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清平樂的詩詞
清平樂的詩詞
更新時間:2024-09-16 10:58:53
  • 相關推薦
清平樂的詩詞

清平樂的詩詞1

  【年代】:宋

  【作者】:晏殊——《清平樂》

  【內容】: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賞析】:

  本詞充分體現了作者“閑靜而有情致”的藝術風格,寫景物細致,雅致,抒情表意委婉含蓄,雖寫一般的.離愁別恨,貌似平淡,卻蘊含豐富,情思無限。

清平樂的詩詞2

  清平樂·太山上作

  元好問

  江山殘照,落落舒清眺。

  澗風來號萬竊,盡入長松悲嘯。

  井蛙瀚海云濤,醯雞日遠天高。

  醉眼千峰頂上,世間多少秋毫!

  鑒賞

  蒙古滅金之后,元好問感慨故國淪亡,不愿為官。公元1236年3月,他與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覽了東岳泰山并寫下了《清平樂》等詞。在詞中,元問好表示了他對自然美景的贊嘆和時世事得失的閑淡心情。

  詞一開篇,便展現了一派蒼莽景象。夕陽的余暉照遍了眼前的山巒河流,詞人在泰山上極目遠望,四周景物歷歷在目。此句全從杜甫《次容靈岸》詩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來,概括了能見到的總印象,給人以開闊而清的視覺感受。接下來另起一筆,從視覺范圍轉入對聽覺形象的描寫,以盛聲來表現虎山的壯偉氣勢。作者借用《莊子。齊物論》中描繪的“作則萬竅怒號”。來形容峽谷間山風吹來,大小洞穴齊聲作響的動態美。下句進一步加強風聲效果,風入松林,林間響起陣陣悲壯的呼嘯聲。兩句一從山谷中寫風,一從松林間寫風。風不可見,借物可知,一“號”一“嘯”,表現生動。“悲”字又具有詞人的主觀色彩,同時開啟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聳特立,視野開闊,歷來為登臨的人們的贊嘆。詞人登泰山而縱覽,白比于井蛙見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濤,醯雞見到了遙遠處的太陽、高高的天,大開了眼界。“井蛙”出于《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讀者,拘于虛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狹小環境的局限,不知道有個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談論大海。“醯雞”也典出《莊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雞是醋甕中的'蠛蠓,一種小蟲,甕子有蓋蓋著,不見天日;一旦揭去蓋子,它就見到天了。詞人登上泰山,也有這種感受。下句“醉眼千峰頂上”,就寫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雞見天的所達到的那種境界。當身之所處,眼之所見,心之所感,泊于筆端,于是便有“世間多少秋豪”的頓悟之句。這一句是反用《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的部意。莊子主張萬物齊一,不是從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獸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詞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說,世上的種種情事也不過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歡等。詞人此刻正當故國淪亡之時,心情悲傷、慘淡。“世間多少秋毫”一句,實是以曠達掩其苦悶,與上片末句“長松悲嘯”意境相同。

  全詞短短八句,四處化用《莊子》中的語句,卻不向老莊思想中討生活,中間也并非枯燥說理,而是以形象語抒發情懷,風格清腳沉郁,顯得自然而精煉。

清平樂的詩詞3

  清平樂·村居原文

  作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 通:無)

  清平樂·村居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⑴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媼(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⑻臥:趴。

  清平樂·村居賞析清平樂·村居賞析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 。“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后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清平樂的詩詞4

  漁家傲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出浴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①,莫辭醉,此花不與鮮花比。

  清平樂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注】這兩首詞都是李清照的詠梅之作。①綠蟻:一種美酒。②挼:搓揉。

  【小題1】兩首詞中的“梅”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兩首詞都寫到了“醉”,所表達的感情是否相同?試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小題2】兩首詞都寫了梅花,通過梅花寫人,創設的意境卻完全不同。試簡要分析各是怎樣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答案:

  ①中的“梅:開在雪中但春意已露.有明月照耀.嬌媚半開.玲瓏清新.像一個出浴美人.中的“梅:開在雪中受狂風摧殘.零落難看.

