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虞美人詩詞
虞美人詩詞
更新時間:2024-06-17 13:34:05
  • 相關(guān)推薦
虞美人詩詞(集合)

虞美人詩詞1

  虞美人·春愁

  陳亮

  東風(fēng)蕩飏輕云樓,時送蕭蕭雨。

  水邊臺榭燕新歸,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

  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陳亮詞作鑒賞

  葉適在《書龍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記載了陳亮每當(dāng)一首詞寫成后,常自感嘆:“平生經(jīng)濟之懷略已陳矣。”陳亮本人的話說明了他的詞作不是一般的賣弄風(fēng)騷,而是寄寓著他的經(jīng)邦濟世的思想抱負(fù)。也就是說,讀他的詞必須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聯(lián)系起來,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義。這首《虞美人。春愁》詞,被黃飏選錄在《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里,足見他對這首詞的重視。周密評論此詞說:“陳龍川好談天下大略,以氣節(jié)自居,而詞亦疏宕有致。”這種說法,似嫌抽象。它的題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進一步品味。

  開頭兩句:“東風(fēng)蕩輕云樓,時送蕭蕭雨。”東風(fēng)在輕輕地吹拂著,天上也只有幾縷淡淡的云彩,這云淡風(fēng)輕的天氣,正是引人快意的時候,然而卻時時下起了狂暴的雨。這兩句里的“風(fēng)”和“雨”,是全詞的詞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風(fēng)雨中消逝的。領(lǐng)起了全篇詞意。“水邊臺榭燕新歸,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這兩句是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誰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來。這里的“泥”,承第二句“蕭蕭雨”,“落花”承第一句“東風(fēng)蕩飏”而來,燕子新歸,而落紅已經(jīng)成陣,目睹這種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fēng)飄萬點正愁人。”老杜的詩句大概就是詞人此時心情的寫照。

  過片“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來。海棠是百花中比較艷麗的一種,它落下來,被和在徑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繽紛,有如錦繡,散發(fā)著香氣,這是它最終的命運。海棠花是這樣,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謝,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紅樓夢》里的話說,就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還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隨之而疲憊不堪。“春瘦”二字是全詞的主旨所在。歇拍兩句“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黃昏的庭院里,柳蔭中傳來了烏鴉的叫聲,表明了是個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為貪戀最后的一點春色,踏著月光來采摘這風(fēng)雨里殘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兩難分別,折梨花時便好象“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個素艷絕塵的形象!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誰呢?除了詞人自己,還能是誰?可悲的是這個梨花形象,也必將隨著風(fēng)雨而消失。

  詞人筆下的春景是風(fēng)雨、落花,銜泥的燕子,啼月的烏鴉,給人以凄涼之感,這正是他的情緒的反映。花開花落,本屬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詞人看來,卻觸發(fā)了他的愁緒百端。這是為什么呢?他是個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滿意南宋政權(quán)建立以來,忘卻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稱臣,因循茍安。他曾多次上書孝宗皇帝陳述恢復(fù)方略,都無功而返。在長期的鄉(xiāng)居中,被奸人陷害,屢遭牢獄之災(zāi),幾乎被殺。但他的志向絲毫未改,思為世用。他的骯臟不平之氣,多次在詞里抒發(fā)出來。如《水龍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眼兒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黃昏前后,煙雨樓臺”,《思佳客·春感》云:“橋邊攜手歸來路,踏皺殘花幾片紅”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愛的,但也是短暫的,帶給他的只有愁和恨。這首《虞美人·春愁》詞也是其中的一首,把這些詞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負(fù)聯(lián)系起來看,他在這首詞所表現(xiàn)的“愁”的內(nèi)涵就很清楚,這就是:年華易逝,壯志難酬。在藝術(shù)手法上,運用比興,層層勾勒,構(gòu)成了深曲凄涼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詞集里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

虞美人詩詞2

  (一)

  西窗落月茫茫冗,簾卷凝眸中。紅塵有客長亭風(fēng),好是逍遙天外意星穹。

  時光淪陷涼秋捧,生命不隨縱。青春散罷淡從容,只愿沉香幽夢去無蹤。

  (二)

  云煙難舍天涯往,談笑韶華向。樓臺舊夢亂心窗,多少鳳凰琴曲已融江。

  一支巧筆寒燈港,無語吟香槳。驚鴻寥醉曉風(fēng)央,莫問如花如水負(fù)倉皇。

  (三)

