情懷油然而生。明月是多情的,它用柔美的月光撫摸著孤獨之人,也把作者從低沉壓抑的情緒中解救出來。至此,詞人才托出一輪“中秋月”點明中秋。“多情”二字是在詞人的感情幾經折騰之后說出的,極其真切自然。上片,作者在反復渲染秋意中,從反面為月出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以“多情”二字言情,再把明月和盤托出,用筆頗為奇妙。

  中秋月是最美的,詞人下片便寫賞月情景,透露出作者歸隱傾向。詞人面對良辰美景,并不是愜心地去欣賞,而是轉向深思,最終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結論。最后兩句表達了詞人遠離污濁的人世,而隱沒江湖的決心。

  擴展閱讀:名人評價

  《宋史·文苑傳》: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書法家啟功:能在中國的北京看到米芾的《研山銘》,飽了眼福。過去看《研山銘》的照片高興,臨《研山銘》高興。今天我90多歲了,看到了真的《研山銘》原作,是眼福啊!能多看幾天就多看幾天。

  明代廬州府同知劉師朱:清風灝氣,至今襲人。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

  宋朝蘇東坡:①米書超逸入神。②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①沉著痛快,直奪晉人之神。②米元章書,筆鋒燦爛,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當逸處,卻有懶筆。如高陽酒徒,醉后便欲憑兒。

  《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宋代黃山谷: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宋高宗趙構: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芾于真楷、篆、隸不甚工,惟于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

  《米公墓志銘》: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則率職不茍,喜為教戒,吏民初為煩,已而安之。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

  明代宋濂:予嘗評海岳翁書如李白醉中賦詩,雖其姿態傾倒,不拘禮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中秋古詩詞鑒賞6

  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古詩簡介

  《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明代詞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后追憶去年今日。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翻譯/譯文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凈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仿佛就在水晶宮殿里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一派歌舞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想乘著繽紛的云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暢飲,望云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到了。我寄托舊知好友捎信于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等,雙調,正體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風泛:風吹。

  水晶官:龍王住處,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聳的樣子。

  嵯(cuó)峨:這里指樓閣高峻的樣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華:皎潔的`月光。

  釃(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

  儔(chóu)侶:伴侶,朋輩。

  賞析/鑒賞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共九次應試,但每次都榜上無名,此詞似是詞人為表達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創作的。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似乎親歷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飄香,美好的月色將天街籠罩。一陣風吹來,渾身寒冷。“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三句描繪了月宮里蛟龍盤旋、樓閣聳立和仙樂縈繞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飛起”則表達了詞人遠離人世煩惱,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無奈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追憶去年今日,與友人在溪亭斟酒賞月,如今秋光依舊,而佳期難再。好在嫦娥派青雀報信,告訴他美好的時光將要到來。最后的“莫負廣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詞人的感傷情緒。

  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天上人間,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錯雜表述,將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態淋漓吐出。

  念奴嬌中秋對月翻譯2

  《念奴嬌·中秋對月》作者為明朝文學家文征明。其古詩全文如下: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沉醉。

  「前言」

  《念奴嬌·中秋對月》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云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沉醉”,又感傷顯,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翻譯」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洗凈了一般。風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仿佛就在水晶宮殿里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能感受到那兒歌舞升平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愿意乘著繽紛的云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暢飲,望云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佳節(中秋)快到了。(我)寄托舊知好友捎信于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賞析」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號衡山、停云,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云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中秋古詩詞鑒賞7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譯文及注釋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jī)人獨向隅(yú)。

  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

  羈人:旅人。隅:角落。

  未必素娥(é)無悵恨,玉蟾(chán)清冷桂花孤。

  月宮中的嫦娥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素娥:指嫦娥。玉蟾:月亮的別稱。

  譯文

  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

  月宮中的嫦娥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注釋

  羈人:旅人。

  隅:角落。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別稱。

  中秋月原文及翻譯4

  中秋月·中秋月明朝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譯文

  月亮到中秋節的時候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月亮經歷的陰晴圓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么陰晴圓缺,還是珍惜人世間的好時光吧!好時光呀好時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中秋月·中秋月》注釋

  皎潔:形容月光明亮。

  《中秋月·中秋月》評解

  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回環,有如回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中秋月·中秋月》賞析

  古來關于月的詩詞很多,有關陰晴圓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貞在中秋月的“皎潔”中想到了“陰晴圓缺”,但沒有沉迷于感傷之中,一句“且喜”很是灑脫,末句的常見中秋月更是體現了對中秋佳節的喜愛,比起大多數詩人最后落點于來年的悲傷更顯精妙,而從該詞的結構讀來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潔”、“好時節”均有上下句頂針,并且下片首句“陰晴圓缺”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中秋月”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回環,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們,中秋節是團圓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團圓的時光吧!希望以后的每個中秋節我們都是開開心心。畢竟“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中秋古詩詞鑒賞8

