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小學古詩
小學古詩
更新時間:2024-07-09 10:44:49
  • 相關推薦
小學古詩(優選)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古詩1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的讀后感單霄龍《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是一本書,一本文化深淵的好書,一本成長必備的書。

  瞧,這一首喜人的古詩,那一首感人的優美詩詞,又有文學修養必備的'東西,真是一本好書

  可惜,沒有插圖。

  這里面全是詩,也有注解、譯文、詩人介紹、賞析等其他東西。

  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一句寫江南多美啊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句道出了蜜蜂的辛勤,還暗喻了人們要學習蜜蜂這種難得“付出甚多而索取極少,不貪小便宜的精神”。

  在這里,我認識了許多詩人,并和他們交了朋友,有存詩最多的陸游、改革失敗的王安石、只活了26歲的林升、詩詞夫妻趙明誠和李清照??在這當中,只有王安石改過革,但失敗了,后憂憤而死,如不這樣,他也許還能活長點,他只活了65歲。

  這里面還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比如說:尋求生花妙筆、老僧借竹、俏話連篇、謎語詩??蘇軾妙語拒友尤為有趣,講起了故事拒友,不懂的人還真以為他答應了呢

  還挺有道理的。

  不挑明說,暗喻作比喻,太有意思了

  這本書非常好,我向你們推薦它。

  我還給它作了一首詩:《此書》教吾悟道理,淵倫難見以。

  如言此物透,深研其中理。

小學古詩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從軍行》是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前兩句描寫了邊塞將士所處的環境,后兩句寫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朝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前兩句以恢弘的手筆描寫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后兩句通過寫被侵占地區人民的苦盼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詩人杜甫的詩作,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該詩詩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蘊含著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本課是本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單元主題是“為國無私”,需要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理解詩歌情感,對培養學生的理解發掘能力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難點:

  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古詩需要充分朗讀、熟讀成誦,有感情朗讀。本課的三首古詩風格迥異,更容易在讀中體會到情感的不同,因此主要采用學生跟讀、有感情朗讀和自由朗讀等形式,要求學生在理解詩中情感的基礎上讀出三首詩之間的不同情感。

  2.講解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詩都是先寫景,后抒發志向或抒情,學生在讀時可以感受到景物的氣勢,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對詩句內容加以理解才能領會,因此我采取講解點撥教學法,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領會古詩中蘊含的飽滿情感。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古詩相關圖片,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讓課堂更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大概了解課文內容,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課內主要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和課文內容,結合課后習題,進行適當練習,從而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二課時,要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習題,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布置預習

  1.通讀古詩,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并搞清楚字義。

  2.了解詩人生平簡介及人物軼事。

  3.劃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為什么喜歡。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說起戰士,你們會想到什么?(自由發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戰士有關的古詩,領略他們的風采。

  二、學習生字

  1.學生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課件出示生字。教師檢查預習情況。重點交流的幾個字:仞,摩,遺。

  三、學習《從軍行》

  1.課件簡介作者,出示對《從軍行》組詩的介紹。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交代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環境)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教師引導。(“百戰、穿金甲”)

  黃沙萬里,頻繁的戰爭磨穿了戍邊將士身上堅硬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發誓不打敗來犯的敵人就不回家鄉。表現了戰事的頻繁、激烈、殘酷,突出了士兵們邊塞生活的艱苦。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讀出氣勢,背誦古詩。

  6.歸納主旨: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戰場環境,渲染了戰爭氣氛,表現了將士們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歌頌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

  7.板書設計:

  從軍行孤城遙望保衛祖國

  百戰、穿金甲矢志不渝

  第二課時

  一、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課件出示詩人的介紹,指名解詩題。

  2.自由讀,體會感情,說說初步印象。(遺民、淚盡、又一年)

  3.揣摩情感,有感情齊讀古詩。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漫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聳入云霄。(“三萬里”虛指,“上”動態感覺)

  宋朝百姓在胡人的壓迫下眼淚流盡,年復一年盼著宋朝軍隊首付河山。(“遺民”)