  ②所表達的感情不同.中的“醉:梅花的嬌美姿色使人欣賞.雪綴瓊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戀.勸人飲醉.表達的是依戀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悅的感情.中的.“醉:年年都醉.但是傷心淚.是感傷自己天涯海角飄泊不定.感傷世事動蕩變化.歲月流逝.而人生衰老.(本題考查了比較鑒賞.分別從“意象和“感情方面進行了考查.回答時分條作答.意思對即可.)

  (2)答案:

  ①的意境:淡雅.清新.寧靜.玲瓏.優美,

  ②的意境:冷落.蕭索.沉郁.凄傷.(本題主要考查了意境.注意題干中命題人的提示句:“怎樣的意境.意思對即可.)

清平樂的詩詞5

  清平樂 檢校①山園②書所見

  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③,白酒床頭初熟④。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注釋】①檢校:巡查,查核。②山園:作者隱居上饒時居住的莊園,園內種植瓜果樹木。③社肉:祭神用的肉。④初熟:酒剛釀成。

  9.閱讀這首詞,根據要求完成賞析。(4分)

  (1)上片中 ▲ ,是欣賞大自然美景,暗示隱居生活。下二句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字里行間描寫的是 ▲ 的農家生活。(2分)

  (2)下片寫了詞人巡查中發現有兒童正用長桿撲打、偷取園中樹上的梨和棗,此時的詞人不讓旁人去驚動,而是安靜悠閑地欣賞起了小孩子們的舉動。請分析有何妙處。(2分)

  ▲

  9. (1)(2分)連云松竹;甜美溫馨;(每點1分)

  (2)(2分)作者覺得偷梨棗的兒童頑皮有趣,因而欣賞他們的舉動,襯托出詞人作為長者的`包容寬厚與閑適心情,表現了詞人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的喜愛,透露出對當時生活的喜悅之情。(襯托1分,情感1分)

清平樂的詩詞6

  清平樂·春晚原文、翻譯及賞析(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代·王安國《清平樂·春晚》

  譯文

  怎么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昨夜一場風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臟污的凋落殘花。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注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

  宮錦:宮廷監制并特有的錦緞。這里喻指落花。

  “滿地”“昨夜”二句:應作倒裝理解。

  小憐:北齊后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里借指彈琵琶的歌女。

  楊花:一作“梨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的花的春的宵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宵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貴的品就。全詞宵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來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來。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來。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來覺到多宵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來,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來宵,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來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人。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的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的之宵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宵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游子。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來,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人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宵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來慨。全詞融宵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宵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清平樂的詩詞7

  清平樂

  馮延巳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欄,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①春寒。

  【注】①特地:特別。

  21.詞的上片是怎樣寫景的?(4分)

  答:

  2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下片分析。(3分)

  答:

  參考答案:

  21.上片采用由遠及近的順序寫景。(1分)先寫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池塘溢滿了雨水。

  這是遠望的景觀。(1分)再寫柳院之中燕子雙雙歸來。這是近觀的景象。(1分)接著寫樓閣之中畫簾高卷。這是身邊的景致。(1分)上片描繪了一幅傍晚時分的雨后春景圖。(答動靜結合、點面結合亦可)

  22.下片著一獨字,揭示詞人孤獨凄冷苦悶難解的心情。(1分)傍晚時分,獨自登樓遠眺,一彎新月遙掛天邊。(1分)月缺人難全。春風吹起臺階下的落花,吹皺身上的`羅衣。春寒心更寒。(1分)(本題可以答藝術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藝術手法不是得分的關鍵)

清平樂的詩詞8

  《清平樂·宮腰束素》

  宋朝:劉克莊

  頃在維揚,陳師文參議家舞姬絕妙,賦此。

  宮腰束素,只怕能輕舉。好筑避風臺護取,莫遣驚鴻飛去。

  一團香玉溫柔,笑顰俱有風流。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

  《清平樂·宮腰束素》古詩簡介

  《清平樂·宮腰束素》是南宋詞人劉克莊所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極盡夸張之能事,描摹舞女的輕盈體態;下片前兩句則側重于對其風韻的刻畫,末二句尤為傳神之筆,將眉目傳情的微妙動作,以及“舞錯《伊州》”而不知的忘情舉動刻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該詞詞語簡潔,典故妙用,夸張鋪墊,情意纏綿,結尾處尤有無窮語意。

