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早春 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早春 古詩1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
①呈:恭敬地送給。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乳汁,這里指春雨的滋潤。
④最是:正是。
⑤絕勝:大大超過。
⑥皇都:帝都。
⑦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
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賞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人們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臨末,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 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早春 古詩2
原文:
城東早春
朝代:唐朝
作者: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新春時節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凈。
倘若在仲春時節,林苑里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賞花人,豈不是太過遲了。
譯文二
詩家喜愛的清麗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綠柳剛剛萌發出嫩黃的新芽,清新可人。
要是等到上林苑百花爭艷的時候,出門的可就都是賞花游玩的人了。
譯文三
柳樹剛冒出綠芽,也許沒有似錦的鮮花美麗,可是詩人看到這幅景象卻非常欣喜,因為他發現春天來到了。如果等到滿園春色,大家都出門看花,那不是太遲了嗎?
注釋
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詩家:詩人。
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
上林:上林苑,指長安城,漢代宮苑。
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
賞析:
詩的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美麗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了作者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天氣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聯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做具體描繪,必成累贅。下聯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濃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艷麗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的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既寫清麗之景,又寫濃麗之景,對比鮮明,格調十分輕快。第三句寫出芳春的繁花似錦,用景色的濃艷來反襯早春的“情景”。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早春 古詩3
《城東早春》
作者: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釋:
1、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2、詩家: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3、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勻:均勻,勻稱。
4、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5、俱:全,都。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翻譯: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
嫩綠的柳樹才開始抽絲,
顏色尚未均勻,這時就應以詩家的慧眼,
贊美楊柳,歌唱春天,以喚起人們的熱愛。
如果等到春深花茂,
就像皇家庭園上林苑那樣錦繡滿地,
那時,人人都會懂得去看花愛花,
就不需要你來多事了。
賞析: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游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這里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極其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兩句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言。后兩句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艷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秾艷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之喧嚷如市。這后兩句與前兩句,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反襯出詩人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于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全詩將清幽、秾艷之景并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蘊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早春 古詩4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知識點歸納:
1、詩中最為精彩描寫早春的綠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詩句是:草色遙看近卻無。
2、這首詩表現早春特點的景物有哪些?答:小雨、草色等,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3、近卻無一詞好在何處?答:近卻無表現了詩人獨到的觀察體驗,早春時節春草嬌嫩細小,星星點點,遠看一片碧綠,近看卻時有時無,這三個字將初春小草的特點細致的表現出來。
4、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首絕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風光更好。
5、請你談一談這首絕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萌生的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6、寫景須抓住事物的特征,詩中1、2句寫出了早春怎樣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作者所寫的`早春之景。
答:寫出了春雨細膩滋潤、春草若有若無的特點。長安的大街,浸在蒙蒙的細雨中,雨絲是那樣輕細,那樣柔和,那樣滋潤,好像酥油一般。在細雨的滋養下,那草色,遠遠望去,碧色朦朧,極清極新極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覺得失卻了那綠色,但見細嫩纖小的草芽剛剛鉆出土面。
7、3、4句中最絕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對早春特別喜愛的感情,也隱含著激勵人們珍惜早春美好時光的意思。
這就是我們為大家準備的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背知識點的內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實際需要。
早春 古詩5
韓愈描寫春雨的古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
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鑒賞】
詩人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這一句是全篇中的絕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長安,冬天未過,春天還未來臨。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來了,最初的春草芽兒就冒出來了,作者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作者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作者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來的第三、四句是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早春 古詩6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原文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
芳林逢旅雁,候館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
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賞析
古代楚國范圍很廣,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以及四川、廣西、陜西三省的一部分。后來所謂“楚”,常常泛指南方的廣大地區。第一句說,極目千里,所看到的樹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國的范圍之內。遠行的人最怕望不到邊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卻正有千里之遙。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我這個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擔憂這遙遠的路程啊(何苦賒)! “賒”遙遠的意思。在九百多年前,人們出門,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是船和馬,多數人得靠徒步行走;要走千里路程,可不是一容易的事。知道這情況,這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窮千里”,就這樣“何苦賒”了。
作者曾在洛陽做過官,在那里結識了一些朋友。早春的時候,他在離開洛陽去往南方的路上,寫下這首詩。
在古時候,離家遠行是很容易產生孤寂的感覺的.,第二聯正是寫這種感覺:走近散發出芳香的樹時,正好看到北歸的大雁;到了行人宿夜的旅店(候館),又聽到山里的烏鴉亂叫(噪)的聲音。雁是一種候鳥,冬天飛到南方,春天又飛回北方,到處漂泊。在外旅行的人,見到大雁,常常會觸發自己孤獨流浪的離愁。何況這雁在春天又是向北飛,而他卻要往南行,這一對比,便更增加了他有家不能歸的感慨了。一天走累了,本想在旅店好好歇一下,卻又聽到烏鴉煩人的叫聲,心情怎么能平靜下來呢?
