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1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構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2、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3、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5、見:(讀xiàn)同“現”,出現。
6、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7、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說。
8、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詩意: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
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
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
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
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
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賞析: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安删铡彼木洌从伞靶倪h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古詩詞鑒賞2
早行
[唐] 杜甫
歌哭俱在曉,行邁有期程。孤舟似昨日,聞見同一聲。
飛鳥數求食,潛魚亦獨驚。前王作網罟,設法害生成。
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干戈未揖讓,崩迫開其情。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3
【原文】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指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釋】
楊花雪:像雪一般的楊花。
【譯文】
自從把你送走,習中總是難離難舍,一縷相思的情意在心中縈繞不絕。
憑倚欄干眺望,衣袖輕指著銀雪般的柳絮,看橫斜的小溪空自東流,重重的山巒把小路遮沒,心上的人真的去也!
【創作背景】
、拍蠀危簩m調名。四塊玉:曲牌名。
⑵絕:斷。
、菓{闌袖拂楊花雪:寫主人公靠著闌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飛絮,以免妨礙視線。楊花雪,語出蘇軾《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如雪花般飛舞的楊花。
⑷斜:此處指溪流拐彎。
【作者簡介】
關漢卿(1230?-1297后),號一齋、已齋叟。一生主要生活在大都,與楊顯之、王和卿、珠簾秀等有來往。后南下漫游,晚年主要生活在杭州、揚州,大德年間尚在世。多才多世藝,是位編劇、導演、表演全能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散曲現存套數十三套,小令五十七首。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離別情緒的小令,用代言體寫男女離別相思,從語言、結構到音情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弊詮乃蛣e以后,心中萬分難舍,一點相思之情,綿綿不斷,不知何時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與愛人分離的`女子口吻寫來,直抒其纏綿的相思、真摯的愛情。曲從別后說起,口氣雖平易,然送別的當時,既覺“難舍”,過后思量,心緒自然無法平靜。說“相思”只“一點”,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幾時”能絕。這就強調了別情纏綿的一面,比起強調別情沉重的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謂藕斷絲連。“一點相思幾時絕”是全篇的中心,它強調了別情的纏綿,使之成為全篇描寫和抒情的基調,也使前三句顯得十分形象。
“憑闌袖拂楊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點明季節為暮春(楊花如雪)時候,此時節容易動人離思,句中或許還含有“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蘇軾《少年游》)那種暗示別離情景的意味;二是點明處所系有闌干處,當是高樓;與此同時也就點明了女主人公是獨上高樓,她在樓上站了很久,以致楊花飛滿衣襟,須時時“袖拂”。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別時景象,它與前數句的關系不甚確定?捎卸喾N解會。可作順承看,女主人公既在“憑闌”,不免由望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傷,“人去也”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另一種是作逆挽看,可認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敘騰挪,近乎小山詞所謂“從別后,憶相逢”(晏幾道《鷓鴣天》)的寫法。兩種解讀都可以,就造就了作品的多義性和啟發性,體現了作品之妙。
古詩詞鑒賞4
[唐]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注釋:
【1】勤政樓:唐玄宗開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2】千秋佳節: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準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為千秋節,布告天下。
【3】承露絲囊(náng):每年一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壽。
【4】紫苔(tái):一種漫生雜草!妒斑z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
【5】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托,多鑄成獸形以為裝飾。
作品賞析:
佳節:一作令節。得意:一作稱意。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建于開元八年(720),位于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準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布告天下。并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于勤政樓下,又于樓中賜宴設酺,“群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為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也見不到了。詩的第一句說佳節空在,是總論,第二句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著實了。
詩的后兩句寫詩人移情于景,感昔傷今。“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慨嘆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可以想象,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的一片凄涼景象。詩人不寫別的,偏偏從紫苔著筆。這是因為紫苔那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今綠銹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托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凄涼衰敗的景象。這里,“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象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回環,寫景入神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著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采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的是今日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后兩句寫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古詩詞鑒賞5
蜀道難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唉呀呀多么危險多么高峻偉岸!
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于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
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
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
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
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
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
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
青泥嶺多么曲折繞著山巒盤旋,
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
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游何時回還?