  《清平樂·宮腰束素》翻譯/譯文

  舞女扭動著嬌軟纖細的腰,身著潔白素雅的羅綃。體態是那么輕巧,恐怕毫不費力,便可將她舉得高高。筑起避風臺,將她保護好。這個美嬌嬌,像驚鴻一樣輕巧,別讓她凌風飛入云霄。

  肌膚如玉,芳香幽幽,滿身的溫柔。不管喜笑顏開,或者緊蹙眉頭,都是那樣的風流。只管與意中人,眉來眼去,不知不覺,舞步錯亂,合不上樂曲(伊州》。

  《清平樂·宮腰束素》注釋

  1.清平樂: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取義于海內清平之意。又稱《清平樂令》《憶蘿月》《醉東風》。雙調,上片四句,押四仄韻,二十二字;下片四句, 押三平韻,二十四字,共四十六字。

  2.頃:最近。維揚:揚州的別稱。

  3.陳師文:生卒未詳,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參議:官名。

  4.束素:形容女子細腰如一束素絹。

  5.避風臺:據《趙飛燕外傳》載,趙飛燕身輕不勝風,漢成帝專為其筑建七寶避風臺。護取:護著。

  6.遣:使、令。

  7.香玉:形容女子芳香而貌美。

  8.笑顰:歡樂與憂愁。

  9.蕭郎:本指梁武帝蕭衍,這里借蕭衍喻情郎,也泛指所尊重的對象。

  10.《伊州》:舞曲名。

  《清平樂·宮腰束素》創作背景

  劉克莊于宋嘉定十年(1217 年)、十一年(1218 年)兩至揚州,此詞當作于此期間。南宋時期,貴族與官宦家興起蓄養家姬之風,歌舞姬的`表演已然成為當時流行的娛樂酒宴氣氛、盛情招待賓客的重要形式之一。陳參議師文系陳奎公四子,這首詞可能作于陳師文家宴上。

  《清平樂·宮腰束素》賞析/鑒賞

  作為辛派詞人的代表之一,劉克莊的詞一向以豪放見長。但詞人也并非不會婉約,而是不欲而已。偶為婉約之詞,情意款款,自然又是一首佳作。比如這首《清平樂》,置于婉約詞中,幾不可辨識,以為又是哪一位多情妙手的快意所為。

  這首詞所描寫的就是一個以歌舞佐酒的家姬。一開始一束素絹比舞姬的纖腰,抓住了作為舞姬最重要的因素。由此開始,上半闋四句,句句使用夸張。劉勰《文心雕龍·夸飾》說夸張“可以發蘊而飛滯,披瞽而駭聾”。夸張手法在突出事物的特點方面,刻畫得更有力。此外,這四句中有三處典故:“宮腰束素”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腰如束素”,原句是描寫一個據宋玉自己說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女子的。“好筑避風臺護取”用趙飛燕的故事,據說趙飛燕體質輕盈,漢成帝恐其飄翥,為制七寶避風臺。“驚鴻飛去”用曹植《洛神賦》里寫洛神的句子“翩若驚鴻”。這三個成句全是寫最美的女子的,用這些典故來寫舞姬,自然上半闋的真正含義,就不只是寫其的體態輕盈了。

  “一團香玉溫柔,笑顰俱有風流”兩句在繼續作形態方面描繪的同時,開始著力烘托舞姬的精神風韻,上下兩片之間在這里得到了自然地過渡。同時,這兩句對舞女風韻正面、概括的描寫,也給結尾兩句作了最好的鋪墊。“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蕭郎,泛指為女子所愛戀的男子。《伊州》,舞曲名)兩句,《詞旨》推為“警句”,好在哪里?首先,“蕭郎”在詞中即指作者自己,亦或他人,彼此眉目傳情,銷魂蕩魄之際,舞姬竟然舞錯了《伊州》曲,其情其景,煥然生動,如在目前。其次,詞的前面部分都是對舞姬的客觀描寫,到此作者才把自己融入其中。因為作者主觀情感的融注,也就更加曼妙迷人了。