  芳華春夏秋冬駛,濃淡塵中識。回眸一路為生音,只是幾回魂夢婉尋琴。

  蓮花又起千般邐,情景其芬積。相緣歲月以悠心,乍向雨臨靈動漫窗侵。

  (四)

  幾番歌意有心旅,月夜長空孺。回眸一世雨煙殊,漫道樓臺睜度那如初。

  芳思念想闌珊楚,錯把風(fēng)吹鼓。謝紅滿地遍零虛,蒼白流蘇斑駁淡塵荼。

  (五)

  心情一段詩箋乃,只是徘徊態(tài)。滄桑寧靜浪千腮,醉想風(fēng)花如境月紅萊。

  梧桐搖影清風(fēng)在,滿院輕盈擺。纖光水泊伴思懷,見罷百花相悸淡容苔。

  (六)

  午茶充溢縈縈困,夏里飄風(fēng)問。花兒一季復(fù)蘇春,卻喜雨來滋潤綠如氤。

  窗紗撩起心沙汛,瘋長穿行引。徘徊遠(yuǎn)近感滄真,怎禁醒時柔軟睡朦塵。

  (七 )

  春華秋實花開甸,承諾隨風(fēng)旋。因花一笑閱顏弦,風(fēng)雨青天催客渡闌珊。

  長空若舞紅塵戀,不是光陰眼。暗香涌動起漣漪,飄渺已尋心上柳梢軒。

  (八)

  桃花一樹安然夭,灼灼其華藐。緋紅半壁萬千韶,正是嫣然無限約琴簫。

  江山落日如期老,佛度塵緣召。重樓煙鎖感瀟瀟,道是夢回初見默悲了。

  (九)

  星輝一片盈盈和,那是悠長個。天涯染透攜星婆,漫道山川之間橫穿波。

  靜思夜色緣來作,清月閑窗坐。萬千如水恰如梭,那是穹天詩里唱心歌。

  (十)

  原來日子悠長耍,隨手三兩下。如織似起一網(wǎng)花,行走如同天穹陌邊涯。

  門前沒有山川畫,記憶杯新話。萬千不老和風(fēng)茶,任憑白天迎面夜掬裟。

  (十一)

  秋風(fēng)過夏塵香并,一季潸然醒。芳菲交接雨疏興,更有景耕而至長相情。

  空靈心會知時命,感慨陰晴迎。曾經(jīng)幾何已霖零,總是葉知蕭瑟該來馨。

  (十二)

  紅塵多夢誰能同,心在相思蔻。幾多路口寸腸悠,風(fēng)雨無情輕喚眼簾柔。

  悵然模樣癡情晝,影燭搖紅宿。心窗綿帳月光囚,且留一絲幽浪世生游。

  (十三)

  落英又起秋知枕,千意憐香荏。輕風(fēng)柔醉理傾心,只嘆青衫浮影自扶琴。

  癡人說夢閣樓讖,思量無常諗。佳人梧下顧相吟,縱有萬般玲瓏也難尋。

  (十四)

  無風(fēng)自落塵香泛,清氣心間陷。窗前如水一如潭,就讓蘸行安進美時潛。

  山高水長途經(jīng)坎,景色依然梵。隨心去向夢之藍(lán),終是惟愿演繹歲月尖。

虞美人詩詞3

  虞美人·枕上

  毛澤東

  【原文】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注釋】

  ①離人:指作者的夫人楊開慧。參看《蝶戀花·答李淑一》〔驕楊〕注一九二○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jié)婚。

  ②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宋代梅堯臣《夢后寄歐陽永叔》:“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

  【賞析】

  這首詞寫于1921年,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jié)婚,翌年春夏間毛澤東外出考察,此詞寫的是新婚初別的愁緒。枕上,取首句中語詞,表明寫枕上思念之情、乍別失眠之苦。

  上闋寫惜別之愁。一個“堆”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愁悶之多;一句“愁何狀”的設(shè)問,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與離愁關(guān)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方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離愁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都是借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這里詩人推陳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強烈的夸張,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可謂是寫愁的又一經(jīng)典。如果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一比較,本句在狀形、摹聲、繪色方面,則更突出、更鮮明地寫出“愁狀”。詩人因愁悶而失眠,更感長夜難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蒼穹,寂寞無奈中查數(shù)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離人的眼睛嗎?這里,景與情完美融合,充分顯示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在毛澤東的手跡上此句原為“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數(shù)寒星”,遣詞造境上的改動,使此句的意蘊和色調(diào)更深更濃更富感染力。

