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鶴樓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古詩1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注釋】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鶴過黃鶴山,因建樓。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原在江中,今移與湖北漢陽接壤。
【簡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黃鶴樓古詩2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2]
2、乘:駕。
3、去:離開。
4、空:只。
5、返:通返,返回。
6、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7、悠悠:飄蕩的樣子。
8、川:平原。
9、歷歷:清楚可數。
10、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1、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12、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13、鄉關:故鄉。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評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去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分聯詳析首聯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黃鶴樓古詩3
我在澗失漸蕭的小雨中看到了煙雨中的`黃鶴樓,此時友人已乘小舟遠遠離去,只留下我一人在這空悠悠的黃鶴樓中。黃鶴一只接著一只略過,就再也沒有回來,白云,藍天裝飾著大地,在陽光的照映下,綠樹更像加了一道高光。不知不覺天已漆黑。自己眺望遠方,心中不由得感慨,只見一處湖水被煙霧遮住,幾度哀愁。
黃鶴樓古詩4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文解釋】
前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去,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去后就不再回還,千百年來只有白云悠悠飄拂。晴朗的漢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蔥郁的樹木和茂密的芳草,它們覆蓋著鸚鵡洲。天色漸暗,放眼遠望,何處是我的故鄉?江上的煙波迷茫,使人生出無限的哀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碧綠的芳草覆蓋著鸚鵡洲。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詞語解釋】
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
黃鶴樓:舊址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橋頭處。
歷歷:清楚分明。
漢陽:指今武漢市漢陽縣一帶。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在今武漢西南長江中。
②歷歷:清楚可數。
③萋萋:形容草木長得很茂盛。
④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鄉關:故鄉。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黃鶴樓想起昔日的傳說,歲月流逝,人去樓空;惟一還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無限的感慨!詩人觸景抒懷,一發不可收,一氣呵成,氣貫長虹。
剛剛抒發了對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于是又勾起了一懷鄉愁。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轉、合」的要求,文勢波瀾起伏,而末句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又重回開篇的渺茫境界,全詩渾然一體,意境天成。
賞析二: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游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筑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后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峰巔。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后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黃鶴樓古詩5
在湖北武漢,有一處著名的景點——黃鶴樓。曾經有個傳說:黃鶴樓的.仙人們乘鶴遠去,黃鶴飛出去后,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白云帶著思愁向遠方飛去。晴日里的原野,漢陽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鸚鵡洲上,每種植物都開的特別茂盛。夕陽落了下去,遙問故鄉在哪里?濃霧和水波擋住了路線,讓人不禁引起思鄉之情,也感到了愁悶和孤獨。
黃鶴樓古詩6
據說黃鶴樓有仙人在此,但是當他到那兒的時候,只剩一座巍峨的.黃鶴樓孤零零的待在那兒。仙人駕著黃鶴離開之后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剩下白云陪著孤獨的黃鶴樓。太陽將要落山了,放眼望去,想要尋找那遙遠的故鄉,但眼前那大片的霧掩蓋了一切,什么都看不見,看到遠處的霧就令人發愁。
黃鶴樓古詩7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鑒賞關鍵點】詩從傳說寫起,為黃鶴樓蒙上一層傳奇的色彩;又由登樓遠眺異鄉風景,引動日暮懷歸之情。最后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愁思,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變化。
【思想內容】抒寫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的情懷。
【名句賞析】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對偶,詩人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抒發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中考鏈接】
20xx年四川省自貢市(課改區)
閱讀《黃鶴樓》這首詩,完成17—18題。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7、解釋下面的詞浯。(2分)
①歷歷:____________
②鄉關:____________
18、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分)
A.詩的前四句從傳說入筆,寫由黃鶴樓生發的聯想。( )
B.濤的五六句寫昔人乘著黃鶴見到的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的景致。( )
C.三詩的七八句寫出了詩人悲苦凄涼、日暮思歸的哀怨愁緒。( )
D.傳說崔顥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題詩在上頭。”( )
17.①指(漢陽林木)清晰可數(或“分明的樣子”)。②故鄉。2分,一個詞語1分。
18.A√ B× C× D×。4分,一項1分。
黃鶴樓古詩8
友人已經乘著黃鶴飛走,只孤零零的剩下黃鶴樓,我不禁思緒萬千,想到友人再也不會回來,以后也無法向他傾訴內心的煩惱,心中充滿了不舍與無限依戀。登上黃鶴樓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覆蓋著碧綠的草地。漸漸天黑了,向遠處望去,我的家鄉在哪里呢?