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
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
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
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
叫人聽到這些怎么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
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
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
為了什么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
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
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覺防范長蛇的災難。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
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注釋
《蜀道難》:古樂府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噫吁?:驚嘆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宋庠《宋景文公筆記》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
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何茫然:難以考證。何:多么。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茫昧杳然。據西漢揚雄?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夸張而大約言之。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人員往來。
西當:西對。當:對著,向著。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陜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人跡所不能至。橫絕:橫越。峨眉巔:峨眉頂峰。
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劍閣之南)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都被壓死。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棧道。
六龍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斌ぜ待。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 沖波:水流沖擊騰起的波浪,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卮ǎ河袖鰷u的河流。
黃鶴:黃鵠(Hú),善飛的大鳥。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陜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盤盤:曲折回旋的樣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道彎。縈:盤繞。巖巒:山峰。
捫參歷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兇。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捫(mén):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巖:險惡陡峭的山壁。
但見:只聽見。號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從:跟隨。
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云“不如歸去”!妒裼洝吩唬骸拔粲腥诵斩琶睿跏瘢栐煌。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边@兩句也有斷為“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這種斷法順。
凋朱顏:紅顏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去:距離。盈:滿。
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huī):喧鬧聲,這里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pīng)崖:水撞石之聲。?,水沖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里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轉,使滾動。 壑:山谷。
嗟:感嘆聲。爾:你。胡為:為什么。來:指入蜀。
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余里。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耙环颉眱删洹段倪x》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一夫:一人。當關:守關。莫開:不能打開。
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蚍擞H: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錦城:成都古代以產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于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嘆息。
鑒賞
整體評析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
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回環反復,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整體把握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妒竦离y》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痹娙艘钥鋸埖墓P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逐段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鉤連”,用了四韻,為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并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妒裢醣炯o》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于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著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后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標!濒撕秃完枮醵际翘柕拇~。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案邩恕笔歉吲e、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注引《圖經》云:高標是山名。這是后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逗釉烙㈧`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云,下有逆折沖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后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赡芎笳呤钱敃r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陜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巖上紆回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于參宿的分野,秦地屬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著胸膛,為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游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著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F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巖,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著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后化為子規鳥,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復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著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暗蛑祛仭痹谶@里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俺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盡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后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耙环虍旉P,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范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涂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后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為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古詩詞鑒賞6