  4.有感情朗讀,體會人民渴望收復失地、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并背誦。

  5.歸納主旨:這是一首愛國詩歌,前兩句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后兩句描寫了被占領地區人民渴望軍隊收復失地的心情,充分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6.板書設計: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河、岳→大好河山憂國憂民

  淚盡、又→渴望收復

  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齊讀。

  2.課件簡介詩人,指名學生講解詩題。

  3.自由發言,初步說說對詩的理解和感受。

  4.引導學習,理解詩意。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淚”既有面對勝利的喜悅;又有對自己長期顛沛流離生活的感慨,飽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

  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子,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卷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

  白日里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詩人想象自己回鄉極速飛馳的畫面。“從、穿、下、向”四個動詞表現了詩人迫不及待,歸心似箭的心境。)

  5.感情朗讀,揣摩情感。

  (1)表現詩人喜欲狂的詞語有哪些?(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

  (2)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么會如此欣喜若狂?(濃濃的愛國之情)

  6.歸納主旨: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小學古詩3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以后,一路上沒什么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⑴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妝:裝飾,打扮。

  ⑷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⑺二月:農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

  ⑻似:好像,如同。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題解】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六月里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小學古詩4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詠鵝(洛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剃下。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憫農(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秋浦歌(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古浪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金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一望二三里(佚名)

  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支花。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越女詞(李白)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夜宿山寺(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明日歌(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小學古詩5

  教學目標:

  1、認識“醒、雷”等8個生字。會寫“說、話”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通過朗讀感悟春天的美。

  3、能發現春天里事物的變化。

  教學重點:認識“醒、雷”等8個生字。會寫“說、話”等6個字。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春天的美,能發現春天里事物的變化。

  教具準備:畫有柳樹的春景圖、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畫有柳樹的春景圖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春天來了,景色多美呀!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去尋找春天吧!

  二、放音樂,教師配樂朗讀兒歌,學生評價老師讀得怎么樣。

  三、學生模仿老師讀兒歌。

  1、輕聲讀,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學。

  2、指名5個同學,一人讀一小節,要求把音讀準。

  3、各自大聲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四、教師重點領讀兒歌,學生自由選讀兒歌中的小節。

  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兒歌,感悟兒歌。

  1、出示有柳樹的春景圖。

  2、提問:小柳樹睡了整整一個冬天,它什么時候睡醒了?誰能讀出小柳樹睡醒的樣子(學生表演讀。)

  3、小柳樹睡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風、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4、創設情境:請學生扮演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讀有關的三小節。它們對柳樹說些什么呢?柳樹又會說些什么呢?請學生上臺表演。

  語言訓練:

  春雷幫助柳樹柳樹,柳樹對春雷說:“ 。”

  春雨幫助柳樹,柳樹,柳樹對春雨說:“ 。”

  春風幫助柳樹,柳樹,柳樹對春風說:“ 。”

  春燕和小柳樹,柳絮,柳絮邊飛邊說:“ 。”

  六、指導朗讀:

  提示:春天里的景物這么可愛,讓我們走進春天,美美地讀一讀!

  七、課堂練習:同桌互讀,找出生字,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會認、寫要求掌握的生字。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表演讀:小組內表演,五個同學分別扮演柳樹、春雷、春風、春雨、春燕。

  二、認識生字。

  1、春天里,還有什么和柳樹一樣也醒了呢?學生自由發言。

  2、出示大屏幕識字:說說你認識了課文的哪些字,不會認的字怎么辦?說說你的好辦法。

  三、鞏固練習

  1.開火車讀生字。

  2.用熟字來記憶。

  3.猜字游戲。(以學生自己把生字編成謎語互相猜為主)

