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庭堅的詩詞1
次韻謝子高讀淵明傳?此詩為黃庭堅作?
宋代蘇軾
枯木嵌空微黯淡,古器雖在無古弦。
袖中正有南風手,誰為聽之誰為傳。
風流豈落正始后,甲子不數義熙前。
一山黃菊平生事,無酒令人意缺然。
龐公此詩為沈遼作。
據文意當為兩首詩訛成,現據外集分。
外集題第二首為《戲書》。
襄陽龐公少檢束,白發不髡亦不俗。
世所奔趨我獨棄,我已有馀彼不足。
鹿門有月樹下行,虎溪無風舟上宿。
不識當年捕魚客,但愛長康畫金粟。
杜口如今不復言,龐公為人不曲局。
東西有人問老翁,為道明燈照華屋。
五言七言正兒戲,三行五行亦偶爾。
我性不飲只解醉,正如春風弄群卉。
四十年來同幻事,老去何須別愚智。
古人不住亦不滅,我今不作亦不止。
寄語悠悠世上人,浪生浪死一埃塵。
洗墨無池筆無象,聊爾作戲悅我神。
黃庭堅的詩詞2
當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臺上青青麥,姑孰堂前馀翰墨。
暫分一印管江山,稍為諸公分皂白。
江山依舊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誰分賓主強惺惺,問取磯頭新婦石。
黃庭堅詞作鑒賞
崇寧元年六月作者赴太平州(治所今安徽當涂),初九到任,十七日即罷官,一共只做了九天官。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事件,使他感慨萬千,一次宴會上寫成了這首詞。
這首詞曠達超然之中發泄了牢騷不平,最后仍歸結為物我齊一,表現出作者力圖老莊哲學中尋求解脫的思想傾向。一個暫字表現出作者不以進退出處縈懷的超脫。變化的.萬物本來只是道運行中表現出的一種暫時形式,故宜隨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于心。但一夜突變,畢竟難堪,所以還是不免有牢騷,最后又用齊物論否定牢騷,達于解脫。全詞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升華為誰分賓主的最高境界,表露了作品超脫放達的士人情懷。
黃庭堅的詩詞3
《清明》
作者:黃庭堅
原文: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釋:
1、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2、雷驚句:意思是清明早已過了驚蟄的節氣,萬物正欣欣向榮。
3、蟄:動物冬眠。
4、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后留下的酒飯。回家后卻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4、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5、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賞析: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后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其實如上兩種解釋是相通的。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官場受挫,仕途不順,很自然地會帶令人對自身的人生價值產生懷疑。齊人驕其妻妾卑下若此,介子推焚死山中高義如是,然而如今千載之下不過各自一抔黃土而已。那么詩人自己堅持信念的理由何在呢?這是對前途的迷茫,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人生價值的懷疑。然而,詩人終究不是輕易就會被擊倒的。現而今齊人晉士雖然雖然都變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義卻不盡相同,千載賢愚,誰不盡知?這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對自己的一種勉勵。情感復雜,應如是也。
黃庭堅的詩詞4
[譯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腳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黃庭堅《清平樂》
注:
1、《清平樂》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2、注釋
(1)行路:指春天的行蹤。
(2)因風:順著風勢。
(3)喚取:喚來。取,語助辭。
3、翻譯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請叫它仍舊回來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春歸何處?