古詩原文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衰草。
譯文翻譯
梅花凋謝了,北方邊塞的冰雪已經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飛去了。我要委托那北歸的大雁,請它問候一下故都家鄉的父老。
前線地區防務荒疏、邊聲悄寂,金人占領的淮河以北,人煙稀少。那曾經繁華奢靡的宣和宮殿,已經衰草遍地,塵煙繚繞。
注釋解釋
憶秦娥:詞牌名。雙調,共四十六字,有仄韻、平韻兩體。
梅謝了:指梅花凋落。
塞垣(yuán):指漢代為抵御鮮卑所設的邊塞。
鴻(hóng):即鴻雁,是一種候鳥。秋風起時北雁南飛,春季則自南歸北。在詩詞中常被當作信使。
憑伊:指憑借大雁
問訊:問候;慰問。
大梁遺(yí)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遺民。大梁,戰國魏都,即北宋時都城汴京。
浙河:即浙江 。
炊煙:指烹制飯菜形成的煙氣。
宣和宮殿:借指故國宮殿。宣和,宋徽宗年號。
創作背景
開禧二年(1206年),韓惦胄倉促的.北伐失敗了。和議之后,南宋朝廷昏庸的皇帝和掌權的投降派大臣立刻就把恢復中原的大業置之腦后。南宋的許多愛國志士們沒有忘記失陷的廣大國土,日日為國家的前途擔憂。心中的憂慮和期望,而作下的這首詞。
詩文賞析
開頭以“梅謝了”三字說明季節正當柳垂金絲的早春。春梅謝去,引起詞人一系列的聯想。他想起這時中原大地宋、金邊界地區,該也在凍解冰融、逐漸轉暖了,宋、金自“紹興和議”之后,兩國邊境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所謂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鴻歸早”也暗示著國境線的南移。接下去“鴻歸早”三句,要借鴻雁帶訊問候故都父老。
下片進一層表達了對故土、故都的深切懷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鎮江一帶已經接近前線,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沖要之地!斑吢暻摹,指這一帶平靜無戰事!盎春印本,是說淮河一帶,本來是人煙稠密、運輸繁忙之地,自從靖康之亂、金兵南侵,一路燒殺擄掠,而在這片瘡痍滿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艱苦,呈現出殘破荒涼的景象,這里就以“炊煙少”三個字以概括之。
末尾兩句與上片結句相呼應。前面是說早春北歸的鴻雁問候故都遺老,末尾點出故都宮殿(宣和是徽宗年號)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當年是何等巍峨宏麗,如今只余下冷煙衰草。遺民憑吊之余,不僅暗傷亡國,恐怕也在切盼著王師能如鴻歸一般,早日北上恢復中原,而這也是詞人的心愿。
詞人借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凄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 國家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指責。
古詩詞鑒賞7
《早梅》
作者:
張謂
原文: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注釋:
1、迥:遠。
2、傍:靠近。
3、發:開放。
4、經冬:經過冬天。
5、銷:通“消”,融化。這里指冰雪融化。
詩意:
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條。
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
人們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開放,
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賞析:
這首詩立意詠贊早梅的高潔,但作者并沒有發一句議論和贊語,卻將早梅的高潔品格和詩人的贊美之情清晰地刻劃出來。
“一樹寒梅白玉條”描寫早梅花開的嬌美姿色!耙粯洹睂崬闈M樹,形容花開之密集而繽紛;“寒梅”指花開之早,還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緊扣“早”字;“白玉條”生動地寫出梅花潔白嬌美的姿韻,象一塊塊白玉似的晶瑩醒目。這是對梅花外貌的描寫,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臨村路傍谿橋”,從生長環境中表現早梅的高潔品格;ú荼緹o知,不會選擇生長環境,但這里詩人在真實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遠離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橋邊,獨自悄悄地開放。這就賦予早梅以不競逐塵世、無嘩眾取寵之心的高尚品格。這樣就使詩的意境顯得開闊,進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潔。最后兩句,抒發詩人初見橋邊早梅的感受!安恢ㄏ劝l”是承上兩句對早梅的鋪寫之后的轉折,用驚嘆的口吻表達了對近水梅花早開的驚喜之情!耙墒墙浂┪翠N”寫出“不知”的緣由,用一“疑”字,更為傳神,它將詩人那時的驚喜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似乎詩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懷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壓枝頭。這就與首句的.“白玉條”緊密呼應,喻比出梅花的潔白和凜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從而含蓄婉轉地把詩意落到實處,使詩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加強了人們對早梅的傾慕之情。
一首絕句,僅二十八個字,就能將梅花寫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穎之外,還在于詩人從現實生活的觀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顏色(潔白)、地點(偏僻)、季節(早春)、氣質(耐寒)、姿態(俏麗)等特征,加以藝術的提煉和概括,并借助象“白玉條”“冬雪壓枝”等生動、形象的比喻,鮮明、傳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氣質,使人生發出美不勝嘆的感覺。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艷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
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古詩詞鑒賞8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譯文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
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
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鑒賞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坝麑⑤p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解讀
全是一共有六首,這首詩選于《塞下曲》的第三首。詩中描寫了邊疆戰士在一個沒有月亮、大雪紛飛的夜晚追擊陶笛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在夜幕和風雪的掩護下,狡猾的敵人準備偷偷逃走。敵人的行動使棲息的大雁高高飛起,引起了將士們的警覺,將軍當機立斷,率領輕騎兵部隊追逐。始終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將士們的神武英姿,但是抓住了一個細節,聚焦在積滿雪花的武器上——士兵們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積滿了雪花。這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在漫天飛舞的雪花的兵刃的輝映中,英勇的將士風采躍然紙上。
簡評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并不是戰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并不是沒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古詩詞鑒賞10
杜鵑行 [唐] 杜甫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
業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爾豈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
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
李輔國劫遷上皇,乃上元元年七月事。此詩借物傷感,當屬上元二年作。鶴曰:觀其詩意,乃感明皇失位而作。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為杜鵑似老烏
①寄巢生子不自啄
、谌壶B至今為哺雛。
。ā抖霹N行》,傷舊主之孤危也,起含寓意。蜀天子,化杜鵑,憐之也。寄子代哺,蜀帝之分猶存焉。)。
、佟度A陽風俗錄》:杜鵑大如鵲而羽烏。
②《傅物志》:杜鵑生子,寄之他巢,群鳥為飼之。
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羇孤
、贅I工竄伏深樹里
②四月五月偏號呼
、燮渎暟纯诹餮
④所訴何事常區區
⑤爾豈摧殘始發憤
、扌邘в痿鐐斡
、撸ù藨懫湫温曋K。君臣舊禮,承哺雛。伏樹號呼,自傷孤立也。哀聲流血,承號呼。含憤包羞,備言失所也。《杜臆》:傷形愚,哀其有情而不能自達。)
、俨苤苍姡骸皞}卒骨肉情!碧諠摗都烂梦摹罚骸斑z孤滿眼。”謝莊《月賦》:“羇孤遞進!