  滿江紅 中秋夜潮

  朝代:宋代

  作者:史達祖

  原文: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指磨金鏡凈,何人?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

  創作背景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壯觀景象。早在北宋,蘇軾就寫過《八月十五看潮五絕》,其首絕曰:“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辛棄疾也寫過《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等上乘之作。史達祖這首題為“中秋夜潮”的《滿江紅》,在某種程度上看,就正是繼承蘇、辛“豪放”詞風之作,它寫出了夜潮的浩蕩氣勢,寫出了皓潔的中秋月色,更借此而抒發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讀后產生如聞錢塘潮聲擊蕩于耳的感覺。

  賞析

  史達祖本來是一位“婉約派”的詞人。前人之所以盛贊他,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那種婉麗細膩的詞風。其實,他的詞風并不局限于“婉約”一路。像這首詞,就抒發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見的豪氣激情,在風格上也顯得沉郁頓挫、激昂慷慨,這就可以大大幫助讀者加深對其人、其詞的全面了解。

  因為是寫“中秋夜潮”,所以全詞就緊扣海潮和明月來寫。開頭兩句“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即分別交待了潮與月兩個方面,意謂:水歸屬于“陰”,而月為“太陰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虛??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這里所用的“歸”和“盈虛”兩組動詞,就為下文的描寫江潮夜漲,蓄貯了巨大的“勢能”。試想:大江東去,這其中本就蓄積了多少的“力量”。此時,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過來,提起它全身的氣力向錢塘江中撲涌而去,這更該何等壯觀驚險!故而在分頭交待過潮與月之后,接著就把它們合起來寫:“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意為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涼秋半破”時),那十分的滿月與“連山噴雪”而來的“八月潮”(李白《橫江詞》:“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才拼合(“斗成”:拼成)成了堪稱天地壯觀的“雙絕”奇景。它們“壯”在何處、“奇”在何處呢?以下兩句即分寫之:“有物揩磨金鏡凈”是寫月亮,它似經過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樣,越發顯得明亮澄圓:“何人?攫銀河決”是寫江潮,它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缺口那樣,奔騰而下。對于后者,不妨引一節南宋人周密描繪浙江(即錢塘江)潮的文字來與之參讀,以加強感性認識。《武林舊事》卷三《觀潮》條里寫道:“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則前人描寫多矣,無須贅引。總之,眼觀明月,耳聽江潮,此時此地,怎能不引起驚嘆亢奮之情?但由于觀潮者的身世際遇和具體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對這天下“雙絕”,其聯想和感觸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閬,他寫自己觀潮后的心情是“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驚心動魄之感;蘇軾則在觀潮之后,“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塵沙”)的哲理;而辛棄疾則說:“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摸魚兒》),在他看來,那滔天而來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靈駕著素車白馬而來!但是史達祖此詞,卻表達了另一種想象與心情:“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這里的一個著眼點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瑩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噴涌而來,這豈不象征著伍子胥的“沉冤”已經洗雪干凈!??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寫時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這實際是寫他“通體透明”、“肝膽冰雪”的高潔人品。史詞的“子胥見嫦娥”則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來表達伍子胥那一片純潔無垢的心跡,也借此而為伍子胥一類忠君愛國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按:公元1204年夏(史料記載為嘉泰四年五月),韓?胄在定議伐金之后上書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論秦檜主和誤國之罪,改謚“謬丑”。韓氏之所為,其主觀目的姑且不論,但在客觀上卻無疑大長了抗戰派的志氣,大滅了投降派的威風,為岳飛伸張了正義。史達祖身為韓?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詞里寫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與此事有關。它使讀者明白:史氏雖身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愛憎,以及對于國事的關注之情。

  下闋繼續緊扣江潮與明月來寫。“光直下,蛟龍穴”是寫月,兼顧海: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聲直上,蟾蜍窟”是寫潮,兼及月:潮聲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宮。兩個“直”字極有氣勢,極有力度,充分顯示了中秋夜月與中秋夜潮的偉觀奇景。“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則合兩者寫之:天是潔凈的天,月光皓潔,“地”是潔凈的“地”,白浪噴雪;上下之間,一派“洞然如刷”,即張孝祥所謂“表里俱澄澈”的晶瑩世界。對此,詞人的心又一次為之而激動萬分、“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折!”這前兩句,正好符合了現今所謂的“移情”之說。??按照這種“移情論”,在創作過程中,物我雙方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會出現象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類的詩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樣會影響到詩人的心態、心緒,如人見松而生高風亮節之感,見梅而生超塵脫俗之思,見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詞明謂“激氣已能”、“舉杯便可”,這后兩個詞組就清楚地表達了他的這種激氣豪情,正是在“光直下”、“聲直上”的偉奇景色下誘發和激增起來的。??當然,這也與他本身含有這種激氣豪情的內在條件有關。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沖云霄,似乎能驅走月中的粉黛(美人);這股激情又使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吳越兩國。這兩句自是“壯詞”。一則表現了此時此地作者心胸的開闊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則??如果細加玩味的話,也不無包含有對于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獪的君王,以及那當作“美人計”誘餌的西施的憎惡與譴責,因為正是他們共同謀殺了伍子胥!所以這兩句雖是寫自己的激氣與豪情,但仍是暗扣“月”(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吳越之爭釀出子胥作濤的故事)兩方面來展開詞情的,因此,并不能視為走題。末兩句則“總結”上文,詞人說: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你輩(“兒曹”含有輕視之意)去聽,那不使你們為之心膽驚裂才怪呢!詞情至此,達到高潮,也同時戛然中止,令人如覺有激蕩難遏的宏響嗡嗡回旋于耳畔。

