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出塞詩詞鑒賞
出塞詩詞鑒賞
更新時間:2024-07-04 18:11:49
  • 相關推薦
出塞詩詞鑒賞

出塞詩詞鑒賞1

  原文:

  出塞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出塞·其一》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7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新:剛剛。

  沙場:指戰場。

  震:響。

  白話譯文:

  其一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作品鑒賞: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并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出塞詩詞鑒賞2

  古詩原文

  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

  子孫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盡用陰山兒,登陣常騎大宛馬。

  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

  傳有沙場千萬騎,昨日邊庭羽書至。

  城頭畫角三四聲,匣里寶刀晝夜鳴。

  意氣能甘萬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黃云白草無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應多俠少年,關西不見春楊柳。

  從軍借問所從誰,擊劍酣歌當此時。

  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

  譯文翻譯

  將軍您出身尊貴,而且麾下兵力強盛,您的祖上漢朝時已經是渾邪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現在您的部屬在燕支山一帶。

  您的士兵都是陰山一帶的健兒,出戰時常坐騎好馬。

  您的戰馬佩著銀飾的馬鞍,勒著鑲玉的肚帶,軍中飄拂著精美的蝥弧旗。屢次追隨哥舒翰將軍擊潰突厥軍隊。

  您在戰場上像李廣那樣身先士卒,在謀劃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樣,雖不學孫子、吳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盡其妙。

  據說邊境又有千萬敵人的騎兵入侵,昨天邊塞上告急文書已經到了。

  城頭上畫角之聲響起,匣中的寶刀日夜在鳴叫。

  渾將軍意氣風發,決定出征萬里以外;努力作戰,準備了出行一年的計劃。

  軍隊前進,揚起的塵土與白草相掩映;早上高舉旌旗,夜里則擊刁斗傳令。

  邊塞上有很多俠義少年,關外春天可見不到楊柳。

  從軍應該選誰呢?擊響寶劍高聲歌唱正在這個時候。

  您將遠行,我和您分別,請別輕視我的送別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給朝廷獻上獲勝捷報的詩歌。

  注釋解釋

  渾將軍:即渾釋之,曾為右武衛大將軍,其祖先是曾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

  將軍族貴:語見《舊唐書·渾瑊傳》。

  渾邪(yé)王:據《史記·匈奴列傳》所載:“渾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降漢。”

  燕(yān)支:山名,也作焉支山,在今甘肅山丹東。

  控弦:引弓,意指士兵。陰山:在內蒙古東部。

  登陣:一作“臨陣”。大宛馬:古大宛國多寶馬,故用以名好馬。

  蝥(máo)弧:旗名。

  逐:跟隨。嫖姚:這里指哥舒翰。骨都:本為匈奴王名,這里指突厥將領。

  李廣: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衛青:據史載應是霍去病,因二人同時,故多有誤引。

  羽書:泛指軍事報文。

  畫角:古代管樂器,出自西羌。

  甘:決意。

  判:拼。判作:一作“動作”。

  關西:玉門關以西。

  繞朝:戰國時秦國大夫。

  仲宣:三國文學家王粲字。

  創作背景

  《送渾將軍出塞》是高適為右武衛大將軍渾釋之出征所作的贈別之作,創作時間為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時高適在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渾釋之為哥舒翰麾下將軍。

  詩文賞析

  渾將軍祖先即漢代匈奴渾邪王。因此開始二句:“將軍族貴兵且強,漢家已是渾邪王。”就從渾將軍的祖先寫起:遠在漢代,他們就是歸順中原政權的部落首領,族貴兵強,屢建戰功,高居王位。起調高遠雄渾,豪氣籠罩全篇。“子孫相承”以下四句,由“族貴兵強”生發開來,依次展示出渾將軍家族傳統的發揚光大:“子孫相承”,遍布朝野;“部曲”精銳,馳騁“燕支”。率擅長騎射的'“陰山兒”箭無虛發;騎一日千里的“大宛馬”所向披靡。開篇六句概括、勾勒渾氏家族顯貴、英勇的雄壯氣勢,為下文造聲勢、作鋪墊。

