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詩詞鑒賞 篇1
【原文賞析】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注解
1、金陵:南京。
2、酒肆:酒店。
3、吳姬:吳地的青年女子,這里指賣酒女。
4、壓酒:酒釀成時,壓酒糟取酒。
5、盡觴:干杯。
韻譯
春風吹柳花揚,酒店美酒飄香,吳國美女酒,殷勤勸客品嘗。金陵年青朋友,都來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敬請諸位朋友,問問東去流水,它比離情別緒,到底誰短誰長?
評析
這首小詩描繪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鄉的一家酒肆,詩人滿懷別緒酌飲,“當壚姑娘勸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畫圖。風吹柳花,離情似水。走的痛飲,留的盡杯。情綿綿,意切切,句短情長,吟來多味。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此
詩“語不必深,寫情已足”。全詩可見詩人的情懷多么豐采華茂,風流瀟灑。
李白詩詞鑒賞 篇2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鑒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李白詩詞鑒賞 篇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大詩人自然很舍不得與孟夫子分手;孟浩然前往廣陵,李太白依依惜別之情在心頭。江水滔滔不舍晝夜,友情如水浩蕩東流。
李白詩詞鑒賞 篇4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韻譯】
春風吹柳花揚,酒店美酒飄香,吳國美女斟酒,殷勤勸客品嘗。
金陵年青朋友,都來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請諸位朋友,問問東去流水,它比離情別緒,到底誰短誰長?
【賞析】
楊花飄絮的時節,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將離開金陵的詩人,滿懷別緒,獨坐小酌。駘蕩的春風,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楊花,輕飛亂舞,撲滿店中;當壚的姑娘,捧出新壓榨出來的美酒,勸客品嘗。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撲鼻而來,也不知是酒香,還是柳花香。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畫面,該用多少筆墨來表現!只“風吹柳花滿店香”七字,就將風光的駘蕩,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東風的情調,生動自然地浮現在紙面之上;而且又極灑脫超逸,不費半分氣力,脫口而出,純任直觀,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華。
“風吹柳花滿店香”時,店中簡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來無所謂香,這里何以用一個“香”字呢?一則“心清聞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則這個“香”字代表了春之氣息,同時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憑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實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會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書肆,在情景的.協調上,恐怕也還當不起“風吹柳花滿店香”這七個字。所以這個“香”字初看似覺突兀,細味卻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貼。
首句是闃無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吳姬壓酒勸客嘗”,當壚紅粉遇到了酒客,場面上就出現人了,等到“金陵子弟”這批少年一涌而至時,酒店中就更熱鬧了。別離之際,本來未必有心飲酒,而吳姬一勸,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來,更覺情長,誰能舍此而去呢?可是偏偏要去,“來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熱鬧場面上潑了一盆冷水,點出了從來熱鬧繁華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離開金陵了。但是,如此熱辣辣的訣舍,總不能跨開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轉為“欲行不行各盡觴”,欲行的詩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盡觴,情意如此之長,于是落出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結句,以含蓄的筆法,悠然無盡地結束了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潛說此詩“語不必深,寫情已足”(《唐詩別裁》)。因為詩人留別的不是一兩個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詩中把惜別之情寫得飽滿酣暢,悠揚跌宕,唱嘆而不哀傷,表現了詩人青壯年時代豐采華茂、風流瀟灑的情懷。(沈熙乾)
李白詩詞鑒賞 篇5
大堤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漢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淚向南云滿。
春風無復情,吹我夢魂散。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漢水臨近襄陽城,襄陽城已經有花盛開,襄陽城外的大堤也變得暖起來了。大堤下美好的'春日總讓人看不盡,只是看到這樣的美景總會讓人想起家鄉,思鄉的淚水彌漫在整個大堤上。總覺春風無情,屢屢吹散我回家的夢。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我的親人了,相隔萬里,音信難通,想起來怎不讓人傷懷?
