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總則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形象思維與口頭表達交流及寫作在內的基本能力,具有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詩詞鑒賞”應發揮其人文性的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較高文學素養的人才,以詩育人,在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東南大學四牌樓本部曾是六朝皇宮、臺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會之所,沈約等便在這里提出“四聲八病”說,創作“永明體”詩歌。現在較多的學者認為詞起源于六朝樂府,梁武帝蕭衍、沈約、蕭綱等創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陸瓊《飲酒樂》、徐陵《長相思》已具有詞的雛形,只是未完全講平仄格律。
這些作品也誕生在東大這塊土地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南大學是我國格律詩詞的發祥地。
在這里弘揚詩教,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今西風勁吹,母語教育危機重重,以詩詞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開展生動形象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對中小學已學唐宋詩詞系統梳理:
大學生過去也接觸過許多唐宋詩詞的名篇,但缺乏系統性。
本課程按唐詩、唐宋詞兩條線幫助學生建立起較系統的相關知識體系,對已有知識及信息梳理、更新,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活”舊知識,從詩史、詞史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使新老知識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以詩詞為媒介,以“高尚”與“和諧”為目標,開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國詩歌有“言志”的傳統,中國歷代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都寫過不少閃耀思想光輝的詩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結合詩詞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鄉的感情,使之關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剛直不阿的品格,同時學習蘇軾等人瀟灑曠達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品位。
本課程與大學語文等文學素質課一樣,應具有傳播人文精神、開展道德熏陶與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說教,而是在唐宋詩詞精品的感染下,使學生講氣節、講節操、講廉恥、講有所不為、講正氣、講不唯上不唯官、講民本思想、講平民意識……從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華與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3、繼承宋以來的“疑古”傳統,改善學生的思維品格
學生求知往往經歷:無知——有知——懷疑——創新和朦朧——較清晰——再朦朧——再清晰的過程。學習唐詩、宋詞的同時,也應學習宋以來的“疑古”傳統,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對文學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對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點迷信,多點獨立思考,多點標新立異。
這對學生日后在自身學科領域建立開拓創新意識很有好處。
4、“淺化”與“深化”相結合,“求甚解”與“不求甚解”相結合
歷來詩詞鑒賞均采取注釋、賞析、作者介紹相結合的“淺化”模式,我們在“淺化”的同時還適當“深化”教材,通過單元[總論]、[集評]、[匯評]、[本事]、[附錄資料]、[真偽考]、[作品綜述]等去“深化”教學內容,拓寬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部分優秀生可以開展研究性的學習,也迫使老師去貼近學術前沿。
本課程堅持以課外、課內相結合,要求學生從“不求甚解”——知之較多——漸入佳境,提倡“求甚解”與“不求甚解”相結合,以增大信息量,拓寬閱讀面。
5、與詩詞創作相結合
唐宋詩詞代表了中國傳統詩詞的最高水平,繼承這份文學遺產,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字詞、典故或一般的內容分析、藝術賞析,還應通曉詩詞格律,嘗試寫詩填詞,嘗一嘗創作的甘苦,既可學會一種寫作技能,更能以較為內行的眼光去鑒賞詩詞。
讓學生過過當“詩人”的癮,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教材與教學內容