走了一段陸路,又改換成水路。第三聯寫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進入到河邊的青草,也就是說,青草已經抽芽,長出來了,帶來了春天的氣息;水上植物也已經開了花,就在木筏的邊上。河邊水上的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沒有那種閑情逸致來欣賞這良辰美景;相反地,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離愁;不能同親友共賞,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虛設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靜。他在想什么呢?
最后一聯說,迎著春天的東風,喝上一杯悶酒,在這新年到來的時候,我只是想著家鄉。逢年過節,一般都要同家人團聚,共賀新春。可是他在新春的時候,還要在外地長途跋涉,哪有心思去欣賞春天的美好景色呢?新年只能使他更加想念家鄉了。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早春 古詩7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①
唐·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②。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3)。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④。
[注釋]:①和(hè)按照別人詩的題材、韻腳而作的詩,是對原作的酬答。晉陵:常州市的古名稱。丞:古代官名。②宦游:在外做官的人。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冬眠、開花、發芽等等)。③淑氣:溫暖的`氣候。晴光:春光。蘋:即浮萍,多年生水草。④古調:指陸丞原詩。歌古調:像古人歌曲一樣的陸丞的詩。
8.在詩中,作者對所見春景作精練生動描繪的句子是:“, 。”(1分)
9.“偏驚物候新”的意思是 。(2分)
10.有人說:“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二句與李白《關山月》中“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二句表達了一種共同的情結。這是怎樣的一種情結?你如何看待這種情結? (2分)
參考答案:
(一) 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或“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1分)
9、(宦游人)才易對物候的變化感到觸目驚心。(2分)
10、思歸故鄉的情緒(1分)怎樣看待:言之成理即可。(1分)
早春 古詩8
[唐]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釋:
【1】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2】詩家: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
【3】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
【4】新春:即早春。
【5】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
【6】勻:均勻,勻稱。
【7】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
【8】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9】俱:全,都。
【10】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作品賞析:
[注釋](1)詩家:詩人。清景:美景。(2)上林:皇帝的御花園。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譯文]新春時節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最佳時刻,柳枝剛剛吐出淡黃的嫩芽,顏色還有一半未曾勻凈。倘若在仲春時節,皇上御花園里繁花似錦時,出門一看,都是踏青游春的賞花人。
-------------------
這首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據詩的第三句,題中的“城”當指唐代京城長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此詩約為在京任職期間所作。
上聯可結合詩題來理解。首句是詩人在城東游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意思是說,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也就是說,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新春”就是早春。“詩家”是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一個“清”字很值得玩味。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首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寫。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淡而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悅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多少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天氣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疣。下聯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秾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秾艷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之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
此詩納清極、秾極之景于一篇,格調極輕快。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早春 古詩9
目錄
作品簡介《城東早春》是唐代詩人的詩作,抒寫作者對早春的熱愛之情。此詩雖只有第二句實寫春色,而描寫春色又只以柳芽一處,卻概括了早春全景。后半段雖寫仲春觀花的慣常盛況,實際卻更加反襯出早春的獨特與詩人的慧眼。全詩語言精練,構思巧妙,對比鮮明,含蘊深刻,堪稱佳篇。
作品原文
城東早春
[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作品注釋
⑴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⑵詩家: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⑶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勻:均勻,勻稱。
⑷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⑸俱:全,都。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作品譯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式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若是到了京城花開之際,那將滿城便是賞花之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年份難以考證。從詩的第三句看,題中的“城”當指唐代京城長安。楊巨源曾在長安任職多年,歷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此詩當是他在京任職期間所作。