  劉克莊詞多寫人民疾苦和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多有慷慨大江東去的氣概,很少剪紅刻翠之辭。因此,不少評論家以為克莊詞缺少含蓄微婉的力量。這闋詞寫粉黛,敘歌舞,讀來雖不乏明快之感,但情緒纏綿,措詞輕艷,結尾處尤有無窮余意,當可代表劉克莊詞風的另一個側面。

  《清平樂·宮腰束素》名家點評

  清朝詞人、學者朱彝尊《詞綜》:簡約傳神地描述舞姬情態,有憐香惜玉之心。

  清代詞論家沈雄《古今詞話·詞評上卷》:“貪與蕭郎眉語,不知舞錯伊州”,”除是無身方了,有身常有閑愁”,此后村悟語也。楊慎謂為壯語,足以立懦,信然。

  清代學者,詞論家許昂霄《詞綜偶評:“貪與蕭郎眉語”二句,人神。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闋惜其輕盈,有杜牧詩‘向春羅袖薄,誰念舞臺風’之意。下闋窺其衷曲,有李端詩‘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之意。

  近代學者薛礪若《宋詞通論》:此詞末二句亦極雋美,為不經人道者。

  《清平樂·宮腰束素》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為靖安主簿,后長期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作品收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燦《劉克莊年譜》對其行跡有較詳細考證,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世界》展現了其文學創作各個方面,探索精微。

清平樂的詩詞9

  教學目標

  1.通過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抽生讀等多種形式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看插圖等方法教師點拔,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惜春。

  3.通過搜集詩人資料,教師相機補充介紹背景,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看插圖等方法教師點拔,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惜春。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講授法朗讀法、欣賞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使用教材的構想

  古詩的學習孩子們已有一定的基礎,開課前,我準備讓學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詩題,并對學習方法簡單做了一復習。接下來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開展多種語文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古詩中有很多描寫春天的古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黃庭堅的《清平樂》。

  二、知詩人和背景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詩歌和書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詩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與蘇軾合稱“蘇黃”。書法上獨樹一幟,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讀詩詞,掃清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2.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4.明詩意。

  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

  小結過渡。師:這首詩的意思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尋找春天的足跡時經歷了怎樣的情感變化呢?下面我們來品讀這首詩。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追問:“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運用怎樣的手法,表達了什么感情?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追問: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蹤,就想到問黃鸝。其實人何嘗能夠向鳥提問,鳥兒知道“春歸何處”嗎?從詩人的想法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從“百囀”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從“因風飛過薔薇”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五、小組討論

  思考:詞人的思想感情變化經歷了哪幾個變化?

  春歸無行路(寂寞傷春)→若有人知(假設希望)→春無蹤跡(更加失望)→問取黃鸝(最后希望)→無人能解(徹底絕望)。

  覓春思春傷春之情層層深化。

  六、總結

  《清平樂》為惜春之作。詞人以清新細膩的語言,感嘆時光去而不返,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現了對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熱愛。

清平樂的詩詞10

  《清平樂·留春不住》

  作者: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①,昨夜南園風雨②。

  小憐初上琵琶②,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梨花。

  注釋

  ①宮錦:宮中錦繡紅地毯,此喻落花。

  ②南園:泛指園囿。

  ③小憐:北齊后主高緯寵妃淑妃名,此泛指歌女。

  譯文

  想留住春色卻留不住,黃鶯兒費盡唇 也說不服。滿地里落花凋殘像彩錦染了宮錦污,原來是昨夜南園遭到風雨凌侮。小憐她初抱琵到始弄 ,曉來情思繞游天涯。不肯委身畫堂朱戶,只愿像春風里綜放的自在梨花。

  賞析

  本詞是懷春傷感之作,表現出一種高潔的氣節和品格。這首詞在主題上無非傷春惜春,看似無新意,但在抒情上融進了詞人的性情人格,便具有獨到之處。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游子。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清平樂的詩詞11

  古詩原文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翻譯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解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詩文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清平樂的詩詞12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注釋

  蛩:音窮,蟋蟀。

  練:素白未染之熟絹。

  譯文

  蟋蟀哀鳴欲斷魂,

  秋風蕭瑟秋江岸,人語秋蟲共鳴。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絹,

  千里蘆花望斷,不見歸雁行蹤。

  默默愁煞庾信,

  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

  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

  不知寄托了多少秋涼悲聲!