  “銀鞍玉勒繡蝥弧”以下四句,將焦點聚集到了渾將軍身上。但,詩人并不正面直接刻畫,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渾將軍的忠勇義烈和赫赫戰功。“銀鞍”一句,先以物寫人。馬具精良,軍旗獵獵,顯示出渾將軍高昂的志氣。后面三句,每句以一歷史上的名將形象來烘托渾將軍。“嫖姚”指漢代名將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喻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句首用一“每”字,表明渾將軍經常隨哥舒翰出征,戰功累累。此外,又以李廣的體恤將士,身先士卒,衛青的不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為貴,托出渾將軍的優秀品質和用兵的靈活。以上十句可作為第一層,詩人從“族貴兵強”、戰功卓著等方面,把渾將軍的形象勾勒得高大雄武。

  “傳有沙場千萬騎”以下為第二層,形勢急轉。當敵人又氣勢洶洶地向邊境發動了侵略戰爭,“羽書”飛至,形勢危急時,渾將軍又毅然奔赴疆場,奮戰不息。塞外的生活艱苦清寂,時而傳來幾聲哀厲高亢的畫角聲,更增添了幾分凄嚴肅穆的氣氛。而詩人卻以“寶刀”切望為國殺敵而晝夜鳴叫這一兀傲奇警的夸張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渾將軍忠勇義烈的英雄本色。“意氣”二句,詩筆又從正面直探心曲,傳達出渾將軍豪邁的“意氣”:只要能為國殺敵,確保邊疆,就是轉戰“萬里”,“辛勤”經年,也算不了什么。繼而詩人再以“黃云”連綿、衰草遍地的廣漠邊塞;“旌旗”朝飛、“刁斗”夜鳴的軍旅生活;春風不度,楊柳絕跡的“關西”艱苦環境,反襯出眾多“俠少年”藐視一切艱難困苦、勇赴國難的犧牲精神。這眾多的英雄形象,如眾星捧月一般,使渾將軍叱咤風云、馳騁萬里的風貌更加光彩照人。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回應題目的“送”字,寄寓自己的殷切希望。“從軍借問”二句用王粲《從軍詩》之意,頌揚渾將軍所從之主帥哥舒翰的“神武”。正因為如此,才不致久勞師于外,故麾下當“擊劍酣歌”,以示慶幸。據《左傳·文公十三年》,有晉人士會返晉,繞朝贈之以策的記載。“策”字這里語含雙關,也有“策謀”之意,意思是希望渾將軍不要忘記自己臨行時所獻的破敵之策。“仲宣詩”即王粲所作之《從軍詩》,本頌揚曹操西征張魯的勝利,此喻報捷之詩,期望渾將軍早奏凱歌,建立功業。詩人連用兩典,結語悠遠。杜甫說高適“篇終接混茫”,這首詩就是一例。

  在這首詩中,高適以高遠雄渾的起調,整散相間的句式,不停轉換的韻律,多角度、多側面塑造了渾將軍這樣一個忠勇愛國的名將形象,使其詩歌具有雄壯豪放的鮮明藝術風格。

出塞詩詞鑒賞3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注釋

  1.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2.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3.茍: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賞析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斗生活的。唐人寫邊塞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后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于契丹,于是征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征,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這里選的是第六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注》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

  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出塞詩詞鑒賞4

  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1)有人說,詩的第二句中的沖字與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傳神,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2)請結合詩歌的內容,簡要賞析本詩的人物形象。(3分)

  參考答案

  (1) ① 沖,沖向,字寫將士頂風冒雪奔赴戰場的情形,表現出戍邊將士一往無前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2分)

  ② 缺,缺口。寫戰士作戰使寶刀出現了缺口,極言拼殺之慘烈,戰斗時間之長久,表現出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2分)