注釋
①大堤:在襄陽城外,東臨漢江,西至萬山。
②佳期:指美好的春日。
③南云:陸機的《思親賦》中有:“指南山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后來,“南云”指思念家鄉或是懷念親人之詞。
簡析
作者:佚名
《大堤曲》,屬于南朝樂府舊題,屬于《清商曲辭》。這首詩里詩人觸景傷情,抒發的是作者久別家鄉,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
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年病逝,享年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古詩
李白詩詞鑒賞 篇6
《早發白帝城》
唐朝: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古詩簡介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發白帝城》翻譯/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早發白帝城》注釋
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
朝:早晨。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
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還:歸;返回。
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早發白帝城》賞析/鑒賞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詩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早發白帝城》文學鑒賞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云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早發白帝城》名人鑒賞
前人對這首詩好評如潮,如楊慎《升庵詩話》:“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丁龍友評價:“此是神來之調。”
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被人們視若珍品。
這首詩的名句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學者認為,“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隱喻李亨兄弟相殘。
《早發白帝城》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時跟隨父親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詩詞鑒賞 篇7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鑒賞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就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李白詩詞鑒賞 篇8
李白《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注解」:
1、羅襪:絲織品做的襪子。
2、卻下:還下。
3、玲瓏句:雖下簾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韻譯」:
玉砌的臺階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佇立露水侵濕了羅襪。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簾子,
獨自隔簾仰望玲瓏的秋月。
二:玉石臺階上落滿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濕腳上羅襪。回房放下水晶簾擋擋寒,透過簾縫仰望明亮秋月。
[賞析]
《玉階怨》,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屬《相和歌·楚調曲》,與《婕妤怨》、《長信怨》等曲,從古代所存歌辭看,都是專寫“宮怨”的樂曲。
李白的《玉階怨》,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見人之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之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獨之苦,乃由簾外而簾內,及至下簾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若人不伴月,則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為詩家秘傳。此一轉折,似斷實連;似欲一筆蕩開,推卻愁怨,實則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卻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下簾。簾既下矣,卻更難消受此凄苦無眠之夜,于更無可奈何之中,卻更去隔簾望月。此時憂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之紛至沓來,如此情思,乃以“卻下”二字出之。“卻”字直貫下句,意謂:“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返復,所謂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之法,似當如此。“玲瓏”二字,看似不經意之筆,實則極見工力。以月之玲瓏,襯人之幽怨,從反處著筆,全勝正面涂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于衷,只以人物行動見意,引讀者步入詩情之最幽微處,故能不落言筌,為讀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以此見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真意。以敘人事之筆抒情,恒見,易;以抒情之筆狀人,罕有,難。
契訶夫有“矜持”說,也常聞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頗近似,似應合為一說。即謂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并保持一定“矜持”與冷靜。如此,則作品無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讀者覺有漫天詩思飄然而至,卻又無從于字句間捉摸之。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余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孫藝秋)
「評析」:
《玉階怨》,見郭茂倩《樂府詩集》,屬《相和歌楚調曲》,與《婕妤怨》、《長信怨》等曲,從古代所存歌辭看,都是專寫“宮怨”的樂曲。
本詩表達了一位貴婦人因想念丈夫而產生的哀怨情緒。全詩極力突出主人公的一個“怨”字,而這“怨”的背后,是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怨”正道出了她對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濃厚的感情。
開篇兩句寫貴婦人站在門外,注視著遠方的路。夜色已深,露水漸重,即使露水已經將羅襪浸濕,但她依然佇立著,好像她思念的丈夫正從遠處走來。這兩句通過含蓄的`語言,寫出了貴婦人焦急的神態。
后兩句表現貴婦人因想念丈夫而產生的繾綣情懷。“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遲遲不見丈夫歸來,那皎潔的明月,似乎更增加了她的愁思,舊歡新愁一同涌上心頭,使她備受煎熬。“卻下”二字,是虛字卻極傳神,歷來為詩家推崇。這種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蕩開,忘卻愁怨,實際卻更添愁緒,字少情重,直入幽微。“卻下”,好像是無意下簾,其實飽含幽怨。本來夜、怨都深,無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又怕隔窗的明月照入室內,更顯孤獨,因此下簾。下簾之后,這凄清無眠的夜晚卻更難度過,無可奈何之下,又去隔簾望月。這等憂思徘徊,恰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如此微妙的思緒通過“卻下”二字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卻”字貫穿下文,可以理解為:“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這兩個動作之間,愁思轉折反復,意蘊悠長。中國古代詩歌講究“空谷傳音”,就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功力深厚。用月之玲瓏,襯托人之哀怨,對面著筆,遠勝正面直敘。