黃鶴樓古詩9
【原文】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簡介】
題詠黃鶴樓的作品很多,但舉世公認崔顥的《黃鶴樓》堪稱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崔顥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注釋】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上,下臨長江。傳說三國時費祎在此樓乘鶴登仙,也有傳說仙人子安曾經乘黃鶴經過此處,住留于此,故名黃鶴樓。
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遠的意思。
【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只留下了這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沒有歸來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載依舊。
晴天從黃鶴樓遙望江對岸,漢陽的樹木看得清清楚楚,鸚鵡洲上,草長得極為茂盛。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才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作者介紹】
崔顥(hào)(約公元704—754年),漢族,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士,以《黃鶴樓》詩,頗令李白折服。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唐代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么?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作品有《崔顥集》。
崔顥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并驅江、鮑。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艸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跡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講解】
此詩為詠黃鶴樓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詩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嘆,因為崔顥的詩實在太高妙了。他將黃鶴樓的歷史傳說與人生的感發寫得如此空靈,如此真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時空切換自然,意境深遠而又不晦澀,猶如信手拈來,讀之如若行云流水,一瀉而下。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首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詩人起筆從黃鶴樓遠古的傳說寫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經乘著黃鶴離去,只留下了這座空空蕩蕩的黃鶴樓。這遠古傳說的追溯,既令讀者想知道黃鶴樓的來歷,也無疑是為黃鶴樓罩上了一層神奇虛幻的神秘色彩。
頷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無論從律詩的格律還是從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聯而來,仙人乘鶴而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在這漫長的年月里,黃鶴樓有什么變化嗎?沒有。“白云千載空悠悠”是在說天空的白云千百年來依然在空中飄來蕩去,并沒有因黃鶴一去不返而有所改變。在詩人的筆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靈魂,千百年來朝來夕往,黃鶴樓相伴。
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時已黃昏,何處是我的家鄉?煙波飄渺的大江令人生起無限的鄉愁!這是寫詩人所感,感嘆人生,感嘆鄉愁。至此,詩人的真正意圖才顯現出來,吊古是為了傷今,抒發人生之失意,抒發思鄉之情懷。
全篇起、承、轉、合自然流暢,沒有一絲斧鑿痕跡。詩的前四句是敘仙人乘鶴的傳說,寫的是想象,是傳說,是虛幻的;而后四句則是寫實,寫眼前所見、所感,抒發個人個人情懷。將神話與眼前事物巧妙融為一體,目睹景物,吊古傷今,盡抒胸臆,富含情韻,飄逸清新,一氣貫通。
該詩內容為吊古懷鄉。登上黃鶴樓后,詩人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興賦詩,一氣呵成。該詩自然清新,又有氣勢,為歷代所推崇。據說,李白登樓看到此詩后,不禁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見該詩的出色。
黃鶴樓的得名緣自其位于武昌黃鶴山的地理位置《齊諧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的傳說,《太平寰宇記》引《圖經》中又有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的記載。詩人從樓的來歷入手,從傳說寫起,由懷古進入寫景,又從中引發鄉愁,場面宏大,情思悠長。
前四句圍繞樓的得名寫起,寫此地空有此樓,人和鶴俱遠去。黃鶴一去不復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滿了對此樓變遷的百般感慨。這四句用了散文的寫法,一氣呵成,沒有遵守格律的要求,連用了三次“黃鶴”,但沒有絲毫呆滯的感覺。
后四句即景生情,寫在樓上北望的見聞。他的寫作順序是由遠到近,先寫遠處江北歷歷的漢陽樹 ,接著寫進入眼簾的鸚鵡洲頭的萋萋芳草,最后寫樓下近處大江上的煙波。但日暮的重重霧靄阻隔了回鄉路,使他不禁頓生愁緒。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嚴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斷實連,氣韻一體。尤其是結尾,不僅收束有力,且給人縹緲蒼茫之感。
【鑒賞】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相傳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武昌古時叫鄂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鄂州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也有傳說記載,三國時·1297·《唐詩鑒賞大典》
一個名叫費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人漫游到了這里,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么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借助于樓名的傳說,卻能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一個神話境界,引發出無限遐思。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余”,“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感受。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詩人在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后不對,但讀起來音節瀏亮,一氣貫注,顯得自然流動,并不著力。
頸聯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繪出了一幅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里,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一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鮮麗,形象優美的圖畫:
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化為無盡的鄉愁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末聯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仿佛籠罩著煙霧一般。“煙”字能表現出一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為許多詩人喜用。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
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一個“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游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這樣的詩歌,抒發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蕩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上并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感和游子的鄉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而這種覽勝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駕鶴成仙美麗而虛幻,但詩人卻浪漫地認無為有,肯定他們“已乘黃鶴去”,現在黃鵠磯上只剩下空樓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詩人吊古傷今之意,借鶴去樓空點出,從而使畫面呈現出一種空寂寥落感。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見之憾,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這種人事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共鳴。詩的后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情。詩人登樓遠眺,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那平坦的陸地上草木繁茂,歷歷在目;而江中的鸚鵡洲上則“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綠樹,萋萋芳草,此時,詩人心中驀地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觸發了思鄉之情,于是,詩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想透過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尋覓自己的“鄉關”,然而,故鄉遙迢千里,詩人在黃鶴樓上怎么能夠看得到呢?從而由“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濃重的鄉愁。這種情思渺渺、悠悠不盡的心靈感受,對客游異鄉的人來說,是不難理解的。
在律詩中,這是一首破格之作。詩的前四句一氣貫注,跌巖轉折,連用三個“黃鶴”、兩個“空”字,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三平調煞尾,完全擺脫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筆隨,情躍紙上。對于這一七律中的離格奇絕之筆,沈德潛曾稱贊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作為律詩,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飭歸正。否則,就把七律寫成七古了。由于該詩后四句回到格律時文筆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體上仍然給人以大氣磅礴、一氣呵成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詩實在是一種創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以“離格”責之,反而彌覺新穎。
黃鶴樓古詩10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文俚仙人,在此乘鶴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4、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簡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崔顥所寫的七言律詩,大意說:「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去,只徒然留下一棟黃鶴樓在此地。黃鶴離去之后再也沒有回來過,而白云千年以來依然飄浮在空中,不因黃鶴離去而有所改變。晴天里,漢陽一帶川旁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也長滿茂盛的'芳草,傍晚時分在暮色中望向遠處,看不清故鄉在何,遠方江上蒼茫的江波真使人發愁。」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詩的主旨在描寫登樓望遠時,心中寂寞思鄉的感慨,作者從仙人乘黃鶴來此游憩的美麗神話,點出黃鶴樓,接著由仙人已離去,永遠不再回來,只留下黃鶴樓及晴川、芳草、漢陽樹、鸚鵡洲,與白云共悠悠千載,寄托思家的情結。
黃鶴樓古詩11
傳說中的仙人——費祎早已經乘著黃鶴飛去,在這地方只留下了空蕩蕩的黃鶴樓。載著費祎的'黃鶴再也不會復返了,唯有那悠悠白云的徒然千載依舊。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這古今前后巨大的差異令無數人心生感慨。使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面對煙波渺渺的大江令我鄉愁大發。
黃鶴樓古詩12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歷歷:清楚可數。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譯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云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鑒賞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
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在這里,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
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借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
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于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黃鶴樓古詩13
登黃鶴樓
朝代:宋朝|作者:劉珂
黃鶴仙人何所之,古今題遍幾多詩。
風濤如許相沖激,棟宇屹然無改移。
但愿清風延世賞,何妨流俗重民疑。
江湄萍蓼年年換,不見樓前鐵笛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