4、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佑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先生。
黃庭堅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稱為“蘇門四學士”.在蘇門學士當中,秦觀和黃庭堅兩個人的成就最高,秦觀是詞苑圣手,黃庭堅是詩壇宗匠。黃庭堅不僅與蘇軾并稱“蘇黃”,而且他還是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書法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著有《山谷內集》30卷、《外集》14卷、《別集》20卷等。
這首詞寫惜春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珍愛,留戀及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精神。全詞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轉折,將戀春之情表現和新穎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讀來饒有情味。
黃庭堅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術,融通釋(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藝,文學藝術的修養很高,造詣很深,23歲進士及第,也曾經春風得意。但是他一生命運多舛,風雨飄搖,直到抱恨而終。他兩次喪偶,遭遇婚姻不幸;自從步入仕途以后,又經歷了一番番政治風雨的無情摧殘。
也許這首《清平樂》中飄逝難尋的春天就是作者畢生追尋的理想。他惜春、戀春、尋春、留春、傷春,雖則自傷,但別有一番情致,其詞語、情趣均不落俗套,顯現出一種崛強狷介的風姿。讀其詞,其人、其情躍然紙上。
5、這是一首構思新穎、格調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發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
下片以反詰句承接,將上征下癡語奇想輕輕宕開,而將惜春尋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黃鸝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蹤跡。何不住問之?但人情鳥語難通,尋春愿望終成泡影。不僅春之芳蹤仍無處尋覓,且詞人心頭的憂傷之情愈發加重了。當看到黃鸝趁著風勢飛過夏季開花的薔薇時,詞人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去夏來的現實。詞中蘊含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態寫得活靈活現了。
6、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7、這首詞寫的是惜春之情。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造出優美的意境。全詞俏麗、新警、宛轉、含蓄。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為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虢壽麓《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這是首惜春詞。耳目所觸,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實已去。飄然一結,淡雅饒味。通首思路回環,筆情跳脫,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轉之妙。
8、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蕩,何處是它歸去的路徑?如果有誰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煩把它叫回來與我們相依相伴。
“黃鸝”,鳥名,又名黃鶯、黃鳥,鳴于春夏之間。“因風”,隨風,順風。“飛”,《汲古閣本》作“吹”.“薔薇”,花名,開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問問那在春夏之間鳴叫的黃鸝,也許它能夠知道春的去處吧。可是這黃鸝鳴聲婉轉,沒有人能夠聽得懂它在說些什么。無可奈何之中,那黃鸝鳥已經隨著吹動的清風從薔薇花叢上飛過去了。
這首詞表達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尋春而不得的惆悵。春天在作者的筆下被擬人化,它的離去就好似鐘情的知己、愛戀的情人轉瞬之間的'離去。離去了,無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黃鸝打聽,偏偏又聽不懂黃鸝的言語,百轉千回,終歸無助。詞意雖然表達的是悵惘無奈的情調,但是語句明快流暢,韻味盎然,有婉曲之妙,無消沉之感。
這首小詞僅僅46個字,不堆用典故,也不發表議論,既無生僻字,也沒有采用詩歌的句法,構思新穎,寓情于景,引人漸入幻境,堪稱絕妙好詞。無處可歸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絕塵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詞客。王觀的《卜算子》詞有“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話,也是一般癡情,王詞表達的是溫馨的叮嚀,黃詞透露出一種渴望春光常駐的期盼與執著。黃鸝鳴囀,倏然飛去,薔薇的花影已經呈現出夏日的風姿,那屬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確乎是一去不返了!
歐陽修的《蝶戀花》詞末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屈原的《離騷》中有句“哀眾芳之蕪穢兮,恐 美人之遲暮”.美好的詞句詩句所傳達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憐幽獨的人生悲慨。或許這也正是黃庭堅對十年貶謫生活的感喟,也或許是他超軼絕塵的精神風貌的寫照。
9、婉約詞的一特點是“以美取勝”.它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現自然美與生活美,歌頌人物的心靈美。作家們把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諧地統一起來,創作出大量具有詩情畫意的絕妙好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幾道《蝶戀花》)。凡此,皆美妙動人,絢麗多彩。往往片時佳景,一語留住;萬端情緒,一語吐出。一首詞,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紅杏尚書”的美譽;“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張先遂有“張三影”之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因而被稱為“賀梅子”.還有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等等。