  (1)身上臟了怎么辦——洗“澡”。

  (2)大雨落在田地上——“雷”。

  (3)自行車輪胎缺少氣——“軟”。

  4.認生字練習:全體學生把自備的生字卡片擺放好,老師指大屏幕上的字,學生從字卡里找字并舉起來。

  四、指導寫字。

  1.重點指導“說話”二字的言字旁和“春”字的撇捺。

  (1)言字旁的一點不能太低,橫要寫得斜,豎稍向左歪。

  (2)“春”字的'撇起筆在豎中線上,然后要往左斜;捺的起筆不要靠近撇,要給下面的日字留出空來。

  2.學生先描再臨,老師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五、鞏固練習:小組長分發生字卡片,幫助同學識字。

  板書設計:

  1柳樹醒了

  春雷說話

  春雨洗澡

  春風梳頭

  春燕捉迷藏

  柳樹玩耍

  教學后記:

  這是一首美麗的詩,又似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感悟,使學生感受到在春天,柳樹、春風、春雨、春燕,每一種事物都洋溢著光彩。我還指導學生用“春天跟()說話了,說著說著,()”句式來仿說句子,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學古詩6

  梅,是我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代表著堅強、寂靜和高潔。古人對梅的崇拜和贊美,更是從詩歌中得以體現。其中,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和王安石的《登幽州臺歌》中的梅,更是成為了古典詩詞的經典之作。今日,我將從古詩“梅”的角度,分享對其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段:梅花的特性。

  梅花可謂是冬季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它不同于春天盛開的繁花似錦的景象,雪中梅花則顯得緘默而堅毅。梅花雖然樸素,卻洋溢著濃濃的詩意和美感。它能忍受嚴寒的侵襲,依然在寒風中迎風綻放。正如杜甫的詩所說:“高標秋實擁霜枝,一樹梅花壓海棠。”可見梅花的勇敢與堅強,令人感佩。

  第二段:梅花的境界。

  古人往往將梅花和境界聯系在一起,贊譽梅花的崇高精神。王安石的《登幽州臺歌》中說:“'雙雙'斷絕無情,'萬里'梅花開。”展現了梅花的堅貞。梅花的'“寂靜”也是一種境界,詩人杜甫在《江南逢李龜年》中寫道:“宜州白雪三冬雁,更無一種到南瞰梅。”這種“自在”的境態,正是梅花的另一種特質。

  第三段:梅花的美感。

  梅花往往是孤傲而出眾的,正因如此梅花才更顯高貴,更顯美麗。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說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種“不滅不敗”的氣質,也是梅花美感的一部分。

  第四段: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展現得十分充分,無論是杜甫的“巖石可為秀,冰霜不為泯”的“曲意多橫畫,深山有遠音”的梅,還是王安石的“數枝如畫出峰來,一片如雪落人間”的梅,都表現出了梅花所展現出的堅韌、挺拔、高潔的精神,既可以驚艷人心,又孤傲自傲,頗具人文精神。

  第五段:結語。

  總之,在古詩詞中,梅花被賦予了美、態、境、精神等多種含義,展現出了品性高潔、堅貞不屈的人性光彩。梅花的優雅和高傲,更是令人為之傾倒。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人,都應該從梅花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斷追求堅韌、注重品質、堅持獨立自主,成為有品質、高尚和成熟、穩重人士。

小學古詩7

  冬至夜旅懷

  (宋)楊齊

  亂霜如葉撲窗寒,愁到心如欲斷弦。

  鳳管陽才一聲起,蟾輪月已九分圓。

  擁爐酌凍酒相對,枕背殘燈未眠。

  乞得曉鐘西拜望,露中香為祝親燃。

  譯文:

  亂飛寒霜如落葉,撲打著寒涼的窗戶;憂愁甚至到了心快要像斷了弦一樣。

  鳳管的清揚之音剛一聲起來;蟾輪似的明月已經有九分圓了。

  擁著火爐,飲著冰凍的酒,與之久久相對;斜著枕頭,背靠著殘燈,一夜輾轉難眠。

  向西探望,乞求得到報曉的鐘聲;霜露之中,燃起一炷香為親人祝福。

  注釋:

  鳳管:笙簫或笙簫之樂的美稱。

  蟾輪:圓月。

  枕:斜靠著枕頭。通倚。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楊齊的一首冬至懷鄉詩。亂飛寒霜如落葉,撲打著寒涼的.窗戶;憂愁到心快要像斷了弦一樣。這是寫“旅懷之心境”。“如葉”、“如欲斷弦”,詩人連用兩個比喻,來描寫心中思鄉的愁苦。冬至,在古代有團圓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可是,詩人卻不能歸家團圓,孤單寂寞地客居異鄉,內心倍感凄涼愁苦。一個“愁”字,可作全詩詩眼,亦奠定了全詩感情基調。鳳管的清揚之音剛一聲起來;蟾輪似的明月已經有九分圓了。這是側面寫“旅懷之清景”。這兩句對仗工穩,既有聽覺描寫,又有視覺描寫。羈旅他鄉,聽到鳳管之音,頓起故園之思。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冬至這一天,天上的明月也快要滿圓了,這圓月更多的則是帶來對于故鄉親人的思念。

小學古詩8

  在我的生活中有許多好朋友。同學、書籍、動物,對了,還有一個最友好的朋友——古詩文。

  故事是我小時候交的第一個好朋友。在我才開始認字的時候,媽媽就把優美的古詩文講給我聽,我聽的是津津有味、》念念不忘。《詠鵝》描寫了鵝在水里游泳的情景;《靜夜思》訴說了家人想念家鄉的`情感;《勸學》提醒了我不要浪費時間,勤奮學習;《望廬山瀑布》描繪了一幅壯觀無比的景象。

  后來,我漸漸地對古詩文失去了興趣,我有幸在小學一年級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美麗漂亮的馬老師,她既像我們的媽媽,有時我們知心的好伙伴,她的臉上總是笑吟吟的,令人感到親切和溫暖。她對我們提出了每天背詩的嚴格要求,開始時有許多同學多不太理解,我也不是很理解老師的意圖,馬老師為了鼓勵我,提出了要與我比賽背詩,看誰背得最多。老師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背詩非常快,我按照老師的樣子背詩,漸漸的,我對背詩越來越感興趣了。在老師下,我已經背過143首詩了,在四年級背詩大王競選中,獲得了背詩大王第三名的光榮稱號。現在,我對背詩更加感興趣了,我從背詩這件事中得到了許多指示,還學到了做什么事都不要半途而廢的精神。

  我愛古詩文,更愛我的馬老師。

小學古詩9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小學古詩10

  寂靜的夜晚,詩人張籍在小院前,抬頭看著漸圓的月亮。深秋的月亮,又清又冷,從西面瀉下冰一樣的銀輝,默默地俯視著大地。想想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人月團圓的日子,自己卻孤身一人客居洛陽城,不禁感慨萬千。

  一陣瑟瑟的秋風吹來,令張籍冷得直打顫。他回到屋里,拿出臨行前母親給他縫制的棉襖。不禁想起年邁的母親,想起了離別已久的家鄉。濃濃的`思鄉情緒,深深地縈繞著他。

  提起筆想給家人寫信,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下筆。有太多太多的話要傾訴,有太多太多的事想知道。張籍終于落筆行書,盡情地講述著自己與家人的離別之情。信寫好了,張籍的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夢里,他回到了那日夜思念故鄉,見到了年邁的母親……。

  第二天,日出東方,張籍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信差處,將信交到信差手中。并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將信完好地送到家人手里。正當送信人準備啟程時,忐忑不安的張籍急忙向信差拿回了信。小心打開,仔細再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自己有未交代清楚的事情。這才小心地將信交給信差。

  信差側身上馬,揚鞭而去。張籍目送著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際。

小學古詩11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 684以后),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初,道王李元慶辟為府屬。后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轉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后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或被譽為“絕唱”。

  公元684年,唐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武則天廢掉了自己的兒子中宗,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這年九月,開國元勛徐勣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叛,舉起了討武的大旗。

  在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人在大唐上下幾乎無人不曉,這個人就是初唐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懷才不遇的駱賓王滿懷悲憤之情,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檄文,檄文極大鼓舞了起義的將士,一時間捷報頻傳。