  下闋抒傷別之苦。開頭兩句,直抒胸臆,一個“曉”字點出是徹夜未眠;一個“影”字寫出若即若離的別樣之苦,“盡”與“剩”的鮮明對比寫出傷別的深重。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無眠,捱到破曉,百念俱毀,只有離人的影像浮現(xiàn)眼前,拂也拂不去,喚又喚不來,這是多么令人傷痛和無奈啊!望月思友,見月懷人,明月最能牽動離愁別緒。“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寫出了柳永的寂寞無奈,而詩人遙對著西流的一鉤殘月,此時的情狀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兩行酸淚洶涌傾斜出來,這是詩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動的無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濤。這種感情是真實的,也是一般人所俱有的。讀者至此,其不同樣“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嗎?

  抒寫離別,歌詠愛情,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彌足珍貴的。詩貴情,情貴真,沒有感情的詩篇,就等于沒有詩魂,也就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首詞在語言方面并沒有過多的藻飾,但句句如感慨之言,發(fā)自肺腑,情真意切。這種純真質(zhì)樸情感,讀后動人心腸,令人難忘。

虞美人詩詞4

  【年代】:

  【作者】:晏幾道——《虞美人》

  【內(nèi)容】:

  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

  初將明月比佳期,

  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

  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

  —春離恨懶調(diào)弦,

  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作者】:

  晏幾道(約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詞的不少,但父子俱為大家的卻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勝乃父。他身為富貴公子,卻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為太“癡”了。馮煦曾說過:“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貧困。他的詞既繼承了花間的精雕細(xì)琢、用色濃艷的特點,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響。多寫愛情、離別之作,帶有感傷情調(diào)。著有《小山詞》,存詞260首。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怨別之作,詞中刻畫女主人公曲折、復(fù)雜的.心態(tài),頗有特色,語言通俗,感情真摯。

  讀者深入一步體會全詞,可能會感受到這首詞不僅是寫“閨怨”而已,似隱含著作者的身世之感。

虞美人詩詞5

  古詩原文

  銀床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采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譯文翻譯

  井邊的梧桐在淅瀝的秋風(fēng)秋雨中漸漸老去,所愛之人的蹤跡也在蟋蟀的嗚叫中慢慢消失。所愛之人經(jīng)行之處,如今已荒無人跡,布滿了青苔。此時舊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遺下的翡翠頭飾,也無法對人明言,只能徒自傷感。

  回廊之處曾經(jīng)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跡,而今舊地重游,相思成灰。獨倚回廊,只有天邊落月孤獨相伴。吹滅燈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陰,尋找過去的蹤跡。十年前的蹤跡宛然猶在,十年前的那顆心還依然在胸膛跳動。時光流逝,歲月無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歷久旎新彌新,難以忘懷。

  注釋解釋

  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此調(diào)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銀床:指井欄。一說為轆轤架。

  淅(xī)瀝(lì):象聲詞,形容風(fēng)雨聲、落葉聲等。

  屧(xiè)粉:借指所戀之女子。屧,為鞋的襯底,與粉字連綴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的'去處。

  蹙(cù):聚攏,聚集。連錢:草名,葉呈圓形,大如錢。

  翠翹(qiào):女子的首飾。

  回廊:用春秋吳王“響履廊”之典。宋范成大《吳郡志》:“響履廊,在靈巖山寺。相傳吳王令西施輩步履,廊虛而響,故名。”其遺址在今蘇州市西靈巖山。作者詞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納蘭性德與戀人開始戀情的地方。

  就:走進,接近。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性德與盧氏結(jié)縭。三年后,盧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以寄托哀思。

  詩文賞析

  “銀床”是井欄的美稱,也稱轆轤架。“淅瀝”象指風(fēng)雨,落葉聲。“屧”為鞋的襯底。此處代指伊人行蹤。“蹙連錢”指結(jié)滿野草苔痕。“翠翹”為女子頭飾物,形狀像青色小鳥。

  “銀床淅瀝青梧老“遙應(yīng)下闋尾句所點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掃”一句,則深化了前一句的寫景,在井闌、庭樹、落葉之外,又添了蟲鳴,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現(xiàn)眼前。“屧粉秋蛩掃”一句飄然起思情,由實景入虛,秋蟲聲聲,芳草小徑幽幽,伊人的芳蹤已失,再也喚不回。“采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這句又從虛景回轉(zhuǎn),好象一個人,從杳然的往事中猛然驚醒,回到現(xiàn)實。這句寫他走到戀人曾經(jīng)行經(jīng)處,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叢間偶然拾得她戴過的翠翹玉簪,胸中無限傷感卻無可傾訴。