縱觀全詩,不見一“怨”字,但“怨”意卻貫穿始終,哀怨溢于言表,但這種“怨”都是由“愛”引出,正是由于貴婦人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才使“愛”“怨”纏綿,感人至深。
樂府《玉階怨》多詠被幽禁宮女之幽怨的樂曲。雖以“怨”標題,卻不露“怨”字,。首二句寫獨立玉階,露侵羅襪,更深夜濃,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訴;后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涂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李白詩詞鑒賞 篇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
故人西辭②黃鶴樓,煙花③三月下④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⑤,唯見長江天際⑥流。
——唐·
注釋
①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廣陵:即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②西辭:從西方離開。辭:辭別。黃鶴樓所在地武漢在揚州西方。
③煙花:指春天鮮花爛漫的景象。
④下:長江由西往東流,由武漢到揚州是順江流而下。
⑤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⑥天際:天邊。
解讀翻譯
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與我辭別,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他要順著江流東下去揚州。
那遠去的孤帆漸漸的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水向著天邊滾滾奔流。
賞析
李白是一位喜歡交朋友,熱愛大自然的詩人,這首詩寫了詩人送別友人時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前兩句交代老朋友即將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的事實,“煙花”兩字寫出了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也淡淡的寄托在里面。
后兩句描寫朋友的一片孤帆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天空盡頭,詩人仍佇立在樓頭,不愿離去,表明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情感。
詩中沒有一個字說道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行的惆悵和留戀。全詩語言清理自然,畫面開闊,深厚的感情隱藏在景物描繪之中,使人百讀不厭,從而千古傳誦。
作業題
請結合本文的注釋,想一想“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什么意思?在下面的留言處寫下了。
趣味閱讀
黃鶴樓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建樓的最初目的是東吳為了防御蜀漢劉備前來進犯,作為觀察瞭望之用。歷史上關于黃鶴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而且它也是文人墨客匯聚的場所,并留下了很多不朽名篇。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黃鶴樓,并不是最初的那一座,而是198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后一次被燒毀(清光緒十年黃鶴樓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混掉)的一百周年之際重新修建的。它現在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筑,高51米,明面上看是5層,實際上還有五個夾層,總共十層,后來因為要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就從原來的黃鵠磯移到了蛇山的高觀山上。黃鶴樓是現代武漢市的標志和象征。
李白詩詞鑒賞 篇10
古詩原文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譯文翻譯
天上浮云日日飄來飄去,遠游的故人卻久去不歸。
夜晚我屢屢夢中見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
分別是你總是神色匆匆,總說能來相見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
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發,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
高車麗服顯貴塞滿京城,才華蓋世你卻容顏憔悴。
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釋解釋
浮云:喻游子飄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這兩句說:李白一連三夜入我夢中,足見對我情親意厚。這也是從對方設想的寫法。
告歸:辭別。局促:不安、不舍的樣子。
這兩句是述李白告歸時所說的話。
這兩句寫李白告歸時的神態。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時的習慣舉動。
冠:官帽。蓋:車上的篷蓋。冠蓋:指代達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誰說。網恢恢:《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此處指法網恢恢。這句意思是:誰說天網寬疏,對你卻過于嚴酷了。
這兩句說: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寂寞困苦,但必將獲得千秋萬歲的聲名。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時所作。李白與杜甫于天寶四載(745年)秋,在山東兗州石門分手后,就再沒見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懷念。杜甫流寓秦州,地方僻遠,消息隔絕,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仍在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于是寫成這兩首詩。
詩文賞析
這兩首記夢詩,分別按夢前、夢中、夢后敘寫,依清人仇兆鰲說,兩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層,所謂“一頭兩腳體”。(見《杜少陵集詳注》卷七)上篇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故人吉兇生死的關切;下篇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故人悲慘遭遇的同情。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托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彌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說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于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癘之鄉,怎么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里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于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多么遙遠,多么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顏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相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祝告著、叮嚀著:“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征,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著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里,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龍”一語見于梁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系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上篇所寫是詩人初次夢見李白的情景,此后數夜,又連續出現類似的夢境,于是詩人又有下篇的詠嘆。