朝代:唐朝|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望黃鶴樓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古詩14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古詩黃鶴樓是一首常被教師引用的經典。它既富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然而,對于我個人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通過反思,我可以更好地改進我的教學方法,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和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教學黃鶴樓這首古詩時,我首先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這首古詩,我希望幼兒能夠:
1、理解古詩的主題和意義;
2、學會正確朗讀古詩;
3、培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對于幼兒園的教學,我選擇了一些互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首先,我會和幼兒一起朗讀古詩,讓他們感受到詩歌的韻律和美感。我會反復朗讀,逐句解讀,引導幼兒理解每一個字詞的含義。通過親身體驗,幼兒可以更好地記住和理解古詩。
其次,我會設計一些與古詩相關的游戲和活動,以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我會組織幼兒參觀一些名勝古跡,如黃鶴樓,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還會和家長積極合作,鼓勵他們在家里與孩子一起朗讀古詩。這樣,幼兒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多次接觸古詩,鞏固和擴展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教學反思和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通過反思,我發現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改進:
1、提供更多練習的機會:有些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困難。我應該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讓他們逐漸掌握正確的朗讀和理解技巧。
2、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家長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應該與家長密切合作,與他們分享教學進展,并向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
3、設計更多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點。我應該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和學習。
四、教學成果與總結:
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進,我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兒們對于黃鶴樓這首古詩的理解和朗讀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也得到了培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和資源,使每個幼兒都能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黃鶴樓古詩15
黃鶴樓,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與壯麗的長江、優美的楚天風光相互輝映,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時,黃鶴樓也是無數文人雅客們留下詩詞墨跡的地方,其中的古詩更是名家之作。在這些古詩中,既有真摯的感情表達,又有獨特的意境描繪,讓我深受感動。下面,我就通過閱讀黃鶴樓古詩的體驗與感悟,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黃鶴樓古詩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蘊。在黃鶴樓前,我閱讀了許多大家的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杜甫的《登黃鶴樓》和崔顥的《黃鶴樓詩》。這些詩作都是唐代文人的杰作,通過這些古詩,我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那個輝煌燦爛的時代。這些古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遠的內涵,使得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欣賞之情。
其次,黃鶴樓古詩讓我領略到了壯麗的山水景色和風景如畫的.意境之美。在登臨黃鶴樓的時候,我仰視著那座巍峨的樓閣,俯瞰著長江的奔騰和遠處的煙波浩渺,仿佛置身于詩人的筆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創作佳作,譜寫出詩情畫意的詩篇。我也仿佛和他們一樣,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宏偉和美麗。這些古詩的意境描繪,常常讓我陶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詩人們靈魂深處的獨特感悟。
再次,黃鶴樓古詩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珍貴。在《登黃鶴樓》中,杜甫寫道:“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首詩表達了對生命短暫的感慨,表現了詩人對于時光流轉的深深思考。而在《黃鶴樓詩》中,崔顥抒發了對壯麗自然景色的贊美,以及對人生瞬息如電的揭示。這些古詩讓我明白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暫,激勵我要珍惜每一天,活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最后,在閱讀黃鶴樓古詩的過程中,我也體驗到了詩歌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這些古詩在語言上駕馭自如,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和意象描繪,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與藝術的卓越。詩人通過簡潔精煉的文字,將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融為一體,使得古詩如詩如畫,別有一番韻味。在閱讀中,我深受震撼和感動,受到了詩歌的熏陶和啟發。我深深體會到,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智慧與感悟的結晶。
總的來說,黃鶴樓古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通過閱讀這些古詩,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體驗到了山水風光的壯麗與美麗,領略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珍貴,領悟到了詩歌的藝術魅力與美學價值。黃鶴樓古詩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的文化與歷史熏陶,更在于它所傳遞的思想與感悟。這些古詩使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思考了生命的本質及人生的意義。因此,我認為黃鶴樓古詩的閱讀不僅是對文化傳統的順應,更是對心靈的一種滋養與啟迪。
【黃鶴樓古詩】相關文章:
黃鶴樓的古詩05-19
黃鶴樓古詩07-11
古詩黃鶴樓解析01-27
古詩崔顥《黃鶴樓》12-06
關于黃鶴樓古詩01-28
黃鶴樓的古詩【通用】05-19
登黃鶴樓古詩的原文01-22
黃鶴樓古詩崔顥詩意03-30
黃鶴樓古詩崔顥拼音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