  何恨不能言,隱隱透出此詞悼念的并非盧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馬的戀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翹不可言的遺恨。

  下闋所說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獨立于花陰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應(yīng)是他和戀人昔日常常逗留約會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舊,地上人事已非。月華柔軟如水又怎樣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兩個人。

虞美人詩詞6

  古詩原文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diào)誰家唱?夜闌風(fēng)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譯文翻譯

  登高遠(yuǎn)眺,千里美景盡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數(shù)這里最美。你這一去,何時才能返回?請痛飲幾杯吧,但愿醉倒再不離去。

  看,沙塘里華燈初放。聽,是誰把動人心弦的《水調(diào)》來彈唱?當(dāng)夜深風(fēng)靜我們扶醉欲歸時,只見在一輪明月的映照下,錢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綠色的玻璃一樣。

  注釋解釋

  湖山信:元祐初,學(xué)士梅摯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詩送行曰:“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此句即從仁宗詩來。梅摯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吳山。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陳襄(述句),將調(diào)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間蘇軾作此詞。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稱呼,此處指陳襄。漢時稱刺史為使君,漢以后用以尊稱州郡長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東南,當(dāng)時是商業(yè)中心。

  水調(diào):商調(diào)名,隋煬帝開汴渠,曾作《水調(diào)》。

  闌:殘,盡,晚。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diào)任,即將離杭,設(shè)宴于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yīng)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此詞。

  詩文賞析

  關(guān)于此詞的寫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詞》所敘甚詳。傅云:“《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shù)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后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yuǎn)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于他們志同道合。據(jù)《宋史·陳襄傳》,陳襄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shù),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xié)調(diào)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饑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xué)后進。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確實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diào)而想到杜牧的揚州,并把它與杭州景物聯(lián)系起來。想當(dāng)年,隋煬帝于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后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fēng)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借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huán)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jié)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征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征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shù)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fā)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xiàn)。

虞美人詩詞7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zhuǎn)兩平韻。

  ②了:了結(jié),完結(jié)。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yuǎn)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詩詞8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拿李煜李后主的這首詞作為我的開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這首詞一樣,風(fēng)雨飄零是事態(tài)常事,全詞漂亮的無法形容,只剩下感受,這也許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與不悟,得與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東西,所以淡定的從春花開始,然后東流結(jié)束,人這一生何嘗不是這樣的悲喜交集。

  如果說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繁華極盛到頹落極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時李煜還不懂什么是亡國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詞,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東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應(yīng)該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錯誤的時間地點位置上,那么絕對是悲哀。

  悲涼的詞,一段對生命關(guān)于從喜到悲的寫照,李后主也許最后明白的人生是不過如此,不過如此又包含了太多無奈和辛酸,遙想他的過去錦衣玉食萬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注定囹圄無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詞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傳,他在獄中不會想到那是現(xiàn)實,人這一輩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華過盡世態(tài)炎涼,李后主一生善詞多愁善感,靈性與感性在他的詞里后人無法企及,只是命運安排又有何辦法,讓他成為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欄玉砌太過靡麗,玉娥嬌娃過眼云煙,一個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個皇帝該做到的他沒有做到,后人唏噓后人惜才但歷史不會改變。

  我們無數(shù)人讀這首詞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們卻不會想明白最后真正痛苦都無力的人卻是這個只會吟詞作賦的亡國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東流去,他的意識中自己連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達(dá)意境方式,讓人嘆為觀止,讓人醉了卻不是那壺濁酒。

  李煜最終還是明白了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許他可以沉溺于煙花柳巷,一輩子不聞朝廷之事,賣弄風(fēng)月彈詞譜曲,他能做到他也會做到。

  有些東西強求并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時間已經(jīng)將他埋沒,可這首次卻永遠(yuǎn)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壞的,這可能就是命吧,李后主不會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時也命也天注定人難違。

虞美人詩詞9

  古詩原文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譯文翻譯

  荷花落盡天連著水,暮色蒼茫煙波隨風(fēng)起。分飛的雙燕緊貼著寒云,我獨上小樓東邊倚欄觀看。

  短暫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轉(zhuǎn)眼間大雪蓋滿京城道。遠(yuǎn)方友人也定會登臺凝望,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

