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
更新時間:2024-08-02 13:02:00
  • 相關推薦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1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復行役,

  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

  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

  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

  鶯啼送客聞。

  杜甫詩鑒賞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時拜相,為人比較正直。

  至德二年(757), 被肅宗所貶。杜甫曾上疏力諫,結果得罪肅宗,幾遭刑戮。房琯罷相后,于寶應二年(763)拜特進、刑部尚書。途中遇疾,卒于閬州。死后贈太尉。

  (見《舊唐書·房琯傳》)二年后杜甫經過閬州,在房基前賦此詩。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寫詩人在他鄉復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盡管如此,還是駐馬暫留,來到孤墳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煢煢孤墳,房的晚歲坎坷、身后凄涼可想而知。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無干土的原因是近淚。詩人在墳前灑下許多傷悼之淚,以致于身旁周圍的土都濕潤了。詩人哭墓之哀,使天上的`云也不忍離去。天低云斷,空氣里都帶著愁慘凝滯之感,使人倍覺寂寥哀傷。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謝傅指謝安。

  《晉書·謝安傳》說:謝玄等破苻堅,有檄書至安方對客圍棋,了無喜色。詩人以謝安的鎮定自若、儒雅風流來比喻房琯,可見他對房琯的推崇倍至。下句則用了另一典故。《說苑》載:吳季札聘晉過徐,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歿,解劍系其冢樹而去。詩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達對亡友的深情厚誼,雖死不忘。這又照應前兩聯,指出痛悼的原因。詩篇布局嚴謹,前后關連十分緊密。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唯字統領以下兩句,意思是,只看見林花紛紛落下,和鶯啼送客之聲。這兩句收尾,顯得余韻悠揚不斷。詩人著意刻畫出一個幽靜肅穆之極的氛圍,引人聯想:林花飄落似珠淚紛紛,啼鶯送客,亦如同哀樂陣陣。此時此地,只見此景,僅聞此聲,格外襯托出墳的孤寂與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此詩寫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題旨。

  詩人表達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房琯的問題,涉及肅字,已經為此吃了苦頭的杜甫,自有難言之苦。

  但詩中那陰郁的氛圍,那深沉的哀痛,還是使人感到:

  詩歌不僅僅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詩人內心對國事的殷憂和嘆息。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2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不能為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3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原文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官吏大聲呼喝得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么悲苦。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里再也沒有別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作品簡介:

  這是杜甫著名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之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潼關、石壕,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等九節度使步騎二十功贖罪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于戰爭吃緊,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征兵。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詩中刻畫了官吏的橫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自己的。

  作品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并頗為。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環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于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容的多次轉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郁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里,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思,將豐富的內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于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4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韻譯: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賞析】

  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人物畫廊中,這是一個獨特而鮮明的女性形象。

  詩一開頭,便引出這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接著以“自云”領起,由佳人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說自己出身于高門府第,但生不逢時,趕上了社會動亂;兄弟雖官居高位,但慘死于亂軍之中,連尸骨也無法收葬。在這人情世態隨著權勢轉移而冷暖炎涼的社會里,命運對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勢去,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聲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社會的、家庭的、個人的災難紛至沓來,統統降臨到這個弱女子頭上。女主人公的長篇獨白,邊敘述,邊議論,傾訴個人的不幸,慨嘆世情的冷酷,言辭之中充溢著悲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比喻,“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的對照,使人想見她聲淚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獨向深山而與草木為鄰了。詩的最后六句,著力描寫深谷幽居的凄涼景況。茅屋需補,翠袖稱薄,賣珠飾以度日,采柏子而為食,見得佳人生活的清貧困窘;首不加飾,發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際,倚修竹而臨風,表現她形容憔悴和內心的寂寞、哀怨。無論從物質從精神來說,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個勤快的侍婢,出則變賣舊物,歸則補屋采食,與主人相依為命,否則,那將是何等孤苦難耐啊!