  賞析

  此詞見于《山中白云詞》卷四。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又稱陸輔之)的。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據《珊瑚網》卷八記載:陸行直《清平樂?重題碧梧蒼石圖》序中有“候蟲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流水漫,驚見蘆花來雁。可憐瘦損蘭成,多情因為卿卿。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詞。詞中所言“卿卿”為當時陸之歌伎,才色皆稱。此詞定稿后關鍵字句有較大改動。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詞集時,有意為之。原詞無非是寫一點“花情柳思”,表達出一種風流艷情,而定稿則將艷情轉向“愁情”??為國破為家亡而發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寫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凈,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以中,人們不難觸發出一股悲憤憂愁的“共鳴”來。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凄斷;寫秋感,不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人?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權所俘。“梧葉”,梧桐之葉,其最易引發秋感。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把“秋雨梧桐”作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來寫。而晚唐詞人“溫庭筠”又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更為梧葉增添豐厚的感情積淀。而作者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出孤苦潦落,刻劃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幾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統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而最后一句“梧葉秋聲”又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又成為蓋世佳句。

  此詞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從選景的巧妙,從言情的深遠,都極具特色。其筆調精練,含蓄;其風韻幽雅獨特;其意境清空淡遠;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這樣的造詣,張炎的“秋詞”可以與宋玉的《九辯》、歐陽修的《秋聲賦》并列。清代陳廷焯評價說: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絕,如《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此類皆“精警無匹”。(見《白雨齋詞話》卷二)。

清平樂的詩詞13

  古詩原文

  煙深水闊,音信無由達。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懸懸離別。

  盡日感事傷懷,愁眉似鎖難開。夜夜長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

  譯文翻譯

  無邊煙水把你我隔開,些須音信早巳斷絕。唯有碧天云邊明月,偏照著我倆遙遙的離別。

  整天感懷往事傷心,愁眉象鐵鎖難以打開。夜夜留著半邊錦被,等待你的夢魂歸來。

  注釋解釋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通常以李煜詞為準。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

  懸懸:遙遠。《易林—晉之坎》:“懸懸南海,去家萬里。”

  盡日:整天。

  被:棉被。

  待:等候,逗留,遲延。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的具體時間已無法考證。這首詞是詞人看到一位思婦的離別之苦,有感而發。

  詩文賞析

  《清平樂》“詞語淺薄”,甚而疑為后人偽托。這首詞表面上抒寫了一位思婦離別之苦,實際上通過女主人公的內心描寫,塑造出一位熱情、大膽,對生活充滿加烈追求的`可愛的婦女形象。詩人借夢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赤裸裸的地暴露出來,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了對思婦的這種不可扼殺的愛情的歌頌和贊美。

  上闋用環境襯托寫愁苦心情。“煙深水闊”,音信也無;碧天明月,樂景哀情,一個“偏”字,遷愁于月,煩心之至,愁苦之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與此同。竇娥臨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極的表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懸懸離別。”唯碧天云邊明月,偏照著我倆遙遙的離別。“懸懸”惦記晝夜懸懸思戀。

  下闋用表情行動寫愁苦與盼歸。“愁眉似鎖難開”是表情、心情;“夜夜長留半被,待君夢魂歸來。”是行動,是切盼,更是癡情。難得詞人奇思異想,把思婦情思寫得深而再深。遷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歸,奇想幽深,構成此詞的特色藝術。“夜夜長留半被”,晚上孤獨等候,睡了留著半邊錦被。“待君魂夢歸來”,希望在入睡的夢靈魂相遇。直接抒發了思婦的愁苦和思念,百轉千回。

清平樂的詩詞14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

  清代:納蘭性德

  泠泠徹夜,誰是知音者。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

  極天關塞云中,人隨落雁西風。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譯文

  水聲清幽悅耳,徹夜回蕩,但誰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夢,邊愁難寫。

  極目望去,天邊的云中.征人與征雁同行于秋風之中。如此悲涼之景,讓人不禁傷懷,只好喚來歌女消愁,不要讓英雄熱淚輕易落下。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雙調,四十六字。上闋押仄聲韻,下闋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

  彈琴峽:據《大清一統志·順天府》: “彈琴峽,在昌平州西北居庸關內,水流石罅,聲若彈琴。”