  注釋解釋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滄:暗綠色(指水)。

  背飛雙燕:雙燕相背而飛。此處有勞燕分飛、朋友離別的意思。

  闌:欄桿。

  合:應(yīng)該。

  尊:同“樽”,酒杯。

  故人二句:用陸覬贈梅與范曄事。

  創(chuàng)作背景

  1083年舒亶因與尚書省意見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賦閑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卻是物是人非,為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獨和凄涼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

  詩文賞析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兩句寫日暮登臺所見,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由下及上,先由細(xì)處著筆。“芙蓉落盡”點明時節(jié),暗示衰敗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見之景,暮色將至,水面上騰起濃濃的霧氣,遠(yuǎn)遠(yuǎn)望去,水天一色,蒼茫一片。“滄波起”點出寒意,冬季傍晚時分,波濤涌動,帶來陣陣寒氣。這兩旬重在寫天地之廣,暗含人世滄桑的慨嘆。

  “背飛雙燕貼云寒”,視角由平遠(yuǎn)而移向高遠(yuǎn);正當(dāng)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云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臺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后即用來稱朋友離別。“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lián)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zhuǎn)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yuǎn)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zhǔn)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兩句是說光陰荏苒,轉(zhuǎn)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里為隨時、每日之意。這兩句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內(nèi)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yuǎn),思念著我;即使道遠(yuǎn)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這一枝明艷的“江南春色”,定會給“雪滿長安”的友人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友情的溫暖。這是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dāng)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贈這一典故,在這里具有普遍與特殊的雙層含義,用典如此,可謂表里俱化了。

  全詞構(gòu)思精巧,首尾呼應(yīng),善于借景傳情。

虞美人詩詞10

  【原文】

  疏籬曲徑田家小。云樹開清曉。天寒山色有無中。野外一聲鐘起、送孤蓬。

  添衣策馬尋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鴨占陂塘。縱被行人驚散、又成雙。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xué)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jǐn)嚴(yán)。語言典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賞析

  這是一首敘寫送行惜別的詞作。詞人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繪的農(nóng)家景致是他們臨分手之處:“疏籬曲徑田家小,云樹開清曉”,“疏籬”、“曲徑”是典型的農(nóng)家景致,也是詞人于清晨所見近處之景,再往遠(yuǎn)處看,籠罩在樹林上的云霧漸漸地散開,時間到了清晨,分手的時分已在即。“曲徑”,唐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外,“云樹開清曉”句,似化用秦觀《滿庭芳》詞中“曉色云開”句,但周詞的詞序顛倒,所以這里的“開”字似更為精煉。“天寒山色有無中,野外一聲鐘起、送孤篷”,三、四兩句承上而來,詞人的目光依舊停留在遠(yuǎn)處,但見晨霧迷漫,帶著寒氣的山巒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分別的時刻終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靜,只見遠(yuǎn)處山寺鐘聲傳來,這給凄清的送別場面又增添了一層感傷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維《漢江臨泛》中的`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詞作上片以“疏籬”、“曲徑”、“田家”、“云樹”、“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繪一幅素淡畫面,畫面極為清靜淡雅,再襯以鐘聲,使得畫面富有動感,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送別,心境自然是凄涼而憂郁的。

  詞作下片轉(zhuǎn)而敘寫自己的心情。但詞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dá),而是以一個個動作和畫面來達(dá)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馬尋亭堠,愁抱惟宜酒”。這是說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襲人和愁意纏繞心間,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馬揚鞭去找驛站,買些酒來驅(qū)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為偵察、瞭望的崗?fù)ぁ!逗鬂h書·光武紀(jì)》載:“筑亭堠修烽燧。”這里當(dāng)是指古代廢置之亭堠,已改為置酒供行人休息場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實質(zhì)上是寫詞人之心寒愁濃。詞人又寫自己急急忙忙地尋找亭堠,說明其離愁之濃重。“愁抱”一句是全詞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強調(diào)了一種無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為本詞的主旨。歇拍二句,詞人又忽地轉(zhuǎn)入寫景,“菰蒲睡鴨占陂塘,縱被行人驚散、又成雙”,詞人飲罷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馬蹄聲聲,驚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鴨子,但很快它們又成雙地聚在一起睡著了。宋詩人黃庭堅《睡鴨》詩有:“天下真成長會合,兩鳧相依睡秋江。”這本是鄉(xiāng)野常見之景,然實是詞人有感而發(fā),借此以襯托自己的孤單,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別賦》中所寫:“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風(fēng)蕭蕭而異響,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cè)。”詞作下片以“添衣”、“策馬”、“尋亭堠”一系列行動,及鴨睡陂塘之景,側(cè)面寫出了詞人送別心上人之后無法抒發(fā)的“愁抱”,也暗示出詞人是位羈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極力在詞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緒,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來。