  詩人在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時,也借助“比興”贊美了她高潔自持的品格。固然,“牽蘿補茅屋”──那簡陋而清幽的環境,“摘花不插花”──那愛美而不為容的情趣,已經展示出佳人純潔樸素的心靈;但“采柏動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寫,卻更將佳人形象與“竹”“柏”這些崇高品質的象征聯系起來,從而暗示讀者:你看這位時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經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勁節的綠竹嗎?同樣,“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兩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潔情操的。出山水濁是在山水清的陪襯,核心在于一個“清”字。詩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與“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機杼的。

  命運是悲慘的,情操是高潔的,這是佳人形象的兩個側面。詩人刻畫人物的這兩個側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稱。敘述佳人命運,是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贊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率直酣暢,所以感人肺腑,觸發讀者的共鳴;含蓄蘊藉,所以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兩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滿悲劇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關于這首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時候,詩人不得已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驅使,挈婦將雛,翻過隴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關山難越、衣食無著的情況下,也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遭際,這樣的高風亮節,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佳作。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5

  贈衛八處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賞析

  這首詩寫久別的老友重逢話舊,家常情境,家常話語,娓娓寫來,表現了亂離時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滄海桑田”和“別易會難”之感,同時又寫得非常生動自然,所以向來為人們所愛讀。

  開頭四句說: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今夕又是何夕,咱們一同在這燈燭光下敘談。這幾句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強烈的人生感慨帶入了詩篇。詩人與衛八重逢時,安史之亂已延續了三年多,雖然兩京已經收復,但叛軍仍很猖獗,局勢動蕩不安。詩人的慨嘆,正暗隱著對這個亂離時代的感受。

  久別重逢,彼此容顏的變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別離時兩人都還年輕,而此時俱已鬢發斑白了。“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兩句,由“能幾時”引出,對于世事、人生的迅速變化,表現出一片惋惜、驚悸的心情。接著互相詢問親朋故舊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間了,彼此都不禁失聲驚呼,心里火辣辣地難受。按說,杜甫這一年才四十八歲,親故已經死亡半數很不正常。如果說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已經隱隱透露了一點時代氣氛,那么這種親故半數死亡,則更強烈地暗示著一場大的干戈亂離。“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詩人故意用反問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無幸存的欣慰,又帶著深深的痛傷。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則轉為敘事,而無處不關人世感慨。隨著二十年歲月的過去,此番重來,眼前出現了兒女成行的景象。這里面當然有倏忽之間遲暮已至的喟嘆。“怡然”以下四句,寫出衛八的兒女彬彬有禮、親切可愛的情態。詩人款款寫來,毫端始終流露出一種真摯感人的情意。這里“問我來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寫些路途顛簸的情景,然而詩人只用“問答乃未已”一筆輕輕帶過,可見其裁剪凈煉之妙。接著又寫處士的熱情款待:菜是冒著夜雨剪來的春韭,飯是新煮的摻有黃米的香噴噴的二米飯。這自然是隨其所有而具辦的家常飯菜,體現出老朋友間不拘形跡的淳樸友情。“主稱”以下四句,敘主客暢飲的.情形。故人重逢話舊,不是細斟慢酌,而是一連就進了十大杯酒,這是主人內心不平靜的表現。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動,當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長”,概括地點出了今昔感受,總束上文。這樣,對“今夕”的眷戀,自然要引起對明日離別的慨嘆。末二句回應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暗示著明日之別,悲于昔日之別:昔日之別,今幸復會;明日之別,后會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詩人是在動亂的年代、動蕩的旅途中,尋訪故人的;是在長別二十年,經歷了滄桑巨變的情況下與老朋友見面的,這就使短暫的一夕相會,特別不尋常。于是,那眼前燈光所照,就成了亂離環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時光,就成了烽火亂世中帶著和平寧靜氣氛的僅有的一瞬;而蕩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對于紛紛擾擾的殺伐爭奪,更顯出光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被戰亂推得遙遠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來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燭光融融、散發著黃粱與春韭香味、與故人相伴話舊的一夜,對于飽經離亂的詩人,是多么值得眷戀和珍重啊。詩人對這一夕情事的描寫,正是流露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它使讀者感到結束這種戰亂,是多么符合人們的感情與愿望。