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見浮云而念游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云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與上篇“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互相照應,體現著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其實,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歸”以下六句選取夢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當分手的時候,李白總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訴說:“來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風波迭起,我真怕會沉船呢!”看他走出門去用手搔著頭上白發的背影,分明是在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寫神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是獨白;“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通過動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從各個側面刻畫李白形象,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枯槁慘淡之狀,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雙關著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出門”二句則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夢中李白的幻影,給詩人的觸動太強太深了,每次醒來,總是愈思愈憤懣,愈想愈不平,終于發為如下的浩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高冠華蓋的權貴充斥長安,唯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獻身無路,困頓不堪,臨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連自由也失掉了,還有什么“天網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縱使身后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著詩人自己的無限心事。
《夢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別”發端,下篇以“身后”作結,形成一個首尾完整的結構;兩篇之間,又處處關聯呼應,“逐客無消息”與“游子久不至”,“明我長相憶”與“情親見君意”,“君今在羅網”與“孰云網恢恢”,“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與“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等等,都是維系其間的紐帶。但兩首詩的內容和意境卻頗不相同:從寫“夢”來說,上篇初夢,下篇頻夢;上篇寫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寫清晰真切的形象。從李白來說,上篇寫對他當前處境的關注,下篇寫對他生平遭際的同情;上篇的憂懼之情專為李白而發,下篇的不平之氣兼含著詩人自身的感慨。總之,兩首記夢詩是分工而又合作,相關而不雷同,全為至誠至真之文字。
李白詩詞鑒賞 篇11
《朝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詩仙流放夜郎,來到白帝城忽聞得赦被釋放,于是乘舟順流東下,欣喜欲狂。江如奔馬,舟若飛箭,歡愉之情,何其豪放!本詩在1992年香港“唐詩十佳“評選中,被評為第九佳。
李白詩詞鑒賞 篇12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李白詩詞鑒賞 篇13
【望天門山】
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創作背景
《望天門山》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望天門山】藝術特色
“望”字統領全詩
這是一首江行寫景的七絕詩,題為“望天門山”,可見作為描寫對象的天門山風光,系詩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詩在“望”字統領下展開,“天門”之山形水色融為一體,雄奇壯偉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詩人身在船上,眼望兩岸青山,有船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故寫出“兩岸青山相對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遠來的孤帆,頗富情趣。
山水互為映襯
詩中的山水是緊密關聯,互為映襯的。楚江浩蕩,似乎把“天門”沖“開”,而“天門中斷”使楚江得以奔騰而出。天門兩峰橫夾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門。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連,景象壯觀。“碧水東流”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門而回旋,山為水開,水為山回,互為制約,又融為了一體。“相對出”的“兩岸青山”,與水中的“孤帆一片”,點面結合,動靜相襯,構成一幅完整而動人的畫面。通覽全詩,山形水勢,或合說,或分寫,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關,互映互襯,展現出了極為宏闊壯觀的景象。
譯文及注釋
【望天門山】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注釋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
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望天門山】賞析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出躍躍欲出的動態,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可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特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優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李白詩詞鑒賞 篇14
寄當涂趙少府炎
[唐] 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云盡,心悲胡雁聲。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李白古詩詞鑒賞03-17
《李白墓》古詩詞鑒賞05-24
李白的詩詞11-24
李白的詩詞11-12
李白經典詩詞06-23
詩詞鑒賞05-27
李白的經典詩詞賞析09-26
有關李白的詩詞12-19
[熱門]李白經典詩詞06-23
李白的詩詞(優)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