  然而兩個月之后,起義軍大敗。徐敬業和駱賓王一行,連夜奔赴潤州,準備入海逃往高麗,就在這時,徐敬業的部下王那相突然叛變,將徐敬業等二十五人殺掉,投靠了朝廷。駱賓王從此下落不明。

  對于駱賓王的下落,史書出現了兩種說法,《舊唐書》和《資治通鑒》說駱賓王兵敗被殺,而《新唐書》卻說駱賓王逃跑了。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駱賓王的義烏同宗后人――駱祥發決心解開這個千古的謎團。

  駱祥發通過多年的考證認為駱賓王最終逃亡了。然而駱賓王到底是象傳說中逃到靈隱寺做了和尚呢,還是逃往了異鄉?

  浙江於潛的周智先生通過研究於潛宗譜,認為駱賓王確實到過靈隱寺,可是并沒有終老于靈隱,而是最終逃到了浙江於潛一個建于晉代的小廟――妙樂寺。

  駱祥發對周智的考證提出了質疑,他認為駱賓王出家靈隱寺只是后人的杜撰,揚州兵敗后駱賓王并沒有出家靈隱寺,而是直接逃到了江蘇南通,只是滄海桑田,南通黃泥口的駱賓王墓早已淹沒在大水之中。

  對于至今矗立在駱賓王故里義烏上楓塘的駱賓王墓,駱祥發和周智卻有不同的看法。

  歷史的真相究竟為何,后人的研究考證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真相,誰也無法真正說清,駱賓王的.下落之謎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史學界普遍認為駱賓王終跡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注釋]

  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詠:用詩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

  鵝鵝鵝:這里是描摹鵝的叫聲。

  曲項:項,是脖子的后部。彎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著頭。

  歌:唱歌。

  向天歌:朝著天空叫,詩人將它比作唱歌。

  浮:在水上飄浮。紅掌:鵝的紅色的腳掌。

  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清波:清清的水波。

  撥清波:撥弄清澈的水波。

  [譯詩、詩意]

  鵝,鵝,鵝,彎著脖子向著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飄浮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輕輕地劃動著清澈的水波。

小學古詩12

  1、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4、古朗月行

  (唐)(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5、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6、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9、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0、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12、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3、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6、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17、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8、江南

  (漢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19、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0、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1、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小學古詩13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長條風舒。

  穆穆:和。穆穆清風至:和煦的春天飄起。條風:立春時的'東北風,又作調風。草長條風舒:春草清風中舒展旖旎。

  漢·樂府民歌《古詩穆穆清風至》

  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

  蘭、若:都是香草名。古人所謂“蘭”,屬菊類,與今天所說的蘭花不同。若:杜若,屬草科。涉:經歷。二句意:蘭若雖長在陽春溫暖的時季,經歷寒冬仍然滋盛。

  漢·樂府民歌《古詩蘭若生春陽》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陽春:溫暖的春天。德澤:恩澤,恩惠,這里指陽光雨露滋潤。溫暖的春天施舍恩澤,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茂盛。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晉·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春歌》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南北朝·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花:此處指折枝梅花。梅花冬末即開花,一樹獨先天下春,故為春之信使。驛使:古代傳遞書信、文件的使者。隴頭人:隴山人。聊:聊且,姑且。

  一枝春句:寄梅送春,梅花代表著江南春天的來臨。

小學古詩14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1、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2、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第一課時

  〖學習《望天門山》〗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2、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⑴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楚孤帆亦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⑵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⑴學生個人讀悟。

  ⑵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⑷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四、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小學古詩15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之后,老師引入: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板書)。(設計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主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的詩作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2.請學生朗讀,老師和其他學生評價。

  3.四人一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第一句學習。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著重讓學生自學,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第二句學習。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開式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小學古詩】相關文章:

小學古詩07-08

小學經典古詩06-11

小學經典背誦古詩12-19

小學古詩日記03-13

小學古詩《詠柳》11-24

小學冬天古詩03-27

小學必背古詩06-17

小學古詩教學設計04-03

小學必背的古詩03-2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日本精品二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AV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原创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