  (2)全詩通過外貌、環境和動作描寫,塑造了英姿勃發、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戍邊將士。(1分)第一句用金帶連環束戰袍等衣著的外貌描寫,刻畫出戍邊將士們那種全副武裝、神采奕奕的風姿;第二句馬頭沖雪的環境描寫,以天氣惡劣、行軍艱難突出戍邊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動作細節,寫出勇士們夜赴戰場的決心,亂斫和缺寶刀既表現了戰斗場面的激烈,更表現了將士們奮力殺敵、拼死搏殺的無畏精神。(2分。能從外貌、環境和行動三方面選兩點進行分析即可)

  賞析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并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出塞詩詞鑒賞5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評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

  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

  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

  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詩詞鑒賞6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及注釋】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2、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5、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6、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8、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賞析】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出塞詩詞鑒賞7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送友人出塞①吳偉業

  其一

  魚海②蕭條萬里霜,西風一哭斷人腸。勸君休望零支塞,木葉山頭是故鄉。

  其二

  此去流人路幾千,長虹亭外草連天。不知黑水西風雪,可有江南問渡船?

  注:①友人因罪流放寧古塔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辭官歸鄉不久的詩人,在吳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魚海:即“捕魚兒海”,遠在塞北內蒙古之境。

  (1)零支塞是友人出關必經的邊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當友人離去途經此地時,詩人本該勸他“回望”故鄉,卻不合情理地勸他“休望”,為什么?(4分)

  (2)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請簡析之。(4分)

  答案

  (1)①背井離鄉的人途中的回望,只會徒增幾分鄉關日遠、一去難返的哀慨和絕望。詩人的勸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時的凄絕心態。(2分)②反常的勸慰,使思鄉之情流徙之苦倍增,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分)(意思對即可)

  (2)①第一首詩運用想象手法,懸擬友人出塞途中的凄涼景象,表現友人腸斷天涯之傷。(2分)②第二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在風雪肆虐的黑水與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流徙生涯的牽掛與擔憂。(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給分)

出塞詩詞鑒賞8

  [唐]杜甫

  其一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

  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其二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其三

  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

  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軍。

  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

  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其四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其五

  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

  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

  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

  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

  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注釋:

  【1】“戰伐”兩句:“有”字喑含諷意,揭出功業的罪惡本質。“舊丘”猶“故園”,即“老家”。

  【2】召募:這時已實行募兵制的“擴騎”。

  【3】薊門:點明出塞的地點。其地在今北京一帶,當時屬漁陽節度使安祿山管轄。

  【4】“千金”兩句:模仿《木蘭詩》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句法。

  【5】道周:即道邊。

  【6】斑白:是發半白,泛指老人。

  【7】居上列:即坐在上頭。

  【8】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時候。

  【9】庶羞:即萊肴。白居易詩“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別,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點。

  【10】別有贈:即下句的“吳鉤”。“別”字對上文“庶羞”而言。

  【11】吳鉤:春秋時吳王闔閭所作之刀,后通用為寶刀名。深喜所贈寶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細玩。

  【12】東門營:洛陽東面門有“上東門”,軍營在東門,故曰“東門營”。由洛陽往薊門,須出東門。這句點清徵兵的地方。

  【13】河陽橋:在河南孟津縣,是黃河上的浮橋,晉杜預所造,為通河北的要津。

  【14】大旗:大將所用的紅旗。《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陳(陣)將門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紅,恐亂大將。”這兩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現出那千軍萬馬的壯闊軍容,下句化用《詩經》的“蕭蕭馬鳴”,加一“風”字,覺全局部動,颯然有關塞之。

  【15】幕:帳幕。

  【16】列:是整齊的排列著。這些帳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離。

  【17】“部伍”句:因為要宿營,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隊。

  【18】“令嚴”句:因軍今森嚴,故萬幕無聲,只見明月高掛無中。上句也是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令嚴”的.。