  這首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詩人只是隨其所感,順手寫來,便有一種濃厚的氣氛。它與杜甫以沉郁頓挫為顯著特征的大多數古體詩有別,而更近于渾樸的漢魏古詩和陶淵明的創作;但它的感情內涵畢竟比漢魏古詩豐富復雜,有杜詩所獨具的感情波瀾,如層漪迭浪,展開于作品內部,是一種內在的沉郁頓挫。詩寫朋友相會,卻由“人生不相見”的慨嘆發端,因而轉入“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時,便格外見出內心的激動。但下面并不因為相會便抒寫喜悅之情,而是接以“少壯能幾時”至“驚呼熱中腸”四句,感情又趨向沉郁。詩的中間部分,酒宴的款待,沖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帶給詩人幸福的微醺,但勸酒的語辭卻是“主稱會面難”,又帶來離亂的感慨。詩以“人生不相見”開篇,以“世事兩茫茫”結尾,前后一片蒼茫,把一夕的溫馨之感,置于蒼涼的感情基調上。這些,正是詩的內在沉郁的表現。如果把這首詩和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對照,就可以發現,二者同樣表現故人淳樸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時代氣氛,詩人的感受和文字風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靜而愉悅,連文字風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則是悲喜交集,內心蘊積著深深的感情波瀾,因之,反映在文字上盡管自然渾樸,而仍極頓挫之致。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6

  客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鑒賞

  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首聯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蕩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于單調么!作者就這樣寓情于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后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后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里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回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著后代的讀者。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7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杜甫詩鑒賞

  這首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靈武(唐肅宗的臨時行宮,今寧夏靈武),途中被安祿山叛軍所俘,陷于長安時所作。題為《月夜》,是懷念親人的詩。

  首聯,詩人懸想妻子見月憶己,這正是詩人自己見月憶妻的移入。不說自己想,而說對方在想;不說自己見月思親,卻說對方見月憶人。這種化實為虛、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不但表現了詩人臻入化境的藝術技巧,而且渲染了詩人懷念親人的真摯感情,表現了詩人對妻子的真摯而深厚的愛。次聯流水對句轉到小兒女作陪襯,以加強上聯的情思。

  未解憶長安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小兒女不知道想念在長安的父親;另一層是說小兒女不理解媽媽看月的心事。后一層意思更深厚些,因為小兒女不理解媽媽的心事,當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親了。這不僅寫出詩人對兒女的想念,同時通過對天真的兒女的.想象,也加強了詩人懷念的深度。這兩句將只獨看

  突現出來,而長安二字點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點出所懷念的對象所在地。遙憐、未解陪襯出獨字來。

  三聯描繪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憶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鬢濕臂寒。是獨看的正面文字。

  末聯寫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說何時,實際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卻又想得那么細致和急切,連重逢時望月流淚都寫進去。說重逢時流淚,正映襯現在望月時流淚,說重逢時的淚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襯望月思人的淚是照不干的呵!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在的孤獨,將團聚寄托于將來。語意玲瓏,章法緊密,感情深摯,表現出回環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婦之情。

  全詩兩句寫對方,兩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寫妻子,層層轉折,層層深入,詞意婉切,情悲筆麗。

【杜甫詩詞原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詩詞鑒賞杜甫《野望》01-07

詩詞鑒賞:杜甫《閣夜》03-03

王維詩詞的原文及鑒賞06-04

古典詩詞鑒賞之杜甫篇01-26

《絕句》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杜甫詩詞鑒賞之《旅夜書懷》02-06

《旅夜書懷》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杜甫的詩詞10-11

杜甫經典詩詞11-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州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第一视频不卡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动态图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 日本乱亲伦视频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