  全詞煉字度句,精煉含蓄,疏密相間,勾勒微妙,語言深沉,格調(diào)超然。

虞美人詩詞11

  寄深于淺簡明貌,詩外有詩好。真情真景出真詞,竟境領(lǐng)先無趣不成詩。

  情風(fēng)志理韻風(fēng)意,真字多含義。異常三味勝通常,意質(zhì)高低須用寄言量。

  相關(guān)資料:

  “寄言”“寄深于淺”“詩外有詩”“真字是詞骨”;

  王國維首提“意境”;

  陸偉然在“無趣不成詩”的基礎(chǔ)上,提出四趣(情、風(fēng)、志、理)三味(韻、風(fēng)、意),說“意質(zhì)”(意緒情調(diào))決定意境。

虞美人詩詞12

  虞美人·觸簾風(fēng)送景陽鐘

  五代顧敻

  觸簾風(fēng)送景陽鐘,鴛被繡花重。曉帷初卷冷煙濃,翠勻粉黛好儀容,思嬌慵。

  起來無語理朝妝,寶匣鏡凝光。綠荷相倚滿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揚。

  注釋

  景陽鐘:這里泛指鐘聲。

  繡花重(chóng蟲):花紋繁麗。

  冷煙:曉霧。

  嬌慵:嬌羞無力的樣子。

  寶匣:梳妝盒。

  綠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緊靠一株。

  評析

  這是一首寫春怨的詞。上片寫女主人公初起時的`嬌好儀容。“思嬌慵”一句承上起下。下片具體寫她的情態(tài):“無語理朝妝”,表明心事重重。當(dāng)她看到池上綠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時,心際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詞中對“恨”、“思”這類抽象的感情著墨不多,但這種感情卻寓于每句之中,可謂句句含恨,字字帶怨。“相倚”二字,尤見情致。

虞美人詩詞13

  《虞美人·梳樓》原文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xiāng)關(guān)遠(yuǎn)。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闌干。才卷朱簾卻又、晚風(fēng)寒。

  《虞美人·梳樓》譯文

  垂下一絲絲楊柳,飄下一絲絲細(xì)雨。春天就在迷迷瀠漾之處。我覺得梳妝樓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許多憂愁。閑愁好幾回同云飛去尋覓一只送我回鄉(xiāng)的輕舟。

  上天憐我客中游子故鄉(xiāng)遙遠(yuǎn),借一株海棠花給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紅艷,好像有意靠近綠欄桿。可我剛剛卷起紅簾子,偏偏又碰上晚來風(fēng)寒。

  《虞美人·梳樓》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diào),后即開始名為調(diào)名即詞牌。梳樓:指女子梳妝樓,即閨樓。

  絲絲: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喻指絲絲愁緒。

  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彌漫。

  忒(tè):太,過甚。

  藏:隱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婦遠(yuǎn)在異鄉(xiāng)的丈夫。鄉(xiāng)關(guān):家鄉(xiāng)。

  消遣:消解、排遣愁悶。

  闌干:本指欄桿,這里是借指海棠花紅綠相映、縱橫交錯。

  《虞美人·梳樓》鑒賞

  《虞美人·梳樓》是南宋詞人蔣捷所寫的一首描寫羈旅他鄉(xiāng)凄迷心境的詞。語言素淡清新,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飾,不事設(shè)色,句句明白如話,自然流暢,語言精辟而不矯飾,意境迷離而深邃,巧妙地在景色中寄寓了游子內(nèi)心的無限慨嘆。