、诓苤病栋Q賦》:“恒竄伏以窮棲!比瞵r詩:“深樹猶沾裳。”
、邸秴问洗呵铩罚骸疤柡舳咧。”
、堋讹L俗錄》:杜鵑聲哀而吻有血。
、菪裂幽暝姡骸耙恍谋^區!
、蕖段骶┵x》:“樸叢為之摧殘!
⑦毋丘儉詩:“但當養羽翮!
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殿群臣趨。
。┲赂锌粗。當殿群趨,遙應蜀天子。此章,中間八句,首尾各四句。
【朱注】鮑照《行路難》:“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國門。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荊棘郁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惟悴似人髠。飛走樹間逐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贝嗽娨馑疽。)
洪邁《隨筆》云:明皇為輔國劫遷西內,肅宗不復定省,子美作《杜鵑行》以傷之。
黃鶴曰:上元元年七月,李輔國遷上皇,高力士及舊宮人皆不得留,尋置如仙媛于歸州,出玉真公主居玉真觀。上皇不懌,成疾。詩曰:“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羇孤!鄙w謂此也。
盧元昌曰:蜀天子,雖指望帝,實言明皇幸蜀也。禪位以后,身等寄巢矣。劫遷之時,輔國執鞚,將士拜呼,雖存君臣舊禮,而如仙、玉真一時并斥,滿眼骨肉俱散矣。移居西內,父子睽離,羇孤深樹也。罷元禮,流力士,徹衛兵,此摧殘羽翮也。上皇不茹葷,致辟谷成疾,即哀痛發憤也。當殿群趨,至此不復可見矣。此詩托諷顯然。鶴注援事證詩,確乎有據。張綖疑“羞帶羽翮傷形愚”句,謂非所以喻君父,亦太泥矣。蓋托物寓言,正在隱躍離合間,所謂言之者無罪也。
或疑劫遷西內,宮禁秘密,子美遠游西蜀,何從遽知之?曰:蜀有節鎮,國家大事,豈有不知者。故曰朝廷問府主。其以杜鵑比君,本緣望帝而寓言,非擅喻禽鳥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1
《長安遇馮著》 作者: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揚揚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解】:
。、灞陵:即霸陵。
。病②ぺぃ盒稳萦昝病
3、燕新乳:意謂燕初生。
【韻譯】:
你從東方回到長安來, 衣裳沾滿灞陵的春雨。
請問你來此為了何故? 你說為開山辟地買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開, 習習和風燕子新孵雛。
去年一別如今又逢春, 雙鬢銀絲添生了幾縷?
【評析】: 這首贈詩,以親切詼諧的筆調,對失意沉淪的馮著深表理解、同情、體貼和慰 勉。 ??