  【19】悲笳:靜營之號,軍令既嚴,笳聲復悲,故慘不驕。

  【20】嫖姚:指西漢大將霍去病。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戰成名。

  【21】“古人”兩句:“古人”“今人”都指邊將說。重高勛,即貪圖功名。《昔游》詩所謂“將帥望三臺”。因貪功名,故邊疆多事。

  【22】“豈知”兩句:邊將貪功,本該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說“豈知”。有怪嘆之意。“亙”是綿亙不斷。

  【23】“六合”兩句:天地四方為“六合”,這里指全國范圍以內,全國既已統一,便無出師必要,但還要孤軍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對照。

  【24】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軍”來,

  【25】貔(pí):即貔貅,猛獸,這里比喻戰士。邊將貪功,人主好武,這就使得戰士們為了統治者的企圖而拼命。

  【26】勇:是勇往。所聞,是指地方說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漢書·張騫傳》:“天子(武帝)既聞大宛之屬多奇物,乃發間使,數道并出。漢使言大宛有善馬,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上車令等持千金以請宛王善馬。”即此“所聞”二字的本意。

  【27】大荒:猶窮荒,過去所謂“不毛之址”。

  【28】“日收”句:《安祿山事跡》:“祿山包藏渦心,畜單于護真大馬習戰斗者數萬匹。”詩句當指此。

  【29】“誓開”句:玄冥,傳說是北方水神,這里代表極北的地方。這兩句要善于體會,因為表面上好像是對皇帝效忠,其實是諷刺,正如沈德潛說的:“玄冥北,豈可開乎?”

  【30】“獻凱”句:上既好武,下自貪功,故奏捷日至。《通鑒》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四月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十四載四月奏破奚、契丹。”

  【31】兩蕃:是奚與契丹。

  【32】靜無虞:本無寇警。點破“獻凱”只是虛報邀賞。

  【33】漁陽:郡名,今河北薊縣一帶。其地尚武,多豪士俠客,故曰豪俠地。

  【34】遼海:即渤海。

  【35】粳(jīng):晚熟而不黏的稻。

  【36】來東吳:來自東吳。

  【37】“照耀”句:周代封建社會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臺。這里泛指安祿山豢養的爪牙和家僮。羅和練都有光彩,故曰“照耀”。這以上幾句,寫祿山濫賞以結人心。《通鑒》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二月,祿山奏所部將士勛效甚多,乞超資加賞,于是除將軍者五百余人,中郎將者二千余人。祿山欲反,故先以此收眾心也。”即其事。

  【38】主將:即安祿山。天寶七載祿山賜鐵券,封柳城郡公:九載,進爵東平郡王,節度使封王,從他開始。

  【39】上都:指京師,即朝廷。

  【40】凌:凌犯,目無朝廷。

  【41】“議者”句:寫祿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來俯制眾口,當時本有人告安祿山反,玄宗為了表示信任,反將告發的人縛送祿山,因之“道路相目,無敢言者。”(見《祿山事跡》)

  【42】“我本”兩句:是良家子,故不肯從逆;出師多門,故能揣知主將心事。二句是下文張本,多門,許多門道,有多次意。

  【43】益:是增益。

  【44】愁思:即憂慮,是名詞。

  【45】“身貴”句:所憂在國家,放覺身貴上不值一說。下二句正申“不足論”。

  【46】躍馬:指身貴,兼含從軍意,劉孝標《自序》:“敬通(馮衍)當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躍馬食肉。”

  【47】坐見:有二義:一指時間短促,猶行見、立見;一指無能為力,只是眼看著。這里兼含二義。

  【48】長驅:言其易。

  【49】河洛昏:指洛陽行將淪陷。當時安祿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50】間(jiàn)道歸:抄小路逃回家。

  【51】“故里”句:直照應到第一首。初辭家時,進庶羞的老者,贈吳鉤的少年,都不見了,一切都完蛋了。

  【52】惡名:是叛逆之名,祿山之亂,帶有民族矛盾性質,這個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作品賞析:

  《后出塞五首》敘寫一個軍士脫身歸來的經歷,通過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寶之變“釀亂期”的歷史真實。組詩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個應募者形象。他是一無牽掛的漢子,樂意當兵吃糧。詩中提到相贈吳鉤的“少年”,當屬唐詩中常常寫到的少年游俠一類人物。物以類聚,此詩主人公也應是這一類人物。組詩第一首系主人公自敘應募動機及辭家盛況;第二首敘赴軍途中情事,寫初次宿營時的所見所感;第三首是詩人的議論;第四首揭露朝廷對安祿山的驕縱以致養虎貽患;第五首寫軍士逃離軍旅的經過,以及之所以要脫離叛軍的考慮。此組詩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度懷著功名萬里雄心的軍士后來逃歸,其逃離的動機,詩中說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薊門軍中看到“主將”(當指安祿山)日益驕橫、目中無君,而朝廷一味姑息養奸“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自己本為效忠國家而來(“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卻上了“賊船”,“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了。

  詩一開始就講得很明白,主人公赴邊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興語,往從驕帥者,賞易邀,功易就也。”(浦起龍)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謂“重高勛”的“今人”、“奮身勇所聞”的“貔虎士”中的一員。“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屬于這類人物的夸耀口吻。從第一首“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到第五首“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見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賞的思想是一貫的,并未發生何種轉變。“古人重守邊”六句,不能理解為詩中人思想的轉變,而只能理解為詩人自己對時事的評議,或者說它們恰恰是詩人對筆下人物思想、行動的一種批判。說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還不夠,應該說這是作者直接激揚文字,站出來表態。這種夾敘夾議的手法,在杜甫詩中原是并不罕見的。

  據《通典》稱:“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竟圖勛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羅之戰,云南渡滬之役,沒入異域數十萬人,向無幽寇內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邪!”當時的邊境戰爭,唐玄宗好戰固然是一個原因;兵制的改變,也同樣是個重要原因。府兵原是寓兵于農的一種兵制,將帥不能擁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沒有武夫割據事件。而募兵之行,誠如李泌所說,應募兵士多是不事生產的亡命之徒,他們貪功重賞,形成軍中好戰心理。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響,正是“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軍。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對侵侮鄰國的興趣隨戰爭的進行愈來愈濃厚,野心的將帥也就得到長成羽翼的機會。

  《后出塞五首》就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特定時代的歷史生活。詩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個應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應募兵通常有的貪功戀戰心理,又有國家民族觀念。他為立功封爵而赴邊,又為避叛逆的“惡名”而逃走。組詩在歡慶氣氛中開頭,凄凄涼涼地結尾,是一出個人命運的悲劇。

出塞詩詞鑒賞9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一、注釋

  ①大刀環:環與還音近,古人用作還鄉的隱語。這句是說:軍隊應唱凱旋戰歌。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解:知道,懂得。

  ④馬革裹尸: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后漢書馬援傳》)

  二、賞析

  徐錫麟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因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英勇就義。他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卻是一篇意氣豪雄之作。據記載,徐錫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關至奉天、吉林,再經西北諸省邊疆而歸。”這首詩是1906年春這次壯游時所作。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前兩句詩開門見山,以詩言志,顯示出克敵制勝、橫掃千軍的'英雄氣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乘勝追擊,直出塞外,把反動統治者消滅干凈,革命軍隊應當高唱凱歌,勝利歸來。作者用倒裝句式和“應唱”、“誓滅”等字眼,充分突現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體制的決心及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末兩句詩,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勇于為國獻身,義無返顧的豪情壯志。東漢名將馬援認為,男子漢應該為國家戰死在疆場上,以馬革裹尸歸葬。作者將前人的意思翻進了一層,認為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就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須考慮。“青山到處埋忠骨”,如果為祖國為革命光榮犧牲,即使長眠于異鄉的土地上,不也同樣是躺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嗎?顯然,此處立意比馬援更深了一層,加上“只解”、“何須”的強調語氣,因而更顯得慷慨激昂,動人心魄。這首詩,通篇直抒胸臆,以詩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摯坦率地表達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實乃文如其人。誠如梁啟超所言:“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至少也是當他作出這幾句話那一秒鐘的時候,語句和生命是迸合為一。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所以這一類我認為是情感文中之圣。”