  詞的上片首二句登臨即景。楊柳如絲,細(xì)雨綿綿,霏霏雨幕中,柳絲輕拂。遠(yuǎn)處煙雨籠罩,呈現(xiàn)出一派迷蒙縹緲的景象。這二句,一近景一遠(yuǎn)景,一工筆細(xì)描,一簡筆勾勒,詞人運用了畫家的藝術(shù)筆法,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猶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圖。“絲絲”這一疊詞,看似平常,其實頗見巧妙:既逼真地再現(xiàn)了柳枝隨風(fēng)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動地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暗襯倚欄人愁緒的萬縷千絲。由于詞人把握準(zhǔn)了柳絲、細(xì)雨的特征,寫出了兩者的天然神韻,因而,詞的起句盡管重復(fù)出現(xiàn)了“絲絲”這一疊詞,卻并不使人覺得累贅。相反產(chǎn)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使詞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從音調(diào)上講,這兩個疊詞協(xié)暢自然,念來瑯瑯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shù)美感。“樓兒忒小不藏愁”,轉(zhuǎn)入觸景傷懷的心理表現(xiàn)。寫愁尤難,因為是一種抽象的思緒情感,很難捉摸,所以,詩詞中或有以水喻愁之多的,或有以舟載不動喻愁之重的。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皆運用生動的比喻使無法捉摸的愁情具體化、形象化,成為可感的物質(zhì)。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和以“水”、“舟”作喻有異曲同工之妙。句中的“藏”字,表現(xiàn)了詞人對如許愁苦的隱忍、按捺。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藏不勝藏,因而這“愁”便沖出小樓,“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xì)w之情的執(zhí)著與癡迷,感情色彩顯得更濃重。然而,幻想畢竟不是現(xiàn)實,幻滅后只能更添憂愁。

  詞的`下片“天憐客子鄉(xiāng)關(guān)遠(yuǎn),借與花消遣”是詞人在急切盼歸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動。前句點明題旨,詞人憑空拈來一個“天憐”,把客愁鄉(xiāng)思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層。但“天”憐則憐矣,卻不能賜以歸舟,而只能“借與花消遣”。“借”字用得不同凡響,客居他鄉(xiāng),花非我有,以花消愁,也只能“借”之而已。這兩句,一“憐”一“借”,自憐自憫,自我安慰,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dá)了他鄉(xiāng)孑然之苦,以及思鄉(xiāng)懷人、愁苦難消的復(fù)雜心理活動。“海棠”兩句,承“花消遣”而來,化用韓偓“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詩意。這兩句連軸而下,輾轉(zhuǎn)多姿,曲盡其愁。海棠臨檻(欄桿),紅綠相映,而細(xì)雨中的海棠,顏色更非一般。唐鄭谷詠海棠詩有“秾麗最宜新著雨”句,宋范純?nèi)屎L脑娨嘤小板暾蓪m錦爛”句。詞人在這里寫的也正是雨中海棠。從字面上看,詞人本欲賞花遣愁,但映人眼簾的,偏又是競相吐艷的紅海棠。聯(lián)想自己久滯客中,韶華漸老,思鄉(xiāng)自憐之情,油然而起。顯然,詞中寫海棠的真正用意,卻是寫愁。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詞人在這里正是以樂景寫哀,用的正是這種增一倍的反襯手法。所以,貌似紅綠滿眼,實際上卻暗含了蘇軾海棠詩“雨中有淚亦凄慘”的句意。何況卷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寒森森的晚風(fēng)呢。顯然,這是一個婉轉(zhuǎn)含蓄、余意不盡的結(jié)句。

  上片以描寫景物為主,勾畫出迷離氤氳的春景圖。首句中疊字的運用,增加了詞作的韻律美,渲染出柔美朦朧的春景,“絲絲”二字同時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緒”。“絲”的形態(tài)與愁緒貼合,賦予難狀的心理狀態(tài)以具體形態(tài)。下片開頭便揭示了這首詞詞的主旨,詞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悵,思鄉(xiāng)歸家之心熱切。“借”字點明這份“與花消遣”的好心情只是一時的,委婉地表達(dá)了詞人客居他鄉(xiāng)的孤苦。嬌艷的海棠花與漆刷的綠欄桿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詞人隱秘的深層憂傷借著強烈的視覺效應(yīng)透露出來。

  詞人并不刻意雕琢詞采,而是隨性而發(fā),自然天成。纖細(xì)精巧的語句慢慢串聯(lián)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子思鄉(xiāng)佳作。“楊柳”、“絲雨”、“樓兒”、“海棠花”以及“綠欄桿”無不是自然界中柔美奪人眼球的景物。但在這首詞中,這些景物構(gòu)筑的意境卻并不明麗,而隱含著詞人深切的愁苦。