開頭寫馮著從長安以東而來,一派名流兼隱士風度。接著以詼諧打趣形式勸導馮 著對前途要有信心。再進一步勸導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煥發才華,會有人關 切愛護的`。最后勉勵他昨日才分別,如今已經是春天了,你的鬢發并沒有白幾縷, 還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為。
全詩情意深長,生動活潑。它的感人之處,首先在于詩人的心胸坦蕩,思想開 朗,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對朋友充滿熱情。因此,他能對一位邂逅的 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誠同情,體貼入微,而積極勉勵。詩在敘事中寫景,借寫景 以寄托寓意。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轉,讀來一覽無余,品 嘗則又回味不盡。
古詩詞鑒賞12
哀王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
竊聞天子已傳位,圣德北服南單于。
花門?面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譯文
長安城頭,佇立著一只白頭烏鴉,
夜暮了,還飛進延秋門上叫哇哇。
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個不停,
嚇得達官們,為避胡人逃離了家。
玄宗出奔,折斷金鞭又累死九馬,
皇親國戚,來不及和他一同驅駕。
有個少年,腰間佩帶玉塊和珊瑚,
可憐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啞。
千問萬問,總不肯說出自己姓名,
只說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經有一百多天,逃竄荊棘叢下,
身上無完膚,遍體是裂痕和傷疤。
凡是高帝子孫,大都是鼻梁高直,
龍種與布衣相比,自然來得高雅。
豺狼在城稱帝,龍種卻流落荒野,
王孫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與你長時交談,
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話。
昨天夜里,東風吹來陣陣血腥味,
長安東邊,來了很多駱駝和車馬。
北方軍隊,一貫是交戰的好身手,
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聽說,皇上已把皇位傳太子,
南單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們個個割面,請求雪恥上前線,
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緝拿。
多可憐呵王孫,你萬萬不要疏忽,
五陵之氣蔥郁,大唐中興有望呀!
注釋
()延秋門:唐玄宗曾由此出逃。
。ǎ┙鸨迶嗾郏褐柑菩谝越鸨薇揆R快跑而金鞭斷折。九馬:皇帝御馬。
。ǎ⿲殻河衽濉
。ǎ┯纾航锹。
()高帝子孫:漢高祖劉邦的子孫。這里是以漢代唐。隆準:高鼻。
。ǎ┎蚶窃谝兀褐赴驳撋秸紦L安。邑:京城。龍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ǎ┡R交衢:靠近大路邊。衢:大路。
()斯須:一會兒。
()東風吹血腥:指安史叛軍到處屠殺。
。ǎ八贩健本洌褐柑茖⒏缡婧彩劁P的河隴、朔方軍二十萬,為安祿山叛軍大敗的事。
。ǎ皞魑弧本洌禾鞂毷遢d八月,玄宗在靈武傳位于肅宗。
()花門:即回紇。面:匈奴風俗在宣誓儀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誠意。這里指回紇堅決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
()狙:伺察,窺伺。
。ǎ┪辶辏何宓哿。佳氣:興旺之氣。無時無:時時存在。
()白頭烏:白頭烏鴉,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亂,有白頭烏萬計集于朱雀樓。
賞析
年(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僅帶著楊貴妃姐妹幾人,其余妃嬪、皇孫、公主都來不及逃走。七月,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攻陷長安,先后殺戮霍長公主以下百余人。詩中所指“王孫”,應是大難中的幸存者。
這首詩先追憶安史禍亂發生前的征兆;接著寫玄宗委棄王孫、匆促出奔后,王孫流落的.痛苦;最后密告王孫內外的形勢,叮嚀王孫自己珍重,等待河山光復。全詩寫景寫情,都是詩人所目睹耳聞,親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蕩人胸懷。詩歌敘事明凈利索,語氣真實親切,寫同情處見其神,寫對話處見其情,寫議論處見其真,寫希望處見其切。杜甫的詩歌之所以被稱為“詩史”,與這樣的藝術特點是分不開的。
作者在詩中極言王子王孫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遭受種種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規勸統治者應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貪圖享樂,致使子孫也無法遮顧,可悲可嘆。全詩詞色古澤,氣魄宏大。前這首詩說:“通篇哀痛顧惜,潦倒淋漓,似亂似整,斷而復續,無一懈語,無一死字,真下筆有神!保ā抖乓堋罚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
古詩詞鑒賞13
樹中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鳥銜野田草,誤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猶不死。
草木雖無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鳥在野草田間銜枝,卻誤入了枯桑叢里。入地不深容易拔起的根植生在異地的土壤上,適逢春天尚且不會枯死。草木雖然無情,因為彼此的依靠尚可以生存。為什么是同一棵樹上的枝葉,命運卻有枯榮的'不同?