1、建立《唐宋詩詞鑒賞》系列立體化教材,20xx年及以前建設8種教材:《唐宋詩詞鑒賞》(20xx年北京大學版,32萬字)、《唐宋詩詞鑒賞》(20xx年版,北京大學版,50萬字)、《唐詩鑒賞》(20xx年版,南京大學版,45萬字)、《唐宋詞鑒賞》(20xx年版,南京大學版,45萬字),《唐宋詩詞鑒賞電子教案(CD-ROM格式)》、《唐宋詩詞鑒賞音像教材(DVD格式,約3G)》、《唐宋詩詞鑒賞網絡課件(DVD格式,約5-6G,上片不含教學實況,下片只含教學實況)》。
2、20xx年再編纂一種文字教材:《詩詞寫作教程》,并有配套的電子教案、音像教材及網絡課件。
3、計劃編著研究生層次的教材三種:《詩詞藝術教程》、《詩學通論》、《詞學通論》,并與電子音像配合。
4、此系列教材均具有系統性、網絡式、立體化、大信息的特點。
《唐詩鑒賞》按詩史順序分為18單元:唐詩概論、初唐詩(上、下)、盛唐詩(一、二、三)、李白(上、下)、杜甫(上、下)、中唐詩(一、二、三、四)、白居易、晚唐(一、二、三);
《唐宋詞鑒賞》按詞史順序分為18個單元:緒論及唐詞、花間詞、南唐詞、柳永張先、晏歐詞、蘇軾(上、下)、蘇門詞人、賀鑄周邦彥、南渡詞人、李清照、陸游、張孝祥范成大、辛棄疾(上、下)、辛派詞人、姜夔史達祖、吳文英宋末詞人。
5、教材分精讀篇目(含作者介紹、集評、課文、注釋、匯評、本事附錄資料、賞析)、備選課文、泛讀課文、專題,作品綜述、參考篇目、中小學已學篇目、思考與練習等。
專題包括詠史、懷古、山水、田園、思鄉、詠物等三十多個專題,一一附于各單元后。
四、教學方法:
1、采用課前預習、課上答題、重點講解、課外閱讀背誦的系統學習方法。采取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法,在中小學已學唐宋詩詞的基礎上再精讀唐詩、唐宋詞近二百首,泛讀近1500首(均納入課本中)。
2、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與教材配合建立與之配套電子教案、音像教材、網絡課件供本校任課教師及全國同行采用。
3、充分發揮網絡課程作用,在“大學語文·中國”網(http://或)建立起“唐宋詩詞”網絡課程(5000兆以上),以豐富的內容、圖文音像并茂,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逐步開辟網上答疑、網上考試、網上交流等功能。
加強師生互動,使本課程具有更人性化的特點。
4、與寫作相結合,開設“詩詞格律與創作”全校公選課程,供本科生、碩士生選學,學生創作的優秀詩詞和對聯掛上“大學語文·中國”網,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其寫作能力。
5、與“金陵之聲廣播電臺”、江蘇電視臺國際頻道等媒體合作,在電臺開設“唐詩鑒賞”、“唐宋詞鑒賞”、“詩詞格律與創作”等系列課程,開通網上輔導課程,面向海峽兩岸及全球愛好唐宋詩詞的聽眾、觀眾。
6、在全國各地大專院校、中等學校召開唐宋詩詞講座,向全國高校提供教材、電子光盤,擴大本課程的輻射作用。
五、學時:
唐詩鑒賞:32課時,唐宋詞鑒賞:32課時,詩詞格律與創作:32課時(或48課時)。
六、考試:
參見《唐宋詩詞鑒賞考試大綱》如下:
東南大學“唐宋詩詞鑒賞”考試大綱?
一、總則
本校“唐宋詩詞鑒賞”考試旨在測試學生實現《教學大綱》中五大功能(“梳理”和“激活”已學舊知識的功能、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熏陶功能、改善思維品格的功能、建構唐宋詩詞史的功能、學習詩詞寫作的功能)的落實情況,三門分課程各有側重,考核其知識水平、閱讀能力、鑒賞能力、詩詞寫作能力的提高及實際水平。
考試可采用閉卷、開卷、寫小論文、網上答題等形式,小論文也可采用紙質、電子郵件等形式,但切不可從網上下載作簡單拼接或互相抄襲。
考試應以考核已教的精讀課文為主(不少于60%),兼及備選課文、泛讀課文及專題課文,考試既考知識的掌握,更注重考核能力的提高。
二、唐宋詩詞歷史及基本知識的考核
應考核詩詞的基本知識:文體知識、流派知識、專用名詞、詩詞修辭術語等等;
應考核重要詩詞流派、詩詞現象產生的社會經濟及文學原因,它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成就及不足。
考核重要的詩詞學術爭鳴攻辯雙方的主要觀點,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考核詩詞發展中某個流派或某個歷史階段詩詞的簡略情況,能以二三百字說清要點。
應弄清重要詩人、詞人的代表作,他(她)在詩詞史上的地位,從思想性、藝術性把握其主要特色,還可將在詩壇、詞壇齊名或生活年代相近、創作風格相近的作家進行藝術比較。
如蘇、辛齊名,其風格卻相去較遠,應能辨證分析其異同。
三、詩詞賞析
詩詞賞析含詩詞全篇及名句賞析,也包含解釋詩詞句中某一兩個關鍵的字詞;
名句賞析要求其能說出該句出于何代、何人、何首詩詞,并能說說該詩句的藝術內涵以及用典、修辭等方面的特點;
詩詞賞析只可考絕句、律詩、小令、中調和長篇古風中特別有名的段落;
考核賞析的主要是已教篇目,若考未教篇目不僅必須課本上有的,且必須是難度大大低于精讀篇目。最好是已學作家的其他篇目,方便學生運用課上學到的知識來分析鑒賞。
考核中也可兼及中小學已學篇目,檢驗本課程“激活”舊知識的作用。
四、考核與詩詞有關的語言、文字及文化知識
可以考慮以卷面份量1/5的篇幅安排考核學生將繁體改簡體、將簡體改繁體,也可考核某些詩詞中出現的多音字、多義字的不同用法以及科舉、職官、天文、歷史等與詩詞相關的簡單文化知識,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唐宋詩詞鑒賞》教學大綱】相關文章:
唐宋詩詞05-20
【集合】唐宋詩詞05-21
唐宋古詩詞01-28
唐宋詩詞精選[15篇]05-21
詩詞鑒賞05-27
唐宋詩詞15篇(熱門)05-22
唐宋詩詞15篇(通用)05-21
唐宋詩詞精品[15篇]05-22
(實用)唐宋詩詞15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