  《虞美人·梳樓》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他鄉(xiāng)凄迷心境的詞。蔣捷這首詞,字字錘煉,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蒙處。”楊柳絲絲,細(xì)雨綿綿,柳絲輕拂。煙雨籠罩的遠(yuǎn)處,一派迷蒙縹緲的景象。這二句如一幅精心細(xì)琢的工筆畫。以“楊柳”、“細(xì)雨”繪出江南春雨圖。“絲絲”逼真地再現(xiàn)了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也喻指絲絲愁緒。詞的起句重復(fù)出現(xiàn)了“絲絲”這一疊詞,因而產(chǎn)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強了詞的豐富的內(nèi)涵。讀來瑯瑯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shù)美感。

  下面轉(zhuǎn)入傷懷的心理描寫:“樓兒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國事江河日下。詞人對前途感到無窮憂慮。心中的愁苦郁積,遇感而發(fā)。鄉(xiāng)愁在文人眼里是一個永遠(yuǎn)抹不去的痛。古人寫之多樣,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現(xiàn)了隱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因而這“愁”擺脫小樓的羈絆。“幾度和云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xì)w之情的執(zhí)著與癡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暫時的避難所,只能徒增憂愁。

  急切盼歸卻不成之后,詞人只好“天憐客子鄉(xiāng)關(guān)遠(yuǎn),借與花消遣”。“天憐”,點明題旨,把客愁鄉(xiāng)思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但“天”憐則憐矣,只能“借與花消遣”。“借”指客居他鄉(xiāng),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憐”一“借”中,婉轉(zhuǎn)含蓄地表達(dá)了他鄉(xiāng)孑然之苦,愁苦難消的復(fù)雜心理活動。

  “海棠紅近綠欄桿。才卷朱簾又晚風(fēng)寒。”承“花消遣”而來,海棠臨欄,紅綠相映。細(xì)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詞人在這里寫的是雨中海棠。詞人羈旅已久,韶華已逝,思鄉(xiāng)欲歸,心境黯然。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競相紅艷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凄涼之意。何況卷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fēng)呢。

  這是一首詞景交融的佳作。起筆點染景物,寫詞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xì)w。詞中匠心獨運,寫“愁”多,用“樓”小作襯托。寫哀愁,用海棠反襯。恰如王夫之所說,這里是用“樂景寫哀”,起到“一倍增其哀樂”之效果。詞中語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藝術(shù)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詞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女主人公形象更說得通!

  《虞美人·梳樓》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詳。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元滅南宋。宋元之際的詞人,經(jīng)歷了這一滄桑變故,其國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其中,蔣捷是頗有代表性的作家。蔣捷用詞作來抒發(fā)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xiàn)悲歡離合的個人遭遇,其中《虞美人·梳樓》便是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詩詞14

  原文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唱著虞兮當(dāng)日曲,便舞春風(fēng)。

  兒女此情同。往事朦朧。湘娥竹上淚痕濃。舜蓋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譯文

  1、虞美人草:《夢溪筆談》:“高郵桑景舒性知音,舊傳有虞美人草,聞人作虞美人曲則枝葉皆動,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3、玉帳:軍帳之美稱。

  4、匆匆:急急忙忙的樣子,指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5、唱著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6、兒女句: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淚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跡,人謂之斑竹。張泌《臨江仙》:“翠竹暗留珠淚怨,閑調(diào)寶瑟波中。”劉禹錫《瀟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8、舜蓋二句: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虞美人詩詞15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唐 崔護《題都城南莊》 春風(fēng)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唐 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宋· 王安石《元日》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 王安石《春夜》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 葉紹翁《游園不值》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宋· 陸游《馬上作》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 宋祁《玉樓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 唐· 白居易《憶江南》: 一春常是雨和風(fēng),風(fēng)雨晴時春已空 宋· 陸游《豆葉黃》 細(xì)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 宋· 辛棄疾《浣溪沙》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宋· 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 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 宋· 姜夔《揚州慢》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 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 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詩詞】相關(guān)文章:

虞美人詩詞06-16

虞美人 詩詞賞析07-28

(通用)虞美人詩詞06-17

虞美人詩詞(優(yōu)選15篇)06-17

虞美人詩詞精華15篇06-17

[熱門]虞美人詩詞15篇06-17

虞美人的作文12-30

虞美人作文03-08

《虞美人》古詩賞析01-2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豆 |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天堂在线天堂在线视频 | 亚洲三级在线网站 | 九九九热视频最新在线 |