愛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藝術形式,是溝通人類感情的橋梁。創造美的意境,是婉約詞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把讀者帶入美的意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創造了凄涼而又幽美的意境。“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作者通過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尋春之意,熔鑄在一起,意境極美。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全詞繪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蘊含著傷春情緒。王漁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蘇軾《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這美的意境中再現出來,鮮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凄涼意境,令人銷魂、斷腸。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讀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納蘭性德懷念親人、歌詠自然的小令,清新婉麗,格高韻遠,極富情味與美感。他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在塞外風光的描繪中,透露出離愁別恨,一片鄉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現出美的意境。
婉約詞是按照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的。作家們用精練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社會生活,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華彩紛呈,百卉競妍,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為我國人民所喜愛,世代傳誦,歷久不衰。
黃庭堅的詩詞5
桃李春風一杯酒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史書上說,黃庭堅自幼聰明好學,讀書幾遍之后就能背誦。一次他的舅舅李常來訪,隨意取書架上的書問他,黃庭堅都能成誦,李常十分驚奇,認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黃庭堅七歲能詩,是名副其實的神童,據說,這首《牧童詩》就是他七歲時候寫的: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壟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
駱賓王七歲寫詠鵝詩,黃庭堅七歲寫牧童詩,兩個相去數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樣的神童經歷。但是,駱賓王的《詠鵝詩》天真爛漫,童趣十足,黃庭堅的《牧童詩》卻顯得老氣橫秋,甚至有一種看破紅塵的頹廢,似乎這個七歲的小孩此時已經預見到了自己一生將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讓人不免有些驚訝。
治平四年(1067),23歲的黃庭堅高中進士,被授為葉縣縣尉,后來又擔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吉州太和知縣等職。步入官場之后的黃庭堅,詩名漸漸遠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擇和孫莘老,分別是黃庭堅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遺余力地把黃庭堅推薦給當世文壇高人。也就在這時,蘇軾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對這位當時公認的文壇盟主,黃庭堅則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膽怯。他后來在《上蘇子瞻書》中說:“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沒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經在眾人廣座之中看見過先生,但是始終沒有勇氣上前見您。”
但是,在元豐元年(1078),黃庭堅終于和蘇軾走到一起了。黃庭堅上書蘇軾并寫了《古詩二首上蘇子瞻》,蘇軾也回信并和詩。之后,兩人書信密切,酬答往復不斷,黃庭堅也自投蘇軾門下,執弟子禮,并與張耒、秦觀、晁補之一起被稱為“蘇門四學士”。這一年,蘇軾四十二歲,黃庭堅三十三歲。
雖以學生自居,但是在詩、詞、書法等方面卻不讓其師,黃庭堅詩歌書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造詣極深,至今有墨跡傳世。而在詞上,黃庭堅與秦觀齊名,他最為人贊賞的,應該是這首《清平樂》吧?
清平樂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歸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傷春似乎是中國文人最喜愛的主題之一,從孟浩然的《春曉》到蘇軾的《蝶戀花》,表現的都莫不是詩人對春日已去,落紅無數的惋嘆,可是,如黃庭堅這首《清平樂》這樣寫得趣味橫生的傷春之作卻是少見。
《山海經》中傳說,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詩人卻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陽東升西落,夸父可以仰頭朝著那個不變的方向執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卻無跡可尋,如一個可愛而調皮的.少女,“愛而不見”,讓尋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躑躅”。
也許,有人會知道春天的去向?詩人尋覓未果之后,突發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請帶話給她,讓她回來吧,永遠不要離開。
春天在詩人眼里,已經不是一個輪回的季節,似乎是詩人的情人,或者,是詩人的親人,不愿她離開,即使她還會再次回來。
可是,這世間的人似乎都和詩人一樣,無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許只有大自然的精靈們才能知道吧?那長著羽翼的精靈,在花叢中翩翩飛舞的精靈,能告訴我春的去向嗎?