作品鑒賞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游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這里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極其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兩句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言。后兩句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艷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錦,色的秾艷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之喧嚷如市。這后兩句與前兩句,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反襯出詩人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于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全詩將清幽、秾艷之景并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蘊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作品點評
王思宇:此詩納清極、秾極之景于一篇,格調極輕快。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作者簡介
楊巨源,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于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于755年,卒年不詳。另外同名的還有宋代抗金名將。
早春 古詩10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韓愈的文學常識;朗讀、背誦全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3.根據詩句想象畫面,感悟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背誦和默寫這首詩;理解作者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釋題導入
1.(板書詩題,齊讀)說說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詩題告訴了我們時間:早春;送呈對象:張十八,張十八即唐代詩人張籍,我們曾學過他的《秋思》;對方官職:水部員外郎)
2.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課件出示)
如此一個大文豪想告訴他的學生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誦讀,讀準字音,看準字形。
2.教師范讀。
3.指名讀,指導朗讀節奏。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4.全班齊讀。
5.請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文,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天街小雨潤如酥”“最是一年春好處”)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讓學生借助注釋,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2)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又看不出什么)
(3)“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詩的第三、四句。
(1)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2)“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對比)
3.再讀古詩,想象畫面。
(1)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2)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板書設計]
4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勝暮春——早春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因此,我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素材積累】
一個從小練習芭蕾舞的女孩,決定將跳舞作為終身職業。一天,她去求見芭蕾舞團團長,說:我想成為出色的芭蕾舞演員,不知我是否有這個天分?團長看她跳了一段舞,搖了搖頭說:不,你沒有這個條件。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沒穿過。
早春 古詩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并默寫本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復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于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著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說是柳樹,于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為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天街小雨潤如酥”“最是一年春好處”。)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借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
早春 古詩12
《城東早春》古詩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城東早春》譯文
為詩人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綠柳枝頭剛剛露出幾顆嫩黃的柳眼。
若是等到長安城中花開似錦之際,滿城都是賞花郊游之人。
《城東早春》譯文二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
若是到了京城花開之際,那將滿城便是賞花之人。
《城東早春》注釋
城:指唐代京城長安。
詩家:詩人的統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才黃: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勻:均勻,勻稱。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俱:全,都。看花人:此處雙關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城東早春》賞析
此詩抒寫作者對早春的熱愛之情。雖只有第二句實寫春色,而描寫春色又只以柳芽一處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雖寫仲春觀花的慣常盛況,實際卻更加反襯早春的獨特與詩人的慧眼。全詩語言精練,構思巧妙,對比鮮明,含蘊深刻,堪稱佳篇。