  史達祖簡介

  史達祖1163~1220年,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開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過幕僚。韓?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牽連受黥刑,死于貧困中。史達祖的詞以詠物為長,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還在寧宗朝北行使金,這一部分的北行詞,充滿了沉痛的家國之感。今傳有《梅溪詞》。存詞112首。

中秋古詩詞鑒賞9

  1、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深化之情。

  2、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解析: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3、水調歌頭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解析: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解析: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6、《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解析:此時見皎潔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閃閃發光的鏡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心中遂有一問,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發被身,仍壯志難酬。我是否理應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為國為民赴湯蹈火。就象吳剛那樣一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為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7、《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落誰家?

  解析:此詩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皎潔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鋪上了一層霜。樹上的鴉鵲已進入了夢鄉,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飄灑下來,沾濕了庭中的桂花。這一幅清雅、靜美的圖景不禁誘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輪明月吧,可是不知道那濃濃的愁思落在了誰家?

  8、《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解析: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轉篷象征漂泊無依的情感,老杜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凄涼。此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后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于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9、《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解析:此詩寫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發,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后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

  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10、《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解析: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中秋古詩詞鑒賞10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賞析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后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后,難再重游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游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一句已經成為中秋時節人們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賞者怎么理解,可以說百人百解。有聯系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后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為用“寒露墜”代指人生禍福無常,說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魅力。

  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就位于這里。在這里他不免悲涼之感,所以寫了許多詩詞以排遣愁緒。的《竹枝詞》《浪淘沙》都寫于這一時期。關于桃源他還寫有五言詩《游桃源一百韻》七言詩《桃源行》等。更巧的還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寫于桃源就不可知了。從《游桃源一百韻》中“彩云迎躡履,遂登頂”等詩句看,和這首詩“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是同一回事。

中秋古詩詞鑒賞11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辟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而在齊州做官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又長達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每逢佳節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

中秋古詩詞鑒賞12

  一、最雄渾的中秋詩詞——《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點評:張九齡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寫了這首詩。詩歌意境雄渾闊大,骨力剛健,但又情感真摯,特別是前兩句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點評: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再寫望月懷人,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三、最有邊塞味的中秋詩詞——《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點評:《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李白描寫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當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四、最親情的中秋詩詞——《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點評: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后人借鑒。

  五、最清冷的中秋詩詞——《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點評: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卻不是往年那個地方,自然,身邊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貶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鄉不見,孤苦伶仃。詩歌清冷至極,悲苦無形。

  六、最感傷的中秋詩詞——《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點評: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字子由)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詩歌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七、最著名的中秋詩詞——《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辟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八、最具科學幻想的中秋詩詞——《木蘭花慢》

  (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點評:一連串的發問,使得這首詞幾乎是中國古代最有科學色彩的一首詞。月亮為什么能在空中不會掉下來?沉到海里,不會被碰壞嗎?為什么圓月漸漸變成一道彎月?是不是這邊沉下去,那邊就升起來???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王國維贊嘆說:“直悟月輪繞地之理??可謂神悟。”辛棄疾還有一首《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是寫中秋的作品中,一首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

  九、最壯闊的中秋詩詞——《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點評:碧空萬里,水波不興,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長江之水為酒,把北斗星當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萬象作為賓客來,和我一起細斟慢酌。此情此境,沒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這種壯闊、這種豪情,遍觀宋詞,無以復加。

  十、最傷心的中秋詩詞——《綺懷》

  (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后蕉。

【中秋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中秋節的古詩詞鑒賞02-15

古詩詞鑒賞01-23

古詩詞鑒賞01-11

野望古詩詞鑒賞01-05

《小至》古詩詞鑒賞02-22

鳥古詩詞鑒賞02-22

古詩詞鑒賞(集合)07-03

古詩詞鑒賞方法08-20

優秀經典古詩詞鑒賞06-20

《詩經》古詩詞鑒賞06-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阿v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精品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午夜福利精品a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