黃鸝——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靈,很愿意告訴詩人關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語言,無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終究是白費力氣,我們早已離自然越來越遠,我們無法讀懂花的語言,無法讀懂樹的嘆息,無法讀懂獸的呼喊,當然也無法聽懂黃鸝泄露的天機。
黃鸝也累了,不耐煩了。跟這些毫無悟性愚蠢的人類的確沒有什么好說的。她飛走了,飛過一片薔薇花。詩人終于明白:春天的確走了,因為薔薇花的夏日已經來臨。
古人曾說,好的詩歌應該“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不管這樣的說法我們是否能接受,但是這首《清平樂》應該是個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來追逐春天,但是卻沒有夸父那樣悲壯的結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如清凈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漣漪,靜靜蕩漾到池邊,在沒人注意到的那個早晨悄悄消失。
這首《清平樂》寫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評。當時的詞人王觀,就化用黃庭堅詞的意境寫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
千萬和春住。
美麗的情懷,總是人類共有的,而詩人們,用他們的如椽之筆為我們描畫出了這美好的情懷,這情懷透過千百年歲月的風霜,透過無數次季節輪回,抵達我們心靈最柔軟的地方,于是,我們能夠與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黃庭堅的詩詞6
1、題鄭防畫夾——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云,故人言是丹青。
2、晚樓閑坐——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
3、牧童詩——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4、題竹石牧牛——黃庭堅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5、新竹——黃庭堅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6、清明——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7、寄黃幾復——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8、登快閣——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9、病起荊江亭即事——黃庭堅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10、清平樂——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11、望江東——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12、水調歌頭——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紅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黃庭堅的詩詞7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并州
黃庭堅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認青袍。
心隨汝水春波動,興與并門夜月高。
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
酒船漁網歸來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當時詩人在平輿,其地屬蔡州,汝河流過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類的小官。“青袍”是低級官吏的服飾。
(1)第二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析。(3分)
(2)尾聯寫漁船載酒、水漲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
(3)結合全詩,說說詩歌抒發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9.(1)虛實結合(1分)。前句實寫,汝水流動,詩人的心也隨波起伏,思念著遠方的友人(1分)。后句虛寫,想象朋友在并州賞月,興致與皓月爭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賞月懷我,亦可)。這一聯前實后虛,抒寫對友人的懷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給2分)
(2)漁船載酒,水漲花落,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閑居生活圖(1分),以景作結,寓情于景(1分),含蓄蘊藉地表現出詩人理想中的隱逸生活(1分)。
(3)①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寫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類的'小官,詩人見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著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難遇,懷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聯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嘆,也是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歸隱之思。(尾聯描繪隱逸生活的美好,表達退隱的心愿。)(寫出一點1分,2點2分,3點4分。)
黃庭堅的詩詞8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②東來數百觴?
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
但知家里俱無恙,不用書來細作行。
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猶夢繞羊腸。
賞析
這首詩是即事感懷之作,以濃濃的親情為主題,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家人之間的血肉之情貫穿全詩。
首聯破題,點明寫作此詩的緣由。詩人因人到中年,害怕生病而不敢喝酒,但家兄元明卻托人從千里之外捎來美酒,深重的情意盡在酒中。于是詩人有感而發,寫作此詩,緬懷親情。孤負,即辜負;數百觴,言其酒多。詩人為自己不敢喝酒,辜負了兄長的一片盛情而深感歉疚。頷聯緊承首聯之詩意,說明收到家兄的美酒和家書,心情很是喜悅。此時詩人正在新喻道中,逢喜事而精神爽,于是借景抒情,遠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間收割稻子的山民,景色清新、自然、寧靜,詩人借靜美的山景,抒發清爽、安閑的心情。
兩個動詞“喚”和“看”,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表現美麗如畫、令人賞心悅目的山中美景,烘托詩人愉悅、悠閑的.心情。頸聯由美酒轉到家書,得知全家人都安然無恙,詩人心中了無牽掛,這樣就無需家兄在書信中長篇大論,細說詳情了。此聯平平敘來,情真意切,有如話家常之妙。
尾聯收束全詩,回憶當年家兄長途相送的情景。兄弟倆一路上攜手前行,踏平了一百八盤和四十八渡等坎坷之地。那情景歷歷在目,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牽夢繞。全詩語言樸質曉暢,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可謂語淺而情濃,感人至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賞析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滟滪關,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映照出詩人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
詩以望君山一個動作,讓讀者自己去猜測揣摸,去體會。這樣的結尾,與王維《酬張少府》結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及杜甫《縛雞行》結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相同,都是不寫之寫,有有余不盡之意。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發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非常愜意。“銀山堆里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余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云:“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啟發,給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據。
【黃庭堅的詩詞】相關文章:
經典的詩詞10-23
關于兄弟的詩詞及賞析_兄弟詩詞03-03
立冬的經典詩詞01-17
大寒詩詞01-19
小年的詩詞01-25
春天的詩詞01-26
小滿的詩詞01-26
于謙的詩詞01-29
秋瑾的詩詞01-26
花經典詩詞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