注釋
、倏屯粒寒惖氐耐寥。
、谖8喝氲夭簧钊菀装纹鸬母。
簡析
《樹中草》,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在這首詩里,詩人抒發了世人命運飄忽不定的郁悶之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年病逝,享年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詞鑒賞14
古詩原文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譯文翻譯
煙霧蒼茫,風雨凄迷。岸邊的花兒已凋謝,只聽得鷓鴣聲聲啼。遠方的來客乘著一葉扁舟靠近荒野渡口。這種地方最容易引發陣陣鄉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靜,時間已到暮春時候。
注釋解釋
南鄉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
漠漠:煙霧迷蒙的樣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凄凄:寒涼貌!对娊洝む嶏L·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
鷓(zhè)鴣(gū):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谷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扁(piān)舟:小船。臨野渡:靠近荒野渡口處。
水平:水面平靜。
詩文賞析
這首《南鄉子》,是一幅著墨不多的水墨畫,一片江鄉暮春景色,卻被作者弄得滿紙春愁。說起來,煙當然漠漠,而雨卻未見得人人都覺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當然是自然現象,但斯時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買任何人的賬,看落花泛鄉愁的人,即使給他看花開,他也只會看到“愁”。有人說,這是點明時間,卻沒有想到鄉愁與時間全不相干,沒有任何人可以證明,鄉愁只能在某個時間段才會產生。作者只是把他無處發泄的思鄉之情,像噴泉一樣噴射,誰碰上也免不了變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這些煙枝雨葉改變了它們的本來面目。只有這樣,才能從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
此詞給讀者的是“愁云恨雨,滿目凄清”的感覺,而拆碎下來,卻是煙、雨、落花與鷓鴣的叫聲而已。但就在開頭這十三個字里,卻使人覺得這些碎玉零珠滾滾而來,既是互相連貫,又能互相配合。說到底,這都是作者那條感情絲線上懸掛的.瓊瑤,它們是由感情組織在一起的。
這首詞屬于“單調小令”,但它有個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韻,后十七字換仄韻。從韻腳的改變,使人產生一種分了上下片的錯覺。實際上這首詞在行文方面也的確如此。前十三字,以比興見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敘述方式說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鄉愁。在韻腳上似斷,而在文字和內容上卻一氣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鄉處,客路風雨,又值春意闌珊,又是不得不思鄉之時。野渡凄寂無人,不堪鷓鴣之啼也。前后照應,結構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古詩詞鑒賞15
晚 鴉
崔護
黯黯嚴城罷鼓鼙,
數聲相續出寒棲。
不嫌驚破寒窗夢,
卻恐為奴半夜啼。
鑒賞
詩中描寫的情景應發生在長安城南,禁夜之后。
示意止其行李,以備竊盜的暮鼓早已敲過了(黯黯嚴城罷鼓鼙),這時某一住宅中的一位婦人,卻被屋外樹上的鴉啼聲驚醒。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未因此埋怨啼鴉,卻反作歉然的語氣道:恐怕是我睡夢中的哭聲驚擾了枝上的晚鴉罷?磥,她一點也不為昨夜悲哀夢境的驚破而感到遺憾。
這就立刻使人們聯想到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同樣被啼鳥驚夢,這里的婦人可是怨聲沖天,遷怒于啼鳥呢。兩首詩情景形成對照,但不同的形式,卻有相同的意味。不管嫌鳥也好,不嫌鳥也好,可以說都不是詩的本意。詩人通過怨鳥或謝鳥的形式,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表現閨怨。一般說來,閨怨的本質內容沒有太大差別,千差萬別之處在于表現的方式。不正面寫閨怨,而借水怨山,從側面微挑,更具含蓄韻味。
詩里一面稱鴉窠為寒棲,一面稱自家為寒窗,兩兩相形,最見物我同情之意,不待奴啼驚鴉,鴉啼驚奴,彼此原諒而后知。與《春怨》比照來讀,我們感到這體諒晚鴉的人,是貧婦;那打起黃鶯的人兒,卻是香閨少婦。由詩讀出人物身份,可見詩的高妙。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鑒賞01-23
《池上》古詩詞鑒賞08-11
優秀經典古詩詞鑒賞06-20
《詩經》古詩詞鑒賞06-04
《登樓》古詩詞鑒賞02-22
《小至》古詩詞鑒賞02-22
春日古詩詞鑒賞02-22
鳥古詩詞鑒賞02-22
《黃河》古詩詞鑒賞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