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所見》古詩賞析
《所見》古詩賞析
更新時間:2024-07-26 11:32:25
  • 相關推薦
《所見》古詩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所見》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見》古詩賞析1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所見》古詩賞析2

  古詩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g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 。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注釋解釋

  1.所見:寫詩人所看見的事物。

  2.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3.黃牛:牛的一種毛多呈黃色,也有黑色或紅棕色。能耕地拉車,體型比水牛小。一般分為蒙古牛、華北牛和華南牛三大類型。

  4.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5.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林。樾,樹蔭。

  6.意欲:想要。

  7.鳴蟬:鳴叫的知了。

  8.閉口:閉上嘴巴,不發(fā)出聲音的意思。

  創(chuàng)作背景

  《所見》是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fā)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后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后,詩興大發(fā)而創(chuàng)作。

  詩文賞析

  《所見》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第四句,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忽然”發(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diào)的“真性情”。

《所見》古詩賞析3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戶外小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慢慢而來。也不知有啥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筆挺,嘴巴緊鎖,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得意洋洋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形,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歌唱的氣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態(tài),又是多么專心啊!這從動到靜的改變,寫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動態(tài),小牧童如何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領會、去遙想、去考慮。

  作者介紹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diào)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yǎng)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fā)現(xiàn)人才,獎掖后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xù)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余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所見》古詩賞析4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注釋

  ①書∶這里作動詞用,是寫、記的意思。

  ②螢∶螢火蟲。這里比喻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

  ③風簇浪∶風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擁。

  譯文

  夜晚在船上記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見不到一點月光漁船上孤零零的燈光好像微弱的螢火蟲的光芒,微風吹起啦細細的波浪,由于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像化成啦許多閃耀的星星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xiàn)在河面上。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因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漁燈的光亮雖然微弱,卻使人看啦覺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啦,變成啦無數(shù)顆星星,在河面閃動。(因為漁燈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風中起啦細浪,燈光的倒影也隨著微波蕩漾。)

  賞析

  雖然詩歌只有二十字,但卻體現(xiàn)啦詩人對自然景色細微的觀察力。沒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為有一點微風,遠處的一盞小如螢火的'漁燈,讓詩人看到啦滿河的星星。詩歌寫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時也用詩的本身啟發(fā)我們,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詩的詩眼。“散”字寫出啦漁燈倒影“散作滿河星”的神奇畫面。把作者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我們讀啦也仿佛身臨其境。

《所見》古詩賞析5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戶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慢慢而來。也不知有啥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筆挺,嘴巴緊鎖,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得意洋洋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招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形,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歌唱的氣派,多么松懈、猖狂;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態(tài),又是多么專心啊!這從動到靜的改變,寫得既俄然又天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動態(tài),小牧童如何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領會、去遙想、去考慮。

  附:所見精彩所見

  袁牧

  牧童①騎黃牛,歌聲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題解: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

  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注釋: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③林樾:樹陰。

  今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誦讀:

  ①內(nèi)容簡介:描述了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唱著歌兒,忽然又不唱,準備捕捉知了的一剎那情景。

  ②寫作特點:詩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間的`特點加以描寫,反映人物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有動有靜。

  ③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較長的停頓。要突出振、捕、鳴、閉口、立等詞語。要讀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請將這首詩與后面的《小兒垂釣》對比著讀,并分析在寫作上的共同點。

《所見》古詩賞析6

  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譯文及注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他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è):樹陰涼兒。

  意欲:想要。

  捕:捉。

  鳴:叫。

  《所見》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下來呢!

  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賞析二

  這首先是寫兒童放牛時候的輕松心態(tài),騎在黃牛背上一邊走一邊歌唱,心情何等得暢快,嘹亮的歌聲在樹陰間回蕩,這是一幅悠閑的景象。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寫兒童不知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為別人捕捉的,總之為了不驚動樹上鳴叫的知了,兒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儼然一副認真的模樣,這與前面邊放牛邊歌唱的樣子截然相反。詩中只是寫了兒童從動到靜的變化這一事實,可是并沒有點明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這反而留給讀者遐思的空間。

《所見》古詩賞析7

  其古詩全文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前言】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xiāng)的孤寂無奈。這首詩寫羈旅鄉(xiāng)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xiāng),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翻譯】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賞析】

  ①作者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zhuǎn)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lián)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fā)了作者客居他鄉(xiāng)、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jié),意有不順。三wWW.Slkj.org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xiāng)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fā)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所見》古詩賞析8

  《所見》

  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注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古詩賞析9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①促織②,夜深籬落③一燈明。

  【注釋】

  ①挑:逗趣。②促織:蟋蟀。③籬落:籬笆。

  1.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的畫面。(3分)

  江上秋風吹過,梧桐樹葉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寒意,觸動了異鄉(xiāng)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評分意見:本題3分。兩句畫面描繪各1分,語句生動1分。

  2.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對這首詩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作簡要賞析。(3分)

  ①烘托,江上秋風烘托了寒涼的氣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懷。

  ②以樂景寫哀情,用兒童挑促織的`歡樂反襯作者客居的孤獨和愁思。

  ③首句運用疊詞,“蕭蕭”一詞表現(xiàn)了秋夜的寒涼與蕭索。

  ④以動襯靜,用秋風瑟瑟反襯出秋夜的寂靜。

  評分意見:本題3分。答出手法1分,結(jié)合內(nèi)容賞析2分。答出任意一種即可。

《所見》古詩賞析10

  《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yè shū suǒ jiàn

  《夜書所見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葉紹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蕭蕭梧葉送寒聲,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風動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知有兒童挑促織,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的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面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

  家中的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注釋

  蕭蕭:風聲。

  客情:旅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挑:挑弄、引動。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蛐蛐。

  籬落:籬笆。

  賞析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的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節(jié)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xiāng)愁。作者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zhuǎn)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fā)羈旅的思鄉(xiāng)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采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xiāng)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xiāng)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fā)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xiāng)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nèi)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zhuǎn)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xiàn)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xiàn)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镃《滿庭芳·促織兒》)。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xiāng)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xiāng)心,與“江上”句相關聯(lián),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的是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zhuǎn)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jié)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作者介紹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見》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所見古詩賞析01-29

所見古詩翻譯賞析11-22

所見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6-06

古詩《所見》教學設計04-04

夜書所見古詩全文01-21

《夜書所見》古詩原文11-22

古詩所見教學設計04-04

夜書所見古詩的鑒賞01-28

舟夜書所見古詩11-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久久中文字幕无吗一二区 | 中文婷婷偷拍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九九精品综合网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二区 | 在线国内精品自线视频 | 亚洲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