此詩寫詩人對早春景色的熱愛。前兩句突出詩題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詩人在城東游賞時對所見早春景色的贊美。這里有兩層意思,既是表明,為詩家所喜愛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時也表明,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發詩家的詩情。一個“清”字用得貼切。這里不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這種景色剛剛開始顯露出來,還沒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環境顯得很清幽。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是對早春景色的具體描繪。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俗稱“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籠統地寫柳葉初生,雖也是寫“早春”,但總覺得平淡無味。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勾畫得非常逼真。生動的筆觸蘊含著作者極其歡悅和贊美之情。早春時節,氣候寒冷,百花尚未綻開,唯柳枝新葉,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機,最早為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寫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將早春之神寫出,如再作具體描繪,必成贅疣。下聯用“若待”兩字一轉,改從對面著筆,用芳春的秾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京城長安。繁花似錦,寫景色的秾艷已極;游人如云,寫環境之喧嚷若市。然而這種景色人人盡知,已無新鮮之感。此與上聯,正好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同時這也是比喻之筆,“俱是看花人”不僅僅是說錦繡滿地,觀賞花的人多,更是說人已功成名就,人們爭趨共仰。因此,此詩的深層意旨是:求賢助國、選拔人才,應在他們地位卑微、功績未顯之際,猶如嫩柳初黃、色彩未濃之時。這時若能善于識別、大膽扶持,他們就會迅速成材,擔當大用;如果等到他們功成志得、譽滿名高,猶如花開錦繡、紅映枝頭,人們爭趨共仰,就不用人去發現和幫助了。
此詩納清極、秾極之景于一篇,格調極輕快。詩篇特從“詩家”的眼光來寫,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創作見解:即詩人必須感覺銳敏,努力發現新的東西,寫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復那些已經熟濫的舊套。
全詩將清幽、秾艷之景并列而出,對比鮮明,色調明快;同時含蘊深刻,耐人尋味,堪稱佳篇。
《城東早春》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的第三句看,題中的“城”當指唐代京城長安。作者楊巨源曾經在長安任職多年,歷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此詩當是他在京任職期間所作。
早春 古詩13
韓愈【唐】
其一:
天街②小雨潤如酥③,草色遙看近卻《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意畫無。
最是④一年春好處,絕勝⑤煙柳滿皇都⑥。
注釋
①呈:恭敬地送給。
②天街:東都洛陽城“定鼎門大街”,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寬闊,路邊楊柳扶疏,間植桃、李、石榴,中間為三條道,居中為“御道”,兩側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對應天上的“天街”星座。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這里形容春雨的滋潤。
④最是:正是。
⑤絕勝:遠遠超過
⑥皇都:洛陽城(唐朝東都),神都。[2]
⑦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水部此處代指工部。
譯文
定鼎門大街上空絲雨紛紛,它像奶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遠勝過綠柳布滿京城的春末。[2]
作品鑒賞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早春 古詩14
活動目標:
1、學習古詩《早春》,按照古詩的節律朗誦。
2、理解古詩的基本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
活動重點:
學習古詩《早春》,按照古詩的節律朗誦。
活動難點:
理解古詩的基本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
活動準備:教學掛圖、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導入活動:回顧春天的美麗景象。
(1)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天的雨是什么樣的?樹木、小草有什么變化?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觀察并大膽表達出來。)
(2)仔細觀看掛圖,感受春天的美麗。
教師:看看畫面上有灑滿?春天是什么樣?
(引導幼兒邊看邊和同伴講一講。)
(3)激發幼兒喜愛春天的情感。
教師:你們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教師小結:春天是一個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的季節,它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
2、初步欣賞古詩《早春》。
(1)幼兒傾聽配樂古詩。
教師:春天是多么美麗啊!我們來聽聽詩里是怎么說的吧。
(2)幼兒交流。
教師:詩里說的春天是什么樣的?
(在幼兒說出古詩里的一些字詞時,教師就把這一句完整地念一遍。)
(3)幼兒看圖欣賞古詩。
教師播放配樂古詩,請幼兒邊閱讀幼兒用書邊傾聽。
3、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1)理解故事的'題目。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早春》,這是什么意思呢?
(讓幼兒知道這首詩寫的是春天剛剛到來時的景色。)
(2)初步理解古詩。
教師逐句念出古詩,引導幼兒理解每一句的內容:皇城下著小雨,把大地浸潤得酥軟,小草鉆出地面,遠看一片淺綠近看卻無。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它遠遠勝過了晚春時的滿城煙柳。
(3)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為什么在遠處看一片小草的淺綠,在近處卻什么都沒有?你覺得一年之中最美的是什么時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句的意思。)
4、幼兒朗誦古詩。
(1)教師示范用有節奏的聲音朗誦古詩。
(2)幼兒在悠揚的背景音樂聲中朗誦古詩。
【早春 古詩】相關文章:
春天的古詩《城東早春》賞析03-31
《城東早春》古詩詞鑒賞02-22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古詩賞析01-20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古詩文鑒賞01-20
早春的作文02-15
早春的作文03-05
家鄉的早春作文03-06
尋覓早春作文11-04
早春的作文(精)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