  泠(líng)泠:形容水流聲清脆。

  關塞(sài):此處泛指邊關之地。

  極天關塞云中,人隨落雁西風:化用杜甫《秋興》詩: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這句寫居庸關的形勢極其險要。

  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化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倩何人喚取,紅襟翠袖,揾英雄淚”。紅襟翠袖:指歌女。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創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詞人途徑彈琴峽,秋風蒼勁,遠遠的看著邊塞的景色,興亡之感不禁而生,于是作了這一首《清平樂》,并用以題壁。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賞析

  此篇為行役塞上之作。詞中抒發了關塞行役中的'“邊愁”及詞人的興亡之感。

  詞作由冷冷水聲起興。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揚,自是十分精當,化用了陸機《招隱詩》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飛泉漱鳴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劉長卿曾作過一首《聽彈琴》詩,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可見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聲。此處詞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聲聯想到泠泠的琴聲,從而發出“誰是知音者”的疑問。

  “如夢前朝何處也,一曲邊愁難寫”,鳴琴一樣的水聲勾起的不僅僅是知音難覓的慨嘆,還有前朝如夢、邊愁難寫的無端意緒、種種悲感。至此,整個上闋,都是從聽覺上引來的愁情落筆。

  下闋轉而從視覺、從眼前景上進一步渲染這種愁情。“極天關塞云中,納蘭只能與大雁”,“極天”言關塞之遠,“云中”謂關塞之險,皆出之于夸張之辭。這樣險要的邊關之地,自然是極其寥廓遼遠的。“喚取紅襟翠袖,莫教淚灑英雄”,結尾二句,由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詞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化出,自然渾成,表達了難以名狀的孤獨寂寞的情懷,深切感人。

  該詞抒發了詞人關塞行役中的“邊愁”,并將此愁書于壁上。上片由水聲泠泠起筆,慨嘆知音難覓、前朝如夢,這是落筆于聽覺上激發的愁情。下片寫景后抒發感情,從視覺及眼前景更深層地渲染這種愁情,自然流暢,感嘆孤獨寂寞的情懷難以言明。全詞氣韻蒼涼,表達了詞人“英雄寂寞”的情懷。

  《清平樂·彈琴峽題壁》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清平樂的詩詞15

  清平樂令①

  吳城小龍女

  簾卷曲闌獨倚,山展暮天無際。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②。

  數點雪花亂委,撲鹿③沙鷗驚起。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里。

  [注]①這首詞題在荊州江亭柱上,故又名江亭怨。②吳頭楚尾,江西的代稱。③撲鹿,象聲詞,拍打著翅膀的聲音。

  1.從字數來看,這首宋詞屬于 。(1分)

  2.對這首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上片以淚眼不曾晴直接抒發了少女濃烈的思鄉之情。

  B.亂委 兩字擬人化地表現了雪花隨意飄舞、自由自在。

  C.下片少女為雪花飄舞、沙鷗飛翔所吸引,傷感情緒漸淡。

  D.本詞由豐富卻有限的畫面,引發了無限的情感,余味無窮。

  3.從表現手法上,選擇一個角度賞析簾卷曲闌獨倚,山展暮天無際。(4分)

  參考答案:

  1.(1分)小令

  2.(3分)C

  3.(4分)情景關系:寄情于景。(1分)少女寂寞而孤獨地斜倚在曲欄桿畔,蒼茫的暮色下遠山連綿不絕(1分),創設了一種哀怨悲涼、凄楚動人的意境,(1分)表達了少女無盡的思鄉之情。(1分)

  動靜結合: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際中用一展字,化靜為動,把少女遠望時看到的山勢連綿不斷一直鋪展到天際的情景表現出來,生動地表達了山嶺阻隔、不能回歸家鄉的悲愁。

【清平樂的詩詞】相關文章:

《清平樂·村居》詩詞鑒賞02-22

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詩詞賞析04-14

清平樂村居07-20

清平樂村居作文06-08

清平樂.村居的作文01-02

清平樂.村居作文12-24

【精品】清平樂村居07-20

清平樂·村居作文07-05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01-1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色国产欧美 | 亚洲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 日韩欧美传媒一区二区 | 婷婷丁香五月天婷婷 |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片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