出塞詩詞鑒賞10

  【作品介紹】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此詩為送別唱和之作,贊頌了一位滿腹韜略的戍邊將軍的勇武,鼓勵他抵御突厥,安邊立功。全詩洋溢著慷慨豪邁、昂揚向上的樂觀情調,體現了初盛唐之交知識分子的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原文】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⑴

  忽聞天上將⑵,關塞重橫行⑶。

  始返樓蘭國⑷,還向朔方城⑸。

  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⑹。

  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⑺。

  晚風吹畫角⑻,春色耀飛旌⑼。

  寧知班定遠⑽,猶是一書生。

  【注釋】

  ⑴陸明府:姓陸的縣令,其人未詳。唐代稱縣令為明府。將軍:其人未詳。

  ⑵天上將:形容將領用兵神奇。語出《漢書·周亞夫傳》:“將軍從天而下。”

  ⑶橫行:比喻所向無敵。

  ⑷樓蘭國:漢代西域的一個國家,故址在今新疆羅布泊西若羌縣一帶,后改名鄯善。

  ⑸還(xuán):迅速。朔方:漢武帝時置郡,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

  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裝飾竿頂的旗。

  ⑺“星月”二句:贊美這位將軍精通兵法,能夠根據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陣營。

  ⑻畫角:古代軍中號角。

  ⑼飛旌:即飄揚的軍旗。

  ⑽班定遠:東漢班超,本是書生,明帝時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留滯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國歸屬漢朝,以功封定遠侯。《后漢書》有傳。

  【白話譯文】

  忽聽得天上降下將軍,在邊塞再次縱橫馳騁。

  剛剛從樓蘭之國歸來,馬上又奔向朔方邊城。

  戰馬披掛上黃金鎧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山川形勢排列地營。

  晚風吹來軍中的號角,春光耀眼軍旗在飛動。

  哪里知道定遠侯班超,他原來還是一介書生。

  【賞析】

  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將軍再度出塞,姓陸的縣令寫詩贈別,詩人遵循該詩原韻,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

  詩人一落筆就以“忽聞”兩字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同時,又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的壯舉作了鋪墊。三、四句,緊承第二句,以“始返”與“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表現了將軍的西征北戰,奔馳不息。他剛從遙遠的'“樓蘭國”返回,現在又要奔赴數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為了安邦御敵,這個以赫赫戰功贏得天將之稱的將軍急國家之所急,不貪圖安逸享樂,品德非常高尚。

  “黃金裝戰馬”以下六句,是設想將軍再度出塞后的戰斗生活,詩中沒有表現軍旅的艱辛,也沒有渲染戰斗的激烈悲壯,而是突出表現了將軍的指揮才能,刻劃了一個威儀堂堂、諳熟六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統帥形象。他騎著黃金裝飾的戰馬,揮動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調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樣壯觀神秘的軍陣,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營寨。接著,詩人又以“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暗示征戰的必勝。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在這六句中,詩人分別使用了“裝”、“集”、“開”、“列”、“吹”、“耀”六個動詞,把戰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末二句:“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書生出身的將軍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詩人先用反詰詞“寧知”領起,于后又以“猶是釋疑”,避免了平鋪直敘,表達了對將軍的殷切期望。

  此詩氣勢激昂雄健,體現出一種蒸蒸日上的初唐氣象。詩中多處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掛角,縱橫開闔,語出自然,渾然一體,實為大家手筆。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稱陳子昂“實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詩觀之,此言并不為過。

【出塞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詩詞鑒賞05-27

經典思鄉詩詞鑒賞12-06

《對酒》詩詞鑒賞03-17

古典詩詞鑒賞02-21

毛澤東詩詞鑒賞10-21

《牡丹》詩詞鑒賞08-09

賀知章的經典詩詞鑒賞06-29

詩詞鑒賞[推薦]05-29

《烏衣巷》詩詞鑒賞02-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人成在线天堂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永久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好屌妞蕉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